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

蚶江

蚶江位於福建省石獅市北部,國家一類口岸,擁有2處世界文化遺產(宋代六勝塔、唐代林鑾渡)。宋元時期是“光明之城”、“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泉州)的門戶,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蚶江位於石獅市東北沿海突出部,西南與寶蓋毗連,東與祥芝接壤,南鄰永寧。蚶江,系泉州灣南的要隘,扼泉州灣的門戶,以古代沿江灘涂產蚶而得名,雅稱錦江。宋初,蚶江屬安仁鄉江陰里;石湖屬安仁鄉永寧里。元代,蚶江列二十三都,石湖列二十二都,明代沿元建制。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蚶江列二十三都,統4圖19鄉;石湖列二十二都,統1圖1鄉。乾隆年間,蚶江設通判廳。 民國23年(1934年),蚶江建鎮,轄18保:蚶江9保,石湖3保,大廈1保,錦里1保,蓮埭3保,東埯、石壁1保。民國33年,蚶江改名和平鎮。民國35~38年,改為復興鄉,轄蓮湖、洋厝、青山、祥芝、錦林、伍堡、古蓮、錦溪、蓮埭、錦江、龍窟、石湖、東坡共13保。 1950年6月,蚶江鄉屬晉江縣第九區,區公所設在永寧。1952年6月,蚶江鄉屬第十四區,區公所設赤湖。1958年3月撤區並鄉。9月,以鄉成立人民公社,蚶江屬祥芝紅旗人民公社。1961年,蚶江由祥芝析出成立蚶江人民公社。蚶江人民公社東部和北部臨泉州灣,南部接永寧人民公社,西南部與石獅人民公社交界,東南部與祥芝人民公社毗鄰,轄25個自然村,分設14個生產大隊,1個農場。公社駐蚶江。1984年蚶江人民公社改為蚶江鄉。1985年8月,蚶江鄉改為蚶江鎮。 石獅建市後,蚶江鎮屬石獅市。蚶江鎮人民政府駐蚶江,轄蚶江、錦里、大廈、石農、石漁、蓮東、蓮中、蓮西、青蓮、洪窟、錦亭、水頭、蓮塘、溪前、厝仔、石壁、錦江、東埯、古山19個行政村、2個農場,共25個自然村。

經濟概況

蚶江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城鄉一體化的目標統籌城鄉發展,不斷加大舊村改造力度,積極引導村民改舊建新,建造精品村,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中,青蓮村、蓮西村、洪窟村、水頭村、錦里村、東墳村、蓮塘村成為石獅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大廈村、厝仔村成為泉州、石獅示範村。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加快石湖、洪窟、溪前三個垃圾中轉站的建設,試行農村保潔物業化管理模式,改變了農村髒亂差的面貌,最佳化了人居環境。

蚶江鎮依託國家水稻基因庫,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良種工程”和“豐產技術工程”,加強對海埭片區4000畝水田的管理,做好病險水庫、山圍塘的除險加固和灌溉渠道清淤工作,增強排灌功能;突出發展名優特品種為主的水產養殖業,抓好石湖、水頭等村的海產養殖業的鞏固和發展;積極扶持種養專業戶,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促進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蚶江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石湖港始建於1996年,是一個綜合性碼頭,從事貨櫃和散雜貨裝卸、倉儲、拆裝業務,是海峽兩岸“三通”的線港,華南地區國內貨櫃樞紐港和泉州灣中心港區。石湖港已基本完成港口航道疏浚,5000標箱大船成功靠泊,全年實現貨物吞吐量1363萬噸,其中貨櫃吞吐量67.4萬標箱,占整個泉州港近6004,石材儲運量迅速增加,進口荒料石54萬噸。以石湖港為依託的石獅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步伐加快,帶動了港口航運、物流業的迅猛發展,至2008年,蚶江鎮擁有海運公司ll家,總噸位達28萬噸,單船平均運力達6000噸,貨運車輛600多輛。物流運輸業已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蚶江鎮褲業(休閒褲和西褲)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是中國休閒服裝名城——石獅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分布全國的市場網路資源,產業鏈相對完善,涵蓋產品研發和紡織、面料、輔料、成衣加工生產、市場行銷、品牌創造。2004年1月9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授予蚶江鎮“中國西褲名鎮”稱號。現已成為全國專業休閒褲主要生產基地,在全國許多城市設有銷售網點,產品遠銷到歐美、中東、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蚶江鎮褲業擁有十多個知名品牌,其中威明、寶威、老人城、壁虎王為中國馳名商標,周織、威派、幸運鹿為福建省著名商標,老人城獲國家免檢產品稱號。華豐國際集團在香港上市。為了進一步壯大休閒西褲產業,蚶江鎮2004年規劃建設蚶江西褲基地,該基地與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和泉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獅園相連,是以休閒西褲為產業龍頭的生產基地。

筆記

郭風

六勝塔

蚶江蚶江

石獅市的蚶江鎮轄區有蚶江港和石湖港,均為古港,居於泉州灣的前沿,宋代的時候就相當繁榮,元代的時候尤盛。這裡至今仍可見到宋代所築的碼頭、渡口的遺址。據熟悉當地和整個泉州地域的歷史文獻的一位友人告知,為了適應當年興旺的中外商貿之所需,當年所建造的古道古橋亦有遺址遺物可尋。蚶江有關宋、元時的海外貿易以及中外文化、宗教諸領域的交流所遺存的古蹟和文物,當然遠不及泉州市的繁富,但作為古港,其所具有的古代貿易港的文化氣質,好像只能從歷史中去感受,又好像從當前生活環境間也能夠直接有所感觸,在這一點上,與泉州似是一樣的。

我曾於今年元宵節訪問位於石湖港金釵山的一座古塔。這座塔史稱由宋代高僧祖慧等募緣所造,為石塔,俗稱六勝塔。此塔歷經兵毀雷擊,元代重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又加修葺。塔高三十多米,五層仿木樓閣形式,每層有塔門和佛龕,龕內置佛像,此外還有天神、力士等的石雕。據稱,仍保持宋元時的建築藝術原狀。那天,海風大且烈,不便登塔眺望海景。我乃執意觀賞此塔之整體結構和諸佛像諸天神、力士的造型,以感受數百年前不留姓名的建築師和雕刻家的藝術心智。造此石塔,當然是佛門的一項盛舉,但又產生由此延伸出來的多種意義和存在價值。譬如,它是作為一種古代珍貴文物和傑出藝術品而存在;它可視為宋元時的海外交流和當地商業經濟發達的實物見證;它是自古便為泉州灣中外海船的航標而存在,等等。此塔的價值顯然超越了禮佛的原始意義。

我有一個構想,由政府邀請專家規劃和設計,將六勝塔周圍澆注水泥鞏固塔基,將現有小路拓寬成水泥路,與通往港口的大道接軌,把這個地方建設成為一座海濱公園,成為當地老百姓、碼頭職工、外地遊客前來觀賞海景、品嘗海鮮、度假休閒的好去處。近日,有人造訪六勝塔後告訴我,塔周圍不僅鋪了草坪,而且有花崗岩的圍欄,還鋪了水泥路,已成為初具規模的公園。從這一點,也可說明蚶江鎮的變化至為可觀。

古街

地方志稱,蚶江在宋代已成為民居稠密、番船過往頻繁的港口。它至今存留一條古街,原先形成於宋時。這條“宋街”,當年的繁榮景象如何,有無外來商賈、外邦宗教信徒或傳教士在此居留,乃至終老在此,志書或地方傳聞均未提及。這且按下不表。且說,清順治十八年(1662年),清政府在沿海各地執行所謂“遷界”的政策,即劃一界線,將原居住於濱海的居民戶強迫內遷至界線以內地區。如此,蚶江這條古街淪為廢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復界,蚶江始於遷界前的遺址重新恢復街道。所以,我們現在所見的這條古街,稱之為“清街”何嘗不可。但也經歷三百多年的歲月了。

此街長不及四百米,街道狹窄;路面聽說原以碎石鋪成,現在所見的是石條或石磚。兩側皆為低矮平屋;作為商店來看,鋪面可謂又窄又小。偶爾見到三五平屋,上有築以木欄的閣樓。這大概就是清代濱海港口市街的格局、模式?至今似乎還散發一種古代的商業氣息。這條古街未被“改建”,因為留下這樣一道歷史景象,是合適的、必要的。蚶江另闢一條新街,其所體現和傳達的當然是當代經濟發展的面貌和商業信息。

行至古街接近街尾時,見到有一石牆內出現一個小小的神龕,神龕中間供奉一隻小石獅,香火不斷。這隻古代的小石獅的造型,顯現強烈的現代派色彩。這便是小石獅既有高度的誇張與變形,又有東方藝術的寫意性格,更具有重視作品的內在之神似的品質。現在,這隻小石獅還作為一種民間神物而被尊崇,還作為一種地域性的獨特的古文化和藝術品而流傳於世。

厝仔村

厝仔村處於寶蓋山北麓,原為一座小村莊,種地瓜、花生和稻穀,人均收入不及百元。這樣的小村莊,其房屋大多數是平屋,低矮、破舊;村路往往是泥路,遇雨天路面泥濘難行。正是對其過去只能構想其貧困狀況的小村莊,現在看來是處處為我一時無法以筆墨描繪其富裕狀況的地方。原名“厝仔村”,如今人們把它改稱“別墅村”。“別墅村”的村路為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水泥路,路面寬敞又整潔。路旁與“別墅”的連線處均為草坪,綠樹成蔭,多數種植亞熱帶的棕櫚科植物或刺桐樹。一座座別墅錯落有致地、分散而又相對集中地屹立在這個村莊裡,形成一種處於田園間的新型的住宅區。這些住宅的造型設計、建築材料、內部裝修等都含有都市高級住宅的性質。這幾十幢別墅均為四層樓房,外觀造型未必相同或相近,真是“多元化”的,但每座別墅均有陽台和寬敞的鋁合金大窗戶,周圍都開闢草坪且種樹。這個“別墅村”又給我以一種顯現閩南民間乃至東方民俗的傳統色彩的印象。我見到各戶門前有的貼著春聯,有的掛著紅燈籠。在我的印象中特別感到親切的是,我在一家農戶的別墅前,見到在草坪中央有一口圍以石欄的水井,現在不用吊桶提水,而是用抽水機將井水抽到屋頂的水塔,通過自來水管流往各層,每層有水龍頭的,一打開龍頭,井水嘩嘩流出,還比大城市的自來水清淨。

這個村莊,現在人均收入達六七千元。其“致富之道”,據說是在耕地不拋荒的情況下,種果樹,養淡水魚,發展畜牧業和商貿業;還有一條很重要的思路是,利用僑鄉優勢,大量引進外資興辦工業。我以為蚶江鎮厝仔村的致富之道,很值得有關專家的關注和探討。

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

蚶江蚶江

自古設官分職,職有治,各視其命,以為崇庳,凡以昭體制,重責成也。蚶江為泉州總口,與台灣之鹿仔港對渡。上襟崇武、獺窟,下帶祥芝、永寧,以石湖為門戶,以大、小墜山為藩籬。內則洛陽、浦內、法石諸港,直通雙江。大小商漁,往來利涉,其視鹿仔港,直戶庭耳。利之所在,群趨若騖,於是攬載商越,弊竇滋焉。歲甲辰,當事者條其利弊上諸朝,議設正口,乃移福寧府通判於蚶江,專管掛驗、巡防督催台運暨近轄詞訟,而以鷓鴣巡檢改隸轄屬。蓋濱海分防通津,專寄職任,若斯之隆也。

顧建治之舉,原議雖有成規,而在事者每虞度支之絀,經費之艱也。是故因循二十年,大都就郡城民居以為治,而另賃口館於蚶江,置丁胥焉。予於癸亥冬代篆斯職,念口岸緊要,責任匪輕,且當洋匪滋蔓,防寧尤難刻離,乃職愈殷而治未立,烏乎可爰?陳於院司,遵成規,領銀三千六百餘兩,購前埯民地,累石定基,庀材建設。經始於乙丑春三月,是冬,以台警停工,至丙寅夏六月續建,秋九月告成。

背海面山,西南向繚以周垣,外為照牆樹柵,東西吹亭各一,前後廳事共五進,左花廳一進,合神祠、科房、書室、旁舍、廚廄之屬,統計七十有四楹。取材唯良,程工務固。核實用銀萬三千二百兩零,除領銷外,余皆捐輸。於是蚶防一官乃有治,以為奉職之所。方今聖天子加意海疆,簡舟師,嚴保甲,將以肅清巨浸,奠安商漁。則奉斯職也,睹體制之崇閎,思責成之艱鉅,宜何如兢兢者。予以三載代庖,承建茲治,不遺餘力,故略述顛末,俾後之君子,於職守三致意焉,是為記。

嘉慶十一年歲次丙寅秋九月吉旦,署理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事、長垣鄭鍷謹撰,候選教諭、同安許溫其書。

對渡帶動鹿港繁榮

蚶江蚶江

台灣歌手羅大佑在歌曲《鹿港小鎮》中唱道:“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廟裡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歲月掩不住爹娘淳樸的笑容……”歌曲表達了對鹿港淳樸自然的深深眷戀。

其實,鹿港人以及他們的習俗,均來自於閩南。6月19日端午節,閩南石獅蚶江舉辦首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活動,來自閩台兩地的學者、專家在兩岸對渡文化論壇上一致認為,鹿港今天的繁榮,起始於220多年前的蚶江對渡;蚶江海上潑水節這一獨特的習俗,也興盛於兩地對渡。

對渡帶動兩岸通商

石獅蚶江與彰化鹿港,是閩台兩地海上直線距離最近的兩個港口。蚶江位於泉州灣南岸,海岸線長17公里,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據地方志記載,早在宋代,蚶江就已是民居稠密、番船過往頻繁的港口,元代的時候尤盛。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清廷在蚶江設立泉州分府———蚶江海防官署,統轄泉州一府五縣(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對台貿易,成為祖國大陸對台通商的中心碼頭。1978年,蚶江發現《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簡稱《對渡碑》)殘碑,碑上就記載:蚶江為泉州總口,與台灣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

蚶江至鹿港開通對渡航線以後,海峽兩岸航行時間僅需一晝夜,泉州等附近各縣的對台貿易,都經蚶江出入。當年,“行郊”(即今商會組織)有100多個,運輸船有300多艘。從蚶江運往鹿港的貨物,以陶瓷、家具、藥材、茶葉、布匹、菸葉為主。返程的貨物多為大米和木材,有時也運水果、鮑魚、江貝、白糖等等。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蚶江又辟航線至台灣淡水八里坌;道光四年(1824年),再辟航線到台灣海豐。至此,兩岸對渡的5條航線中,蚶江占了3條。

據石獅市政協文史委員林祖武考證,當年蚶江海防官署分設的機構,還有海關、護航軍隊駐紮的“夜盤”、“澧金”(即稅務)這三個遺蹟。

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朝開放廈門為通商口岸,蚶江的地位逐漸被廈門所取代。1895年,因甲午戰爭爆發,蚶江與鹿港的對渡通商基本停止。

鹿港繁榮源於對渡

台灣各地的經濟發展排名,歷史上有“一府二鹿三艋舟甲”的說法。鹿,指的就是鹿港,排位僅次於台南府而在台北艋舟甲之前。

參加此次兩岸對渡論壇的台灣梅川傳統文化學會理事尤錫輝認為,鹿港與蚶江正式設口對渡後,以泉州為主的閩南士紳、文人、富商、農民、工人、藝者,快速且大量移墾鹿港。在很短的二三十年內,鹿港就孕育出豐富人文,如廟宇、民宅、美食、行郊、工藝、南管、書院等。

當時,鹿港計有糖、油、布、 、染、南、泉、廈等八個郊(即今商會),營運範圍北至上海,南至南洋。台灣中部貿易均以鹿港為集散地,“泉郊”之名稱,首見於1816年《重修鹿港西聖母宮碑記》,其組織商家達200餘家,為各郊之冠。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朱景英《海東札記》云:“鹿仔港煙火數千家,帆檣糜集,牙儈居奇,竟成通津”;道光十六年(1836年)周璽《重修彰化縣誌》云:“鹿港大街……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輳,百貨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處貨市當以鹿港為最……”可見當時鹿港已相當繁榮。

尤錫輝認為,鹿港由蠻荒而文明,由文明而極盛,由極盛而趨於平淡,實因閩人移墾、河港淤塞、割讓台灣等因素。儘管繁榮已成歷史,但是在今天,從鹿港崛起的工商業,仍然有寶成、“中國信託”、宏 、華碩、帝寶等名企,“顯現出傳統鹿港以其優越民智,當無遠弗屆”。

兩地對渡遺俗獨特

鹿港有90%的居民祖籍是包括蚶江在內的泉州。蚶江與鹿港因對渡而衍生的民俗文化有一些很獨特,流傳至今。

蚶江有一條形成於宋代的古街,因街道很窄,故稱“一線天”街,清朝遷界被毀,兩岸對渡繁榮起來後復建。鹿港也有一條由幾條街組成的“不見天”街,街道上空復蓋屋頂,成為“無天厝”。蚶江等閩南一帶的飛檐翹脊的皇宮式民宅,從外牆到屋內的地磚、爐灶都是用紅磚砌成的,鹿港老街也是遍鋪紅磚。

尤錫輝認為,鹿港與蚶江正式設口對渡後,泉州一帶居民大量移墾,鹿港文化不論文學、語言、藝術還是宗教、風俗、習慣,均直接受泉南文化之深遠影響,“閩南泉州為鹿港之原鄉,應毋庸置疑”。

在蚶江,至今保存著全國乃至世界僅此一絕的民俗———海上潑水節。據林祖武考證,這一習俗最早見於明,盛於清,是兩岸對渡的產物。他說,端午節時值春夏之交,天氣炎熱,停泊在港灣里的蚶江和鹿港的船隻,相互追逐潑水,驅熱消暑,此後逐步演變為通過潑水活動,寓意祈求吉祥、人與船大洗禮。

在端午節,蚶江還舉行當年對渡所用船隻“金再興號”的海上巡遊儀式。這艘船被奉為“保護神船”,受到兩地的船主、漁民的敬仰。

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洪春生在論壇上展示了他在蚶江拍攝到的一些民俗照片,有夫人媽的紙糊神像、小巷裡的長石凳、清水磚、菱形古井等等。他說,這是他第一次離開鹿港回到原鄉閩南,這些民俗讓他遙想當年先民操舟渡海的情景。

鹿港參訪團團長蔡雨亭也說,鹿港每年也舉辦民俗才藝活動,和今天在蚶江看到的節目非常相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