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醫學院

1919年2月,學校設附屬同德醫院於青島路,供學生臨床實習,推張近樞為醫院院長。 1920年2月,德醫學會決定,學校獨立,由江逢治、沈雲扉、張近樞、黃鐘等組成學校委員會,主持校務。 於1935年夏竣工,是年9月經批准立案,正式改為私立上海同德醫學院,學制為六年。

同德醫學院是中華德醫學會創辦的。德醫學會是由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大學前身)畢業同學於1916年在上海成立的校友會性質的團體。1917年,該會會員沈雲扉應聘就任南通醫學專門學校主任。1918年沈因故辭職回滬時,該校有10多名學生隨沈來滬。沈為使他們能完成學業,於同年8月向中華德醫學會倡議開辦醫科學校。在該會的支持下,推舉幹事10人組成委員會,籌劃建校,募集基金,租麥根路(今淮安路)19號為校舍,定名為同德醫學專門學校。推舉江逢治為校長,沈雲扉為教務長。學制五年,第一年招學生36名,於1918年9月16日正式開學。教員16人,其中12人是同濟醫科畢業校友,多數為義務兼課。這是同德醫學院的肇端。
1919年2月,學校設附屬同德醫院於青島路,供學生臨床實習,推張近樞為醫院院長。同年學校建立解剖、化學、病理等實驗室,添置各項教學設施。
1920年2月,德醫學會決定,學校獨立,由江逢治、沈雲扉、張近樞、黃鐘等組成學校委員會,主持校務。江逢治聘請社會名流康有為錢新之陳光甫周宗良、江上峰、黃季植、袁履登、袁觀瀾組成董事會,康有為為主席董事,呈北洋政府教育部備案。
1924年秋,學校委員會因校長人選問題,意見不一,發生矛盾,經董事會調停,改推黃鐘為校長,黃鐘聘周宗琦為教務長,龐京周為事務長,鄭邦彥為附屬醫院院長。因原址被江逢治改稱“崇德醫學專門學校”,乃另租麥根路33號為校舍。不久,崇德醫專宣告結束,校政重行統一。
1925年秋,黃鐘辭職,由龐京周負責。龐重組董事會,聘中法藥房經理黃楚九為主席董事,董事會推龐京周為校長兼附屬醫院院長,曾立群為教務長,朱仰高主持醫院業務。經不足,乃向黃楚九商借同孚路(今石龍一路)67弄1號房屋一幢作為校址,並自行籌款在其空地上添造教室及病房,1927年6月新屋落成正式啟用。
1930年,教育部頒布新制,同德醫學專門學校申報改為醫學院,但因校舍不符合規定要求而未能獲準。龐京周無奈於1932年辭職,時值“一二?八”事變,無法召開董事會,乃由教務長曾立群召集教師商議,成立由吳憶初、沈謙、金問淇、尤彭熙顧毓琦、曾立群6人組成臨時校務委員會,推顧毓琦為主任委員暫維校務。
顧毓琦聘請邵力子李大超潘公展吳敬恆顏福慶、虞洽唧、毛和源、王心如、陳星五、余雲岫、周邦俊、程慕頤、李元善、范守淵、龐京周暨院務委員共22人組成新校董會,推邵力子為主席董事,顧毓琦為院長。1934年成立同德醫學院新校舍募建委員會,校董、教職工、校友、學生家長紛紛捐資相助,並向銀行借貸一部分,購得江灣翔殷路五畝土地建造新校舍。於1935年夏竣工,是年9月經批准立案,正式改為私立上海同德醫學院,學制為六年。新學年開始,一、二、三年級學生遷入新址上課,四、五年級仍在同孚路附屬醫院。
1937年“八?一三”戰事起,同德師生辛苦建設起來的校園除教學樓外,在日軍炮火下蕩然無存,勉強擠在同孚路附屬醫院,另租附近樂群中學四間教室上課。1937年11月,國軍西撤,同濟大學、上海醫學院(今上海醫科大學)奉命內遷,但兩校教授學生因往內地交通阻塞而留滬者仍不少,重慶教育部囑令學生到同德借讀,以完成學業。當時上醫留滬教授周誠滸樂文照粟宗華高日枚張鋆李亮鄒仲等也到同德兼課。1941年底日軍進入市區,上海與內地交通隔絕,滬上高中畢業生到同德報考者甚多,學校盡力擴增新生名額,當年在校學生為551人。
1945年抗戰勝利後,教育部派員來滬辦青年輔導班,即指令借同德翔殷路校址。青輔班結束,該部又令同濟大學借用,同德因此而未收回江灣院址進行重建。
戰後,改組董事會,仍推邵力子為主席董事出有因。同德醫學院得到了善後救濟總署分配的美制100張病床的野戰醫院全套設備以及撥款擴建病房,添置20架顯微鏡。
1949年解放後,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頒布《華東區私立高等學校董事會組織暫行綱要》,顧毓琦與學校工會、校友會協商,推薦新的董事會人選,報華東教育部審核。新董事會成員有邵力子、榮毅仁吳蘊初、朱恆壁、余氵賀 、陳邦典陳王善繼蘇復、鄭定竹、錢士良、陳建晨王世偉、馬永江、林有泉、高日枚、蘇祖雯、黃鐘強、楊保俶、李元善、龐京周、沈謙、吳憶初、曾立群、顧毓琦等24人組成,仍推邵力子為主席校董。
1951年1月,邵力子到上海,召開院董事會議。根據華東教育部的指示,仍由顧毓琦任院長,並改組行政機構,設教務處、總務處、取消訓育處、進行人事調整,由楊保俶任教務主任,童致棱為副主任,謝大任為總務主任。華東教育部還撥款給同德醫學院,用以購置教學設備、藥品、器材和圖書,以改善教學條件。
同德的專業課程設定。在1918年—1935年的17年間是一個醫療專業的專科學校,學制五年。和德國人早年所創辦的同濟醫科相似,前期二年,設解剖、組胚、生理、物理、化學、生物及外國語(德語及拉丁文)等基礎科目;後期三年包括臨床實習在內,科目有病理、細菌、寄生蟲、診斷、放射、衛生、藥理、處方學以及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皮膚性病、精神神經、眼、耳鼻喉等科。第五年除聽力外在附屬醫院實習。五年期滿考試及格者予以畢業。
1930年,同德醫專受江蘇高等法院之委託,特設法醫專修班,定名為“同德醫學專門學校附設法醫講習所”,學習期限為一年,辦了一期結束。
後階段的同德醫學院,即1935年—1952年的17年間,學制改為六年,在科目上前期添了高等數學、普通化學、生物學和國文,後期增設實驗診斷、物理診斷、泌尿科、骨科及整形外科。
同德醫學院附屬醫院病床不到100張,只能供部分學生分批見習。臨床實習基本由學生自找醫院,大部分到市立醫院和有一定基礎的私立醫院實習,也有一些學生去南京中央醫院、鼓樓醫院、蕪湖弋磯山醫院實習。實習一年結束考試及格者準予畢業,並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1952年原系調整是,同德醫學院有教職工58人(其中教學人員38人,職工8人,工友12人)、學生429人,師生一起合併到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同德醫院仍維持私立性質,仍由顧毓琦任院長。1955年該院與浙紹醫院、尚賢堂婦孺醫院合併成立上海北站醫院,顧毓琦任北站醫院院長。
同德建校後就成立學生會,參加了“五四”學生運動。1925年“五?卅”運動,共產黨人惲代英曾兩次借同德開會發動工人罷工、學生罷課,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1940年學校開始有了中共地下黨員,他們在學生中廣交朋友,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進步力量。1944年成立學生自治會,學生會成為黨領導的全校性公開合法組織,為開展學生運動創造了條件。1945年初建立黨支部,同年夏建立學生自製會黨團,進一步加強黨對學生運動的領導。同德學生參加了全市性一系列愛國民主運動,經受了鍛鍊和考驗,不少學生如王希孟、吳滌蒼等解放後成為上海市衛生局的黨政領導。
同德醫學院是一所國人自辦的私立學校,在坎坷中發展,34年總共培養畢業生1055人,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