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淮關岳廟

通淮關岳廟

通淮關岳廟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俗稱塗門關帝廟,主祀關羽,民國三年(1914年)增祀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故改現名。是祭祀文(孔子)武(關羽)聖的著名古蹟,也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正殿稱“武成殿”,祀三國關羽和南宋岳飛,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右為“三義廟”祀三國時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旁祀諸葛亮。左為“崇先殿”,奉祀關公三代先祖。今日三殿並峙,形成結構對稱廟宇壯觀的建築群,總建築面積1294平方米。修復後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雕。廟內保存著宋代大儒朱熹手書“正氣”和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書“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歷代泉籍文士名賢之石刻、楹聯遍布,文化內涵豐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通淮關岳廟通淮關岳廟
關於通淮關岳廟的沿革,有如下一些資料:
明·萬曆壬子(1612年)李光縉(參見《泉州人名錄·李光縉》)《三義廟記》:“郡故有漢·壽亭侯廟,靈響特異,士民奉之甚恪。廟左右堂,左祀壽亭侯,右祀平浪侯晏,不知所從始,久沿弗敢更。萬曆甲辰歲(1604年),奉佛者遷平浪侯於堂左偏,而中塑觀音大士像,為善信皈依之地,識者非之。壬子(1612年)春,移大士像於月台(承天寺)之禪室,而里中孝廉張君汾、文學楊君某某、何君啟升、張君某,相議塑劉先主(劉備)、關壽亭侯(關羽)、張西鄉侯(張飛),附諸葛武侯(諸葛亮),祀於其中堂,位南向;而奉平浪侯於前廳,位北向。塑既成,表漢時共事之雅,開泉人未有之祀,觀者如堵。”
明·天啟元年(1621年)李光縉《重修關帝廟記》:“今天下祠漢·壽亭侯者,遍郡國而是,其在吾泉,建者勿慮百數,獨吾儒林里中廟貌為盛。詢之故老,不知創所由始。”
清·乾隆《泉州府志·壇廟寺觀》:“在府治惠義鋪。明·嘉靖間(1522—1566年),長史李一德(參見《泉州人名錄·李一德》)重修。萬曆間(1573—1619年),復於廟右塑帝及漢·昭烈帝(劉備)、張西鄉侯(張飛)、諸葛丞相(諸葛亮)像。天啟元年(1621年),於後殿塑帝袞冕像。郡紳楊維清、李光縉、徐某修廟,廣僧道住持居室,復有記立石。(清)順治九年(1651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五年(1727年),敕封神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增設神牌附祀於右殿之後。歲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
清·道光《晉江縣誌》在引用乾隆《泉州府志》上文後接下來補充說:“(清·雍正)九年辛亥(1731年),邑人捐修。乾隆四十三年戊戍(1778年),郡紳士捐修。嘉慶十九年(1814年)閏三月,奉旨加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道光三年(1823年),復勸捐修葺。八年(1828年)正月,加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我泉郡城南隅有街曰通淮,廟祀關帝,由來已久。”“廟之建不知何時,所可考者,修於有明·萬曆癸卯(1603年),為立記者李君光縉;繼修於國朝(清)雍正辛亥(1731年),為之記者張君煥登也。”“乾隆癸己年(1773年),前殿正脊之棟將撓,後殿臨八卦濠者亦傾欹弗整,一切瓴瓦榱桷俱污漏塵朽不鮮。郡之紳士,同心勸輸,遵前規而輯之。材微工良,既固且新。廟前故有華表巍然,今圮矣,樹而揭之,以肅觀瞻……經始於其年九月,迄丙申(1776年)二月竣功。”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重修泉郡通淮廟捐啟》碑:“歲丁卯十一月初四夜,通淮聖帝廟三殿災,帝像燼,歷朝法物付一炬。”
綜上,通淮關帝廟始建年代和初始規制無考,相傳建於南唐至宋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長史李一德重修,時廟有左、右堂,各有前廳、正殿、後殿三進;左堂祀壽亭侯(關羽),右堂祀平浪侯晏。明·萬曆(1573—1619年)間,右堂改為三義廟,祀劉、關、張,附祀諸葛。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關帝廟,廣僧道住持居室,並於左堂後殿塑關羽袞冕像。清·乾隆間(1736—1795年),增建崇先殿,祀關羽之曾祖、祖、父神牌。又於正殿前越道建禮樂亭(禮樂亭於光緒年間改為學校,取“立於禮、成於樂”之義,名立成國小)。民國十六年(1927年)火災,左堂化為灰礫,三義廟、崇先殿尚存;當年按舊制重建左堂,取賜恩岩大樟木雕成關帝座像。
通淮關岳廟現存廟宇為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廟坐北朝南,由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並排的廟宇組成,均為三進,建築面積1294平方米。民國三年(1914年)大規模重修時,將三義廟前殿退後同主殿的前殿並列,使三座神廟連成一體,形成結構對稱,廟形壯觀的建築群。修復後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閩南古建築的藝術風格。主殿為武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正位左祀關聖帝君(關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飛)。以張飛、趙雲、王浚、謝玄、韓擒虎、李靖、郭子儀、王彥章、曹彬、狄青、徐達等歷史上24位名將為從祀。左旁崇先殿,祀關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義廟,祀劉備、關羽、張飛,配祀諸葛亮、趙雲。其後進原為平屋,現改建為三層樓房,仿古裝修。

祭祀

通淮關岳廟通淮關岳廟
關聖夫子的祀典,是隨關羽封號的升高而升高的。其祭祀的隆重盛大,始於明代後期,當時關羽已封為帝君,但其祀典仍沒曾以祀帝的規制。即使孔子,明初也只用六佾,成化中才升為八佾,嘉靖九年升為大合樂。
“佾”是一種舞蹈行列,天子的樂舞用八佾,即縱橫均是八人排列,共64人;諸侯只能用六佾,即縱橫均是六人排列,共36人;大夫用四佾,即縱橫均是四人排列,共16人;士人二佾,即縱橫均是二人排列,共4人。
關羽於明·萬曆間進爵為帝,廟稱武廟,與孔子之文廟並稱,因此其祀典不斷升格,最終與祭孔等同。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國家沿前典,建文廟崇祀先師孔子,復肇建武廟以崇祀關帝。廟用帝制,自京師暨各省、郡、州、縣,歲三祭,其儀略降於先師,在社稷二神之上……祀先師著令外,凡書院、義學、釋奠,弗禁焉;祀關帝著令外,凡通郡巨鎮,以及遐垠荒區,所立廟祈禱祓禳,亦弗禁焉。又所以廣愛廣敬而大暢乎薄海內外,士與女歡欣瞻仰之私願也。”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6·祠廟志》:“(武廟)在萼輝鋪提署之左,前系提督東教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提帥張雲翼建,稱武廟,朔望行香,春秋致祭,而秩祀之典尚在塗門廟(關帝廟)。至嘉慶間(1796—1820年),提帥顏守英始移秩祀之祭於此廟。後中殿壞,嘉慶十八年(1813年),伯爵軍門許文謨捐修,住持僧然中董其役。”
關於關帝祭祀的儀制,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5·祀典志》載:“每歲頒行祭費銀二十四兩正,於春秋二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致祭。帛一,白色。白瓷爵三、登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十、豆十、牛一、羊一、豕一、酒樽一,行三跪九叩禮。”“(祭關帝)祝文:維帝浩氣凌霄,丹心貫日,扶正統而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以篤忠貞,名高三國。神明如在,遍祠宇於環區;靈應丕昭,薦馨香於歷代。屢徵異跡,顯佑群生。恭值佳辰,遵行祀典。筵陳籩豆,幾奠牲醪。尚饗。”
大合樂則有:麾一、祝一、敔一、琴六、瑟二、鍾罄各十六、塤二、篪二、簫四、風簫四、笙六、笛四。搏拊:鼓二,應鼓如之。樂生三十八人,工歌六人,笙二,龠三十六,翟如之。舞生三十八人。品物:祝文、樂章、儀注,悉如制。樂、舞生以市區兒童充任,專人教授。塤、篪、簫、笛、搏拊、應鼓,由道士充任。
致祭之日,迎春門不許挑腥葷、便尿出入。關岳廟至禮樂亭搭天棚相連。參與祭祀人員,齋戒三天,在禮樂亭演習。
是日,禮樂亭鐘鼓和鳴,祭祀開始。司儀唱儀,樂生、舞生依此走入正殿,按方位立定。奏樂,舞拜,官紳、董事列隊禮拜。主祭由德高望重者充任,敬誦祝文。

關帝巡狩

通淮關岳廟通淮關岳廟
關羽既封為帝,其出訓即稱巡狩。巡狩一般都是在嚴重的天災人禍降臨時舉行的。儀式之隆重,民眾之虔誠,比真帝王駕臨有過之無不及。
關帝最近的一次巡狩,是在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時泉州鼠疫大發,遍及郊區鄰縣,屍體川流,泉人恐慌。鄉紳發動關帝巡狩以避災。據傅金星、曾煥智《泉州通淮關岳廟志》描述,其儀制如下:
關帝巡狩前一個月出“香條”(通告),貼七城門,遍告城內外民眾知曉齋戒。全市大掃除,清淤溝,洗廁所,折雞塒,除障礙。出訓前三日,全市禁屠。
其次出路關。路關有刻版,刷拓張貼,並廣泛賣給民眾。由於關帝巡狩連續三日,其路關格式為:“泉郡通淮廟關聖夫子漢壽亭侯聖駕出遊路關:××日××時由本廟起駕從××經過××至××聖駕回廟;××日××時由本廟起駕從××經過××至××聖駕回廟;××日××時由本廟起駕從××經過××至××聖駕回廟。××年××月××日。泉郡通淮關岳廟董事會。”
出巡前,須先往元妙觀向天公進表。進表前三天,縉紳董事與參與盛典的文武官員,即齋戒沐浴。
進表日夜子時,聖駕出廟,沿途灑掃。奉表縉紳在前,“香擔”、“球爐”、“燈儀”跟隨,然後是關帝二駕、龍宮城隍、關帝大駕,依此前進,莊嚴肅穆,悄然無聲。到元妙觀,聖駕依此排列。奉表官肅立,司儀唱儀。禮畢,聖駕回廟。
傍晚開始第一天巡狩。千家萬戶擺設香案,供五果、六齋、清茶、鮮花,點燃柱香、對燭,熏燒貢末、檀香。全城鞭炮轟鳴,動地震天,硝煙瀰漫。
執帚、舉叉、拉布幔之信士信女,先行開路。通淮街上排好佇列,路關前導。四面直徑一米多的大鑼,每面兩人抬,鳴鑼開道。執棒舉牌之士分成兩行,“肅靜”、“迴避”牌黃底金字。一個彪形大漢高擎大纛,纛桿插在竹筒中,竹筒掛在大漢項頸上。纛高數丈,纛尖系四條彩繩,四個大漢分四角拉牽。纛上大書:“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接著是旗燈。旗燈以燈為旗,扎三十二圈,每圈掛一紅燈,單行豎舉,約二十餘對。再次是長吹隊、犀螺隊。
接著便是各鋪分、行莊、鄉里敬獻的禮儀。禮儀大都是《山海經》圖中的獸類,有麒麟、獅子、豸解(“豸解”合一字)豸、虎豹、駿馬、四不象等,不下千百隻,多是用棉紙和紗絹糊成,底座加木輪,推拉前進。每件禮儀有樂隊伴送。樂隊或五音,或十音,或弦管車鼓。隊伍填街塞巷,燈火成河,管弦喧天。
待到關帝起駕,“香炮”連響十二發,震耳欲聾。鞭炮大響,呼聲騰起。人群擁著“大帝”、“二帝”出廟,二駕八人抬、八人護,大駕十六人抬。由於通淮廟在龍會鋪,因此起駕出廟是龍會鋪人的專利。聖駕出廟後,便人人都有權爭“買一肩”,即商量讓抬幾步。能“買一肩”的,感到無比榮幸,認為就“福祿來臨禍不侵”了。
聖駕開始巡行,一路上前呼後擁,有障礙即除,有髒淤即清,有廁所即拉布攔遮掩。天威駕臨,沿途跪拜,叩頭如搗蒜,響聲如擂鼓,禱告如誦詩,虔誠之情無以復加。誰敢褻瀆神明,冒犯眾怒,立即化為齏粉。

現存文物

通淮關岳廟通淮關岳廟
廟中現存文物,碑刻有:清乾隆四十三年官獻瑤撰的《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和乾隆四十二年重修通淮關帝廟收支情況的石刻,清鹹豐七年的《關聖帝祖塋碑記》、《立看守碑》,嘉慶二十四年台灣林光復所書石
刻,道光二十年蘇廷玉書的《關帝覺世真經》。廟門外兩壁嵌有石刻兩方:左刻宋米芾書詩一首,右刻明董其昌書詩一首。廟內還保存著朱熹題寫的“正氣”、張瑞圖題寫的“充塞天地”及近代蔡浚書“鼎漢立宋”等匾額。楹聯有“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等。

碑刻匾額楹聯

碑刻

明·嘉靖間(1522-1566年)《重修關侯廟記》,長史李一德撰。碑已不存,文存於《清源文獻》。
明·萬曆壬子(1612年)《三義廟記》,李光縉撰。碑已不存,文存於《泉州府志·壇廟寺觀》。
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關帝廟記》,李光縉撰。碑已不存,文存於《泉州府志·壇廟寺觀》。
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重修通淮關帝廟捐銀芳名及工料費用等數開列於左》。立於三義廟左壁。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泉郡通淮街關帝廟碑》,官獻瑤(參見《泉州人名錄·官獻瑤》)撰。立於三義廟右壁。
清·乾隆以後《重建禮樂亭記》。原碑立於禮樂亭西側,1957年立成國小火災,重建時毀。碑文不詳。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降神碑》(原碑無題),台灣彰化生員林光夏書。立於三義廟左壁。
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二月《關帝覺世真經》,蘇廷玉(參見《泉州人名錄·蘇廷玉》)書。立於三義廟左壁。
清·鹹豐七年(1857年)六月《立看守字碑》。立於三義廟左壁間。
清·鹹豐七年(1857年)《關聖帝祖塋碑記》。立於三義廟左壁。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重修泉郡通淮廟捐啟》。
民國間正殿兩壁嵌石刻曾遒(參見《泉州人名錄·曾遒》)書律詩兩首:“至剛至大氣彌天,家學淵源真聖賢。赤兔追風寒夜月,青龍繞電起秋煙。春秋惓惓宗孔志,忠義岩岩載史篇。愧子雕蟲楊未盡,解粱遺蹟自今傳。”“壯猷奕奕真超絕,天性從來更好文。曾向春秋精一卷,可容吳魏尚三分。勛名自昔鐫鼎彝,袞冕於今薦苾芬。業開乾坤垂不朽,聊輸歌頌代微芹。”
廟門外兩壁嵌有石刻兩方,左刻宋·米芾書詩《秦州醉詩》:“州閣飲同谷,驛道出流沙。障曼兼千帳,居人有方家。馬驕朱汗落,胡舞白頭斜。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誇。”右刻明·董其昌書詩:“清世家聲王石門,典型猶有白眉存。亦知驃騎名同貴,即去牆東道益尊。老去香山問小友,巋然西嶽繞兒孫。釣殘不羨君王夢,二月天邊雨露溫。”

匾額

入門處:“關岳廟”(民國三年[1914年])。
正殿:宋·朱熹題書“正氣”,明·張瑞圖(參見《泉州人名錄·張瑞圖》)題書“充塞天地”,民國蔡浚題書“鼎漢立宋”。

楹聯

大門石柱對聯——庚午(1930年)花朝林翀鶴(參見《泉州人名錄·林翀鶴》)題、樂生黃萬年勒:“通荊門制曲,讕言罵使,實嚴爭漢鼎;淮水西和戎,遺恨朝天,空譜滿江紅。”
下殿石柱對聯——蘇鏡潭(參見《泉州人名錄·蘇鏡潭》)撰、曾遒書:“通侯漢壽崇勳爵,淮鎮金人憐節威。”
前殿外石柱對聯——戊辰年(1928年)冬邑人楊家棟書:“通春秋而崇漢統,淮南北屢掃金師。”
武成殿前木柱對聯——乙丑年荔月旅菲陳志忠立、香港陳文杰書:“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
正殿石柱對聯——戊辰(1928年)春月宋應祥撰、從侄曉春書:“通津紹淵源,敦兄事而得師資,義聞春秋光赤漢;淮揚嚴保障,固南天以恢北地,誓收幽薊飲黃龍。”
正殿二柱掛半周柱筒對聯——“劉封未足嗣宗,魏何人?吳何人?誰使三分成敵國?宋高焉能繼統,徽安在?欽安在?可憐百戰不歸鑾!”
三義廟中柱貼壁柱對聯——“通明光大仰二公,拒婚非愎,奉召非愚,平生無改春秋義;淮海江河流萬古,震夏有威,餐虜有志,合傳遂熏班馬香。”
還有:“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
附:通淮廟第一副冠頭聯,為清末·南安舉人戴鳳儀(參見《泉州人名錄·戴鳳儀》)所作,因關帝廟首遭1927年火災,復經“文革”而失傳。據戴鳳儀《松村詩文集·卷十八·楹聯·泉州通淮關帝廟聯句》載:“癸卯春(1903年),予與諸友謁通淮廟,見其聯句甚多,不乏典制橘(右無“木”字旁)皇之作。雒誦久之,友曰:聯句雖多,以通淮弁首者,實未有也。先生盍撰之?予構思良久執筆題云:通春秋,如我惟考亭綱目;淮左右,祀公邁岳廟馨香。”戴鳳儀撰聯時,通淮廟尚未和祀岳飛,而戴鳳儀所撰下聯以“淮”入典,借岳武穆之忠義以褒關帝。
“覺世真經”碑刻與勸善書
“覺世真經”碑刻立於三義廟左壁,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泉州府同安縣蘇廷玉(參見《泉州人名錄·蘇廷玉》)書,壬寅(1842年)刻立。全文如下:
“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雙親。守王法,重師尊。愛兄弟,信友朋。睦宗族,和鄉鄰。別夫婦,教子孫。
時行方便,廣積陰功:救難濟急,恤孤憐貧;創修廟宇,印造經文;舍藥施茶,戒殺放生;造橋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難解紛;捐貲成美,垂訓教人;冤仇解釋,斗秤公平;親近有德,遠避凶人;隱惡揚善,利物救民;同心向道,改過自新;滿腔仁慈,惡念不存。
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雖不見,神已早聞。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減,禍患不侵。人物鹹亨,吉星照臨。
若存噁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壞人名節,妒人技能;謀人財產,唆人爭訟;損人利己,肥家潤身;恨天怨地,罵雨呵風;謗聖毀賢,滅像欺神;宰殺牛犬,穢溺字紙;恃勢辱善,倚富壓貧;離人骨肉,間人兄弟;不信正道,奸盜邪行;好尚奢詐,不重儉勤;輕棄五穀,不報有恩;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誘愚人;托說升天,斂物行淫;明瞞暗騙,橫言曲語;白日咒詛,背地誅害。
不存天理,不順人心;不信報應,引人作惡;不修片善,行諸惡事——官詞口舌,水火盜賊;惡毒瘟疫,生敗產蠢;殺身亡家,男盜女淫。近報在身,遠報子孫。神明鑑察,毫髮不紊。
善惡兩途,禍福攸分:行善福報,作惡禍臨。吾作斯語,願人奉行。言雖淺近,大益身心。戲侮吾言,斬首分形。有能持頌,消凶聚戾。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獲,萬禍雪消,千祥雲集。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無私,惟佑善人。眾善奉行,毋怠厥志。
垂訓:做好人,說好話,讀好書,行好事。
道光二十年庚子二月下浣同安蘇廷玉敬書。
壬寅重九男士凖刻石藏於通淮古廟以應聖訓而垂久遠雲
溫陵石室居摹鐫”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原文,在最前面還有如下一段文字,說明其中心思想:“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其心已死,身雖在世,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動一靜,神明鑑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況報應昭彰,不爽毫髮。淫為萬惡首,孝為百善願。但有逆理於心有愧者,勿謂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於心無愧者,勿為無利而不行。若負吾教,請試吾刀。”碑刻限於篇幅,此段首文略去。
《覺世真經》是清中期以後廣為流傳的勸善書之一。勸善書起源於明清間假託關公乩壇飛鸞、降筆著述的所謂“聖經”、“對簽”、“訓戒文”。清代泉州民間流傳的此類書籍,假託關聖帝君的有《覺世真經》、《明聖經》、《戒士子文》,假託其他神靈的尚有《太上三清寶懺》、《玉皇真經》、《三元滅罪水懺》、《度人經》、《三官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
《覺世真經》和《明聖經》,是供信徒誦讀的通俗文本。誦讀時的禮式,如清·泉州木刻本《明聖經》所載:凡善男信女要誦此經,未及朔面聖像的,即用黃紙排五行,朱筆寫下神祇名號,再用黃紙作一告文焚於案前爐內,以盟永久。然後齋戒沐浴,更著潔服,擺上茶酒鮮果,點燭焚香,虔誠致敬,行三跪九叩禮。誦經前念“淨心、淨口、淨身、淨天地”解穢、安土地等神咒,再念祝香咒:“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燕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先旆臨軒,弟子關告,徑達九天。”後又行志心歸命禮,接下才誦讀經文。
為祈神福佑,信眾還往往捐資敬印或贈送勸善書,作為累功積德的手段。更甚者,便是如通淮關岳廟“覺世真經”碑一樣,刻碑以為永遠,並廣其傳。

泉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