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縣

渭源縣

渭源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2′~104°49′,北緯33°26′~35°07′,全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渭源縣轄8鎮、8鄉,共3個社區、217個行政村 ,1536個村民小組 ,總人口35.17萬人 ,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占總人口的1%以下。 2011年,渭源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61171萬元,較2010年增長12.8% ,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之稱。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據《禹貢》載:天下分為九州,渭源處古雍州之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隴西郡轄九縣,渭源為隴西郡管轄。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隴西郡分置首陽縣,因境內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齊避居採薇之首陽山而得名。

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首陽縣為渭源縣,兼置渭源郡,縣治由原首陽縣遷至今渭源縣城東北老龍亭。

渭源縣渭源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

廢除郡制,渭源縣屬渭州,隸屬秦州總管府。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秦鳳路安撫使王昭築渭源堡,後降縣渭堡,稱渭源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為渭源縣,屬陝西行中省鞏昌路臨洮府,府治狄道。

清初,沿用明治,由陝西省分設甘肅省,渭源縣屬甘肅臨洮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為道,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新設蘭山道,渭源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省縣兩級,渭源直屬甘肅行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甘肅省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渭源屬第一區公署管轄,專署駐地臨洮縣。兩年後,專署駐地遷岷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甘肅省增設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駐地臨洮縣,渭源屬其管轄。

1949年8月,渭源、會川相繼解放後,兩縣隸屬岷縣專區。

1950年,岷縣專區撤銷,渭源劃歸定西專區管轄。

1952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渭源縣,合併於隴西縣,將原會川縣區域分別劃歸臨洮、漳縣。

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渭源縣,屬臨洮專區。

1963年12月,撤銷臨洮專區後,渭源縣劃歸定西專區管轄。

2003年,由定西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渭源縣轄8鎮(清源鎮、蓮峰鎮、會川鎮、五竹鎮、路園鎮、北寨鎮、新寨鎮、麻家集鎮)、8鄉(鍬峪鄉、大安鄉、秦祁鄉、慶坪鄉、祁家廟鄉、上灣鄉、峽城鄉、田家河鄉),共3個社區、217個行政村,1536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渭源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縣城距省會蘭州市174公里,距隴海鐵路隴西站5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4°02′~104°49′,北緯33°26′~35°07′,全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

地貌

渭源縣為黃土高原邊緣與西秦嶺地槽西端兩大地質構造單位的交匯地帶,屬多旋迴構造運動地區,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以渭河為界,分南北兩大地質構造類型。海拔在1930-3941米之間,縣城海拔2080米。

氣候

渭源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6.8℃,極端最高氣溫30.5℃ ,極端最低氣溫-20.1℃,無霜期166天。根據地形、氣候、降雨量等不同特點,全縣分為南部高寒陰濕區、中部淺山河谷川(塬)區、北部黃土梁峁溝壑乾旱區三種類型,其中南部高寒陰濕,中部河谷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北部乾旱少雨。

自然資源

渭源縣總面積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至3941米,縣城海拔2080米。耕地面積80萬畝。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6.3℃ ,極端最高氣溫30.5℃ ,極端最低氣溫-20.1℃ 。

由於地處西秦嶺末端向北部黃土高原過渡區,縣內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宜農宜牧。根據地形、氣候、降雨量等特點,可分為三個類型區域:北部黃土梁峁溝壑乾旱區,乾旱少雨,植被稀少,農作物產量低;中部淺山川沿河谷區,海拔較低,氣候溫和光熱資源豐富,水肥條件較好,水地絕大部分集中在這個區域;南部高寒陰濕地帶,多土石高山,雨量較多,低溫寡照,植被良好,旅遊景點主要分布在這個區域。

縣內有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嶺土,陶瓷土。天然次生林40多萬畝;南部山區生長有大量蕨菜。境內野生動物有100多種,珍貴動物有馬鹿梅花鹿、雪雞、褐馬雞及秦嶺細鱗魚、鮭魚、娃娃魚等。

全縣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間,經濟作物

縣政府因地制宜,根據渭源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自然資源以及歷史文化,確立了以農業為基礎,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發展方向。

渭源縣盛產馬鈴薯,是“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所產馬鈴薯品種多、產量高、品質優。全縣每年種植馬鈴薯40萬畝以上,年產量80萬噸以上,已成為周邊各縣和鄰近省市的馬鈴薯良種供應中心。

渭源縣也是“中國黨參之鄉”,素有“千年藥鄉”的美譽,自古就有“ 渭源縣渭水當歸傳兩廣”和“黨參故里”之說。已形成規模大量種植的主要有當歸、黨參、紅芪、黃芪等中藥材,每年種植20萬畝以上,乾藥年產量近6萬多噸。因海拔高、氣溫適宜、晝夜溫差大、無污染等因素,所產藥材以品質優良,營養、藥用價值極高而久負盛名。建成了清源、會川、蓮峰、新寨等中藥材專業市場,其中會川中藥材市場是全省十大藥材市場之一,中藥材交易繁榮。

渭源縣有80萬畝天然草場資源,發展畜牧業條件良好。北部地區以小尾寒羊為主的舍飼養羊,川沿地區雛雞孵化、仔豬育肥、畜產品加工和全縣大力發展南山放養蟲草雞的小群體大規模的養殖格局,特別是縣上大力發展南山放養蟲草雞,養殖規模已達到100萬隻。渭源是個農業縣,素有“蠶豆之鄉”、“馬鈴薯良種之鄉”之稱。澱粉、畜牧、林果、水產、蔬菜、中藥材六大支柱產業已具一定規模,全縣經濟呈現出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縣農作物以小麥、馬鈴薯、蠶豆、玉米為主,年種植良種馬鈴薯30萬畝以上,是全省各地乃至周邊省區的良種馬鈴薯繁育基地。渭源縣有“千年藥鄉”的美譽,主要種植當歸、黨參、紅芪、黃芪等多種中藥材,年種植各種優質中藥材20萬畝以上。馬鈴薯、中藥材是全縣最主要的支柱產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渭源縣總人口35.17萬人。常住人口為32.48萬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6.73萬人,占51.52%;女性人口15.75萬人,占48.48%;鄉村人口27.41萬人,占84.38%,城鎮人口5.07萬人,占15.62%。出生率1.179%,死亡率0.689%。人口自然增長率0.49%,城鎮化率15.62%。

渭源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占總人口的1%以下。

交通

渭源縣地處西隴海、蘭成渝兩大鐵路經濟帶和G30連雲港至霍爾果斯高速、G75蘭州至海口高速的交匯處。蘭渝鐵路、蘭海高速、316國道、212國道穿境而過,公路、鐵路銜接緊密。

截至2011年,全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204.6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連線線6.2公里,國道2條,長95.08公里;縣道3條,長131.223公里;鄉道14條,長190.654公里;專用道3條,長21.787公里;村道152條,765.919公里。

2011年,渭源縣交通運輸和郵電業實現增加值7849萬元,比2010年增長12.6%。全社會投入營運的汽車1515輛,其中客運279輛(計程車80輛),貨運1236輛;完成公路客運量67.7萬人,客運周轉量5416萬人公里,較2010年增長27.7%;完成公路貨運量39.8萬噸,貨運周轉量3980萬噸公里,較2010年增長24.6%。

經濟

綜述

2011年,渭源縣實現生產總值(GDP)161171萬元,較2010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7187萬元,較2010年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20112萬元,較2010年增長33.8%;第三產業增加值73872萬元,較2010年增長15.7%。

2011年,渭源縣人均生產總值4962元,淨增加值988元,較2010年增長24.8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46.39:9.97:43.64最佳化為41.69:12.48:45.83,與2010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4.7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1.63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2.69%;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5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3.57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27.92%;第三產業比重提高2.19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7.60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9.39%。

2011年,渭源縣能源消費總量14.03萬噸標準煤,比2010年增長9.17%,萬元GDP能耗0.8971噸標準煤,較2010年降低3.2%。

2011年,渭源縣大口徑財政收入12313萬元,比2010年增長33.07%;全縣一般預算收入7059萬元,較2010年增長67.91%。財政支出126793萬元,較2010年增長39.73%。

第一產業

2011年,渭源縣糧食總產量123000噸,較2010年減少6782噸,降低5.53%。其中:夏糧4591噸,比2010年減少10686噸,較2010年減少69.95%,其中小麥4051噸,較2010年減少9250噸,減少69.54%;豆類540噸,較2010年減少1436噸,減少72.67%。秋糧118409噸,比2010年增加3904噸,較2010年增長3.41%,其中馬鈴薯94942噸(折糧產量),增加3824噸,較2010年增長4.20%;玉米23467噸,增加80噸,較2010年增長0.34%。

2011年,渭源縣中藥材產量41263噸,較2010年增加9067噸,增長28.16%。其中:黨參12136噸,較2010年增加2851噸,增長30.71%;當歸17361噸,較2010年增加4281噸,增長32.73%;黃芪11287噸,較2010年增加1910噸,增長20.37%,其它藥材479噸,較2010年減少75噸,減少13.54%。

2011年,渭源縣油料產量937噸,比2010年減少535噸,減少36.35%,其中:油菜籽573噸,較2010年減少37.38%;胡麻籽364噸,較2010年減少34.65%。

2011年,渭源縣蔬菜產量達4496噸,較2010年增長36.57%。

2011年,渭源縣大牲畜存欄6.28萬頭,較2010年增長9.98%,其中:牛存欄4.02萬頭,較2010年增長9.24%。羊存欄7.19萬隻,較2010年增長2.42%;豬存欄10.67萬頭,較2010年減少0.47%;雞存欄85.43萬隻。肉類總產量8114噸,較2010年減少0.89%;禽蛋產量2774.9噸,羊毛產量35.7噸。

第二產業

2011年,渭源縣實現工業增加值8250萬元,較2010年增長3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3737.9萬元,較2010年增長30.3%。實現利稅2910.9萬元,較2010年增長35.9%。

2011年,渭源縣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1862萬元,較2010年增長35.4%。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2戶,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3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48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渭源縣渭源縣

2011年,渭源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530萬元,較2010年增長18.6%。其中:城鎮零售額26351.3萬元,較2010年增長18.47%,鄉村零售額13178.7萬元,較2010年增長18.86%。分行業:批發業零售額4029萬元,較2010年增長19.84%;零售業零售額30947.7萬元,較2010年增長16.28%;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4553.3萬元,較2010年增長35.72%。

2011年,渭源縣縣內旅遊人數38.9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18%,旅遊收入11670萬元,較2010年增長20%。

2011年,渭源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62969萬元,較2010年末增長36.0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62171萬元,較2010年增長31.75%;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95396萬元,較2010年末增長26.68%。

2011年,渭源縣保費收入2744.32萬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844.32萬元,較2010年增長24.71%;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900萬元,較2010年增長15.0%。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渭源縣共有學校245所,比2010年減少15所,在校學生59847人,其中中學22所,在校學生25247人;九年制學校8所,在校學生1111人;國小186所,在校學生27246人;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797人;幼稚園26所,在校學生4048人;少兒體校1所,在校學生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82%;年內本科上線人數895人,本科錄取率28.88%。

科技事業

2011年,渭源縣共申報專利8件;專利授權4件;共組織申報市以上科技計畫項目11項,批准立項4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3項。共實施4個科技項目。全年累計下派科技特派人員42名。

文化事業

2011年,渭源縣藝術團體 1個,博物館1個,公用圖書館1個,藏書8.2萬冊。全縣廣播電視插轉台12個,衛星地面轉播站1座,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復蓋率分別為93.1%和92.4%。

醫療衛生

2011年,渭源縣衛生機構共有24個(不含個體診所),床位1036張,衛生技術人員742人。年內門診就診113.95萬人次,住院人數2.73萬人次。孕產婦住院分娩率94.37%,嬰兒死亡率控制在1.115%以內。

體育事業

2011年,渭源縣組織參加全市各類比賽6次,全縣運動員共取得1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兩人被定為優秀體育後備人才集訓人員。

社會保障

2011年末,渭源縣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089人,比2010年增加52人;失業保險7565人,增加214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10879人,增加329人;工傷保險7582人,增加 5372人;生育保險10470人,增加243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73145人,參保率82.4%。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94543人,參合率95.03%,報銷住院及門診費用5625.85萬元。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為4678人,發放保障金995.5萬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9467人,發放保障金7313.97萬元。城鎮淨增就業人員1631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58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3%。

歷史文化

渭源縣是古老渭河的發源地,也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設立縣制,名首陽縣,歸屬隴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縣。境內融匯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燦爛。同時,渭源縣地處西秦嶺末端向北部黃土高原過渡區,地形地貌複雜多樣,自然風光奇麗秀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構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現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6處,有渭河源國家級森林公園蓮峰山、十里“畫廊”天井峽、雲端仙境太白山、“隴原香格里拉”雙石門等自然景觀,也有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的全國獨一無二的懸臂式純木拱橋灞陵橋、葬有孤竹國二聖伯夷和叔齊的首陽山、鳥鼠同穴渭水源、秦長城遺址等渭河流域豐厚的文化積澱,且渭源縣氣候涼爽宜人,是避暑旅遊的理想之地。

名勝古蹟

灞陵橋

名勝古蹟名勝古蹟

灞陵橋坐落在渭源縣城清源河上的灞陵橋,

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一座古典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 4米,寬4. 8米,底部以並排10根粗壯圓木並列11組,為定西地區的旅遊標誌。

蓮峰山

蓮峰山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4公里處的森林公園,因九峰環峙、形似蓮花而得名,又因馬鹿成群出沒于山林俗稱馬鹿山。景區內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後五台、皇洞、釋迦庵、老君山等形態各異的九座陡峭山峰。

首陽山

首陽山與蓮峰山遙相呼應,位於渭源縣城東南30公里處,因列群峰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首陽山。商末周初,孤竹國二皇子伯夷、叔齊因互讓君位和恥食周粟而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直至餓死於此,首陽山也因此名揚天下。

天井峽

天井峽位於渭源縣南部距縣城25公里的石門水庫後面,橫亘十五里,峽谷兩邊山崖陡峭、怪石磷峋,谷底清流淙淙、樹木蔥蘢,上仰藍天,中開一縫,就像大鋸解開的板縫。

太白山

太白山位於渭源縣城西南25公里處,距省城蘭州150公里。相傳太白金星在這裡修行悟道,因此得名。

渭水源

渭水源,全稱“鳥鼠同穴山”,距縣城西南十公里,是渭河的發源地。渭水源南側的山谷有3眼清泉噴涌而出,形成一個倒“品”字,為“品字泉”,便是渭河的源頭。品字泉邊建有禹王廟,是為上古時代治理水災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夏禹所建。

雙石門

雙石門位於渭源縣城南40公里處,距省城蘭州 164公里,集險峰奇石、草地野花、珍稀動物、歷史傳說於一體的生態景區。

秦長城

渭源縣境內的秦長城,修築於戰國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長城在渭源境內,經過4個鄉鎮14個村,蜿蜒起伏36公里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8米,每隔1里有一小烽燧,10里有一大烽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渭源縣著名人物有:大禹伯夷、叔齊、瘐信、楊廣、盧照鄰、王昌齡岑參等。

中國城市一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同時,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