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池縣[甘肅省慶陽市下轄地區]

華池縣[甘肅省慶陽市下轄地區]

華池縣隸屬於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東北部,東北與陝西省的志丹、吳起、定邊接壤,西南與本市環縣、慶城、合水為鄰。地處東經107°29’~108°33’,北緯36°07’~36°51’之間。轄4鎮11鄉,總土地面積3776平方公里(2014年),總人口133700人(2013年),2013年,華池縣生產總值達到92億元。華池縣先後被國家和省上授予“全國科技進步縣”、“全國測繪管理先進縣”、“全省雙擁模範縣”、“全省綠化模範縣”、“省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縣城”。

基本信息

縣情概況

華池縣華池縣
華池是革命老區,1934年,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在華池南梁創建了西北最早的陝甘邊蘇維埃政府,為中央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

華池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山川塬兼有,梁溝峁相間。全縣海拔在1100—1780米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51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8.7℃,無霜期178天。境內有元城川河柔遠川河城壕川河二將川河四條主要河流,年總徑流量在400萬立方米以上。全縣分為三個類區:北部半農半牧區,草場寬廣,宜於發展畜牧業;中南部純農業區,土質疏鬆肥沃,宜於發展農業,是縣內主要農耕地帶和產糧區;東部陰濕區,山勢平坦,氣候濕潤,土肥水美,生態條件優越,宜林宜牧。

華池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古屬禹貢雍州,為周人創業之地,農耕文化的源頭。西魏始置縣。後縣廢,復置,五代時再廢。1934年秋,成立華池縣至今。

華池文化遺存豐厚,名人英才輩出。中國出土最早的舊石器遺址趙家岔洞洞溝舉世矚目;戰國秦長城恆亘北端,秦直道縱貫東部,一代名臣范仲淹修築的大順城等古城寨堡遍布南北;雕刻精細、失而復得、易地保護的金代雙石造像塔天下聞名;工藝精湛的宋瓷、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底蘊深厚,引人入勝。1934年由劉志丹、謝子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陝甘邊蘇維埃政府舊址、列寧國小、抗大七分校舊址、建於1986年的南梁革命紀念館和1941年毛澤東為時任縣長李培福的親筆題詞“面向民眾”是激勵華池人民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的不竭動力。華池亦是評劇《劉巧兒》中“劉巧兒”藝術原型封芝琴的家鄉。

華池縣華池縣
華池森林資源豐富,境東的子午嶺林區原始次森林面積達150多萬畝,木材蓄積量達到247萬立方米。白瓜籽、黃花菜、黑木耳、小雜糧等土特產馳名隴上,被稱為“白瓜籽”之鄉、“小雜糧”之鄉。草畜為全縣第一大支柱產業,現有多年生牧草45萬畝,羊只飼養量達32萬隻,大家畜飼養量達5.7萬頭。白瓜籽年產量3000噸,洋芋年產量15萬噸。華池石油資源富集,已探明儲油麵積達2200平方公里,儲量6000多萬噸,是長慶油田在隴東的主產區之一。

華池縣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奮力拚搏,紮實工作,項目建設強勢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城市經濟發展形勢喜人,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協調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5.35億元,農業增加值完成1.66億元,地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99萬元,財政收入大口徑完成5620萬元,小口徑完成381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26億元,糧食總產量7.1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835.28元。

“十一五”期間,華池縣將以“全面提速、科學發展”為主題,按照“特色、創新、提速、協調”的總體要求,主攻草畜紅色旅遊、石油“三大產業”開發,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三化” 進程,加強基礎建設、新農村建設及和諧社會“三大建設”,實現經濟實力增強、財政快速增長、城鄉居民增收“三增目標”,力爭“十一五”末把華池建設成為隴上畜產強縣、生態優縣、紅色旅遊大縣和全國以白瓜籽、小雜糧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基地。

行政區劃

共轄3鎮12鄉:柔遠鎮悅樂鎮 元城鎮 喬川鄉五蛟鄉懷安鄉 白馬鄉 王咀子鄉上里塬鄉城壕鄉橋河鄉紫坊畔鄉山莊鄉 南粱鄉 林鎮鄉

歷史沿革

華池縣華池縣
1934年由慶陽、環縣,合水等縣析置。以華池水得名。

2000年,華池縣轄2個鎮、17個鄉:柔遠鎮、悅樂鎮溫台鄉、定漢鄉、城壕鄉、王嘴子鄉、上里塬鄉、李良子鄉、五蛟鄉、白馬鄉、懷安鄉、元城鄉、喬川鄉、廟巷鄉

喬河鄉、山莊鄉、林鎮鄉、南梁鄉、紫坊畔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768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悅樂鎮 9744 柔遠鎮 21119 溫台鄉 5353 城壕鄉 7787 定漢鄉 5286 五蛟鄉 8386 李良子鄉 5200 上里塬鄉 5677 王咀子鄉 5907 元城鄉 5989 白馬鄉 4760 懷安鄉 6909 喬川鄉 6019 喬河鄉 5123 廟巷鄉 2875 山莊鄉 5309 南梁鄉 5300 林鎮鄉 5571 紫坊畔鄉 5370 
華池縣轄3個鎮、16個鄉:悅樂鎮、柔遠鎮元城鎮、溫台鄉、城壕鄉、定漢鄉、五蛟鄉、李良子鄉、上里塬鄉、王咀子鄉、白馬鄉、懷安鄉、喬川鄉、喬河鄉、廟巷鄉、山莊鄉、南梁鄉、林鎮鄉、紫坊畔鄉。

地理交通

華池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東北與陝西志丹吳旗定邊接壤,西南與省內的慶城環縣合水為鄰。全縣共轄3鎮16鄉13.1萬人,有漢、回等8個民族,總土地面積37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5.9萬畝,山地占85.4%。縣內氣侯溫和,年平均降雨量320-510毫米,年平均氣溫7-8℃。無霜期140-160天,具有發展農、林、牧、漁業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資源環境

華池縣華池縣
華池縣沃野千頃,資源豐富。森林、土特產品、草畜、中藥材和石油等資源豐富。橫跨境東的天然屏障子午嶺林區原始次森林面積達150多萬畝,木材蓄積量達到246.9萬立方米。白瓜籽黃花菜黑木耳小雜糧等土特產品馳名隴上,華池被稱為“白瓜籽”之鄉、“小雜糧”之鄉。草畜為全縣第一大支柱產業,現有多年生牧草40多萬畝,羊只飼養量達18萬隻,大家畜飼養量達5.7萬頭,並具有全市最大的苜蓿草粉加工廠。石油資源豐富,已探明儲油麵積達2200平方公里,儲量6000多萬噸,是長慶油田隴東主產區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3年末,華池縣戶籍總戶數43140戶,其中:城鎮16914戶,農村26226戶。戶籍人口133700人,其中:城鎮戶口19331人,占總人口比重14.5%;農村戶口114369人,占總人口比重85.5%。男性人口71422人,占總人口比重53.4%;女性人口62278人,占總人口比重46.6%。0-18周歲人口26260人,占總人口比重19.6%;18-35周歲人口41610人,占總人口比重31.1%;35-60周歲人口48740人,占總人口比重36.5%;60歲以上人口17090人,占總人口比重12.8%。2013年出生人口1463人,出生率11.22‰,死亡人口684人,死亡率5.25‰,人口自然增長率5.97‰。城鎮化率28.6%。

民族

華池縣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壯族、滿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等13個民族。

交通運輸

慶陽市華池縣慶陽市華池縣
截至2006年,華池縣先後改建悅樂至上里塬、毛溝門至上里塬、五蛟至白馬、柔遠至廟巷等縣鄉公路4條81.4公里。其中改建三級砂路54.77公里、四級砂路26.63公里。同時完成悅樂-喬川油路罩面64.8公里;新建縣城雙塔森林公園柏油路1.3公里;完成新堡草畜園區道路建設4.3公里;新建橋樑400米/13座,涵洞2088.8米/222道,新修改建鄉村道路320公里,累計完成投資4355.65萬元。華池縣鄉級以上公路總里程達到440.43公里,其中省道1條57公里,縣道3條170.65公里,鄉道10條212.78公里。在縣鄉公路中,油路141.6公里,砂路114.1公里,土路127.73公里。鄉村道路總里程達到865.9公里,其中農二級以上村道74條395.8公里。華池縣公路密度每百平方11.9公里,高於全省平均公路密度2.3%。華池縣公路通達深度、通油路、通公路鄉鎮和通等級路行政村由2000年前的9個、16個和37個,分別增加到12個、19個和72個,分別占鄉鎮總數的63.2%、100%和行政村總數的63.1%。
截至2013年末,華池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62.1公里,比2012年增長2.9%,其中:油路579.272公里(新修139.8公里)、砂礫路450.35公里、水泥路42.27公里、其他路133.74公里,新建二級以上公路60.41公里,公路通車率達到90%。2013年末汽車保有量達到1500輛,其中:營運車輛達到1026輛(計程車198輛、客車76輛、公車20輛、貨車709輛、村村通12輛,專線31輛),非營運車輛474輛。新註冊轎車483輛,比2012年下降13.0%。通瀝青(水泥)路108個村,占華池縣鄉村總數的97.3%,通客運班車13個村,占華池縣鄉村總數的11.7%。

經濟

綜述

慶陽市華池縣慶陽市華池縣
2013年,華池縣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0億元大關,達到919510.8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2012年增長13.5%。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8774元,淨增9392元,比2012年增長14.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2331.23萬元,比2012年增長6.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54180萬元,比2012年增長13.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2999萬元,比2012年增長14.5%。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2年的5.5:82.6:11.9調整為5.7:82.0:12.3。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上升0.2%,拉動GDP增長0.8%,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7%;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6%,拉動GDP增長11.0%,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82.0%;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4%,拉動GDP增長1.7%,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2.3%。

第一產業

截至2010年,華池縣在項目區整修標準化梯田2.05萬畝,營造優質生態林1.5萬畝,種植全膜雙壟優質玉米6.69萬畝,種植優質牧草6200畝,新建“一池三改”沼氣池2000座,完成山莊、大莊兩個新農村試點村建設任務。2010年,華池縣共種植全膜玉米21萬畝,共增產糧食735萬公斤。在高效農業區發展中,華池縣創新、推廣營養塊育苗、溫室無土栽培、沼渣、沼液利用、滴滲灌等7項新技術,恢復和新建悅樂鴨窪日光溫室、溫台無公害蔬菜、張橋拱棚西甜瓜、馬登砭早熟洋芋、余家砭優質蔬菜等6個“一村一品”特色示範小區,並以此帶動華池縣建立蔬菜示範點10處,其中千畝示範點2處,使華池縣蔬菜面積達5.7萬畝。
2013年,華池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3.8萬畝,比2012年增長8.4%,糧食總產量達到13.28萬噸,比2012年增長7.7%。其中:夏糧播種面積8.89萬畝,總產量達到9245.6噸,比2012年下降0.37%,秋糧播種面積54.91萬畝,總產量達到12.35萬噸,比2012年增長8.3%。
2013年,華池縣完成荒山(荒漠)地造林面積6.2萬畝;封山育林面積達到15.2萬畝;當年實際育苗2.05萬畝,累計達到2.59萬畝;新增經濟林1000公頃,當年退耕還林還草面積200公頃,新增及改良草場面積4.9萬畝。果園面積5.93萬畝,其中:蘋果面積1.2萬畝,梨園面積0.02萬畝,桃園面積0.02萬畝,杏園面積1.75萬畝,棗園面積0.02萬畝,其它果園2.92萬畝。
2013年,華池縣規模養殖場達到44戶,比2012年增長57.0%,農業專業合作社52戶。2013年,華池縣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5994.04萬元,比2012年增長20.4%。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為65251.12萬元、46859.6萬元、15625.88萬元、88.45萬元和344.63萬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2331.23萬元,比2012年增長6.1%。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為37889.02萬元、2599.82萬元、11673.53萬元、79.26萬元和89.6萬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3.16%、1.92%、4.74%、2.28%和7.12%,分別占第一產業增加值72.4%、4.9%、22.3%、0.2%、0.2%。

第二產業

2013年,華池縣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721132萬元,增長14.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含石油)707229萬元,比2012年增長14.9%。石油工業增加值702988萬元,比2012年增長14.7%,對縣域經濟貢獻率為76.5%,拉動GDP增長1.98%。華池縣共有工業企業89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戶,規模以下企業83戶(省、市抽樣調查25戶)。
2013年,華池縣地方工業增加值18144萬元,比2012年增長30.4%,對縣域經濟貢獻率為1.97%。華池縣6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產值26111.3萬元,比2012年增長1.3%,產銷率達到98.55%,實現稅收收入907.5萬元,利潤達到521.3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241萬元,比2012年增長33.8%;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3903萬元,比2012年增長29.4%。主要工業產品:原油產量194.7萬噸,比2012年增長9.8%,白酒15噸,商品酒25噸,白瓜籽45噸,工業用電量12348.84萬千瓦時,用水量達到16.37萬立方米。單位GDP能耗0.581噸標準煤/萬元,比2012年下降4.01%;單位GDP電耗654千瓦時/萬元,比2012年下降3.8%;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0.5633噸標準煤/萬元,比2012年下降1.65%。
2013年,華池縣華池縣5戶有資質建築企業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1.1億元,比2012年增長22.7%,實現增加值3.3億元,比2012年增長1.2%,完成房屋建築面積2.43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14.7%。全員勞動生產率29.1萬元,利潤達到7.71萬元,實現建築業營業稅7516萬元,比2012年下降1.03%。

第三產業

2013年,華池縣郵政業務總量達到405.32萬元,比2012年下降4.2%。其中:函件類業1.2萬件;包裹類業務402件;特快專遞類業務8603件;匯總業務9666筆;報刊流轉額202萬元;郵政儲蓄業務376萬元。2013年末手機達到13.22萬部,新增4.19萬部,手機普及率達到98部/百人,每百人比2012年增加31部,通寬頻25個村,網際網路和寬頻用戶達到8810戶,網路覆蓋率達到20.4%。
2013年,華池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380萬元,比2012年增長10.3%,拉動GDP增長1.39%。其中:城鎮零售額52014.7萬元,比2012年增長14.44%,占整個零售總額的65.5%;農村零售額27365.3萬元,比2012年增長3.2%,占整個零售總額的34.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額7887萬元,比2012年增長14.6%;零售業零售額59933.8萬元,比2012年增長16.9%;住宿業零售額835.7萬元,下降5.3%;餐飲業零售額10723.5萬元,比2012年增長16.4%,比重分別占總零售額的9.9%、75.5%、1.1%、13.5%。出口供貨值4642.94萬元,比2012年增長25.42%。出口創匯25萬美元。
2013年,華池縣全年接待遊客43.1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30.4%,旅遊收入達到1.8億元,比2012年增長29.5%。
截至2013年,華池縣各類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12826萬元,比2012年淨增19300萬元,增長6.6%,其中:單位存款120089萬元,個人存款181318萬元,財政性存款11410萬元,其他存款9萬元。城鄉居民儲蓄性存款180916萬元,比2012年增長13.4%。金融機構各類貸款126727萬元,比2012年增長28.2%,其中:短期貸款25001萬元,中長期貸款101726萬元。個人消費貸款104萬元,固定資產貸款4790萬元,存貸差為186099萬元,存貸比為2.47:1。年末金融機構實現淨利潤3296.5萬元,其中:農行1700萬元、農村信用社696萬元、建行656萬元、工行265萬元、郵儲銀行-20.5萬元。

生態農業

"養殖-沼氣-糧"、"養殖-沼氣-菜"、"養殖-沼氣-果"等生態經營模式如今在華池縣農村越來越普遍,農藥化肥用量明顯降低的同時,還保護了生態環境和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建起沼氣池的人家基本實現了廁所無味、豬糞變氣、沼渣肥田、做飯無煙。近年來,華池縣積極引導農民利用人畜糞便、遺棄秸稈、腐朽雜物

等進行以沼氣新能源建設開發為核心,集能源、生態、養殖、種植為一體的生態家園建設,把沼氣建設與環境整治、村鎮規劃、污水治理、生態村、文明村建設結合起來,與改廚、改廁、改圈、改水、改院等結合起來,與發展庭院經濟結合起來,不僅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使農民民眾走出了一條家居清潔、庭院經濟高效、農業生產無公害的生態發展之路。截止目前,華池縣已改新建小康住宅2250戶,配套建設沼氣池達到了5107座。

華池縣發展生態農業並不拘於固定的模式,現在,該縣正在嘗試著將豬舍與冬暖式大棚比鄰而建,種養一體,讓圈舍通風敞亮,一門之隔的蔬菜大棚則碩果纍纍。說起這樣做的好處,縣能源辦主任劉月琴如數家珍:"一是好管理,蔬菜棚內和豬舍內的空氣交流互用,蔬菜的灰霉病和霉粉病明顯減少,豬也很少生病;二是降低了種養成本,節省了人力物力。豬糞經過發酵,秋後上到菜地里,不光節省了化肥用量,而且種出的瓜菜翠綠鮮嫩品質高。搞種養一體兼顧種菜養豬,人力省了一半,效益能增一倍!"

物產資源

天然草場兩百萬畝

華池縣華池縣
全縣草地面積為248.63萬畝, 占總土地面積的43.1%,其中天然草地224.51萬畝,占草地面積的90.3%。因地理、氣候條件的差異,西部地區(喬河、廟巷、喬川、元城、懷安、白馬、五蛟、上里塬、王咀子、悅樂、李良子)平均畝產乾草49.6公斤,利用率70%~90%,平均利用畝產乾草量為41.2公斤;東部地區(紫坊畔、南梁、林鎮柔遠溫台城壕定漢、山莊)平均畝產乾草100.5公斤,利用率30%~70%,平均利用畝產乾草量為63.3公斤。縣內每年可生產乾牧草272258.5萬噸,利用量188042萬噸。其中西部地區166.8萬畝,可產乾草82816萬噸,利用率83%,利用量68721.5萬噸。東部地區188.5萬畝,生產乾草189442.5萬噸,利用率63%,利用量119320.5萬噸。天然草場適宜載畜量為45.02萬個羊單位,平均每百畝草地載畜12.41個羊單位。2000年實際載畜量為54.8萬個羊單位,超載21.7%。西部地區超載,東部地區載畜量不足。
經濟作物
60年代前,以芸芥為主,胡麻、油菜等其他作物輔之,年播種面積2萬畝左右。70年代後,以胡麻、白瓜子為主,油菜等其他作物輔之。最高年份1999年實際播種17萬畝。
胡麻 60年代前,年播種幾千畝,一般畝產20公斤。80年代後,擴大面積,引進良種,最高年份1996年實際播種15.1萬畝,平均畝產36公斤,總產量559.11萬公斤,占油料總產量的92.1%。
芸芥 70年代前,為油料生產主導產品。年播種面積1萬畝以上,一般畝產15公斤。現僅北部零星種植。
油菜 以中南部川塬區種植為主,年播種面積5000畝左右,一般畝產50公斤。
白瓜子 東部是本縣主產區,70年代前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一般純種畝產25公斤,帶種畝產15公斤。80年代後,作為經濟作物主導產業,逐步向北部、西部擴展,全縣年播種10萬畝左右,最高年份1996年種植13.36萬畝,總產量172.46萬公斤。
菸葉大菸葉小菸葉兩種,70年代前農戶零星種植,僅供自用。90年代,推廣烤菸栽培,以中南部為主。最高年份1997年栽培面積0.87萬畝,平均畝產45.6公斤,總產量16.5萬公斤。
蔬菜作物 80年代前,種植面積較小,戶均o.3畝左右,主要有白菜、蘿蔔、蔥、蒜等。自90年代初開始發展商品蔬菜,面積逐年擴大,品種增多。2000年實際播種面積3萬畝,總產量920萬公斤。

豐富的石油資源
石油資源在本縣19個鄉鎮均有分布。至2000年,勘探石油儲藏面積2200平方公里,理論蘊藏量24012萬噸,先後開發油田5個,採油區塊28個。

華池縣華池縣
華池油田 包括柔遠、廟巷溫台、悅樂、李良子、五蛟6個鄉鎮,25個行政村,探明含油麵積129.3平方公里。已建成華201區、華49區、華78區、華92區、華152區、華6、悅29區、華27、華153、里37等10個採油井區。
城壕油田 包括城壕、定漢、悅樂3個鄉鎮及柔遠鎮一部分,轄21個行政村,探明含油麵積31.4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2000萬噸。已建成城壕井區、城21、城54、城55、城63、城65、‘院22等7個採油井區和城85、城86兩個探區。
元城油田 包括元城懷安、白馬3個鄉,11個行政村,探明含油麵積39.2平方公里。已建成元中區、元東區、元西區、慶77、元54等5個採油井區。
南梁油田 包括南梁、山莊、紫坊畔3個鄉,7個行政村,已探明含油麵積89.1平方公里。已建成華64、華29、梁101和南梁西區等4個採油井區。
打扮梁油田 包括喬河鄉打扮、墩兒山2個行政村,已建成182採油井區。另外,慶陽縣馬嶺油田涉及本縣上里塬鄉2個行政村,已建成上里塬里23採油井區。

旅遊景點

大鳳川軍民大生產基地舊址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渡過抗戰難關,1943年4月,三八五旅七七零團團長張才千、政委宋景華率領所部進駐華池縣大、小鳳川,一面保衛邊區,一面開展生產建設。他們挖窯建舍,拓荒墾田,修橋築路,以農業為主,開辦十餘種作坊,使昔日的“野山僻壤、林木參天、人煙無幾、獸群遍行”的荒涼之地,變成了“糧食倉滿,蔬菜有餘,牛馬成群,豬羊滿圈,革命家務日趨鞏固”的另一個“南泥灣”。大鳳川軍民大生產基地舊址現保留了練兵場、紀念碑、七七橋等原跡,並在練兵場對面新建了紀念館。
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有窯洞8孔,分別為習仲勛辦公室、住室、警衛班戰士住室和伙房。政府保衛隊駐于山頂,有窯洞9孔,住七八十人,修築有哨所、炮樓、戰壕等設施,可居高臨下放哨並監視來犯之敵。並有小道與政府、軍委兩組院落相通。政府舊址經修繕,具原貌風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當地特產

米麵饃饃
製作米麵饃饃大約需要9道工序:將新鮮黃米用沸水澆燙,不斷攪動,直至冷卻後撈出,謂之“漿米”;晾乾表面水分,炒米至有香味(也可在磨粉後炒麵粉);碾磨炒米,籮出米粉;在開水鍋中撒人少量米粉,使其成稀米漿,俗稱做“面芡”;用滾面芡燙米粉成硬麵團;將硬麵團置熱鍋或熱炕約5~12小時,使之產生甜味,俗稱“發麵”;移出發麵,稍降溫,加入酵母,繼續保溫,發酵5~10小時(視溫度而定),謂之“起面”;面起後加入適量灰水或鹼水(鹼水質量稍次)和勻,涼冷,可長時間擱置;用時將冷起面做成團狀,上籠蒸30分鐘即成米麵饃饃。
粘面
用華池縣特產的軟糜子,粘面也叫粘糜子,碾成細粉,用開水燙粉不斷攪動,使其成攪團狀,然後裝入盆中,置於熱炕發麵8~12小時,使之產生甜味,移人籠中攤開,或做成不規則形(便於透氣),大火蒸40分鐘即為粘面。
麻腐角角
將小麻子碾磨粉碎,加水使勁擦揉成稀糊狀,麻腐角角俗稱“撬麻腐”;將稀糊置人籮中,間斷加水,反覆過濾至淨,棄渣;將濾液人鍋,文火緩慢加溫,使麻乳浮出水面,待水變清後,麻腐乳即凝聚結塊,撈出後涼冷、捏乾,配以土豆、青菜及佐料,再用已發酵好的饅頭面(麥面或蕎面)包成角狀,蒸約30分鐘出籠即成。
杏子醋
杏子醋,將杏子去核,將無蟲乾淨杏皮投入缸內,在烈日下暴曬,使其自然發酸,約十數日,出潔淨清亮杏水,過濾去渣,將清液倒人淨缸,加入少量黃米乾飯及醋曲,以塑膠膜或抹泥封缸口,又於太陽下暴曬月余,上部即生出一層薄皮,棄之,下即為成熟杏子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