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

泉州城

泉州城。在福建省南部沿海,晉江北岸,創建於唐代,宋元時期成為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1982年定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泉州概述

泉州是 福建省下轄的一個 地級市,又稱鯉城、 刺桐城、泉州城、溫陵,是我國著名的 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地處福建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古代“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 亞歷山大港齊名。同時泉州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 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 海濱鄒魯”的美譽。

中心城市

泉州人口的主體為古代衣冠南渡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主體語言。宋、元時期,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本地人民信仰道教、佛教、儒教等。保留著宋元時期海外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的遺蹟。史稱此地古稱佛國。保留著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 泉州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自1999年起歷年經濟總量為福建省第一,是福建省重要的經濟中心。

經濟建設

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達3564.76億元、400.28億元、181.53億元和1250.81億元,是2005年的1.98倍、2.6倍、2.4倍和3.5倍;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重工業比重分別達88.6%、41.6%,比2005年高18個和3.2個百分點。榮獲“轉型·2010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七連冠)、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等稱號。
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安溪五縣(市)連續多年入圍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過去五年,是泉州城鄉大建設、大融合的五年。城市發展從沿江時代步入環灣時代,《泉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獲省政府正式批准實施,中心市區建成區面積從2005年70平方公里,拓展到環灣區域建成區15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49%提高到60%。累計投入“三農”資金266億元,創建各級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村889個,支持各級扶貧開發重點村370個。完成公路、電網、水利、通信投資分別達370億元、100億元、97億元、113億元,城鄉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榮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查。過去五年,是泉州對外大開放、大收穫的五年。泉三高速公路、福廈鐵路、斗尾30萬噸級碼頭等重大交通設施投入運營,泉州港、肖厝港成為首批兩岸海上直航口岸,泉州晉江機場獲準對外開放,服務海西的東出西進綜合通道初步建成。
“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外貿出口、實際利用外資、實際利用台資分別達289.9億美元、103.7億美元和8.5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2.8倍、2.1倍和2.8倍。被列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榮獲中國外貿百強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50強等稱號。過去五年,是泉州民企大成長、大提升的五年。我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保持政企一心、攻堅克難的好傳統,特別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連續召開4場千名企業家大會,動員全市上下堅定信心、頑強拼搏,民營企業在危機中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地位更加突出。億元企業、上市企業、馳名商標數量分別達1096家、61家和54件,比2005年增加713家、41家和38件。榮獲中國十大品牌城市、中國品牌之都、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等稱號。過去五年,是泉州民生大投入、大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5155元和9296元,比2005年增長77%和51.8%。累計投入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分別達214.02億元、50億元、26.55億元和60.42億元,建成海峽體育中心、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南音藝苑、梨園古典劇院等重大社會事業設施;成功舉辦第六屆全國農運會、首屆海峽兩岸茶博會;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泉州南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榮獲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中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城市等稱號。

基本概況

泉州,地處 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3年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 北接省城 福州莆田,南毗 廈門,東望 台灣寶島,西接 漳州、龍巖、 大田縣尤溪縣。現轄鯉城、 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 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3個 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 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泉州通行和漳州、廈門、台灣等同一種語言: 閩南語(河洛語)或客家話。

歷史文化

泉州是 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 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裡 歷史文化積澱豐厚, 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西晉年間( 公元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在《 馬可·波羅遊記》里, 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 阿拉伯波斯商人信仰的 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五代太守 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 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泉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 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 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 南音”、 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地理概況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Quanzhou和Zayton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人口800萬人(不含金門縣), 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 少數民族占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 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
泉州是全國著名 僑鄉,目前,分布在 世界各地,共有750多萬泉籍 華僑、華人(其中90%居住在 東南亞各國。)75萬泉籍 港澳同胞,254萬歸僑、 僑眷,全市150多個鄉鎮中重點僑鄉占四分之三。目前,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明朝、清朝時 祖籍是泉州。90年代以來,泉州工業迅猛發展,產值躍居全省第一,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 產業集群:晉江 鞋業、晉江陶瓷、晉江服裝、石獅服裝、 安溪茶葉、德化陶瓷、南安石材、南安水暖、 惠安石雕、泉港石化。地方區域 品牌和企業品牌相映生輝,泉州市的 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數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國城市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現任領導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徐鋼;代市長:黃少萍

地理地質

泉州市地處低緯度,有瀕太平洋,形成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年平均 氣溫19.5℃~21℃。但自然災害較為頻繁,主要為旱、澇、風害等。 
泉州依山面海, 境內山巒起伏, 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地1000多萬畝, 耕地217萬 ,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其中陸域面積11014.78平方公里(包括金門島),約占全省陸地面積的9.08%;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541公里;大小 港灣14個, 島嶼208個。

自然資源

土壤類型多樣,分布最廣的土壤為紅壤,次為水稻土及磚紅壤性紅壤。耕地多屬一、二級,土壤較肥沃。植被茂繁,類型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還蘊藏較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黃金、花崗岩、石灰石、石英砂、高嶺土等,以“砂、石、土”為主的非金屬礦產資源是泉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礦產。

建制沿革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 時期古閩越人就已開始。西周 秦漢時期屬閩越地,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 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 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 豐州鎮,但因人口稀少,不久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 南朝梁才再次設縣。 西晉末年, 中原戰亂,有中原人入泉,多沿江而居,由於思念 晉朝故土,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 生產技術和 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開發。 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 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定縣、郡治之始,下轄南安、莆田(蘭水)、 龍溪三縣。但 隋朝和唐朝前期由於今泉州一帶人口稀少,今泉州一帶的行政建制多次被裁撤。武榮州建立不久復廢入泉州(今福州)。. 久視元年(700年)第三次置 武榮州,泉州一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帶直到五代時才設縣,泉州沿海一帶在唐朝中期後才形成陸地。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道。 中華民國成立後設道和 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史前
泉州開拓甚早。在晉江 流域的各縣,都有大批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 閩越族“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經掌握了種植水稻、紡織、陶器製作等技術。
先秦
夏、商兩代,今泉州地理區劃屬 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出現關於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居住在這裡的閩越人擅長造舟航海,“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後,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 閩中,或為王,或為君,並服於楚,泉地屬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為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因助漢 滅秦、楚之功,被封閩 越王,領閩中故地,都東冶。泉地屬 閩越國
武帝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前閩越國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因叛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逐漸繁衍,設立冶縣,在今福州,隸屬 會稽郡。泉地屬冶縣。後又改屬會稽南部都尉的 侯官縣,在今福州。
三國
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 建安郡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
轄今泉州市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及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 莆田市廈門市、,以及 漳州市部分地區。今德化縣屬侯官縣。
兩晉
西晉· 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 晉安郡。改東安縣為 晉安縣,管轄現在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屬晉安郡,治在今福州。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併入 南安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部分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後改南安江為晉江。
南北朝
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南安郡初隸 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隸 東揚州
陳· 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 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 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 治所設在閩縣,今福州市區),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 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

開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大幅度地裁減郡、縣。 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於是,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縣廢歸屬閩縣外,均屬南安縣。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 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建州(治所在今 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並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豐州下領南安、 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消,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 清源縣(今莆田市仙遊縣)。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市鯉城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 在北隅依雲榭築衙,並建六曹都堂署及參軍廳,衙前辟 南大街為市。不久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 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 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 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領有五縣。
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37054戶,約24.95萬人。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 仙遊(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 仙遊縣)、晉江四縣,時為中州。
天寶間(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 節度使,泉州等六州屬之。
大曆六年(771年),罷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泉州仍屬之。
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樓。翌年 歐陽詹作《北樓記》。
貞元十九年(803年)、 長慶二年(822年)、鹹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 大同場(今同安縣)、桃林場(今永春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 觀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設萬安監。浯洲島(今金門)設牧馬區屬之。有 陳淵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馬,耕稼漁鹽開始興起,人口日益蕃衍。
貞元間(785~804年),析 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和年間(827~835年),泉州刺史趙棨增開泉州仁風門、素景東西兩門,合四門,北城牆建有立候樓;又辟東街、西街通東西兩門。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 嘉禾里(今廈門),屬泉州。
光啟二年, 王潮為泉州刺史,任內興築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東行春門、西肅清門、南 崇陽門、北泉山門。
五代
梁· 開平三年(909年), 王審知建立 閩國,封為閩王。王審知死後,其長子 王延翰繼位,自稱“大閩國”,都治在今福州
後唐· 長興四年(933年),王審知次子 王延鈞殺兄篡位稱帝,國號大閩,泉州歸之。升歸德場為德化縣,升桃林場為 桃源縣(今永春),大同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
後晉 天福三年(938年),桃源縣改稱永春縣。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開運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隸大殷。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八月,閩主降 南唐;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 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 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 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留氏卒後,繼由清源軍統軍使莆田人 陳洪進割據。
後周 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 清溪縣(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權建置。基本上承襲 唐朝與五代之州、縣制。宋時的軍、州、府實為同級行政機構,州、縣以 上的路,相當唐朝的道。北宋時,福建稱 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 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總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 八閩”,共轄42縣。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軍改名平 海軍,名義上歸兩 浙西南路。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 宋復滅吳越,平海軍改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 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莆田縣 百丈鎮(今 莆田大洋新縣、莊邊、 白沙鄉)和仙遊縣 游洋鎮(今仙遊游洋、石蒼、 鐘山象溪鄉)及福州之 永福(今永泰縣)、 福清邊境的一些邊地,另置 興化縣,縣治設在古邑(今仙遊游洋)。同年,建 太平軍,後又改為 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遊和興化三縣,軍治亦設於興化縣治所在地。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劃德化縣九座山區(今仙遊縣 鳳山西苑鄉)歸仙遊縣轄。 長泰縣析歸漳州。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 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割所屬莆田縣、仙遊縣別為興化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熙寧初(1068~1070年):四縣同巡檢寨設定於永寧里 石湖村,專管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陸路地方事務,額管125人。 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 據史書記載:宋代 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 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 南外宗正司鎮江遷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晉江縣 安海東西兩市商人因爭奪碼頭髮生械鬥,榷稅官難以控制。朝廷差官臨監,始置 石井鎮朱松朱熹之父)為首任鎮官。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 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台灣戶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 永寧寨),駐紮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 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 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 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 提點刑獄陳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經界。因遭權貴豪強反對,無法實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 建平、清石諸屯,加強 海防
淳祐間(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年底,興安州即為元軍所陷。
元朝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立行 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定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 元朝統一 中國後,施行 行省制度。中央設定 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定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作為地方政權機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升泉州為 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縣及南、北二錄事司(以領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錄事司合而為一。 泉州屬福建行省,省治設福州。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縣設 儒學教授、學正、教諭。泉州路總管府儒學設教授、學正、學錄各1員,訓導6員;縣學設教諭1員、訓導2員。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併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 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設陰陽學,依儒學、醫學之例,路設教授、學正各1人,縣設訓術1人,教授天文、歷算、周易、數學。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 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為圖琉求(今台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 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總管府為泉寧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復為泉州路,隸屬 江浙行省
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游洋遷至汀溪(今莆田新縣)。民間稱前者為舊縣(今仙遊古邑),後者為新縣。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間(1321~1323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 興化路下領莆田、仙遊、興化三縣。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至正十七年(1357年), 亦思巴奚戰爭
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立福建行 中書省,泉州路隸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設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 吳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湯和、中書平章 廖永忠率領舟師2萬人從 明州(今 浙江寧波)航海攻克福州。湯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參政 袁仁招諭興化、漳、泉諸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明”。二月,泉州路降 於明。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 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 明朝在泉州設定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 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 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 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罷錄事司。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清設興泉永道,轄泉州府、興化府之莆田縣、仙遊縣、 永春直隸州和廈門。
民國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南路道。民國3年(1914年):廢除清制,置興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興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隸州、興化府所轄各縣隸之。思明府改名廈門道,廈門成立思明縣,金門隸屬思明縣,派分治員駐金門。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設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待統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 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轄莆田泉州,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但轄縣不變,直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尚有金門縣待統一),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縣依舊,轄晉江、惠安、莆田、仙遊、同安、安溪、永春、金門(待統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 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 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 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 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 平潭、永泰和 大田縣到晉江專區。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 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 莆田地區,將莆田、仙遊2縣劃回歸晉江地區,9月劃莆田仙遊從晉江地區出成立莆田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 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 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 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2010年從惠安縣析出所轄四個鄉鎮成立泉州市台商投資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泉港、清蒙、台商投資區總計四區三市五縣和兩個管委會。
1607年福建泉州地震
萬曆三十年秋地大震,暴風淫雨,摟揀飄搖,傾圮日甚。
明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九月 李光縉撰”
“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 大石橋折入 于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採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 鎮風塔各一,折梁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明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 姜志禮
這也就是泉州從十七世紀開始衰弱的原因之一,也因此在 英法聯軍侵略和 日本侵略中不被視為對象,有幸躲過了很多戰爭。

行政區劃

根據《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市常住人口為8128530人。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749845人,占58.4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378685人,占41.57%(由hugao1999貢獻)。泉州市轄4個 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泉州市 面積11244平方千米,人口812萬人( 常住人口,2010年) 豐澤區 面積 132平方千米,人口 53萬。
鯉城區 面積 52平方千米,人口 36萬。
洛江區 面積 382平方千米,人口 18萬。
泉港區 面積 326平方千米,人口 31萬。區政府駐 山腰街道
石獅市 面積 189平方千米,人口 63萬。市政府駐八七路。
晉江市 面積 649平方千米,人口198萬。市政府駐羅山街道 世紀大道
南安市 面積2035平方千米,人口141萬。市政府駐 溪美街道柳新路1號。
惠安縣 面積 762平方千米,人口 71萬。縣政府駐 螺城鎮
安溪縣 面積2983平方千米,人口97萬。縣政府駐 鳳城鎮
永春縣 面積1452平方千米,人口 45萬。縣政府駐 桃城鎮
德化縣 面積2232平方千米,人口 27萬。縣政府駐 潯中鎮
金門縣(待統一) 面積149平方千米,人口 約6萬。縣治 金城鎮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面積16.5平方千米

縣域榮譽

晉江市 世界夾克之都 中國鞋都 中國傘都 中國拉鏈之都 中國品牌之都 全國百強縣(市)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 ”、“中國食品工業強縣(市)”、“ 中國陶瓷重鎮”、 中國織造名鎮、 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石獅市中國休閒服裝名城 全國百強縣(市)
全國科技百強、文化百強縣(市)、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 雙擁模範城和福建省教育先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
南安市  中國石材之都中國龍眼之鄉中國水暖城全國百強縣(市)
“全國秸稈氨化養牛示範縣”、“全國龍眼生產基地縣”
惠安縣  中國石雕之都  全國百強縣(市) 建築之鄉 漁業強縣 食品工業強縣
安溪縣  中國茶都 “中國茶葉第一縣”中國著名僑鄉 全國百強縣(市)世界名茶--鐵觀音 中國藤鐵工藝品之鄉 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遊名縣、中國生態旅遊大縣 中國(安溪)特產城 中國家居工藝城
永春縣  中國蘆柑之都 中國永春白鶴拳武術之鄉中國著名僑鄉 永春佛手茶
德化縣  中國瓷都
泉港區石油基地 國家循環經濟示範點園區
鯉城區中國民間工藝品之都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豐澤區中國童裝名城 中國樹脂工藝之鄉
洛江區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全省科普工作先進區 省級雙擁模範區
金門縣 目前由台灣當局實際管轄,為“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和高等法院金門分院所在地,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勝景”之美稱。

泉企品牌

泉州市的 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數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國城市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
泉州市中國名牌產品46項(歷年)
安記、七匹狼、勁霸、九牧、中宇、申鷺達、輝煌、冠福、舒華、天守、惠泉、富貴鳥、亞禮得、安踏、愛樂、特步、361°、喬丹、PEAK、貴人鳥、鴻星爾克、德爾惠、金蘋果、達利、佳美、梅花、金歐、金鹿、雨中鳥、Yusimeng、柒牌、艾派、momoco、嗒嘀嗒、GAIQI、CoolDry、鳳竹、威蘭西、九牧王、虎都、金冠、雅客、親親、蠟筆小新、達利園、福馬
泉州市全國馳名商標49件(經國家工商總局認定)

民俗文化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澱深厚,素有“ 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 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 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 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 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 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后宮 媽祖、民族英雄 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 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 安平橋,以及與 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 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 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 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餘韻南音、 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 伊斯蘭教印度教、古 基督教、摩尼教、 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蹟,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 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泉州作為唐朝中期以後中原移民集中的地區之一,保留了唐代中期以來的大量文化信息,包括語言、藝術、 風俗、宗教等。其中, 南音、北管、 高甲戲歌仔戲梨園戲提線木偶是泉州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 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 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 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宋、元時代,泉州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海內外文化在泉州出現大融合的景象,反映在文人詩中常見有關歌舞活動的描寫。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明、清時代,泉州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清·乾隆《 泉州府志》記載了上元節泉州城內游燈、踩街歌舞活動“一國若狂”的熱鬧景象。解放以來,泉州民間舞蹈一枝獨秀,蜚聲全省、全國。

經濟社會

經濟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泉州地處 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經濟長期處於以農業為主的自給、半自給狀態,經濟總量居全省地市倒數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高舉 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經歷 “三來一補”起步、鄉鎮企業鋪路、三資企業上路、成片開發邁大步、區城經濟展宏圖的經濟發展階段,走出一條“市場調節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具有僑鄉 特色的經濟建設路子,經濟實力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創造出“ 晉江模式”和“泉州現象”,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創造泉州發展歷史的新輝煌。全市GDP在1978年為7.79億元,到1992年突破100億元,2000年跨過1000億元;2009年GDP實現3002.12億元,增長12.5%;2010年GDP實現3564.76億元,增長12.8%,GDP總量連續12年居全省首位。泉州人民立足實際,奮力打造特色經濟,促使泉港“石化基地”、豐澤“中國樹脂工藝之鄉”、晉江“中國鞋都”“ 世界夾克之都”、石獅“中國服裝名城”、南安“中國建材之鄉”、惠安 “ 中國石雕之鄉”、德化“工藝陶瓷之鄉”、永春“蘆柑之鄉”、安溪“烏龍茶之鄉”等特色經濟的形成並馳名海內外,全市所有縣(市)均躋身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2007年,縣域經濟取得新進展,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和安溪五縣(市)再次入選 全國百強縣(市)。

交通設施

泉州是 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 港口城市。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南方 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 宋元時期,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以“ 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 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 東方第一大港”,呈現“ 市井十洲人”、“ 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現代泉州交通發達,已形成泉南高速:泉南高速公路指 泉州至南寧高速公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編號為G72,途經 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全程1635公里。
福泉高速公路:福州至泉州高速公路(簡稱福泉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主幹道沈海線的組成部分,是福建省早期修建的一條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擴建工程項目路線全長142.37公里,由原來四車道擴建為八車道。
泉廈高速公路:泉廈高速公路即泉州至廈門高速公路,是福建省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公路全長81.898公里,設計概算為27.86億元,起於泉州市西福,止於廈門市官林頭,擴建後,泉廈高速由原來的4車道拓寬到8車道。 泉三高速公路、泉州繞城高速公路(在建)、 福廈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安廈高速、南惠高速、晉石高速、金安高速、廈沙高速公路(泉州段)、莆永高速公路(泉州段)、324國道. 漳泉肖鐵路泉州港、石獅港、肖厝港等為骨幹支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

宗教文化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 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 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 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 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 宗教,其歷史悠久、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
伴隨著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唐代初期 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 阿拉伯建築風格的 泉州清淨寺;又有一座 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 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
接著,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這些有力地證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日本教和猶太教也曾經在泉州傳播。
特別是開元寺東西雙塔和具有特色的殿宇建築、 清源山老君岩造像、 天后宮清淨寺和靈山聖墓、摩尼教的 草庵等,均為海內外人士所矚目,留下了許多名人的遊蹤足跡。歷史上泉州建築了100多座橋樑,其中一半以上是僧人募資或參與興建的;泉州僧人還曾為海上交通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泉州現代化的醫院和學校的長足發展,其中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一份功勞。

醫療資源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0醫院:全軍首批甲級衛生單位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及博士、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醫院
泉州市第三醫院:"三級乙等"精神疾病專科醫院
泉州市兒童醫院:全省規模最大全民所有制兒童綜合性醫院
泉州市人民醫院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人民醫院 ):新院按三級醫院建設,2009年已投入使用。
泉州市中醫院:三級乙等中醫院、全國示範中醫醫院。

泉州標誌

城雕 " 飛天迎賓",高25.8米,底部直徑30米,綠地環繞著圓形水池
市花 五代時,節度使 留從效為了擴建泉州城廓,曾環城遍植 刺桐。後來,刺桐高大 繁茂、花紅似火,成為泉州一大特徵而名聞中外。因此, 刺桐花被定為泉州市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
《閩產錄異》:“刺桐產泉州。官廨、書院處處植之。”
刺桐,落葉喬木,樹皮灰色、有皮刺。原產熱帶亞洲,我國南方栽培。其花木高大,枝葉繁茂,夏初開花,殷紅似火。可作庭園觀賞樹,或作行道樹。唐·曹松《送陳樵書歸泉州》詩中有“帝都須早入,莫被刺桐迷”。
元代,義大利旅行家 馬可·波羅於1292年初從泉州啟航離開中國。歸後在其《馬可·波羅行記》中,亦以刺桐稱泉州。
現代傑出詩人、 文學家、史學家 郭沫若,1962年游泉州,寫了一首《詠泉州》詩。該詩鐫碑立於開元寺:
“刺桐花謝刺桐城,法界桑蓮接大瀛。
石塔雙擎天浩浩,香爐獨剩鐵錚錚。
亞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來有會盟。
收復台澎今又屆,乘風破浪待群英。”

泉州名人

歐陽詹(公元755-800年),字行周,福建晉江 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中進士對福建產生深遠的影響。閩南考中進士,從歐陽詹開始。明代理學名臣、鄉賢蔡清為《歐陽行周文集》作序時認為,歐陽詹中進士後,福建文士才開始嚮慕讀書,儒學風氣開始振興。歐陽詹的影響綿延不絕。傳到楊時、李侗輩,分河洛之派。傳到朱熹,正學大明,道統有歸。蔡清認為,沒有歐陽詹的影響,福建不可能有“海濱鄒魯”的稱謂。代表作品:《歐陽行周文集》8卷
留從效 (公元906~962年),字元范,南安桃林場(今 永春縣桃城鎮留安村)人,唐天祐三年(906年)生,幼年喪父,家貧,然孝母友兄,遠近聞名。喜讀書,好兵法。初為閩王王審知將領。
梁克家(公元1128年-1187年),字叔子,晉江人。自幼聰敏,勤奮自勵。宋高宗紹興三十年中狀元,授平江府簽判,歷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觀使。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儀國公。同年,修成《三山志》。淳熙十三年(1186年),進封鄭國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病卒,贈少師,諡文端。

榮譽稱號

全國著名僑鄉
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
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
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城市投資硬環境四十優”之一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全國文化模範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七連冠”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
中國魅力城市
全國十大和諧城市之一
全國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全國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
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聯合國“杜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
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中國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城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
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
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
榮膺2010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

友好城市

國內友城

安徽省 蚌埠市
安徽省 阜陽市
湖北省襄樊市
遼寧省撫順市
江西省 上饒市
江西省 景德鎮市
北京市 海淀區
江蘇省 揚州市
河南省商丘市北京市 崇文區
四川省 廣元市
陝西省 銅川市
上海市 長寧區
河北省秦皇島市
河北省邯鄲市
山東省煙臺市
安徽省 安慶市
福建省 南平市(福建省山海協作結對子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

國際友城

菲律賓馬卡蒂市
義大利索倫托市 
日本 浦添市
德國諾伊施塔特市
美國蒙特利公園市
法國埃羅省
土耳其梅爾辛伊尼賽市
美國 聖迭戈
美國 蒙特雷帕克市
斯里蘭卡科倫坡

泉州名勝

塗門街
又叫“土門街”,因傳儲存、輸送建造東西塔土石方而得名。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 溫陵路,西至 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淨寺、孔子文廟、 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東湖公園
址系古泉州八大勝景“東湖荷香”遺址。唐時湖面40餘頃,有東湖亭、二公亭;宋有 波恩亭;明有攬古亭。盛植荷花,成 星湖荷香勝概。因唐 姜公輔韓愈、歐陽詹等曾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
五里橋
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 水頭鎮之間的海灣。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經13年建成。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樑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 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 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 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1980—198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蔡氏古民居
位於南安 官橋漳里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 啟昌及其子蔡資深 於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 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 山水人物,圖案 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 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 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
府文廟
位於鯉城區中山路泮宮內。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初年(公元976年),後移他處,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遷回原處重建,現有建築仍保持清初原貌,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孔廟.
開元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點。地處市區西街,始建於唐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為現名。全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 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
崇武古城
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 台灣海峽,系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 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 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存。
洛陽橋
在今惠安、洛江分界處的 洛陽江入海口,又名“ 萬安橋”。於北宋 五年(公元1053年)至 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由郡守莆田人 蔡襄主持建造,歷六年竣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因在 江海交匯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巨,造橋者首創“筏型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新。該橋與 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並稱為“ 中國四大古橋”。現橋長834米,寬7米,尚存船形橋墩46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 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橋北有 昭惠廟、真身庵等遺址,橋南有 蔡襄祠,祠內有蔡襄《萬安橋記》宋碑。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考察景點之一。
牛姆林
由於景區內擁有“板根”、“絞殺”、“寄生”、“莖花”等 熱帶雨林生態,被遊客稱譽為“閩南西雙版納”。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是集山區特有的 自然景觀、森林景觀之大成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96科200多種,野生蝶類73種。。
清水岩
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 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 清水祖師,是國家4A級 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地。
清源山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市區3公里。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靈以泉。元人讚譽“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鼎峙”為舊泉州十景之一,歷來為遊客登臨覽勝。
天后宮
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位於泉州府治南德濟門內,今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地處城南晉江之濱,古“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是現存 媽祖廟中建築規格較高、規模較大、年代較早的一座,並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莆田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座。
黃金海岸
位於 台灣海峽西岸的石獅 永寧鎮,包括閩南黃金海岸 旅遊度假村城隍廟鎮海石、古衛城遺址等。閩南黃金海岸旅遊度假村由香港友幫國際集團獨資興建。
西湖公園
位於市區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滯洪排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滬灣
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其間沙灘綿延數公里,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鍊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
仙公山
原名“雙髻山”,位於洛江區 馬甲鎮,於南北朝時(公元480—502年)祀“何氏九仙”而得名。其主峰758.5米,氣勢雄偉,岩崖陡立,雲霧繚繞,徑曲林幽,含煙凝翠,風光旖旎。
岱仙瀑布
位於德化縣 水口鎮,主要由號稱“華東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溫文爾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組成,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生態旅遊景區。岱仙瀑布的左上方有一座飛仙亭,傳頌著仙女顯聖救民的美麗故事。憑欄探首,下臨深淵,岱仙雙瀑左右烘托, 氣勢非凡

美食小吃

特色主食鹹飯,蘿蔔飯,芥菜飯,花菜飯,滷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 魚仔粥,鴨仔粥, 滷麵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 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麵。
特色湯類貢丸魚丸(深滬水丸), 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 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蔔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 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特色素菜: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乾燉豬腳,燜豬肘,牛排(有別於 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 東石蚝)( 潯埔蚝),清蒸鮪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 香芋燜鴨
特色甜品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甜湯,豆沙餅,石獅 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 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 四果湯
特色煎炸品:煎菜果( 蘿蔔糕),雞卷,春卷,醋肉,鯊魚炸,鰻魚炸,蚝仔煎( 海蠣煎),糍(糍粑、糯米糍), 滿煎糕,薄皮油條。
其他特色食品:永春白粬,布包 豆乾,九重粿, 魷魚乾,蟶乾,小干貝,鹵豬舌,海蜇皮,桂花蟹
配料及酒水:永春老醋、甜酒,紅米酒, 惠泉啤酒
特產茶葉鐵觀音,水仙茶
特產蔬菜菠薐菜(菠菜), 番薯(地瓜)
特產水果:余甘,芒果, 荔枝龍眼,檳榔,蜜桔(安溪蜜桔、永春 金橘糖),永春蘆柑。

泉州高校

1、國立華僑大學
華僑大學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國家於1960年創辦的 綜合性大學。學校直屬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是 中央部屬高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
2、泉州師範學院
200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組建,由原來的泉州師範專科學校、泉州教育學院、泉州師範學校等三所學校合併而成的。泉州師範學院是福建省屬本科院校,融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為一體,師範教育與非師教育並舉的新型現代化大學。
3、仰恩大學
仰恩大學於1987年由愛國華僑 吳慶星先生及其家族設立的仰恩基金會創建,經國家教委批准為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4 閩南理工學院
學校前身是成立於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福建長興職業技術學校,由中國知名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原 長春光機學院)與福建知名企業集團— 泉州興達集團於1998年聯合創辦。2008年4月,經教育部批准學院升格為全日制本科院校,學院正式更名為閩南理工學院,目前,學校以 實施 本科教育為主,含大學專科層次的高等教育。
5、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暫名)
安溪縣委、縣政府與福建農林大學簽下協定,合作創辦“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暫名),並於2012年秋季正式招收第一屆新生。茶學院作為福建農林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
6、 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創辦於2001年,是一所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確認的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科教育的獨立學院,由福建師範大學與福建東方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學院實行“董事會決策,院長負責”的管理體制。
7 黎明職業大學
黎明職業大學創辦於1984年,是由泉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國內首批的一所全日制 高等職業院校。學校創辦人是著名華僑 教育家、書法家 梁披雲先生。其前身是創立於1929年的黎明高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辦學積澱。
8 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9 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
10、泉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11、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12、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13、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14、 泉州信息學院
15、 泉州華光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