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

居士

居士,既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稱;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隱士;同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阿袁(即陳忠遠)自稱藥愚居士,許世有自稱指迷居士等等。最早出現於《禮記·玉藻》:“居士錦帶。”鄭玄註:“居士,道藝處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佛教傳入後,被用翻譯入佛經,形容在家修佛的人。佛教中之居士是梵語gr!ha-pati,巴利語gaha-pati的中文意譯,在印度常與古來所稱之長者混同,後佛教西漢時期傳入我國,在家修佛者亦稱為居士。如印度之維摩、賢護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薩,及我國梁代傅大士、北魏劉謙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在道教中,居士又可用來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為居士,亦有稱女在家修道之女子為居士者。

基本信息

詞語概念

基本介紹

詞目:居士
拼音:jūshì
1.[layBuddhist]∶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稱。
2.[hermit]∶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隱士。
居士居士
居士
(雜名)梵語曰迦羅越kulapati,居財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輟耕錄曰:‘今人多以居士自號。考之六經,惟禮記有居士錦帶。注,謂道藝處士也。’吳曾能改齋漫錄曰:‘居士之號,起於商周之時。韓非子書曰:太公封於齊,東海上有居士狂矞華士昆弟二人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而食之,掘而飲之云云。則居士之由來久矣。’魏志管寧傳曰:‘胡居士賢者也。’南史曰:‘阮孝緒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見其面。親友因呼為居士。到洽築室岩阿,幽居積歲,時人號曰居士。虞寄居閩中,知刺史陳寶應有異志。恐禍及,乃著居士服,居東山寺。’魏書曰:‘盧景裕不仕,貞素自得,人號居士。’今為在家修禪者之稱。注維摩經一:‘什曰: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肇曰:積財一億,入居士里。寶貨彌殖故,貪著彌深。’天台觀音義疏曰:‘居士者,多積賄貨,居業豐盈,以此為名也。’慧遠維摩經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種: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財一億,故名居士。’法華玄贊十曰:‘守道自恬,寡慾蘊德,名為居士。’十誦律六曰:‘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引證解釋

1.古代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禮記·玉藻》:“居士錦帶。”鄭玄註:“居士,道藝處士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魏書·儒林傳·盧景裕》:“其叔父同職居顯要,而景裕止於園舍,情均郊野,謙恭守道,貞素自得,由是世號居士。”《北史·韋夐傳》:“夐對翫琴書,蕭然自逸,時人號為居士焉。”
2.梵語意譯。
《維摩詰經》稱,維摩詰居家學道,號稱維摩居士。慧遠義記:“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南史·虞寄傳》:“寄因寶應不可諫,慮禍及己,乃為居士服以拒絕之。常居東山寺,偽稱腳疾,不復起。”唐元稹《度門寺》詩:“舍利開層塔,香爐占小峯。道場居士置,經藏大師封。”章炳麟《建立宗教論》:“自我觀之,居士、沙門,二者不可廢一。”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飲酒食肉的闊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稱為居士,算作信徒。”
3.稱道教中人。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政和以後,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江南故事,林靈素等多賜號金門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錫以塗金銀牌,上有天篆,鹹使佩之。”
4.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人的泛稱。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道士》:“徐嘲之曰:‘道長日為客,寧不一作主?’道士笑曰:‘道士與居士等,惟雙肩承一喙耳。’”《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說道:‘居士,你但放心,說凶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花月痕》第五回:“老尼便向痴珠合掌道:‘居士何來?’”
5.文人雅士的自稱。
如李白自稱青蓮居士;歐陽修自稱六一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阿袁(即陳忠遠)自稱藥愚居士;等等。

基本含義

居士居士
現代意義的居士,特指已經拜師皈依不出家(在家修行)、並持有道觀道宮、廟宇居士證的人士,稱為居士。居士:梵文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Vais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在現實生活中稱謂含有隱士、高人、山人、奇人之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副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或者他是名副其實的得道高人、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么居士者,相當於商人、經理或者是慈善家了。
在中國,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中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如《首楞嚴經義疏注》卷一、《法華經演義》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載。
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物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信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如何成為居士

1、只有經過拜師儀式才算成為正式的居士。
2、居士還必須持有居士證。居士證是宮觀廟宇核發的身份證明,是居士的教職身份憑證。
3、居士無需拋棄家庭出家,直接在家修行道法,遵循居住管理章程即可。

居士修行

在家居士修行時的事項主要包括: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持齋、修行菩薩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1、皈依三寶,確信佛法僧三寶為身心歸向依靠之處,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與神廟,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條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法戒律雖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
3、持齋,持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裡實行一種克己的生活,即過午不食,不塗香裝飾和觀歌舞劇,不坐臥高廣床座。持齋的日子一般是陰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經典則廣說在家菩薩應當怎樣修六度、四攝,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針對在家人求得現實和未來安樂的八種修行,即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樂,還可得來世的安樂。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齋,對人努力行善,對自己清淨身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標準。實際上有不及這個標準的,也有超過這個標準的。

歷代居士

唐宋

青蓮居士——李白(唐代大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烏傷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蓮峰居士——李煜(南唐後主)
龍丘居士——陳慥(北宋詩人)
無盡居士——張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儀(北宋文學家)
山谷居士——黃庭堅(北宋文學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學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學家)
斜川居士——蘇過(北宋文學家)
翠微居士——薛紹彭(北宋書法家)
一佛居士——鄭俠(北宋文學家)
鹿門居士——米芾(北宋書法家)
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詩人)
六一居士——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東坡居士——蘇軾(北宋文學家)
淮海居士——秦觀(北宋詞人)
後山居士——陳師道(北宋官員、詩人。)
清真居士——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
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軒居士——辛棄疾(南宋詞人)
華陽居士——陶弘景(南宋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道士)
彝齋居士——趙孟堅(南宋畫家)
簡齋居士——陳與義(南宋詞人)
蘆川居士——張元乾(南宋詞人)
石林居士——葉夢得(南宋詞人)
後村居士——劉克莊(南宋文學家)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詞人)
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詩人)
蘆川居士——張元乾(南宋詞人)
灌園居士——計有功(南宋文學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詩人)
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詩人)
於湖居士——張孝祥(南宋詞人)
幽棲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詞人)
深寧居士——王應麟(南宋學者)

元明清

無諍居士——劉迎(金文學家)
雲林居士——倪瓚(元代畫家)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詩人)
瑁湖居士——陸居仁(元書法家)
清容居士——袁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徵明(明畫家、文學家)
聖華居士——丁雲鵬(明畫家)
梅村居士——吳偉業(明代詩人)
青藤居士——徐渭(明晚期文學藝術家)
石頭居士——袁宏道(明文學家)
滄溟居士——李攀龍(明文學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書法家)
六如居士——唐寅(明畫家、文學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溫陵居士——李贄(明文學家)
蓮溪居士——薛論道(明散曲家)
慎娛居士——李流芳(明文學家、畫家)
蝶庵居士——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
梅溪居士——錢泳(明清文學家)
柳泉居士——蒲松齡(清文學家)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學家)
萬松居士——錢載(清詩人、畫家)
板橋居士——鄭板橋(清書畫家、文學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學家)
隨園居士——袁枚(清文學家)
破塵居士、圓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岡居士——史震林(清文學家)
天瓶居士——張照(清代書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學家、經學家)
葦間居士——邊壽民(清代畫家)
樵山居士、觀白居士——張崟(清代畫家)
晚學居士——吳熙載(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鹹豐六年狀元,近代史頗有影響政治家)
仁山居士——楊文會(清末佛學家)
無競居士——張之洞(清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近代

太炎居士——章炳麟(國學大師)
曲園居士——俞樾(國學大師)
量守居士——黃侃(國學大師)
蓬山居士——包德帥(文化學者)
九一居士——王加洪(當代新銳詩人)

居士修行

在家居士修行時的事項主要包括: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持齋、修行菩薩六度、居家八法,等等。
1、皈依三寶,確信佛法僧三寶為身心歸向依靠之處,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與神廟,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條件。
2、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法戒律雖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
3、持齋,持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裡實行一種克己的生活,即過午不食,不塗香裝飾和觀歌舞劇,不坐臥高廣床座。持齋的日子一般是陰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
4、大乘經典則廣說在家菩薩應當怎樣修六度、四攝,等等。
5、居家八法,居家八法是佛陀針對在家人求得現實和未來安樂的八種修行,即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安樂,還可得來世的安樂。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齋,對人努力行善,對自己清淨身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標準。實際上有不及這個標準的,也有超過這個標準的。

相關典故

據說,偉大的佛陀在鹿野苑附近傳教時,婆羅奈城的一位長者——俱梨迦的兒子耶舍,因厭倦奢侈豪華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請求幫他解脫苦惱。偉大的佛陀聽到耶舍的苦惱與自己當太子的時候相似,都是厭倦生活,就十分同情,將他收為弟子。而這時,耶舍的父親——俱梨迦尋找兒子到了偉大的佛陀處,即向他講了佛智理:富貴並不可靠,人生最寶貴的是覺悟。俱梨迦受了偉大的佛陀的啟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業又無人管理。偉大的佛陀教導說,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於是便收俱梨迦為第一個在家的佛弟子,稱為優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為“優婆塞(居士)”之後,請偉大的佛陀到他家講學。偉大的佛陀在俱梨迦家中時,對耶舍的母親宣講了佛法,耶舍的母親願意當偉大的佛陀的信女,過佛教化的家庭生活。於是偉大的佛陀收她為第一個優婆夷,意為清信女,漢譯女居士。偉大的佛陀說過,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如果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樣了。

作品賞析

1.傳立居士一然國畫作品賞析
貝多羅的葉子
文/冷晰子
極小的時候,我就喜歡畫畫。揀一塊鬆軟的能畫出黃色條紋的石頭,在相對平整的大青石上,畫太陽、雲朵、小蟲、鳥兒、青草、野花。整整一個春天,用石頭的紋路,在我的幼小的心底,奼紫嫣紅。
或者,拾一根剛剛用水浸滅的柴火棍,在老屋的木板壁上,畫開放在老屋西面園圃籬笆上的牽牛花,畫在院子裡溜達的雞鴨,畫大水牛。那些畫,無人看懂,我卻畫得歡歡喜喜,不亦樂乎。
深居大山深處的土家山寨,連最起碼的教育,都要翻山越嶺。家境也貧寒,這份歡喜,沒有延續多久。隨後,母親病重,漫長的幾年治療。病癒後,作為老大的我,迫不得已,遠走他鄉,寄養在姑姑家,由姑父姑母撫養。剛剛成年,正值英年的姑父,積勞成疾去世。從此,猶如浮萍。與故鄉,來來回回,匆匆忙忙,總是在路上。所有的夢想,和我一起,流離失所。
以上這一段,純粹題外話。這是我的生命過程,經歷的種種,只屬於我自己。敘述它,是因為它契合了一然所說的:畫畫,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它需要很多東西來維繫與堅持。其中,有物質的豐足,有日月的安定,有精神的沉潛與淡泊,如同與崑曲的知遇,需要心性的聰慧、品性的執著、歲月的修為。這些東西,跟年齡無關,而與閱歷相連。
一然說:“感激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人民安居樂業,我也能夠安居樂業。這是很重要的,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我不會去考慮畫畫,畫畫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要珍惜自己能夠畫畫這件事。”他還說:“安安心心創作,踏踏實實生活。上有老下有小,首先要做好這個‘人’,然後才是去做好這個‘藝’。畢竟已經活的很奢侈了,因為我說過畫畫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嘛。”
這段話,我以自身的經歷,深有體味並引為近知。一然,是懷了一顆感恩的心,生活、畫畫。知足常樂。
皈依。讀一然的畫,忽然想到這個詞兒。
這種皈依,是心靈最完整的回歸。從紅塵的喧囂,從世事的雜蕪,從燈紅酒綠的繁華,從人在江湖的浮躁與身不由己。
一然是個閱歷豐富的人。一如他的老師邊平山說:他小,經歷卻不少。
任何人,都是一然經歷的局外人。他內心深處的那些長長短短、深深淺淺的羈痕,都只屬於他個人的生命成長過程,冷暖自知。
皈依佛門。便是這個過程不言而喻的答案。期待所有的林海濤聲,歸於靜陽和煦;期待所有的激流浪濤,歸於風平浪靜;期待所有的疼痛,用微笑和從容抹平。
一然的笑,是靜的。在他瘦削的臉上,清晨的陽光一樣柔和溫暖。這種靜,也被一然理所當然地妥帖安放在他的畫裡。
一枚蘭葉、一枝淡梅、一朵淺花、一株勁松,疏疏朗朗、清清淡淡。一如古絹上的月色,讓人輕易地遠離喧譁,沉入歲月的縱深,在美好而淳樸的回憶里,無邪而天真的笑容淺淺。
不需如何地想像,在一然的畫裡,我能非常自如地穿越時空的遙遠距離,身臨他的繪畫現場。屏住呼吸,腳步如影,只怕一個細微的響動,驚了一然的畫意畫心。
心定神詳,情入畫中,才能落筆成禪。
在一然的畫前,我像一個怯生生的孩子,只敢靜靜地看,遠遠的看。怕,擾了那份皈依之後的寧靜安詳。
“藝術也屬於文化的範疇。中國乃至其他地區和國家的藝術都是植根於其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缺少了文化的滋養,藝術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性……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座非常大的寶庫,但我們卻沒有很好的開發和利用,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重視和深入思考、研究的問題。在這裡單單從書畫方面說吧,歷代的書畫名家哪一位不是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反觀當下,我們有很多人注重藝術的‘實際操練’而忽視了對自身學養的提高。這是很可悲的。無論書法、國畫、雕塑、音樂、舞蹈,最終不是看你的技法如何熟練,而是看你的文化修養有多高。”
對一然此語,我在讀的當時,頜首微笑。藝術,是相互關聯的。繪畫、文學等等,都必須有著歷史文化的浸染,以及,自身閱歷的豐富。方能抵達一個高度,一種境界,一脈高格。芥子園畫學淺說里,亦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吳冠中老先生,在他的《美醜緣》一書《說逸品》一章中也說:“路遙知馬力,這‘力’多半體現在作者的文化素養及人格品味中,而技法功力則有志者都能達到。”
在藝術修養之外,心懷眾生。著名作家張愛玲有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萬物皆有情,萬生皆是命,哪怕微小如塵。只有懂得萬物之情,尊重萬生之命,心懷良善與慈悲,才能讓畫境坦然而寬廣。
看過一然的寫生稿,一朵百合、一枝玉蘭,一株青蓮、幾束野花、幾粒野果、幾根枝椏,都有著其獨特、新鮮、生動、優雅的生命形態。洋溢著和諧、本真、淳樸的自然之趣。
生命的本身,其實是非常純粹而乾淨的。是周圍的環境,讓生命在生存成長的過程中,落滿塵埃。而乾淨與雜蕪,完全在於我們的眼睛與心靈。記得在某個論壇,我發了一組自己拍的三亞的照片,有人回覆說:“一直以為三亞是比基尼的浪漫世界,沒曾想,還有如此的質樸。”任何的花朵,都是開在眼裡心底的。所謂顏色,不過是心底顏色的呈現,你心底的花朵,是白色的,那么,它就是白色的,你心底的花朵,是艷紅的,那么,它就是艷紅的。
所謂筆觸,不過是心底拋物線的再現。我的畫,一直浮躁,我想,那是我的修為不夠,總是與一些身外之事瓜葛不清。
一然用他佛家的“清”與“淨”來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物一事。所以,他的畫,始終潔淨無瑕,不染塵埃。他畫的花朵,是靜的,幽谷山崖、岩石罅隙、塵世一隅,疏朗、空靈、潤澤、淡雅、幽清,自開自妍自芬芳。正如一然的心靈,澄明如鏡。
一然的畫,讓我想起一些美麗的場景:鄉村的月下,兩個單純無邪的孩子,心無芥蒂,手牽手的看月亮。或者,某個日落的黃昏,在古鎮的一條小巷,踩著暮霞灑落的斑駁,安靜行走,不經意抬首的剎那,與古舊吊腳樓的木格子視窗里一個顏容安詳清寥的女子,瞬間對視,相知如鏡。那個女子,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內心,是清白的最初。
我們行走得太久太遠,歸路的沿途,雜草叢生,一派荒蕪。而我,在一然的畫裡,輕輕穿越時光,走進那片光陰寧靜青陽淡淡的圃園。在這個圃園,尋找自己早已丟失的自我。在這些淡墨淺彩的世界裡,可以輕易地放下一切,讓殘留在心底最初的純粹,開一朵菩提。
我喜歡一然的字。筆淡墨清,在他的字里,有靜日旭陽里抬首微笑著看藍天白雲的悠閒。能聞到山風、石頭、青草、野花的清香。
中國水墨,尤其文人畫,講究字畫合一。也許是因為我的字,寫的不好,曾好不容易在吳冠中老先生的《短笛無腔》里找到一個理由——吳冠中老先生說:林風眠的畫,有時候連蓋章的地方都不留,在林風眠先生的畫裡,每一處空白,都有著無盡的延伸涵義——由此,聊以自我安慰了一下。但遺憾終歸是遺憾。讀一然的畫,更讓這遺憾,不可原諒,並深深地為年少時光里光影的無度揮霍悔恨不已。
從內心裡說,我是喜歡這樣的畫法,畫技。淡淡的墨,直抒胸臆。在像與不像之間,自如優雅地伸展。比如,一然的梅,一兩枝的斜伸,三兩朵的勾勒,雅韻淡香的清清爽爽;比如,一然的一朵牡丹,頗有點遺世而獨立的風骨;比如,一然的那一叢蘭,靜自幽芳不與爭寵;比如,一然的那兩朵菊,一如生長在陶翁的南山下。
不能不承認,是一然的字,在畫間,看似隨意閒散,卻字字巧為安排。讓這些清簡的畫,有了生命里不可言喻的禪意。
所有的邂逅與遇見,都有前世今生。我的前生,會不會,是荒涼野外的一朵花或者一株草,而在後世,才會在畫裡畫外,與青山簡水、茅屋檐舍、野石孤樹、淡花寂草,久別重逢。
於一然的《蘭心蕙質》冊里,一次次接受著靈魂的洗禮,一次又一次,給了我一種塵灰蕩滌之感。清寥的筆觸,閒淡的灑脫,株株,各有風韻,片片,各隨風飛,朵朵,各似蝶舞。
蕙質蘭心,蘭心蕙質。因了字的抒懷,愈加有了“飛瓊散天葩,因依空岩側。守墨聊自韜,不與眾芳碧。”的詩境禪意。
我喜歡一然的兩方印。
一方:押記。
簡潔如嬰兒的初生。從裡到外,清凌凌的通透,無一絲雜蕪,一粒塵埃。
還有一方“三葉花園”。
一然曾把自己喻為貝多羅的葉子。他說:“我在家排行為三,上面有兩個姐姐。我曾寫過一段文字——我是一片葉子。說白了,三葉花園,就是老三家的花園,我自己的花園。再往深處說,就是畫我心中的花、畫我生命的花。這些花,無論是含苞的、怒放的、殘敗的,對於我而言,都是生命的呼吸和吐納。
我在寫生時,如同面對故友新知,更是在反觀自己的靈魂和肉體。我聆聽花葉的呼吸和低吟,我觸摸花葉的生命的律動。我完全沉醉於對大自然生命神奇的敬畏。看看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吧,靜靜的,靜靜的把生命的跡象完成。一個個輪迴,是那樣沉靜。是那樣沉靜的接受一切的一切。”
我讀過一然的那首詩,裡面有一段說:“我僅僅是一片貝多羅的葉子/能夠得以滋養我身體之外的美麗生命/這難道不是/佛祖於我身/書寫無字的/佛經”。
於是我說:
顧城有一首詩:《尋找一盞燈》走了那么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你說/它在窗簾後面/被純白的牆壁圍繞/從黃昏遷來的野花/將變成另一種顏色/走了那么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你說/它在一個小站上/注視著周圍的荒草/讓列車靜靜馳過/帶走溫和的記憶/走了那么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你說它就在大海旁邊/像金桔那么美麗/所有喜歡它的孩子/都將在早晨長大/走了那么遠/我們去尋找一盞燈
有些詩歌,是會讓人漠然落淚,或者,闌珊燈火般回眸的。
詩歌里,一定會有某些相似的場景。境遇、思維,瞬間陽光一樣鋪開。然後,有一些詞語,一定會驚了你的心,似曾相識,或者,初次邂逅。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從你的心間丘比特的箭一樣穿過。
貝多羅的葉子,其實就是一盞心中的燈,但我更願意,開成貝多羅的花。
常常在一然的畫裡,想起顧城的這首詩歌,遠方的燈盞,一然的畫境,都如普羅旺斯的斷橋,那座被歷史遺忘,靜默在瀰漫著薰衣草花香的天堂的斷橋。彼岸就在不遠處,卻永遠也不可能抵達。而時光深處,彼時的落日霞光和兩兩相望的溫暖,在內心的一隅,鮮如初遇,淡淡的悵惘和憂傷,雋永而深刻。
我們只是葉子啊,沒有足夠的力量,飄到彼岸,我們只是花啊,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一世又一世的等待。所以,活在當下,活在片刻的光陰里。把憂傷與傷痛,輕輕推開,讓時光中那些被憂傷遮蔽的花朵,探身微笑。“畫自己心中的花,畫自己生命的花”。多么好。
多么好。
2010.12.28
2、香嚴居士(方海權)作品賞析
格言:
一:為人們多多少少做了一點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無所謂。因為我們造的是好因,自得好果。
二:離別過方知道相聚的歡樂,失去過方知道擁有的滿足。故此應珍惜眼前之人,彼此要懂得相親相愛。
三:人生有壓力不一定是壞事,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很多功成名就是逼出來的。
四: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說話,要靜心細聽大家的講話,這樣會增長自身的智慧。
五:堅強的意志,是經過許多崎嶇曲折的磨練而成。有了這些經歷,才知道平穩人生的可貴。
六:盛開的榕樹可以容眾乘涼,自然千年長青。有寬容別人的胸量,福澤大又長久。
七:任何事情要努力去做好,結果如何那是天意,不要一開始就沒有信心而產生不努力,這就是自信。
八:有遠大志向而腳踏實地,有障礙失敗而不言放棄,這樣堅持下去,不會成功也會獲益無窮。
九:君子之德,益及子孫。今日之貴,昨日之功。
十:不管出身高貴或貧賤,那是父輩的事,應自強開創自己的一片天地。
語錄:
冬天的寒冷方知道一枝梅花獨秀,春天的溫暖才識得百花滿園春色。也只有經歷苦難,才知道甜蜜人生的可貴。
蓮花比牡丹少一分多情,花開也難動京城,但它的花果同時盛開,不會雖美空入目。有美好結果的事情,我們的付出就會產生無限意義。
不管她是多么的美貌,還是如此的糟粕,你都要感激她。謝謝她在風雨內,都不退願陪著你,那是發自內心的愛,因此你應不捨不離。
明珠那會永遠埋於土中,蛟龍那會時常游於淺水。如果我們積累了無量福因和智慧,一定會脫俗顯出。
那個賢淑女人哭訴她的不幸,令人感覺出一陣陣的心痛,唯有默默祈求天佑好人。如果可以的話,讓她的丈夫在她心中藏上一分鐘,體味一下撕心裂費的痛楚,他一定會回心轉意的。我們不要隨便辜負人家啊。
芝蘭生在幽谷之中,不會因為無人欣賞而不吐芳香。蓮藕雖然有孔,它的胸中切是一塵不染。人生在世,不要因為五濁惡世而隨波逐流,有道德行好心才得天佑。
人們最害怕的是無常變化,要學習適應環境的變化和變化中另找創新,並不是停留在變化的痛苦中。 美麗的花雖然會凋謝,可是盛開的時刻值得欣賞。要在美好的時候創造出美好的東西,人生才會充滿意義。 一切事無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盡力而為。這樣心無壓力,出來的結果反而會更好。 心作良田耕不盡,善為至寶用無窮。我們應有純潔的心靈,去積善為大眾。就會獲福無邊。 人生只有經歷酸甜苦辣,才懂得人間的味道,因此也必須學會珍惜人生和珍惜感情。 蔚藍的天空雖然是美麗,經常風雲莫測的人切是起落無從。但他往往會成為風雲人物,因為他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 常自認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發生都合情合理,有這樣平常心態,將會戰勝很多困難。 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氣和仁義廣結好緣,多結識良友,那是積蓄無形資產。很多成功就是來源於無形資產。 一棵大樹經過一場雨之後倒了下來,原來是根基短淺。我們做任何事要打好基礎,才能堅固不倒。 同樣一件事情的發生,有的人感到非常痛苦,有的人能夠接受。因為這兩者的忍耐能力不同。有忍耐能力的人才容易成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