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鈴薯之鄉

中國馬鈴薯之鄉,是山東滕州市的別稱,因出產馬鈴薯而得名。

中國馬鈴薯之鄉——山東省滕州市——全國最大的馬鈴薯二季作主產區 滕州位於山東省南部,土地面積1485平方公里,人口157萬。近年來,滕州市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先後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蔬菜生產先進市”和“中國馬鈴薯之鄉”等稱號。全市蔬菜播種面積90萬畝,其中春秋兩季馬鈴薯種植面積6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二季作主產區。
滕州氣候、土質、水文等自然條件獨特,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適宜馬鈴薯生長。早在20世紀60年代,滕州市開始引進豐收白、白頭翁等品種,馬鈴薯種植面積約0.8萬公頃,多為紅皮、黃皮和白皮。20世紀70年代,滕州市逐漸重視馬鈴薯科研,相繼研究春薯催芽、保種(異季用種、異地繁種、陽畦保種、脫毒快繁)、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增施底肥、起壟種植、配方施肥、增施鉀肥、病蟲害防治,秋薯適期早播、整薯催芽、中耕培土、看天收穫等高效栽培技術,重點研究馬鈴薯間套栽培技術,相繼推廣了兩薯一糧、兩薯一菜、薯糧菜、薯油菜、兩種兩收、三種兩收、三種三收、四種三收等多種間套技術,當時主要品種為鄭薯2、克新4、高原7等。1975年,國家農林部在滕州召開全國馬鈴薯科研協作會議,推廣了滕州薯糧、薯棉間套種技術。1982年,全國馬鈴薯良種工作會議確定了馬鈴薯良種北繁南用的基本思路,滕州開始從東北調運馬鈴薯種,並進行陽畦保種技術研究推廣。1985年,引進脫毒苗和微型薯進行實驗研究,推廣以費烏瑞它為母系的脫毒種薯荷蘭七號、荷蘭十五等優良品種,形成了從東北調種為主、陽畦保種和秋繁為輔的良種供應格局。進入20世紀,滕州市積極探索規模種植和設施栽培,建立了植物組織培養中心、馬鈴薯良種推廣中心、馬鈴薯專業協會等科技組織,實現了莖尖組織培養、微型薯霧化栽培、三膜、二膜、地膜、秋延遲、日光溫室及鋼架大棚栽培等系列栽培模式。2001年,滕州微型薯銷量達到1000kg,成為全國利用脫毒種薯量最大的區域。滕州市馬鈴薯春薯選用脫毒早熟品種,實行設施栽培,鮮薯供應期從每年4月份上市可持續至翌年3月份。生產的商品薯,薯形長橢圓形、塊莖大小適中、整齊,芽眼淺而少,表皮薄而光滑、乾淨、粘著物少,黃皮、黃肉、肉質細膩、脆嫩,鮮食品質優良,深受東南亞地區消費者歡迎。滕州春播馬鈴薯高產穩產,一般畝產5000市斤以上,高產可達7000市斤,農民種植馬鈴薯每畝一季收益4000多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