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區

白銀區

白銀區,位於黃河中上游、甘肅腹地,是白銀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基地之一和甘肅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素以“銅城”聞名遐邇。區域總面積1372平方公里。現轄強灣、武川2鄉、王峴、四龍、水川3鎮和人民路、公園路、工農路、四龍路、紡織路5街道,有45個行政村,34個社區,總人口29.44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52萬人。

基本信息

區情概況

白銀區白銀區

轄區內大中型企業20多家,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等有色金屬年生產能力30多萬噸,占全省的一半左右。銀光化學工業公司是我國目前最大的TDI生產廠家,年生產能力達2萬噸。甘肅稀土公司年產氯化稀土近3萬噸,居亞洲之首。特別是2002年7月開發建設的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已入駐26個項目(包括4箇中科院高技術產業化項目、3個國家發改委示範工程項目),其中白銀扎布耶鋰業的鹽湖滷水提鋰技術和碳酸鋰純度99.4%的先進水平填補了我國空白,北專家稱為中國鋰工業的希望。目前,產業園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屬及非金屬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及精細化工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加工製造業等五大產業群。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正在成為中科院科研成果的轉化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載體,對外開放的模範視窗,西隴海蘭新經濟帶上的一顆明

白銀區白銀區
珠。

近年來,白銀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科技興業、工業立區,服務城市、致富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發展思路,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壯大園區經濟,培育特色經濟,主攻民營經濟,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增強城鄉融合度,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維護社會公正與公平,惠及改革發展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力爭建設成為西隴海蘭新經濟帶上一個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區域中心城市。
“十一五”時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堅持“科技興業、工業立區,服務城市、致富農村,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思路,按照“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人為本,加快發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白銀;以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為載體,發揮科技優勢,培育接續產業,努力推進城市經濟轉型;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提升工業,最佳化農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努力構建循環經濟體系;以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為動力,城鄉聯動、產業聯動、內外聯動,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進程,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為契機,對接大蘭州,融入都市圈,努力把白銀建設成為一個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區域中心城市。
“十一五”時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省前列,現代城市產業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並向寬裕型小康邁進。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達到124億元以上;大口徑預算收入和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超過12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超過4686元。
白銀在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白銀速度”、“白銀現象”。

白銀區是一片開放的熱土。白銀區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前來投資興業。

白銀區白銀區

歷史沿革

白銀------因礦得名,因企設市

明朝洪武年間,白銀開採興盛,官方在此設立采煉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積銷金城”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白銀區1956年震驚世界的礦山大爆破,拉開了白銀開發建設的序幕。

白銀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強灣鄉蓮花山南麓的齊家文化遺址,說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堅城初築於1600年前駐牧境內的鮮卑乞伏氏,後為曾統治整個隴右地區的西秦乞伏乾歸政權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興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區境主要為羌族人遊牧地。
秦末漢初為匈奴族遊牧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區境歸漢王朝版圖,隸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武威郡媼圍縣。
西晉初,區境為鮮卑禿發氏據地。西晉末,仍屬晉之武威郡。
東晉義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歸自木包(今臨夏)遷都度堅城(今露天礦址)改元更始,並立秦興郡,區境屬之。
南北朝時,先後隸北魏平涼郡、西魏會州、北周會寧防。
隋初,區境隸武威郡。煬帝大業三年(607),置會寧郡,區境屬之。
唐初,隸會州烏蘭(今靖遠)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屬隴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為党項族據地。

白銀區白銀區

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內為西夏西壽監軍屬地。
南宋寶慶二年(1226),蒙古大軍入境滅西夏,境內為蒙古族居地。
元統一中國後,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西寧州。
明代屬陝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虜衛(今靖遠)。
清代,今四龍鎮屬蘭州府靖遠縣,今水川鎮、強灣、王峴、武川鄉境屬蘭州府皋蘭縣。
民國初期,境內分屬蘭山道靖遠縣、皋蘭縣、紅水縣,民國17年(1928)廢道,直隸甘肅省政府。民國22年(1933)設定景泰縣,紅水縣併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轄境仍分屬靖遠、皋蘭、景泰縣。

1956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白銀市籌備委員會(縣級);1958年4月,白銀市升格為地級市。1961年11月,設定白銀市市郊區;1963年7月,白銀市建制撤銷,市郊區改稱白銀區,劃歸蘭州市。1985年8月,白銀市建制恢復,白銀區劃歸白銀市。

自然地理

白銀區位於甘肅中部、白銀市西部,黃河上游中段,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6°14′38″至36°47′29″、東經103°54′24″至104°24′55″之間。西與蘭州市皋蘭縣接壤;南臨黃河,與榆中縣青城鄉靖遠縣平堡鄉隔河相望;東與靖遠縣劉川鄉毗鄰;北與景泰縣中泉鄉為界。轄區東西長約47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總面積1372平方公里。地處隴西黃土高原西北邊緣,地形總趁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946.5米。

白銀區白銀區

白銀區屬中溫帶大陸性乾旱、半荒漠氣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乾旱多風,降雨稀少。多年平均氣溫8.07℃,日極端最高氣溫37.3℃,最低氣溫-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發量1997.1毫米。太陽年均輻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累年平均大風日數51.6天。年均無霜期183.8天。

白銀區是漢族聚居、少數民族散雜居的地區,有漢、回、滿、蒙、土家、苗等22個民族,總人口27.78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0.92萬人,農村人口6.86萬人。除漢族以外的21個少數民族人口4817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73%。區內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個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國際性的宗教。

白銀區白銀區

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銅、鉛、鋅、金、銀、錳和石灰石石英石長石芒硝沸石麥飯石等30多種。鳳凰山有色金屬開採業,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600年前的明代,白銀廠採礦工人最多時達3000多人,有“日出斗金”之說。“白銀”這個響亮的名字,那時已傳遍整個西北。

白銀區水電資源充足。黃河流經境內38公里,總裝機容量180萬千瓦的黃河“小三峽”工程進展順利,其中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大峽水電總廠建成併網發電。

白銀區交通極為便利。南鄰蘭州,北通寧夏、內蒙,西經河西走廊直達新疆,東連隴東。包蘭鐵路貫穿境內,3條國家級公路、2條省級公路和鄉村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白蘭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市區距蘭州中川機場僅70公里。

衛生事業

白銀區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醫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區現有二級甲等醫院1家(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家,婦幼保健站1家,鄉鎮衛生院5家(其中3箇中心衛生院、2個一般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個(其中王峴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王峴鄉衛生院掛牌),社區衛生服務站8個,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5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13人,護士296人,床位706張。

白銀區白銀區

近年來白銀區醫療衛生方面有4項科研項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有3項科研項目獲白銀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有11項科研項目獲白銀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有21項科研項目獲白銀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國家和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77篇。
2005年,白銀區被衛生部、民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2006年,被命名為“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示範區”。

文化事業

白銀區是白銀市的文化中心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現代文化繁榮輝煌,文化市場蓬勃發展,民眾文化豐富多彩,1997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區”。全區現有文化館少兒圖書館影劇院文化市場稽查隊、文化活動中心和業餘體校6個文化體育事業單位,均為全區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單位,共同肩負著白銀文化、體育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任。

白銀區白銀區

近年來,民眾文化活動做到了大型活動年年組織,陣地活動月月堅持,中小型活動常年不斷,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鄉村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先後承辦了白銀市第一、二屆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藝表演,第一、二屆“金鳳凰”少兒藝術大賽,全國鄉企貿洽會開幕大型表演等在省、市影響較大的活動,為凝練特色文化、打造白銀精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全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文化網路基本形成,各項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區文化館被評為國家二級文化館、少兒圖書館為三級圖書館,建成5個鄉級文化站,45個村級文化室。同時,建有省級“農家書屋”3個,2008年在全區45個行政村推廣普及省級“農家書屋”。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順利推進,目前公布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批共12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1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項,黃河戰鼓、西廂調小曲等4項正在積極申報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區、鄉、村三級文化網路逐步形成。
文化體育產業由小到大穩步發展,初步形成了網路市場、音像市場、娛樂市場、出版物市場、演出市場、體育市場等文化體育市場體系,為地方文化繁榮、經濟發展其到了輔助作用。目前全區有文化、娛樂、體育等經營單位和經營個體戶280餘家,從業人員1500餘人。
在推進甘肅絲綢之路體育健身長廊“四個一工程”中,“白銀區體育中心”正在建設當中,已經建成省級標準鄉鎮文體站5個,45個行政村將陸續建設1個硬化的標準籃球場,並配備相應的體育健身器材。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達157人,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普及,經常參加鍛鍊的體育人口已達11萬多人,占全區總人口近40%,民眾體育、競技體育運動蓬勃發展。
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結果,文化是區域軟實力的重要載體,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智力支持,滋養生命力,激發創造力,鑄造凝聚力,培育生產力。目前,白銀被列入國家資源枯竭轉型城市,為白銀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要充分發揮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工業文化、地方文化等白銀特色文化優勢,進一步打造文化品牌,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採取有力措施,動員全社會力量,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營造富有白銀特色的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不斷增強白銀的發展力、輻射力、帶動力、創造力、影響力和凝聚力。

教育事業

目前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11所(含教學點),其中中學10所;國小48所;國小教學點4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

白銀區白銀區
廣播電視大學工作站1所;省A級職業中專1所;農村職業高中1所,成人進修學校1所;幼稚園2所。在校學生26588人,其中中學在校學生10585人,國小在校學生(含教學點)13464人,職業中等學校在校學生1122人,幼兒入園1417人(含在各國小舉辦的學前班幼兒)。現有教職工2006人,其中中學教師790人,國小教師1033人,職業中等學校教師74人,幼兒教師59人,廣播電視大學教師和從事教研、督導、招生等工作教師53人。國小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7.17%,國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4.98%,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77.33%。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小畢業升入國中就讀的適齡學生全部免試入學。

近年來有3名教師獲得國家級先進教師表彰獎勵,6名教師獲省級先進教師表彰獎勵,80名教師獲市級先進教師表彰獎勵;有1名教師被確定為甘肅省學科帶頭人,15教師被確定為白銀市學科帶頭人;有特級教師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1名,甘肅省骨幹教師21人,白銀市骨幹教師185人;通過省級鑑定課題15項,市級鑑定課題12項,獲省級科研成果共1項,市級科研成果共14項;獲國家級學科競賽優秀教師輔導獎87項,獲甘肅省學科競賽優秀教師輔導獎31項,獲白銀市學科競賽優秀教師343項;獲國家級優質課競賽獎2項,獲甘肅省優質課競賽獎70項。合理調整農村中國小布局,實施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接收和重組了白銀鐵中、二十一冶中學等4所企業中國小;市一中建成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市二中恢復了高中招生,教育質量明顯提高。

科學技術

白銀區科技工作始終把科技進步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圍繞經濟發展抓創新,突出特色產業抓突破,著力科技素質抓提高,使科技的主導地位明顯提高,牢固樹立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理念,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不斷增強。1996年,白銀區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1997年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稱號,2002年、2006年又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稱號,1996年5月被國家科委批准為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單位。2005年3月和2007年3月兩次在全市每兩年年度縣區科技進步目標管理責任考核中,白銀區完成科技進步任務成績突出被授予一等獎。通過了科技部《2005-2006年度全國市、縣、區科技考核》驗收。

白銀區白銀區

截止2007年底,白銀區全區共有各類科技人員2666人。其中高級職稱165人,中級職稱1174人,初級職稱1317人。按照“不求所有,但為我用”的方式,充分發揮轄區人才優勢,為全區科技工作服務。同時注重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的培養,全區已有665名農民通過集中培訓,取得了“綠色證書”。

1、按照“科技興業,工業立區”的發展思路,把握科技創新這個關鍵,突出高新技術這個亮點,以技術創新依託,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做好資源枯竭城市的經濟轉型,做大做強接續產業。以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為平台,積極爭取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套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白銀高科技產業園為載體,著力打造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產業、化工及精細化工產業,生物製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加工製造業等五大高新技術產業已具雛形。白銀區中小企業創業基地被國家發改委列入試點給予大力扶持。
2.圍繞“服務城市,致富農村”的思路,著力示範推廣星火科技,發展城郊型特色農業。把高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和示範園區建設作為農業發展的助推器,重點圍繞蔬菜、鮮奶、林果、玉米制種四大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問題和農產品深加工方面的技術難點組織立項。我區已建成了“白銀市重坪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白銀市北坪反季節果品農業示範園區”和“白銀城郊綠色觀光旅遊農業示範基地”,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重坪農業科技示範園區,2002年8月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農村科普示範基地”。2004年8月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星火計畫農村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2006年6月被白銀市人民政府確定為“白銀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3.加強信息網路建設。1999年3月,我區在全省縣(區)一級率先建立開通了白銀區政府信息網,對外宣傳白銀,開展網上招商引資;對內為基層提供信息服務。2007年,圍繞“數字白銀”工程建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白銀市白銀區萬米網路化城市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全面建成,實現了城市“數位化”管理,被建設部列為全國第三批數位化城市管理試點單位;白銀區入口網站進一步完善;白銀區政務協同辦公系統投入運行;全區各部門、單位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或網頁;白銀區農村科技網路服務中心已初具規模,目前已組建10個專家組,設立30個農村信息服務網點,從農業與農村科技信息體系、信息網路、信息資源、信息服務等方面全面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與農村的滲透和套用。建立區、鄉鎮(示範園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協會)三級科技信息網路,面向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和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各類載體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場信息服務,實現科技信息資源的集成與共享,實現科技人員與農民的信息互動,為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知識普及、農產品市場信息溝通等提供技術服務平台。

4.堅持“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全區範圍內大力開展以“”“創新型白銀”為主題的民眾性科技活動和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培訓,進行星火適用技術普及培訓。2007年全區涉農部門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50期,集中培訓農民6021人(次)以上;利用廣播、有線電視和現場示範指導20場(次),受訓農民達2000多人(次);發放各類農業資料26000多餘份。企業主要以崗位技術培訓為主,每年接受崗位培訓職工占企業總數的94%以上。

地方工業

牢固樹立圍繞工業抓經濟的思想,大力實施“科技興業、工業立區”戰略,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潛力和後發優

白銀區白銀區
勢,藉助外力擴大開放,啟動內力搶占先機,院地院企合作創建了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搭建科技創新載體,構建經濟轉型平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培育新興接續產業。目前,產業園整體建設初具規模,集聚效應日益顯現,入駐項目達到40個,完成投資7.12億元;投產項目達到21個,投放市場產品達到60多個。以銀光TDI、碳酸鋰、銀河電子、瑞特藥業和阻燃運輸帶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化工及精細化工、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製藥及醫療器械、加工製造業五大高新技術產業群正在形成,探索出了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新路子,大大提升了白銀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全區乃至全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潛力所在、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區及區以下工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2.83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4.89億元,年均增長9.83%。2007年,全區工業增加值完成6.01億元,同比增長14.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5億元,同比增長15.9%。

第三產業

先後建成了華銀商城華宇商城銀都商貿大廈西部大市場銀滬大酒店四龍路購物廣場、農副產品綜合批

白銀區白銀區
發市場等一批大型商城和綜合市場;開工建設或相繼建成了大壩灘安居工程、嘉華園商住小區、銀都文化路商貿中心、飲服公司綜合樓、紡織路街道綜合樓,工農路街道辦公樓、食品公司綜合樓等一批房地產項目。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10.93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8.90億元,年均增長11.40%。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一、二、三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5.10∶78.50∶16.40調整為3.10∶64.50∶32.40,第三產業上升了16個百分點。200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2.1億元,同比增長13.1%

城郊農業

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依託白銀雨潤、蒙牛乳業、金穗種業等“農字號”龍頭企業和水川重坪、四龍北坪、白銀城郊等農業示範園區,壯大日光溫室蔬菜、反季節林果、玉米制種等優勢特色產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2007年,區農業增加值完成2.42億元,同比增長5.6%。在發展生產方面,完成投資5586萬元,實施了金穗種業玉米制種基地、四龍車路溝奶牛養殖示範園區、王峴三合奶牛養殖示範區、武川綠源蔬菜保鮮庫、武川優質棗林基地、水川高坪土地開發等一批農業重點項目建設,全區新發展日光溫室1080畝,累計達到2.54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1.85億公斤;無公害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5萬畝;發展玉米制種面積3250畝。養殖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奶牛飼養量達到2300頭,生豬飼養量達到12.5萬頭,羊飼養量達到14.51萬隻。完成投資2040萬元,實施了農村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一池三改”、小水工程、農村安全飲水等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538萬元,建設鄉村道路6條39.3公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加大農業科技試驗示範推廣力度,引進動植物新品種65個,推廣農業新技術21項。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加快白銀城郊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示範基地已成為全區農業集約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新亮點。農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1.43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20億元,年均增長4.50%。

白銀區白銀區

旅遊服務

白銀區位於古絲綢之路的黃河之濱,具有特殊的區位優勢和較為豐富的旅遊資源,注重發揮資源優勢,全力打造黃河品牌旅遊。在境內長達40公里的黃河沿線上,黃河風情、田園風光、民俗文化交相輝映,旅遊景點星羅棋布。目前已經開發的旅遊景點有:水川鎮大峽沿黃風景旅遊區,大峽庫區大峽電廠水川鎮黃河玉兔島水川鎮重坪園藝場農業觀光四龍剪金山四龍北坪農業觀光白銀公司四龍度假村四龍黃河航運碼頭四龍王家大院農家樂旅遊白銀高新技術產業園人民廣場等。能夠進一步開發的景點有:烏金峽水電站建設旅遊景點、水川鎮黃河黃河濕地保護區旅遊觀光白銀公司露天礦爆破奇觀武川鄉紅砂峴西路紅軍戰役紅色遺址等與之相連的其他景點。旅遊形式上,主要以近效沿黃休閒度假旅遊為主,伴有紅色旅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俗文化、農業觀光和高科技產業園區發展與城市文明等形式。

白銀區白銀區

從黃河流經水川鎮的上游起,有風景奇異、地勢險峻、藍天白雲的大峽旅遊景點50多處,從這裡不超過3華里,有武當神鍾,雷祖風雲、大川古渡三處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有四面被黃河水包圍的黃河玉兔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蘆葦湖的十里釣魚場。黃河流經四龍鎮有風景秀麗、被譽為“隴上小江南”的四龍度假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道教名山剪金山、“王家大院”農家樂旅遊等。2007年,全區共接待遊客約16萬人次。

白銀區白銀區

黃河小三峽建成後,從金城蘭州至什川小峽白銀水川大峽、四龍至景泰老龍灣黃河石林可以連成一線,發揮這一水上旅遊線路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區現有四星級旅遊飯店1家,三星級旅遊飯店3家,較大型賓館10多家,這些賓館有套房200餘套,標準間1200餘間,普通間1500餘間,總床位9000張。有旅行社10家,為遊客提供國際、國內各條旅遊線路服務。除此之外,還有30多家小型旅店及招待所,10多家規模較大的特色餐廳和遍及城鄉的特色小吃,羊羔肉、風味火鍋、農家飯菜等,滿足了不同地域的遊客的就餐。

對外開放

“十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招商引資工作按照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的總體要求,圍繞有色金屬及稀土新材料產業、精細化工一體化產業、礦產業及資源再利用產業、能源和新能源產業、機械和專用設備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產業、特色農畜產品深加工產業、黃河文化旅遊產業8大優勢產業,不懈探索深化改革、加快開放、促進招商引資的有效途徑,以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和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為平台,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被評為“中國投資熱點地區”和“中國品牌特色城市”,招商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十五”時期,共爭取省、市專項資金3.6億元。引進項目89項,簽約資金59.4億元;共實施項目180項,建成投入運營150項,在建30項,完成投資18.3億元。項目涉及工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市場建設、城市開發、教育衛生等領域,成為工業增長的新生力量。中國一汽中集華駿蒙牛集團南京雨潤集團福建盼盼國芳百盛華惠麥芽華潤萬家甘藏鉻鹽銀滬置業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先後投資入駐白銀。

白銀區白銀區

2007年,全區招商引資建設項目22個,共完成投資2.6億元,占市列年計畫22944萬元的113.8%。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個。新增就業人數達到402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新簽約項目增加7個,簽約資金增加9370萬元,新開工項目增加6個,新建、續建項目完成投資額增加6990萬元,同比增長36.6%。本年度完成的招商引資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區2007年固定資產總投資5.3億元的49.3%,超額完成市、區兩級政府下達的工作目標任務。

2008年繼續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重要舉措,緊緊圍繞發展接續產業、壯大優勢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拓寬招商思路,創新招商方式,有選擇的組團參加“西洽會”、“津洽會”、“北京科博會”、“新疆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深圳高交會”、“鄉洽會”等重要招商節會,圍繞蘭州項目推介會、華東項目推介會、華南項目推介會、環渤海地區推介會四項活動。以白銀高科技產業園、西區、白銀區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為主陣地,努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骨幹項目,提升招商引資項目的質量。引導更多的生產要素向我區聚集和流動,實現我區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的新突破。

城市名片

白銀區先後榮獲全省“文明區”、“雙擁模範區”和“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等稱號。

白銀區白銀區

2004年白銀市被香港投資貿易促進會評為"中國投資熱點地區",在首屆中國城市博覽會上被提名為“中國品牌特色城市”。

隨著白銀礦城資源型經濟轉型和中科院白銀高技術產業園的迅速崛起,過去的“中國銅城”正在變成今天的“西部科技新城”。

白銀區新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白銀區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全區生產總值由1995年的20.57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15.93億元,增長了5.64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39%,人均GDP由1995年的8201元增加到2008年的40931元,是1995年的近5倍。60年間,

s
我區地區生產總值由小到大,由建國初期的不足千萬增加到1995年的20.57億元、2002年的44.90億元,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15.93億元,經濟總量不斷的增加;人均GDP由建國初期的不足300元到2008年的人均40931元,人民的13富裕程度大幅度提高。

人口民族

白銀區是漢族聚居、少數民族散雜居的地區,有漢、回、滿、蒙、土家、苗等22個民族,總人口20.92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4.06萬人,農村人口6.86萬人。除漢族以外的21個少數民族人口4817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73%。區內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個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國際性的宗教。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