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區

安定區

安定區位於甘肅中部,北靠工業重鎮蘭州,南臨古都西安,既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又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該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有“隴中苦甲天下”之說。安定區轄2個街道、12個鎮、7個鄉:中華路街道、永定路街道、鳳翔鎮、內官鎮、饞口鎮、稱鉤驛鎮、魯家溝鎮、西鞏驛鎮、寧遠鎮、李家堡鎮、團結鎮、香泉回族鎮、符家川鎮、葛家岔鎮、白碌鄉、石峽灣鄉、新集鄉、青嵐山鄉、高峰鄉、石泉鄉、杏園鄉。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安定區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跨北緯35°17′54″至36°02′40″、東經104°12′48″至105°01′06″之間,南北長82.9公里,東西寬73.3公里,總流域面積3638.711平方公里。東北及東部鄰會寧,東南接通渭,南部與隴西渭源毗連,西南連臨洮,西部至西北與榆中接壤。

安定區安定區

全區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勢最高處為西南部高峰鄉城門寨,海拔2577.3米;最低處為北部關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城區所在地海拔為1898.7米。全境處祖厲河支流關川河流域,在關川河與渭河流域分水嶺之北,關川河與秦祁河、苑川河流域分水嶺之東,西鞏河與厲河分水嶺及祖厲河之西。大地構造屬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東部、隴西鏇卷體的一部分。建國以前土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梁峁縱橫,土地貧瘠。

氣候屬中溫帶乾旱、半乾旱區,大陸性季候風氣候顯著。年平均太陽輻射量14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500.1小時。年均氣溫6.3℃,極端最高溫34.3℃,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7.1℃。無霜期141天。正常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秋季,蒸發量高達1500多毫米,是一個乾旱、冰雹、霜凍、低溫等自然災害頻繁的農業區。

全區生物資源比較豐富,盛產小麥、豆類、玉米馬鈴薯糜谷胡麻芸芥等作物,肉、奶、毛、羊絨等畜產品也比較豐富。是全省馬鈴薯、胡麻、豆類的主要產區之一。

歷史沿革

安定區安定區

安定區在4000年前,即有人類繁衍生息。至宋代,先後有戎、吐蕃、羌等民族居住。公元1081年(宋元豐四年),築通西寨(今屬隴西縣)。1096年(宋哲宗紹聖三年),築安西(今巉口鎮三十里舖古城)及定西(今縣治所在地)二城。次年築平西城(在今魯家溝以東)。金於1130年(太宗天會八年)取定西,至1142年(熙宗皇統二年)建縣。1216年(金宣宗貞祐四年),定西縣升為州,轄定西、安西、通西三縣。1227年(金哀宗正大四年),元取代金而轄定西,至1266年(世祖至元三年),撤併定西、安西、通西三縣直屬於定西州。1352年(惠宗至正十二年),改定西州為安定州。1377年降州為縣,經歷明清兩代。1914年定西縣歸屬甘肅省蘭山道。1928年廢道設行政區,定西縣歸屬蘭州行政區。1944年成立甘肅省第九督察專員公署,治臨洮縣,轄定西。1949年8月14日,定西解放。16日成立定西縣人民政府,隸屬會寧專員公署。9月改會寧專員公署為定西專員公署,定西縣一直為定西市所在地。2003年9月撤縣設區,改稱為定西市安定區。

民俗文化

安定區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古絲綢之路和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四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兩千年前就有比較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安定人民淳樸勤勞,愛好文化藝術。他們通過長期的勞動勞動辛勤耕耘,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
文物古蹟

安定區安定區

境內有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大量遺存,陸續山土了國家級文物“新莽權衡”、省級文物“西夏金卷”、明代木板彩繪、唐代雕塑和新石器時代彩陶等。

社火戲曲

1、社火,亦稱秧歌,是安定區民間廣為盛行的傳統文娛形式之一,每年春節期間演出。有高蹺太平鼓、推車、龍燈舞獅旱船等表演節目,形式多樣,氣勢壯觀。演唱曲子有《繡荷包》《織手巾》《採花》等民間小曲。

安定區安定區

2、戲曲,主要有眉戶子、小曲子、秦腔皮影戲等。

工藝

主要有剪紙刺繡彩燈等。

安定區安定區

藝術創作

先後創作了《許鐵堂》《國薯之鄉》《弘揚隴曲,宣傳定西》《洋芋工程鋪富路》等劇目20多部,創作《女子令鈸》《燈籠夯》等舞蹈100多個,每年創作書法、美術、攝影作品1300多幅。其中文化館花兒歌手丁天蘭同志演唱的《騎上尕馬兒下四川》《阿哥的肉》等花兒分別獲2001年、2002年、2005年國家級和省級金獎、銀獎。國家美協會員、文化館畫師王銘同志創作的美術作品先後有10多幅在省級美展入展並獲獎。省美協會員,文化館油畫畫師張四民同志創作的油畫作品先後有10多幅分別在國家級、省級、地級美展入展並獲獎。

風味小吃

火鍋:將粉條丸子雞肉、熟菜、豆腐等置於火鍋之內,加雞湯、開水用木炭燒,為待客之佳肴。春節吃火鍋,寓有團圓之意。

安定區安定區

釀皮子:將白麵團用涼水搓洗成汁,傾入蒸盤,放開水鍋內煮熟,佐以油潑辣子、醋、蒜泥等食用。

麻食子:將揉好的白麵團,切成小球,在木梳或草帽上,搓成螺絲狀,在臊子湯中煮熟,加佐料食之。

醃白菜:將大白菜在開水中煮半熟,置缸內加鹽、花椒麵、茴香面醃製而成。

粉湯:將涼粉切成方形薄片,加丸子、雞肉、酥肉、肉片等,為定西民間婚喪常見待客食品。

羊肉泡饃:羊肉煮熟切碎,羊湯中加蔥花、香菜、將“鍋盔”(大餅的一種)掰碎置碗中,放肉,用沸羊湯澆而食之。味鮮,富有營養,為回、漢人民共同喜愛食品。

手抓羊肉:將羊肉帶骨剁塊如拳頭大小,煮熟後加佐料食之,味鮮美。

經濟建設

安定區是中國西部貧困地區的代表,也是西部地區發展變化的縮影。長期以來,在中央、省、市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全區上下充分發揚領導苦抓、社會苦幫、民眾苦幹的“三苦”精神,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進入新的世紀後,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廣大幹部民眾,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堅持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的原則,立足政治、區位、產業、資源四大優勢,構建全市區域經濟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立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加快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的轉變,走上了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城鄉共同進步的路子。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20.2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3億元,同比增長17.5%。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35億元,同比增長22.6%;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530萬元,同比增長2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9億元,同比增長1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50元,同比增加88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68元,同比增加105元。

安定區安定區

一是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十五”以來,安定區牢牢把握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不斷加大投資建設力度,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全區上下牢固樹立項目發展觀,以項目建設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從項目的儲備、爭取、建設和管理入手,千方百計狠抓項目工作,帶動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2003—2007年,全區共建設各類項目515項,爭取國家政策性投資8.79億元,招商引資8.52億元。僅2007年,爭取各類國家政策性投資項目150項,到位資金2.57億元;引進招商項目12項,到位資金2.17億元,雙雙突破兩億元大關。特別是通過民盟中央、國家發改委、國家農業部、交通部、鐵道部等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全區人民期盼了半個世紀的引洮工程開工建設,蘭定、天定、平定高速公路、寶蘭鐵路複線等國家重點項目順利實施,以及灌區節水改造、病險水庫加固、農村飲水安全、330千伏輸變電、農網二期改造、退耕還林、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污水處理等項目有效實施,有效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切實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五年來,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7%,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一段時期。
二是產業開發水平全面提升。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安定區立足資源優勢,提出了在農村大力發展馬鈴薯、畜草、勞務三大產業的工作思路。通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和發展,馬鈴薯產業依託“中國馬鈴薯之鄉”的地域品牌優勢,以建設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打造“中國薯都”為目標,通過狠抓馬鈴薯產業化經營中的生產、加工、銷售、貯藏、科研等各個環節和領域,初步走出了一條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行銷、精深化加工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已成為全國縣(區)級馬鈴薯種植面積、總產量、外銷量、加工量和帶動農民增收最多的主要產區之一。2007年,種植面積達到95萬畝,總產量達到110萬噸,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達到1500元。與此同時,龍頭企業、種植基地、專業市場和中介服務組織同步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定西馬鈴薯證明商標、脫毒種薯原產地保護、A級綠色產品、有機食品的註冊和認證取得成功,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馬鈴薯標準化示範區(縣)。特別是2007年全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經驗交流會、高端論壇、成果展覽在我區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完善了產業發展的思路,提升了產業發展的水平,擴大了安定區馬鈴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畜草產業堅持“一池三改”、“五良”配套原則,在落實封山禁牧措施、轉變畜禽飼養方式、完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等方面走出了新的路子,養殖規模和效益不斷提高。2007年全區畜禽存欄總量達117萬頭(匹、只),畜牧業總產值達2.5億元。勞務產業通過實施“安定技工”勞務品牌戰略,狠抓基地建設、培訓提高、組織輸出、維權服務四個環節,實現了由勞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組織型、農村勞動力向城鄉勞動力共同輸出的轉變,每年輸出剩餘勞動力7.2萬人以上。山東青島、浙江義烏、新疆建設兵團等一批勞務基地不斷壯大,培訓—輸轉—就業—增收的勞務產業鏈條已經形成。2003—2007年,全區共輸出勞動力39.7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2.53億元。
三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安定區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破碎,溝壑縱橫。1983年,安定區被列為國家“三西”建設和全國八片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全區上下搶抓這一有利時機,充分發揚“三苦”精神,堅持不懈地開展了水保生態環境治理。全區累計興修梯田154萬畝,順利實現了梯田化縣(區)的目標。特別是從1999年開始,全區拉開了聲勢浩大的退耕還林帷幕,截止2007年,安定區共完成退耕還林48萬畝,配套荒山造林44.4萬畝。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壩系工程建設、生態修復等項目,建成了九華溝、響河溝等一批精品流域示範點。全區204條小流域已有145條通過治理並通過國家驗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4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到70%,榮獲“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區(縣)”稱號。通過不斷加強生態治理,使昔日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基本實現了山綠起來、人富起來、環境好起來的目標。
安定區安定區

四是新農村建設步伐穩步推進。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要求。根據中央和省市的總體要求和安排部署,區委、區政府討論制定了《定西市安定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提出了1—2年規劃試點、3—5年示範推廣、5—10年初見成效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在具體工作中,結合目前已經實施的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村沼氣等項目,積極推行種林草、改圈舍、養牛羊、建沼氣、增收入、快致富的模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經濟。特別是結合農村小康住宅建設,配套以沼氣、改圈、改廁、改廚為主的“一池三改”技術,改善人居條件,提高生活水平,探索出了淺山區推進生態文明小康建設的路子。全區已建成了青嵐鄉大坪村等一批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為全區新農村建設探索了有益經驗。
五是地方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安定區依託豐富的馬鈴薯資源優勢,堅持立足農業辦工業、依託資源上項目的思路,通過加強技術改造、招商引資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以馬鈴薯精深加工為重點的綠色食品加工業,地方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到2007年,全區已建成馬鈴薯澱粉精深加工企業12戶,年生產能力達12萬噸,年消化馬鈴薯40萬噸以上。2003—2007年,全區共投入資金1.7億元,完成了超興全粉生產線、薯峰一期變性澱粉生產線、隴海菊粉一期等17個技改項目,金大地等5戶企業被評為省級龍頭企業,企業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有了新的提高。2007年,全區36戶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200萬元,比2003年增長97%,年均遞增18.5%。
六是社會各項事業穩步推進。基礎教育全面加強,“普九”成果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面實施,教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聯考上線人數逐年增加;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定西職業中專成為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社保體系不斷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覆蓋面逐步擴大。在全省率先啟動實施的城鎮居民合作醫療制度,引起了全社會的良好反響,得到了城鎮非職工居民的廣泛支持,為定西市開展全國試點工作創造了經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完善,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切實解決了廣大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零就業家庭援助、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政策全面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年提高10%,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開。城鄉特困家庭大病救助工作積極開展,農村五保供養和軍人優撫安置政策有效落實。殘疾人工作積極開展,扶貧解困、勞動就業、權益保障取得良好效果。取暖、價格、住房補貼按時發放,困難民眾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覆蓋了城鄉居民。

交通道路

安定區位於甘肅中部,地跨東經104度12`48``至105度01`06``,北緯35度17`54``至36度02`40``之間,南北長82.9公里,東西寬73.3公里,總流域面積3638.711平方公里。北靠工業重鎮蘭州,南臨古都西安,既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又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該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隴海鐵路、寶蘭鐵路二線及國道310、312、定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自古就有“甘肅咽喉”、“蘭州門戶”之稱。獨特的區位、便利的交通是發展經濟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安定區安定區

西漢時,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把安定區與外界連在了一起。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安定建立了站赤(即驛站),形成了經通安驛、延壽驛與稱鉤驛的南北驛道及經西鞏驛、延壽驛與稱鉤驛的東西驛道。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蘭州黃河架設浮橋,以蘭州為中心的東西驛通(陝甘車馬大道)橫穿安定,成為明清以來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清林則徐謫戍新疆、左宗棠隨軍西進,均經安定。民國16年(公元1927年),沿陝甘大道,修築了蘭州至平涼公路,穿越安定。民國33年(公元1944年)修通了定岷公路北段,通行大車。古代交通運輸業對安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建國初期,興起了大搞地方道路的高潮,相繼改建新建了西蘭宜蘭定臨定天定渭等幹線公路5條,定西市安定區過境全長達222公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交通運輸事業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黑山至崖灣公路、西蘭公路、韓家坪至張灣鄉政府段、紅馬路、巉郭路相繼開通,縣道發展到210公里,交通條件有了較大改善。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安定交通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連霍公路、定蘭高速公路等相繼建成,過境分別為49公里和27公里,安定區從此告別了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與此同時,地方骨幹道路建設如火如荼。區委、區政府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全區人民團結拼搏,艱苦奮鬥,加大項目實施力度,千方百計上項目,全力以赴爭資金,加快建設促發展,公路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紮實推進,安定區搶抓國家和省上加速推進西通縣油路、縣際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步伐的有利機遇,加大項目爭取和組織實施力度,公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步形成了以國省道為骨架、縣鄉路為支線、連線城鄉的公路網路,有效帶動了全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自2004年以來,全區共積極爭取項目資金7399萬元,相繼完成了馬塬公路鋪油、梁稱公路改造鋪油、葛西公路、內高公路、高白公路改造等通達、通暢工程153項,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24公里,其中修建通鄉油路4條100.9公里,修建通鄉改造公路3條79.8公里,修建農村通達工程124條760.3公里,修建通暢工程2條4.85公里。2008年,已啟動實施西漫公路鋪油、白大公路鋪油、李通公路硬化等53項重點公路建設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

這些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出行條件,方便了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對助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加大鄉村道路建設是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安定區通過民工建勤、民辦公助等辦法,走山、水、田、林、路綜合配套的路子,狠抓農村道路建設,鄉村道路以每年超過300公里的速度遞增,近年來新修鄉村道路達2300公里,改造上等次1000.54公里,道路質量等級不斷提高,文通條件明顯改善。

目前,全區現有國道過境4條187.8公里,省道過境3條96公里,縣道過境10條271.5公里,專用公路2條19.4公里,鄉道10條140.2公里,鄉村道路1318.3公里。國、省道過境通油路的鄉鎮有16個,占鄉鎮總數的84.2%,通油路的村有101個,占行政村總數的33%,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013.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國省道為框架,縣鄉道為支線,東西連線,南比貫通,以“五縱五橫”(五縱:白高路、靖定路、馬塬路、定渭路、定隴路。五橫:蘭宜路、葛西路、巉柳高速、312國道、王定路)為主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全區實現了鄉鄉通公路、村村通汽車、社戶通農用三輪車的目標。

安定區安定區

四通八達的公路使農副產品的內運外銷十分便捷。全區鄉鎮的通班車率達到100%,行政村通班車率達到80%,城區有大型汽車站2個,各鄉鎮分別設立一個客運站點。全區已開通客運班線38條,營運里程達7200公里,營運車輛達3126輛。城區有公交線路3條,公車47輛,計程車384輛,機動三輪車298輛,為客貨運輸提供了充足的運力,創造了便利的條件。2001年鐵路複線貫通安定,過境66公里,鐵路大動脈把安定同全國連在了一起,為大宗貨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定安區與省會蘭州僅用1小時的時間可以通達,交通條件十分便捷。

安定區地處歐亞大陸橋中段,東承古都西安,西接省會蘭州,公鐵路優勢互補為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安定區發展帶來無限商機,交通運輸業為安定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勤勞勇敢的安定人民正以嶄新的姿態,堅定的步伐,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昴首闊步奔向小康之路。

電力通訊

區內屬劉家峽大電網供電,城區設有110變電站2所,巉口鎮區新建330變電站一所。區內10千伏線路10條,各鄉鎮及所轄區全部通電。居民用電、經營服務用電電價分別為0.49元/度、0.63元/度。大工業用電電價為谷峰電價,平均電價0.562元/度。

旅遊資源

境內名勝旅遊資源希缺,但廣袤日黃土文化孕育了安定人民熱情、樸實、厚道、勤勞的本色,與之而來的“農家樂”特色旅遊也隨之興起。

安定區安定區

1、主要旅遊景點:在城區建成了玉湖公園兒童樂園西岩山公園南山公園許公堂青煙寺等旅遊、休閒、娛樂場所。省級森林公園西岩山公園初具規模。

2、旅遊體系:依託區位優勢,以玉湖公園、西岩山公園、南山公園為龍頭,以內官國潤山莊巉口生態樂園河洲村金龍綠色食府煌佳山莊西岩山李家坪農家風情為主的農家樂,以及內官烈士陵園為依拖的農家樂和紅色旅遊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了以城區旅遊景點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旅遊景點開發的旅遊發展體系。

3、旅遊服務能力:為促進安定旅遊業的發展,投入大量資金對旅遊購物場所、賓館、飯店加強建設,先後建成了定西文祥超市、萬家和購物中心、大什字市場、新興商場、定西賓館、海天賓館、金谷賓館、西錦大酒店、京躍華、河州村、肖老四清真餐摟等休閒娛樂場所,遊客接待等設施較為齊全。

旅遊景點

玉湖公園

玉湖公園位於安定城區西南部,公園規劃占地面積8.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4.4萬平方米,水域面積1.2萬平方米。1998年8月開工施建,1999年8月全面竣工。園內有希望碑、玉湖樓、鳳城龍門、湖心島、秋花仙子、城隍棋台、兒童遊樂城、愚公移山、文天祥紀念館等20多個景點,1999年9月28日正式開園運營。2003年10月被評為AA級公園。
西岩山公園
西岩山公園建於1983年,位於安定城區西郊,距城1.5公里,占地2371.7畝,海拔1900-2050米。園內主要建築景點有噴泉假山、八仙過海壁畫、牡丹仙子雕像、山門、石踏台長梯、六角亭、四角亭、華嚴寺、關帝聖君廟、古典牌坊門等。1998年被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2009年月被評為AA級公園。
南山公園
南山公園位於安定城區東南郊3.5公里處,占地710畝,海拔1900-1950米。
符家川石門水庫
符家川石門水庫位於安定區西南符家川鎮長豐村境內,距市區38公里,省城80公里,總庫容量80萬立方米。水庫是集垂釣、觀光、食宿為一體,年接待遊客3000人,直接經濟收入80餘萬元。
內官烈士陵園
內官烈士陵園位於內官營鎮區,練馬灘邊,建於1951年10月。1995年9月,陵園被定西市命名為安定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8月,該園整體搬遷於錦雞塬公園內。

工業概況

近年來,安定區工業經濟發展以構建定西市區域經濟中心為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載體,按照“立足農業辦工業,依託資源上項目,盤活存量促增量”的思路,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相繼建成了甘肅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甘肅超興澱粉製品公司、定西隴峰澱粉公司、定西薯峰澱粉公司、定西隴海乳品公司、甘肅眾星鋅業公司、定西佶業工貿公司、甘肅金羚公司、甘肅扶正藥業公司等一批培植財源的重點骨幹企業,完成了定西隴海公司菊粉生產線、甘肅超興澱粉製品公司全粉生產線、定西薯峰公司變性澱粉生產線、定西螺釘公司熱處理生產線等一批投資千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開發了菊粉、全粉、變性澱粉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優勢產品,工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逐步提高,有力的推進了地方工業的全面發展。止2007年底,全區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54億元,上繳稅金3362萬元,占全區財政收入的24.9%,全區一、二、三產比為31:25:44。

安定區安定區

──支柱產業不斷壯大。圍繞現有工業基礎,立足資源優勢,以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為載體,通過跨行業聯合、資產重組和技術改造,實施重點工業項目的開發建設,全區工業初步形成了以綠色食品加工、現代製藥、冶金機電、化工建材為主的四大工業體系,工業經濟呈現出了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步提高的局面。2007年,四大工業體系完成增加值13704萬元,其中綠色食品加工業完成增加值6325萬元,現代製藥完成增加值3435萬元,冶金機電業完成增加值3134萬元,化工建材業完成增加值810萬元,分別占四大工業體系增加值的46.2%、25.1%、22.8%、5.9%,全區工業經濟呈現出了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步提高的局面。特別是以馬鈴薯加工業為主的綠色食品加工業迅速發展,形成了以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休閒食品為主的比較完整的加工體系,呈現出精深化、集群化、系列化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區已建成萬噸精澱粉生產線12條,萬噸全粉生產線1條,萬噸變性澱粉生產線2條,3000噸薯條生產線1條。2007年度,共生產精澱粉2.7萬噸、全粉2600噸、薯條1200噸。2007年開工建設的聖大方舟馬鈴薯變性澱粉公司6萬噸澱粉—變性澱粉—薯渣綜合利用項目,集環保型、生態型、科技型於一體,是工業發展的龍頭項目,對於進一步拉長馬鈴薯產業鏈條、完善精深加工體系、構築產業發展集群、實施產品研發和建立自主智慧財產權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骨幹企業穩步發展。堅持分類指導、扶優扶強的原則,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突出主業、核心技術、知名品牌、市場份額和項目帶動的重點骨幹企業,發展壯大了螺釘、眾星、隴海、超興等一批工業支柱產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了一批品牌產品。2006年定西隴海乳品公司因自主開發菊粉產品被評為甘肅省高新技術企業,並獲得有機食品認證;甘肅超興澱粉製品公司生產的“蝴蝶泉”全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甘肅金大地食品公司的速凍薯製品被列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定西高強度螺釘公司生產的“南山”牌緊固件產品2007年被省政府評為甘肅省名牌產品,進一步提高了市場競爭力,擴大了市場占有份額。2007年,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75億元,同比增長1.1%;完成增加值8527萬元,同比增長1.6%;實現銷售收入3.02億元,同比增長11.5%;上繳稅金1245萬元,同比增長9.8%。
──項目建設勢頭良好。強化項目發展意識,立足資源優勢,把以馬鈴薯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以及與此關聯緊密的印刷、包裝、機械等工業項目建設作為重點,通過加強銀企合作,建設了一批產業關聯度大、財政貢獻大、帶動作用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特色優勢明顯、出口創匯能力強的工業項目。2008年,安定區確定開工建設併力爭建成投產的重點工業項目有3個,分別是總投資9900萬元的聖大方舟公司年產6萬噸澱粉衍生物、總投資2070萬元的宏煊公司年產3000噸水晶冬粉和總投資4298萬元的薯峰公司年產3萬噸(二期2萬噸)馬鈴薯變性澱粉項目;開工建設的重點工業項目有2個,分別是總投資9450萬元的金大地公司年產2.5萬噸速凍薯條、6000噸速凍薯餅項目和總投資2025萬元的眾星公司年產2萬噸精鎦鋅生產線項目。目前,這些項目建設正在有序進行。
──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堅持“有進有退,進而有為,退而有序”和“因企制宜、一企一策、通盤謀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不斷深化和完善企業改革。對資產狀況良好、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已進行公司化改制的企業,重點實施以擴股增資、最佳化股權結構為主要內容的深化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對資產狀況一般、發展後勁不足、公司化改制不到位的企業通過完善改制手續、變現資產,補交和接續了職工養老保險,全員安置了職工。對資不抵債、市場衰退、改造無望的企業依法實施破產,實行“退二進三”,處置變現存量資產,妥善安置了職工。同時,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進行改革,實現從家族經營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從分散、粗放的低水平管理向專業化管理轉變。全區17戶國有集體企業中,目前已改制15戶,改制面達到88%,2203名職工全部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其中與新企業簽訂勞動契約、重新上崗1156人,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自謀職業、由企業妥善安置1047人。
安定區安定區

──發展平台逐步建立。一是構建了政策保障平台。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於工業發展方面的土地、稅收減免等各項優惠政策。通過財政貼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等多種形式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扶持企業發展壯大。為了解決企業發展資金緊缺的問題,從2008年開始,區上設立500萬元的工業發展基金,按照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主要用於工業企業重點項目貼息、技術創新、稅收獎勵、項目前期工作經費和人員培訓等,切實加大了對骨幹企業的扶持力度。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工業項目,積極申請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同時,區財政每年籌措資金對納稅大戶及稅收逐年增長的企業給予表彰獎勵。二是構建了產業聚集平台。2007年積極籌措資金800多萬元,對南川開發區現有五條縱向道路全面進行鋪油改造,拆遷新建一條橫向道路,並全面配套供排水管網、排污管網、通訊電纜等各種基礎設施,形成了“五縱一橫”的路網結構。積極籌措資金對巉口、內官兩個工業發展區進行了改造和建設,聚集了生產要素,最佳化了資源配置,為企業集群發展創造了條件。三是打造了資金信用平台。強化銀政企聯動,引導中小企業積極遵循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原則,增強了信用意識,提高了信用水平;金融機構在強化信用管理,有效防範金融信貸風險的同時,積極籌措資金,扶持企業發展,2007年僅農產品加工企業得到銀行貸款10640萬元,有力地解決了企業流動資金短 缺的問題,保證了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
──今後安定區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及奮鬥目標:
總體思路: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機遇、東南沿海產業梯度西移的投資機遇和建設蘭州一小時經濟圈的輻射帶動機遇,結合全區工業基礎,立足當地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堅持立足資源辦工業、依託產業上項目、依靠區位擴總量,推動創新提質量,以結構調整和項目建設為主線,以培大育強優勢產業和骨幹企業為重點,加快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構築綠色食品加工、現代製藥、冶金機電、化工建材工業體系,推動產業規模化、集群化、集團化發展,努力實現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的轉變。
奮鬥目標:一是壯大工業經濟總量。到2010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28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8億元,上繳稅金達到1.2億元,一、二、三產比達到24:30:46。二是構築四大工業體系。圍繞現有工業基礎,以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為載體,通過跨行業聯合、資產重組和技術改造,實施重點工業項目的開發建設,培育壯大綠色食品加工、現代製藥兩個主導產業和改造提升化工建材、冶金機電兩個傳統產業,構築四大工業體系。到2010年力爭全區四大工業體系產值超過27億元,增加值達到7.6億元,稅金達到1.08億元。三是培育壯大骨幹企業。繼續堅持分類指導、扶優扶強的原則,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突出主業、有核心技術、有知名品牌、有市場份額的重點骨幹企業。重點組織實施“雙十百戶”工程,培育10戶年產值上億元的優勢企業,培育10戶年產值上千萬的骨幹企業,培植髮展100戶年產值上100萬元的成長型企業。四是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讒口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完成重點建設項目19項,總投資10億元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5%;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重點企業全部完成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培育20個左右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高的優勢產品,其中10個左右在省內外市場有一定影響的產品,5個左右具備創國家名牌實力的產品。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