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

長寧區

長寧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西部,東連靜安區,西與西南鄰閔行區,東南接徐匯區,北與普陀區以吳淞江(蘇州河)為界。交通有新華路、江蘇路、延安路、長寧路、虹橋路等主要道路,延安路高架、內環線、中環線、外環線和軌道交通2號線、3號線、4號線、10號線均通過區境。虹橋國際機場位於區域西部。區內有國家級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最集中的涉外高標準住宅商務辦公綜合區古北新區。長寧區紀念地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慶齡陵園,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等。文化體育設施有劉海粟美術館等。長寧區10個街道(鎮)均被評為市級文明社區,成功創建了一批市級、區級文明小區、文明單位,2011年榮膺全國文明城區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

長寧區長寧區
唐天寶十年(751年),境地屬華亭縣高昌鄉。
兩宋時期,境內先後出現村落和集市,東有法華,西有北新涇。元時歸屬上海縣
明時,法華興隆成為集鎮。清乾嘉年間,法華鎮興旺鼎盛,為上海縣西部首要集鎮。清末,法華鎮人口漸減,建置為鄉。境域東北部曹家渡開始崛起,西部新涇等地改屬蒲淞鎮。
民國17年(1928年),區境劃歸上海特別市,東屬法華區,西屬蒲淞區。抗日戰爭期間屬滬西區。
抗日戰爭勝利後,區境分屬長寧區(民國37年9月~1949年6月間曾改稱法曹區)、新涇區。
1949年5月區境解放,區接管委員會設4個接管專員辦事處,廢除保甲制度。
1950年冬季,區人民政府設6個冬防辦事處,1951年6月,冬防辦事處改為區政府派出人員辦事處,1952年10月改稱辦事處。
1955年7月,辦事處調整為15個。至1959年12月,經幾次調整後設12個辦事處。
1960年4月,合併建立法華、江蘇路、華陽路、武夷、周家橋、天山新村6個街道辦事處。
1975年,建立遵義街道辦事處。
1982年,籌建仙霞新村街道辦事處
1984年,北新涇鎮劃入長寧區。
1986年,建立程家橋街道和虹橋街道辦事處。
1992年,新涇鄉劃入長寧區。至1992年底,全區共有10個街道、1個鎮、1個鄉,下設219個居民委員會,9個村民委員會。
2009年年底長寧區下轄9個街道、1個鎮。

區劃

截至於2009年年底上海市長寧區下轄9個街道、1個鎮:
街道辦事處:華陽路街道、新華路街道、江蘇路街道、天山路街道、周家橋街道、虹橋街道、仙霞新村街道、程家橋街道、北新涇街道
鎮:新涇鎮

地理

氣候

長寧區境內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區。

河流

境域河網密布、港汊交錯,屬吳淞江水系。隨著城市建設發展,陸續填浜築路,尚有大小河汊55條,集中於區境西部,長度在1.50公里以上者僅5條,最短的直挺浜僅120米。吳淞江為區境幹流,一級支流有新涇港、許浦港、中漁浦,二級支流主要有周家浜、野奴涇、新漁浦等。

地貌

長寧區境地面平坦,海拔吳淞0點高程2.50~4.50米,西部略高,東部稍低。北新涇及虹橋機場附近為4.00~4.50米,向東至中山西路——滬杭鐵路地區為3.50~4.00米,滬杭鐵路以東至中山公園之間為3.00~3.50米,中山公園以東直至與普陀區、靜安區相鄰處為2.50~3.00米。近百年隨著經濟發展,興建房屋,過量開發地下水,過路車輛增多,自1986~1990年,地面沉降累計2.04厘米,北新涇累計沉降1.93厘米。

交通

長寧區長寧區
長寧區東界位東經121°26′01″,西界位東經121°19′36″,南界位北緯31°10′46″,北界位北緯31°14′43″。東距人民廣場上海市人民政府4.95公里,至十六鋪碼頭7.20公里,西距虹橋國際機場7.80公里,東北離上海火車站4.36公里。
長寧區內擁有四條高架路:內環高架路、延安高架路、中環路、外環線。長寧綜合環境優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眾所周知的上海第一代國際社區古北;老上海傳統的高級住宅區新華路;虹橋花園別墅區;蘇州河沿線中高檔住宅區和普通新村住宅區。而位於長寧的虹橋開發區則是上海最早最成熟的現代化商務區之一,外國領事館、500強企業等聚集林立,為滬上外籍人士聚居之地。
長寧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處於滬寧發展軸和滬杭發展軸匯合的”Y”型支點,是上海連線長江三角洲的”橋頭堡”。虹橋國際機場坐落在區域西南角,是中國的重要航空港之一。區域內已建成由高架、捷運、內外環線、市內交通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並有高速公路直通滬寧、滬杭,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重要匯聚之地。

經濟

工業

長寧區長寧區
自明至清,法華地區手工棉織業漸趨發達,家織土布行銷鄰近各省。光緒十九年(1893年),信昌絲廠在極司非而路開設,生產”廠圖牌”繭絲,遠銷歐洲。清末,極司非而路沿線及北新涇鎮地區有工廠近10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內倡用國貨,民族工業崛起。至民國26年(1937年)初,境內民族資本創辦的工廠共102家,外國資本開設的工廠5家。除天原電化廠、中華製藥公司、申新紡織第一廠和日商豐田紗廠規模較大外,其餘均為小廠,工人不足10人的占50%以上。
民國36年,境內工廠增至386家,手工業作坊達1000多家。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後,物價飛漲,資源缺乏,工廠停工、破產難計其數,連著名的大孚橡膠廠也處於停產狀態。1951年,上海青黴素實驗所(今上海第三製藥廠)試製出國產第一支青黴素,填補了國內青黴素生產的空白。隨著國民經濟好轉,恢復生產的私營工廠不斷增加,至1956年初有1977家,其中10人以下小廠有768家,占總數38.85%。
1979年,里弄生產組有職工14775人,為便於管理和發展生產,里弄生產組按街道合併成52家工廠。80年代初,工業企業先後開展企業整頓、擴大自主權、兩步利改稅、推行生產經營承包責任制等整頓改革,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改造、更新設備,引進先進技術,發展新產品,重視市場開發。由里弄生產組發展起來的雙鹿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生產出滬產第一台家用電冰櫃,至1985年,已形成四大系列15種規格的”雙鹿”產品。上海飛樂音響公司為全市首家股份制工業企業。個體工廠、私營工廠獲得一定發展。工業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產權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1992年,部、市屬工廠有157家,固定資產26.46億元,職工119766人,產值70.21億元,上繳利稅6.71億元。區屬工廠464家,固定資產1.36億元,職工26430人,產值9.75億元,創利8368.15萬元。長寧區共有外商投資的”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工廠78家,投資總額8094萬美元,其中引進外資3597.50萬美元。新開設私營、個體工廠186家,從業人員1102人,年產值1269.21萬元,上繳稅收70萬元(不包括個體工廠)。
2008年長寧區實現工業增加值5784.99億元,比上年增長8.4%(見圖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49.6億元,增長8.3%。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539.7億元,增長7.7%;重工業增加值4109.9億元,增長8.5%。2008年工業總產值25638.97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404.97億元,增長8%。
2011年全年實現長寧區生產總值(GDP)720.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50.36億元,下降2.3%;第三產業增加值670.38億元,增長9.0%,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93.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可統計範圍增加值340.84億元,增長10.0%。

商業

長寧區長寧區
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後,法華寺附近漸為貨物集散地。明代中葉,法華始成集鎮,至清乾隆、嘉慶時鼎盛。鹹豐十年(1860年)後,因屢遭戰火,河道淤塞,市面蕭條。上海開埠後,中外商賈先後在曹家渡、周家橋地區購地建廠,百工居肆,匯聚成市。
解放後,為平抑物價、保障供給,新建國營米店4家、合作社商店14家。同時,對私營商販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形成國營、合作社、私營和個體攤販共存的商業格局。1952年,成立區菸酒專賣公司。1953~1954年,國家先後對糧、油、棉布等主要消費品實行統購統銷或統購包銷。
1956年,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全區有1235家私營商店被批准公私合營,999家商店實行代銷,359家小店和1624戶固定攤販組成75個合作商店。其餘至1958年全部參加合作組織。1958年,商業經營納入計畫經濟軌道,進銷按計畫分配,網點按居民人口配置,以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應。
1985年,仙霞地區商業群形成。1987年,社會商業有900家,從業人員1.3萬人。1988年,九洲商廈、中山賓館籌建。1989年,區社會商業聯合會成立。1989~1992年,區內大部分老店經過擴建、更新設施,最佳化購物環境,調整商品結構,憑票證供應商品陸續取消,高中檔商品暢銷,精品屋、特色商店隨之開設。
1992年底,長寧區共有各類商店2212家(其中財貿系統商店923家,各類社會商業1289家),比1978年693家增加2倍多,從業人員41606人,年銷售額31.19億元(包括外省市、市屬、區屬、私營商業等),其中區屬商業年銷售額20.94億元(包括區屬其他系統商業)。
200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37.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9%(見圖5)。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1800.16億元,增長18.1%;穿的商品零售額556.17億元,增長16.7%;用的商品零售額2114.16億元,增長17.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85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69.54億元,增長20.3%。分類別看,家居類商品實現零售額569.67億元,比上年增長21.7%;通訊類商品實現零售額118.94億元,增長19.9%;轎車類商品實現零售額287.84億元,增長25.1%。主要耐用消費品銷售穩步增長。全年汽車零售量13.15萬輛,比上年增長19.1%。其中,轎車12.08萬輛,增長18.4%;行動電話276萬部,增長9.9%;攝像機7.7萬台,增長8.8%;脫排油煙機47.85萬台,增長10.6%。

人口

長寧區長寧區
宋、元、明代,境內系農村風貌,零星村落,人口散居。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人口日趨集居法華寺周圍,逐漸形成法華集鎮。清乾嘉年間(1736~1820年),法華鎮人口集聚,商市繁榮,為上海縣城西部集鎮之首。
清鹹豐三年(1853年)後,上海小刀會與法華鎮民團發生戰鬥。繼之太平天國起義軍與清軍、民團激戰,法華地區百姓為避戰火遷徙,人口銳減。宣統二年(1910年),法華建置為鄉,人口18452人。
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吳淞江南岸,曹家渡、周家橋一帶,中外人士先後創辦繅絲、紡織、化工、麵粉等一批近代工業,鄰近各省農民紛至沓來,覓業謀生,人口日增。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市內、外省居民,為避戰禍部分遷至境內。民國34年底,境內人口24511戶122370人。1949年5月,法曹區(1948年9月~1949年6月間,長寧區改名為法曹區)共39保895甲,32203戶183740人。
解放後,區境境域數次調整向西擴展,大片農村土地與人口劃入。人口機械變動狀況幾經起伏,經政策調控,保持穩定狀態。人口自然變動,歷經倡導節制生育,計畫生育,至1992年,人口生育呈現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現代型模式,自然增長率-0.38%。醫療保健日益完善,全區人口素質不斷提高。1982年起,長寧區進入老年型社會。
1992年,全區人口595724人,面積39.1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232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9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17.15萬人。
2011年末,戶籍人口62.05萬,其中,男性30.77萬人,女性31.28萬人。戶籍人口出生數5006人,出生率8.1%;死亡數4577人,死亡率7.4%;自然增長率0.7%;戶籍人口考核計畫生育率99.7%;戶籍育齡婦女14.33萬人,其中,已婚育齡婦女8.56萬人。全區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4.15歲,其中,男性82.03歲,女性86.28歲。

旅遊

上海動物園
位於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路2381號,緊鄰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始建於1954年,原名西郊公園。上海動物園屬於國家級大型動物園,占地面積74.3萬平方米,飼養展出動物400餘種,飼養展出動物的館舍面積有47237平方米。是全國十佳動物園之一,中國第二大城市動物園。
宋慶齡陵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於1984年1月,位於上海西區的宋園路21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占地約12公頃,由宋慶齡紀念設施、名人墓園和外籍人墓園以及少兒活動區四個部分組成。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曾是中央早期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長寧區人民政府將這一重要革命遺址修復為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並於1988年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坐落在愚園路1376弄34號(原亨昌里418號),位於風景優美的中山公園對面。

方言

上海市長寧區通行吳語,居民使用吳語太湖片蘇
滬嘉小片上海話語支方言。

人物

喬一琦,字原魏,號伯圭,上海縣西鄉(今屬上海長寧區)人。
祖居法華鎮高封橋。少年聰穎,體力超人,喜好馳馬擊劍,能開五石弓左右射箭,以武勇著稱。16歲補博士弟子員,喜歡結交朋友,輕財尚義,人們都稱他”喬公子”。是時,川沙近海處有一黑色野馬出沒,性烈,傷及百姓,無人能制,喬設計捕捉並馴服為自己坐騎。喬習書法,專攻懷素、二王筆法,後有集王羲之書《金剛經》、草書《千字文》石刻問世,書法屬上品,董其昌稱之”生龍活虎”。其詩作也甚佳,今存所著18首詩的草書帖和金剛經石刻兩種,藏於上海博物館。
顧聖嬰(1937~1967年)原名可徇,女,上海人,家住江蘇路街道愚園路1088弄內。1955年9月,年僅18歲的顧聖嬰在上海蘭心劇場成功地舉行了生平第一場獨奏音樂會。1957年8月,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比賽,榮獲金獎。1958年9月,參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音樂比賽,獲最高獎二等獎(無一等獎)。1964年,在比利時舉行的伊莉莎白王太后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1967年1月31日,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年僅30歲。
朱嘉生(1904~1987年),上海人。14歲就從事園林綠化工作,民國14年(1925年)被吸收為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正式工人。解放後,歷任公園養護隊隊長、技工生產組長、助理技術員和中山公園副主任等職。1955年,他帶領的隊組被評為市先進集體,朱被評為市勞動模範。1956年朱被市園林系統評為七級花卉技工、市先進生產者。
秦瘦鷗(1908-1993),江蘇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大學求學時期,撰寫出版短篇小說《恩·仇·善·惡》,這是他文學生涯的第一步。此後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秋海棠》、《危城記》、《劫收日記》;散文集《晚霞集》、《海棠室閒話》、《戲迷自傳》;文學評論集《小說縱橫談》;譯作《瀛台泣血記》、《御香縹緲錄》等;另有大量未成集的詩歌、雜文、新聞、評論。

鄉鎮地區

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居住地相對也很多,現在就讓我們認識一下這些地方!

長寧區行政區劃

長寧區轄9個街道、1個鎮,區政府駐長寧路599號,數據截止2009年。
街道華陽路街道 | 江蘇路街道 | 新華路街道 | 周家橋街道 | 天山路街道 | 仙霞新村街道 | 虹橋街道 | 程家橋街道 | 北新涇街道
新涇鎮

上海市縣以上行政區劃

行政區代碼郵編駐地街道(個)鎮(個)鄉(個)
黃浦區310101200001延安東路300號6
盧灣區310103200020重慶南路139號4
徐匯區310104200030漕溪北路336號121
長寧區310105200050愚園路1320號91
靜安區310106200040常德路370號5
普陀區310107200333大渡河路1668號63
閘北區310108200070大統路480號81
虹口區310109200080虹鎮老街10
楊浦區310110200082江浦路549號111
閔行區310112201100莘莊鎮滬閔路6258號39
寶山區310113201900密山路5號39
嘉定區310114201800博樂南路111號38
浦東新區310115200135世紀大道2001號1211
金山區310116201540金山大道2000號19
松江區310117201600園中路1號411
青浦區310118201700公園路100號38
南匯區310119201300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114
奉賢區310120201400南橋鎮解放中路8
崇明縣310230202150城橋鎮人民路68號133
合計310000200003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101107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