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

成縣

成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位於甘肅省南部、隴南市東北部。成縣古稱成州,西魏置成州,明朝降州為縣。成縣下轄14鎮、3鄉,15個居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7.09萬,常住人口24.5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81萬人,城鎮化率為48.03%(2017年)。成縣地處西秦嶺余脈,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冷暖適度,被譽為“隴右小江南”、“隴右糧倉”。成縣自然資源豐富,有礦產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等,是全國第二大鉛鋅礦帶。2017年,成縣完成生產總值約58.6295億元。成縣被評為“千年古縣”,是“中國核桃之鄉”、“中國最佳旅居度假名縣”、“中國最美生態宜居旅遊名縣”。名優特產有成縣核桃、紅川酒、天麻等。風景名勝有西狹頌風景名勝區、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杜少陵祠等。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成縣,以西周文、武、成、康的諡法為名。

歷史沿革

(圖)成縣成縣

成縣上古為《禹貢》雍州之域。周文王為南國化疆,後孝王封非子於秦,養馬汧渭,地屬秦地。春秋時期為白馬氐國。

秦時,成縣屬隴西郡,稱下辨道。

西漢始置武都郡,以縣改屬之,仍稱下辨道。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武都郡隸屬益州刺史部。王莽代漢後,改縣稱楊德。 東漢仍為武都郡,治下辨,界於隴西、武都二郡之間。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遣將屯兵下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正月,縣入魏,隸益州刺史部。

蜀漢建興七年(229年),縣復屬蜀漢。蜀炎興元年(263年),成縣為魏所有,屬雍州之武都郡。

晉泰始五年(269年)置秦州,縣屬秦州之武都郡,下辨仍為郡治所。太元十年(385年),楊定稱藩,表置仇池郡,以縣入郡。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縣入宋,隸南秦州之武都郡。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446年),初置仇池鎮,以縣隸鎮。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南秦州為成州,初置同谷縣。成州以西周文、武、成、康的諡法為名。《說文解字》釋“同”,為兩水會合之處,青泥、下辨兩水會合後,注入飛龍峽峽谷,同谷因此得名。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以同谷縣屬康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初置河池郡,以康州之同谷縣屬河池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同谷縣置西康州。貞觀元年(627年),廢西康州復置成州,以縣屬成州,隸隴右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成州為同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成州。寶應元年(762年),吐番攻陷成州治所上祿縣。州治沒吐番後,以縣入屬鳳州,為唐、蕃犬牙交錯地區。鹹通七年(866年),復置成州,徙治縣東南七里之寶井堡,後徙治同谷。後唐復置成州,治同谷縣。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成州入屬北宋,治同谷,領栗亭縣。開寶六年(973年)升為團練。初隸陝西西南路,至道三年(997年),成州隸陝西路。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分利州為東西兩路,以成州隸利州西路。開禧二年(1206年),州入金朝。開禧三年(1207年),州復屬南宋。

元至元七年(1270年),並同谷、天水二縣入州,州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鞏昌總帥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成州入屬明。初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之鞏昌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改州為縣,直隸陝西承宣布政使司之鞏昌府。

清朝時成縣初隸陝西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分陝西為左右布政使司,成縣隸右布政使司之鞏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成縣仍屬之。康熙七年(1668年),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成縣因之。雍正五年(1727年),以天水、青石、白環三里入秦州,以階州八百戶、禮縣府城村民及西固所軍入成縣。雍正七年(1729年),升階州為直隸州,成縣始屬階州。

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成縣光復,屬中華民國,初隸鞏秦階道。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裁撤清制府、廳、州、分州,一律改縣制,並改知縣為縣知事。鞏昌府廢后,成縣屬隴南道(治天水,後改渭川道所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將甘肅省劃分為七個行政督察區,成縣劃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公署駐天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劃分為八個行政督察區,成縣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公署駐武都)。全縣置五鎮八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以汪川鎮入屬徽縣。至此,全縣四鎮八鄉。

1949年12月2日,成縣全境解放,成縣屬武都專員分署。12月下旬,全縣新建立5區48鄉。

1955年5月1日,以西和縣紙坊鄉入屬成縣。1956年,以縣改屬天水專員公署。1958年3月25日全縣為1鎮23鄉。

1958年7月20日,成縣、徽縣、兩當三縣合併,是為徽成縣(縣人民委員會駐徽縣城關鎮),屬天水專員公署。

1961年12月30日,撤消徽成縣,恢復成縣、徽縣、兩當縣建制。成縣改屬武都專員公署,縣人民委員會仍駐成縣城關鎮。

1968年8月20日,成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全縣為22個公社。至1985年,全縣設2鎮、20鄉、243個行政村,1472個村民小組。1985年5月14日,武都專區更名為隴南地區,成縣隨屬隴南地區。

2004年12月,隴南地區撤地設市,始置隴南市,成縣歸隴南市轄。

行政區劃

截止2016年5月,縣轄14鎮3鄉;15個居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委員會。

14鎮:城關鎮、拋沙鎮、小川鎮、紅川鎮、黃渚鎮、店村鎮、王磨鎮、紙坊鎮、沙壩鎮、黃陳鎮、陳院鎮、雞峰鎮、索池鎮、蘇元鎮。

3鄉:二郎鄉、宋坪鄉、鐔河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圖)成縣成縣

成縣位於甘肅省南部的隴南山區,東北與徽縣接壤,西與西和相鄰,南以西漢水為界與康縣相望,東南與陝西省略陽縣毗鄰。地處秦嶺山脈南麓丘陵河谷地帶,南北寬約55公里,東西長約52公里,地理坐標東徑105°23′—105°57′,北緯33°29′—34°21′,總面積1676.5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成縣屬西秦嶺余脈,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間,境內多高山峽谷,地貌特徵南北為山地,中部為丘陵。青泥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的各地塊貫穿其間。

氣候

成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冷暖適度。年均氣溫為12.1℃,無霜期186天,年日照時數1468.5小時,年均降雨量581.6毫米左右,相對溫度75%。

水文

成縣境內有西漢水(犀牛江)、東河、南河、洛河等"一江三河"為主的水系。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成縣成縣
成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3724萬立方米,其中東河流域6277萬立方米,南河流域3135萬立方米,西漢水流域3291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3567萬立方米,其中東河流域1728萬立方米,南河流域815萬立方米,西漢水流域489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2010年,成縣已知植物種類達1958種,動物種類54種。

糧食作物主要為冬小麥、玉米、大豆、薯類,蕎麥等;經濟作物以冬油菜、大蒜和多種四季蔬菜為主;經濟林果主要有核桃、柿子、櫻桃、板栗等,有天麻、茯苓、杜仲等名貴藥材及千餘種藥用植物。

野生動物有梅花鹿、豹、熊、畫眉、紅腹錦雞等十餘種珍稀動物。

礦產資源

成縣境內已發現礦產23種,金屬礦藏主要有鉛、鋅、金、銀、銅、鐵等,非金屬礦藏主要有大理石、花崗岩石英石、冰洲石等。其中,鉛鋅地質儲量約1100萬金屬噸,是國內第二大鉛鋅礦,品位高,儲藏淺,易開採,成為繼白銀、金川之後甘肅第三個有色金屬工業生產基地,已形成了年產鉛鋅原礦200萬噸、冶煉10萬噸、白酒6000噸、水泥320萬噸的生產規模;全縣大理石儲藏量92億噸,居全省首位。

土地資源

2008年底,成縣耕地總面積為39850.37公頃(其中基本農田27895.26公頃),林地102296.87公頃,草地7364.34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15公頃。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27.09萬人,出生率14.55‰,死亡率7.58‰,人口自然增長率6.97‰。常住人口24.5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81萬人,城鎮化率為48.03%。

2016年末,全縣總人口27.11萬人,出生率12.76‰,死亡率6.13‰,人口自然增長率6.65‰。常住人口24.4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58萬人,城鎮化率為47.44%。

2015年末,成縣全縣總人口27.03萬人,出生率12.55‰,死亡率6.47‰,人口自然增長率6.08‰。常住人口24.3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16萬人,城鎮化率為41.72%。

民族

成縣境內居住著漢、回、滿、蒙古、藏等13個民族。

政治體制

成縣現任領導(截止2014年2月28日)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李祥
縣委副書記 李鵬軍、張樂群 、李歲明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段志俊
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趙俊奎 、劉結成、蘇效武、賀克泰、朱潔、胡毓石
縣長 李鵬軍
副縣長 武冰、李德錄、石榜幫、楊敬
縣政協主席 張啟仁
縣政協副主席 馬占海、楊國強、周亞娟、趙海明

經濟概況

概述

成縣成縣
2015年,成縣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1.126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9.5%。全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10.658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4.2743億元。

2016年,成縣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4.489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2%。全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9.6751億元,同比下降9.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4.4083億元,同比增長3.1%。財政支出19.4452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99元,比上年增長8.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9.8元,比上年增長8.1%。

2017年,成縣全縣實現生產總值58.629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8%。全年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13.2328億元,同比上升36.8%。一般財政預算收入為4.7416億元,同比增長7.6%。財政支出21.4964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08.1元,比上年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1.1元,比上年增長8.9%。

第一產業

2016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49.36萬畝,比上年減少0.12%;油料種植面積6.49萬畝,比上年增長0.93%;蔬菜種植面積5.66萬畝,比上年增長2.171%。全年糧食總產量142453.65噸,比上年下降6.57%,其中:夏糧60477.65噸,比上年增長1.23%;秋糧81976噸,比上年下降11.6%。全年肉類總產量9370噸,同比下降4.18%;水產品產量170噸,同比下降6.8%。全年有效灌溉面積4.91萬畝;新增水平梯田面積1.26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16%。

2017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49.32萬畝,比上年減少0.08%;油料種植面積6.51萬畝,比上年增長0.31%;蔬菜種植面積5.71萬畝,比上年增長0.88%。全年糧食總產量141660.8噸,比上年下降0.56%,其中:夏糧61770.6噸,比上年增長2.1%;秋糧79890.2噸,比上年下降2.5%。全年肉類總產量9565.5噸,同比上升2.08%;水產品產量186噸,同比上升9.41%。全年有效灌溉面積4.91萬畝;新增水平梯田面積0.02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1.3萬千瓦,比上年下降6.7%。

第二產業

2016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09473萬元,比上年增長5.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2688萬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55795萬元,同比增長4.18%;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46893萬元,同比增長7.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79.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20441萬元,比上年增長417%。實現利稅總額53286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全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65390萬元,比上年增長6.34%。資質以上企業6戶,完成建築業產值20834萬元,比上年下降37.85%;年末從業人員2048人,比上年下降0.29%。

2017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30819萬元,比上年增長10.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26559.07萬元,比上年增長21.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增加值64287.17萬元,同比增長6.71%;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57717.34萬元,同比增長39.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71.3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88859萬元,比上年增長338.4%。實現利稅總額138175萬元,比上年增長160.4%。全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68420萬元,比上年增長0.2%。資質以上企業6戶,完成建築業產值22274.4萬元,比上年增長6.91%;年末從業人員1910人,比上年下降6.74%。

第三產業

(圖)5.12地震後搭建的帳篷5.12地震後搭建的帳篷

2016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0846萬元,同比增長5.5%。全年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完成增加值1.5952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各種運輸完成周轉量43824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6.3%,客運周轉量914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7.07%。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320億元,同比增長9.07%。其中:電信業務(包括移動和聯通)總量1.8953億元,郵政業務總量367萬元。全年旅遊總人數達169.4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3%。旅遊綜合收入8.46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820億元,同比增長9.4%。分銷售地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7.0662億元,同比增長9.2%;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8158億元,同比增長1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73685.6萬元,同比增長8.5%;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5134.4萬元,同比增長12.2%。

2017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1886億元,同比下降52.8%。全年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完成增加值1.5381億元,比上年增長5.7%。各種運輸完成周轉量53895.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3%,客運周轉量8159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10.7%。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909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電信業務(包括移動和聯通)總量2.0526億元,郵政業務總量383萬元。全年旅遊總人數達195.8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3%。

旅遊綜合收入9.82億元,比上年增長29.1%。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034億元,同比增長7.3%。分銷售地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7.5123億元,同比增長6.3%;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0911億元,同比增長9.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79686.6萬元,同比增長8.1%;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6347.4萬元,同比增長5%。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成縣成縣
2016年末,成縣參加失業保險6910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36638人,參加養老保險人數10932人,參加農村新型養老保險人數147153人,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10112人,參合率97%。

2017年末,成縣參加失業保險6910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6721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19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51961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33760人,參合率98.03%。

教育事業

2016年,成縣全縣學校總數190所,教職工0.27萬人,在校學生數3.32萬人。其中:國小在校生數1.97萬人,普通中學在校生數1.24萬人,職業中學在校人數0.09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

2017年,成縣全縣學校總數177所,教職工0.28萬人,在校學生數4.59萬人。其中:幼稚園1.16萬人,國小在校生數2.07萬人,國中在校生0.8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數0.42萬人,職業中學在校人數0.13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6.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

文體事業

(圖)成縣成縣

2016年末,成縣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廣場2個,電視人口覆蓋率99%,城區有線電視入戶率91%。擁有體育綜合訓練場1座,室內體育館1座,全民健身路3條,健身廣場1個,公共健身設施完善。

2017年末,成縣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廣場260個,電視人口覆蓋率100%,城區有線電視入戶率91%。擁有體育綜合訓練場4座,室內體育館4座,全民健身路250條,健身廣場260個,公共健身設施完善。

醫療衛生

2016年,成縣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0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6個。

2017年,成縣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3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2個。

風俗民情

民俗

(圖)成縣成縣

成縣竹籃寨泥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縣民間社火、木偶等。

物產

核桃、大白菜、櫻桃、蒜薹、水蘿蔔、柿子、核桃油等,其中成縣核桃和紅川酒被列為國家地理保護產品。

美食

特色小吃:豆菜蓬饃、鍋巴、煎餅、粽子、暖鍋子等。

旅遊景點

西狹頌

(圖)成縣成縣

西狹頌風景名勝區,位於成縣西10公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962年,甘肅省政府將《西狹頌》於附近另一處東漢摩崖石刻《耿勛太守碑》(亦稱耿君表頌)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峽頌於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雞峰山

(圖)成縣成縣

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成縣縣城西南15公里,雞峰山處於西秦嶺余脈的徽成盆地中部,海拔1917米。綿延20多公里。雞峰山面積12583.5畝,有以松、竹為主的喬灌木55科、100餘屬、200餘種。水果、油料、香料、蜜源、

藥用和觀賞植物102科、446屬、1296種。植被覆蓋率高達90%以上。雞峰山古來以"雞峰聳翠"列成縣八景之一,素有"隴右小峨嵋"之稱。雞峰山是以教佛為主的宗教文化建築群。雞峰山古來就是甘、陝、川三邊佛教名山。1999年5月國家林業局公布為國家森林公園。

杜少陵祠

杜少陵祠,又稱杜公祠,杜甫草堂,時修築於成縣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鳳凰山麓、青泥河兩岸的一處紀念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祠堂式建築。杜甫在成縣創作了《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工山》,《鳳凰台》,《萬丈潭》、《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發同谷縣》等十幾首詩篇。

其他景點:裴公湖、泥功山、五仙山、浪溝、吳挺碑等。

歷史名人

(圖)刻石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棧道中刻石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棧道中

仇靖

仇靖,字漢德,下辨人。善文工書,漢靈帝建寧中為武都郡從史。建寧四年太守李翕開西狹道,靖作頌刻石。翌年,沮(今陝西略陽)之析里橋成,復為頌以記其始末。《西狹頌》摩崖石刻,靖撰文,書丹,文、書皆高古有致,而靖之名不見於史籍,惜哉。

仇紼

仇紼,字子長,下辨人。靈帝建寧中為武都郡吏,公元172年(熹平元年),沮之析里橋成,紼為之書頌。紼書法工絕。

同穀子

同穀子,不知其居里姓氏。公元901---904年(唐昭宗天復年間),帝以朱溫之亂,播遷至岐,皇后何氏畎獵無度全,兩舍之外,百里飛埃。同穀子乃跨青牛詣行在,上書論事,並吟《五子之歌》。後慮之,潛令秦王相機誅之,事未行而同穀子已逸去。帝還長安,遣使召之,又逸去。於是,隱性名,為漢陽某之灌園叟。

張威

張威,字德遠,宋成州人、號“張紅眼”,又號“張鶻眼”。初為策選鋒軍騎兵,與金人作戰屢勝,後擢充利州副都統制,遷沔州都統制,屢立戰功。後攻秦州無功而還,罷兵柄,卒於利州,終揚州觀察使。

張恕

張恕(1767-1844),字可亭,清甘肅成縣張旗寨人,嘉慶辛酉科貢生,官至欽點一等刑部主事,被嘉慶皇帝尊稱為“恩師”,被裡人譽為“夜雨清燈”,是嘉慶年間名重一時的京官。

王天一

王天一,甘肅成縣人,1926年生,當代畫家,從事美術教師、美術編輯、美術創作。曾任甘肅畫院副院長,獲得頗多榮譽。

榮譽

成縣成縣

成縣是全市率先發展的重點縣。是全市能源、交通、科教、信息中心。城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道路鋪裝率達到91%,城市化程度達到33%。

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相繼被國家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縣和長江上游防護林工程建設縣、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種子工程試驗基地縣、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省列商品糧基地縣、蠶絲生產基地縣,相繼被列為小城鎮改革試點縣。先後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造林綠化先進縣、節煤節柴先進縣、科技工作先進縣、水利水保先進縣、長治“十百千”工程樣板縣、“愛心獻功臣”行動先進縣、全國核桃之鄉及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文化先進縣、文化下鄉先進縣、“普九”及“普實”達標縣、省級衛生縣城、省級雙擁模範縣等一系列稱號,近年來取得國家、省、市各類榮譽30多項。

自2001年起,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申報撤縣建市的重點縣,並於2003年經省政府同意後,上報國家民政部待批。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