《語堂文集》

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

基本信息

簡介

林語堂先生學貫中西,著作甚豐,其中的散文、隨筆更是精華。他結合外國娓語式散文和中國明清之際性靈作品的長處,加上林先生本人的天賦氣質,使他的文章顯示出主人情、通靈性、富幽默的特色。該書於1937年在美國出版,次年便居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首達52周,且接連再版四十餘次,並為十餘種文字所翻譯。林語堂在該書中將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予以充分的傳達,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我本想題這書的名字為“抒情哲學”,用抒情一詞說明這裡面所講的是一些私人的觀念。但是這個書名似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標定得太高,即難於滿足讀者的期望,況且我的主旨是實事求是的散文。所以用現在的書名較易維持水準,且較自然。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閒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么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醒覺
一、人生之研究
二、一個準科學公式
三、以放浪者為理想的人
第二章 關於人類的觀念
一、基督徒、希臘人、中國人
二、與塵世結不解緣
三、靈與肉
四、一個生物學的觀念
五、詩樣的人生
第三章 我們的動物性遺產
一、猴子的故事
二、猴子般的形象
三、論不免一死
四、論肚子
五、論強壯的肌肉
六、論靈心
第四章 論近人情
一、論人類的尊嚴
二、近乎戲弄的好奇:人類文明的勃興
三、論夢想
四、論幽默感
五、論任性與不可捉摸
六、個人主義
第五章 誰最會享受人生
一、發現自己:莊子
二、情智勇:孟子
三、玩世、愚純、潛隱:老子
四、“中庸哲學”:子思
五、愛好人生者:陶淵明
第六章 生命的享受
一、快樂問題
二、人類的快樂屬於感覺
三、金聖歎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
四、對唯物主義的誤解
五、心靈的歡樂怎樣?
第七章 悠閒的重要
一、人類是惟一在工作的動物
二、中國的悠困理論
三、悠困生活的崇尚
四、塵世是惟一的天堂
五、運氣是什麼
六、美國三大惡習
第八章 家庭之樂
…………
第九章 生活的享受
…………
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
第十一章 旅行的享受
…………
第十二章 文化的享受
…………
第十三章 與上帝的關係
…………
第十四章 思想的藝術
…………

林語堂作品匯

林語堂,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