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

靖江市

靖江,位於中國最富庶的經濟發展區-長江三角洲。在長江“龍頭”、國際大都市上海的帶動下,靖江因優越的區位條件、優厚的經濟基礎、優良的投資環境和良好的發展前景,被越來越多的中外客商青睞和關注,成為長江“龍頸”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基本信息

靖江市,位於江蘇省中部蘇中平原的最南端,是上海都市圈的組成部分。面積673平方公里,轄12個鎮,人口66.5萬人。在長江“龍頭”、國際大都市上海的帶動下,靖江因優越的區位條件、優厚的經濟基礎、優良的投資環境和良好的發展前景,被越來越多的中外客商青睞和關注,成為長江“龍頸”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靖江三面環江,沿江岸線52.3公里,物產豐富,人傑地靈。

基本概況

靖江,位於中國最富庶的經濟發展區--長江三角洲。在長江“龍頭”、國際大都市上海的帶動下,靖江因優越的區位條件、優厚的經濟基礎、優良的投資環境和良好的發展前景,被越來越多的中外客商青睞和關注,成為長江“龍頸”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靖江區域面積665平方公里,與新加坡的區域面積相當,人口66萬,轄11個鎮。 靖江,是中國東部水陸交通要衝。處於江蘇省中軸線與長江的交匯點,襟江近海,水運發達;錫澄、廣靖高速公路,通過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南連滬寧高速公路,北接寧通高速公路;新長鐵路從靖江過江,向南接滬寧鐵路,向北連隴海鐵路。

靖江,是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的城市。1993年被評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和“全國明星縣(市)”,2001年進入中國最發達100縣(市)行列,列第65位。

靖江,是開放開發意識超前的城市。靖江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地區並加入蘇錫常通火炬帶,成為上海浦東開發區和蘇錫常通火炬帶向蘇北輻射、延伸的重要“橋頭堡”。

靖江,是產業特色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全市形成了機電及汽車配件、醫藥及精細化工、紡織服裝、船舶修造等主要工業門類,並將“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四大高新技術領域作為未來發展方向。這裡,有中國最大的維生素C生產企業、中國最大的汽車鎖製造企業、中國第五大造船企業……勤勞淳樸的靖江人民將為海內外投資者、創業者提供一流的投資空間和良好的創業環境,熱忱歡迎海內外客商來靖江投資興業,共享投資創業的成功喜悅。

地理位置

靖江原稱馬馱沙,又名驥江驥渚馬洲牧城,約成陸於三國·吳赤烏元年(公元238年)前。成陸前僅一孤山屹立江中,後因海潮逆江,泥沙沿孤山之麓積聚而成陸地。赤烏二年(公元239年)三國國君孫權的部隊在此牧馬,故有牧馬大沙及牧馬小沙之名(後被稱為馬馱沙)。

靖江位於下揚子三角洲蘇北平原地帶,構造上屬四級構造單元

靖江市靖江市
的下揚子台褶帶的次一級構造單元──江陰、常熟穹斷褶束的一部分。境內有一獨立丘陵──孤山,余皆為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平坦,以橫港為界,南低北高,多在黃海高程2.5~4.5米。

靖江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由於受季風環流勢力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海洋性、季風性和過渡性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冷寒少雨,春秋冷暖、乾濕多變。

靖江位於江蘇省蘇中平原南端,東南西三面環江,南、西南與張家港市江陰縣、常州市武進區隔江相望,東北至西北與如皋、泰興縣毗連。其地理位置位於北緯31°56′-32°08,東經120°01′-120°33′之間,全市土地總面積664.76平方公里。全市轄12個鎮,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共有342個行政村,3723個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66.6萬。

靖江地處蘇錫常通、寧鎮揚、鹽通泰揚三個經濟區的交界處和蘇南、蘇北交通咽喉位置,向東距上海156公里;向西至南京191公里。江陰長江大橋作為京滬高速公路的唯一跨江通道與寧通高速公路廣靖高速公路姜八公路江平路成為貫穿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使靖江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十分優越。

自然地理

靖江市地處江蘇省蘇中平原南端,位於北緯31°56′~32°08′,東經120°01′~120°33′。東南西三面臨江,隔江與張家港、江陰、武進等縣(市)相望,東北至西北與如皋、泰興兩縣(市)毗連。全境系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惟有孤山聳立於該市中部。

靖江市水資源豐富,東南西三面臨江。

靖江地處東亞季風盛行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具有明顯的海洋性、季風性和過渡性氣候特點。
靖江地處長江下游,自然條件優越,有“蘇中小江南”的美譽。水資源總量約7.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以引長江水為主,計2.2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發展水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長江有刀魚鰣魚鮰魚河豚等稀少魚種,內河有青、草、鯉、鯽、鯿等多種魚類。地下水源約5.1億立方米,水質優良,八圩鎮地下蘊藏的優質礦泉水,日開採量可達1200噸。礦產有煤,集中於孤山周圍,已探明儲量800萬噸,長江內有適宜建築用的江砂,其資源有待合理開發利用。全市土地分耕地、林園地、非耕地等,其中以耕地為主,利用率100%。稻、麥、油菜、大豆為主要農作物。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種類繁多,糧食、蔬菜、花草、瓜果、藥材豐富,另有銀杏杜仲皂莢等珍貴稀有樹木。

歷史沿革

靖江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縣,至今已有524年的歷史。

靖江市靖江市

東漢未年,這裡還沒有陸地,只有一片滔滔的江水,江水中突現出一座獨峙的山,名叫孤山。後來由於江潮的沖刷,在孤山腳下漸漸隆起一塊塊沙洲。沙洲又連成片,成了陸地,對這片陸地,後來人們稱之為“馬馱沙”。為什麼叫“馬馱沙”而不叫別的名稱?這個謎底,直到建縣後的五十三年,即明嘉靖三年(1524年)才被揭開。
這一年,有個叫易乾的靖江知縣到西沙視察,走到焦山港(今東興鎮),發現一塊斷碑,上面隱約可見幾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吳大帝牧馬大沙……”吳大帝即吳國國君孫權,這說明三國時期,孫權的部隊曾在這裡牧過馬。這一發現,解決了兩個大問題:第一,它證實了三國時期,這裡已經有了一塊不小的陸地,而且開始有了人煙;第二,弄清了這塊土地為什麼叫做“馬馱沙”。原來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馱”都是諧音,說訛了,就把。‘牧馬大沙”誤成了“白馬馱沙”,久而久之,便簡成“馬馱沙”了。由於有了“馬馱沙”這一名稱,其他與“馬”有關的別稱,也就先後出現,如馬洲、驥江、驥渚、牧城等等。其中馬洲和驥江,直到現在還作為靖江的別稱在使用。
宋代,“馬馱沙”曾改名為“陰沙”,元代又復稱“馬馱沙”改稱“陰沙”,是因為它地處江陰之北的緣故。“馬馱沙”改為“靖江”,是在明成化七年建縣之時。此時馬馱沙隸屬江陰,由江陰知縣代管。但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馬馱沙的面貌已和過去大不一樣:它的地域擴大了,人口增加了,經濟也逐步地發展起來,這就需要有相應的行政機構來管理。更主要的是,這裡地處江邊,經常受到海寇的騷擾。雖有江陰管轄,但兩地畢竟隔一長江,維護治安有諸多不便。鑒於以上原因,應天(南京)巡撫膝昭便上書朝廷,建議將馬馱沙從江陰劃出,單獨設縣。他提出的建縣理由是,這裡“居長江下游,扼江海門戶,捍衛全吳,足稱重鎮”。其重要性雖然是從軍事上講的,但講得很確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新建的縣叫什麼名字呢?因為它具有“扼江海門戶”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為它瀕臨長江,是一座江邊城邑。
靖江古稱馬馱沙,又名驥沙、驥江、驥渚、馬洲、牧城、陰沙。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前成陸,赤烏二年(239年)為吳主孫權牧馬大沙,屬吳國毗陵典農校尉(二級政區)延陵縣暨陽鄉。
太康二年(281年),屬毗陵郡暨陽縣(今江陰縣)。從南北朝至明初,馬馱沙一地兩附,南部牧馬小沙隸江陰,北部牧馬大沙先隸海陵,後隸泰興。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隸江陰;成化七年(1471年),都御史滕昭巡按南畿,謂馬馱沙“地越大江,供賦稅,服徭役,凡有事於邑者,多冒風濤,以奉期約為非便,而民數視昔有加”,且“其地屬金陵下流,又抗江海門戶,捍全吳屹然重鎮”,而以“江海多警,扼其要衝;出產類江南,田賦稅畝之入重於揚州”等因素,故奏分江陰之馬馱沙。是年十一月,滕公奏本獲準,為祈盼馬馱沙從此河清海晏,安寧太平,成化帝同意設縣,賜名靖江。
明清兩朝,靖江隸常州府。1913~1927年隸蘇常道。1928年隸江蘇省政府;1933年隸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區署設於泰州),1934~1938年隸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區署設於南通)。1937年12月8日,日軍占領靖江。1938年2月~1945年8月,靖江縣偽政權隸偽省政府。1940年8月,建立靖江縣抗日民主政府;11月,隸蘇中臨時行政委員會。1941年4月,縣抗日民主政府隸蘇中三專區。1945年12月,隸蘇皖邊區一專區。1946年1月,國民黨縣政府隸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7年8月~1949年5月,蘇皖邊區一專區將泰興縣之廣陵、曲霞、蔣華3個區與靖江合併建靖泰縣。
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同年5月,撤銷靖泰縣,恢復靖江縣原建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隸泰州、揚州兩專署。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由揚州市代管。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縣建市。1996年7月19日,地級泰州市設立,由泰州市代管迄今。

人口民族

靖江現有人口66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近千人,是江蘇省人口最密的地區之一。
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之前,靖江是長江中的沙洲,那時還沒有人跡。後來孫權的部隊在此牧馬,才開始有了人煙。再後來,不斷有外地的農夫到此墾荒種田,並且在此定居,他們便成了靖江人的始祖。
宋代以後,靖江人口有了顯著增加。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進犯中原,岳飛率軍抵抗。在泰州,岳家軍同金兵打了一仗,因泰州無險可守,岳飛便率部隊退到泰興口岸,而後又退到了陰沙(即馬馱沙)。在這一過程中,有大批江淮難民與岳飛一同撤退,他們來到陰沙後,見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盛,便在這裡安家落戶。據說現在靖江的朱、劉、陳、范幾個大姓人口,就是他們的後裔。

靖江市靖江市

明成化七年(1471年)起,靖江有了人口的記載。這年建縣,第二年立戶口冊,靖江共7898戶、36951人。但此後的100年間,人口增長緩慢。明隆慶六年(1572年),靖江9514戶、41755人,只比建縣時增加1525戶、4804人。又過了40年,即明萬曆四十一年(1612年),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只有9627戶、33465人,比隆慶六年減少了7290人。人口減少的原因,一是水災,二是疫病。水災是靖江的主要自然災害,當時靖江水利條件差,防汛排澇的能力薄弱,每逢大水,人民深受其害。例如明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二十三日的一次大水,一下子淹死了幾萬人。還有明隆慶三年(1569年)六月初一日,“潮大漲,潮勢如海”,淹死了一萬多人。水災過後是瘟疫,疫病一來,“死者相藉”,“死者比戶”,有的整個村上的人全部死光。此外還有戰亂。例如明嘉靖年間的倭寇騷擾,靖江死的人也是很多的。
清乾隆年間,靖江人口猛然增加到120214人,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又增加到244312人,100年間,人口增加了一倍。這有幾個原因:一是清代順治之後是“康乾盛世”,國力強盛,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有利於人口的繁衍。二是在此期間,靖江沒有發生戰亂,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特別是清鹹豐年間,太平軍進軍江南,戰爭中江南百姓不是大批死亡就是外逃,其中有很多人逃到了靖江。也就是說,太平天國戰爭期間,靖江人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三是明清時期,靖江沿江地區沙灘不斷延漲,可耕地擴大,外地農民紛紛來此墾殖。四皇靖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不少人到靖江經商定居。所以現在的靖江人中,祖先是安徽浙江崇明常州揚中泰興南京邳縣的占一定比例。
民國元年(1912年)至1949年,靖江人口又一次緩慢增長,間或還有所下降。1912年,靖江人口為334272人,1949年為371125人,三十六年中僅增加36853人。原因主要是戰爭連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口大量繁衍是不可能的。
解放後,靖江人口迅速增加,至1970年,已增加到544852人。人口的大量增加,既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一種反映,同時也成了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70年代後,實行計畫生育,人口增長的比例比較科學了,1994年底,靖江人口為657192人。

經濟概況

靖江國民經濟快速地發展。200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4億元,同比增長14.2%;財政收入14億元,同口徑增長38.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7億元,同口徑增長4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億元,同比增長38.9%。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完成農業增加值8.1億元,同比增長5.1%。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種植業、養殖業逐步向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建成各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7.8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市場化水平提高,10家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新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4個。成功防治禽流感和水稻條紋葉枯病。農業生產再獲豐收,糧食安全得到保障。全年糧食總產29.9萬噸,同比增長16.2%;水稻單產603公斤,同比增長10.6%,躋身全省前列。
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完成工業增加值53.5億元,同比增長17.9%。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256.9億元、銷售收入206.3億元、利稅18.4億元、利潤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8%、29%、21.9%和21.7%。工業主導地位增強,集中度提高,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達到45.9%,上升2個百分點;市30強企業四大指標分別占列統工業的57.3%、60.5%、62.7%和64.5%;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8家,年銷售過億元的企業達到28家;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占列統工業的21.1%。工業投入規模加大,實施1000萬元以上重點技改項目104項,技改財務發生數29.1億元,同比增長72.8%。工業用電量持續增加,同比增長26.6%。建築業繼續拓展。完成建築施工產值51億元、行業增加值1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3%和46%。服務業較快提升。完成服務業增加值46.8億元,同比增長11.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1億元,同比增長15.3%。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繼續擴張,上海城、百富紳等7個重點項目相繼投入運營;社區服務、中介諮詢等新興服務業持續發展;社會消費快步增長,汽車、房地產、信息服務等成為消費熱點。金融保險平穩運行,年末各項存款總額132.1億元、貸款總額6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6%和22.3%;各類保費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17.5%。
沿江開發取得突破。沿江開發格局最佳化,管理體制基本理順。確立了“一區四園”開發模式,明確了各園區產業與功能定位,建立了統一管理、分級操作及開發建設與社會事務相分離的運行機制。基礎設施投入加大,項目建設速度加快。積極上爭用地指標,努力滿足發展需求。沿江高等級公路一期工程路基全部建成,章春港路、興業路等園區區間道路建設加快;蘇源熱電污水處理廠竣工投運;蘇源科技工業園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開工建設;拆遷房屋11.8萬平方米,建成農民安置房13.1萬平方米。
新增進區項目68個,總投資4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投資項目6個,中油華電、南洋船舶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巧麗針織、寶驪叉車、富士通電機等項目已投產達效;開發區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達1.9億元。服務機製得到完善,聯動開發深入推進。聯動園區基礎設施投入6億元,吸引外來投資29億元。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全市協定利用外資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49.8%和94%;新批1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12個,其中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7個;自營出口2.7億美元,同比增長35.2%,新增出口生產企業31家;完成外經營業額6400萬美元,同比增長32.4%。

行政區劃

靖江市位於長江下游,北倚蘇中平原,東、南、西瀕長江,與張家港、江陰、武進等地隔江相望,轄12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66.47萬人。
JingjiangShi
0523
321282

靖江市靖江市

214500
市人民政府駐靖城鎮
2004年底轄12個鎮。

靖城鎮面積67.060平方千米,人口189268人。
新橋鎮面積61.350平方千米,人口58577人。
東興鎮面積35.680平方千米,人口34247人。
八圩鎮面積35.120平方千米,人口20997人。
斜橋鎮面積43.980平方千米,人口50873人。
西來鎮面積64.450平方千米,人口69509人。
季市鎮面積41.630平方千米,人口50061人。
孤山鎮面積32.970平方千米,人口27934人。
紅光鎮面積40.570平方千米,人口27601人。
生祠鎮面積29.738平方千米,人口22926人。
馬橋鎮面積59.740平方千米,人口45253人。
團結鎮面積29.406平方千米,人口25751人。

民俗風情

弦八彈 靖江民間為婚慶渲染氣氛的小型絲竹樂隊,常用樂曲有《八段景》、《誦腔》、《浪淘沙》、《梅花三弄》等。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民眾的需要,現今弦八彈在保留傳統曲目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的演奏。

講經 元末明初傳入靖江,經過民間藝人長期口頭加工,至清末達到定型階段。由於講經具有可貴的原始性、獨特的地方性和鮮明的藝術性,深受海內外專家的重視。他們稱靖江講經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腰鼓 興於解放初的民眾文藝活動,後因曲藝和戲劇的普及,腰鼓活動逐漸沉寂。改革開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民眾尤其是中老年人將其作為娛樂健身活動。如今靖江的腰鼓隊遍及各個社區,不僅陣容強大,而且演技高超,成為民眾文化藝術的一大亮點。

孤山泥狗子 靖江傳統民間工藝品,已有數百年歷史。該工藝品由孤山風化的岩粉燒制而成,中空,首腹部有孔,可吹出蛐蛐之聲,是兒童喜愛的玩具。除了製成泥狗,還可製成雞、豬、老虎等動物形狀。

孤山廟會 靖江歷史上曾是多廟之縣,凡是大廟均有廟會。孤山寺歷史悠久,名聞遐邇,每年三月初三的廟會更是規模宏大。是日,廟裡的僧侶舉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進香,而山下則有數以萬計的民眾從事各種貿易活動,其場面十分壯觀。

小獅子舞 極富靖江特色的民間舞蹈。其特點是舞獅人模擬小獅子的各種姿態,一邊騰挪撲逗,一邊變換隊形,將小獅子威武、健壯、憨厚、活潑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該舞蹈曾多次在省內比賽中獲獎。圖為排練現場。

盪湖船 普及全國的民間舞蹈,但靖江的盪湖船自有特色。外地盪湖船為“船娘”、“艄公”2人配檔,而靖江盪湖船多為“艄公”、“船婆”、“撐兄”、“船娘”4人配檔,並有樂隊、伴唱隊伴唱。

打蓮湘 新世紀靖江再度興起的民間舞蹈。舞蹈者一邊敲擊蓮湘,一邊表演各種舞蹈動作,在清脆而有節奏的響聲中不斷變換隊形。舞蹈者可以自舞自唱,也可由合唱隊伴唱。

秧歌舞 靖江秧歌舞興於解放初,後被更具表演性的民族舞和現代舞所取代。20世紀末,在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中,民眾性的秧歌舞再度興起。現今的秧歌舞既有傳統特色,又融入了民族舞和現代舞的表演技巧,令人耳目—新。

龍燈舞 靖江的龍燈舞富有特色,龍頭、龍尾、龍珠製作都很講究。表演時,隨著鑼鼓的伴奏,舞龍者耍出“二龍戲珠”、“金龍盤柱”、“疊羅漢”、“撬荷花”等各種招式,將龍的動態和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屋脊藝術 靖江房屋建築的一大特色。匠人運用“堆灰”和“瓦花”工藝,在屋脊上製成“喜鵲登梅”、“二龍戲珠”、“丹鳳朝陽”、“麒麟送子”等各種圖案,使屋脊富麗堂皇、美不勝收。靖江的屋脊藝術早為民俗學家所重視,有些專家學者還對此作了專門研究,並有文章在報刊發表。

唱鳳凰 流行於靖江農村的民間藝術。其道具是一隻紙紮的造型優美、色彩斑斕的鳳凰。鳳凰是傳說中的吉祥之烏,所以唱鳳凰的藝人,大都在春節期間去各村各戶演唱,以表示對主家的良好祝願。唱詞有的是先編後唱,也有的是現編現唱,並用鑼鼓伴奏,渲染節日的喜慶氣氛。

基礎設施

靖江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2004年,規劃體系逐步健全。成立了市規劃管理委員會,設定了市規劃局;高起點編制城市概念規劃、園區分區規劃、9號地塊詳規等9項規劃;新城區概念規劃面向國際招標,中標方案已修編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提速。重點項目快步推進,9號地塊全面動拆,漁婆南路拆遷安置工程啟動。城市交通體系逐步形成,江安路、驥陽路等7條“丁字路”、“斷頭路”改造竣工,開發區“8路4橋”建成使用,天妃宮橋拓寬改造已完成基礎工程澆築;新汽車站如期竣工,新長鐵路靖江站開通運行。電力、通信設施建設加快,虹橋、八圩等7個輸變電工程順利實施,新增電話用戶4.3萬戶。城市水環境得到改善,疏浚駁砌真武河、城區橫港西段等12條城區河道,新建提排站3座;建設污水收集系統,鋪設污水管網5300米。實施橫港中段、人民中路等一批綠化景點項目,新增城市綠地5.5萬平方米。城市管理得到加強。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抓手,著力整治城市秩序、環境衛生,市容市貌明顯改觀。落實環衛長效管理,健全“分級負責、劃塊包乾”的管理機制,新建一批環衛設施;集中治理交通違章,完善交通、地名標識;加大市場整合力度,商店、攤點經營行為逐步規範;拆除違章建築114起,面積2.1萬平方米。強化城區煙塵、噪音控制和水體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城市經營邁出新步。與江陰陽光集團達成協定,聯合開發建設濱江新城區;嚴格城市土地使用權公開競價出讓,出讓土地22宗、224.9畝,成交價1.4億元;市行政中心順利搬遷過渡,促進了原地塊連片開發。小城鎮建設加快,集鎮建設投入8.2億元,新增道路38.8萬平方米、商品房18.9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靖江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4年,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提高。實施火炬、星火計畫7項,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產品11個;完成新產品試製263個,重點扶持的45個新產品有15個實現批量生產,建成國家級微特電機及控制產業基地;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引進高層次人才56人。繼續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通過省中國小布局調整驗收;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實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度;推行基礎教育課改,強化素質教育,聯考萬人本科上線率達22.18,創歷史新高。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創業爭先”主題教育活動,紮實推進文明單位、人民路示範街等系列創建活動。成功舉辦第22屆文藝節,10項文藝作品獲省市以上獎勵,《打豆號子》獲全國群星獎優秀獎。醫療衛生管理和藥品監督得到強化,疾病防治工作進一步加強。計畫生育“雙創”活動深入開展,通過國家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驗收。廣播電視建設加快,在泰州地區率先實現有線電視“組組通”。民眾體育不斷發展,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啟動,市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順利開展。《靖江年鑑(2004)》榮獲首屆中國地方志年鑑獎特等獎。人武、雙擁工作不斷加強,靖江民兵開設長江渡場演習取得圓滿成功,徵兵工作任務順利完成。對外交流進一步拓展,與德國安斯巴赫地區簽訂締結友好城市協定書。物價、審計、僑務、台務、老齡、人防、氣象、防震減災、技術監督、民族宗教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故址勝跡

孤山是靖江最早的陸地,原為海上孤島,成陸於距今約7000—250萬年。孤山與天目山、黃山(江陰)同出一脈,是天目山的余脈,也是南通狼山以西、連雲港雲台山以南蘇北—蘇中平原唯一的山。孤山行似坐獅,高53米,總面積約5.8公頃。山上古木蔥蘢,大樹林立,叢林密布,通體碧綠。孤山的開發時間在距今約1800年。靖江人很早就在山上建成孤山寺等建築,成為一處宗教的熱土。如今山上有躡雲坊、孤山寺等景點,山腳旁建有靖江烈士陵園。每年農曆三月三的孤山廟會場面壯觀,遠近聞名。

靖江市 靖江市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泰州市縣級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地名
市轄區海陵區高港區
縣級市姜堰市泰興市靖江市興化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