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

建甌

建甌市位於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側。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降雨量1600—1800毫米。疆域總面積423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519萬畝,耕地49.2萬畝;轄10個鎮、4個鄉、4個街道,217個村、27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3.89萬,其中農業人口42.5萬;民族以漢族為主,還有畲、苗等10個少數民族,是福建省陸地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建甌是一座有著1800多年建縣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定的四個縣之一,也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定的府。1913年撤府,並建安、甌寧兩縣為建甌縣。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初年(196年),劃分侯官北鄉土地,設定建安縣(以年號為縣名)。

。

建安八年(203年),賀齊進兵建安,立南部都尉府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設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屬吳會稽郡南部都尉,管轄建安(今建甌)、建平(今建陽)、吳興(今浦城)、東平(今建寧部分)、將樂、昭武(今昭武)、綏安(今泰寧、建寧2縣)、南平、侯官(今福州)、東安(今同安、南安2縣)10縣,改都尉為太守。
晉惠帝(291年-306年)時,建安郡屬江州(今江西九江),管轄建安、東平、吳興、建陽、將樂、邵武、延平(今南平)7縣。
南朝宋高祖時,建安郡仍屬江州
陳永定二年(558年),建安郡改屬閩州(今福州),後改稱豐州(今福州,民國18年版《建甌縣誌》誤作江西撫州)。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縣,屬泉州(今福州)。
大業三年(607年),恢復建安郡,郡治設在閩縣(今福州),領閩縣、建安、南安、龍溪4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建安郡為建州,改太守為刺史,移治建安縣,下轄建安、建陽、綏城、將樂、唐興(今浦城)、閩縣6縣。

。
武德七年(624年),邵武屬建州,領縣7。武德八年(625年),建陽併入建安、領縣6。景雲二年(711年),屬閩州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復改建安郡,建安縣屬建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建州,屬福州都督府。建安懸各建州。上元元年(760年),建州屬福州節度。大曆六年(771年),建州屬福州都團練觀察置使。中和四年(884年),因黃巢起義攻打建州,建州寓治建陽。景福二年(893年),建州刺史徐歸范叛附王潮(即閩王王審知之兄)。
五代晉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以建州建國,國號“殷”,改元天德。南唐保大四年(946年),陷建州,殷亡。王延政家族被遷移到金陵州。建州改為永安軍,不久,又改為忠義軍。建安縣屬忠義軍管轄。
宋開寶八年(975年),南唐平,恢復建州,建安縣屬建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建州屬兩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年),建州改屬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年),建州升為建寧軍節度。建安縣屬建寧軍節度管轄。治平三年(1066年),劃出建安、建陽、浦城3縣部分地盤設定甌寧縣,與建安縣同駐一城,甌寧縣屬建寧軍節度管轄。熙寧三年(1070年),撤銷甌寧縣。元佑四年(1089年),劃分建安西北12個裡(建陽、浦城之地不再劃入),設定甌寧縣,屬建寧軍節度管轄。自此原建安縣分為建安、甌安兩縣,縣治同駐一城。建炎二年(1128年),州卒葉儂兵變,知州事方承移建陽。建炎四年(1130年),農民領袖范汝為在建州在洄源洞聚眾起義,知州事劉子翼移治崇安。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改建州為建寧府。建安縣、甌寧縣屬建寧府管轄。
元至元初年(1264年),建寧府屬江浙行中書省杭州。至元十三年,元軍取建寧。至元十五年,改為建寧路,建安縣、甌寧縣屬建寧路,屬福州行中書省,置錄事司。至元十七年,改為建寧路總管府。建安縣、甌寧縣屬總管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立建寧分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復建寧府。建安縣、甌寧縣屬建寧府管轄。
清自順治三年(1646年)起沿襲明制。
民國元年(1912年)仍稱建寧府,後改稱建甌府,民國2年裁府,合併建安、甌寧2縣,各取首字命名為建甌縣,屬建安道管轄,道址設在南平。民國17年,廢除道,只設省、縣兩級,建甌改為縣政府,直屬省管轄。民國35年,全省劃分為7個行政督察區,建甌屬第三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建陽。
1949年5月13日,建甌解放,設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澤9縣,專員公署設在建甌。
1950年3月,改為建甌行政專員公署。同年4月,
署址移設建陽,改名為建陽行政專員公署。建甌縣屬建陽行政專員公署。
1956年,建陽專員公署併入南平專員公署,建甌縣改屬南平專員公署管轄。
。

1970年復設建陽地區行政公署,建甌縣屬建陽地區行署管轄。
1989年1月,建陽地區行政公署改名為南平地區行政公署,管轄南平、順昌、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澤10個縣市。
1992年10月20日,國家民政部批覆同意撤銷建甌縣,設立建甌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1月20日,建甌市轄10個鎮、4個鄉、4個街道,217個村、27個居民委員會。
街道/鎮/鄉面積(平方公里)直轄
芝山街道 30.85 轄西大、豪棟、馬汶3個村和符山、管葡、上西河、都御坪、梨山、青雲6個社區居委會
建安街道 30.49 轄鐘樓、東安、東門3個村委會和橫街、倉長、前街3個社區居委會
通濟街道 41.39 轄東溪、三門、南門3個村委會和南門、陶朱、橋南3個社區居委會
甌寧街道
27.15 轄水西、七里街2個村委會和福寧、西池、蓮花3個社區居委會
徐墩鎮 351.87 轄16個行政村(徐墩、葉坊、歸宗、東邊、北津、桂美、富頭、富壋、豐樂、下碓、山邊、湖塘、九匡、嶺頭、大潭),2個居委會
吉陽鎮 198.73 轄12個行政村(吉陽、玉溪、宅墩、曹墩、新橋、勝利、張坑、巧溪、大夫、黃怖、圭歷、巨歷口),1個居委會
房道鎮 244.73 轄20個行政村(房道、九堡、七道.漈村、上庠、尤墩、小竹、潘坑、安寧、吳漈、曹岩、書怖前、徐地、峽頭、連地、南科、西漈、靛墩、吳大元、埂尾),1個居委會
東遊鎮 420.53 轄18個行政村(東遊、壋上、東源、溪尾、胡墩、張墩、雲頭、黨城、渡潭、黨口、張屯、上范、溪屯、蓋林、盛前、河嶺,盛地、東漈),1個居委會
川石鄉 274.07 轄14個行政村(川石、壋陽、慈口、溪口、營勺、後山、洋屯、後洋、邊溪、徐布、後坪、小嶺、伏演、外洋),1個居委會
順陽鄉 205.83 轄6個行政村(溪東、吳林、石呈、江壋、漈下、後房),1個居委會
水源鄉 299.2轄12個行政村,1個良種場和水庫管理所,122個村民小組,65個自然村
小橋鎮 297.87 轄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83個村民小組,93個自然村
玉山鎮
324.13 轄12個行政村,一個伐木場,一個牛場,1個居委會,114個村民小組,68個自然村
南雅鎮 398 轄1個居委會,23個村場,117個自然村
迪口鎮
372.13 轄17個行政村,100個自然村
小松鎮 239.33 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1個良種場,1個鎮林場
龍村鄉 207.93 轄12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
東峰鎮 268.9 轄19個行政村(大房、裴橋、霞鎮、東溪口、大際、坤口、東山下、坪林、楊梅、桂林、銅場南源、長源、嵐下、湍下、井岐、記源、長溪、東峰,2個居委會,1個良種場,1個鎮林場,81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置
建甌市位於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側,東經117°58'45”~118°57'11”,北緯26°38'54”~27°20'26”,北鄰建陽市,南接南平市、古田縣,東靠政和、屏南縣,西與順昌縣交界。全市土地面積4233.13平方公里(折635萬畝,陸地占96.43%,水域占3.57%),東西長96.5公里,南北寬76.6公里。
地貌
建甌市屬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地勢東南高、西南低。四周為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環繞,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為主軸的河谷平原、丘陵與串珠狀的山間盆谷,形成以水侵蝕為主的地貌。全市平均海拔453.55米,以東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鎮房村為最低(海拔68米)。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積的57.34%,丘陵占29.86%,河谷平原與盆谷占12.8%。
市內有千米以上山峰91座,其中東南、北部有86座。
辰山(又名仁山):位於縣城東部的水源鄉,與東遊鎮相鄰,形如“金”字,為市自然保護區,主峰海拔1822.2米。山中多為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崗岩,有黃鐵礦多處。
石塔山:位於縣城東南的玉山鎮,與古田縣交界,主峰海拔1611米,頂部較平,已修通公路。東部為花崗岩,西為青崗岩。
擎天岩:位於縣城北部的龍村鄉,與建陽市接壤,主峰海拔1222.8米。山中多花崗岩,中部有變質岩和石英礦岩。
郭岩山:即郭雲山,位於縣城西部的吉陽鎮,與順昌縣連線,主峰海拔1383.7米,右臨建溪,左依富屯溪。山中多火山岩、花崗岩,山勢雄偉,重巒疊嶂,為建甌西部第一山。
百丈岩:位於縣城南部的小橋鎮,其山脊延伸至迪口、玉山、南雅鎮一帶,系鷲峰山脈分支,為東西走向,東部山勢雄偉,西面山峰連綿,坡度多在35度以上,山中多花崗岩,平均海拔800米,最高1335.4米,為市南部制高點,系小橋溪與迪口溪分水嶺,可阻擋夏季颱風北進和冬季西北風南下氣候
建甌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乾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
春季:2月中旬至5月上旬,氣溫10一22℃,氣候多變,時寒時暖,乍晴乍雨,多低溫陰雨,少日照,清明前後,常出現倒春寒、冰雹天氣。
夏季:5月中旬至10月初,氣溫22℃以上,初夏潮濕,多梅雨、暴雨,中、後期酷熱,多颱風、雷陣雨,易旱。
秋季:10月初至11月底,氣溫10一22℃,天氣涼爽少雨,常有秋寒天氣。
冬季:12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氣溫7—9℃,天氣寒冷乾燥,多霧,多西北風,常出現霜凍、冰、雪天氣。
水文
建甌市河流主要屬閩江建溪流域,呈格子狀水系,發育全面,流向多為東北~西南,多年平均水位90.9l米,大河利用落差3.5~18米,小溪102~420米。境內有5公里以上河流131條,總長1569.2公里;10公里以上51條,總長1079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26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5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建溪、崇陽溪、南浦溪、松溪。境內河流長161.6公里。

資源

礦產
截止2007年底,建甌市發現的礦種計有33種,其中金屬礦產13種,非金屬礦產17種,能源礦產2,水氣礦產1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6種,具小型以上規模的礦產地18處,另有礦(化)點121處。開發利用的礦種有14種,主要礦種有銅、鉛鋅、金、煤、透輝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
生物植物
建甌市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全市植被有6個型組,即闊葉林、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竹林、灌叢和灌草叢;9個型,即暖性針葉林、暖性針闊葉混交林、溫性針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竹林、落葉闊葉灌叢、灌草叢,常綠闊葉灌;16個群系組,73個群系和205個群叢。
建甌市維管束植物有177科442屬1416種,其中蕨類植物32科37屬121種;裸子植物8科15屬22種;被子植物137科390屬1292種。常見的有杉科、松科、殼斗科、禾本科、豆科等2l科。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甜櫧、毛竹、五節芒等70多種。古珍稀樹種有銀杏、鵝掌楸、水松、香榧、三尖杉、沉水樟、刨花楠、花櫚木、紅豆杉、櫸樹、楠木、紅花油茶、觀光木、莫氏玉蘭等14種。大宗經濟樹有油茶、油桐、漆樹、棕櫚、錐栗等14種。
動物
建甌市野生動物有28目87科330種,屬國家保護的有17種,其中屬一級保護的有華南虎、雲豹、金錢豹、黑鹿、金貓、黃腹角雉;屬二級保護的有毛冠鹿、髭羚、大靈貓、麝、小靈貓、穿山甲、水獺、獼猴、白鷳、鴛鴦、褐林鶚、蟒蛇、黑熊。動物的分布隨種類、地點不同而異,繁殖力強的動物主要分布於原始森林少、人們活動頻繁的地帶;繁殖力差的珍稀動物多分布於人煙稀少的深山原始闊葉混交林中。

經濟

2006年,建甌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76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83億元,比增5.7%;第二產業增加值14.37億元,比增18.9%;第三產業增加值20.56億元,比增13.5%。三次產業結構為33.8:27.2:39.0,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3個百分點。2010年,建甌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297元。
建甌市農業生產以種植稻穀為主,並種有大豆、甘薯、小麥、茶葉、柑桔、澤瀉、蓮子等作物。解放前,農業技術落後,農民深受地租和各種苛捐雜稅盤剝,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9年,建甌市糧食總產僅4.99萬噸。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積極開展剿匪反霸、減租減息、土地改革運動,實現耕者有其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1952年,建甌市糧食總產達6.75萬噸。1953年後,實行農業合作化,改革耕作制度,推廣雙季連作稻。1957年,糧食總產8.63萬噸,比1949年增73%;農民人均口糧(原糧)264公斤,人均純收入76元。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後,實行以公社為核算單位,一度颳起“一平二調”、瞎指揮等歪風,農業生產受到影響。1960年,糧食總產減至7.76萬噸。1962年後,糾正“一平二調共產風”,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推廣雙季連作稻和矮桿水稻。1965年,糧食總產增至10.3萬噸。1968年後,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和“以糧為綱”方針,農業生產得到發展。1978年,糧食總產達19.11萬噸,農業總產值8427萬元。但因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忽視多種經營,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僅129元,建甌市農村超支1.85萬戶(占農村總戶數的29%),超支總額達422.64萬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推行農業生產責任制,推廣雜交水稻,改進耕作技術,積極發展多種經營,農業生產得到全面發展。建甌市先後列入全國柑桔生產重點縣和全省茶葉、商品糧基地。1985年後,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擴大林、牧、副、漁業生產,發展農、工、商、運、建等多種行業。1986年,農業總產值達1.79億元,鄉、村企業總收入達1.19億元。當年,建甌市列入國家農、牧、漁業部農村經濟網點縣之一。1987年,糧食總產達24.5萬噸,比1978年增28%,商品率為65%;農村經濟總收入3.47億元,農產值達1.12億元,比1978年增32。9%;農民人均純收入500元,比1949年增6倍,比1978年增2.9倍。1988年,糧食總產達25.29萬噸,農業總產值1.99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24億元,人均純收入576元。
2006年,建甌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7549萬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農業產值145862萬元,比增8.3%;林業產值73495萬元,比增5.1%;牧業產值38852萬元,比降2.6%;漁業產值23680萬元,比增10.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660萬元,比增9.1%。
“十一五”期間(2005年~2010年),建甌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61億元。
工業
商周時代,市內已有陶器製造。三國時期,造船業較發達。東晉時期,制磚業已成規模。唐宋時的棉紡織品久負盛名,茶葉加工業也開始興盛。宋代開始用“六劑法”冶煉青銅,冶鐵、鑄錢、陶瓷生產都頗具規模。元代絲綢生產已名聞遐邇。明朝造紙業的興旺,促進了印刷業的發展。嘉靖、萬曆年間,建甌與建陽書商使用銅版活字印刷,尚有一部蘭色印本的“芝城銅版”《墨子》流傳至今。清代的制茶已向精製方向發展,並陸續出口。
解放後,建甌工業不斷發展。1950年起,採取整頓、改造、重點建設和積極扶持的措施,將發電廠、碾米廠改造為國營企業,並先後組建印刷廠、茶廠、松香廠、煤礦等一批新國營企業,同時扶持一批私營企業恢復生產。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按照國民經濟調整方針整頓企業,調整工業布局,適當壓縮重工業,發展輕工業,搞好綜合平衡,工業生產有了新的起色。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著手改造“七小”工業結構。1979年,對虧損的煤礦進行限制生產,魯口鐵廠再次下馬,將玻璃廠、陶瓷廠恢復為集體所有制企業。同時,合併市農械廠和鍾廠,生產座鐘,還建設年產2000噸的罐頭廠。“五五”期間的技改投資多達2102萬元,新增固定資產1523萬元。至1980年底,共有工業企業178家,完成工業總產值8784萬元,輕重工業比重為52∶48。1987~1980年,工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9.2%。
1988年,建甌市完成工業總產值2.18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1990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96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7%,比1986年翻了一番。輕重工業比例為57∶43,1986~1990年平均年遞增18.8%。“七五”期間建成技改引進項目51項,完成總投資2925萬元。
1992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6.88億元(1990年不變價),比1991年增長43.2%。
2006年,建甌市全社會完成工業總產值358570萬元,比2005年增長23.6%,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83583萬元,增長31.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產值15596萬元,增長20.1%;集體企業產值1781萬元,下降0.6%;非公企業產值266206萬元,增長32.1%。
“十一五”期間(2005年~2010年),建甌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91億元。
商業
建甌水陸交通方便,物產豐富,歷史上為閩北土特產品集散地,商業相當發達。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谷貨絲茶市場雛形。元代初期,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遊記中曾記載建甌“居民經營廣泛的商業,並向外輸出大量的生薑和高良姜。生絲、綢緞、棉布行銷全國各地。”明代市內農業、手工業進一步發展,土特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大量進入流通領域。清代出現貨棧、牙行等商業經紀人活動。農村形成墟市的有吉陽、東遊、南雅、小松等集鎮。清末,茶葉、澤瀉遠銷香港、東南亞、俄羅斯等地。杉木、筍乾、香菇等土特產品在上海、天津、漢口、福州、廈門等地,均享有盛譽。烏龍茶在國際南洋勸業會及巴拿馬賽會獲金獎。民國初年,蘇杭百貨、南北京果、海產魚貨、中西藥品源源進入建甌市場。抗日戰爭爆發後,交通運輸受阻,外來貨源斷絕,加上日機濫炸,市場蕭條。抗戰勝利後,市場復甦。國民政府濫發貨幣,出現通貨膨脹,加上增派捐稅,國民黨殘兵騷擾,市面一片混亂,商品奇缺、店鋪關閉。
解放後,為確保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國營商業部門在擴大商品貨源,幫助私營商店恢復營業,穩定市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7年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全市城鄉形成以國營商業為領導,供銷合作社為有力助手,個體商販、集市貿易為必要補充的流通渠道,出現物價穩定、購銷兩旺的良好局面。1958年,原商業局、供銷社、服務局合併成為市商業局,實行政企合一,取消各專業公司,商業人員大量調出,造成管理體制混亂、商品調度不靈、市場供應緊張。1960年後,對豬肉、食糖、煙、酒、肥皂、木紗團等副食品和日用必需品實行憑證(票)按人定量購買。國營商業部門一度對糖果、冰糖、糕點、盤菜、酒類、腳踏車、針織品、鐘錶、伊拉克棗等9種商品實行高價銷售。1962年,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商業工作問題的決定》,對被“大躍進”搞亂的商業工作進行重大調整,恢復供銷合作社,開放集市貿易,對農副產品分別採取統購、派購、議購3種方法,糾正過去指標過高、收購過頭的現象,並試行獎售政策,鼓勵農民向國家交售農副產品。大力組織工業品下鄉,市場逐步活躍。
“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在復甦的建甌商業遭受破壞,國營商業與供銷合作社再次合併,大撤大並商業機構和網點,集市貿易基本處於關閉狀態,造成流通渠道不暢,商品供應日益緊張。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建甌市著手改革商品流通體制和管理體制,建立和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少環節的“三多一少”新的流通體制。1983年,國營商業全面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1985年,在發揮國營商業、合作商業主導作用的同時,進一步發展集體、個體商業以及城鄉集市貿易,各類商業網點迅速增加,市場繁榮、購銷兩旺。1988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額達2.25億元,比1979年增長2倍多。1992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額達3.18億元,為1952年的30倍。
2006年,建甌市消費品零售總額187990萬元,增長11.9%。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52048萬元,增長11.5%;餐飲業零售額18779萬元,增長8.5%;其他業零售額3490萬元,增長36.1%;億元市場實現零售額13673萬元,增長16.3%。在批發零售貿易業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32578萬元,增長19.7%;限額以下企業實現零售額119470萬元,增長9.9%。
“十一五”期間(2005年~2010年),建甌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46億元。

社會

科技
早在三國時期,建甌的造船事業就已著稱東南。吳侯曾先後打發犯官張宏、郭誕到這裡造船。唐宋時期,市內已開展天文地輿學的研究。當時的制茶、印刷、煉銅、燒瓷等技術達全國先進水平。宋元時期,建甌成為全國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宋代馬子嚴、王希光和明代伍文忠曾分別有《潮汐說》、《皇考方域志》、《天文考》等著作。當時在銅場推行的“六劑法”煉銅以及建窯生產的“建盞”——兔毫盞茶碗都在全國負有盛名。明清時期,發展機械、醫藥、農藝等技術。但在封建保守思想的長期禁錮下,官府不重視科技事業,許多頗具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藝僅靠民間師徒相傳,少有創新改進。
清末,廢科舉,辦新學,市政府組織茶葉、工程、國醫等學術團體,設技士、技佐、技正抓技術工作,建立工藝、農業、桑蠶等技術推廣培訓機構,開展國內外技術交流,獎勵發明創造,出現一些近代工業。當時的茶葉加工、蠶絲、醫藥等技術已達較高水平。清宣統二年(1910),金圃、泉圃、同芳星諸茶莊及銀絲工藝在南洋首次勸業會上獲優獎。民國3年(1914),占金圃茶莊在巴拿馬東西洋各國賽會上獲一等獎,楊瑞圃、李泉豐茶莊獲二等獎。民國22年,養蠶制絲技術獲江蘇省優等獎。
解放後,市委、市政府貫徹科技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重視科學研究,設立專門的科技管理機構,推行各項促進科技進步措施,加強科技隊伍建設,逐步建立科技管理推廣體系,形成民眾性的技術推廣網路,取得許多科技成果。
1958年後,全市掀起工業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運動,在工具革新、食品研製、杉木速生、再生稻試驗、血絲蟲和水腫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成果。1960年,全市有15個單位獲50多項工具改革成果。但因當時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實踐經驗,忽視科技發展規律,許多科研項目半途而廢,浪費人力物力。
1977~1988年,全市列入省、地、市的科研項目共225項,推廣新技術成果114項,138項科技成果分別獲省、地、市科技進步獎。市科委連續兩年被評為省、地科委系統先進單位。
1992年,建甌市實施省、地、市科研項目27項,“星火計畫”37項,新辦科研機構7個,新建科技示範鄉鎮2個,科技先導企業5個,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9個。實行農、科、教結合,建立和發展科技人才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向商品轉化。當年,重獎2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5名科研人員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6年,建甌市安排科研項目18項,其中:市本級4項;推廣科技成果23項,開發新產品23項,完成科技成果登記8項。有1項科技成果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教育
建甌興學立制,始於唐觀察使常袞。建甌是唐的建州和宋、明、清的建寧府治所。宋治平三年(1066),建安、甌寧兩市並附州(府)治。從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至民國元年(1912),建甌城內有府、市3所孔廟,附設儒學3所,即建寧府學(今森工醫院址)、建安市學(今公安局址)、甌寧市學(今總工會址)。自宋至清,學址多有變遷、修建。建、甌兩市學每年各取廩膳生員20名、增廣生員20名、附學生員20名。
1949~1992年,全市共為國家培養輸送大、中專新生10617人,其中大專4907人,中專5710人,為各行各業輸送了大批人才。他們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及世界19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2006年末,建甌市中等學校(含職校)23所,教職工1990人,在校生30562人,比上年減少4343人。國小151所,教職工2679人,在校學生34906人,比上年減少69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9%,國小畢業生升學率達93.87%;幼兒在園人數12690人。
衛生
建甌醫藥事業歷史悠久,宋、元設惠民局,為“軍旅往來遭疾者,給藥療之”。民國以前,多以中草藥醫療為主。據明弘治六年(1493)《建寧府志》記載,地產藥材品種有35種,特產藥材澤瀉以其優良品質著稱全國,享有“建澤瀉”的美譽。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曾設“官醫局”施醫施藥。
建甌解放後,原衛生院更名建甌市人民民主政府衛生院,負責全市醫療、保健、防疫及衛生行政管理工作。1952年,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83個,病床位103張,醫療衛生工作人員590人。
“文化大革命”時期,醫療力量削弱,規章制度混亂,鄉鎮部分醫務人員被下放到大隊醫療站。1976年後,醫療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加強醫療衛生管理,重視醫療隊伍建設,醫療技術水平逐年提高。1992年,人均壽命從解放前的34歲提高到69.6歲。
截至2006年末,建甌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08個,其中:醫院17個,醫療站246個,個體站所9個,醫療病床位1202張,衛生技術人員1757人,其中:醫師515人。
體育
建甌民間體育活動豐富多采,常結合年節、廟會、喜慶開展划龍舟、舞龍燈、打獅等活動。清光緒三十年(1904),廢科舉、興新學,各中、國小堂課程都設有體操科目,教習新式田徑及球類體育項目,並且開展有組織的體育競賽。
建甌解放後,1956年4月成立市體育運動委員會,政府配備專職幹部,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體育活動,經常利用節日、假日和農閒季節,組織單項比賽和綜合性運動會,組建田徑、籃球、排球、桌球、棋類等專項運動隊,進行業餘訓練,提高技術水平,參加省、地比賽。
據1992年統計,全市有綜合籃球場212個,桌球台575台,旱冰場4個,棋藝室980個。
2006年組織市級競賽活動25次,參加比賽人數達3690人。體育人口比率達40.0%。向省體工隊、省、南平市少體校輸送4名體育苗子,有30人次在省、南平市競賽中取得較好名次。

文化

飲食風俗
光餅
光餅,相傳原是明代抗倭
名將戚繼光部隊的乾糧。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將領,因名光餅。經歷500多年的演變,傳統品種有光餅、烏糖餅、光肉餅、芝麻肉餅、姜蔥餅、蝦肉餅、起酥霉肉餅、老爹餅、經魁餅等近10種。現在市場上常見的有光餅、光肉餅、芝麻肉餅等3種。主要原料是麵粉,加入適量楠草(鹼水)和鹽水,待面發透後,用手工揉細、製成餅截,再用木捶研成餅坯,直徑約6~8公分,中心打一個川(洞),俗稱“只錢打只川”,意指一塊光餅只賣一隻銅錢。然後將餅坯貼在爐壁上,用炭火培熟。
豆漿粉
建甌人對豆漿粉情有獨鍾,不論是老人還是小孩,豆漿粉是百吃不厭的。外地朋友到了建甌,開始對豆漿粉不以為然。看見街頭粉店人進人出,熙熙攘攘的,禁不住也去嘗一碗。這一嘗便嘗出了滋味,也嘗出了緣分。再訪建甌時,他便會說:“早餐吃豆漿粉去。”一種美食,一種創意。不知誰人的傑作,把尋常之物豆漿與粉條這般配成對,成就了一方美食。
豆漿粉風味獨特,在於選料、製作方面很是考究。米粉是當天製作的“生粉”,粉條粗細要適中,製作豆漿要選上好的豆子,浸透磨細。開水沖漿,濾去豆渣,下鍋煮沸。豆漿的濃淡最緊要,水多味淡,便失去了甘甜和清香。先燙米粉,再沖豆漿,後加調料。粉條要燙透,豆漿要熱夠。這些都是疏漏不得的。
板鴨
產於福建建甌市,此鴨歷史之悠久遠超其他板鴨,有志載:後晉五代十國閩王延政稱帝時即為貢品,宋孝宗趙昚時,建甌盛記飯店的板鴨出名,並因宋孝宗趙昚曾被封建王,領地就在建安(今建甌),他對建甌板鴨情有獨鍾而將其帶入宋庭,列為“漢席珍品”。至清朝建甌板鴨更是早已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消費者的青睞,為福建傳統名優土特產品,素有“八閩佳肴”之美稱。此菜在福建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龜體,色澤白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
建甌板鴨被農業部官方認定為“中國四大板鴨”之一。中國食品總公司的《家禽與傳統禽製品》一書中對此做出了明確記載。
建甌板鴨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每年農曆九月開始製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盤。其中尤以霜風天製作的板鴨最佳。建甌板鴨烹飪簡便,經清洗切塊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紅燒,風味獨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遊客喜愛購買的物品之一。建甌板鴨的製作極為考究,用來製作板鴨的鴨源必須是在田野溪流中放養的,以吃稻穀為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土鴨”。這類鴨子需餵養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質好,有韌性,在醃製過程中不易變形,製成後肉厚質嫩,肥而不膩。
扁肉
扁肉(也稱“扁食”)在北方稱為“餛沌”,西南巴蜀一帶稱“抄手”,廣州謂之“雲吞”。皮薄餡大,味道鮮美,為各地民眾所喜愛。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廣泛流傳,但製作方式略有不同。如福鼎帶海鮮味,莆田、閩侯尚乾等地以剁餡為主。至於名聞天下的“沙縣扁肉”乃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的事情,其根源亦出自建甌,在製作方式與建甌扁肉一致,由於選料沒有達到精細的要求,所以今天我們在街面上吃的“沙縣扁肉”少有正宗。在閩北的建陽市其扁肉以水吉最為出名,而水吉是在解放前從建甌分離出去的,同樣在靠近建甌的政和其扁肉製作工藝亦與建甌扁肉一致。在建甌(特別是鄉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扁肉,在逢年過節一定要做扁肉吃,已經形成一個固定的傳統,從地理上看我們也可以發現,凡是在靠近建甌周邊的一些縣市那裡出來的人都會覺得本地的扁肉很好吃,從沙縣、建陽、到政和、屏南、周寧,除了周寧不與建甌直接接壤之外,其餘全部都有交界,這些地方的製作手法驚人的一致!福鼎扁肉屬於北方餛沌製法,肉餡偏澀。
鍋底
以鮮鏡頭筍烹製的鍋底是建甌風味的第一名菜,不但深受民間喜愛,也受到各地客人的青睞。
鍋底也稱抄底,選用鮮冬筍為主料,佐以五花肉、龍口冬粉、金針菜、發紫菜等。
製作:冬筍去頭剝淨剖開入鍋燋熟,撈起切成細絲,再入鍋文火燜成棕黃色。五花肉切成箸頭粗細的小條,冬粉、金針、紫菜等水發待用。
烹調:五花肉入油鍋炒熟,以肉條透明為度,再入筍絲加味煸透,後入冬粉、金針菜翻炒,加少許食糖等調味薄粉勾芡起鍋,裝缸碗,再撒些發紫菜,染紅的蛋絲,蔥花。
特點:色澤鮮黃,配以紫菜。紅蛋絲、蔥花,色彩明快。味甘醇香鮮,口感清脆,配以冬粉軟滑爽口。
納底
是福建建甌的一種小吃,其做法是:每碗(大碗頭)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塊(如黃豆一般大小),放入地瓜粉里攪拌均勻(每顆直徑約1.5公分)。水燒開把肉拉搓碎放下,煮熟撈起放下冷水裡浸泡。起油鍋放下蔥頭熬出香味,加些白菜絲、冬筍、醬油、鹽下鍋炒一會,肉粒搓碎放下,再加適量水煮開,地瓜粉加適量水調勻拌下,煮成糊狀,起鍋前用個雞蛋調勻滲入,另加些胡椒粉、黃酒、味素、麻油等調料即可,其味香甜鮮嫩。其口感鮮爽口,實為佳品
大腸粿
用乾漿粿與(豬)大腸同蒸故名大腸粿。
製作工藝:磨米漿,瀝乾,取乾漿搓壓成小圓粿片,入飯甑與大腸一道加調味、桂葉同蒸熟。食用時挾出粿片裝碗,取大腸剪成筒狀,加調味食用。
風味特色:粿片軟而韌,味香鮮,油而不膩,大腸鮮脆而無腥臭。
粿包
以“爛粿‘包筍絲、蘿蔔絲或春菜等,故名曰粿包。
製作工藝:先扳好爛粿,稍冷卻取爛粿包熟筍絲、蘿蔔絲或春菜,再蒸。今市上小食擔的粿包多是包蘿蔔絲,煎在鏖上。
風味特色:皮爛面滑,餡鮮脆可口。
衍生小吃:用粳米粿包芝麻末叫作“甜粿包”,用粳米粿包筍絲的叫作“鹹粿包”。
夾韃子
名稱由來:夾韃子,又名芋餃,以形如小夾韃而得名。據說是蒙元時代,水北(今稱水源)一帶人民抗元鬥爭,兵敗轉入山中。義軍缺糧,挖蕨根洗粉,配芋泥,捏成夾韃煮食。另一說是當時民間稱蒙元為韃子,百姓受其統治壓榨,皆欲吞食之而後快,故吃夾韃子意指吃掉韃子也。
製作工藝:今制夾韃子有無餡和有餡兩種。選取紅芽芋煮爛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今蕨粉極少,以香薯粉代替),水適量再揉成麵團待用。取豬腿肉如扁食餡的作法製成肉醬,加鹽水、鹼調勻入平底盤,竹片刀刮成丸,包入芋粉皮中捏成三角星形,下沸鍋煮熟。食用時起好高湯,加味素、紅酒等調料,滴麻油,撒上蔥花即可。
風味特色:無餡者軟滑清爽,有餡者皮軟滑而餡香脆口。
薄餅
名稱由來:薄餅又名春卷,以其卷皮薄如紙而名之。
製作工藝:取嫩白的鮮春筍,去頭尾刨絲,先入鍋煮熟後烤乾。輔料:五花肉去皮切絲,豆腐乾切絲油炸過,蝦肉剁碎(或用蝦末),香菇水發、切絲,韭菜切斷,調味用白糖、紅酒、醬油、味素等。輔料入熱鍋,先炒肉絲出油,再入蝦肉、豆腐乾等,翻炒,熟後倒入煮好的筍絲,加調味適量煸乾,快起鍋時入韭菜筒再炒,起鍋備用。選精粉調成麵漿,用手掌挑起熱鏖上摁下,烙熟,撕起。生炒豆芽一盤。熱鍋入稀澱粉水,加糖、鹽、胡椒粉、味素等調味,和成火魯糊。食用時攤兩張烙好的薄餅,抹甜火魯,加餡,挾些許豆芽及二條蔥花筒卷包好,即食。也有人包卷結實後下油鍋炸黃食用。
風味特色:皮軟稍韌,餡香鮮清脆。油炸春卷香酥甜爽,別有風味。
建甌小吃還有粉丸、包筍鍋貼等等。
建甌方言
建甌早在東漢建安初年(196年左右)就已建縣——當時叫建安縣,唐時稱建州。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設建寧府(治所在建甌),轄建安、甌寧、崇安、建陽、松溪、政和、浦城等縣,使建甌成為閩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由於人們的交往、遷移和戰事影響,形成以建甌話為代表的、不同於閩東、閩南方言的閩北方言。舊建寧府屬除浦城縣部分的鄉鎮外,其餘各縣、以及順昌、南平鄰接建甌的一些鄉鎮,都說閩北方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大約在200萬左右。 宋治平三年(1066),析建安縣西北境置甌寧縣。建安縣轄東溪(松溪)及建溪兩岸各鄉里,甌寧縣轄西溪(崇陽溪)及南浦溪兩岸各鄉里。民國2年(1913)裁撤府制,並建安、甌寧2縣為建甌縣。1990年,建甌屬南平行署管轄,全縣轄5鎮9鄉——芝城鎮、東峰鎮、東遊鎮、南雅鎮、吉陽鎮、川石鄉、水源鄉、小橋鄉、玉山鄉、迪口鄉、徐墩鄉、房道鄉、小松鄉、龍村鄉,縣政府駐在芝城鎮(城關)。 建甌方言以芝城鎮(城關)話為代表,城關話在全縣都能通行。但由於長期建安、甌寧2縣並立,加上東、西溪流的自然陽隔,形成了建甌方言的內部差異。
清乾隆六十年(1795)秋,建甌印行《建州八音字義便覽》,簡稱《建州八音》或《八音》。由福清人林端材模仿神州方言字書《戚林八音》的體例,結合建甌方言的實際編成。其中定有15個聲母、34個韻母、7個聲調。 根據1984年的實際記錄,建甌方言有15個聲母、34個韻母、6個聲調。
建甌方言保留了豐富的異讀現象,主要表現在3方面:即由於書面語與口語不同而形成的為文白異讀;由於詞性不同出現的詞性異讀;由於新學興起,或是受國語影響改變了字的本來讀音的新舊派異讀。

旅遊

建甌境內特異獨秀的山峰眾多,有聚武夷風光於一爐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歸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稱、海拔1822米的閩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譽為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的國家級森林保護區萬木林。有堪稱“中華一絕”的媽祖木雕神像。有福建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被譽為“南有開元、北有光孝”的佛教聖地光孝禪寺,有閩國帝都標誌性建築“五鳳樓”(鼓樓),有宋敕茶神張三公廟及北苑御焙遺址,有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具有濃郁宋代建築風格的建寧府孔廟,有威武門、臨江門、通濟門、通仙門等4處古城門,還有東嶽廟、圓通寺、宋朝理學家朱熹主持開鑿的艮泉井等名勝古蹟,其中東嶽廟和北苑御焙遺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藝文化繁榮活躍,其中建甌挑幡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人

建甌名人輩出,人才薈萃。歷史上出了1154名進士,6名狀元(葉齊、徐奭、徐遹、翁德輿、黃碩、陳應行),10名宰輔,1位侯王,為中國18個千名進士縣之一,有“千名進士縣,六大狀元鄉”之稱。五代的練氏夫人被譽為“芝城之母”;宋代理學家朱熹少年成長於建甌;宋代重臣鄭鈺、明代宰相楊榮、中國十大史學家袁樞、外交家徐兢、文學家吳激、音韻學家吳棫、吏部尚書李默、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
練宇禎,又名練來,號彥本,宋朝建安(今建甌)人,練表鵬胞兄,練乾譽子,累試禮部不利,閉門著書,有《大易發微》、《二禮釋疑》、《采野遺民集》。
練潛夫,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著名明朝官吏。明神宗熙寧間年間為祁陽令。曾作《笑峴亭記》。
練儀甫,建安縣誌記載(今建甌),宋熙寧九年登進士第。
練詩傳,字文開,建安(今建甌)人,登宋開元(1205)年乙丑進士。任江南淮安府教授,調理山東直隸臨淸節判,敕授文林郎,才名當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