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縣

靖遠縣

靖遠縣隸屬於甘肅省中部,位於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2016年,靖遠縣年末全縣總人口為501709人。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70192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1%。

基本信息

城市簡介

靖遠縣靖遠縣
靖遠,中國西部一個文明古老的縣份,黃河上游一方生機蓬勃的土地。她處於黃土高原西北邊緣,位居甘肅省中部,山環水繞,地域遼闊,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自古就是連線中原與西域的必經通道,成為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之一。素有“秦隴樞機”、“金城鎖鑰”之稱謂,被譽為“隴上名邑”、“黃河明珠”。靖遠,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她猶如華夏文明搖籃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人文景觀,展現出不凡的氣勢,絢麗多姿,古樸典雅。追溯境內先民活動的蹤跡,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類生存繁衍,考古發現了堡子山、紅嘴子、廟窪山等多處人類生活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戰國時期,靖遠為羌戎遊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時期遊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遺址——吳家川岩畫。戰國末期為秦國領地,秦統一中國後屬北地郡。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厲、鶉陰縣,肇啟靖遠兩千一百多年的縣級行政建制歷史。元鼎五年,漢武帝西行巡遊到達祖厲縣,臨黃河而返。南北朝時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會師於祖厲縣,欣然置為會州。歷經隋唐宋元朝代,境內長期處於爭戰狀態,唐末陷於吐蕃,宋代先後為西夏和金朝占領,州治多有遷徙,稱謂頻繁更易。明朝因邊防需要,於正統二年設定靖虜衛,這裡成為明王朝與北元蒙古國的軍事衝突地帶。清代順治元年更名靖遠衛,雍正八年改稱靖遠縣。此後,行政隸屬關係多有改變,但縣名沿用至今。
靖遠縣靖遠縣
靖遠,鍾靈毓秀,人才濟濟。歷史上這裡曾為邊塞要地,人習武藝,不憚攻殺。自東漢末年至清代初期,將才輩出,風起雲湧,先後有張濟張繡郭斌趙率教吳瑛路瑛王進寶潘育龍宋可進等將帥之才二十多人,精忠報國,名垂青史。近代,崇文重教,學風蔚然,范振緒陳國鈞朱銘心蘇振甲張雲錦王定元等名流賢達,層出不窮,光耀隴原。現代,靖遠又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地區。一九三二年,中共陝西省委派遣謝子長、焦唯熾策劃領導的靖遠起義,是甘肅黨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領導建立的“西北抗日義勇軍”,是甘肅省較早的一支革命武裝力量。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彭德懷率領的西方野戰軍(紅一方面軍)進駐靖遠,策應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徐向前陳昌浩李先念指揮紅軍在靖遠虎豹口強渡黃河,點燃了革命的火種,一批靖遠籍青年學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業,成為領導地方革命鬥爭的中堅力量,或為國捐軀,或功勳卓著。先烈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世代靖遠兒女,奮發努力,自強不息。

乾坤震盪,滄海桑田。經歷悠悠歲月的風雨洗禮,走過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里程,古老質樸的靖遠,從凝重的歷史陳跡中一步步走向現代的輝煌,恰似點綴在華夏文明天際上一顆耀眼的星辰,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歷史概況

靖遠縣靖遠縣
靖遠縣建置年代久遠,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隨著朝代的更替,轄域多有變遷,隸屬稱謂頻易。戰國以前,靖遠境內為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據,戰國末期,秦於公元前271年滅義渠戎,置北地郡,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靖遠境域始劃入秦國版圖。
秦代靖遠仍屬北地郡。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靖遠境內始置祖厲(今靖遠)、鶉陰(今白銀市平川區)二縣,屬安定郡(漢時從北地郡分置),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為靖遠縣級行政建制之開端。

新莽時期,改祖厲縣為鄉禮縣。

東漢時期,祖厲縣治南遷,鶉陰縣改為鸇陰縣,屬武威郡。

三國時期,屬魏國武威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將祖厲縣南遷,置隴東郡。前秦於鸇陰縣地置平涼郡。西秦屬苑川郡(今甘肅榆中縣)。

靖遠縣政區地圖靖遠縣政區地圖
南北朝時期,北魏置高平鎮(今寧夏固原),鸇陰縣屬之。西魏置會州,靖遠始稱會州。北周改會州為會寧防。

隋朝時期,會寧防改為會寧鎮,後改為會寧縣,屬平涼郡。

唐代初期,改會寧縣為西會州,後復為會寧縣,屬關內道。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因足食故改會州為粟州,當年復為會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置烏蘭、會寧二縣屬之。廣德年間以後陷入吐蕃,更名汝遮。

北宋時期,西夏國曾兩度攻陷靖遠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修築會州城,置敷川縣。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改為敷文縣,屬涇原路。

南宋時期,先後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縣為保川縣。

元代,仍為會州,屬陝西行省鞏昌府。

明代初期,裁會州,於迭烈遜(今白銀市平川區)設巡檢司戍守。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裁迭烈遜巡檢司,置靖虜衛,屬陝西行省都指揮司。

清代,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屬鞏昌府。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靖遠衛併入隴右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靖遠衛為靖遠縣,屬鞏昌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靖遠縣改屬蘭州府。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甘肅省設七道,靖遠縣屬蘭山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1961年,隸屬定西地區。1961—1963年,劃歸白銀市管轄。1964—1985年,復屬定西地區。1985年8月,白銀市恢復成立,靖遠縣復歸白銀市管轄。

地理地貌

靖遠縣靖遠縣
靖遠縣地處甘肅省中部,位於東經104°13′至105°15′,北緯36°至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國道109線、省道靖(遠)天(水)公路、鐵路白(銀)寶(積)線從境內通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從縣城西至白銀60公里,西南距離省會蘭州130公里。

自然資源

靖遠縣靖遠縣
靖遠,區位優越,物產豐富。她處在黃河上游古代中國遊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很久以前,境內森林遍布,水草豐茂,曾經是古人類理想的遊牧場地。由於黃河穿境而過,雨水充沛,河谷兩岸大片沖積地帶土質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條件適宜早期農耕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東漢時期,靖遠地屬邊陲,戍卒守邊,實行軍墾,境內屯田成片,阡陌縱橫,成為古代農業開發較早的地區。唐代貞觀年間,因盛產穀物,倉儲殷實,改名粟州。明代設衛後,廣墾荒田,修渠引水,灌溉農業由此發端,開黃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後建成興堡子川劉川三場塬三大高揚程電力提灌工程,黃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繼上馬,旱地變良田,荒漠起綠洲,靖遠成為黃河上游重要的灌溉農業區。

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套用,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最佳化,蔬菜、養羊兩大特色產業培育壯大,瓜果、夏雜糧、稻米等傳統產業重點開發,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大縣名副其實,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農業名優特產品二十多個門類。靖遠不僅是甘肅省最大的優質稻米生產區,被喻為“塞上小江南”,高效設施農業使反季節蔬菜生產形成規模優勢,享有“隴原菜鄉”的譽稱,而且是甘肅省重要的羔羊肉產地和集散中心,隴上佳肴“靖遠羊羔肉”美味可口,成為飲譽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遠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等金屬礦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嶺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屬礦藏,近年最新勘探發現的大型坡縷石礦,品位及蘊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業以煤炭開採為主,水泥、陶瓷、農業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形成一定規模,獨具地域優勢。商貿流通等第三產業迅猛發展,民營經濟快速成長,昔日“旱碼頭”情景再現,已躋身甘肅省個體私營經濟十強縣行列。

經濟概況

綜合

靖遠縣靖遠縣
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70682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083萬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74344萬元,下降0.5%;第三產業增加值288399萬元,增長2.5%。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56元(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34.8:25.5:39.7調整為34.5:24.7:40.8。
2017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8908萬元,同比下降45.30%,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3694萬元,下降43.71%;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5214萬元,下降73.06%。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71507萬元,下降73.58%;第二產業投資116365萬元,下降70.64%;第三產業投資381036萬元,增長2.09%。按經濟類型劃分,公有經濟完成投資203194萬元,同比下降28.91%;非公經濟完成365714萬元,同比下降51.52%。全縣實施固定資產項目個數136個,其中本年新建項目57個,續建項目76個。

第一產業

2017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6302萬元,同比增長4.8%。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25.24萬畝,比上年增加1.52萬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77.09萬畝,增長1.36%;油料種植面積5.28萬畝,增加0.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7.16萬畝(不包括薯類),增加0.01萬畝,其中日光溫室蔬菜面積達到6.55萬畝,減少0.03萬畝。瓜類種植面積14.01萬畝,比去年增加0.17萬畝。藥材種植面積10.88萬畝,增加0.38萬畝。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6.68萬畝,成林撫育作業面積35.14萬畝,當年苗木產量2691.01萬株,本年出售樹苗3262.05萬株。
全年肉類總產量20798.97噸,比上年增長1.73%;禽蛋8976.33噸,下降0.18%;全年水產品產量830噸,增長1.78%。
2017年年末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43.47萬千瓦(剔除三輪車動力);化肥施用折純量1.85萬噸,增長2.92%;農村用電量17902.27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4%;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0.86萬畝,新增0.8萬畝;水平梯田42.09萬畝,新增1.5萬畝。[11]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27564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2832萬元(含研發支出),同比下降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1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52215萬元,完成增加值16905萬元,下降4.8%;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75349萬元,完成增加值24556萬元,增長1.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3157萬元,增長38.99%,產銷率為96.62%。受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影響,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減。
2017年,全縣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31512萬元,同比下降0.3%。年末共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5家,實現產值169001萬元,竣工房屋面積20.68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8.0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6611萬元,同比增長6.45%,其中:限額以上完成92808萬元,限額以下完成163803萬元。按城鄉劃分,城鎮零售額135257萬元,同比增長4.79%.鄉村零售額121354萬元,同比增長8.37%。按行業劃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7967萬元,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99409萬元,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82萬元,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8853萬元。年末全縣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共31家,其中:批發業:5家,零售業25家,餐飲業1家。批零住餐個體戶共4家。
2017年,全縣旅遊總收入5.997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全年接待遊客總人數102萬人次,增長22.9%。
全年全縣大口徑財政收入為57259萬元,同比下降0.07%,其中縣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649萬元,增長7.13%(同口徑)。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11399萬元,增長1.84%。
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53724萬元,同比增長6.77%,其中,住戶存款餘額713602萬元,增長4.56%;非金融企業餘額142469萬元,增長11.81%;廣義政府存款餘額97634萬元,增長17.14%。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92474萬元,增長13.77%,其中,住戶貸款餘額511757萬元,增長15.83%;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380717萬元,增長11.12%。
2017年末全縣有保險公司16家,網點達到21個。其中:財產保險公司9家,人壽保險公司7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34003.71萬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106.47萬元,人身險保費收入24897.24萬元。全年理賠支出5851.55萬元,其中:財產險理賠支出3457.69萬元,人身險理賠支出2393.86萬元。
全縣新簽約招商契約項目18項,簽約資金總額63.97億元。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29項,到位資金58.645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46個,續建項目83個。
2017年末,全縣共有房地產開發企業14家,全年房地產施工面積55.1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46%;竣工面積24.49萬平方米,增長478.96%;銷售面積12.24萬平方米,增長62.77%,銷售額59908萬元,增長64.72%。

2017年靖遠縣教育基本情況表

項 目 單 位 數 量 說 明
學校數 230 普通國小114所,國小教學點74個,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獨立國中25所,高級中學5所,職業中學1所,特殊學校1所。
在校學生數 57047 國小生:30299人,國中生13157人,高中生10979人,職業中學生2612人。
教師總數 6546 國小教師2911人,國中教師2032人,高中教師1057人,職中教師221人,幼稚園教師310人,特教15人。

文化

2017年,全縣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公司2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轉播站12座,檔案館1個,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6.60%和99.9%,有線電視用戶達19311戶。

衛生

2017年,全縣共有醫療衛生計生機構221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新農合管理和計生服務機構各1家,民營專科醫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鄉鎮衛生院18家,鄉鎮計生服務機構18家,村衛生室176所。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1384張,平均每千人口床位為2.82張。全縣衛生計生機構共有在職職工1092人(不含臨聘人員),共有衛技人員937人。

體育

2017年,全縣有專職體育教練員12人,少兒業餘體校在校學生352人,共舉辦各類民眾運動會27次,參加運動員2.28萬人次。

郵電

2017年,全年郵電業務總量5004.4萬元,比上年增長11.0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152.4萬元,比上年增長8.91%,電信業務總量3852萬元,比上年增長11.65%。本地固定電話年末用戶達到4.2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年末達到30.87萬戶;網際網路年末用戶達到4.52萬戶。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4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工資性收入16491元,增長9.89%,經營淨收入2426元,增長0.87%,財產淨收入1823元,增長5.46%,轉移淨收入2744元,增長9.57%。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534元,增長5.34%。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2元,增長8.61%,其中:工資性收入3188元,增長4.18%,經營淨收入4824元,增長10.37%,財產淨收入112元,增長28.64%,轉移淨收入658元,增長15.9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269元,增長8.38%。[11]

社保

2017年,全縣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分別減少3711戶、1617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4.57%(北灣鎮新坪村、富坪村2014年底農業戶籍人口正在申請對接),較2016年降低3.48個百分點。

2014-2017年全縣精準扶貧情況表

年度 減貧人口(人) 貧困人口(人) 貧困發生率(%)
2014 27840 96880 23.03
2015 18023 82809 19.69
2016 14703 75933 18.05
2017 16177 61281 14.57

全縣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23770人,人均年勞動報酬53917元,增長14.58%;年內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020人,共有1397名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各種渠道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6%。組織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8.8萬人,創勞務收入16.3億元。
2017年,全縣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0155人,征繳養老保險費10144萬元;失業保險參保9857人,征繳失業保險費331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21044人,征繳職工醫療保險費5717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24492人,征繳居民醫療保險費310萬元;工傷保險參保19694人,征繳工傷保險費462萬元;生育保險參保14364人,征繳生育保險費242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縣核定應參保人數為244000人,已參保234122人,參保率95.95%,征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1997.48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1.9萬人,參合率達到95.01%。
全年全縣共有2574戶、6398人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發放保障金3418.9627萬元;共有17477戶、62689人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發放保障金10534.0143萬元。

環境保護

2017年末全縣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總面積8400公頃,省級森林公園2個,總面積771.79公頃。全縣有生活污水處理廠1個,生活垃圾填埋廠1個,全縣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6.5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森林覆蓋率達到14.05%。全縣能源消費總量65.63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13.41%,其中工業能源消費26萬噸標準煤,下降35.39%,單位GDP能耗為0.9408噸標準煤/萬元,下降15.55%。

安全生產

2017年末全縣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9起。其中:工礦商貿事故1起,死亡1人,直接經濟損失53.6萬元;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28起,死亡18人;其他行業領域無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地方榮譽

2012年,靖遠縣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隴上名邑”、“黃河明珠”等美名。

節慶活動

七夕節

在中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靖遠古蹟

黑城子古城遺址

黑城子古城遺址位於大蘆鄉,北城牆為祖厲河所沖毀。現存城郭殘址東牆長160米,西牆長116米,南牆長250米。城牆殘高2—6米,城外有護城河遺址。城內現開闢為耕地,地面暴露有灰坑及磚塊、瓷片等,經專家考證,此為宋元符年間所置新泉砦。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座落於縣城東十公里處紅山岔內,四周紅色石質山體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湧出,以“法門”“清泉”立說,故名法泉寺,是隴上聞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開鑿,始建於北魏時期,唐宋兩代較為鼎盛。現殘留36個洞窟,保存有唐代以來雕塑佛像及壁畫等珍貴文物,具有重要的藝術欣賞和歷史研究價值。唐初大將尉遲敬德曾監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寧五年(1106年)欽賜法泉寺與西安景雲寺為上下兩院禪寺,允許會州法泉寺容納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靖虜衛指揮房貴與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創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藍殿、觀音堂等。明代兵部尚書彭澤青年時遊學至靖遠,曾寄身法泉岩洞潛心讀書,作有《東山八景》詩及《仙堤賦》等詩文。近代有張大千、于右任、何裕、范振緒、張雲錦等文化名人尋訪古寺並留下墨寶。張大千曾題聯:“岩前柱杖看雲起,松下橫琴待鶴歸”,臨洮何裕題有“法能護體,地翠千里;泉可洗心,靈映九州”,均已木刻懸掛寺內洞窟門上。現今珍藏於甘肅省圖書館的文溯閣《四庫全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一度在法泉寺隋唐石窟內保存。

法泉寺自古山幽林茂,石冽泉清,被佛家視為修行善地,證道勝境,譽稱“法泉地靈”,是靖遠古八景之一。自一九八八年開始,政府號召,社會捐助,對法泉寺文物古蹟重點保護,修復石窟,再建樓閣,恢復舊制,引水上山,植樹綠化,使其面貌煥然一新,昔日雄剎,重放光彩。法泉寺以其悠久的創建歷史,珍貴的文化遺產,獨特的紅岩景觀,成為隴上黃河風情線一處重要的旅遊觀光地,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合院

靖遠縣現存四合院是清代代表性建築物之一。位於雙龍鄉仁和村發裕堡內,距離縣城約130公里。始建於清代中葉,房屋為磚土木結構,北堂屋三間,屋檐為卷棚式,四明柱;南堂屋三間,東西房各六間,均為七明柱,西南角有木結構繡樓兩層六間,大門影壁為磚雕,刻工精細,清靜淡雅,古樸厚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資源

大浪天險

位於靖遠縣城西南八十里之烏金峽,丹崖石峽,中流黃河,地勢天險,惟通舟筏。傳說,大禹治水時,開山劈石,引黃入峽,在數十里峽底,儘是先民掏金後留下的一堆堆碴石和自然形成的一道道石階,兇惡巨大的河水傾瀉而下,跨階奔騰,洶湧澎湃,大浪濤天,吼聲如雷,故稱“大浪天險”。古人有詩為證:

天然大浪與雲齊,扼險崔巍關以西;
萬里塵氛清塞外,詩留石壁幾人題。

“大浪天險”聞名古今,蘭、皋、榆、靖一帶傳為勝景,自古迄今,河水洶湧湍急,一年四季,大浪之奇始終不消。

哈思風姿

哈思山位於靖遠縣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巒逶迤,氣勢磅礴,雄偉壯麗。它北臨黃河,南連興堡子川,綿延百餘里,儼然一道天然屏障,橫峙祖國西北大地。在其支脈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蓋著大面積茂密的原始森林,駐足遠眺,但見鬱鬱蔥蔥,景致綽約,仿佛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突兀眼前,誘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臨其境,只見古樹參天,灌木叢生,蒼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風襲來,林濤陣陣。哈思山林區不僅是縣境內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觀,也是甘肅省面積較大的水源涵養林,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自漢武帝時代起,著名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寧夏進入甘肅靖遠境內,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黃河,進入河西走廊。歷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黃河古渡口,以及聞名於時的古驛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這裡發現了為數不少的漢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長城及烽燧等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語“玉”的意思。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為境內第一峰。在其東側便是雪山,因山頂積雪深厚,常年不消,遠遠望去,銀光閃爍,蔚為壯觀,有“雪嶺堆銀”的譽稱,為靖遠古八景之一。康熙《靖遠志》記載: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黃河,南接分水嶺。峰巒層列,岩壑橫峙,松柏嚴茂,鳥獸蕃庶,積雪冬夏不消。遙望清嵐素霧,亦一方之名勝也。

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蘇州人宋賢、詹理閱兵靖遠黃河邊,曾游此山,題詩紀勝。

中國農民第一橋

靖遠縣中國農民第一橋

九曲黃河,在即將進入靖遠的時候,突然轉頭,從南向北經烏金峽滾滾而來,出口處一橋飛架東西,這就是被譽為“中國農民第一橋”的平堡黃河吊橋。平堡黃河吊橋位於靖遠縣平堡鄉烏金峽口西端黃河之上,1967年3月始由當地農民自發籌資興建,依靠國家支持和附近廠礦企業的幫助,於1970年3月21日建成通車,是黃河上游修建的第一座吊橋。

橋身全長192.4米,兩端由高15米的索塔拖起粗壯的鋼繩形成弧形,主橋為加勁式鋼桁架結構,主橋一孔跨度130米,另有引橋3孔,橋面淨寬4米,兩邊是0.8米寬的人行道。平堡吊橋連線黃河兩岸,可謂天塹一架變通途,抬眼望去,似長虹臥波,蔚為壯觀。

中流砥柱

出靖遠縣城西行,過黃河大橋,進入靖北公路不遠,一巨大獨石赫然入目。此石屹立農田之中,形似紡錘,高約20米,圍大約40米,系一完整紅砂岩構成,陡削高聳,不易攀登。據史料記載:“衛西北五里黃河中,石峰突出,丹壁巋然,屹立千仞,峻峭方正,形如圭玉。江波巨濤,激觸分流,噴珠嗽玉,雷鳴鼓譟,真奇觀也……”。獨石原立於黃河之心,水流湍急,驚濤拍石,洶湧澎湃,甚為壯觀。歲月流逝,河道變窄,棄獨石於沉積沼灘之中。而今,當年“噴珠嗽玉,雷鳴鼓譟”壯美景觀雖已盡失,但尋幽訪古,毋需駕舟涉險,便可立於巨石腳下,領略當年“砥柱中流”的“廬山真面目”,想像其“洪波巨濤,激觸分流”的風采。

石之北側有宋代張俊垂直榜書陰刻“西來鰲柱”四字,字大一米見方,系飛白雙線刻就,今雖布滿苔蘚,字跡不易辯認,但“西來鰲柱”的傳說經久不衰。據《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
於是女媧煉五色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獨石即指女媧斷以立四極的四個鰲足居西的一柱,這是歷史賦予“西來鰲柱”濃厚的神話色彩和無限靈氣。巨石正東明萬曆參將李崇義題“中流砥柱”已蕩然無存。正南“黃流在中”橫書,傳為唐將敬德所書,周雕龍鳳花紋,煞是精緻,僅存一角。鄉舉房梓、馬騰遠、貟從龍合書“靜濤”尚存。然而,慕名參觀考察、拍攝者仍絡繹不絕。

《甘肅通志》和地方史書對“獨石頭”之景均有記載。明朝邢玠詩曰:

屹立中流幾萬年,嶙峋怎肯受秦鞭;
媧皇留此非無意,為挽狂瀾不補天。

地方特產

小口大棗

棗樹在中國栽培有300多年歷史。《詩·豳風·七月》云:“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千百年來,紅棗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大棗學名(Zigyphussp),是靖遠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石門鄉小口、安韋、茨灘、壩灘、石門5村,棗園面積3000畝,目前掛果棗樹達5.1萬多株,年產大棗約70萬公斤,產值達280多萬元。小口大棗具有個頭大,肉質厚,含糖量高,維生素豐富,味美香甜等特點,系食用、藥用及滋補佳品。平均單果重15.2克,最大單果重25克,鮮棗含糖26.2%,總酸0.6%,維C484.6毫克/100克,出乾率42%以上,宜制乾。1991年在石家莊全國林果產品展銷會上獲金獎,專家評審鑑定評語為“甘肅保產,小口大棗,紅膠粘土,泉水澆灌,日照長,個大肉厚,馳名中外”;1997年在甘肅省林果產品展銷會上獲銀獎;1998年被評為白銀市優質農產品;2002年被農業部評定為“綠色食品”。石門鄉被白銀市列為大棗基地。小口棗是人們公認的“活維生素丸”,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同時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有“滋補解毒,活血化淤,健脾潤肺”之功效,為百病之引。

燈籠辣椒

靖遠縣燈籠辣椒

學名(Yargrossumbaily),地方名大辣子園辣子甜椒,為靖遠優質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開張,葉片厚大,生長勢強,要求光照、通風條件良好。果實扁園,縱溝較多,色澤鮮艷美觀,一般畝產6000斤左右,中心產區在糜灘、東灣、烏蘭等鄉鎮,沿河其它鄉鎮也有零星栽培。一般八月上市,十月底摘完。產品遠銷寧夏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各地。

哈思梨

哈思梨(Pgrussp)屬稀有珍品。因產于靖遠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雞蛋,質細味甜,香味濃郁,核小個頭均勻,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變其色味,異於他果而著稱,歷史上曾是靖遠縣進貢品之一。梨木面積極小,易地栽植不佳。靖遠縣石門鄉小口村哈思街崖頭及小口沙河掌有小片栽植,1988調查共有老樹11株,樹齡高達80年以上。共有大小梨樹30多株,年產1500公斤左右,株產150公斤,多為禮品使用,市場銷售極少,故而“以稀為貴”。目前尚存不多,僅有28株。

鴿子魚

靖遠縣鴿子魚

學名北方銅魚(Coreiusseptentronalis),鯉形目鯉科亞科銅魚屬,地方俗名鴿子魚。因其形似鴿子而得名,體扁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體背古銅色。頭小,口小呈馬蹄形,具長須一對,頭長為口寬六倍左右。唇厚,下咽齒末端斜切,胸鰭末端不達腹鰭起點。肉質細嫩鮮美,骨刺少。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被視為珍饈佳品。是黃河中特有的珍貴魚類品種,以味美肉肥著稱,主要分布在靖遠至中衛一帶的200公里的黃河河段。它鱗少身短,腹大嘴尖,被網後,隆起的脊背高懸,較大的胸鰭宛若鴿翅,遠望猶如一隻鴿子棲之網上,據志書《彩魚》載:“山岩之上鴿子最多,涉入黃河即變魚。味最美。”鴿子變魚不堪信,但鴿子魚肉,細膩白嫩,具有提氣補虛,滋陽補腎的功能,是老弱病殘者的滋補佳品,曾是歷代朝廷必不可少的“貢品”。據史料載,“民國33年,靖遠輸出鴿子魚3000隻,每隻價高300元”。古往今來,鴿子魚成為靖遠首屈一指的名優特產。在靖遠無數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中,“鴿子魚”的傳說聞名遐邇。

二毛裘皮

二毛裘皮系灘羔羊一月齡左右宰剝加工而成,皮板輕薄,柔韌細密,毛股緊密,花穗美觀,成明顯大波浪彎曲,俗稱“九道灣”,美觀大方,馳名中外。

靖遠是中國重要的灘羊、中衛山羊主產區,全縣羊只存欄41.9萬隻。靖遠二毛裘皮、沙毛裘皮,特別是五合、北灘、高灣等地出產的二毛裘皮,細密柔軟、毛股長而彎曲,其中有“孔道環”之稱者為上品。靖遠裘皮加工歷史悠久。一千多年前靖遠先民就開始用羊皮縫製裘皮大衣(俗稱“二毛筒子”),用羊毛擀氈等生產生活用品。早期的皮革加工企業是靖遠縣白皮廠,後改名為靖遠縣裘皮廠,所生產的皮褥子深受外商歡迎。創建於1984年的白銀騰飛裘皮綜合製品廠,2002年引進國際先進裘皮加工工藝,大膽進行技術改造,裘皮加工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穩步提高,現擁有固定資產265.9萬元,年加工裘皮10萬多張,已開發生產二毛裘皮褥子、染色皮褥、領條、圍巾、毛皮包、裘皮服裝等10多個品種,年產值1300萬元,實現利稅390萬元,產品銷往美國、義大利、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冬果梨

學名(pgrusserotinarehd),地方名大果子,在靖遠栽培歷史長分布範圍廣,較耐旱、抗寒、適應性強,宜具灌溉條件排水良好的輕土壤上栽植。產量高,品質優,果肉細脆,果汁味甜酸適度可口,耐貯耐運,越冬性強,是靖遠縣果類的名優新產品,遠銷寧夏、內蒙等地。

據歷史記載,早在明代黃河兩岸的農民就以“園圊為業者”並形成一定規模。《甘肅通志》雲“梨花靖遠最多”。“康熙志”亦有“梨有鵝梨(冬果梨)、乳梨(牛奶頭)、雲梨、木梨、消梨、赤梨(紅冬果)”等描述。

冬果梨生、熟吃皆可,具有生吃生津解渴,熟食潤肺止咳之功效。中心產區在烏蘭、北灣、平堡、興隆、石門等鄉鎮,種植面積5000畝,總產量3000噸。

歷史文化

居住
靖遠是一個通過移民而得到開發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習俗經歷了一個不斷融合演變的過程。移居這裡的人們為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選擇居住地點以出行方便、避風禦寒、接近水源等為主要考慮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類別的人口聚居點,從境內許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見一斑。人們歷來多選擇以城、堡、灣、灘、水、井、泉、梁、峴、塬、溝、墩、鋪、川、坪、寺為聚集點,如古城、裴家堡、東灣、糜灘、大營水、劉家井、紅柳泉、砂梁、曹峴、三場塬、煙洞溝、十里墩、二十里舖、吳家川、五大坪、劉家寺等等。在這些聚集點中,有的以同族為核心,有的為歷代軍屯點,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此外,由於這裡曾為邊陲地帶,人們集中一處而居,和防禦外敵入侵也有直接關係。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樓房、土房、高房子、土窯洞、箍窯、棚道、臥鋪子等。
飲食
在靖遠農村,人們保持著一日三餐的習慣,清晨起來先勞動兩個多小時,於九點鐘左右吃早飯,一般以黃米或白米糝飯、炒菜為主,在一日中最為重要。午飯在下午一點鐘就餐,冷季吃蒸饃,暖季吃涼粉、涼麵。太陽落山時吃晚飯,多為煮麵食。城鎮居民一日三餐,早晨吃早點,一般簡單量少,中午米飯、炒菜,晚上也多以煮麵食為主。
服飾
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貧富差距,民眾著裝差異很大。生活條件極貧困者,衣服夏以蔽體,冬以禦寒,油污補丁,無式無樣。普通百姓,春秋以大腰褲短褂為主,夏穿汗衫、短褲,多為自製粗布服裝,冬著大襟棉衣,俗稱“裹肚子”,天氣寒冷時穿羊皮襖。夏戴瓜皮小帽或頭裹毛巾,冬戴氈帽、棉帽。富戶人家以上等布料綢緞為主,春秋穿長袍短褂、內襯外套,冬著二毛裘衣。夏天頭頂灰絨禮帽,冬天戴平頂黑絨帽。一些大中專學生、職員身著中山裝,男子穿自製圓口平底布鞋,年輕婦女穿繡花鞋。
喪葬禮俗
喪葬的禮規習俗衍生繁雜,沿襲不衰。有關靖遠民間的喪葬禮俗,分為臨終、守鋪、居喪、戴孝、接三、家祭等幾個程式。

著名人物

靖遠縣有張濟、張繡、郭斌、趙率教、吳瑛、路瑛、王進寶、潘育龍、宋可進、范振緒、陳國鈞、朱銘心、蘇振甲、張雲錦、王定元等。

政治

靖遠縣靖遠縣
縣委書記:鄭鈺
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力江
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魏列海
縣委常委:王永傑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察委主任:高興國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天舉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忽建強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強
縣委常委:王建全
縣委常委、統戰部長:辛燕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