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

安溪縣

安溪縣(古屬泉州府安溪縣)古稱清溪,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廈、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隸屬泉州市。安溪是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幾焙茗旗香。”安溪已有上千年的產茶歷史,勤勞勇敢、聰明睿智的安溪勞動人民在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品種特性的基礎上,不僅創造了烏龍茶加工技術,還培育出品質優異的世界名茶——鐵觀音,創造了獨具魅力的安溪茶文化。安溪縣位居中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安溪鐵觀音[茶葉],名揚四海,香溢五洲,已成為中國茶葉第一品牌,也成為福建省一張亮麗名片。安溪還是“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工藝品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中國同類產品交易額40%。安溪縣以茶業聞名全中國,號稱中國茶都。2014年安溪縣地區生產總值410.19億元,增長10.6%,GDP首次突破400億。2018年10月,安溪縣入選“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安溪—長坑鄉 安溪—長坑鄉
長坑鄉——鐵觀音 長坑鄉——鐵觀音
長坑鄉—烏龍茶 長坑鄉—烏龍茶
安溪縣 安溪縣
安溪縣城 安溪縣城
安溪,周屬七閩地。 春秋 戰國屬越地。秦屬閩中郡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屬閩越國地。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 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故閩越國地。元封元年(前110),東越王叛漢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始元二年(前85年),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自立冶縣,安溪屬冶縣。

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以南部都尉地為建安郡,增設東安縣,安溪屬東安縣。

晉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安溪屬晉安縣。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改晉安郡為晉平郡。齊仍為晉安郡。梁天監中析晉安郡置南安郡。安溪屬南安郡晉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改南安郡為南安縣,安溪屬南安縣。

唐武德元年(618),南安縣屬建州。五年析建州南安故郡地置豐州。貞觀九年(635),豐州併入泉州(即今福州)。安溪仍屬南安縣。嗣聖元年(684),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屬武榮州南安縣。景雲二年(711),改武榮州為泉州(即今泉州),天寶元年(742),改泉州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泉州。安溪一直屬南安縣。

唐鹹通五年(864),劃南安縣西界兩鄉始置小溪場,屬南安縣。後周顯德二年(955),小溪場監詹敦仁向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申請建縣獲準,以境內溪水清澈之意,命名清溪縣,屬清源軍。

宋乾德二年(964),清源軍改為平海軍。清溪縣屬平海軍。太平興國三年(978),乃復為州。清溪縣屬泉州。

宋宣和三年(1121),厭其名與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臘起義地)同音,取溪水安流才能太平之意,改清溪為安溪,屬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安溪縣屬泉州路總管府。大德元年(1297),置福建平海行中書省,以泉州為治所。屬泉州。二年改泉州路為泉寧府,不久泉寧府復改泉州路。安溪縣屬泉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復立泉州分省,後復為路,安溪縣屬泉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泉州路改為福建行省泉州府。九年,福建行省改為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安溪縣屬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沿明制,安溪縣仍屬泉州府。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翌年(1912),成立中華民國,改為民國紀年,並廢府、州、廳,福建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全省分為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3年6月,依原轄區域置閩海、廈門、汀漳、建安四道;安溪縣先後屬南路道、廈門道。

民國16年廢道。福建省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安溪縣直隸福建省。

民國22年11月,十九路軍於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將福建劃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和福州、廈門兩特別市,安溪縣屬興泉省。23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敗,所設四省取消,安溪縣仍隸福建省。是年7月,福建省政府遵照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訓令,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將全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安溪縣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區。24年10月,全省改為7個行政督察區和廈門市,安溪縣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進軍福建。8月17日福州解放,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8月31日安溪縣城解放,9月正式成立安溪縣人民政府。是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全省劃為8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安溪縣隸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之後,行署名稱略有更改,先後隸屬泉州行署、晉江區專員公署、晉江專署、晉江地區行政公署。

1986年1月,泉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安溪縣隸屬泉州市。1990年,安溪縣域東西長74公里,南北寬63公里,總面積3057.28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幅員最遼闊的縣份。

行政區劃

安溪縣轄13個鎮、11個鄉:

鎮:鳳城鎮、湖頭鎮、蓬萊鎮、官橋鎮、劍斗鎮、城廂鎮、魁斗鎮、金谷鎮、龍門鎮、西坪鎮、虎邱鎮、感德鎮、蘆田鎮。

鄉:湖上鄉、尚卿鄉、大坪鄉、龍涓鄉、長坑鄉、藍田鄉、祥華鄉、桃舟鄉、參內鄉、白瀨鄉、福田鄉。

共有19個社區、3個居委會、435個行政村。

長坑鄉景色 長坑鄉景色 ​長坑茶鄉位於安溪縣西北部,距縣城58公里,地處要衝,是內安溪的交通咽喉和商貿集散地,也是安溪縣規劃建設的四大中心市場、七大衛星集鎮之一。全鄉現有26個行政村,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128000人,僑、港、台胞60000多人。境內峰巒競秀,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泉甘土赤,十分適宜烏龍茶尢其是鐵觀音的栽培和製作。長坑是安溪聞名遐邇的名茶鐵觀音的主產區之一。
藍田鄉景色 藍田鄉景色 ​藍田鄉為一鄉鎮名,隸屬於福建省安溪縣。藍田鄉位於安溪縣中部偏西,東與尚卿鄉毗鄰,西與祥華鄉接壤,南與西坪鎮、蘆田鎮相連,北與長坑鄉交界,總面積99.77平方公里,距縣城64千米。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9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33人,另有流動人口47人。轄1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藍田村中古井。名勝古蹟有百丈磜瀑布,始建於明洪武元年的進德瑞雲橋等。藍田鄉據譜志記載,開發於宋代,最早有曾、朱、羅等姓氏居住。當時森林茂密,水源充裕,先民們伐木墾荒,築壟為田,故有稱“林田”。
魁斗鎮 魁斗鎮 ​魁斗鎮是閩南金三角區域內一個古老的鄉鎮,位於安溪縣城西北隅10公里處,東鄰參內鄉,西連蓬萊鎮。長坑鄉.金谷鎮,南接風城鎮與城廂鎮,北與南安市詩山鎮和蓬華鎮交界。2007年面積57.04平方公里。2008年,擁有耕地面積7.39宙,山地面積56500畝,果園4828畝,茶園1500畝,其中連片種植龍眼800畝。2010年,人口21216人,轄區12個行政村和鎮辦的翁後林場、黎山果場。其境內多低山丘陵,地勢平緩,海拔在200米以下,最高山峰蓮花山主峰775米。晉江上游西溪繞鎮區而過。
湖頭鎮景色 湖頭鎮景色 ​湖頭鎮是“福建歷史文化名鎮”,地處閩南金三角,位於安溪縣西北部,東經117°59'和北緯25°14',東與蓬萊鎮接壤,西與長坑鄉相連,是安溪縣北部中心城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素有“小泉州”之稱,2005年、2006年連續被評為“福建省100強鄉鎮”、被評為“2003-2005年度福建省“文明村鎮”、“省級達標單位”。

地理環境

地質

安溪縣 泉安公路

安溪縣境內各時期地層均有分布,出露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不同時期地層厚度變化幅度從0~2295米。按地層層序、古生物群、接觸關係、岩相、沉積旋迴及火山噴溢次序等。

地貌

名茶鐵觀音探源地——西坪 名茶鐵觀音探源地——西坪

安溪縣屬戴雲山脈向東南延伸部分。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山巒起伏,山峰林立,山勢峻峭,坡度大,河谷狹窄,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最高山峰太華尖1600米。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東南部地勢相對較平緩,千米高山475座,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城廂經兜村最低海拔32米。以丘陵山地為主,河谷盆地串珠狀分布在西溪、藍溪沿岸。主要河流貫串盆地,並切穿盆地之間的山嶺。

氣候

安溪縣屬南、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由於地形地貌之差異,形成內外安溪明顯不同氣候特點。東部外安溪屬南亞熱帶,年平均溫度19~21℃,年降雨量1600毫米,夏季長而炎熱,幾乎占近半年時間,冬季短暫而無嚴寒,農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內安溪山巒起伏,地形錯綜複雜,受西北方氣流影響較大,加上山脈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複雜氣候狀況,夏秋局部多雷陣雨,故有“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之說。年平均溫度在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熱,秋季冷得較早,春季來得稍遲,農作物常受“三寒”(春寒、梅寒、秋寒)危害,一般一年只有兩熟,生長比外安溪普遍遲一個節氣。

水文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
安溪縣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來水量為29.90億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隨海拔的增高、山巒起伏、熱力對流和地形抬升影響,村內、珠洋、珊屏降水量大於1900mm,為安溪縣高值區,長坑次之,為1800~1900mm;祥華、感德、劍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嶺為1700~1800mm;龍涓、福前、仙榮、湖頭、蓬萊、城關、官橋、桃舟為1600~1700mm。

安溪縣境內東部河流屬晉江水系,流域面積1909.6平方公里,占全縣流域總面積的63.38%。幹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藍溪、龍潭溪、坑仔口溪、雙溪、金谷溪、龍門溪。西部河流屬九龍江水系,流域面積1103.2平方公里,占全縣流域面積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華溪、龍涓溪、舉溪,河系發育受地層結構影響,呈格子狀分布。

土壤

安溪縣耕地面積41.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8.4萬畝,旱地面積2.7萬畝。縣境內的水稻土,是在人為開墾,經旱耕、水耕熟化過程作用,所形成的區域性土壤,它的分布受地形、母質、水文、農業生產條件及人為綜合影響而呈區域性分布。分為河谷平原區和山坡、山壟地片。

植被

安溪縣域內西北部中低山區,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照葉林),東南部丘陵低山區屬亞熱帶雨林植被帶。大致界線是從劍斗的潮碧大牛山,連後井、月星,經長坑的扶地、山格鳳過山、珊屏銅發山、東坑太湖山,過祥華石獅碧岩山、白玉佛耳山一線為界,界西北海拔1300~1500米,山峰林立,為照葉林帶;界東南在海拔400~450米以下為亞熱帶雨林帶,在400米以上的山地則仍有區域性的照葉林植被。由於長期人為活動的影響,這兩個植被群落特徵已不明顯,所存面積不大,多數由杉木林、馬尾松林、建柏林等人工林代替。據調查,縣域內有4種類型植被。

自然資源

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 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

野生果類,有毛花獼猴桃(俗稱毛桃)、京梨(俗稱扁擔錐)、茅莓、桃金孃。

牧草種類,有野古草、芒白茅、五節芒、美麗胡枝子、截葉鐵掃帚、雞眼草、野葛、刺子莞、碎米莎草、馬蘭、勝紅薊等多種以及雜草。

藥用植物,有山蒼籽、三尖杉、黃柏、狗脊、黃枝子、巴戟等。

野生動物,分布於內安溪山區。

獸類,虎、豹、狼少見,主要是山獐豪豬、豹貓(石虎)、野兔、山羊、水獺、穿山甲等。

爬行類,有蟒蛇(錦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竹葉青壁虎等。

兩棲類,有棘胸蛙、虎致蛙、澤蛙、水龜、平胸龜。

鳥類,種類繁多,遍布全縣,主要有鳩、家燕、老鷹、布穀鳥、白閒、普通秧雞、藍胸秧雞、鸚鵡、貓頭鷹、斑啄木鳥、黃鸝等。

微生物,食用菌資源,主要有紅菰、香菰等。

人口

2017年,安溪縣戶籍人口121.46萬人,其中鄉村人口92.62萬人。年末常住人口101.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7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4.2‰,死亡率為5.3‰,自然增長率8.9‰;全縣城鎮化水平為46.5%,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經濟

綜述

2017年,安溪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15.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75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68.20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205.38億元,增長11.4%。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0%、47.2%、48.8%,分別拉動GDP增長0.4、4.2、4.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占GDP的比例為8.1:52.0:39.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6244元,比上年增長8.2%。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1.1%,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0.6%,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比上年上漲3.7%。

第一產業

安溪縣——長坑鄉.村民在採茶 安溪縣——長坑鄉.村民在採茶
2017年,安溪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65.79億元,比上年增長4.2%。糧食種植面積337705畝,比上年減少10165畝,其中稻穀種植面積180284畝,減少10207畝;蔬菜種植面積245083畝,減少8368畝。糧食總產量103989噸,比上年減少1257噸,其中稻穀64343噸,減少1732噸;蔬菜260132噸,減少6434噸;茶葉62082噸,增加2095噸;水產品1743噸,增加7噸。
全年肉蛋奶總產量26680噸,增長0.5%。其中,肉類總產量20996噸,下降1.5%;禽蛋5684噸,增長26.1%。肉豬出欄數17.26萬頭,下降3.8%,年末生豬存欄數17.79萬頭,增長20.2%。

第二產業

安溪——長坑鄉.茶山景觀 安溪——長坑鄉.茶山景觀
2017年,安溪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34.35億元,比上年增長8.5%,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4.5%。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35.3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8.7%,比全市高2.8個百分點。年末擁有規模以上工業279家,產值增長或持平的企業有239家,占全部企業數的85.7%,淨增產值122.60億元。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71.86%,比上年上升50.2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34.51%,上升6.37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15.61%,上升8.31%;資產負債率29.92%,下降3.76%;流動資產周轉率5.52次,提高0.36次;成本費用利潤率16.74%;全員勞動生產率245860元/人,提高38934元/人;產品銷售率98.68%,上升0.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9.89億元,比上年增長38.5%。
全社會用電量37.88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2%,其中工業用電量26.55億千瓦時,增長10.2%。
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3.89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全縣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有41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61.82億元。全縣建築房屋施工面積951.55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436.66萬平方米。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62.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項目投資267.54億元,增長3.6%;房地產開發投資95.22億元,增長39.6%。固定資產投資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7.95億元,下降38.5%;第二產業投資102.76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投資156.84億元,增長2.9%。工業投資102.76億元,增長16.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8.3%。全縣28個市級在建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68.97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19.01%。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56.7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2.1%;商品房銷售額106.16億元,增長61.26%。
全縣建成區面積27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地面積10.75平方公里。全年城區供水總量2426.7萬噸。

第三產業

2017年,安溪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按構成分,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99.50億元,增長18.2%;限額以下零售額162.91億元,增長6.3%。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從商品類值看,糧食和食品類同比增長23.4%、飲料類同比增長28.9%、菸酒類同比增長36.0%、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同比增長25.7%、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同比增長27.1%、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同比增長25.9%。
全年進出口總額33.78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出口30.07億元,同比增長4.2%;進口3.71億元,同比增長62.0%。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26.36億元,比上年減少0.2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6.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全年重大招商項目達57個,新引進法國瑪尚新材料、印尼PPI國際貿易、香港國泰達鳴等項目。
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3.07億元,比上年增長7.7%。
全年完成郵政業務收入6426萬元,增長27.9%;完成電信業務收入22795萬元,增長4.9%。
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客681.83萬人次,增長22.5%;實現旅遊總收入76.79億元,增長31.3%。
全縣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40.49億元,比上年增長8.8%,分徵收部門看,國稅部門徵收21.44億元,增長32.2%;地稅部門徵收11.73億元,下降15.7%;財政部門徵收7.32億元,增長3.2%。公共財政總收入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57億元,增長9.3%;上劃中央“三稅”收入13.92億元,增長7.8%。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7.8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3.10億元,增長16.7%,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48億元,增長13.2%;教育支出17.45億元,增長10.6%;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7.83億元,增長13.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03億元,增長0.5%;農林水事務支出7.34億元,下降0.6%。另外,基金收入21.09億元,增長115.3%。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407.7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9%,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405.51億元,增長15.3%;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363.40億元,增長17.0%,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63.20億元,增長16.9%。全縣銀行類金融機構14家,營業網點共38個,實現24個鄉鎮全覆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典當等類金融機構8家,保險機構8家,證券營業部3家。

社會事業

教育

開先縣令詹公祠圖 開先縣令詹公祠圖
2017年,安溪縣共有各類學校500所,其中幼稚園224所,國小222所,初級中學32所,完全中學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學前教育階段在園(班)48906人,入園(班)16790人,離園(班)18802人;國小階段在校生112287人,招生18362人,畢業生13873人;國中階段在校生35008人,招生13470人,畢業生9532人;高中階段在校生14297人,招生4719人,畢業生4326人;中專職業在校生5845人,招生2411人,畢業生2686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76人,招生19人,畢業生29人。各類學校教職工14956人,其中專任教師12396人,每一教師負擔學生17.5人。

科技

安溪縣,長坑鄉.茶場景觀 安溪縣,長坑鄉.茶場景觀
2017年,安溪縣專利申請2438件,其中發明236件,實用新型629件,外觀設計1573件;專利授權1672件,其中發明263件,實用新型410件,外觀設計999件。全縣累計擁有福建省名牌產品16項,擁有安溪縣鐵觀音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使用資格116家。累計獲工商總局認定中國馳名商標6件。
全縣共有地面氣象觀測站25個,其中人工站1個,自動站24個。共有地震前兆台站1個,前兆側項5個,測震台站4個。

文化

2017年,安溪縣共有圖書館1個,圖書館藏書總量17.63萬冊;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24個,村級文化室472個;博物館1個;戲劇團1個,演出場數151場,觀眾人數22.65萬人次;影劇院1個,放映場數170場,觀眾人數6.05萬人次。年末全縣有廣播電台1個,電視台1個;調頻轉播發射台1座,電視轉播發射台1座;調頻發射機3部,電視發射機5部;廣播節目1套,電視節目1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3.18%,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4.16%。全縣有線電視用戶154304戶,有線廣播電視網路幹線總長6800公里。

衛生

2017年,安溪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7個,其中醫院10個,衛生院及服務中心(站)24個。預防保健機構(含婦幼所、院)1個,個體診所716個。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043人,其中執業醫師841人,註冊護士1406人。年末共有衛生機構實有病床3629張。

體育

2017年,安溪縣共有體育中心1個,標準化體育場地12個、非標準化體育場地285個,鄉鎮體育健身活動中心45個,農民健身工程602個,省級登山健身步道1條。全年銷售體育彩票4720萬元。
社會保障
2017年,安溪縣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57850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55520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16585人,全年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5529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606870人,參保率達99.15%;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4150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9700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43600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946310人。
年末全縣鄉鎮敬老院18所,床位數888張,年末在院人數225人。全縣村(居)便民服務代辦點472處。城市有503人、農村有11674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2354.84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470.97萬元。

交通運輸

2017年末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4937.6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2.56公里;二級公路167.12公里;三級公路45.94公里;四級公路1550.83公里;等外公路1941.22公里。公路密度達158.25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縣共有營運汽車總數3101輛,其中客運班車289輛,貨運汽車2733輛,計程車79輛。
公路

“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規劃有沈海複線、莆永、廈沙、安溪縣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泉三高速連線線四條高速從境內穿過,總里程148.5公里、設11個落地互通,其中福廣高速,經南安(金淘)至廈門高速公路已於2012年底通車,安溪已經融入泉州、廈門“一小時經濟圈”。

鐵路 

漳肖泉鐵路,即漳平-泉州-肖厝鐵路,在安溪縣境內設有安溪、湖頭、感德、福德等站點,均為貨運站點,不辦理客運。民眾可通過高鐵泉州站往返安溪,泉州火車站至安溪有接駁班車。建設中的興泉鐵路在此設有蘭溪東站,預計2020年投入使用。 

歷史文化

安溪——長坑鄉鐵觀音 安溪——長坑鄉鐵觀音

風靡台灣、南洋的清水祖師信仰,即發源於此。其餘安溪鄉土神靈,亦頗受重視。

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頭米粉亦有名。

茶文化鐵觀音

安溪產茶始於1725。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著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台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隨著烏龍茶傳入台灣,安溪的茶俗也傳入台灣。以茶王賽、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台灣同胞的交流往來,如今已成為安台加深聯繫和鄉情的重要方式。

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

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項目總投資超過2億元,規劃建設媽祖文化紀念館、植物園、櫻花林等主輔工程。安溪與台灣語言文化習俗相同,台灣茶葉與安溪鐵觀音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兩岸有著深厚的茶緣,由茶緣演繹出來的茶文化,推動兩岸鄉親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的建設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

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除安溪高甲戲外,還有木偶戲、南音、茶歌對唱、鼓吹音樂、民間舞蹈、水車閣、舞獅舞龍、彩燈、裝閣、說書、燈猜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盛行。在台灣地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達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達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與安溪本土一樣,成為溝通鄉情、聯絡鄉誼的橋樑和紐帶,成為數百萬台胞心靈的棲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徵。

“十里詩廊”

安溪縣城,諸峰玉峙,一水環回,有“龍鳳名區”的美譽。流經縣城的晉江支流湖頭溪與龍潭溪,在縣城的西部兩水合一,呈“S”形自西而東奔流,人們形象地取名“大龍湖”。大龍湖形成後,安溪在規劃建設兩岸防洪堤時,別出心裁地在兩岸花崗岩護欄上,精選、鐫刻了先秦以來7000多首古詩詞,形成中國獨一無二的“十里詩廊”景觀。 

風景名勝

安溪縣是“國家級園林縣城”,素有“龍鳳名區”之美譽。全縣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以清水岩、文廟、城隍廟最為著名。

清水岩

清水岩 清水岩

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 A 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勝地。清水岩是中國惟一主殿建設呈“帝”字形結構的岩寺,存有文物古蹟中,宋代29處,元代1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23處,加上天造地設的自然景觀,構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萊仙境”。2009年12月份,清水岩獲批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10年,“清水祖師信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清水岩成為中國書法家創作培訓基地 。自古就有一句俗諺,到安溪必到清水岩,到清水岩必有所得。

安溪文廟

安溪縣文廟 安溪縣文廟

安溪縣文廟,位於安溪縣城南,始建於宋鹹平四年(1001年),屢毀屢修,格局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安溪人李光地任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相當於宰相),他召集中國名師巧匠,參照山東曲阜孔廟、北京故宮、山西武廟等建築精華,進行重建。因此,安溪文廟素有“八閩第一”“ 安溪文廟冠八閩”、“秀甲東南”之譽,中國排名第五位。

安溪文廟是中國現存比較完整的文廟,為江南現存同類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築藝術群,它工程宏大,藝術精湛,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方性特徵,其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相當高。其建築法式曾傳播日本,是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史的重要例證。

安溪文廟主體建築貫穿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呈左右對稱。自外至內有泮宮、騰蛟起鳳石坊、泮池、照牆、欞星門、戟門、廡廊、大成殿、崇聖殿、教諭衙等,南北長164米,東西寬36.5米,加上東邊的明倫堂,建築面積達5986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合理,層次分明,規模宏大,藝術精湛。1985年10月,被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安溪文廟被確定為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山風景旅遊區

鳳山森林公園 鳳山森林公園

安溪鳳山森林公園位於安溪城關,以鳳山公園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經營總面積180公頃(2700畝)。站在山頂可以看到整個安溪 ,該公園以自然、人文景觀為根本,強化茶文化、宗教文化主題,集茶文化旅遊、尋根旅遊、朝聖旅遊、健身旅遊、觀光旅遊、生態旅遊6大功能為一體,公園規劃由“一園兩區”構成,即茶葉大觀園、宗教朝聖區、健身遊覽區,共有景點71處,其中現有45處,規劃建設26處。

閬苑岩

閬苑岩 閬苑岩
閬苑岩是安溪有名古剎,為“安溪八景”之一。始建於唐末,歷史上以產白茶聞名,岩宇大門上有一副茶聯:“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記載當時盛產白茶的歷史。

著名人物 

詹敦仁:安溪首任縣令,追封靖惠侯。先世河南光州固始人。
詹仰庇(1534~1604)明泉州安溪祥華鄉多卿人,父詹源,弘治進士,曾任監察御史、雲南按察司副使。
李光地(1642~1718)湖頭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陳萬策(1674~1724)崇信里(今祥華鄉珍山村)人,清著名數學家。著《四書制義》等。
謝宸荃( 生卒年不詳)直隸安肅進士,授安溪令,留心民瘼,整飭有方,勇往任事。
官獻瑤(1703~1782)長坑福春人,授翰林院修撰、提督粵西學政、陝甘學政等,著有《讀易偶記》等。
王瑞璧(1904~1998年),安溪縣解放前最後一任縣長,新加坡著名書法家、教育家。
陳沼濤(1917~2007)祖籍祥華鄉珍山村,生於台北,熱心家鄉文教事業。
莫耶(1918~1986)女,原姓陳,金谷鎮人,作家,甘肅省文聯副主席,革命歌曲《延安頌》詞作者。
林梧桐(1918~2007)原籍蓬萊鎮,馬來西亞雲頂度假旅遊勝地創始人,慈善家,雪蘭莪安溪會館會長。
林降祥(1915~) 龍門鎮人,中國僑聯辦公室副主任,聯絡部負責人。
林福星(1918~) 官橋蓮美人。上海市閘北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林如鵬(1968~) 官橋赤嶺人,博士;現任暨南大學副校長,新聞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莊炎林(1921~)龍門鎮人,第四屆中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李尚大(1920~2008)湖頭鎮人,印尼雅加達安溪福利基金會主席,著名實業家、社會慈善家。
施金城(1925~)原籍龍門鎮,印尼實業家,新加坡安溪會館名譽主席,香港安溪同鄉會名譽會長。為家鄉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捐建培文師範學校,被譽為安溪當代的“陳嘉庚”。
李陸大(1926~2006年)湖頭人,新加坡著名實業家、慈善家。199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1980年發現的“3609號”小行星命名為“李陸大星”。
唐裕(1926年~),祖籍安溪縣蓬萊鎮,新加坡華人實業家,著名僑領,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世界安溪鄉親聯誼會創會主席。
王永慶(1916~2008)祖籍長坑鄉,全球傑出企業家,台灣第一大財團台塑集團董事長。在不足50年的時間內,創造驚人的“台塑”神話,被譽為“中國經營之神”。
陳發樹(1961~)祥華鄉福洋村人。新華都實業集團董事長、武夷山旅遊股份副董事長、紫金礦業董事等。 2009年以218.5億個人財富位列2009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11名,連續多年成為福建首富。
高建平,安溪人,高級經濟師。現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員,興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張明法,祖籍蓬萊鎮。1934年出生於緬甸仰光,香港實業家。畜醫專家。他的科研成果“家畜針刺麻醉”獲得第一屆中國科 學大會獎。
羅豪才,1934年3月生,安溪人,教授。第八屆中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九屆、第十屆中國政協副主席;1997年至2007年任致公黨中央主席。
陳志堅,1966年1月出生於安溪縣長坑鄉南斗村。博士生導師。青年專家。
陳火炎,1968年生,官橋吾宗人,教授、博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2年起)。
裴金佳,,湖頭鎮人,1963年8月出生,中共福建省委委員;黨校在職大學學歷,助理會計師。
李建國,1952年8月生,湖頭鎮人。中共福建省委委員,第十一屆中國人大代表。
柯希平,1960年生,蓬萊鎮蓬溪村人。2009年柯希平夫婦以81.9億財富並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51名(較2008年215名的財富排名有很大的提升),連續多年成為廈門經濟特區首富。2009年,柯希平出資10億元興建廈門第一高樓——廈門財富中心。
陳清江(1904~)官橋吾宗額人,廈門市僑聯副主席
陳乃昌(1910~)龍涓新嶺人,中共中央馬恩列斯編譯局研究室主任,中國政協委員。(副部級)
陳宗基(1922~) 龍涓人,中科院學部委員,中國人大常委會華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僑聯副主席,一級研究員。
陳覺萬(1932~)魁鬥奇觀人,華僑大學校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理事,教授。
陳福接(1935~0官橋吾宗人,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少將軍銜,教授。
陳金池(1935~)官橋吾宗人,新疆公安廳廳長,新疆武警總隊隊長、政委。
陳火旺(1936~)長坑玉南人,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金榜(1937~)官橋吾宗人,中共江西省委委員,江西省外事辦副主任,江西省僑聯主席。
陳田爽(1944~)鳳城吾都人,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副部長兼機黨委書記。
陳聯合(1944 ~)官橋吾宗人,廈門市僑聯主席,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樹林(1944~)中鐵第十六工程局局長。
陳連真(1952~)蓬萊美濱人,商業部辦公廳副主任,中國商業對外貿易總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正司局級)

特產

長坑鄉——烏龍茶 長坑鄉——烏龍茶

安溪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茶樹資源十分豐富,已收集的茶樹品種達50餘種,被譽為“茶樹良種寶庫”。安溪最具代表性的六大名茶如下:

鐵觀音:原產於安溪西坪鎮,系烏龍茶中之極品。其條索緊結沉重,茶湯金黃明亮,香氣馥郁悠長,滋味醇厚甘鮮,被評為全國名茶和世界名茶。

黃金桂(黃旦):原產於安溪虎邱美莊村,是烏龍茶中風格有別於鐵觀音的又一極品,具有“一早二香”的獨特品質,1985年被評為全國名茶。

本山:原產於安溪西坪鎮,與鐵觀音近親,但生長勢與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成茶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近似。

毛蟹:原產於安溪大坪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易於栽培,產量較高,外形條索緊結,嫩葉尾部多白毫,內質香氣清高,深受消費者青睞。

梅占:原產於安溪蘆田鎮,適應性廣,產量較高,在不同產地能適制各種茶類。制紅、綠茶香高味醇;制烏龍茶香味獨特,品質優良。

大葉烏龍:原產於安溪長坑珊屏,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根系發達,耐旱耐寒,抗病蟲害能力強,產量高,品質好,深受消費者喜愛。

城市榮譽

安溪縣榮獲“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 、“中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遊名縣”、“福建十大產茶大縣”、“2010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與“中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中國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中國商標發展百強縣、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範縣、中國生態旅遊大縣、中國青年喜愛的海西旅遊目的地、中國茶都‘閩南茶都、中國家居工藝城、中國著名僑鄉、福建省科普先進縣、中國茶葉第一鎮、中國藤鐵工藝品之鄉、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中國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基地縣、中國園藝產品(茶葉)出口示範區、南亞熱帶作物(烏龍茶)名優基地、世界名茶鐵觀音之鄉、中國世博十大名茶首位、中國百個重點產茶縣首位、國家生態縣、中國新聞傳播十強縣國家園林縣城 、中國民間藝術(茶文化)之鄉、中國魅力新農村十佳縣市(特色經濟魅力縣) 、福建省優秀旅遊縣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等榮譽。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