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鱺[魚類]

鰻鱺[魚類]
鰻鱺[魚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鰻鱺(mán lí)鰻鱺科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是一種江河性洄游魚類,原產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後回到海中產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鰻(也稱白仔、鰻線)成群自大海進入江河口。它是傳統名貴魚類,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魚類之一。它的生長過程極為奇特,先是在海水中產卵成苗,後又進入淡水成長。鰻鱺在“絕食”一年半後仍能生存,養殖的鰻鱺壽命可長達50年。 鰻鱺為鰻鱺科動物鰻鱺的肉或全體。鰻鱺屬魚類,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鰻鱺亞目鰻鱺科的其中一種魚類。似蛇,鱗片細小,埋於皮下,一般產於鹹淡水交界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閩江、珠江流域、海南島及江河湖泊中。鰻鱺在全世界有18種,其中台灣有日本鰻、鱸鰻、西里伯斯鰻和短鰭鰻四科,但是只有日本鰻最多,其它三種都甚少見。它們在地球上都存活了幾千萬年,但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只不過是最近的幾十年。譬如1991年才發現它的真正產卵場,它的性別原來最受環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當密度高,食物不足時會變成公魚,反之變成母魚。在台灣河川中由於鰻鱺數量很少,所以大多是母魚。

概述

鰻鱺 鰻鱺

又叫“白鱔”、“鰻魚”、“白鰻”、“河鰻”、“青鰻”、“風鱔”、“毛魚”等。洄游性魚類。鰻鱺成魚體背泥褐色或灰褐色,體側和腹部白色;頭較小而尖,身體細長,前部近似圓筒狀,後部側扁。鰻鱺有連為一體的背鰭、尾鰭、臀鰭,並有胸鰭一對。它體表有粘液,有細鱗埋於皮下。我國鰻鱺資源豐富,北起鴨綠江,南到北倫河,長達1800公里的沿海和入海的江河,都有它的蹤跡,其中長江、錢塘江、閩江等的河口地段尤多,江浙兩省的鰻苗資源約占全國的一半以上。鰻鱺是海生河長的洄游性魚類,一生洄游於江河淡水和海洋鹹水之間,在淡水水域長大的鰻鱺,性成熟後產卵於近海。在海洋中孵化的鰻苗,在每年的春天匯集於河口,溯江而上,進入江河的淡水區域乃至稻田,覓食索餌。那些長大性成熟的鰻鱺,又在每年的霜降或立冬前後,順流而下,進入海洋繁殖後代。鰻鱺在淡水區域生長,主要捕食河蝦、小魚、蚯蚓、貝類、水生昆蟲等,甚至吃某些小蛇,成魚食蚯蚓。鰻鱺白天潛棲於水下石縫裡、橋墩下、涵洞處、水底草叢中,黃昏時刻出洞覓食,風雨交加之時更加活躍。垂釣鰻鱺主要釣法有四種:探穴送餌釣鰻法、短綱底鉤普通釣鰻法、啷噹鉤釣鰻法、逗釣法。啷噹鉤釣鰻法,在鰻鱺較多的石堤下、亂石崢嶸的水底、白浪翻卷的河道彎角流急處都可使用,黃昏設鉤,黎明起鉤,夜釣效果特別好。逗釣法是使用長竿短線逗釣,把餌鉤沉入水下0.3—0.5米,不斷地上下提動,帶動河水作響,引逗鰻鱺咬鉤。在江南油茶花汛期用逗釣法,效果頗佳。

外形特徵

鰻鱺 鰻鱺

鰻鱺的仔魚體長6厘米左右,體重0.1克,但它的頭狹小,身體高、薄又透明像片葉子一般,所以稱為柳葉魚。它的體液幾乎和海水一樣,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隨著洋流作長距離的漂送。從產卵場漂回黑潮海流再流回台

鰻鱺 鰻鱺

灣的海邊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達岸邊前一個月才開始變態為身體細長透明的鰻線,又稱為玻璃魚。所以在每年12~1月間漁民們會忙著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網來捕撈正要溯河的鰻線來賣給養殖戶。養殖戶在買回去放養後才慢慢有色澤出現,變成黃色的幼鰻和銀色的成鰻。在自然條件下,可捕到的鰻鱺的最大個體為45厘米,體重1600克。鰻鱺和狗鱔外形有點相似,但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狗鱔有鋒利的尖牙,頭比鰻鱺明顯要尖,性格兇猛,體形比鰻鱺瘦。如所附圖為狗鱔。

生活習性

鰻鱺 鰻鱺

鰻鱺是一種降河性洄游魚類,原產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後回到海中產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鰻(也稱白仔、鰻線)成群自大海進入江河口。雄鰻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長;而雌鰻則逆水上溯進入江河的乾、支流和與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幾千公里到達江河的上游各水體。它們在江河湖泊中生長、發育,往往晝伏夜出,喜歡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強的溯水能力,其潛逃能力也很強。到達性成熟年齡的個體,在秋季又大批降河,游至江河口與雄鰻會合後,繼續游至海洋中進行繁殖。

鰻鱺常在夜間捕食,食物中有小魚、蟹、蝦、甲殼動物和水生昆蟲,也食動物腐敗屍體,更有部分個體的食物中發現有高等植物碎屑。攝食強度及生長速度隨水溫升高而增強,一般以春、夏兩季為最高。池養的鰻鱺在盛夏時攝食強度降低。水溫低於15℃或高於30℃時,食慾下降,生長減慢;10℃以下停止攝食。冬季潛入泥中,進行冬眠。鰻鱺能用皮膚呼吸,有時離開水,只要皮膚保持潮濕,就不會死亡。

鰻鱺在陸地的河川中生長,成熟後洄游到海洋中產卵地產卵,一生只產一次卵,產卵後就死亡。這種生活模式,與鮭魚的溯河洄游性(anadromous)相反,稱為降河洄游性(catadroumous)。其生活史分為6個不同的發育階段,為了適應不同環境,不同階段的體型及體色都有很大的改變:卵期(egg-stage):位於深海產卵地。

鰻鱺 鰻鱺

柳葉鰻(leptocephalus):在大洋隨洋流長距離漂游,此時身體扁平透明,薄如柳葉,便於隨波逐流。

玻璃鰻(glass eel):在接近沿岸水域時,身體轉變成流線型,減少阻力,以脫離強勁洋流。

鰻鱺[魚類] 鰻鱺[魚類]

鰻線(elvers):進入河口水域時,開始出現黑色素,卻也形成養殖業鰻苗的補捉來源。

黃鰻(yellow eel):在河川的成長期間,魚腹部呈現黃色。

銀鰻(silver eel):在成熟時,魚身轉變成類似深似深海魚的銀白色,同時眼睛變大,胸鰭加寬,以適應回遊至深海產卵。

鰻鱺的性別是後天環境決定的,族群數量少時,雌魚的比例會增加,族群數量多則減少,整體比例有利於族群的增加。

生長繁殖

其產卵場在北緯30度以南和中國台灣的東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溫16~17℃,含鹽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產卵,1尾雌鰻1次可產卵700~1000萬粒。卵小,直徑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內可孵化。孵化後仔魚逐漸上升到水錶層,以後被海流漂向中國、朝鮮、日本沿岸,此時仔魚約為1齡,冬春在近岸處變為白苗,並隨著色素的增加而變為黑苗。開始溯河時為白苗,到溯河後期則以黑苗為主,混雜少量白苗。鰻鱺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發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雌鰻鱺的性腺發育是在降河洄游入海之後才得以完成。在秋末(8~9月間)大批雌鰻接近性成熟時降河入海,並隨同在河口地帶生長的雄鰻至外海進行繁殖。

鰻鱺圖片 鰻鱺圖片

鰻鱺在深海中產卵繁殖,在淡水環境中成長。性情兇猛,貪食,好動,晝伏夜出,趨鏇光性強,喜流水,好暖。

成鰻生長快,外表圓碌碌,似圓椎形,色澤烏黑而令身,較多人工養殖,肉質爽脆。此魚一年四季皆常見,但以夏冬兩季最為肥美可口。鰻鱺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少刺多肉,並具有清涼解暑、滋補強身的作用。

每年春季有大批幼鰻自沿海進入江河中,並可以繼續上溯到距河口幾千公里的上游地區,如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地區都有鰻鱺的蹤跡。它們在江河、湖泊、塘堰、水庫中生長、肥育、晝伏夜出。到了性成熟年齡,從秋季開始集群降河入海,進行遙遠的產卵洄游。每一尾鰻鱺一生經歷5個生長發育階段:①海洋中浮游性的仔魚時代;②沿海變態期,從柳葉鰻變為玻璃鰻;③淡水中的黃色鰻生長期;④降海洄游的銀色鰻;⑤產卵後死亡。

人工養殖

人工繁殖鰻鱺苗不能用人工繁殖來培育,這主要是因為鰻鱺有很特別的生活史,很難在人為環境下來模擬,但是國內高校和當地養殖企業合作研究繁殖技術已經初獲成效。 日本鰻在淡水的河川里長大為成鰻,到了夏天就開始降河洄游,也就是由河川游到海洋去產卵,和鱒魚、鮭魚由海洋中游回河川去產卵的溯河洄游正好相反。它的產卵場遠在幾千公里以外介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納群島中間的深海。科學家發現這個產卵場主要是因為在這裡採獲很多它剛孵化的仔魚。

分布範圍

本魚分布於馬來半島、朝鮮及日本、中國沿海、四川境內的長江幹流、金沙江、岷江、涪江、嘉陵江、沱江、渠江等水系以及菲律賓群島等地的淡水溪流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長崎。

鰻鱺在黃河、長江、閩江、韓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島、台灣和東北等地均有分布。

亞種分類

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

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

日本鰻(白鰻;Anguilla japonica)

澳洲鰻(黑鰻;Anguilla australis)

新澳鰻鱺(Anguilla australis schmidti)

孟加拉鰻鱺(Anguilla bengalensis bengalensis)

東印度洋鰻鱺(Anguilla bengalensis labiata)

非洲鰻(Anguilla mossambica)莫三比克鰻鱺

花鰻鱺(鱸鰻;Anguilla mormorata)有時也稱菲律賓鰻鱺,因為國內花鰻鱺苗種常常從菲律賓引進。

紐西蘭鰻 (長鰭大鰻鱺Anguilla dieffenbachii)

雙色鰻鱺(Anguilla bicolor bicolor)

太平洋雙色鰻 (Anguilla bicolorPacifica)

奧克蘭鰻鱺( Anguilla aucklandii)

短頭鰻鱺(Anguilla breviceps)

蘇拉威西鰻鱺(Anguilla celebensis)

內唇鰻鱺(Anguilla interioris)

印尼鰻鱺(Anguilla malgumora)

雲紋鰻鱺( Anguilla nebulosa)中國特有

烏耳鰻鱺( Anguilla nigricans)中國特有

灰鰻鱺(Anguilla obscura)

雷恩東澳鰻( Anguilla reinhardtii):又稱寬鰭鰻鱺。

類似魚種

背棘魚目(Notacanthiformes)中的刺鰻(spiny eel)及(halosaur)也非常像鰻鱺。

這些深海魚過去認為屬於北梭魚目(Albuliformes)的亞目。電鰻(electric eel)並非鰻鱺,而與鯰魚(catfish)較為相近。 真正的鰻鱺屬於硬骨魚類的鰻鱺目魚種。

經濟價值

在鰻鱺的肉質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D、E、礦物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DHA/EPA。它能提供人類生長、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成分。長期食鰻,對於強健體魄、增進活力以及滋補養顏上極有幫助,特別是孕婦與嬰幼兒。與其他動物性食品比較,鰻鱺的維生素A、維生素E及脂肪中含有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均有較高的含量。值得一提的是河鰻含豐富的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A,每100公克鰻鱺含將近2500國際單位(IU),達國人成年人維生素A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的50%,其他如礦物質鈣,每100公克鰻鱺約含100毫克。

鰻鱺 鰻鱺
鰻鱺圖片 鰻鱺圖片

科學研究表明,鰻鱺是含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最高的魚類之一,不僅可以降低血脂,抗動脈硬化,抗血栓,還能為大腦補充必要的營養素。DHA能促進兒童及青少年大腦發育,增強記憶力,也有助於老年人預防大腦功能衰退與老年痴呆症。醫學專家還發現,鰻鱺兼有魚油和植物油的有益成分,是補充人體必需脂肪酸和胺基酸的理想食物。鰻鱺中的鋅、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的含量都很高,可防衰老和動脈硬化,從而具有護膚美容功效,是女士們的天然高效美容佳肴。

鰻鱺肉質細嫩,味美,尤含有豐富的脂肪,肉和肝的維生素A的含量特別高,具有相當高的營養價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9.0克,脂肪7.8克,熱量146千卡,鈣46毫克,磷70毫克,鐵0.7 毫克,維生素A78國際單位,硫胺素0.06毫克,核黃素0.12毫克,尼克酸2.4毫克。江蘇、浙江一帶列為上等魚品;福建、廣東、四川則視為高級滋補品,稱之為“水中人參”。在江、浙、閩、廣四省產量頗高,天然淡水水體中,最大個體可長至重1公斤。每年還有相當數量遠銷日本等國。出口價格極為昂貴,其皮可製成工藝品。

鰻鱺 鰻鱺

日本菜經常使用淡水鰻(うなぎ; unagi)及海水鰻(康吉鰻;Conger eel, anago)。粵菜及上海菜也常使用鰻鱺。 在歐美及其他地方則食用歐洲鰻及其他淡水鰻。 一道傳統的倫敦菜即為鱔魚凍(jellied eels)。

白欖炆鰻鱺

原料鰻鱺1斤(約600克),半肥瘦豬肉2兩(約80克),橄欖12粒,紅辣椒1隻,北菇4朵,蒜肉1兩(約40克)。

做法白鱔洗淨後,用蟹眼水(微滾水)燙去滑潺,切件走油。2、橄欖走油後去核,豬肉剁碎,紅辣椒去核,北菇浸軟去腳。3、以豬肉碎釀橄欖,然後以上湯煨軟,將蒜肉炸香,加入白鱔、紅椒、北菇、橄欖與湯汁炆煮約半小時,原汁上碟。

功效建脾胃,活血,建身

主治神經衰弱

雞皮糙山藥,百合各30克,鰻鱺1~2條約250克,精鹽適量。

用法將鰻鱺去腸雜,洗淨,與山藥,百合一起入燉盅內,加水適量,隔水燉熟,加精鹽調味。佐餐食。

功效補虛健脾,養心安神。適用於神經衰弱。

加工鰻鱺時應注意,其血清有毒。雖然毒素可被加熱或胃液所破壞,但生飲鰻血有時可引起中毒。其作用主要是毒害神經系統,產生痙攣、心臟衰弱,致使呼吸停止而死亡;還能使血液的凝固作用消失而產生溶血現象,損傷腎臟產生血尿症。其毒素還對黏膜有強烈作用,人體黏膜受損或手指受傷,接觸鰻血後會引起炎症、化膿、壞疽;同時由於淋巴系統發炎、浸潤,嚴重的會引起組織浮腫。為預防鰻血中毒,除不吃生魚和生飲鰻血外,口腔黏膜、眼黏膜和受傷手指均需避免接觸鰻血,以免引起炎症。

疾病防治

鰓腎病

鰻鱺圖冊 鰻鱺圖冊

[病因〕該病發生的原因未完全明確,據一些資料介紹,該病發生與一種過濾性病毒有關,有人認為是病毒性疾病。

〔症狀〕該病外表看不出有明顯症狀,鰓部腫大,鰓呈暗紅色,鰓瓣肥厚、黏連,鰓葉出血,化驗室血漿檢查,氯離子比健康鰻明顯低下,該病流行時,可造成毀滅性死亡。

〔預防及治療]該病使用抗菌素藥物基本無效。在發病初期投放食鹽,使池水達到0.4%~0.7%的濃度有效。近海灌進海水也有效。在並發其他疾病時,套用其他藥物兼治。

肝腎病

鰻鱺圖片 鰻鱺圖片

[病因〕該病又稱愛德華氏病,由愛德華氏菌屬的細菌引起。發病溫度15℃,發病高峰溫度25~30℃,是一種常見病害,而且較為嚴重。

[症狀]病菌侵襲部位為肝臟、腎臟,分肝臟型和腎臟型兩種。白仔、黑仔階段腎臟型多見,成鰻階段肝臟型居多。解剖可見肝臟腫大或潰爛,皮膚、肌肉潰瘍穿孔,腎臟明顯腫大堅實。

〔預防及防治方法]

白仔馴食階段要徹底消毒,清洗絲蚯蚓。

定期用30毫克/升福馬林、3~5毫克/升呋喃唑酮藥浴。

白仔階段可降溫至25℃以下,並儘量轉投配合飼料。

抗菌素拌餌投喂,每噸鰻魚30~50克;投餵5~7天。

大蒜素、氟哌酸以每千克餌料3~5克藥餌投喂,連續5~7天。

1.

白仔馴食階段要徹底消毒,清洗絲蚯蚓。

2.

定期用30毫克/升福馬林、3~5毫克/升呋喃唑酮藥浴。

3.

白仔階段可降溫至25℃以下,並儘量轉投配合飼料。

4.

抗菌素拌餌投喂,每噸鰻魚30~50克;投餵5~7天。

5.

大蒜素、氟哌酸以每千克餌料3~5克藥餌投喂,連續5~7天。

赤鰭病

[病因及症狀]該病由嗜水氣單胞菌和斑點氣單胞菌引起。病鰻皮膚、鰭充血、出血,明顯發紅,嚴重時發生潰爛,肝、脾腫大,死亡率高,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其中春夏季節發生較嚴重。多發生於鰻種及成鰻。

[防治方法]

清池時,徹底清除池底污泥,用30%~40%的石灰水向池底、池牆全面潑施,或用2毫克/升漂白粉浸洗池塘5~7小時。

鰻種轉池投放前用3%~5%食鹽水浸洗10~15分鐘,或用5~6毫克/升呋喃西林浸洗30分鐘以上。

發病的池塘用25~30毫克/升福馬林將池塘潑灑消毒,或用1~2毫克/升呋喃劑潑灑消毒。

給鰻魚口服抗菌素藥物。每千克重魚體用磺胺類藥100毫克,(首次加倍),四環素、土黴素、氯黴素各20毫克,呋喃劑4毫克,拌於飼料中投喂,每天1次,連用5~7天。

1.

清池時,徹底清除池底污泥,用30%~40%的石灰水向池底、池牆全面潑施,或用2毫克/升漂白粉浸洗池塘5~7小時。

2.

鰻種轉池投放前用3%~5%食鹽水浸洗10~15分鐘,或用5~6毫克/升呋喃西林浸洗30分鐘以上。

3.

發病的池塘用25~30毫克/升福馬林將池塘潑灑消毒,或用1~2毫克/升呋喃劑潑灑消毒。

4.

給鰻魚口服抗菌素藥物。每千克重魚體用磺胺類藥100毫克,(首次加倍),四環素、土黴素、氯黴素各20毫克,呋喃劑4毫克,拌於飼料中投喂,每天1次,連用5~7天。

爛鰓病

[病因及症狀]由細菌或某些寄生蟲侵入鰓部引起的。病鰻外觀幾乎看不到異常,病魚離群獨游,浮頭。打開鰓瓣,鰓絲組織破壞,缺損大。隨病情的發展,用手指輕壓病鰻鰓部,有血水黏液流出。貧血,呈白色,肝臟變黃白色。該病多發生於高溫期,主要危害成鰻,鰻種少發生,零星死亡。投料量過多,吃得過飽是該病發生的誘因。

[防治方法]

防止過食,發病時停餵或少投配合飼料,在有生餌的地方改用生餌飼餵。

用抗菌素、磺胺類藥、呋喃劑等藥物,拌飼料內服,用量同赤鰭病。

用呋喃劑、福馬林潑灑,用0.8~1毫克/升高錳酸鉀潑灑池塘,或0.5%的食鹽水洗浴也有一定的療效。當鰓部檢查發現有線蟲或其他寄生蟲危害時;套用0.2~0.4毫克/升敵百蟲潑灑,隔2~3天再用1次,連續2~3次。

1.

防止過食,發病時停餵或少投配合飼料,在有生餌的地方改用生餌飼餵。

2.

用抗菌素、磺胺類藥、呋喃劑等藥物,拌飼料內服,用量同赤鰭病。

3.

用呋喃劑、福馬林潑灑,用0.8~1毫克/升高錳酸鉀潑灑池塘,或0.5%的食鹽水洗浴也有一定的療效。當鰓部檢查發現有線蟲或其他寄生蟲危害時;套用0.2~0.4毫克/升敵百蟲潑灑,隔2~3天再用1次,連續2~3次。

爛尾病

〔病因及症狀〕病因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症狀表現為皮膚脫落、潰爛,可發生在屬部、胸部、嘴、頸部等處。患病鰻浮於水面遊動無力。潰爛部位呈赤褐色,嚴重時尾鰭爛斷,露出紅色骨肉。一年間春夏秋三季發生較多,冬季較少。主要發生於黑仔和鰻種,100克以上的成鰻較少發生。

〔防治方法〕

苗種選別,轉運投放時應小心操作,防止皮膚損傷,過池投放時應把病死鰻除去,防止病鰻帶菌到新池。

鰻苗轉投新池前要用呋喃劑或2%~3%食鹽水、1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洗。

20~30毫克/升福馬林和3~5毫克/升呋喃唑酮藥浴12小時。

內服抗菌藥物(同赤鰭病)

1.

苗種選別,轉運投放時應小心操作,防止皮膚損傷,過池投放時應把病死鰻除去,防止病鰻帶菌到新池。

2.

鰻苗轉投新池前要用呋喃劑或2%~3%食鹽水、1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洗。

3.

20~30毫克/升福馬林和3~5毫克/升呋喃唑酮藥浴12小時。

4.

內服抗菌藥物(同赤鰭病)

腸炎

〔病因及症狀〕由腸道細菌感染引起的。該病發生往往是過食,飼料變質,投餵無規律,水質差,池水溶氧量低等誘因引起的。發生腸炎的鰻魚食慾減少,下痢(在池水中可見膠凍樣糞便),病死鰻肛門周圍發紅,胰臟發炎,並有惡臭,體表、鰭充血。多發生於中成鰻。

[防治方法]

飼養過程應堅持“四定”投喂,加強水質管理,合理控制投放密度,增加增氧機的配套.

在發病池塘,飼料量要適當減少,飼料中減少或停止加進魚油。

用土黴素、氯黴素、磺胺脒、呋喃唑酮拌飼料內服效果很好。

1.

飼養過程應堅持“四定”投喂,加強水質管理,合理控制投放密度,增加增氧機的配套.

2.

在發病池塘,飼料量要適當減少,飼料中減少或停止加進魚油。

3.

用土黴素、氯黴素、磺胺脒、呋喃唑酮拌飼料內服效果很好。

水霉病

[病因及症狀] 由於水黴菌引起的,屬真菌性病害。鰻體受傷或抵抗力降低時,容易感染,冬春季節,氣溫較低時容易發生。病鰻尾部、鰭以至軀幹附著棉絮狀的白色菌絲,皮膚分泌黏液明顯增多。病鰻遊動緩慢,食慾減少或拒食,最後衰竭死亡,幼鰻發病時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鰻苗選別時應仔細操作;儘量減少鰻體受傷。選別後轉投新池時用0.1%~0.7%鹽水浸洗。用呋喃劑浸洗也有效,特別在苗種越冬前選別更應注意。

池塘定期消毒,用25~30毫克/升福馬林溶液,或用0.1~0.2毫克/升甲基藍潑灑池塘。

把發病池塘水溫提高到25℃以上,持續1周以上可治癒,此法效果很好。另外;也可用2~3毫克/升呋喃西林浸洗。

防止並發其他疾病,可用其他藥物,預防方法同赤鰭病。

1.

鰻苗選別時應仔細操作;儘量減少鰻體受傷。選別後轉投新池時用0.1%~0.7%鹽水浸洗。用呋喃劑浸洗也有效,特別在苗種越冬前選別更應注意。

2.

池塘定期消毒,用25~30毫克/升福馬林溶液,或用0.1~0.2毫克/升甲基藍潑灑池塘。

3.

把發病池塘水溫提高到25℃以上,持續1周以上可治癒,此法效果很好。另外;也可用2~3毫克/升呋喃西林浸洗。

4.

防止並發其他疾病,可用其他藥物,預防方法同赤鰭病。

車輪蟲病

〔病因及症狀〕由車輪蟲寄生引起,屬寄生蟲病。車輪蟲長期寄生於鰓、體表,吸食鰓及體表的表皮細胞,使鰻體表黏液分泌增加。被寄生的鰻魚攝食不良,活力降低,易並發其他疾病。

〔防治方法]發生的池塘用2毫克/升亞甲基藍全池潑灑,反覆多次。也可用0.2~0.4毫克/升敵百蟲溶液,25~30毫克/升福馬林溶液全池潑灑,也有一定的效果。徹底清池消毒也是預防車輪蟲病發生的重要措施。

指環蟲病

[病因及症狀]病原為擬指環蟲。外觀無特殊症狀,一般都寄生在鰓上,靠蟲卵及幼蟲傳播。大量寄生時(低倍鏡下每個視野有5~10個蟲體),病鰻的鰓絲黏液增多,全部或局部呈蒼白色,呼吸困難,攝食遲鈍,常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0.3~0.5毫克/升的敵百蟲晶體全池潑灑,反覆2~3次,每次間隔2~3天。

30~50毫克/升福馬林全池潑灑。

15~20毫克/升高錳酸鉀藥浴15~30分鐘。

1.

0.3~0.5毫克/升的敵百蟲晶體全池潑灑,反覆2~3次,每次間隔2~3天。

2.

30~50毫克/升福馬林全池潑灑。

3.

15~20毫克/升高錳酸鉀藥浴15~30分鐘。

凹凸病

〔病因及症狀〕病原體為匹里蟲,是一種微孢子蟲。寄生在鰻魚的肌肉里,使兩側肌肉變形,呈不規則的凹凸。流行溫度15~30℃,5~50克的鰻魚易感染。

[防治方法]

養殖池徹底消毒,病鰻挑揀深埋或燒毀,以防傳染。

每噸鰻魚每天投餵煙麴黴素50克,連續20天。

1.

養殖池徹底消毒,病鰻挑揀深埋或燒毀,以防傳染。

2.

每噸鰻魚每天投餵煙麴黴素50克,連續20天。

兩極蟲病

〔病因發症狀〕病原體為兩極蟲,是一種黏孢子蟲,主要感染鰻魚皮膚;體表出現一些肉眼可見的白點狀隆起,孢囊發育到一定時候自行破裂,皮膚創口出血,易感染其他疾病。

〔防治方法〕

徹底進行養殖池消毒。

30~50毫克/升福馬林、2~4毫克/升呋喃唑酮全池潑灑,隔1周重複1次。

升溫至35℃,保持7~10天。

1.

徹底進行養殖池消毒。

2.

30~50毫克/升福馬林、2~4毫克/升呋喃唑酮全池潑灑,隔1周重複1次。

3.

升溫至35℃,保持7~10天。

錨頭溞

〔病因及症狀〕由錨頭溞寄生於口腔或鰓壁引起的。被寄生的鰻魚張口不開,打開鰓或嘴時;可見錨頭掃溞體、鰻魚食慾減少或拒食,魚體消瘦,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清池,用石灰或敵百蟲噴灑消毒。

發病池塘用0.4毫克/升的敵百蟲潑灑,每隔2天使用1次,連用3次,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二硫合劑0.7毫克/升(CuSO4:FeSO4為5:2)藥浴。

1.

清池,用石灰或敵百蟲噴灑消毒。

2.

發病池塘用0.4毫克/升的敵百蟲潑灑,每隔2天使用1次,連用3次,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3.

二硫合劑0.7毫克/升(CuSO4:FeSO4為5:2)藥浴。

中毒病

[病菌及症狀〕鰻魚常見的中毒有三種:即鋅中毒、亞硝酸鹽中毒和氨中毒。鋅中毒發生在白仔鰻升溫階段20℃左右,症狀是引起白仔苗抽筋,然後僵直地沉入池底;亞硝酸中毒主要破壞鰻魚鰓細胞,影響呼吸;鯉魚呈不規則遊動;非離子態氮大於0.1毫克/升對魚就有毒害,引起魚類暴發性死亡。

[防治方法]

經常更換池水,排除污物,保證水質清新溶氧豐富。

換池。

鋅中毒可適當降低溫度及時投餌。

1.

經常更換池水,排除污物,保證水質清新溶氧豐富。

2.

換池。

3.

鋅中毒可適當降低溫度及時投餌。

泛池

[病因及症狀〕由於水中嚴重缺氧(溶氧低於0.35毫克/升)而造成鰻魚浮頭;並出現嚴重死亡,無論是室內養鰻還是露天池養鰻,管理不善都會發生“泛池”現象,危害極重。

鰻鱺 鰻鱺

[防治方法](1)經常換水,保持良好水質,露天池養鰻要控制浮游生物,不使其過量繁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