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

洪澤湖

洪澤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淮河中游、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是“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積30.4億立方米。湖泊長度65公里,平均寬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近年(截至2011年)加固了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提高到16米。洪澤湖東北——西南向為攔拱人工石壩,其餘為天然湖岸,全源水域由成子湖灣、溧河湖灣、淮河湖灣三大湖灣組成。洪澤湖為一“懸湖”,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2006年4月5日,泗洪洪澤湖濕地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洪澤湖洪澤湖

洪澤湖(Hung-tseLake)亦作Hung-tseHu或HongzeHu位於江蘇省西北部,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其地理位置在北緯33o06′—33o40′,東經118o10′—118o52′之間,南望低山丘陵,北枕廢黃河,東臨京杭大運河,西接崗坡狀平原。西納淮河、東泄黃海、南往長江、北連沂沭,淮河橫穿湖區,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

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斗金”之美譽,堪稱鑲嵌在蘇北平原上一顆燦爛明珠。

歷史發展

洪澤湖洪澤湖

洪澤湖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
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煬帝楊廣從洛陽乘龍舟游幸江都,一路乾旱,經過“破釜塘”時,喜逢大雨,水位大漲,一望無邊,他一時興起,就將破釜塘改為洪澤浦,洪澤之名由此而來。到了唐朝,又改稱洪澤湖。

1128年,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取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明清以來湖水全憑洪澤湖大堤作為屏障,形成“懸湖”。

1949年以後新建規模宏大的三河閘,整修入江水道,加固洪澤湖大堤。

1952年在高良澗以東修建蘇北灌溉總渠,長168公里,用以灌溉里下河平原,兼作排洪之用。湖水還可出二河閘經楊莊水利樞紐由中山河(或稱新淮河)入海。1958~1960年又增闢淮沭河,由楊莊水利樞紐引洪澤湖水北上,到沭陽入新沂河。

2003年開通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閘下游,緊貼蘇北灌溉總渠北岸入海。目前(截至2011年)洪澤湖水共有5條出路,已兼具泄洪、灌溉、航運、養殖之利。

現(截至2011年)洪澤湖正常水位12.5公尺,面積2,069平方公里,最深5.5公尺。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公尺,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近年(截至2011年)加固了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提高到16公尺。湖水主要經由三河泄入高郵湖,再經邵伯湖入裏運河,到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

形成原因

洪澤湖洪澤湖

其一,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於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

其二,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南流入淮,此為黃河改道之始。至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由於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窪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其三,大築高家堰(洪澤湖大堤)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

水文水系

洪澤湖洪澤湖

洪澤湖屬暖溫帶黃淮海平原區與北亞熱帶長江中、下游區的過渡帶,湖區四季分明,無霜期240天,湖上風速大,年平均風速3.7米/秒,最大風速24米/秒,有明顯的湖陸風,多為偏東風。因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洪澤湖降水量較為豐沛。年平均氣溫14.8℃,1月為1.0℃,7月為27.6℃ 。

洪澤湖屬過水性湖泊,水域面積隨水位波動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時,面積達2069平方公里,容積為31.27億立方米,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當湖水位達到13.5米時,湖區面積為2231.9平方公里,相應庫容52.95億立方米,此時湖區面積基本與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相當(太湖水域面積為2388平方公里)。湖水位17米時,防洪庫容135億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間,最低處7.5米左右。湖底高程高出東側平原4~8米,所以又稱為“懸湖”。

洪澤湖歷史上最高水位為16.9米,發生在清鹹豐元年(1851年),因黃河決碭山、東溢六塘河,洪澤湖水位猛漲,禮壩(位於今三河閘南岸)被衝決,自此淮水由入海為主改為入江為主。洪澤湖近40年來,最低水位為9.68米,發生在1966年。

主要河道

洪澤湖洪澤湖
利用洪澤湖水資源的主要建築物有:三河閘、二河閘、二河新閘、高良澗進水閘、高良澗水電站、高良澗船閘、高良澗複線船閘、三河船閘、洪金洞、周橋閘等,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造的。

上游

上游進入洪澤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懷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團結河、張福河等,匯水面積為15.8萬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入量占流入總量的70%以上。淮河入江水道為淮河、洪澤湖的主要泄洪道,湖水60%—70%由三河閘下泄,經入江水道流入長江。另有淮沭新河和蘇北灌溉總渠,分別經由二河閘和高良澗進水閘承泄湖水。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淮河入海水道,以備特大水災年承泄淮河洪水。

下游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

一、淮河入江水道,全長156公里,上起洪澤湖三河閘,經高郵湖、邵伯湖至揚州市三江營入長江,設計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每,1954年8月6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

二、蘇北灌溉總渠,全長168公里,西起洪澤湖高良澗進水閘,流經淮安(今楚州)城南與裏運河平交,至射陽縣六垛扁擔港入黃海,設計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1975年7月19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

三、淮沭新河,全長196公里,南起洪澤湖二河閘,經淮陰、沭陽進入新沂河入黃海,設計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11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

洪澤湖休漁期 洪澤湖休漁期

四、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全長163.5公里,西起洪澤湖二河閘,經清浦、淮安、阜寧、濱海4縣(區),至扁擔港入黃海。近期(截至2011年)設計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遠期設計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實際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

主要景觀

萬頃碧波

洪澤湖
洪澤湖

甘泉般的湖水,養育著千百萬人民。湖內既有魚鱉蝦蟹,又有雞鴨鵝鳥,還有各種各樣的水生植物。遼闊的湖面,時而波濤滾滾,大浪排天;時而風平浪靜,湖水如鏡。極目遠眺,白帆點點,機聲隆隆,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漁船,魚肥倉滿,爭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百里長堤

有著1800年歷史的防洪屏障,宏偉的土堤,壯觀的石牆,青翠的綠柳,遠遠望去宛如一條移游欲飛的巨型青龍。那茂密的林蔭,新鮮的空氣,清脆的鳥鳴,和煦的湖風,人行其中,尤如步入仙境,心曠神怡,流連往返。

港塢帆牆

洪澤湖汛期水深、風疾、浪大,直接威脅著過往湖中漁船民的安危。湖東岸原有蔣壩、高良澗兩座避風港。隨著水運的發展,1966年加固洪澤湖大堤時,增建九龍灣、夏家橋、周橋三座避風港,1994年又在洪澤湖心建一座避風港,另加三座船閘,現在共有9處可供漁民避風之用。這些避風港,四周皆用石工砌成,安全係數較大。船泊其中,在船頭仰視,儼如數十仞之城牆;港塢外,浪花飛雪騰湖面,百里狂濤撼大千。出航時,千篙撥得煙霞亂,萬里航行捷足先。仔細觀看,品味無窮,別有一番景象。

奠淮犀牛

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張鵬翮、采庫司張弼安安排鑄造,作為鎮水之物,安放在洪澤湖大堤險要地段。牛身略小於真牛,腹部有鑄詞,距今有300餘年。原有9具,尚存5具,分別存放在三河閘、高良澗高堰等地的湖堤上。對景生情,令人感慨。

泄洪大閘

位於洪澤湖東岸的三河閘、二河閘、高良澗進水閘,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造的,承擔洪澤湖泄洪重任。閘身雄偉壯觀,作用非凡無比。蓄水時,固得天池掛碧空,煙波浩渺有無中;泄洪時,滔滔巨浪歸江海,滾滾狂濤走巨龍。

老君遺蹤

洪澤湖
洪澤湖

位於洪澤湖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古稱丹山,相傳老子(李耳)曾在此煉丹,故而得名。山上現有煉丹台、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名勝古蹟。遊人登山時,知其古老,仍能體會到“石上青牛留足跡,爐中紅火照仙顏,洞存石鏤去崖處,鳳起山崗霄漢間”的依稀情景。

龜山晚眺

龜山,位於老子山南側,山形如龜,為歷代用兵之地,古稱龜山鎮。為秦漢以來歷史名鎮,留有夏禹治水之遺蹟。清末仍有寺廟12座,和建築宏偉的洪澤都司署。清代為清河縣南陲重鎮。它扼立於淮河入湖口處,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孤峰峙立,砥柱中流。登山縱目,千里長淮,八方煙雨,盡收眼底。山上有很多古蹟,如安淮寺、水母井、古銀杏樹、淮瀆碑、名人石刻等。

明陵石刻

明祖陵,位於洪澤湖南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時間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沉沒。1966年,洪澤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繼露出,石刻雕群經維修後,恢復原來栩栩如生面貌。

臨淮觀日

臨淮頭,為洪澤湖西岸之半島,三面臨水,古時為臨淮郡志,三國時,東吳大夫魯肅出生於此。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洪澤湖管理局、洪澤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現為水產養殖基地。四面圩堤環抱,像一顆璀璨明珠飄浮在碧波萬頃的湖面上。每當黎明之際,站在防洪大堤上,極目東眺,一輪紅日從碧波如鏡的湖面上冉冉升起,那燦爛朝霞,閃耀金波,捧出即將出浴的金娃,搖晃於水盆之中,此情此景,較之泰山觀日有過之而無不及。

墓園春曉

位於洪澤湖西岸的半城鎮,設有雪楓墓園,園內安葬著新四軍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將軍遺體。墓園大門兩側為時任蘇皖邊區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題寫的對聯,墓東側建一座由鄧子恢題寫的淮北蘇皖解放區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環塔有石碑13塊,銘刻著抗日烈士英名4079人。園內還有紀念館,陳列著烈士遺物和革命文物。洪湖之濱,半城之陽,地居高崗,迎湖遏浪,墓隱丹楓,塔聳碧雲,花草松柏,四季常青,每當“清明”祭掃,人群絡繹不絕,已成為教育後代的革命基地。

自然資源

魚類

洪澤湖洪澤湖

計有魚類9目16科50屬67種(和亞種),以鯉科魚類為主,共有41種;鰍科魚類5種,其餘各科皆不超過4種。

漁業生產主要捕撈的魚類,依其個體大小和產量的高低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類是個體大、數量多、在漁獲物中占有相當比例的,如鯉、鯽、鯿、魴、鮊、草、鰱、鱅、青、赤眼鱒、鮎、烏鱧和鱖等,其中鯉、鯽魚約占捕撈產量的15%~20%;

第二類是個體小、數量多、商品價值高的魚,如刀鱭、銀魚和黃顙等,刀鱭產量占捕撈產量的7%~27%,銀魚年產量雖有40~330t,占捕撈產量的0.3%~3.0%,但其商品價值高;

第三類是經濟價值高、目前(2011年)產量已不多的魚類,如鰻鱺;第四類是個體小、數量又多的魚,如鰟鮍泥鰍、鰕虎魚、麥穗魚、船釘魚、棒花魚和刺鰍等,約占總捕撈量的15%~20%。除魚之外,蝦、蟹、螺、蚌等,是僅次於魚類的漁業資源,其中蝦年產量1500~2000t,占漁業總產量的15%左右;蟹產量不足50t;蚌高產年份約5×104kg左右;田螺共捕撈100×104多千克(1972年),以後產量有所下降,1978年又有上升,共起捕139×104kg。受多種原因影響,漁業產量自1956~1989年一直不穩定,34年間捕撈產量的多年平均值10481.4t,最高的1956年達21654.0t,最低的1957和1958年,分別為5526t和5608t。1980年前養殖漁業的產量不足總產量的5%,1980年以後,養殖漁業產量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遞增,1987年開始,養殖產量超過了捕撈產量,到1989年漁業總產量45793t,其中養殖產量達27820t,占60.8%,而捕撈產量為17937t,僅占39.2%。

水生植物

洪澤湖洪澤湖

計有水生植物36科61屬81種,其中單子葉植物43種;雙子葉植物34種;蕨類植物4種。按生態類型分,有沉水植物13種,浮葉植物7種,漂浮植物10種,挺水植物和濕生植物51種。

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12.0~13.0m高程的灘地上,面積約210.3km2 ,占全湖面積的5.23%;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在11.5~12.0m高程的灘地上,面積約256.2km2 ,占全湖面積的16.04%。優勢種為蘆葦蒲草、菰、蓮、李氏禾、水蓼、喜旱蓮子草、荇菜、菱、馬來眼子菜、金魚藻、聚草菹草、黑藻、苦草、水鱉、滿江紅和槐葉苹等。年總現存量211.0×104t,其中挺水植物約87.77×104t;沉水植物78.17×104t;浮葉植物45.21×104t。

浮游植物

計有浮游藻類8門141屬165種,其中常見屬種或優勢種主要有藍藻門中的微胞藻、色球藻、藍纖維藻、項圈藻、顫藻;隱藻門中的卵形隱藻、齧蝕隱藻尖尾藍隱藻;甲藻門中的裸甲藻、飛燕角藻;硅藻門中的雙菱藻、直鏈藻;綠藻門中的絲藻、雙胞藻小球藻等。其中隱藻門中的卵形隱藻、齧蝕隱藻和尖尾藍藻,在60、70年代還是稀有種類,目前(截至2011年)已發展成為常見種類,有時還是一些湖區的優勢種。浮游藻類的平均數量541.9×104ind./L,生物量3.57mg/L。其中數量藍藻為279.2×104ind./L;綠藻為141.7×104ind./L;而隱藻硅藻裸藻、甲藻的數量分別為62.62、46.34、11.37、0.68×104ind./L。生物量隱藻為1.22mg/L;硅藻為0.82mg/L;綠藻、裸藻、藍藻、甲藻分別為0.65、0.57、0.7、0.13mg/L。

浮游藻類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春季最高數量達4530×104ind./L,生物量達15.1572mg/L,以綠藻為主,數量占99.4%,生物量占97.6%;夏季次之,數量1864×104ind./L,生物量7.6876mg/L,以綠藻和藍藻為主,數量分別占58.1%、40.1%,生物量分別占76.6%、8.7%;秋季數量738×104ind./L,生物量2.492mg/L,數量以藍藻、綠藻居多,分別占58.5%、24.8%,生物量以隱藻、綠藻為主,分別占35.0%、34.1%;冬季最低,數量僅415×104ind./L,生物量1.749mg/L,並以綠藻占優勢,數量占9.16%,生物量占67.3%。作為水庫型湖泊,洪澤湖的主要功能是防洪、泄洪和農田灌溉,換水周期短、湖水更新快,浮游藻類大量隨流動的水體而被帶出湖外,難以在湖體過多積聚,藻類數量不致於大量增加而造成危害。

浮遊動物

計有浮遊動物35科63屬91種,其中原生動物21種,輪蟲37種,枝角類19種,橈足類14種。原生動物占浮遊動物出現總數的23.1%、輪蟲占40.7%、枝角類占20.9%、橈足類占15.4%。優勢種有原生動物的尖頂砂殼蟲、園體砂殼蟲、鐘形蟲、降縮蟲、累枝蟲、急游蟲和中華似鈴蟲;輪蟲中的萼花輪蟲、台氏合甲輪蟲、螺形龜甲輪蟲、矩形龜甲輪蟲、曲腿龜甲輪蟲、晶囊毛輪蟲、刺蓋異尾輪蟲、奇異巨腕輪蟲和獨角聚花輪蟲;枝角類的短尾秀體溞、長肢秀體溞、僧帽溞、長刺溞、角突網紋溞棘體網紋溞微型裸腹溞長額象鼻溞簡弧象鼻溞頸溝基合溞和園形盤腸溞;橈足類的湯匙華哲水蚤,指狀許水蚤,球狀許水蚤、中華窄腹水蚤、廣布中劍水蚤台灣溫劍水蚤等。浮遊動物的平均數量1458.8ind./L,生物量1.2445mg/L,其中原生動物1239.2ind./L,0.062mg/L;輪蟲166.4ind./L,0.1994mg/L;枝角類16.6ind./L,0.4015mg/L;橈足類36.6ind./L,0.5814mg/L。

12~翌年2月是浮遊動物種類最少時期,大多是全年出現的種類,其中原生動物有砂殼蟲,輪蟲類有矩形龜甲輪蟲,枝角類有簡弧象鼻溞、園形盤腸溞,橈足類有湯匙華蜇水蚤、指狀許水蚤、中華窄腹水蚤等。2月下旬臂尾輪蟲、晶囊輪蟲英勇劍水蚤、廣布中劍水蚤等出現。3月增加了針簇多肢輪蟲、短尾秀體溞長刺蚤蚤狀蚤。4~5月,原生動物中出現長三肢輪蟲、奇異巨腕輪蟲、聚花輪蟲等;而橈足類中的英勇劍水蚤5月底即消失,6月出現老年額蚤,7月出現棘網紋蚤,8~9月無新的種類出現。7~9月是浮遊動物種類最多季節。長刺蚤、蚤狀蚤在7月初就消失。老年低額蚤於8月下旬消失。10月,各類季節性出現種類陸續消失,只有微型裸腹蚤延至11月消失。到12月只剩下一些全年出現的種類。

底棲生物

洪澤湖洪澤湖

計有底棲動物8綱39科57屬76種,其中環節動物3綱6科7屬7種;軟體動物2綱11科25屬3種;節肢動物3綱22科25屬25種。優勢種3綱22科25屬25種,有環節動物的蘇氏尾鰓蚓;軟體動物的河蜆園頂鱗皮蚌背角無齒蚌等;節肢動物中以甲殼綱占絕對優勢。底棲動物平均密度138.7ind./m2 ,生物量91.845g/m2 ,其中環節動物13.3ind./m2 ,0.3141g/m2 ;軟體動物101.1ind./m2 、89.8729g/m2 ;節肢動物24.3ind./m2 ,1.6615g/m2 。底棲動物具有明顯季節變化,密度以冬季最大,258.78ind./m2 ;秋季次之,155.64ind./m2 ,春季145.74ind./m2 ,夏季最小,137.74ind./m2 ;生物量亦以冬季最高,206.135g/m2 ,秋季次之,175.752g/m2 ,夏季為154.74g/m2 ;春季最低153.035g/m2 。無論從數量還是從生物量上看,底棲動物均以軟體動物占優勢,均達97%,而軟體動物中河蜆是優勢種,其數量占80%以上,生物量占90%以上。三大類群的數量和生物量是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環節動物。

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21種,優勢種有尖頂砂殼蟲、園體砂殼蟲、鐘形蟲、降縮蟲、累枝蟲、急游蟲和中華似鈴蟲,數量為1239.2ind./L,生物量為0.062mg/L。

交通信息

洪澤湖洪澤湖

寧淮高速,寧連一級公路,京滬高速,寧徐高速,徐宿淮鹽高速。距離淮安市區40分鐘車程,距離南京1.5小時車程,距離上海4小時車程。

宿遷長途客運站每日有多次班車開往泗洪,5:30-18:00,每隔20分鐘一班,發往南京義烏杭州等地的車也路過泗洪,交通十分便利。

知名淡水湖導航

淡水湖是指以淡水形式積存在地表上的湖泊,有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

中國的主要湖泊

>>>進入地理百科
鄱陽湖潘陽湖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湖泊面積為3960平方公里,蓄水量達259.0億立方米,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泊。
太湖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南側的低洼地帶,西邊緊接著天目山余脈的低山丘陵,距東海不過100公里,湖區跨江蘇、浙江兩省,水面為江蘇所轄。湖泊面積2292平方公里,為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泊。
洞庭湖洞庭湖位於長江中游南岸,湖南省的北部,水面跨湘、鄂兩省,面積為2740平方公里,蓄水量178億立方米,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泊。
洪澤湖洪澤湖在江蘇省的西北部,位於淮河的中游,其外形好似一隻昂首展翅的天鵝。水面浩翰,面積為1805平方公里,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西湖美麗的西湖,位於杭州城西,總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西湖分為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
日月潭日月潭又名雙潭,過去稱水社湖或龍湖,位於台灣省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是玉山和阿里山間的斷裂盆地經積水而成的一座高山天然湖泊,四周為高達千米的翠綠群山所環抱,林木蔥鬱,湖光山色,相映似畫,奇景幽絕,被譽為“島內仙境”,是台灣小八大勝景之一。
巢湖巢湖位於安徽省的中部,湖形以一角菱,面積為753平方公里,湖泊蓄水量為18億立方米,是我國五大淡水湖。水面有2/3屬於巢縣管轄,其餘1/3為肥東、肥西及廬江三縣所轄。
滇池滇池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的西南,離市區僅僅幾公里,滇池古名滇南澤,又稱昆明湖。
洱海洱海古稱葉榆澤,又名昆明池,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內。湖的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平均寬為5-6公里,平均水深12米,最深處在湖的東部,約23米,面積為246平方公里,蓄水量為29.5億立方米。
鏡泊湖鏡泊湖舊名湄沱湖、忽汗海和必爾騰湖,位於黑龍江省寧安縣西南的牡丹江上游;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最寬處僅6公里,面積為95平方公里,蓄水量為16.3億立方米;南淺北深,最深處在北部鹿圈脖子附近,達62米。
五大連池五大連池位於黑龍江省漠河支流的白河上游,德都縣以北約23公里處。1719年,這一地區的老黑山和火燒山兩座火山噴發,噴出的玄武岩流堵塞了白河,從而形成了今日的五大連池。
鄂陵湖鄂陵湖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瑪多縣和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萊縣境內。札陵湖居西,鄂陵湖居東。
納木措“納木措”為藏語,蒙語則為騰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納木措倍於西藏西部,湖面海拔4718米,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
青海湖青海湖古稱西海,蒙語叫做“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均表示“藍色湖泊”之意。位於青海省東北部,湖區為群山環繞,北面及東面是祁連山脈的大通山、同布山及日月山,海拔在4000~4500米之間;南面及西南面為青海南山,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央為青海湖盆地青海湖即位於貧地的最低洼處。
羊卓雍錯羊卓雍錯又名白地湖,藏語名“裕穆錯”,意即天鵝之湖。湖形如雞爪,湖岸曲折多彎。北部的扎馬龍、白地一帶湖灣最窄,僅1~2公里寬;其餘三面湖灣略為開闊,寬闊可達3~8公里。湖岸線工250公里;湖面海拔4441米,面積638平方公里。水深30~40米,最深處位於東南部的麥尕一帶,達59米。蓄水量為160億立方米,是西藏南部最大的內陸湖。
呼倫湖呼倫湖又名達賚湖,位於中國的東北邊陲,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新巴爾虎左旗、新世爾虎右旗和滿州里市之間的大草原上。湖面為略呈東北—西南向的平行四邊形,長80公里,寬約35公里,周長375公里,湖水面積為2000平方公里,蓄水量為111億立方米,最大水深為8米,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微感水湖,它與草原南部、中蒙國境線上的貝爾湖,被人們稱為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一對姐妹湖。
岱海岱海位內蒙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涼城縣境內,為四面環山的地塹型構造湖。湖偏於盆地的東南端,長20公里,寬10公里,面積為168平方米公里;最大水深為18.4米,蓄水量為13.3億立方米。湖水礦化度在2.5克/升左右,為內陸鹹水湖。
茶卡鹽池茶卡鹽池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的東北隅,北枕祁連山脈的支脈庫庫諾爾嶺,南臨旺尕秀山,湖面近似橢圓形,長14.8公里,寬9.0公里,面積105平方公里,是全國著名的湖鹽產地之一。
羅布泊羅布泊位於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東端,古稱 澤、鹽湖或蒲昌海,蒙古語稱羅布諾爾,意即“匯入多水之湖”。形狀況耳,海湖768米,曾是中國著名的內陸湖泊。
博斯騰湖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的博斯騰湖亦名“巴喀赤湖”,史書早有記載,漢《西域傳》稱為“焉耆近海”,北魏《水經注》稱為“敦薨浦”。

五湖四海

概述五湖四海,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出處:《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五湖。”《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唐·呂岩《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
名稱備註
五湖鄱陽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太湖(江蘇)| 洪澤湖(江蘇)| 巢湖(安徽)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五湖名稱是指 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鑑湖。(彭蠡即鄱陽湖。鑑湖到了清代則被洪澤湖代替。)
四海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四海 :《禮記祭義》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橫四海。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溥 ,普遍。 四海,即東海,西海(現今的黃海),南海,北海(現今的渤海)。】

中國四大湖泊

名稱所在位置備註
太湖江蘇省浙江省的交界處中國第三大淡水湖
鄱陽湖江西省北部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洞庭湖湖南省北部,荊江南岸中國第二大淡水湖
洪澤湖 江蘇省洪澤縣西部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