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聖約翰大學

上海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大學(St.John's University),簡稱聖約翰、約大,誕生於1879年,初名聖約翰書院。1881年學校開始完全用英語授課,成為中國首座全英語授課的學校。1892年起學校正式開設大學課程。1905年升格為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1913年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至1949年,學校占地300餘畝,設有文、理、醫、工、神5個學院和附屬中學。聖約翰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該校的校友影響甚至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近現代的無數領域歷史。 73年的辦學歷程中,聖約翰大學享有“東方的哈佛”、“外交人才的養成所”、“現代中國紳士的搖籃”等盛名,更是培育出了卜舫濟、顏惠慶、顧維鈞、宋子文、陶行知、林語堂、貝聿銘、鄒韜奮、榮毅仁、周有光等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校友,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 1952年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被解散併入上海多所高校,校址劃歸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聖約翰大學校門 聖約翰大學校門
中國近代著名教會大學,它的前身是 聖約翰書院。1879年美國聖公會 上海主教 施約瑟(S. J. Sekoresehewsky) 為 實踐其推行高層次教育的 宿願,將聖公會原轄培雅書院、度恩書院合併,在滬西梵皇渡購地興辦聖約翰書院。於4月14日破土動工,9月1日開學招入第一期學生。
初設 西學國學神學三門 課程。由於學生水平有限,採用國語、方言同時授課的方式。1881年,任英語教習的卜舫濟牧師(F. L. Hawks Pott)提前全面以 英語授課,首開中國教育史上英語教習之先河。1886年卜舫濟長校後,將英語教學列為各科之首,並於1892年添設正館;教授大學本科課程。1896年學校形成文理科、醫科、神學科及預科的教學格局,為滬上唯一高等學府,對東南地區高等教育的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1884年,該校得到美國紐約克拉克遜女士的巨額資助,興建教堂一所,後經重建,成為該校禮堂兼聖公會教堂,80年代末該教堂被拆除後改建為 華東政法學院圖書館。1894年,該校建造了中國式的教育樓,為紀念創始人施約瑟主教而取名“懷施堂”,90年代初該堂改稱“ 韜奮樓”。1903年,聖約翰大學用庚子賠款基金興建“思顏堂”,以紀念中國籍牧師顏永京先生。
1906年學校在美國 註冊,正式稱聖約翰大學。1913年添設大學院,招收 碩土 研究生,形成 預科本科大學 院三級敦學階梯。1936年始招女生。 後發展為擁有文、理、工、醫、農五個學院十六個系的著名大學,於1947年向國民政府註冊。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為罷課,學生與學校當局發生強烈衝突,學校為阻止學生參加反帝鬥爭宣布停學,以孟憲承為首的17名教職員及553名學生憤然離校,於當年8月另組光華大學(今延安西路東華大學校址)。
1935年時的聖約翰大學紀念坊正面 1935年時的聖約翰大學紀念坊正面
1937年 八一三抗戰爆發後,聖約翰為避戰火將學校遷往 公共租界 南京路大陸商場,不久與相繼遷入的滬江、東吳、 之江大學四校組成上海聯合基督教大學。1940年又遷返原址。
首任校長 施約瑟任期共10年,繼位者卜舫濟任期52年,一直從事教會教育事業。1941年, 沈嗣良成為該校首任中國籍校長。
其校訓初為“光與真理”,後加上孔子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併入在滬其他高校。校址現為華東政法學院所在地。 

院系調整

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大學
1950年12月,聖約翰大學正式宣布與 美國聖公會脫離關係。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被拆散併入上海多所高校。原校址所在地是 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地址是上海 萬航渡路1575號。
1949年前, 聖約翰大學農學院停辦,部分學生轉入 金陵大學嶺南大學的農學院。解放後,聖約翰大學被分拆的詳細情況如下:1949年~1952年聖約翰大學新聞系、外文系、中文系(部分)併入 復旦大學。1951年聖約翰大學 土木工程系、建築工程系併入 同濟大學。1952年聖約翰大學機械工程系併入 交通大學;聖約翰大學經濟系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今 上海財經大學);聖約翰大學政治系併入 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聖約翰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併入華東師範大學; 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參與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後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取消神學院,學生轉入南京的 金陵協和神學院;聖約翰大學附中與 大同大學附中二院合併為 上海市五四中學

辦學特色

聖約翰大學是首個將西方教學風格引入中國的學校,除了極重視英語以外,宗教、體育和課外活動也十分被強調。校內的體育設施完善,這裡還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隊。其他的學生組織、活動也十分多,包括許多十分活躍的左派學生團體,曾十分活躍地參與了五四運動等政治運動。1925年 五卅慘案發生後,曾有19名教職員及553名學生因對學校當局不滿而離開聖約翰大學,於當年8月另組 光華大學(今延安西路東華大學校址)。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聖約翰大學曾將學校遷往公共租界裡的南京路,與 滬江大學東吳大學之江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學校組成 上海基督教聯合大學,但後又於1940年遷回原校址。學校的辦學經費除了來自學費的收入外,也有教會和其他社會捐款。

血脈延續

在台灣

台灣聖約翰科技大學台灣聖約翰科技大學
1967年,台灣的聖約翰大學校友為了延續聖約翰的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復校,但受到當時國民黨政府教育政策的影響,私人僅能開辦專科學校,遂由上海聖約翰大學、聖瑪利亞女校在台校友會與基督教台灣聖公會共同創辦新埔工業專科學校。1993年,學校更名為新埔工商專科學校。2003年,學校升等為聖約翰技術學院,並將《光與真理》定為三首校歌之首。2005年,學校改制為聖約翰科技大學(英文校名:St.John'sUniversity)。未來將恢復為聖約翰大學,成為一流的綜合性大學,光耀聖約翰光芒。

在加拿大

1997年,聖約翰校友在加拿大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支持下於該校成立了專為研究生而設的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 UBC)。據上海聖約翰大學校友沈鑒治所言,雖母校不能在中國大地上重現,但這已是復校的第一步,故這所學院得到不少校友支持。
與它的前身不同,聖約翰學院不是一個附屬於宗教的教學機構。然而它繼承了聖約翰大學的自由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傳統,成為一個不同文化和學術背景的人的溝通和建立聯繫之論壇。聖約翰學院為UBC的研究生,新任教授,訪問學者和博士後研究員提供住所,並在校園內舉辦各種學術活動。它的目標是通過努力來集中涵蓋各類學術,各個國度的智囊,通過參與學院的活動,與和自己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來豐富和拓寬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聖約翰學院希望通過這些方法,培養出新一代的聖約翰校友,把他們的成就和服務帶回家園,並為實現全球合作的更大事業訴諸努力。

華東師大

華東政法四十一號樓(懷施堂)華東政法四十一號樓(懷施堂)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聖約翰大學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併入華東師大,11萬餘冊藏書、一批生物標本以及家具等教學資源由華東師大繼承,成為學校起步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聖約翰大學原址一度成為華東師範大學的分部,後交付給了新成立的華東政法學院。原屬聖約翰大學的38名教職工(約大標誌性人物之一的校牧徐懷啟也轉任華東師大教授)和128名學生於此時來到 麗娃河畔,融入了 華東師範大學。同樣是華東師大建校基石的 光華大學,是1925年由離開聖約翰大學及附中的572名師生在社會各界支持下所創建。不僅如此,華東師大首任校長孟憲承、學校籌建之初的籌備委員會成員張祖培和首任體育系主任吳邦偉、歷史學家陳旭麓等也是聖約翰大學校友。華東師大作為聖約翰大學的文脈繼承者之一,學校外聯處與檔案館製作有《河畔名黌——聖約翰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畫冊及專題片、《稽古圖新:從聖約翰大學到華東師範大學》圖冊和內含聖約翰大學校歌的《華東師範大學校歌專輯》等校史資料。2013年9月20日,聖約翰大學校友代表與光華大學、 大夏大學校友代表共同受邀出席華東師範大學校友會成立大會。
2015年10月17日上午,上海聖約翰大學第十一屆世界校友聯誼會在滬召開。中國經濟革研體制改究會原會長、聖約翰校友聯誼會主席、聖約翰大學北京校友會會長 高尚全致辭,正式宣布 聖約翰大學北京校友會加入 華東師範大學校友會。他還進一步闡釋了其中的原因:聖約翰大學與華東師大有親密的血緣關係,聖約翰大學的很多人、物等教學資源都由華東師大繼承;華東師大正在籌建 申江書院(St.John's College),這是對 聖約翰大學最好的傳承和紀念。

交通大學醫學院

聖約翰大學醫學院(1896-1952)、震旦大學醫學院(1911-1952)、同德醫學院(1918-1952)於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合併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2005年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併而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2009年2月,上海聖約翰大學香港熱心校友金德潤先生及太太金史文霞女士作為發起人,出資500萬元人民幣在交大醫學院設立了聖約翰校友教育發展基金。
2015年10月18日,上海聖約翰大學第11屆世界校友聯誼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召開。

傑出校友

聖約翰大學建校110周年紀念章 聖約翰大學建校110周年紀念章

顧維鈞(外交家)
宋子文(政治家、金融家、外交家)
榮毅仁(老上海商業巨擎、原國家副主席、中信集團創始人)
鄒韜奮(新聞出版家、中國新聞和出版領域的國家最高獎項均以其名字命名)
林語堂(作家,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學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學創始人)
張愛玲(中國近代最富盛名的女作家)
潘序倫(中國現代會計之父)
貝聿銘(I.M. Pei,世界建築大師,代表作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中國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
鄒文懷(香港電影教父,一手打造出李小龍和成龍兩位最能代表中國的世界頂級明星及無數天王巨星、香港嘉禾集團創始人及主席)
史久鏞(聯合國國際法院院長、大法官)
經叔平(老上海商業巨子、民生銀行創始人、原全國工商聯主席)
吳肇光(中國外科醫學奠基人)
孫學悟(中國基礎化學奠基人)
顏福慶(中華醫學會創始人)
周有光(漢語拼音創始人)
黃嘉華(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
顧震隆(中國複合材料研究奠基人)
劉鴻生(老上海實業大王)
嚴家淦(政治家,原“中華民國”總統)
吳宓(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
成幼殊、黃金祺、陳成達、黃宗英、黃嘉華、何占春、吳宗錫、董鼎山、董樂山、王永年、曾楚霖、魯平等人,其校友多活躍於商界、政界、文學界、外交界和醫務界,很多都曾對中國的歷史進程起到過重要影響。

文化意義

校訓

聖約翰大學校徽 聖約翰大學校徽
校訓初為“光與真理”,後加上孔子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校歌

歌詞
Leaving the lowlands, faces to the dawning, Scaling the mountain heights, heeding not fears warning, Sons of the Orient, children of morning, Seekers of light we come!
Heirs to the wisdom,taught by saints and sages,Gathered from every clime,treasures of ages. Never closing wisdom’s book, turning still new pages,Seekers of truth we come!
Then college days done,stirred by high ambition,Armed’ gainst the foes of man,vice and superstition,Our native land to serve, this shall be our mission,So light and truth shall come!
歌詞釋義
Johannean Spirit 表現在凝聚在聖約翰的校歌裡面。這隻校歌對於我們每一個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許多同學接受了這樣一個“聖約翰精神”。
校歌有三節:
第一節是講我們應該做尋求光明的人,我們是“東方之子”,是“清早的兒女”,要我們攀登高峰。
第二節是要做尋求真理的人,智慧的書永遠不要關起來,要翻到新的一頁。
第三節是畢業之後要滿懷雄心壯志,同罪惡,同迷信,同人類的敵人去戰鬥,為祖國服務是我們的使命。
--英文歌詞作者,約大神學系教授Dr. Cameron MacRae
--(摘錄自丁光訓校友在Ⅲ Reunion大會致閉幕詞)知名校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