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華鄉

祥華鄉

祥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山清水秀,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的誕生地,清進士、詹事府詹事陳萬策的故鄉,開先縣令詹敦仁的隱居地。如今的祥華,則是聞名遐邇的名茶之鄉。祥華鄉位於北緯2511’、東經11744’的安溪縣西部邊陲,距縣城78公里。東與長坑鄉接壤,西與華安縣湖林鄉、仙都鎮相連,南與蘆田鎮、龍涓鄉毗鄰,北與感德鎮、福田鄉交界,面積258.34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沿革區劃

祥華鄉祥華鄉

自古以來,祥華鄉的隸屬多有變更。宋朝,祥華分屬積德鄉崇信里和金田鄉還集裡、感德里。明代,還集裡析為還一里、還二里,祥華分屬還一里、崇信里和感德里。清沿明制。民國屬長坑區、第三區、第二區、長康區,民國34年(1945年)10月分屬福珊鄉和多卿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隸屬長康區、第六區、十四區、珊屏區、長坑區。1965年4月成立祥華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為祥華鄉。轄美西、美侖、白玉、白坂、白珩、新寨、石獅、舊寨、後洋、珍山、崎坑、福洋、祥華、祥地、東坑、小道、鄭坑、福新和春、河圖20個行政村。2006年末,全鄉人口32489人,工農業總產值4.1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20元。

資源基礎

祥華鄉祥華鄉
祥華屬戴雲山脈向東南延伸的主山脈,即自太華尖(海拔1600米)入境,沿感德鎮與桃舟鄉接壤的青樹格,經潘田格轉南過長坑鄉與祥華鄉毗連的銅發山(海拔1504.8米)到兔仔格。位於主山脈西側的壁岩山至佛耳山支山脈,有千米以上山峰21座;和春村至大佛山支山脈,有千米以上山峰16座。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春多霪雨,夏秋局部多雷陣雨,有“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之說,冬季比較早冷,年平均氣溫16℃—18℃,年平均日照1875小時,年平均霜日21天,年霧日18—20天,年降雨量1800毫米。農作物一般一年兩熟,生長期比“外安溪”普遍遲一個節氣。

祥華水能資源豐富。境內有發源於銅發山北麓的福德溪(福美溪),境內流程41公里;發源於銅發山西南的祥華溪(後溪),境內流程31公里;發源於壁(碧)岩山西南坡和佛耳山東南坡的舊寨溪、新寨溪、白坂溪、白珩溪、鄭坑溪,境內流程23公里。豐富的水能資源為祥華水電建設提供了基本條件。2000年起,祥華溪水電先後投建了裝機容量1.7萬千瓦的一、二、三級電站和茶園溪水電裝機容量3200千瓦的一、二級電站,年發電8500萬千瓦時。此外,祥華鄉於1996年完成與縣電的聯網工作;1999年增設一台主變壓器,更換23台舊式高耗能變壓器;2002年完成全鄉農村電網改造。祥華的電力供應滿足茶農制茶、生活用電需要。

祥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1996年2月開通了程控電話;1999年10月投建鄉郵政大樓和GSM移動通信台,建立程控電話模組局;2000年新建和開通多卿移動通信基站,增設祥地、小道移動通信信號擴大器,進行程控電話擴容。至2006年底,全鄉程控電話達5500部。

祥華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便是制約全鄉經濟發展的瓶頸。祥華鄉採取國家投資、公辦民助、民辦公助、鄉村自籌、僑胞捐助等多種辦法,逐步建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在1958年修通長坑至祥華公路(全長19公里),1959年修通祥華至多卿公路(全長8.5公里)的基礎上,1979—1993年間,先後修通祥(華)珍(山)線、祥(華)東(坑)線、美(西)白(玉)線、白(玉)仙(都)線、祥(華)龍(涓)線、福洋公路、白珩公路和福(新)河(圖)公路;1998年,完成境內第一條11.8公里的福洋水泥路建設;1999年,完成水泥路硬化35公里,全鄉鄉村公路硬化率達80%;2000年,開通3個村總長15公里的3條水泥路。2002年,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歷史上,祥華商貿活躍。汀、漳一帶的貨物船運經九龍江可抵福前徐州,向多卿墟、舊寨墟、華地墟、格頭墟(福洋)和鄉(村)際間的白石墟、雙垵墟、珊屏墟、福春墟等商販批發銷售,境內產的貨物挑至福前徐州上船運往汀、漳一帶銷售。

歷史人文

祥華鄉李光地
祥華開發甚早。置縣之前,這裡就有湯、巫、楊、蔣、孔、盧、黃、蕭、歐等姓在此生息繁衍。置縣後,詹、陳、吳、蘇、上官、張等姓先後肇基祥華各地。後周顯德三年(956年),開先縣令詹敦仁卸任後隱居佛耳山,號居所曰“清隱”,著有《清隱堂記》,稱清隱先生,為多卿詹姓開基始祖。後人取鄂公書中“崇待篤信”之語,命其里曰“崇信”。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陳雲先自還集裡鵬嶺徙居崇信里陳厝坪,裔孫衍播舊寨。北宋初,陳守九自感德里槐植遷入福洋肇基。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吳哲,字伯明,自還集裡嶺後鄉徙崇信里多卿坑內肇基美侖厝,裔孫續徙草坂山紫厚,自山紫厚遷居上第(今祥東)。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蘇結的七世孫蘇深泉自衡陽遷徙崇信里盛坑肇基。宋末元初,張九郎,諱有夏,自感化里湖山上張遷入還一里華山蓬島肇基。元至元年間(13351—1340年),陳光緒的十三世孫陳福寶自感化里往崇信里珍山訪姑家,喜珍山山水,定居於此。元末,幾經遷徙的仲選、仲淛昆仲遷入還一里華地(今祥華)肇基。上官十六郎的十五世孫上官武奇入河圖肇基。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上官惟瑞、上官惟彬昆仲遷徙和春、福新肇基。明代,張興初自晉江湖中遷入安溪縣還一里東坑肇基。

祥華福地,鍾靈毓秀,地靈人傑,歷代孕育出不少英才,尤以詹姓、陳姓為最。據不完全統計,在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中,祥華籍登科第舉人42人,進士10人,分別為:舉人:在多卿,文科有詹靖詹源詹彬、詹仰庇、詹啟東、詹禎林、詹崽輝、詹心旦、詹人士。在舊寨村,文科有陳斌嚴、陳清養;武科有陳仲、陳光菜、陳文鐙、陳一道、陳文萃。在珍山村,文科有陳洪圖、陳鳴球、陳遷鶴、陳萬策、陳萬寶、陳萬松、陳兆泰、陳兆熊陳冕世、陳亮世、陳覺世、陳興國、陳旭世、陳冠世、陳科捷、陳有捷、陳聯捷、陳鴻捷、陳甲捷;武科有陳雄健、陳繼俊。在祥華村,文科有吳益琬、吳延璋、吳達天。在福洋村,文科有陳卿雲,武科有陳期登。

進士:多卿有詹源、詹彬、詹仰庇、詹啟東;珍山村有陳遷鶴、陳萬策、陳亮世、陳科捷、陳甲捷;舊寨村有陳斌嚴。此外,在明代有詹璡、詹賜、詹文、陳常憲,清代有陳兆先等以子貴而獲朝廷的封贈。

多卿,自開先縣令詹敦仁入居後,文風鼎盛,士人輩出。詹源,字士潔,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進士第,授戶部主事,改監察御史。時逆臣劉瑾攪權用事,詹源不與之附和,並與之抗爭,後劉瑾被誅,詹源因此名揚朝野。歸鄉里後,詹源捐資疏通依仁里上游積水,灌溉農田30里。詹源曾預作墓誌,自謂“不能紆轡違已,乾謁競世;不能是非兩可,以取好人之名;不能足恭無禮,以要上下之譽;不能厚貌深情,以假道學之模;剛直而不能容人過,高負而不能受人犯。”其為人亦如此。詹源之子詹仰庇,字汝欽,號咫亭,別號巢雲居士。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及第,授廣東南海知縣。隆慶元年(1567年),穆宗下文褒揚:“仰庇學紹家聞,才優世用,能以悃幅之心,施行愷悌之政,刑清賦省,使人歡欣鼓舞。”並授文林郎,鏇升為御史兼雲南道監察御史。他忠君愛國,有見即言,剛直無私,任御史僅8個月,就上疏4次。後因遭人陷害,被穆宗“除名為民”。復職後,仰庇仍積極議論,對於朝多有建樹。明萬曆四十三年(1605年),仰庇卒,贈刑部尚書,並賜祭葬,復特祠於學宮。

祥華鄉詹敦仁紀念館
清代,珍山陳姓以“五世五進士七翰林”而著稱。陳洪圖,明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授建寧府教授,以忠信篤學聞於州閭,後以子遷鶴貴,贈文林郎,翰林院侍講;陳遷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及第,以子萬策貴,累贈奉政大夫左,春坊左庶子掌坊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陳萬策,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登進士第,致授儒林郎,翰林院編修,雍正中,誥贈朝議大夫,翰林院侍講學士,詹事府詹事;陳冕世,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舉,任撫州府經歷,以子科捷貴,封儒林郎,翰林院編修;陳亮世,清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及第,翰林院庶吉士,任吏部郎中;陳科捷,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進士,翰林院編修,吏科給事中,巡視京城御史;陳甲捷,清嘉慶六年(1801年)中進士,翰林院檢討。

現代,任副處級以上領導職務的有詹世平、詹清榮、詹土木、詹和泉、上官內智、上官哲夫、上官晨鐘、上官藍波、陳炯仁、上官躍進等人;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者有詹祖澤、詹龍泉、吳文鏇等;著名企業家陳發樹。

主要物產

祥華鄉糯稻
祥華主要作物為高桿中稻。中稻有秈稻、糯稻、粳稻等品種。20世紀80年代之後,高桿中稻被矮桿的雜交中稻所取代。雜交中稻產量高,米質好。其它作物有甘薯、馬鈴薯、芋頭、木薯、淮山等。蔬菜以芥菜、白菜、蘿蔔為主。豆類有大豆、紅豆觀音豆、四季豆等。

祥華針葉林以杉樹、松樹為主,闊葉林以樺木為主,尤以福洋、珍山、崎坑、白玉、白坂、白珩村和寨片為多。1958年,由於大煉鋼鐵,祥華大片林木被毀,但仍保存許多珍稀古樹。福洋村垂裕堂左上方有一古杉,系清乾隆間(1736—1795年)所植,樹高45米,胸徑1.02米,枝繁葉茂,是人們夏季納涼的好去處;達道堂左側的紅豆杉,樹齡350多年,樹勢呈傘形,覆蓋面積達400多平方米。此外,還有祥華村的古樟樹、福洋村的古楓樹和白玉村的古杉樹等。

祥華盛產竹子,品種主要有毛竹、石竹、白竹。毛竹主要分布在福洋、珍山、崎坑、舊寨、白玉、白坂、白珩、鄭坑等村。石竹於農曆小滿出筍,筍幼嫩,為烹飪佳肴。白坂又名白葉坂,盛產白竹,竹葉可加工成斗笠及用於綁粽子等。

特色產業

祥華鄉鐵觀音
“高山雲霧出好茶”。祥華鄉多為丘陵山坡,山地面積1.8萬公頃,境內長年朝霧夕嵐,溫和濕潤,十分適宜鐵觀生長。祥華產茶歷史悠久。祥華的不少地方古屬崇信里。明嘉靖《安溪縣誌》載:“茶,龍涓、崇信出者多。”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卸任後的詹敦仁入居佛耳山麓。因與名僧釋宏道(號介庵)交情甚厚,釋宏道特專程到佛耳山拜訪敦仁。詹“與道人介庵遊覽佛耳,煮茶待月而歸”後,留下詩曰:“活火新烹澗底泉,與君竟日款談玄。酒須逕醉方成飲,茶不容烹卻是禪。閒掃白雲眠石上,待隨明月過山前。夜深歸去衣衫冷,道服綸巾羽扇便。”可見,早在五代之季,祥華已經產茶。

20世紀80年代初期,祥華鄉為省級貧困鄉。時任祥華鄉黨委書記陳水潮,根據祥華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山地資源優勢,提出種植鐵觀音、振興祥華經濟的思路,大力發動民眾開墾茶園,種植優質名茶鐵觀音。到20世紀90年代末,全鄉茶園面積達到1600多公頃,境內的山坡荒谷,綠色盡染,茶業成為祥華鄉的支柱產業和民眾收入的主要來源,創造了“以茶脫貧、靠茶致富”的山區經濟發展模式。近十年來,祥華鄉大力實施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優質、精品、名牌”茶業發展戰略,茶葉生產迅速發展,茶葉品質不斷提高,備受消費者的青睞,茶農經濟收入年年增加。在制茶過程中,湧現出不少制茶能手,其中,縣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人大代表,舊寨村茶農陳雙算就是一個傑出的典型。他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制茶經驗。作為遠近聞名的制茶能手,他多次應邀在全縣產茶鄉鎮技術培訓班上傳授制茶技術和經驗,得到茶農的一致好評,先後被評為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三級勞動模範,1999年8月被縣茶科所聘為客座專家。

2003年,全鄉以市級農業示範基地——祥華萬畝鐵觀音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茶葉,符合新時期市場需求。2004年10月13日,全縣生態茶園建設暨茶葉農殘控制現場會在祥華召開。降解茶葉農殘、生產綠色食品茶葉,成為廣大茶農的共識和自覺行動。3年來,全鄉先後建設了茗山、祥華、祥地等生態茶園100公頃。

祥華鄉烏龍茶
祥華茶鄉,最精彩的民俗要數茶王賽。茶王賽是審評茶葉質量優次的一種傳統活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茶業的崛起,茶王賽逐步由民間賽事活動發展成為由村、鎮、縣統一組織的大型賽事。制茶高手和茶葉廠家選送茶葉精品參賽,聘請名茶師為主評,按色、香、味、形4個內容進行評分,優勝劣汰,最高分為本季、本地區及各個品種的茶王。

在祥華這方名茶飄香的熱土上,孕育出一批批制茶精英,政協安溪縣八屆、九屆、十屆委員吳傳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精心研製出形、香、色、水、味、韻俱佳的“祥華”牌觀音王,1989年榮獲福建省精製烏龍茶質量評比鐵觀音特等獎,1996年5月榮獲縣級鐵觀音茶王賽一等獎,1997年11月獲第三屆世界安溪鄉親聯誼大會四大名茶茶王邀請賽鐵觀音一等獎。福建省原省長鬍平品嘗該茶後,欣然揮毫題詞:“祥華觀音,茶中極品。”1999年,“祥華”牌鐵觀音被指定為國誼賓館專用茶。1995年至2005年間,還有陳金銳、張良輝、陳振華、吳順義、陳火進、吳水龍、吳詩禮、陳福進、陳國富等制茶能手,他們製作的茶葉都曾獲得縣級以上鐵觀音茶王賽金獎,“一鄉十茶王”成為祥華鐵觀音的輝煌寫照。

祥華鐵觀音的發展,還得益於培育品牌,“祥華”牌成為安溪八大茶葉品牌之一,並榮膺福建省名茶稱號。茗山茶葉獲2005年中國“三綠”工程放心茶中茶協推薦品牌,通過ISO9001質量體質認證;2005年,茗山茶場被省科技廳、農業廳選定為生態茶園示範園區;2006年秋季,中央辦公廳選用茗山茶葉為辦公用茶,祥華茶葉再次挺進中南海。此外,三融、冠和、沁園春、理想、上第、祺祥、祥發等品牌,市場知名度和品牌效應也不斷上升。同時,祥華鄉還積極引導產業分工,努力建設好管茶、制茶、賣茶三支隊伍,提高整體效益。到2006年底,全鄉茶葉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家,在縣內和全國各地開設的茶店、茶莊、茶藝館200多家。

科教發展

祥華鄉祥華鄉
祥華文化教育的發展較早,五代末北宋初,鄉里就有私塾。明代,多卿社學創辦,培育不少人才。民國時期,一批公辦和私立的中國小相繼成立。民國25年(1936年),珍山的陳冰如創辦珍山保國民學校,祥東創辦三育學校。民國26年(1937年),新寨創辦明德國小,民國30年(1941年)改為多卿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改為美西國小。民國34年(1945年),福洋創辦國民學校,1950年改為初級國小,1953年又改為福安國小,1970年改為福洋國小。民國35年(1946年),福新村創辦國民學校,1949年改並為福春國小分班。

新中國成立後,“興學育才”成為社會風尚,祥華的文化教育事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全鄉各村均創辦了學。1969年11月,祥華中學創辦,1978年更名為安溪第十中學;1986年12月,福建省原省長鬍平為該校題校名。1995年9月,聰明中學美西村創辦。

發達的文化教育事業為祥華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更為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如今,有一大批祥華籍的優秀人才活躍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為社會、經濟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