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區

秦淮區

秦淮區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區,東西分別至外秦淮河,南至寧溧公路,雙麒路,北至建康路、昇州路,與江寧區、雨花台區、玄武區、建鄴區、鼓樓區相鄰。秦淮區因秦淮河貫穿全境而得名,源於民國時期的第三區(門東區)和第四區(門西區)。秦淮區是古都金陵的起源,秦淮文化是金陵文化的精華,有“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的美稱,秦淮民俗民間文化是古老秦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秦淮區內自然河、人工河錯落,有內秦淮河、青溪、玉帶河、響水河、運糧河及小運河等。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沿河樓閣景觀。2013年,秦淮區常住人口102.6萬人,轄12個街道辦事處,105個社區居委會、6個社區村委會,面積49.11平方千米。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秦淮區 秦淮區

秦淮區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區,東西分別至外秦淮河,南至寧溧公路,雙麒路,北至建康路、昇州路,與江寧區、雨花台區、玄武區、建鄴區、鼓樓區相鄰。

秦淮區是國家東部地區重要的金融商務中心,華東地區的商貿、信息、文化、旅遊中心,南京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核心區之一。

秦淮區因秦淮河貫穿全境而得名,源於民國時期的第三區(門東區)和第四區(門西區)。秦淮區是古都金陵的起源,秦淮文化是金陵文化的精華,有“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的美稱,秦淮民俗民間文化是古老秦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秦淮區內自然河、人工河錯落,有內秦淮河、青溪、玉帶河、響水河、運糧河及小運河等。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沿河樓閣景觀。

自然地理

秦淮區 秦淮區

秦淮區東西分別至外秦淮河,南至寧溧公路,雙麒路,北至建康路、昇州路,與江寧區、雨花台區、白下區、建鄴區相鄰。

區境地貌,以平原為主,間有若干座小山崗,中華門內有赤石磯(一部分)、花露崗,城外有寶塔山,紅花街道內有窨子山、夾崗,山崗高度10~30米。

區內自然河、人工河錯落,有內秦淮河、青溪、玉帶河、響水河、運糧河及小運河等。

秦淮區屬低山丘陵區。呈東南低西北高之勢。沿線附近有翠屏山、牛首山、方山等,地形起伏較明顯。有秦淮河谷平原,地勢低平,地面水系較多,地表水蝕嚴重,形成溝崗相間的的波狀地形景觀,地面標高在6~12m之間。

秦淮區內自然河、人工河錯落,有內秦淮河、青溪、玉帶河、響水河、運糧河及小運河等。

歷史沿革

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 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

秦淮區是南京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范蠡於長乾里築越城,為金陵建城之始,長乾里是人口密集之地。秦淮區境屬金陵邑,後秦代改稱秣陵,六朝改稱建業、建康,六朝宮城在今朝天宮、內橋四象橋以北一帶,而衙署在宮城門外朱雀航(今鎮淮橋)附近。

六朝時期,白石山為戰略要地。據《禹貢》、《爾雅》記載:唐、虞、夏、商屬古揚州。據《史記∙吳太伯世家》:周朝至春秋時屬吳國。戰國時期,先屬越國,後屬楚國金陵邑。

秦漢時期,屬會稽郡、鄣郡、丹楊郡。漢末,孫權割據江東,於吳黃龍元年(229)稱帝,以南京為都,稱建業,屬丹楊郡,白下區隸屬建業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置金陵縣,築城於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門外)。武德九年(626),更金陵縣為白下縣。唐代,州縣名稱變化頻繁。白下區,先後隸屬歸化、金陵、安業、白下、江寧、上元各縣。五代十國時期,吳王楊隆演天佑十四年(917)分上元另置江寧縣。

明代,南京地區稱應天府,白下區仍屬上元縣管轄。清代,南京地區復稱江寧府,白下區仍屬上元縣。

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

民國元年(1912)1月1日,中華民國以南京為首都,先名南京府,廢上元、江寧縣。民國2年又廢南京府,南京地區稱江寧縣,白下區屬江寧縣管轄。民國16年設南京特別市,後又改稱南京市。

民國時期經過幾次調整,至1927年,南京實行區劃,區境在二區、三區、四區範圍內。

民國20年(1931年)3月,南京市政府劃全市為21個區。

1933年,南京市政府劃全市21個區合併為八個區,白下區為第二區。第二區範圍東至逸仙橋、復成橋、大中橋一線,以青溪故道和第一區交界;南至大中橋、淮清橋、四象橋、內橋一線,以內秦淮河和第三區交界;西至中山南路與第四區相接;北至中山東路與第一區毗鄰。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汪偽政權將南京劃分四個區,白下區地域屬第一區。

抗戰勝利後,1945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白下區地域恢復為第二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白下區仍為第二區。

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重新劃區,秦淮區稱第三區,區域以舊四區為基礎,增加舊三區之大部分及十一區一部分。白下區稱第二區,原一區的大光路、光華門、御道街地區和原三區的砂珠巷、承恩里、慧園街地區劃歸二區,第二區面積為8.28平方公里。當時第二區東至中山門古城牆,同今棲霞區接壤;南至建康路、通濟門一線,隔秦淮河與今秦淮區、雨花台區相鄰;西至中山南路、馬巷一線,與今建鄴區相望;北至中山東路與今玄武區接界。

1955年8月,第二區定名為白下區,第三區定名為秦淮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南京市第二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將第二區人民政府改名為南京市白下區人民委員會。自此,原第二區定名為白下區。同年定名今秦淮區。

1960年8月,雨花台區的板橋公社劃歸白下區管轄。

1962年8月,板橋公社復歸雨花台區。

1966年8月,秦淮區改稱遵義區,1973年12月恢復秦淮區原名。

1979年至1982年初,原雨花台區所屬的象房新村、友誼村、通濟門大街劃歸白下區,南部地域延伸至中和橋,白下區面積擴大到8.732平方公里。

1995年,將雨花台區紅花鎮和大校場機場用地範圍,劃歸秦淮區管轄。

2002年底,秦淮區轄7個街道:夫子廟街道、飲虹園街道、雙塘街道、釣魚台街道、中華門街道、秦虹街道、紅花街道。至2003年,白下區面積為30平方公里。

2013年2月,原秦淮區、白下區合併,成立新的秦淮區,新秦淮區政府駐南京市太平南路69號。

歷史文化

歷史人文

秦淮區 秦淮區

秦淮區是位於南京市市區東南部的一個城區,因十里內秦淮河貫穿全境而得名。古時曾是人文薈萃、商賈雲集之地,史稱“十里秦淮、六朝金粉”。

秦淮河,古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發源於蘇南低山丘陵,自古便為長江的自然支流,全長110公里。它最早的名字叫“龍藏浦”,後來稱“淮水”。全河分為內河與外河,從東水關入城,經夫子廟、鎮淮橋出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即被稱為“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

東晉以來,這裡幾度成為粉黛薈萃之地,南曲靡麗之鄉。歌樓舞榭,轎列兩岸;遊船畫舫,紛集河上,使才子騷客迷醉流連,文彩風流傳於後世。

1923年,朱自清與俞平伯乘船同游秦淮河,事後各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題作文描述了當時情景。朱自清的散文一發表,便被譽為“模範的美術文”,以清新、自然之美傾倒了無數讀者。俞平伯在與朱自清同游之後,也寫了一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他追求的是“朦朧”和“渾然”的境界,在柔婉細膩的筆墨中顯出了一種清幽和空靈的意境。

撤銷新立

2013年2月20日,南京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已經國務院、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根據方案,有四個區並成兩個區,另有兩個縣改為區。南京市將由之前的11區2縣精簡為11個區。根據批覆的方案,此輪區劃調整中,南京市將撤銷秦淮區、白下區,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秦淮區。

行政區劃

秦淮區轄5個街道辦事處,68個社區居委會、6個村委會。面積23.01平方千米,人口29.97萬人。

夫子廟街道辦事處 駐蓮子營8號。面積2.94平方千米,人口80034人。轄18個社區:金陵路、四福巷、夫子廟、蓮子營、烏衣巷、文德橋、大石壩街、東關頭、七里街、新民坊、三條營、中營、轉龍巷、馬道街、飲虹園、小西湖、白酒坊、江寧路。

雙塘街道辦事處 駐雙塘里60號。面積2.47平方千米,人口85692人。轄19個社區:胭脂巷、荷花塘、金粟庵、五福街、來鳳街、金沙井、玉帶園、顏料坊、弓箭坊、太平苑、西關頭、渡船口、磨盤街、飲馬巷、高崗里、鳳游寺、花露崗、糖坊廊、實輝巷。

中華門街道辦事處駐雨花路97號。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41121人。轄11個社區:掃帚巷、正學路、雨花路、西街、珍巷裡、下碼頭、路字鋪、雨花路、金工里、開源、雙橋門。

秦虹街道辦事處駐宏光路118號。面積1.94平方千米,人口55825人。轄11個社區:喬虹苑、集虹苑、旭光里、武定新村、文安里、康居里、崗虹苑、中牌樓、扇骨里、七里村、怡馨。

紅花街道辦事處駐大明路6號。面積13.16平方千米,人口37039人。轄9個社區:響水橋、雙橋新村、龍苑、九龍新寓、陽光里、風光里、龍翔雅苑、曙光里、春天家園;6個村委會:紅花、夾崗、果園、翁家營、廣洋、七橋。

*此處區劃地名、面積、人口資料根據“南京市地名網”(估計為2004年資料)

1995年,將雨花台區紅花鎮和大校場機場用地範圍,劃歸秦淮區管轄。

2000年,秦淮區轄6個街道、1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92260人,其中:秦虹街道43566人、夫子廟街道44075人、飲虹園街道41473人、雙塘街道51736人、釣魚台街道32967人、中華門街道23929人、紅花鎮54514人。

2002年底,秦淮區轄7個街道:夫子廟街道、飲虹園街道、雙塘街道、釣魚台街道、中華門街道、秦虹街道、紅花街道。

2003年秦淮區行政區劃一覽(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秦虹街道:轄社區居委會(崗虹苑、康居里、喬虹苑、集虹苑、文安里、武定新村、旭光里、中牌樓、扇骨里、七里村)。

夫子廟街道:轄社區居委會(蓮子營、東關頭、大石壩街、文德橋、烏衣巷、七里街、金陵路、四福巷、夫子廟、小西湖、白酒坊、馬道街、飲虹園、江寧路、轉龍巷、中營、三條營、新民坊)。

雙塘街道:轄社區居委會(太平苑、金粟庵、五福街、來鳳街、西關頭、渡船口、玉帶園、弓箭坊、銅坊苑、顏料坊、五間廳、胭脂巷、金沙井、荷花塘、實輝巷、糖坊廊、磨盤街、高崗里、花露崗、飲馬巷、鳳游寺)。

中華門街道:轄社區居委會(雨花路、掃帚巷、正學路、金工里、西街、珍巷裡、下碼頭、開源、雨花村、雙橋門、路子鋪)。

紅花街道:轄社區居委會(龍苑新寓、雙橋新村、響水橋、九龍新寓、陽光里、風光里);村委會(七橋、東風、紅花、夾崗、翁家營、果園、廣洋)。

2004年,秦淮區轄5個街道:夫子廟街道、紅花街道、秦虹街道、雙塘街道、中華門街道。

秦淮區轄5個街道辦事處,68個社區居委會、6個村委會。面積23.01平方千米,人口29.97萬人。此處區劃地名、面積、人口資料根據“南京市地名網”(估計為2004年資料)。

夫子廟街道辦事處駐蓮子營8號。面積2.94平方千米,人口80034人。轄18個社區:金陵路、四福巷、夫子廟、蓮子營、烏衣巷、文德橋、大石壩街、東關頭、七里街、新民坊、三條營、中營、轉龍巷、馬道街、飲虹園、小西湖、白酒坊、江寧路。

雙塘街道辦事處駐雙塘里60號。面積2.47平方千米,人口85692人。轄19個社區:胭脂巷、荷花塘、金粟庵、五福街、來鳳街、金沙井、玉帶園、顏料坊、弓箭坊、太平苑、西關頭、渡船口、磨盤街、飲馬巷、高崗里、鳳游寺、花露崗、糖坊廊、實輝巷。

秦淮區 秦淮區

中華門街道辦事處駐雨花路97號。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41121人。轄11個社區:掃帚巷、正學路、雨花路、西街、珍巷裡、下碼頭、路字鋪、雨花路、金工里、開源、雙橋門。

秦虹街道辦事處駐宏光路118號。面積1.94平方千米,人口55825人。轄11個社區:喬虹苑、集虹苑、旭光里、武定新村、文安里、康居里、崗虹苑、中牌樓、扇骨里、七里村、怡馨。

紅花街道辦事處駐大明路6號。面積13.16平方千米,人口37039人。轄9個社區:響水橋、雙橋新村、龍苑、九龍新寓、陽光里、風光里、龍翔雅苑、曙光里、春天家園;6個村委會:紅花、夾崗、果園、翁家營、廣洋、七橋。

人口

2010年末,秦淮區戶籍人口25.34萬人,較上年末增加0.0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20萬人,出生率為8.42‰,死亡人口0.18萬人,死亡率為7.05‰;自然增長率為1.38‰。

2011年末,秦淮區戶籍人口25.34萬人,較2010年末增加0.02萬人,2011年出生人口0.20萬人,出生率為8.42‰,死亡人口0.18萬人,死亡率為7.05‰;自然增長率為1.38‰。

2013年2月原白下區與秦淮區合併後,新秦淮區戶籍人口為71.62萬人,常住人口102.6萬人,人口密度為2.10萬人/平方公里,列全國第七,與北京東城區相當。

資源

水資源

秦淮區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降雨年徑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間。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上游,長江橫穿南部。平原地區廣泛分布著深厚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下水源豐富。江蘇省地下水總量對農灌具有開採意義的是徐淮淺層水約29.57億立方米/年,供墾區及海塗開發,人畜飲用的沿海深層地下水5.85億立方米/年。

礦產資源

秦淮區有色金屬類、粘土類、建材和稀有金屬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江蘇省已發現的礦產品種有133種,已探明儲量的65種。

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植物資源豐富,有850種,尚有可利用和開發前途的野生植物資源600種。東部沿海漁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水產品。有淡水魚類140種,是中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有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魚、銀魚、白蝦。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

交通

公路

朝天宮 朝天宮

貫穿或經過區內的公路有104國道、寧杭公路、滬寧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南京繞城公路等。

南北向的幹道有中山南路、洪武路、中華路、太平南路、長白街、龍蟠中路、龍蟠中路隧道、解放路、御道街、苜蓿園大街、友誼河路、銀龍路、雙麒路、王府大街、莫愁路、漢西門大街、虎踞南路;

東西向的幹道有中山東路、漢中路、淮海路、石鼓路、秣陵路、戶部街、常府街、瑞金路、後標營路、白下路、建鄴路、大光路、光華東街、紫金路、象房村路、建康路、昇州路、光華路、石楊路等

鐵路

鐵道線路:寧蕪鐵路

火車站:光華門站、中華門站

航空

秦淮區內國際航空、東方航空、上海航空、南京航空等航空公司的營業網點遍及各主要幹道,省民航票務中心坐落在瑞金路東端,有民航班車直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捷運

運營中:南京捷運1號線、南京捷運2號線、南京捷運3號線

規劃中:南京捷運5號線、南京捷運6號線、南京捷運8號線、南京捷運13號線

經濟

概況

2010年,秦淮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16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增長13.1%。其中: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7.8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6.7%,增長12.9%,拉動經濟成長4.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65.2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3.3%,同比增長13.3%,拉動經濟成長8.7個百分點。

2011年,秦淮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11億元,增長12.2%。其中: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2.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5.5%,增長10.7%,拉動經濟成長3.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77.4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4.5%,同比增長13.0%,拉動經濟成長8.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6.7:63.3調整為35.5∶64.5。

2012年,秦淮區國內生產總值達541.0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48.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36.74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463.21億元,占GDP的85.6%。

第二產業

2005年,秦淮區共有工業企業62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5家,秦淮區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達23家。服裝製造、通信電子、交通運輸製造為秦淮區工業支柱產業。以音飛貨架、華德貨架為龍頭的貨架製造業占全國50%的市場份額。

2011年秦淮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3.5億元,同比增長16.4%。其中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2億元,同比增長45.9%;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5.98億元,同比增長11.8%。從所有制經濟看,股份制經濟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態勢,2011年股份制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83.13億元,同比增長11.2%,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2.2億元,同比增長14.1%。

2013年1-10月份,秦淮區規模以上工業按評價口徑總產值192.45億元,同比增長9.51%。秦淮區工業七成以上的總量來源於股份制經濟和“三資”經濟。2013年1-10月份工業總產值達144.18億元,占秦淮區工業總產值比重75%,1-10月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共18家,總產值182.4億元。

2013年1-10月份,秦淮區固定資產投資137.46億元,同比增長0.93%,時序進度達75.11%。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0.33億元,同比增長5.88 %;農村非農戶投資7.67億元,同比增長13.72%;房地產開發投資 59.46億元,同比增長-5.67%。

第三產業

商業

秦淮區擁有新街口、夫子廟兩大商圈,其中新街口被譽為“中華第一商圈”,雲集了金鷹、新百、中央、東方、大洋等商業旗艦,匯聚了國內家電業龍頭蘇寧、國美、五星等優質企業;夫子廟商圈周邊集聚了水游城、水平方、茂業天地、鐘山特易購等城市綜合體。區內高檔商務樓宇林立,共有116幢,其中新世紀廣場、長發CFC、斯亞·財富中心是標誌性商務樓宇,國際金融中心、新百大廈、通服大廈是稅收億元樓。省銀監局、證監局、保監局、中國人民銀行大區行,以及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四大國有銀行的省分行坐落區內,吸引了眾多銀行保險、股票證券、投資擔保、基金財經機構落戶,是全市金融機構最集中之地。

201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81億元,同比增長21.3%(在地口徑),其中批發零售業達138.98億元,同比增長20.4%,住宿餐飲業繼續保持活躍,實現零售額8.4億元,同比增長29.6%。限額以上企業發展較快,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達96.44億元,同比增長31.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達3.47億元,同比增長23.6%。大明路汽車街實現銷售額115.5億元,稅收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8%和30%。秦淮區擁有各類交易市場39個,其中億元以上交易市場8個,成交額70億元,同比增長32%;生產資料市場2個,成交額12億元。

201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38億元,同比增長18.1%(在地口徑),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138.3億元,同比增長21.7%,占全部零售額比重的74.2%。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33億元,同比增長21.8%;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2億元,同比增長20.2%。大明路汽車街實現整車銷售額(含舊車)120.9億元,同比增長13.6%。秦淮區擁有各類交易市場39個,其中億元以上交易市場8個,成交額77.3億元,同比增長10.4%;生產資料市場2個,成交額9.4億元。

2012年秦淮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36.74億元。2013年1-10月份,秦淮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62.5億元,占全市的21.9 %,同比增長14.1%,增幅高於南京市0.5個百分點。細分行業來看,限額以上批發業零售額27.3億元,同比增長19%;限額以上零售業零售額262.2億元,同比增長15.2%;限額以上餐飲業零售額13.1億元,同比下降6.4%;限額以上住宿業零售額1.4億元,同比下降7.5%。

2013年夫子廟旅遊商貿片區、大明路國際汽車街區和緯七路綜合經濟帶三大特色片區商貿設施經營面積達96萬平方米。秦淮區共有交易市場29家,經營面積約30萬平方米,其中經營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重點市場11家,引進了好又多、新香園等一批規模企業,建成了寶馬、豐田凱美瑞等一批汽車專賣店,汽車銷售額占全市總量的60%以上。

服務業

2010年實現旅遊總收入89億元,同比增長20.3%;接待遊客總數2700萬人次。

2011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06.8億元,同比增長20%;接待遊客總數2835萬人次,同比增長5.1%。2011年秦淮區新增參保單位477戶,淨增單位養老保險人數為4249人,新增靈活就業參保人數7175人,淨增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10593人。秦淮區開展再就業培訓6607人次,新增城鎮就業14010人,實現再就業4629人,援助困難人員就業1465人,培育自主創業者1961人,創業帶動就業15458人。

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5個百分點。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收入45億元。汽車服務業銷售收入161.6億元。 2013年1-10月份,秦淮區重點服務業企業資產總計447.50億元,增長15.0%。從規模看,有3個行業門類資產超過50億元,其中資產最大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達199.24億元,占總資產的44.5%,比第二位的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多127.97億元。而資產最少的教育行業為0.5億元。從增幅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分別增長69.7%和28.1%,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則下降5.5%。

社會

科技

秦淮區擁有13所高等院校,以及28所、55所等37家科研機構,位於東部的南京白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南京主城內唯一的省級開發區,占地3150畝,重點布局智慧型交通、雲計算等新型產業,正在打造融高科技研發、科技企業孵化培育、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軍民兩用功能為一體的科技創新示範基地。位於南部的晨光1865產業園,其前身是李鴻章於1865年創建的金陵機器製造局,現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省級文化創意產業基地,集聚了科技研發、設計創意、文化傳媒企業120餘家。正在打造的紫金科技創業特別社區、瑞金科技創業創新街區和南京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將新增科技載體超過370萬平方米。共集聚院士創業團隊2個、國家“千人計畫”專家19人,省雙創計畫人才17人、市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182人、市科技創業家9人。

2011年秦淮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6.8億元,同比增長26%。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家。新簽訂產學研合作20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8項;新建校企聯盟1個;普天通訊與南京大學合作的“南京市光纖通信及光纖感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批准組建。組織科技企業申報各類科技項目42項,2個項目獲省創新基金立項,8個項目獲市科委科技計畫立項,4個項目獲市創新基金項目,累計獲扶持資金298萬元。2011年秦淮區專利申請466件,其中發明專利142件;專利授權321件,其中發明授權39件。1項專利獲2010年度江蘇省百件優質發明專利。晨光集團獲南京市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計畫項目。秦淮區2011年新引進科技企業285家,其中註冊資金200萬元以上企業65家,註冊資金總額7億元,解決就業人數逾5000人。2011年,秦淮區共有4人獲千人計畫資助,引進南京領軍型科技人才10人;1人獲“南京市科技創業家”稱號;3名科技人才入圍市學科帶頭人;1人通過省雙創人才計畫初審;4名企業科技人員獲南京市第九批中青年行業技術學科帶頭人稱號。

2012年設立2000萬元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實施“543”人才工程,共引進領軍型人才團隊10個,其中院士團隊1個、國家“千人計畫”人才團隊4個。新增省“333”工程人才10名,市紫金人才2名,申報市“321”計畫人才31名,奧特佳公司錢永貴入選市“十大科技之星”。

教育

2011年,基建總投入為3361萬元,其中完成校舍維修4.6萬平方米,投入975.72萬元,技裝(全稱)總投入1110萬元。做好教師申報晉升職務的報名和資審等工作,2011年內有 35 位教師晉升高級專業技術資格、68位教師晉升中級專業技術資格、29 位教師初定初級專業技術資格。辦學層次提升。獲南京市集體園提升工程先進區縣,創建市優質幼稚園2所;15所國小參加江蘇省第三次學業水平測試取得優異成績,語文及數學學科合格率均為100%.

2012年,秦淮區擁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等13所大專院校,擁有中學16所、國小44所、幼稚園68所,其中有市第一幼稚園、中華路幼稚園等省示範園11所,游府西街、夫子廟等省實驗國小18所,三中、二十七中等省重點高中4所;秦淮區名校長(陶行知獎)13人、名教師(斯霞獎)17人、省特級教師26人、市學科帶頭人89人,市優秀青年教師238人。

文化

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122處,其中國家級7處、省級34處。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1項、非遺傳承人127人。秦淮區內擁有省、市70%的新聞傳媒、文化藝術團體,包括省演藝集團、南京廣電集團、南京報業集團。

2011年秦淮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站5個,文化站面積14040平方米;共有娛樂場所48個,網咖53個,音像店15個,衛星接受設施管理單位4個。2011年組織文藝演出45場次,夜泊秦淮水上實景演出205場,舉辦展覽18次,秦淮區共有6個圖書館,其中區級圖書館1個,街道圖書館5個,圖書館面積2120平方米,共有各類報刊期刊346種,藏書20萬冊,其中電子圖書4200冊。2011年末秦淮區文物保護單位60處(點),其中圖家級3處(點),省級17處,市級23處,區級17處。

醫療

三甲醫院:南京中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一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

2011年,轄區內有一級以上的醫療機構13家,其中市屬三級醫2家,區屬二級醫院2家,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家,廠職工醫院4家(包括1家二級醫院)。另有民營醫院6家,企業事業單位醫務室、衛生站、社會辦醫和個體開業診所42家。秦淮區內共有衛生人員4 57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830人,含醫生1341人、護士(師)1 748人、藥師(士)241人、技師(士)270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32人,其中社區護士153人,執業(助理)醫師158人,含全科醫生122人。開設病床2 950張,100萬以上醫療設備70台套。總診療人次373.10萬,其中門診人次270.11萬,急診人次19.90萬。婦幼保健所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

2012年發放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6837萬元,對困難群體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000餘萬元,新增社保參保人員4.3萬餘人。2012年增加機構養老服務床位518張。

2013年區內醫療機構294家,其中包括省中醫院、八一醫院、市第一醫院等三級醫院7家,每千人擁有醫生3.33名。社區衛生服務形成了高效便捷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月牙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中國首批社區衛生服務示範中心。秦淮區養老、醫療和失業三大保險復蓋率超過95%,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30張。

旅遊

景點

2012年,夫子廟景區有共44萬平方米明清建築景觀群,開通了東水關—中華門5華里水上遊覽線,打造了美食街、東西市、貢院西街等五大特色街區,舉辦了文化廟會、秦淮之夏、金秋美食節、金陵燈會等四季特色旅遊文化活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轄區內還有明故宮遺址、甘熙宅第、南京明城牆、午朝門遺址、夫子廟、中華門城堡、瞻園、白鷺洲公園、沈萬三故居、淨覺寺、金陵刻經處、朝天宮、南捕廳、鄭和遺址公園、江南貢院、大報恩寺遺址、淮清橋、天后宮、中華門城堡、光華門堡壘遺址、東水關、東乾濱河公園、水西門、曾公祠、蔣百萬故居、上江考棚、胡家花園、鳳凰台、鎮淮橋、朱雀橋、武定橋、來燕橋、平江橋、文正橋等人文景觀及歷史景點。

主要景點
簡介 景點圖片
東水關 東水關 舊稱上水門,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始建於後唐長興三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水關共3層,每層11券,共33券,下層11券通水,上、中兩層共22券為藏兵囤糧之用。現尚存中、下兩層共22券。六朝時東水關是通向江浙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聚東水關,在此經商交易。東水關 遺址公園 建於2001年,這裡主要由水閘、橋道、藏兵洞、城牆四部分組成。 東水關
朝天宮 朝天宮 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水西門內冶山,是江南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群,現為南京市博物館。今天的朝天宮古建築群為戰亂以後的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年-1870年)間在清前期原址上改建而成,從宋元明代的道教建築變成了儒家的文廟和江寧府學(江寧府學舊址則改為武廟,民國時期改為考試院,在雞鳴寺附近的南京市政府一帶);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南京朝天宮古建築群開闢為南京首都高等法院。 朝天宮
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 又稱甘熙宅第或甘家大院,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建築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統一的等級規定。 甘熙故居
夫子廟 夫子廟 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幾番興廢,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國四大文廟之一,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夫子廟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牆為照壁,全長110米,高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 夫子廟
倉頂大井 倉頂大井 是南京現存最大的古井,位於城西南隅 鳳台 岡之巔。其名源於明代驍騎衛屯糧之所的驍騎倉而得名。由於此倉,並派生出 倉山 、倉頂、倉坡、倉門口等一組地名群,而倉頂大井已成為這組地名群中最醒目的地物標誌。1992年新擴 集慶路 ,大井已坐落在路邊。石欄呈六角形,高55厘米,井口直徑50厘米。1982年,全市開展文物普查時,民眾提供的古井線索即有430口。特別是門西之地,小街相接,曲巷迴環,古井、名井頗多,但諸多水井,今已湮廢,舊跡難尋。 倉頂大井
欽差故居 劉欽差是指清代大臣劉瑞芬,他的故居在殷高巷14號。這裡已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宅主劉瑞芬,字芝田,安徽貴池人。生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歷任軍械轉運局、松滬厘局,光緒二年(1876年)代理兩淮鹽運使,三年代理蘇松太兵備道,參加中俄談判,十一年為欽差大臣出使英、俄等國,十二年又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所以人稱“劉欽差”。十四年冬,任廣東巡撫,十七年為鄉試監臨,積勞成疾,觸發肝疾,十八年(1892年)病逝,終年六十六歲。劉欽差故居為秦淮名宅之一,《清史稿》中有劉瑞芬傳略。 欽差故居
先甲故居 先甲故居坐落於中華門西大百花巷11號,該故居房屋縱深七進,其中軸線與街巷呈垂直狀。程先甲(1872年—1932年),字鼎丞,又字一夔,江寧人。因居住大百花巷,其筆名欣然自稱“百花仙子”。他對訓詁、音韻之學,研究殊深。在清末文字改革運動中,尤其在漢語拼音方面,他是我國南方的先驅者。民國以後,任職於蘇、隴、蒙、鄂等地,仍以書冊相隨,積稿滿箱。程先甲終其一生,成書40餘種,計100餘卷,合為《千一齋全書》。其中有的已被列入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他的傳世之作——《金陵賦》。 先甲故居
蔣百萬故居 蔣百萬故居 位於城南三條營18、20號。99間半房屋,原有兩個院落,有轎廳、大廳、樓房,內有花園,外有封火牆。房主蔣壽山,號稱 蔣百萬 。《天京錄》有所記載。現外牆面東有石碑一塊,光緒元年四月立,內容為有關官溝事。院內多為青石和 方石 鋪地。房內天花板、地板。第六進為二層樓,五間大廳及長廊完整,房門門框有精緻木雕。面積8.4米*34.8米。該處建築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百萬故居
王導謝安紀念館 烏衣巷 在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當時軍事都穿黑色制服,故以“烏衣”為巷名。東晉初,大臣王導住在這裡,後來變成為王、謝等豪門大族的住宅區。一九九七年,秦淮區恢復了烏衣巷並修建了王導謝安紀念館,目的在於讓海內外遊客在遊覽之餘,了解東晉時期以王導、謝安為代表的王、謝兩大家族和古都南京在六朝時期的歷史概況。紀念館的主題建築為來燕堂和鑒晉樓,另附有王、謝家族陳列、六朝歷史和文化藝術陳列、淝水之戰半景畫室、東晉起居陳列室、六朝書畫、雕塑廳、洛神賦壁畫廳等。樓堂外的牆壁上,還鐫有竹林七賢圖、行樂圖等磚印壁畫,庭中有建有仿蘭亭的小品式曲水流觴杯渠。 王導謝安紀念館
李香君故居 李香君故居 位於來燕橋東、秦淮南岸,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式河廳、河房建築,又稱 媚香樓 。明清以來,秦淮河畔的名媛聲妓眾多,尤以“秦淮八艷”名氣最大,她們均為卓爾不群的才貌雙全女子,頗有民族氣節。這其中更以李香君最具膽識。 李香君故居
江南貢院 江南貢院 是 夫子廟 地區主要建築群之一, 秦淮河 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其鼎盛時期僅考試的號舍就擁有20644間,加上官房、膳房、庫房、雜役兵房等數百間,占地超過30萬平方米,創造了古代科舉考場中國之最。貢院中的 南京市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 是我國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 中國科舉博物館 正在建設中,建成後中國科舉博物館將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江南貢院
秦淮河 秦淮河 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這裡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採風流,甲于海內”,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 秦淮河

小吃

夫子廟秦淮小吃與上海城隍廟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和湖南長沙火宮殿小吃並稱為中國四大小吃。

秦淮八絕”,即:

第一絕:永和園的黃橋燒餅和開洋乾絲,

第二絕: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

第三絕:六鳳居的豆腐澇和蔥油餅,

第四絕: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

第五絕:奇芳閣的麻油素乾絲和雞絲澆面,

第六絕: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絕:瞻園麵館熏魚銀絲面和薄皮包餃,

第八絕: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文化

人文

秦淮河-夫子廟景區 秦淮河-夫子廟景區

秦淮有2000多年的人文歷史,共有50篇《南京白局曲譜集》及《秦淮民間故事》、40首歌謠、1000條諺語,出版了十六輯300萬字、反映秦淮人文歷史的《秦淮夜談》,整理重刊了《金陵大報恩寺塔志》、《秣陵古蹟》、《金陵歲時記》、《秦淮人物誌》等地方古文獻。各社區民間藝人創作、製作有燈彩、風箏、剪紙、空竹、古塤、烙畫、石畫、微雕、臉譜、結繩等工藝品。

每年秦淮區組織龍舞、獅舞、花燈舞、馬燈舞、大頭娃娃舞、河蚌舞、花船舞、江南碟舞等具有秦淮地方特色的化妝表演隊伍,在夫子廟文化廟會、金秋美食節等文藝活動上的演出。秦淮區組織的夫子廟地區各展覽館、各餐飲店家,以古裝形式開展的“夜泊秦淮”、“仿古婚禮”、“貢院鄉試”、“鯉魚跳龍門”、“香君撫琴”等民俗藝術表演活動。

秦淮區民族民間音樂主要以“南京樂社”、“南京古琴社”為龍頭,以區文化館為陣地,開展民樂、古琴雅集活動。已舉辦了“江蘇省首屆古琴學術研討會”,在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了“打開藝術之門”古琴專場演奏會、“古典音樂會”、“新竹笛演奏會”、“劉正春古琴演奏會”和“崑曲票友交流演出”以及京劇、淮劇、越劇等清唱會、大獎賽。中央電視台在戲曲頻道播放了該區京劇社團大會串節目。

燈會

秦淮燈會是歷史上廣泛流傳於南京特別是秦淮夫子廟地區的大眾文化活動,它又稱“金陵燈會”、“南京燈會”,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開始,至元宵節期間。秦淮燈會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時期,都城南京就出現舉辦傳統元宵燈會,就曾出現過“燈火滿市井”的壯觀場景。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導元宵燈節活動以後,南京就逐漸開始享有“秦淮燈火(彩)甲天下”之美譽了。

從1984年開始,南京恢復了傳統燈會,至今已舉辦了19屆。舉辦燈會時,各地遊客一起湧向夫子廟,賞燈、玩燈和鬧燈景況巍然大觀。僅元宵節這一天,就有近30萬人觀賞燈會。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民間藝術如南京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其他娛樂、歌舞、雜耍等活動貫穿其中。秦淮燈會的產生、繁榮和發展,對促進南京本土民間民俗文化發展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

夫子廟美食節

美食節以“小吃盛會,百姓節日”為口號,以“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彰顯中華小吃風采,打造夫子廟美食節全國節慶活動品牌;推動餐飲、旅遊、商業的興旺發展”為宗旨。一般舉辦時間在9至10月間。

所獲榮譽

榮譽 時間
2011-2015年度全國科普示範區 2011年5月
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區 2010年2月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南京市縣級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