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

沭陽縣

沭陽縣是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簡稱沭,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三角洲地區,江蘇省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沭陽素以改革創新精神文明全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沭陽速度和沭陽經驗。沭陽縣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蘇北第一家縣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5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0.13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75億元,總量始終穩居蘇北22縣(市)首位;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3.7億元;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55.59億元。018年10月8日,沭陽縣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 、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沭陽縣地圖沭陽縣地圖
沭陽西周時,境域屬青州。

春秋時屬魯國,魯成公九年,在今縣西北建中城邑。

戰國時屬楚國。

統一中國後,初屬薛郡,後改屬郯郡。

西漢景帝封衛綰於建陵,在境內首立侯國,建陵今屬新沂市。

西漢武帝時,始設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縣治厚鎮,前有丘陵盆地,後有厚鎮河,故名厚丘縣。

漢成帝封楚孝王四子為陰平侯,陰平始為侯國。東漢除侯國,置陰平、建陵二縣。

三國時魏黃初年間,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西晉武帝裁陰平縣,封魯芝於陰平。陰平由縣變為采邑。

沭陽縣沭陽縣

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省厚丘,併入襄賁,另置僮縣,隸屬南下邳郡。劉宋勢力在南方,故僮縣為僑縣。

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南下邳郡併入南彭城郡,僮縣遂屬南彭城郡。境內古有潼水故以僮名縣。南齊復置厚丘縣,尋廢,置僮縣。

梁武帝天監五年(506年),廢僮縣,置僮陽郡。

普通五年(524年),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縣。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改僮陽郡為沭陽郡,兼置下城、臨渣、服武、懷文等4縣,隸屬沭陽郡,復置建陵縣。東魏還置臨沭郡並縣,尋廢。

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命吳明徵、裴忌領兵10萬進攻江北,擊潰北齊,占領沭陽郡,下城、臨渣、服武三縣併入懷文縣。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縣名沿用至今。因治所位於沭河北岸,故名。北周廢建陵縣。隋文帝開皇年間廢沭陽郡,縣治遷入郡治,隸屬海州。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陽為沭州。

唐高祖武德年初,復置厚丘縣,八年(625年)省,入沭陽縣。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沭陽改屬泗州。鹹亨五年(674年),還屬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洪武年間,沭陽從海州析出,隸屬淮安府。

清代順治康熙兩朝沿襲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海州。

民國2年(1913年),屬徐海道。

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

民國29年(1940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對境內區劃作較大變動。淮沭路以西、沭河以南,與泗陽部分地區合併,設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縣西北置潼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北與東海鐵路南地區合併,建立東海縣(鐵路南)抗日民主政府;縣東和柴米河以北,劃歸灌雲縣抗日民主政府。所置縣皆隸屬淮海區專員公署、行署。

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沭陽屬蘇皖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撤銷東海(鐵路南)、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隸屬淮陰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實行市管縣,屬淮陰市

1996年8月,沭陽隸屬新成立的地級宿遷市

2011年,列為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

行政區劃

沭陽縣沭陽縣
截至2014年,沭陽縣下轄1個國家級開發區、6個街道、25個鎮、8個鄉、1個農場。474個行政村(居)委會,縣政府駐地為夢溪街道。26個鎮:沭城鎮、隴集鎮胡集鎮錢集鎮、塘溝鎮、馬廠鎮沂濤鎮、廟頭鎮、韓山鎮華沖鎮桑墟鎮悅來鎮劉集鎮李恆鎮、紮下鎮、顏集鎮潼陽鎮、龍廟鎮、高墟鎮耿圩鎮湯澗鎮、新河鎮、賢官鎮吳集鎮、湖東鎮、青伊湖鎮

8個鄉:北丁集鄉、周集鄉、東小店鄉、張圩鄉、茆圩鄉西圩鄉、萬匹鄉、官墩鄉青伊湖農場

6個街道:沭城街道、南湖街道、夢溪街道、十字街道、七雄街道、章集街道。
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沭陽縣經濟技術開發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沭陽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60公里,南北55公里。東與連雲港接壤,南與淮安市毗鄰,西倚宿遷,北接徐州,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

地形地貌

全縣地形呈不規則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縣內最高峰韓山海拔70米,除潼陽茆圩劉集悅來等鄉鎮有些崗嶺外,土地平衍。

水文

河網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條河流縱橫境內。

氣候

沭陽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溫13.8℃,年平均最高氣溫14.3℃,最低13.3℃。歷年最高氣溫一般在35℃~38℃之間,最低氣溫在-4℃~-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363.7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年平均風速為2.8米/秒,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

自然資源

水產資源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
沭陽縣水域面積62.2萬畝,可利用養殖水面12萬畝,盛產青魚、鯉魚、鰱魚等淡水魚類。

礦產資源

沭陽縣礦產資源豐富,蘊藏非金屬礦9種,能源礦1種,其中藍晶石、水晶、磷、雲母礦以及黃砂、陶土等都具有較高開採價值。

人口

2016年末,全縣總戶數49.44萬戶,戶籍總人口197.05萬人。其中:男性102.89萬人,女性94.16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3:100。年末常住人口154.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5.68萬人,城鎮化率55.32%,比上年提高2.13個百分點。

經濟

綜述

鳥瞰沭陽第一實驗國小鳥瞰沭陽第一實驗國小
2014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8億元,增長10%。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04億元,增長10.1%,總量繼續位居蘇北首位、全省第11位。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總量繼續領跑蘇北23縣(市),同比增長10.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總量繼續位居蘇北23縣(市)首位,位居全省47縣(市)第11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達到53.85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為84.1%,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同期83%上升1.1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3年,沭陽縣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73.83萬畝,比上年增加0.69萬畝,增長0.2%,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76.90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26.73萬噸,繼續位居全省第二位。全縣年末生豬、家禽存欄分別達到44.58萬頭、550萬隻,生豬、家禽出欄分別為101.23萬頭和1700萬隻;全年蔬菜總產量首次突破200萬噸,達203.86萬噸,增長9.5%。
2013年,沭陽縣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5.93億元,增長6.7%。其中,農業產值110.76億元,增長6.2%;林業產值4.90億元,增長9.0%;牧業產值26.14億元,增長7.6%;漁業產值2.62億元,增長11.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1億元,增長15.5%。
沭陽舉辦花木節開幕式的地方在沭陽國際花木城,這是沭陽縣為培育花木產業而重點引進的龍頭項目,規劃占地3000畝,內設有大苗區、小苗區、盆景區、景觀區、資材區和物流區等,是一個集花木銷售、信息發布、現代物流等於一體的特大花木交易市場,總投資2億多元,於2年前建成運營了一期工程。

第二產業

2014年沭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1099.2億元,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同比16.1%;銷售產值1087.1億元,同比增長17.1%。
2013年,沭陽縣規模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呈平穩較快發展態勢,年末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到860家,比2012年淨增179家。規模工業全年完成產值911.63億元,增長29.9%;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216.26億元,增長18.2%,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3年規模工業增加值是2006年的12.8倍,是2009年的4.4倍,四年時間翻了兩番多。
2013年,沭陽縣規模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92.18億元,增長28.7%;實現利稅總額132.31億元,增長32.0%;實現利潤83.84億元,增長31.0%。全縣工業用電量25.50億度,增長13.4%。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0.9%,比上年度提高0.5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3年,沭陽縣全縣建成交易市場132個,其中消費品市場122個,全縣各類網店總量達9000餘家,年銷售額達20億元,商品交易市場日趨成熟,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50億元,增長14.0%。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07.52億元,增長13.9%,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87.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6.0億元,增長14.6%,占比13.0%。在零售總額中,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2.28億元,增長12.4%,占全縣零售總額的74.7%;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31.21億元,增長18.9%,增幅同比上升14.7個百分點。

交通

綜述

沭陽行政中心沭陽行政中心
2016年,全年完成鐵路客運量47萬人、公路客運量184.12萬人,分別增長-1.9%和1.2%;完成鐵路貨運量36.47萬噸、公路貨運量13159.47萬噸,分別增長-12.5%和1.3%。2016年國省幹線及縣道公路大中修工程己全部完工,205國道、326省道、縣道韓高線、潼悅線、沭胡線、老245線等大中修工程,共完成投資8400萬元。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入6.18億元,其中農村公路建設投資2.80億元、橋樑改造投資1.18億元。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3519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782公里,增長0.6%。年末公共汽車運營數量達到1728輛,其中城市公交250輛。

公路

縣鄉公路總里程達3430.8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43.84公里、高速公路55.67公里,公路密度和等級均居蘇北縣(市)前列。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五年任務三年完成”,新建、拓寬農村公路1475公里,開通鎮村公交線路60條,農村居民出行條件不斷改善。2016年底,將實現鎮村公交全覆蓋。
京滬高速公路公路穿沭陽縣而過,並設有5個互通出入口(潼陽紮下、沭陽北、沭陽、錢集胡集)向北6小時可直達首都北京,向南4小時可直達國際大都市上海。205國道和324、326、245省道穿境而過。
沭陽汽車客運南站和沭陽汽車東站為國家一級客運站。

鐵路

穿越沭陽縣的新長鐵路直接聯入隴海鐵路、膠新鐵路、宿淮鐵路、寧啟鐵路。

港口

位於沭陽縣高墟鎮境內古泊河上的高墟港530米長的岸線上,將在2014年底前崛起7個新泊位。高墟港坐落在宿連運河(古泊河)航道宿遷沭陽臨港工業園高墟段北岸,距連雲港徐圩港區僅60公里,是一座可通江達海的內河港口。

機場

沭陽縣距淮安漣水機場45分鐘車程,距連雲港白塔埠機場50分鐘車程,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1.5小時車程,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在沭陽設候機樓為全省唯一一家縣級城市候機樓。

社會

科技

沭陽縣沭陽縣
2015年,沭陽縣新建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1個,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家;獲批省“雙創計畫”人才6人、“千人計畫”專家13人;獲得授權專利1888件,位居蘇北縣(市)前列。全社會研發機構支出占GDP比重為1.46%,比2010年提升1.08個百分點。
2013年,共建有各類企業研發機構219家,其中省級23家、市級研發機構74家、縣級122家。獲批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36個,其中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省級研究生工作站17個。
2012年,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承擔各類科技項目50多項,開發新產品、新技術60項,其中24項新產品通過省科技廳高新技術產品認定。2012年,該縣研發機構產出明顯,全縣申請專利1576件,授權專利997件,分別占全市36%、48%。

文化

2015年,沭陽縣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沭陽花木節”暨第二屆全國盆景精品展,東關少兒京劇團參加央視少兒春晚演出並獲金獎,在蘇北地區率先實現“縣有四館”(即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實現鎮村“全覆蓋”,全年完成送戲下鄉160場,送電影下鄉6796場,送圖書下鄉2.8萬餘冊。組織指導書畫展覽、文藝演出、藝術培訓等民眾性文化活動600餘場,培訓12000餘人次。
2013年,“工鼓鑼”、“淮海戲”入選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被評為“中國書法之鄉”。

教育

2015年,沭陽縣聯考二本以上達線5946人,有5人進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共有18名學生考取清華北大,連續四年進入全省第一方陣。沭陽如東中學與韓國英陽高等學校締結為國際友好學校,建陵中學成功創建省四星級高中,新增省優質園5所、市優質園6所,總數分別達到63所、28所,畢業學生對口就業率超過90%,宿遷經貿學院獲評“省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2014年,沭陽縣各級各類學校230多所,共有在校生29萬多人、教師1.7萬多名,省優質園58所,順利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省級督導考察;有省四星級高中2所、省三星級高中5所;沭陽中專等專業學校創建成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年度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4萬多人次。現有省特級教師18名,中國小骨幹教師比例達到20%以上。
高等學校

宿遷經貿學院、江蘇開放大學沭陽學院。
普通高中
三星級高中:華沖中學、修遠中學、江蘇省沭陽如東高級中學、沭陽縣夢溪中學
四星級高中: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沭陽縣建陵高級中學。

體育

2015年,沭陽縣成功創建“江蘇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
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上,沭陽縣運動健兒獲得2枚金牌、1枚銀牌;在2012年倫敦殘奧會上,沭陽縣運動健兒獲得獲四金一銀。縣少兒業餘體校通過國家體育總局奧林匹克中長跑項目後備人才基地驗收,是全國縣級城市首家通過驗收的縣份。
沭陽縣體育中心由體育場、體育館和綜合館及輔助訓練場組成,總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設有恆溫標準訓練泳池、籃球、桌球及全民體質監測中心等9個功能區。

衛生

2015年,沭陽縣共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96家。其中三級綜合醫院1所、三級中醫院1所、二級綜合醫院5所、二級專科醫院3所、一級醫院51所、疾控中心1所、婦幼保健所1所、皮膚病防治院1所、衛生監督所1所、計畫生育指導站1所、鄉鎮(含農場)衛生院37所、衛生計生服務中心3所、診所(含門診部、醫務室)113所、社區衛生服務站28所、村衛生室449所。在全省率先啟動鄉鎮民營醫院對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並實現37個鄉鎮全覆蓋。
2013年,江蘇省沭陽縣人民醫院和沭陽縣中醫院分別成功創建國家三級綜合醫院和國家三級乙等中醫院,全縣擁有國家二級以上醫院6家,居蘇北各縣區之首。
2016年,經江蘇省醫院覆核評價和評審委員會常委會審議江蘇省沭陽縣人民醫院為三級乙等綜合醫院。

社保

2015年,沭陽縣民生保障支出總額達83.58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的74.2%。新農合參保率達99.73%,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基本失業保險覆蓋率分別達95.8%、97.5%、95.6%,全年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5328套,農村公路提檔升級“五年任務三年完成”,先後投入7.3億元新建、拓寬農村公路1475公里,開通鎮村公交線路60條。
2013年,沭陽縣養老保險實現城鄉統籌,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陽光救助服務工程”深入推進,專門設立孤兒救助專項基金,實現了弱勢群體幫扶“全覆蓋”。

民生

2015年,沭陽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23萬元、1.31萬元,分別增長11.6%、13.3%,連續六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2015年區域供水通村達戶工程加快推進,先後投入10.8億元鋪設區域供水管網690公里、飲水安全管網6627公里,區域供水鄉鎮覆蓋率達89.5%。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整合各類扶貧資金10.8億元,實施扶貧產業項目1.17萬個,扶貧貸款投放總量連續10年全省縣級第一,社會治安滿意度和公眾安全感連續四年名列全省前列。

通訊

截至2016年6月,全縣共建成通訊基站2194個,其中4G基站1429個,4G網路城鎮覆蓋率達到97.8%以上,農村覆蓋率達到93.6%以上;固定電話用戶數19.83萬,行動電話用戶數113.36萬,寬頻網用戶數27萬。2015年,投入資金3.09億元完成了722個4G站點的建設,投入資金1.1億元用於光網建設和改造,全縣已基本實現光纖全覆蓋。累計整轉和發展數位電視用戶6.16萬戶,其中高清互動3萬戶,城區基本實現了數位電視改造。2015年,已完成17個鄉鎮數位電視整轉工作,預計在明年年底完成所有鄉鎮的數位電視整轉工作。

城建

沭陽舊時多臨河建街,沿街辟巷。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築土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改建磚城。鄉村集鎮多始建於元代,明、清時期漸趨規模,定期集散,城鄉屋宇簡陋,道路晴塵雨濘。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造舊城區。1956年城區南擴,1981年向東西拓展。至1987年城區面積為6平方公里,共建街道20條,人均居住面積為5.91平方米。近年來,沭陽深入實施東擴南延戰略,先後啟動東部城區、南部新城區開發建設,對老城區、新城區、開發區和十字、章集、七雄三個街道及紮下鎮、龍廟鎮、官墩鄉進行城區總體規劃,形成了“三區六點”聯動發展格局。
截至2014年底,沭陽縣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面積達8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47.4%,集中居住區非農人口增加至60萬人。城區已建成小區158個,在建小區83個。城市市政公用設施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73%、綠地率38.39%,人均城市道路面積18.28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09平方米,順利通過“省級園林城市”驗收組初驗。排水管道密度10.11公里/平方公里,燃氣普及率達97.60%。榮獲“江蘇省衛生縣城”和“江蘇省文明城市”等稱號。

交流

江蘇省崑山市、浙江省義烏市、江西省井岡山市、江西省東鄉縣。

政治

胡建軍胡建軍
胡建軍同志: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
倪成城同志: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
徐勤生同志:負責水利、農機、氣象、農業資源開發、衛生、食品藥品監管、城鄉居民飲用水管理、改水改廁、檔案以及南部城區健康保健產業園區工作。分管縣水利局、農機局、農開局、衛生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檔案局。聯繫縣紅十字會、氣象局、河道管理局。
田先鋒同志:主持縣公安局工作。聯繫沭陽武警中隊、消防大隊。
張彬同志:負責民政、老齡、殘聯、慈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金融、保險、投融資、企業上市以及南部城區總部經濟產業園區工作。
姚建中同志:主抓扶貧工作及農業科技、農業科研、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推廣套用和科技創新工作。
王瑞同志:負責村鎮規劃建設、國土及礦產資源管理、菸草、鹽業、石油工作。
謝紅梅同志:負責民族宗教、僑務、科技、地震、智慧財產權、科協、旅遊、接待以及南部城區休閒經濟產業園區、科技產業園區工作。
周振雷同志:負責職業教育工作,主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畜牧獸醫、水產養殖工作。
劉明同志:負責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工作,協助周鑄同志抓好“二產”工作。
陳兆俊同志:協助周鑄同志負責鎮村工業經濟工作,協助王瑞同志負責國土及礦產資源管理、大項目土地點供工作。
陳寧欣、吳勝東同志:全面負責省委駐沭扶貧工作隊工作,不參與其他分工。

歷史文化

學校學校
沭陽縣的文化屬於海州文化,是吳楚文化齊魯文化的匯合點,故其民俗以淮海、江淮文化為主,兼具魯南地區的特色和風貌。

飲食

沭陽縣沭陽縣

沭陽縣是傳統的淮揚菜地區。本地菜注重刀工,口味清淡,不嗜辛辣。烹飪善用火候,擅長燉、燒、燜;選料尤為注意鮮活、鮮嫩。傳統菜品有軟熘長魚、紅燒獅子頭、墨魚蛋糕等。

沭陽縣小吃極具地方特色。“朝牌”是本地區最為普遍的早點之一。“朝牌”是沭陽對烤牌的稱呼,是燒餅類食品的一種。因烤牌的形狀酷似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笏,故又稱朝牌。沭陽“朝牌”起源於明代,以“顏集朝牌”最為著名。顧家吊爐餅始源於清乾隆年間,劉墉曾題寫“吊爐大餅,乃沭陽之一絕”。廟頭千張(百葉)源於明代,袁枚為沭陽知縣時(1743-1745),“沭邑西”的千張已經有一定聲譽了。

方言

沭陽縣方言屬江淮官話洪巢片海泗小片,包含海州話與泗州話,縣內各地語言、語調有所差異,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如淮海戲、僮戲等,還有琴書、快板、鼓鑼等曲藝品種。

文化遺產

陽有較多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如新石器時期的萬北遺址、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時的孟墩、殷墩,前漢時的厚丘、陰平方城遺址,宋朝大科學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業與虞姬誕生地有關的虞姬溝、虞姬廟、九龍口、霸王橋等;明代抗倭將領劉綎築的營壘,清代性靈派詩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遙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海戲。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虞姬傳說、工鼓鑼。

旅遊

沭陽沭陽
2013年,沭陽縣啟動建設了沭陽生態旅遊示範區,區域面積331.8平方公里,人口24.3萬,花木面積50萬畝,著力構建大生態、大旅遊、大觀光體系。蘇北花木生態旅遊園、沭陽植物園、古栗林、花博園、虞姬禪寺等吸引遊客。

沭陽縣蘇北花卉示範園

沭陽縣蘇北花卉示範園沭陽縣蘇北花卉示範園
蘇北花卉示範園位坐落在美麗的新沂河畔,整個示範園占地1600多畝,辦公科研機構占地200多畝,綠化覆蓋率高達98%,示範園分為東、西兩個大區,分布著常綠喬木種植區、落葉喬木種植區、花灌木種植區和鄉土樹種種植區等十多個種植區近百個品種,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小橋流水,曲徑通幽。

示範園既有沭陽鄉土樹種,如杏樹、椿樹、榆樹、槐樹、茶樹等;又有沭陽可以生長的南方樹種,如香樟、櫸樹、深山含笑、山茶等品種;同時水生植物的運用也開闢了沭陽的水面無花的先河,設計了荷花、蓮藕、昌蒲、水蔥等水生花卉。

沭陽縣清真寺

位於沭陽縣城馬巷北首(現沭城馬巷43號),占地120平方米。古樹掩映,地處幽靜。坐西面東,院門北向,磚木結構,灰瓦蓋頂,明清式建築。匾額上書“清真寺”三個行書大字,清秀飄逸,觀之不俗。三間大殿,四間廊房,整個院落設計古樸典雅,具有東方古老民族庭院式樣之美。回民每逢齋戒日或婚喪嫁娶,大都在清真寺舉行集會,或做禮拜,宣講教義,或進行沐浴等民族風俗活動。

沭陽縣圓覺禪林

沭陽精神沭陽
圓覺禪林位於沭陽縣城區大連東路北側,為該地區唯一集寺院、遊覽禮佛為一體的大型佛教寺院。圓覺禪林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摟、素齋館、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摟、寶塔。其中,天王殿面闊28米、高15米,外形為單檐廡殿式仿古建築;大雄寶殿面闊39米、高21米,為重檐廡殿式仿古建築;寶塔總高38米,是一組仿中國唐代佛教大乘佛法早期的一組高層密檐寶塔建築。

沭陽縣虞姬公園

虞姬公園,總面積達120餘畝,可供數十艘微型船舶嬉遊的人工湖,水面寬闊迴旋。一座座雕琢寓趣的石欄橋,立在位置各需的水面上。兩水相夾的“東西湖堤”,地勢高聳,樹木密集。

沭陽縣虞姬生態園

虞姬生態園312畝的景區,在設計上突出“以綠為骨,以水為媒,以人為本”的理念,景點布置上追求“源於自然,高於自然”。設計模擬自然界中的洲、嶼、堤、河、山等現象,並形成了以植物造景為主的生態、園林景觀。在植物配置上,我們明顯地可以感受到,這裡注重植物多樣性的套用,苗木品種繁多。在虞姬生態園內,水生植物的運用也開闢了沭陽水面無花的先河,設計了荷花、昌蒲、水蔥等水生花卉,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遍布綠海之中的林蔭小道在園內也是隨處可見,景區內道路及土建面積已達30000平方米。

沭陽縣夢溪植物園

夢溪植物園位於迎賓大道東延伸段南側,沭陽新城區的東部,總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一期面積14萬平方米,水面3.5萬平方米,二期面積6萬平方米,是集遊覽、休閒、文化、娛樂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公園突出夢溪文化,以《夢溪筆談》中所記載的故事、書畫、器用、官政、異事、藥理等十七個方面進行設計景點,如活字印刷、水中佛經等。

沭陽縣南湖公園

南湖公園位於沭陽南部新城區,沭陽縣花仙子——美麗的石榴仙子雕像已經被搬至公園北門,優美的姿勢矗立在沭陽花木博物館前。花木博物館總面積4800平方米左右,館內共分為與花木有關的8個展廳,在花木博物館東南方向,還設有三維立體畫館,蘇北首家身臨其境8D互動影院加盟店落戶南湖公園。

沭陽普善寺

沭陽普善寺又名虞姬禪寺,位於沭陽縣新河鎮境內的古栗林景區內,坐落在古樹蒼木林中,香氣繚繞,共設3座大殿。普善寺現已成為沭陽生態旅遊重要景點,可在城區乘坐沭城至顏集班車前往,也可以在城區乘坐旅遊景點專線班車直達景區。

賢官亭公園

賢官亭公園,坐落在沭陽城北14公里處的賢官鎮鎮區中心,占地面積418畝,由賢官亭、賢官亭廣場、文化廣場、鄉土植物園、文化中心、健身廣場、沭新河景觀大橋、水上莊園、沙河寺、蔣園新村等組成。鄉土植物園栽植本土樹木達百餘種,包括皂角、杜仲、白馬樹、楝棗、枸括、白籽、花椒等稀有樹種,地方特色明顯,鄉土氣息濃厚。賢官亭公園現為國家AA級風景名勝區。

沭陽縣中央濱水公園

沭陽中央濱水公園位於南部新城五中溝兩岸,全長約4.5公里。主體按照“桃紅柳綠、落櫻繽紛、玉樹絨花、蘆荻飛影”四種特色鮮明的生態景觀設計,在空間功能區劃方面,公園設計了一些親水平台,以活動健身、休憩閒談、親水娛樂、特色散步功能為主,結合各種植物進行規劃,在不同區域創造不同風情的河道景觀。打造景觀的同時,還把沭陽豐富的人文歷史貫穿入整個設計,以沭陽曆代主官、當代社會各界名人、歷代聯考狀元為主線,與各景點結合,形成一個景觀遊園、人文長廊。

沭陽縣柴米河灣生態公園

米河灣生態公園位於南部新城柴米河與柴沂乾渠之間,規劃西起淮沭河、東至宿遷大道。公園一期為上海南路至宿遷大道段,占地約500畝。公園按照“一園一景”的設計定位,主要通過各種梅花的成片栽植,輔以麥冬、蘆葦等地被和水生植物,等到春天梅花盛開之時,這裡繁花滿園,一片香海,將是遊客探梅、賞梅的絕佳去處。

名人

沭陽精神沭陽精神
沭陽縣古為紛爭之地,近為革命老區之一。北宋時宋江義軍活動于海、沭一帶,南宋時韓世忠在此抗金。清順治年間,以榆園山為首的農民義軍,奮起反抗清庭統治。民主革命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張愛萍、李一氓等同志,皆在這裡領導過革命鬥爭。

仲壯壯沭陽廟頭鎮長探村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虞姬(?—前202),秦末漢初人,項羽愛姬,沭陽顏集鎮虞溪村人,性剛烈,善歌舞,習武藝,隨夫征戰四方。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杭州)人,北宋初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宋皇祐六年(1054),沈括蔭任沭陽主簿,繼任東海、寧國(今安徽宣城)、宛丘(今河南淮陽)等地縣令。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小字瑞官,號簡齋,又號存齋,晚年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曾任沭陽知縣。

白夜(1919-1988),原名費啟,筆名白夜,沭陽馬廠鎮秦馬棚小費莊人。

吳印鹹,沭城鎮人,我國著名攝影藝術家,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宋長榮,沭城鎮人。榮獲青年演員一等獎。

乙曉光,沭陽人,早年畢業於空軍保定學校,國防大學軍事碩士學歷,中將軍銜,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特產

糧食·蔬菜
高墟大米
黃花菜 悅來黃花菜
蘑菇 北丁集玉兔牌蘑菇
茶樹菇 沂濤茶樹菇
水產
鯽魚 桑墟鯽魚
花卉
花木 廟頭、新河、顏集花木
水果
石榴 果石榴、花石榴、小石榴等品種
西瓜 潼陽西瓜、茆圩西瓜。
乾果
銀杏 沭陽銀杏
花生 茆圩花生
板栗 顏集大紅袍板栗
食品
冬粉 吳集冬粉
滷鵝 錢集老鵝
千張 即百葉。廟頭千張
吊爐大餅 沭城顧家吊爐大餅

榮譽

生態類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綜合類
中國百強縣 全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 中國百家綠色小康縣 全國科技先進縣
文化類
中國書法之鄉 全國花卉之鄉 全國文明城市 江蘇省文明城市
經濟類
中國苗木養殖基本 蘇商最佳投資環境城市 台商連鎖商業最具潛力城市
社會類
全國全國十大魅力鄉村 全國綠化模範縣 全國首批平原綠化先進縣 全國創先爭優活動先進縣黨委
江蘇省雙擁模範縣  中國盆景培訓基地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宿遷市縣級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地名
市轄區宿豫區宿城區
縣級市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