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潭縣

臨潭縣

臨潭縣,古稱洮州,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洮河上游的拐彎處,東北與康樂縣、渭源縣接壤,東南與岷縣相鄰,其餘地區均在卓尼縣包圍之中。全縣總面積為1557.68平方公里,共轄3鎮16鄉141個行政村。總人口14.83萬人,漢族約占77%,其中有一部分是明代從南方江淮一帶隨軍遷徙而來定居的,素有“屯軍”之稱,他們至今在語言文化、服飾習俗方面仍保留了江淮遺風。

基本信息

概況

臨潭縣位於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海拔在2209-3926m之間,屬高山丘陵地區。基本氣候特徵是春季回暖慢,降雨量少,夏季多雷暴和冰雹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寒冷,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氣溫3.2℃,年均降水量518mm,相對無霜期65天,絕對無霜期10天左右。

臨潭縣轄3個鎮、13個鄉、3個民族鄉:城關鎮、新城鎮、冶力關鎮、術布鄉、古戰回族鄉卓洛回族鄉、長川回族鄉、羊永鄉流順鄉扁都鄉店子鄉新堡鄉總寨鄉、三岔鄉、龍元鄉陳旗鄉石門鄉羊沙鄉、八角鄉。

歷史沿革

唐置臨潭縣,相傳縣址臨近水潭,故名。清設洮州廳, 1913年復置臨潭縣。據《元和郡縣誌》,因縣城東西北三面並枕洮水,有似臨潭,因以為名。
2000年,臨潭縣轄1個鎮、18個鄉1個鎮、15個鄉、3個民族鄉:城關鎮術布鄉古戰回族鄉長川回族鄉、總寨鄉、流順鄉羊永鄉新城鄉扁都鄉新堡鄉、店子鄉、石門鄉三岔鄉、陳旗鄉、羊沙鄉冶力關鄉、八角鄉、龍元鄉、卓洛回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4103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21316術布鄉3746古戰鄉5439卓洛鄉2258長川鄉9263羊永鄉8077流順鄉8623新城鄉11593扁都鄉9255店子鄉4694新堡鄉4220總寨鄉4883三岔鄉3597龍元鄉4540陳旗鄉10001石門鄉8204羊沙鄉6449冶力美鄉9585八角鄉5287。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臨潭縣轄13個鄉3個鎮。
八角鄉、羊沙鄉、洮濱鄉、三岔鄉、石門鄉、王旗鄉、流順鄉、店子鄉、羊永鄉、長川鄉、卓洛鄉、古戰鄉、術布鄉、冶力關鎮、新城鎮、城關鎮

地理河流

臨潭縣,古稱洮州,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洮河上游的拐彎處,東北與康樂縣渭源縣接壤,東南與岷縣相鄰,其餘
臨潭縣臨潭縣

地區均在卓尼縣包圍之中。全縣總面積為1557.68平方公里,共轄3鎮16鄉141個行政村。總人口14.83萬人,漢族約占77%,其中有一部分是明代從南方江淮一帶隨軍遷徙而來定居的,素有“屯軍”之稱,他們至今在語言文化、服飾習俗方面仍保留了江淮遺風。省道徐(家店)—合(作)公路是交通主線,自東到西貫穿70公里,另有地方道路9條,連通了全縣各鄉。定(西)—新(城)公路經康樂至蓮花山、冶力關景區,通往新城至卓尼縣城;臨潭經由臨洮可連線蘭臨高速公路
該縣地處隴南山地的北秦嶺西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2209~3926米之間。除黃河支流洮河外,另有冶木河、羊沙河等主要河流。這裡屬高寒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3.2℃,年降水量在383~668毫米之間,年無霜期84天。

人口民族

臨潭千百年來一直是隴右漢藏聚合、農牧過渡、東進西出、南聯北往的門戶,是甘肅漢、回、藏等多民族雜居區。全縣總人口14.64萬人。有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東鄉族土族滿族苗族黎族撒拉族等10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4.1萬人,占總人口的28%。

資源環境

臨潭縣臨潭縣
【環境氣候】臨潭縣境內屬高山丘陵地區,地形西高東低,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多為低山深谷,峰巒疊峰,地形複雜,溝壑縱橫。海拔在2200-3926米之間,平均海拔2825米。全縣大部分氣候屬高寒乾旱區,寒冷、陰濕、四季不分明,降水東北多西南少,旱澇雹凍頻繁,具有長冬天夏、春秋相連、冬長冬冷而不寒、春季回暖慢、秋季降溫快、冬乾秋濕的高原氣候特色。年平均氣溫3.2℃;年降水量383.2--668.2毫米;蒸發量93至356毫米,日照時數2314小時,年平均無霜期65天右左。

【旅遊資源】臨潭縣有著豐富獨特的旅遊資源,有著"山水冶力關,蘭州後花園"之稱的冶力關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就位於該縣境內。景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海拔2219--3926米、年平均氣溫5.1--6.7之間,氣候溫暖濕潤,涼爽宜人。其自然景觀主要有聞名遐爾的蓮花山,秀麗如畫的冶木峽,風光旖旎的冶海神湖,形態逼真的千年睡佛,峰巒疊嶂的石林佳境,奇特獨秀的赤壁幽谷,綠波蕩漾、林海茫茫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碧草如茵的大草原等,其風景以險、峻、奇、秀、幽著稱,可以說既含西部高原莽野的豪翰,更兼有江南水鄉之風姿;人文景觀主要有洮州明代衛城、新城蘇維埃舊址、一年一度的蓮花山"花兒"會、被載入世界基尼斯紀錄的洮州"萬人拔河"比賽、具有江淮遺風的"尕娘娘"服飾等,文化底蘊深厚。

【水利水電資源】境內主要河流有洮河冶木河羊沙河。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28.7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17.28萬千瓦,已開發1.51萬千瓦,占8.7%,水能開發潛力大。特別是洮河水流急,落差大,開發條件優越。通過實施"三河"流域梯級電站開發建設,水電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投資建設了青石山水電站鹿兒台水電站獨山子水電站技術改造,總投資達22100萬元,總裝機容量2.75萬千瓦,年發電量8512萬千瓦/時。通過實施8802萬元的農網改造項目,電網建設已基本形成獨立的發供電網路,全縣已建成110千伏變電所1座,35千伏變電所4座,10千伏配電變580台。全縣電網線路累計達189條,總里程1567公里。投資1360萬元,建成冶力關冶木河、新城南門河等防汛防洪河堤19.7公里。實施了人畜飲水工程,共解決48個村4.99萬人5.14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新修集雨節灌水窖1300眼。

臨潭縣臨潭縣
【農牧資源】全縣有耕地面積26.43萬畝,草地面積123萬畝。農作物以小麥、青稞蠶豆洋芋油菜等為主。近年來,"十五"期間,臨潭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壓糧擴經,壓劣擴優,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路子,緊緊圍繞特色產業和農業綜合科技示範園區建設,擴大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提高特色產業發展水平,使廣大農民收入從政策減負、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2.93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1.19萬畝,其它作物播種面積2.31萬畝,糧、經、飼三元結構達到49:42:9,與2000年糧、經二元結構76:24相比,有了重大突破,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基本趨於合理。經濟作物中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13萬畝,畝產收入增加250元。同時,加強示範園區和基地建設,相繼建成甘南州新城農業高產高效示範園區、冶力關洪家莊農業示範園區和甘南州藏青稞基地等項目。

臨潭是在甘南州是一個農業大縣,通過實施"農牧互補"戰略,農區畜牧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十五"期間,按照"依靠科技、農牧結合、種草養畜、綜合發展"的思路,大力調整農牧比例,積極發展高原農區畜牧業。以基地和園區建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牛羊育肥、奶牛和絨山羊養殖、飼草料加工、奶製品加工,相繼建成卓洛下園子、新城南門河羊養殖示範園區、金洮良種牛繁育基地、范家咀奶牛養殖廠和城關聯合養殖廠等;啟動實施了萬口商品豬基地建設項目,扶持了正在建設的800噸牛羊肉冷藏及屠宰加工生產線和首曲公司牛羊肉加工生產線等龍頭企業,使畜牧業逐步向"牧、工、貿,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發展。"十五"末,全縣各類牲畜存欄達20.1萬頭(匹、只),牲畜總增率、出欄率、商品率分別達29.4%、53.7%和37.3%,肉類總產量4177噸,牛奶產量1590噸。實現牧業產值2701萬元,比"九五"末增長21%。占農業總產值的36%;牧業增加值2337萬元,比"九五"末增長11.43%。

【生態建設】堅持把種草種樹、退耕還林(草)與農田基本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結合起來,全面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十五"期間,累計實施退耕還林2.95萬畝,其中退耕還草0.57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19.3萬畝,建成沼氣池1086座;實施了冶力關冶木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全縣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有豹、鹿、獐、麝、黃羊榛雞、蘭馬雞、雉雞等多種珍禽異獸。

【土特產資源】境內盛產蕨菜蕨麻人參果)、鹿角菜、狼肚(羊肚茵)、木耳等山珍野菜和豐富的根雕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臨潭縣臨潭縣
【礦產資源】境內有較豐富的石灰石石膏石花崗岩礦泉水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和正在開發的銻、黃金等礦產資源。特別是石膏石儲量在4000萬立方米上,礦石品位平均在98%以上,為I級品石膏礦石,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商貿資源】始於唐宋、興於元明的"茶馬互市",使臨潭人民自古就具有較強的商業競爭意識。全縣主要集貿市場有城關、新城(俗稱"營")、陳旗、冶力關等4處,溶文化貿易為一體的民間廟會多達60餘處。1999年就建成了全州最大的商業中心--洮州商城。該商城總投資535萬元,占地面積9134平方米,分七個營業區,可容納300多戶客商從事商業經營活動。為了廣泛吸納外地和在外臨潭籍商家到洮州商城投資。縣委、縣政府先後制定出台《臨潭縣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優惠政策》和《臨潭縣洮州商城優惠政策》 ,並將洮州商城確定為個體私營經濟試驗示範區。目前,商城已有132戶350餘人從事商業貿易經營活動,年實現銷售額1720萬元,上繳稅金32萬元,年人均收入4500元。縣城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興起,極大的調動了從商人員的積極性,輻射帶動周邊地區8萬餘人從事商業運營,激活了臨潭縣城鄉經濟發展後勁,給全縣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縣區經濟

臨潭縣臨潭縣
近年來,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臨潭縣按照確定的“64422”發展思路,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綜合經濟實力得到明顯增強。“十五”期間,全縣生產總值突破3億元大關,2005年達到3.28億元,年均增長10.5%,是歷來“五年計畫”中發展最快的時期;大口徑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6.44%;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26%。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9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6倍,年均增長13.4%;其中後三年年均增速高達34.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061萬元,年均增長10.1%。 

(一)經濟概況
2005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3.28億元,增長11.5%;工業增加值完成4066萬元,增長7.7%;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1674萬元,增長15.21%;地方財政收入達到710萬元,增長17.3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95元,增長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870元,增長10.1%。市場物價平穩,消費品市場活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061萬元,增長11%;金融運行平穩,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32億元,增長7.17%;貸款餘額2.54億元,增長4.77%。

(二)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一定突破,一、二、三產業結構由“九五”末的39∶10∶51調整到31∶15∶54。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進一步擴大,糧、經、飼三元結構由2004年的53:41:6調整到2005年的49:42:9。啟動實施了“農牧互補”戰略,培育了示範園區和龍頭企業,農區畜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過“改革抓企業”,加大了所有制結構、企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力度;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改制和重點產業開發,繼續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堅持“內抓建設,外抓宣傳”的工作方針,旅遊業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發展環境
以建立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努力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和積極進取的輿論環境。全面推行了政務公開,集中抓了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和縣長熱線電話投訴舉報等事項的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深入開展了“禁毒”、“嚴打”等專項鬥爭,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切實加強了矛盾糾紛的調處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了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維護了社會穩定。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及時化解不穩定因素,增強了外商投資我現的積極性。五年累計簽約招商引資契約資金11.17億元,其中“十五”後三年簽約契約資金9.66億元,占86.5%,實際到位資金2.87億元。招商引資和民間投資逐步成為我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臨潭縣臨潭縣
(四)今後五年經濟發展主要目標
“十一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將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中心任務,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縣委確定的“64422”發展思路不動搖;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個主題;高舉發展和改革的旗幟,切實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國家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歷史機遇;實現農區畜牧業、工業、旅遊業、非公有制經濟跨越式發展,加快把臨潭建成全州的中藥材基地、農區畜牧業基地、生態旅遊業基地、建材基地。紮實推進改革開放和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切實增加民眾收入和財政收入,提高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社會,加快小康社會建設進程,逐步縮小與全州、全省的發展差距,確保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

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84%,財政收入增長1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努力實現“十一五”發展的良好局面。

(五)2006年發展目標
2006年我縣將繼續堅持確定的“64422”發展思路不動搖,全力實施“六大戰略”,突出抓好農區畜牧業、勞務經濟、旅遊開發、項目建設、城鎮建設、教育和計畫生育、新農村建設規劃、社會穩定等八項重點工作。

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生產總值達到37200萬元,增長12.5%;農業增加值達到11100萬元,增長5%;工業增加值達到4780萬元,增長17.3%;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1792萬元,增長13.85%;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6750萬元,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190萬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90元,淨增9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280元,淨增41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8500萬元,增長6.8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臨潭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28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獨立高中1所,獨立國中3所,職業技術中學1所,九年制學校5所,國小114所,學前教育幼稚園3所。在校學生31999人,在校教職工1888人。
臨潭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沒有輟學學生,鞏固率為100%,畢業率為100%。國中階段入學率為99.67%,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93.82%。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分別為16814人、320人,入學率均為100%;國小、國中適齡兒童少年在非服務區人數分別為655、407人,入學率100%。初等教育完成率分別為97.07%,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學業完成率分別為92.17%。

衛生事業

2011年末,臨潭縣有各類衛生機構32個,其中,綜合醫院3個,衛生院17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控中心1個,社區服務中心(站)4個,新農合、愛衛會、紅十字會等其它衛生行政事業管理單位6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465張,與2010年持平,其中,醫院300張;衛生院165張。
2011年末,臨潭縣擁有衛生技術員435人,比2010年增長2.3%。其中,執業醫師137人,比2010年下降5.5%;執業助理醫師40人,比2010年增長25%;護理人員103人,比2010年下降12%;藥劑人員16人,比2010年下降5.9%,檢驗師24人,比2010年下降4%。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員32人,比2010年增長5.7%。

文化事業

2011年,臨潭縣有藝術團體1個,演出84場,觀眾22萬人次,對外交流3次,新創節目4個,獲得獎項2個。博物館(紀念館)2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2.8萬冊。全縣放映隊6支,全年放映1692場次。全縣農家書屋82個,藏書15多萬冊。全縣KTV娛樂場所9家,電玩娛樂全部取締,網咖9家。從事打字複印個體戶15家、印刷廠1家。全縣有1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
2011年,臨潭縣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1.5%和98.46%,分別比比2010年提高了0.4和1.7個百分點。全縣有線電視用戶2978戶,比2010年增長48.6%;村村通衛星地面接收設備用戶8094戶,增加8094戶。2011年共完成專題節目6集,比2010年增長68%;系列報導有10條,比2010年增長52%。總計播出各類新聞稿件453條,比2010年增長12.3%。臨潭縣出版發行文學期刊雜誌3種,共6期。文化宣傳網站2個,網路發表稿件300多篇,比2010年增長23%。

民俗風情

插箭節

插箭節插箭節

該節日定在每年農曆五、六月間,它既是一個民俗活動又是一個宗教儀式,進而成為男女老幼企盼的一個傳統節日。這天藏區每個村莊部落的每家每戶需作一根一丈左右的長箭,箭頭拴上三塊彩繪的木板。每塊木板用紅、黃、藍、綠等色繪成一定的圖案,圖案分四層,最上層是日月, 日月連著蓮花,中間是獅子、海螺、法器、菱形符號等,最下層是起伏的大海。箭的頂端用羊毛穗子拴上松枝。即日清晨,人們騎著馬扛著箭去神山敬獻,插箭處還要“煨桑” (即在燃燒的松枝上澆上酥油炒麵調好的料,讓濃煙繚繞於天空)、放“風馬” (印製的小方形圖紙,上有奔馬馱寶的圖)。插箭多為村里青壯漢子。箭旗獵獵,松煙瀰漫中加之插箭者們“噢嘿嘿”的吼聲四起,整個山谷呈現在一種神威之中。

蓮花山花兒會

蓮花山“花兒會”於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舉行。其程式是由馬蓮繩繩攔路起始,進入浪山、夜歌直至祝酒、話別為止。花兒的內容題材廣泛, 主要是以歌唱祖國,歌唱大好河山。歌唱共產黨,歌唱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好政策,歌唱臨潭的變化,黨的富民政策等,也有談情說愛之類的,是年輕人充滿愛情與歡樂的一次盛大聚會。在解放前,不論未婚已婚,男女青年均可在此聚會,通過對歌各擇其愛而不受約束,聽來似乎粗俗,實屬對封建禮教和舊婚姻制度的一種抗爭,是純潔愛情的一種傾吐與追求。建國以來, “花兒會”己成為這裡各族人民一種健康的文化活動,是絲綢之路民間、民俗文化中一曲瑰麗多彩、充滿生活激情的讚歌。

元宵節萬人拔河元宵節萬人拔河

元宵節萬人拔河

臨潭縣舊城地區元宵節萬人拔河賽(當地人稱扯繩),是從我國古代沿襲下來的一種古老、盛大的遊戲。據清代史書記載: “舊城民有拔河之戲,用長繩一條聯小繩數十,千百人挽兩頭,分朋牽扯之。”其目的“以為扯勢之勝負,即以占年歲之豐歉焉。
中國成立前,這項活動是由舊城地區“青苗會”牽頭組織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籌集扯繩所需經費及物資。新中國成立後,舊城萬人拔河被列為民眾性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政府給予必要的贊助。在“文革”中被列為“四舊”而禁止10年,“文革”後又恢復盛況。萬人拔河的麻繩己改用鋼絲繩,長數十米,兩頭係數十條麻繩,以舊城西門為界,分南北兩組,遠近鄉村的農民也屆時進城加入南北隊伍。元宵夜明月初升,拔河開始,舊萬人空巷,齊涌西大街,人人爭先,個個拼力,號子聲、歡呼聲響徹雲霄,其氣勢之壯觀,場面之宏大,無以比擬。有
詩云:“元宵古城樂紛紛,拔河競賽登頂峰,一繩萬人爭勝負,民族團結址年豐。”
臨譚舊城萬人拔河己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堪稱世界之最。

物產

花牛蘋果花牛蘋果

花牛蘋果

花牛蘋果是以天水市北道區花牛村名作為商標的元帥系蘋果。盛產於渭河流域。該果色澤鮮紅,五棱分明,皮薄質脆,濃香甜美,曾在全國蘋果評比中多次獲得第一名,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第一個獲得正式商標的蘋果品種。在新城同樣也能得到這樣的蘋果。

猴頭

屬菌類植物,形似猴頭,故而其名。猴頭生產於林間樹木之上,主要產於臨潭的新城、隴南的康縣、武都等地。猴頭既是食用的美味佳肴,又是治病的良藥。

旅遊景點

冶力關風景區冶力關風景區

冶力關風景區

冶力關風景區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東北部,距省會蘭州160公里。風景區面積300平方公里,海拔2219——3926米,年平均氣溫5.1℃——6.7℃,氣候溫暖濕潤,涼爽宜人,被譽為“蘭州後花園”。境內有聞名遐爾的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綠海茫茫的黃捻子溝國家級森林公園,景色秀美的冶木峽、波光粼粼的天池冶海、神態逼真的十里睡佛、神奇隱秘的陰陽石、怪異幽靜的赤壁幽谷等省級地質公園。冶力關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資源富庶,是一處民俗風情獨特,自然風光優美的旅遊度假聖地。

“西崆峒”蓮花山

臨潭縣蓮花山臨潭縣蓮花山

久負盛名的蓮花山座落於甘南州臨潭縣境內東北段,與卓尼、臨洮、康樂、渭源四縣交界,是古洮州名山,主峰高達3578米。因山峰酷似正在綻放的九瓣蓮花而得名。蓮花山風景區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山形奇特,四面危崖千仞,懸崖峭壁上卻攀生著無數的蒼松翠柏、藤條芝草。造化神奇的這朵“蓮花”,就開放在綠蔭如海,峰巒如聚,雲嵐如浪的四嶂青屏之中,令人不由得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崢嶸嵯峨的蓮花山,是原始森林的海洋,是神話傳說和民間文學的寶庫,也是集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為一體的名山,更是中外遊人採風遊覽、吟詩作畫,對唱“花兒”的勝地。

名人

僧侶外交家侯顯僧侶外交家侯顯

侯顯,明朝宦官,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活動家。在促進中國和亞洲各國交流經濟、文化方面,他的成就突出;在民族關係方面,他為溝通民族感情、增進民族團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是漢、藏關係史上一位極有影響的藏族人物。

由於他屢次出使都勞績卓著,宣宗朱瞻基對他也十分關注。所以,他進入晚年將自己一生中最後的打算——回故鄉臨潭建一座皇教寺院的想法說出後,皇上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並撥給兩員欽差大臣,朝廷濟力,創建了臨潭縣的大寺院侯家寺

未來展望

臨潭縣臨潭縣
世紀之交的臨潭將堅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發、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方針,萬眾一心,銳意進取,艱苦奮鬥,以更加紮實有效的工作,創造出新的輝煌。為了吸引人才、吸引資金和技術,加快發展步伐,縣委、縣政府制定了《臨潭縣加快開放步伐,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熱情好客的臨潭各族人民,將以極大的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以獨資、合資、股份、合作等方式來臨潭投資,共同開發,共謀發展,共創美好的明天。

甘南藏族自治州行政區劃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南臨四川,西界青海。東經100°46′-104°44′, 北緯33°06′-36°10′。總面積40201平方千米。總人口68萬人。甘南藏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7個縣。即合作市,夏河、碌曲、瑪曲、臨潭、迭部、舟曲7個縣。
合作市當周街道|伊合昂街道| 堅木克爾街道| 通欽街道| 卡加曼鄉| 卡加道鄉| 佐蓋多瑪鄉| 加茂貢鄉| 勒秀鄉| 那吾鄉
夏河縣拉卜楞鎮| 王格爾塘鎮| 阿木去乎鎮| 桑科鄉| 甘加鄉| 達麥鄉| 麻當鄉| 曲奧鄉| 唐尕昂鄉| 扎油鄉| 博拉鄉| 吉倉鄉| 牙利吉鄉| 科才鄉
碌曲縣郎木寺鎮| 瑪艾鎮| 尕海鄉| 西倉鄉| 拉仁關鄉| 雙岔鄉| 阿拉鄉
瑪曲縣尼瑪鎮| 歐拉鄉| 歐拉秀瑪鄉| 阿萬倉鄉| 木西合鄉| 齊哈瑪鄉| 采日瑪鄉| 曼日嗎鄉
臨潭縣城關鎮| 新城鎮| 冶力關鎮| 術布鄉| 古戰回族鄉| 卓洛回族鄉| 長川回族鄉| 羊永鄉| 流順鄉| 扁都鄉| 店子鄉| 新堡鄉| 總寨鄉| 三岔鄉| 龍元鄉| 陳旗鄉| 石門鄉| 羊沙鄉| 八角鄉
迭部縣

電尕鄉| 益哇鄉| 卡壩鄉| 達拉鄉| 尼傲鄉| 旺藏鄉| 阿夏鄉| 多兒鄉| 花園鄉| 桑壩鄉| 臘子鄉| 洛大鄉

舟曲縣

城關鎮[舟曲縣]| 大川鎮[舟曲縣]| 曲瓦鄉| 巴藏鄉| 大峪鄉[舟曲縣]| 立節鄉| 憨班鄉 | 峰迭鄉| 坪定鄉| 江盤鄉| 弓子石鄉| 中牌鄉 | 南峪鄉| 三角坪鄉 | 池乾鄉| 八楞鄉| 武坪鄉 | 插崗鄉| 拱壩鄉| 鐵壩鄉| 大年鄉[舟曲縣]| 博峪鄉

卓尼縣柳林鎮| 木耳鎮| 扎古錄鎮| 納浪鄉| 大族鄉| 卡車鄉| 刀告鄉| 尼巴鄉| 完冒鄉| 阿子灘鄉| 申藏鄉| 恰蓋鄉| 康多鄉| 勺哇土族鄉| 洮硯鄉| 柏林鄉| 藏巴哇鄉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