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泉州天后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天后路,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少數幾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泉州天后宮泉州天后宮

中國古代祭祀海神廟宇建築。在福建泉州市南門天后路。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廟祀海神莆田湄洲林氏女,亦稱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台灣南洋一帶現存最早、最大的媽祖廟

廟址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香火旺盛。明永樂十三年(1415),欽差太監鄭和出使西洋,途經泉州,曾到廟行香,經奏請奉旨重修。清康熙十九年 (1680) 廟號由“天妃”晉為“天后”。現存大殿、後殿等,尚保存清初修建時的原貌。大殿為木構重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面積 525平方米。1985年國家撥款重修大殿。1987年整個建築群收歸文物部門保護管理。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修復山門。現闢為泉州市閩台關係史博物館

泉州天后宮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唯一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期以來,由於媽祖故里莆田隸屬於歷史上的泉州管轄,也由於泉州一度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隨著泉州民眾不斷地向東南亞各國及台灣地區移民和進行海交貿易活動,媽祖信仰經由泉州向這些國家與地區廣泛傳播。

史料記載

泉州天后宮泉州天后宮

史料記載,泉州天后宮始建於慶元二年(1196年)。傳說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實當浯江巽水二流之匯,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時,羅城尚在鎮南橋內,而是宮適臨浯浦之上。”當時建的這座媽祖宮規模已經很大,有三殿、山門、兩廊、兩亭。以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賜額“順濟”,稱為順濟宮。“順濟”者,即順風以濟之意。宋元時期,泉州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貿易商港之一,與亞洲五十八年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同時,泉州的造船業也著稱於世,國家出海貿易的船舶“多廣州、泉州所造。”宋代,泉州地方長官和市舶司官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祈風”、“祭海”儀式,祈求風浪平青靜,航海平安,以鼓勵發展對外貿易。最初祭海在晉江邊的真武廟,祈風儀式在南安縣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順濟宮的祭儀。宋元明歷朝經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欽定春秋兩祭,此後,順濟宮官祭便成定例。
泉州順濟宮建後十五年,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鄒應龍於筍江下流造石橋,以近順濟宮,因名“順濟橋”。石橋位於順濟宮前,橫跨晉江,全長一百五十餘丈,寬一點五丈,橋上有石欄桿、塔幢,橋頭有威武的石將軍、橋堡,橫匾上書“雄鎮天南”四字,橋中石刻“順濟橋”三字。中外商船泊於岸邊江中,首先看見的就是順濟宮和順濟橋這兩座雄偉的建築,“順濟”、“媽祖”之名隨之四海傳揚。
元代,泉州港更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國家多達九十多個,海上巨船入港有時多達三百多艘。元代帝王為了漕運海運的順利,也多次詔封媽祖,以祈求媽祖的庇祐。《元史》記載,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元世祖稱媽祖為“泉州神女”,並封其為天妃,媽祖的神格驟然提高。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詔,“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司提舉蒲師文冊爾為護國明著天妃”,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師文(其父蒲壽庚,仕宋嘗為泉州市舶司提舉,入元累官至福建行中書省中書左丞,擅蕃利者三十年)為冊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宮舉辦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禮。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詔書,“加泉州海神曰護國庇民明著天妃。”詔文中直呼媽祖為“泉州海神”。媽祖的海神職位進一步明確。天曆二年(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擬定祭文遣官齎香詣宮致祭。祭文曰:“聖德秉坤極,閩南始發祥。飛升騰玉輦,變現藹天香。海外風濤靜,寰中麟鳳翔。民生資保賜,帝室借匡襄。萬載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泉州天后宮泉州天后宮

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響之大是可以想見的。
進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國的一個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年),泉州復設市舶司,專通琉球。此後,又“以諸番貢使益多”,在天妃宮附近的車橋村設定“來遠驛”,專門接待琉球等國的外賓。為了幫助琉球開發經濟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明太祖“敕賜閩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當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晉江的李氏、翁氏等,他們在琉球擔任通事(翻譯),傳授操舟技術和文化知識。當時明政府規定,凡是封舟必須安放天妃神像,開洋前正副使必須先到出口發港的天妃宮祭拜。封舟到達目的地,正副使必須恭奉船內的媽祖神龕上岸,安放於所在國的天妃宮,藉以朝夕膜拜。當時,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滄水,過黑水,古稱“滄溟”,又稱“東溟”,是一條深達兩千多米的大海溝,波濤洶湧,航海者經常在此遇難。這樣,媽祖就被“閩人三十六姓”恭奉於船中,伴隨他們從泉州出發,披波斬浪,順利到達琉球。“閩人三十六姓”來到琉球後,分別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們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兩座天妃宮,宮成之後,琉球當地地方官也作了規定:“自貢船開船之日起至第七日,上至大夫下至年輕秀才,都必須參拜兩天妃宮”,“自第七日至貢船回歸本國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輕秀士與鄉官士們都要輪流詣廟參拜。”由此,隨著中琉兩國交流的不斷密切,天妃信仰在琉球逐漸深入人心。
永樂五年(1407年),三保太監鄭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時途經泉州,遣使祭拜媽祖,因天妃宮“歷歲既久,寢以傾頹”,五年特奏請“令福建守鎮宮重新其廟。”永樂十三年(1415年),鄭和部屬“少監張謙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島)得乎州,發自浯江(泉州),實仗神庥,歸奏於朝,鼎新之。”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經泉州,在依制祭拜媽祖之後,又去靈山伊斯蘭聖墓行香,祈求祖先靈聖庇佑。鄭和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文曰:“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佑護。鎮撫蒲和日記立。”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徐毓集資大修,先修正殿五間,重建寢殿七間,涼亭四座,兩廂三十間,東西軒及齋館二十八楹。二十三年(1544年)落成。

泉州天后宮泉州天后宮

清代,靖海侯施琅奉旨東征台灣,統一祖國。他分兵三路出擊,其中一路在泉州十五都圍頭,《泉州府志》載:“國朝將軍施琅征海師次於此,神有助順功。”平定台灣後,施琅感念涌潮濟師之神恩,在自己的同鄉、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題請未準,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歷數媽祖助順神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自此,泉州天妃宮改稱天后宮。施琅將軍為報答神恩,對天后宮進行重修和擴建。嘉慶二十一年(1916年)署泉州府事徐汝瀾以棟宇漶漫,非復舊觀,倡捐再次重修。道光年間(1830—1850年)清文宗加封媽祖為“天上聖母”,泉州天后宮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清代,私商貿易和向東南亞各國及台灣的移民熱潮在泉州港進一步興起,媽祖信仰也隨著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史料記載,泉州商人“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在國內,有廣東的番禺、瓊州、崖州、濠鏡、海南、東莞、徐聞、香山溴、潮州、雷州、惠州、高州、邁州等;江浙的寧波、雙嶼、溫州、杭州舟山、蘇州、南京、台州、臨清等,廣西的南寧、梧州、羅定、郁州等,台灣的雞籠、淡水、鹿港等,還有京師、濟寧、包頭、徽州等城市,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陝西、山東等省份;省內則有福州、廈門、月港、漳州、建寧等。在國外,有呂宋、暹羅、巴達維亞、勃泥、爪哇、占城、占城、交趾、高棉、巨港、長崎、琉球、高麗等。泉州商人每到一處,必當建造會館,並從家鄉請來媽祖祀奉。泉州天后宮內原本就設有蘇、寧、福、寮郊等許多商郊,附近還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宮每次修建,各大商郊會館都傾力資助,以表虔誠。
據統計,台灣現有八百多座媽祖廟,媽祖的信徒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稱媽祖信仰的極盛之地。從台灣媽祖廟宇的級別來看,無不屬於“分靈”。一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神符或香火到台灣奉祀,稱為“分香”,二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的神像到台灣奉祀,稱為“分身”。台灣的媽祖基本上可分為湄洲媽、溫陵(泉州)媽、銀同(同安)媽三大類別,即分別為湄洲媽祖、泉州媽祖、同安媽祖的分靈。其源蓋出於明清時期福建台灣大規模的移民。

泉州天后宮泉州天后宮

資料表明,泉州最早向台灣移民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據記載,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民屯秒戍澎湖,編管台灣戶籍。”到了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淵從泉州浮海到澎湖,他在《島夷志略》一書中寫道:“澎湖分三十六島,巨細相間,坡壟相望”,“自泉州順風,二晝夜可至┅┅泉人結茅屋居之,各遂生育。”其時澎稱為“泉州外府。”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澎湖建起了一座媽祖廟,稱為娘媽宮,位於澎湖本島馬公市長安里正義街上,今為澎湖縣馬公鎮的提標館。這是台灣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媽祖廟。在這之後,泉州人又分別隨海上武裝集團顏思齊、鄭芝龍,民族英雄鄭成功,隨平定台灣的靖海侯施琅向台灣本島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移民。雍正十年(1732年)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兩次開放海禁。許多泉州人乘機東渡。由此,祖籍泉州的台灣居民占了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八。歷史上,泉州移民一直是開發台灣的主力軍。台灣的開發是由南至北,從西而東的,台灣的“蓋廟風”也是如此。這樣,隨毒害時間的推移和台灣本島的不斷開發,屬於“溫陵媽”的媽祖廟在台灣本島也紛紛建立起來,諸如:從正式名稱上自稱為“溫陵媽祖廟”的有台南溫陵媽祖廟、台南鹿耳門聖母廟、鹿港天后宮、靖海侯施琅倡建的台南天后宮、雲林縣刺桐鄉的福天宮、泉州人吳洛開發台中所建的朝天宮,泉州人許友儀開發新港所建的奏天宮,以及淡水的福祐宮、台西的安海宮等。此外,從台灣媽祖廟的修建年代也可以推算該地的開發時間,如:1720年泉州人林列開發新竹的時間與新竹長和宮的修建年代相近;1709年泉州人陳賴章開發台北的時間與台北天后宮的修建年代接近,道光年間泉州曾氏開發桃園與當地仁海宮的修建幾乎同時┅┅。令人注目的是,這些廟宇的殿堂、山門、龍柱、石壁、石楣以及上面雕繪的人物、花卉、鳥獸等,儘是泉州能工功匠的傑作,

建築風格

山門

原山門馬戲台因築公路被拆毀,1990年3月由台灣鹿港天后宮暨諸委員捐資重建。今移清代晉江縣學橫星門為山門、面闊五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斗拱,青石龍柱,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捲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戲台連線于山門後檐,坐南朝北,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藝術風格。

東西厥建築

緊接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所謂“秦宮漢闕”以示天后宮之尊。建築為二層樓閣,面臨通衢,兩樓高聳,樓上分置鐘鼓,樓下塑造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像,威武莊嚴。

天后正殿

標誌標誌
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而且保留來代構件。正殿占地面積635.5平方米;築於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採用花崗岩石砌築的須彌座,束腰處浮雕“鯉魚化龍”、雄獅、文房四寶“八駿雲火”、仙家法器、鶴舞雲中、寶蓋蓮花等圖為二度空間動態藝術造型、雕刻刀法熟練,生動活潑,表現其神職至高無上與教屬。殿內木樑骨架,立於圓形花崗岩石柱,柱頭浮雕仰蓮連珠斗,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粱,建築結構比較特別,空間變化很豐富,門窗彎枋雀替,雕花精緻細密,紋飾豐富多彩,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托木部位有鳳凰戲牡丹,壽梁中作如意訪心,表現女性神廟。殿內油漆用朱地畫“暖八仙”之一的鐘離及如意相間圖案,其綠地雕彩西蕃蓮及喜鵲登梅圖案,有吉祥的象徵,有的圖案作異獸,寓意“益壽”。殿內礎浮雕,更是琳琅滿目,八駿、八寶、傅古鳥龍及各種花卉,表現著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這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托,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

殿頂

殿頂築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艷,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徵,為閩南建築藝術之一絕。

寢殿

東西兩廊及兩軒和寢殿,均由國家文物局立案撥出專款依!日復原修繕。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台關係史博物館陳列室。寢殿又稱後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築,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進深19.8米,高8米許,木質梁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於浮雕仰蓮瓣花崗岩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懸掛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後德配天”的橫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屬國家木構建築之瑰寶。

博物館

建置於宮內的閩台關係史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台灣歷史上淵源關係的專題性博物館。館內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已舉辦“閩台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字書展”、“閩台民俗風情攝影展”等展覽。

泉州霞洲媽祖宮

鹿港天后宮向泉州霞洲媽祖宮贈送神像
霞洲媽祖宮是泉州的一座媽祖供奉地。前階段由於泉州市區道路建設,這座迄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的舊宮殿遷移重建。新的媽祖宮在重建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海內外媽祖信眾,特別是台灣同胞的支持。昨天上午,台灣鹿港天后宮信眾專程趕到泉州,向新建的霞洲媽祖宮
捐贈媽祖神像。這尊媽祖神像是以石頭精雕而成,面貌慈祥。對於台灣媽祖信眾的熱情,霞洲媽祖宮籌建委員會主任蔡景民說:“我們在建新廟的過程中,台灣是組團好幾十次來這邊,特別是鹿港天后宮,澎湖天后宮,還有嘉義天后宮。”
據了解,台灣的各大天后宮長期以來就跟泉州天后宮有交往。在兩地的天后宮內,都保存有對方幾十年前互贈的匾額,而鹿港天后宮和泉州的往來就更深了。
此次,鹿港天后宮捐贈的這尊媽祖神像一方面是作為霞洲媽祖宮的地標,另一方面,在擺放的朝向上,特地面朝泉州灣入海口,正對泉州大橋,晉江大橋等交通要道,讓媽祖保佑出行的人們。
泉州天后宮和霞洲媽祖宮“乞龜”活動
昨日上午,市區霞洲媽祖宮、泉州天后宮舉行的虎年“乞龜”活動先後舉行。

霞洲媽祖宮

過平安橋獲贈紅蛋
昨日上午9時,霞洲媽祖宮“乞龜”活動點睛儀式開始。嘉賓為大“米龜”點睛,這也意味著霞洲媽祖宮為期6天的“乞龜”活動正式開始。聞訊趕來的近千名市民和遊客依序走過象徵著平安吉祥的“平安橋”,每個“過橋”者還獲贈兩個煮熟的紅雞蛋,希望吃了這個象徵‘剝去往年晦氣’的紅蛋後,在新的一年裡平安、順利。
霞洲媽祖宮相關負責人俞先生介紹,在澎湖天后宮的幫助下,霞洲媽祖宮舉辦祈龜民俗文化活動,這樣的活動往後還將繼續舉行。

正殿修繕

泉州天后宮正殿修繕工程今起全面展開,施工期約半年,國慶前完工。
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涉台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天后宮此次修繕受到各界關注。此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專家到現場對泉州天后宮正殿“把脈”,並制定出詳細維修方案。經專家現場勘查,泉州天后宮正殿的主要問題是:屋面瓦隴移位、下陷,脫節隨處可見;部分望磚、瓦件破損不堪造成整個大殿屋面合計有19處較為嚴重的漏水;殿內樑柱、檁條等木構件糟朽、腐爛、蟲蛀等。通過此次整修,將再現泉州天后宮正殿的歷史風貌。
“正殿距1984年整修已有20多年了,由於長時間受雨水侵蝕和白蟻侵害,受損較嚴重。”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負責人唐宏傑說,此次修繕工程主要涉及正殿工程維修、白蟻防治、壁畫保護等,將根據“修舊如舊”原則維修。修繕期間,他們專門在正殿前臨時搭建了一座行宮,將媽祖金身移駕至行宮內,方便廣大遊客和信眾前來參拜。
新聞連結:史上多次大修
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是媽祖文化傳播地之一。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少數幾個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歷史上曾多次大修:明永樂五年(1407年),出使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奏令福建守鎮官重修泉州天后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泉州天后宮進行重修和擴建;清乾隆年間和清嘉慶年間,泉州天后宮進行了兩次重修與擴建,清道光年間再修;1984年,泉州天后宮正殿進行重修,這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修。

涉台文物

坐落於著名僑鄉、台胞重要祖籍地福建泉州古城裡的泉州天后宮,堪稱涉台文物的保護模本。由國務院台辦、國家文物局、福建省政府共同主辦的涉台文物保護工程啟動儀式,今天特地擇此舉行,可見其地位非同一般。
走進泉州天后宮,山門、戲台、天后殿、寢殿、梳妝樓等依次排列,兩側則有東西闕、東西廊、東西廂、東西涼亭等附屬設施。這是海內外現存年代最久、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祭祀著名海神天后的宮廟,一九八八年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時期,大量閩南人民移居台灣,把泉州的媽祖信仰也帶到了台灣,並在那裡建廟奉祀,使媽祖成為台灣地區最主要的民間神祗。建於明代天啟四年的澎湖天后宮,現為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到了清代,台灣各縣市已普遍建立了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前副主任何振良告訴記者,由於天后宮的重要歷史地位,自南宋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建宮至今,泉州天后宮已經先後進行十四次比較大的修繕和修建。如今,其規制完整,占地面積達七千二百多平方米。
據何振良介紹,十四次的修建中,清朝以前有七次,包括對整個宮殿的重修和擴建,並增建寢殿;一九八四年至今也有七次,包括重修山門、東西涼亭、寢殿、梳妝樓及重建西廂房等,其中大部分是由台灣信徒捐資修建的。
泉州天后宮以弘揚媽祖文化為核心,先後數次組織和參與訪問團體赴台進行文物展覽與交流,在泉台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二00二年七月,泉州天后宮媽祖金身神像巡遊台灣澎湖縣,被譽為“創世紀的宗教盛事”。泉州天后宮還曾連續舉辦兩屆澎湖“乞龜”民俗活動,接待了眾多前來謁祖進香的台灣信徒。
據了解,泉州天后宮修復二十年來,前來尋根謁祖和進香的台胞絡繹不絕,從泉州天后宮請走了媽祖神像數百尊。澎湖天后宮、彰化鹿港天后宮、台南大天后宮等數百個宮廟,均與泉州天后宮有密切往來。從天后宮建宮至今,到泉州天后宮謁祖進香、參觀旅遊的台灣同胞不完全統計達一百多萬人次。泉州天后宮已成為聯結海峽兩岸人民的重要橋樑和紐帶。

泉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