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資岩寺石佛

西資岩寺石佛

西資岩寺石佛坐落於福建省金井鎮卓望山上的西資岩寺中,始建於宋紹興十八年(1148)。寺中依山崖雕如來、觀音、勢至三世尊佛,佛像站立,身高4.5米,寬1.62米,姿態微俯,造型神妙。

簡介

西資岩寺石佛西資岩寺石佛

西資岩寺位於金井鎮卓望山上,始建於宋紹興十八年(1148)。寺中依山崖雕 如來、觀音、勢至三世尊佛,佛像站立,身高4.5米,寬1.62米,姿態微俯,造型神妙,寺後崖石刻有“泉南勝概”四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西資岩寺石佛福建省位於金井鎮卓望山上,始建於宋紹興十八年(1148)。寺中依山崖雕如來觀音勢至三世尊佛,佛像站立,身高4.5米,寬1.62米,姿態微俯,造型神妙,寺後崖石刻有“泉南勝概”四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現寺廟為華僑蔡本油在1935年重修,架構採用鋼筋水泥仿木建築工藝,由五開間二進深單檐硬山頂的前殿、五開間三進深重檐歇山頂的大殿與庭院兩邊長達10米的廡廊組成。平面布局呈“同”字形,高大軒敞、氣勢雄偉。

前殿三通門,中門題匾“西資古地”四個楷字,是清光緒人蔡谷仁手筆;大門的冠頭楹聯“西佛千年來福地,資生萬物灑慈心”則是道光進士蔡德芳所題。大門旁一副石鼓雕鏤螭龍、花卉;大門邊堵浮雕游龍、戲虎;左右邊牆石堵浮雕的麟、鳳、龜、鶴;無不精緻絕倫,體現出閩南古建築巧、美、秀、雅的風格。大門內立一神龕,正面供彌勒佛,背後供韋馱菩薩。兩廡供四大天王,西廡豎立三座歷代重修石碑,東廡嵌有清道光年間重修碑石。

西資岩寺大殿殿頂高達11米,重檐之間裝著3米高的百葉格扇,使殿堂分外軒朗宏敞。殿前立著一對瓜楞形花崗石柱,柱上浮雕蟠龍戲珠,龍身碩長,各呈矯然遊走姿勢,一龍首居中,揚須吐舌,粗壯的龍爪顯示出雄健與力度,乃明代以前之留物。

大雄寶殿內矗立著泉南著名的三尊大石佛。三尊石佛是利用山上一堵天然岩石雕鑿出來的圓雕立像。阿彌陀佛居中,身高4.50米,寬1.62米,赤足立於蓮座上;佛像略前傾,背連山石,頭頂螺髻,面部豐滿,額中有吉祥痣,唇厚頤豐,垂耳至肩,神情深厚而慈和;身著褶紋簡練流暢的寬袖袈裟,袒露右胸,左手平胸托舉一朵小巧的蓮花,袒露的右手前垂;足下雙仰蓮座,高0.95米,雕刻工整而秀麗。阿彌陀佛左旁為觀音,像高4米,頭頂高髻,容貌端莊慈祥,耳垂有花飾,右手下垂以姆指、無名指及小指夾寶瓶;左手當胸作彈指狀。胸前掛瓔珞寶串,衣袖連綴花邊,雕鏤精美。阿彌陀佛右方立大勢至,姿態衣著略同觀音,神情穩重嚴肅,左手拈訣下垂,右手上舉施說法印。大勢至與觀音足下的蓮台略低,只有0.76米,蓮台下方鏤刻海潮紋,佛像頭後鐫圓形佛光及雲彩紋。大佛兩側有石雕武士

明代理學家蔡鼎在此隱居著《易蔡集解》,寺西側建有一座三開間三進深的明先賢“無能蔡先生祠”,是里人為紀念蔡鼎而建的專祠,祠中懸有“國師”匾一方並奉有他的神主。無能祠對面小石丘上有一座小巧觀易亭;無能祠往西過一小澗,嶙峋的山石間一座題額“白衣庵”的玲瓏小廟,廟中就山中石鐫出一尊1米多高的坐鯉觀音像。

大佛寺東高阜處,又有朱子祠玄武殿閻王殿一列觀廟。身置其中,使人深刻體會到山崖高處古人鐫刻的“泉南勝概”的意境。

泉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