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頭灣

圍頭灣

圍頭灣位於東亞文化之都、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市。是泉州三灣(泉州灣、圍頭灣、湄洲灣)中重要的一環,與金門島隔海相望。據清代周學曾等纂修的《晉江縣誌》這樣描繪圍頭: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來必經之地。圍頭灣海闊水深,是天然避風良港。早在南宋時期,泉州開始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時就十分重視圍頭灣,有“東海明珠”之譽。20世紀80年代,圍頭港開放對台小額貿易試點,成為最早實現閩台民間往來的港口。

簡介

圍頭灣圍頭灣
圍頭灣位於福建省海岸東南部、台灣海峽西岸,與金門島隔海相望,是泉州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也是最早實現閩台民間往來的港口。

圍頭是一片土地,以半島的形式表達了陸地對海洋的渴望與期盼。寬敞的水泥路是它伸展的脊樑,延伸著幾代人的夢想。圍頭是一片海域,以它包圍著的土地命名。

風景

圍頭灣圍頭灣
在海洋與土地的邊緣,黃的是沙,綠的是樹,褐的是礁石。在圍頭灣,有的是沙,細細膩膩的黃沙以灘的形態出現,被愛美的人們賦予各種詩意的名字:金沙灣、月亮灣……在圍頭灣,綠綠的是成片的木麻黃,在最貧瘠的土地生長,為風景提供最細心的呵護;在圍頭灣,最任性的是礁石,隨心所欲,形狀不拘,散見於各個角落。

大自然給圍頭海太多的厚愛,讓這裡水產豐富,石斑魚黑鯛紅鯛龍蝦黃花魚……海的饋贈讓圍頭人代代蕃衍,煙火不斷。

港區

圍頭港區是泉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泉州市晉江東南沿海,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是晉江市兩大主要出海通道,承擔著晉江市60%以上的內貿貨物進出任務。目前,圍頭港區已開通至廈門內支線、至東南亞、香港的國際貨櫃航線,以及十幾條復蓋全國沿海、長江沿岸主要港口的內貿貨櫃班輪航線,初步形成了層次分明、密集有序的貨櫃運輸網路,港口貨物吞吐量持續大幅增長,成為福建省的重要內貿貨櫃港口和泉州地區大宗內外貿件雜貨的集散地。

圍頭港碼頭共有2個泊位,1號泊位長248米,可停靠萬噸級船舶;2號泊位長448米,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2號泊位開通後,計畫進一步增加外貿航線。”負責經營圍頭、深滬兩個港區的晉江太平洋港口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利水說,圍頭的航道和水深條件是泉州最好的,2號泊位將進一步提高大型船舶的停靠能力,大幅提升港區的吞吐能力。

地理環境

沿海岸線岩石由於海水沖刷,形成了岩洞、石柱等獨特景觀,且形狀不斷發生變化,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那裡海水藍藍,海天一線,沙灘上的沙粒柔和細軟。

村民

圍頭是漁村,在半島的最南端,居住著吳、洪、周、陳幾姓人家、數千人口。圍頭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或討海為生,或農耕取食,或兼而有之,過著清貧自足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耐不住貧困與平淡的人們,終於把生的眼光投向更遠的海域。其實路就在腳下,圍頭本就是港口。據清代周學曾等纂修的《晉江縣誌》這樣描繪圍頭: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來必經之地。圍頭灣海闊水深,是天然避風良港。早在南宋時期,

泉州開始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時就十分重視圍頭灣,有“東海明珠”之譽。台灣的大米、白糖、甘蔗、香蕉等土特產就源源不斷地從圍頭港運往大陸各地,大陸的煙、酒、紡織品和藥材等貨物也從這裡運出,運往南洋各地。明清以來,當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不在時,圍頭自然也大受影響。海上貿易日漸衰弱,加上半島地少人多,許多人便從這裡出發,飄洋過海,謀生異國。由於長年僑居被家鄉人稱為“番邦”的地方,他們也就成了故鄉的“番客”,後來又被稱為華僑。而故鄉在他們的心頭則永遠以“唐山”的形象出現。

著名僑鄉

圍頭灣圍頭灣
究竟誰是第一個從圍頭出走的番客,已無法探尋,也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由於走出去的人太多了,圍頭半島成了著名的僑鄉。

僑鄉的歌謠中,唱不盡的是離愁。“雨仔雨濛濛,送君去出門。送到圍頭街,目滓流挨挨。舉起為君遮雨傘,俯落為君穿草鞋,不知我君此去幾時回?”出外的人,要么衣錦還鄉、榮歸故里,要么飄零異地、葉落他邦,很少有第三種抉擇。所以,一旦離開,番客對於故鄉的妻子而言,便如斷線的風箏,遙遙不知歸期。“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曠達如陸放翁也難免兒女情長,寄無限傷感於春波,何況不識字的“唐山番客嬸”?她們無法用文字表達情懷,只有將一生的牽掛化為臨別時的萬千柔情——“舉起為君遮雨傘,俯落為君穿草鞋”,那動作一定相當輕柔,如水的眼眸一定傾滿哀愁,心裡百轉千回卻始終不能出口的該是“不知我君此去幾時回”。

很久以來,圍頭作為晉江華僑出外謀生的起點,一定演繹著很多動人的悲歡離合。一邊是痴痴而無期的守候,一邊是天涯飄零的牽掛,它一定積聚著太多的柔情與淚水,不然這裡的空氣怎么總會充斥著感傷的濕味? 今日的圍頭灣依舊是漁村,只不過平添了幾分熱鬧;今日的圍頭灣依舊是港口,只不過人、物的進出更顯忙碌了。今日的圍頭灣已擁有現代化的萬噸級碼頭,長長的引堤伸向遼闊的海域,每年讓近50萬噸的貨物在它的懷抱自由吞吐。

今日的圍頭灣,戰爭的硝煙已然褪盡,5.6海里的距離一下子變得近在在咫尺,甚至一根細細的紅線也能將之穿越。

陽光下,成群的鷗鳥掠起,奮起的飛翼煽動的是日益融洽日益活躍的台海兩岸潮

漁業資源

圍頭灣一帶海闊水深,盛產黃魚、鯧魚、馬鮫魚和梭子蟹、對蝦、大龍蝦,每年可捕撈七八百噸各種魚鮮,經驗豐富的當地漁民還能熟練地釣捕肥嫩鮮活的石斑魚。這大量海珍都是出口香港和東南亞的創匯產品,經濟收益相當可觀。

經濟建設

圍頭擁有大小漁船數百艘,經濟產值年年遞增。為了開發圍頭港,把它建成閩南僑鄉的重要港口,建成大陸對金台貿易的視窗,當地鄉鎮已集資修建一座可停靠千噸輪的碼頭,同時,漁業、農業、運輸業、鄉鎮企業也在齊頭並進。

旅遊景點

晉江市已將其開發成圍頭灣濱海旅遊區。主要有“8·23”炮戰遺址、安業民烈士陵園等人文景觀,及釣魚、游泳、衝浪等旅遊項目。

歷史

1958年8月23日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對國民黨金門防衛部隊和炮兵陣地等重要軍事目標以及駛往金門的運輸艦進行兩個月的猛烈炮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炮擊金門”。晉江市金井鎮的圍頭村,與金門隔海相望,在當時正是炮擊金門的主要戰地之一。

幾十年來,民兵營配合當地駐軍、邊防搞好軍警聯防,保障著海防的安全穩定;組建於1971年、民兵營直接領導下的圍頭哨所擔任站崗、放哨、觀察、協助維護社會治安等工作,有著“東南第一哨”的美譽;因為業績突出,哨所還先後被南京軍區和福建省省委、福建省省政府、福建省省軍區評為“先進海防民兵哨所”、“模範民兵哨所”等稱號,並榮立集體三等功。近年來,在市、鎮、村的支持下,圍頭哨所不斷改建,由原來僅有的80平方米簡陋營房,發展成一座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有著“晉江海防特色”的哨所大樓,屹立在圍頭對台萬噸級碼頭西側。

泉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