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

猴頭

猴頭(Hericium erinaceus)又稱為猴頭菇、猴頭蘑、菜花菌、刺蝟菌、對臉蘑、山伏菌,日本稱為山伏茸。猴菇菌為多孔菌目齒菌科猴菇菌Hericium erinaceus(Rull ex F.)Pers.,是一種腐生菌。子實體團塊狀,柔軟且肉質。子實體中部和中下部被以圓柱狀菌針,全形似刺蝟或猴頭。子實體初期白色,乾後呈淺褐色。孢子球形,光滑無色。一般野生生長在大樹的高處,大的可達到數十斤重。在多雨季節比較多見。因其外形似猴子的頭,故俗稱猴頭菇或猴菇。

基本信息

概述

猴頭猴頭

猴菇菌是一種藥食兩用的真菌,性平,味甘,利五臟,助消化,滋補,抗癌、治療神經衰弱。

猴菇菌為多孔菌目齒菌科猴菇菌[Hericiumerinaceus(RullexF.)Pers.],經過深層發酵的培養物經分離提取所得,主要成分為多糖、胺基酸等,是猴菇菌片、複方胃寧片等製劑的原料。廣泛套用於醫藥領域。

俗名:猴頭蘑、羊毛菌、猴菇菌。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健胃,補虛,抗癌。

1)抗潰瘍和抗炎作用。

2)抗腫瘤作用。

3)保肝護肝作用

4)增加免疫力,抗衰老作用。

5)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臟血液輸出量,加速機體血液循環。

6)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宜食:適宜患有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神經衰弱者食用;適宜痛症患者,尤其是食道癌、賁門癌、胃癌之人食用;也適宜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忌食:猴菇菌補虛健胃,諸無所忌。

簡介

猴頭猴頭

猴頭(Hericium erinaceus)又稱為猴頭菇猴頭蘑菜花菌刺蝟菌、對臉蘑、山伏菌,日本稱為山伏茸。隸屬真菌門擔子菌亞門、非褶菌目、猴頭菌科、猴頭菌屬。猴頭菌是名貴的食藥兩用菌,它質嫩味鮮,是筵席上的佳肴,人們常將其與熊掌海參魚翅並列為四大名菜,並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說。
猴頭的子實體新鮮時白色,乾後淡黃色或黃褐色,塊狀,直徑一般為5-20厘米。猴頭菌子實體由許多粗短分枝組成,但分枝極度肥厚而短縮,互相融合,呈花椰菜狀,僅中間有一小空隙,全體成一大肉塊,基部狹窄,上部膨大,布滿針狀肉刺。肉刺上著生子實層。肉刺較發達,有的長達3厘米,下垂,初白色,後黃褐色,整個子實體象猴子的腦袋,色澤象猴子的毛,故稱為猴頭菌。

營養價值

猴頭菌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克乾猴頭菌含蛋白質26.3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44.9克,粗纖維6.4克,水分10.2克,磷856毫克、鐵18毫克、鈣2毫克,維生素B1 0.69毫克、維生素B2 1.89毫克、胡蘿蔔素0.01毫克,還含有16種胺基酸,其中7種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猴頭菌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味道鮮美,清香可口,歷來是食用菌的珍品。
猴頭菌有獨特的藥用價值,在醫認為猴頭性平、味甘,有助於消化,利心臟。可治消化不良、胃潰瘍胃竇炎、胃痛、胃脹及神經衰弱等疾病。近年來,更引人注目的是研究證明它具有抗癌作用。在上海試用166例胃癌賁門癌食道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達69.3%,顯效15%。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227例,好轉達86.6%,顯效26.8%。經鑑定,病人服藥後,症狀改善,食慾增加,疼痛緩解。對部分腫瘤病人還有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縮小腫塊和延長生存時間的療效。

食用菜譜

猴菇菌清燉排骨猴菇菌清燉排骨

1、猴菇菌清燉排骨

[原料]鮮猴菇菌250克,豬排骨200克。香菇3個,精鹽、醬油各適量。

(製法)將鮮猴頭菇浸泡去苦味;香菇泡發後切片;豬排骨洗淨後切成小塊。將猴頭菇、香菇片、豬排骨一起放人鍋中,放水適量,用旺火煮半小時,加入精鹽、醬油即可。

[功效]助消化,健身體。

2、蹄筋紅燒猴菇菌

[原料]水發猴菇菌200克,蹄筋250克,冬筍、火腿、海米各20克,雞油、醬油、料酒、白糖、味素、蔥、姜、豬油、精鹽各適量。

(製法)將水發猴菇菌順刺切成片;蹄筋切成段;火腿、冬筍切成片;蔥、姜切成豆瓣片。將猴頭菇片、蹄筋段人沸水鍋中焯一下取出。炒鍋加豬油燒至七成熱時,倒人猴頭菇片、蹄筋段爆炒,倒人漏勺,瀝去油。原鍋加蔥片、薑片、火腿片、冬筍片、海米、猴頭菇片、蹄筋段,再加料酒、精鹽、醬油、白糖、味素和水,燒沸後改小火燒至汁濃,淋人雞油,起鍋裝盤即可。

[功效]助消化,強筋骨。

3、沙鍋雞脯猴菇菌

(原料)水發猴菇菌800克,雞脯肉600克,干貝50克,火腿120克,冬筍100克,腐竹80克,清湯、蔥、姜、精鹽、料酒、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將水發猴頭菇擠乾水,切成片;雞脯肉切成塊;干貝去筋,洗淨;火腿切成片;冬筍用刀拍松,切成塊;腐竹洗淨,切成段。將腐竹、冬筍、干貝分別下人開水鍋中氽透撈出,放人沙鍋內燒熱,加熟豬油,燒至六成熱時,下人猴頭菇片、雞脯肉塊、火腿片,鍋上旺火,加入蔥、姜、料酒、精鹽、清湯,燉至雞脯肉軟爛,出鍋即可。(功效)適用於胃潰瘍、胃炎。

4、母雞燉猴菇菌

(原料]乾猴菇菌100克,淨母雞1隻,豬肥肉120克,熟火腿、水發冬筍各20克,花椒、蔥結、薑片、料酒、醬油、精鹽、清湯、熟雞油各適量。

(製法)將乾猴菇菌在沸水鍋內煮約30分鐘撈出,去根蒂,洗淨,切成大塊;母雞去內臟,洗淨;豬肥肉、熟火腿、水發冬筍分別切成片。炒鍋上旺火加熟雞油燒熱,下薑片、蔥結炸香,放豬肥肉片炒片刻,下猴頭菇塊、花椒、料酒、醬油煸炒,出鍋倒人碗內,揀去蔥結、薑片,與冬筍片、熟火腿片一起,從母雞的開口處填人雞膛,放大湯盤內,加清湯、醬油、料酒、精鹽,人籠用旺火蒸2小時,至雞熟爛時取出即可。

生物學特性

猴頭猴頭

(一)形態特徵

猴頭菇因子實體像猴子的頭而得名。子實體頭狀、不分枝、白色(乾的子實體表面呈米黃色)、大小5~20cm。肉質、內實、無柄,基部著生處狹窄。除基部外,體外覆蓋菌刺,刺下垂。人工栽培時猴頭菇基部常因生於瓶口或袋口內而呈現出短柄狀。菌刺長1~5cm,粗1~2cm,針形。擔孢子球形,直徑5.5~7.5×5μm,內含一油滴,孢子呈白色。

猴頭菇的擔孢子在適宜條件下萌發形成“+”、“-”單核菌絲(或稱初級菌絲),當“+”和“-”單核菌絲結合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有鎖狀聯合,生長集結營養才能形成子實體。

(二)營養特性

猴頭菇是喜歡在枯死的樹杈處生長的木質腐生菌,它自身不能製造養分,完全依賴營養菌絲分解吸收基質內的營養物質而維持生活。在酸性條件下,它分解木質素的能力很強。猴頭菇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有碳源、氮源、礦質元素和維生素等。

1、碳源碳源是猴頭菇重要的營養來源,它不僅能夠提供碳素營養,作為合成碳水化合物和胺基酸的原料;同時,它又是重要的能量來源。猴頭菇吸收的碳素營養,大約20%用於合成細胞物質,80%用於產生能量維持生命活動。

麻櫟、栓皮櫟、青剛櫟、槲樹等樹種木屑,以及棉籽殼均是人工培養猴頭菇經濟而優良的碳源。其他如甘蔗渣、酒糟、玉米芯、高粱殼等,也能作為猴頭菇的碳源。猴頭菇能直接吸收利用的碳源是葡萄糖、蔗糖和有機酸等。其他如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等大分子物質,必須先由菌絲分泌的酶,將其分解成簡單的糖後才能吸收利用。

2、氮源氮源是猴頭菇合成蛋白質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原料。猴頭菇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的好壞,與培養基氮源的含量密切相關。如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中,增加0.5%的蛋白腖,菌絲生長濃密,基內菌絲多,子實體形成早。

猴頭菇菌絲體生長要求碳源、氮源的比例以20:1左右為宜,猴頭菇子實體形成階段以30~40:1為宜。

3、礦質元素猴頭菇生長發育還需要、鉀、鎂、鋅、鈷、鉬、鐵、等礦質元素,它們的主要功能是構成細胞成分,作為酶的組分,維持酶的作用及調節細胞滲透壓等。

4、維生素B族維生素是猴頭菇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但其用量較少,一般培養基中最大濃度為0.01~0.1毫克/升。

(三)環境條件

1、溫度猴頭菇是中溫型和變溫結實性真菌。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形成要求溫度不同,前者相對高於後者。菌絲體生長溫度範圍為6℃~33℃,最適溫度為24℃~26℃。低於16℃或高於30℃菌絲體生長緩慢,低於6℃或高於35℃菌絲體停止生長。子實體生長溫度範圍為12~24℃,最適宜溫度15℃~20℃,超過25℃子實體生長受到抑制,低於16℃子實體變成微紅色,生長緩慢。溫度偏高時,子實體生長很快,但個體較小,菌刺長;溫度偏低,子實體較大,菌刺短,品質好。經袋料栽培和人工定向培育後,子實體形成和生長的溫度幅度更廣,適應性更強。

2、濕度水分是猴頭菇的主要組成成分,鮮菌絲體和鮮子實體中,水分含量達80~90%。水分是猴頭菇生長的必要條件。猴頭菌細胞的一切生化反應,都是在水的參與下進行的。營養成分的吸收和運輸,酶的分泌,纖維素、木質素等複雜物質的分解利用,都必須在一定的水分條件下才能進行。但是,水分過多了又會影響培養基內空氣流通,致使菌絲呼吸困難無法生長;還會降低菌絲抗逆能力,並加速其衰老。

木屑培養基較緊密,要求含水量低些;棉子皮等較疏鬆的培養基,要求較高的含水量。

栽培猴頭菇,用木屑等較緊密的培養基,含水量以55%~60%為宜;甘蔗渣培養基含水量以65%~75%為宜。測定猴頭菇培養基(料)的含水量是否合適,用手握法即可。即用手抓起一把調好的培養料緊握,指縫間有水滲出不往下掉,便是正好。擠不出水來,是太乾;一擠有水滴往下掉,是太濕。

空氣相對濕度對猴頭菇的生長發育有很大影響。猴頭菇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空氣相對濕度的要求不同。菌絲體生長階段,培養室內空氣相對濕度保持60%左右即可。子實體形成階段,培養室(菇房、菇棚)內的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到85%~90%。在這樣適宜的濕度條件下,子實體生長迅速,菇體潔白。若濕度低到70%,由於猴頭菇子實體表面沒有角質、革質或蠟質等保護組織,是裸露狀肉質快,很快即因散失水分顏色變黃,菌刺變短,生長變慢或停止,致使產量降低。特別是幼嫩子實體,濕度低時還會留下不能恢復的永久性斑痕。反之,濕度超過95%時,又會因通氣不良而使子實體畸形,多數表現為菌刺粗,球塊小,分枝狀,嚴重時不形成球塊,產生擔孢子多,味苦,抗逆性大大降低,易染病害。

3、空氣猴頭菇是一種好氣性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進行呼吸作用,產生能量,供猴頭菇生長發育需要。由於二氧化碳對呼吸作用有抑制作用,若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則生長受抑制;而二氧化碳含量低時,雖然呼吸作用旺盛,生長迅速,但是菌絲易老化。

在菌絲體生長階段,猴頭菇能忍受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可以在含二氧化碳0.3%~1%的空氣中正常生長。

在子實體階段,猴頭菇對二氧化碳濃度十分敏感。通氣不良或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高時,對原基分化和子實體生長都有很大影響。在子實體生長過程中,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以不超過0.1%為宜。菇棚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時,就會刺激菌柄不斷分枝,菌刺扭曲,球心發育不良,形成畸形子實體。所以,猴頭菇培養室每天定時通風換氣,以排除過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謝廢氣,補充新鮮空氣。

4、光線猴頭菇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需要直射光線。如果將其培養在直射陽光下,一方面由於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傷害它,另一方面由於水分急劇蒸發,又會使菌體很快乾萎。菌絲體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子實體生長過程中需散射光,在200~400勒克斯的光照條件下,子實體才能生長得潔白,但如果光照超過1000勒克斯,子實體發紅,生長緩慢,品質變差。

5、酸鹼度猴頭菇是比較喜歡酸性的一種真菌,這也是它的一個特點。在平常栽培的幾種食用菌中,猴頭菇需要的pH最低。只有在酸性條件下,猴頭菇才能很好地分解培養基中的有機物質。猴頭菇的菌絲體,在pH值2.4~8.5的範圍內均能生長。pH3.5~5.5最好,不但菌絲好,而且利於子實體原基形成和提高產量。根據培養料經滅菌後pH值下降0.5左右的特點,拌料後的pH值最好為6.0左右。

栽培配方與栽培方式

猴頭猴頭

(一)栽培配方

1、棉籽皮麥麩配方

棉籽皮82%,麥麩15%,尿素1%,石膏粉1%,過磷酸鈣1%,料水比1:1.2~1.3。

2、棉籽皮玉米粉配方

棉籽皮82%,麥麩11%,玉米芯4%,磷肥1%,石膏粉2%,料水比1:1.2~1.3。

3、棉籽皮酒糟配方

棉籽皮40%,酒糟38%,米糠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1.3。

4、玉米芯麥麩配方

玉米芯86%,麥麩11%,石膏粉2%,磷肥1%,料水比1:1.2~1.3。

5、木屑棉籽皮配方

木屑42%,棉籽皮42%,麥麩14%,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1.3。

6、玉米芯豆餅粉配方

玉米芯88%,豆餅粉1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1.3。

7、木屑麥麩配方

木屑78%,麥麩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

配方所用酒糟、棉籽皮、玉米芯、麥麩、米糠、豆餅粉等都要求新鮮、無霉變、無蟲害。但是,木屑卻要求陳舊,最好是在室外堆置數月,經日曬、雨淋,除去了芳香性物質。木屑要過2~3目的竹篩或鐵絲篩,剔除小木片、短枝條及其他硬物,以防裝袋時刺破塑膠袋。其他原料中,均不應有硬物、尖物。

(二)栽培季節

河北省地域廣泛,應根據猴頭菇生長發育對溫度的要求,合理安排栽培季節。中南部地區一般可於8月中旬制栽培袋,約經一個月的培養至9月中下旬出菇,或冬季制菌袋,翌年2月底出菇,5月底出菇結束。張家口、承德壩上地區可進行錯季栽培,4~5月制菌袋,5~10月出菇。

猴頭猴頭

(三)栽培方式

由於猴頭菇的生長發育對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要求比較嚴格,使其栽培場地受到限制。北方地區栽培猴頭菇宜在塑膠大棚進行,菇農也可利用冬季蔬菜大棚、庫房、山洞、室內等場地。建造塑膠大棚,應選地勢平坦、靠近水源、環境潔淨地方建棚。大棚規格:東西長20~25米(根據栽培規模大小確定),南北寬8米,北牆高2.8米,南牆高1.6米。牆體要厚以利保溫,南牆每隔3米設視窗以利通風。棚內地面下挖0.5米,棚頂採用無滴膜覆蓋保溫,進行猴頭菇栽培。

1、瓶栽一般選用750毫升菌種瓶栽培猴頭菇,用料210克,出菇時菌瓶口向上或菌瓶橫放出菇。

2、袋栽一般選用13厘米×27厘米×0.047厘米、17厘米×37厘米×0.047厘米、17厘米×40厘米×0.047厘米的聚丙烯袋栽培猴頭菇。袋栽猴頭是河北省猴頭栽培的技術特點。袋栽猴頭產量高、品質好、儲存期長。

三、栽培與管理技術要點

(一)配料

根據配方要求選料、配料。

1、翻曬配製培養基前,所用主料均應在太陽下翻曬3~5天。達到殺菌目的。

2、預濕有些原料,如碎玉米芯吸水速度很慢,應將其裝入尼龍編織袋,壓入水池中,濕透後再用。這項工作應在堆悶前4~5小時進行。

3、拌料棉籽皮配方拌料前先加輔料(麥麩、石膏粉、磷肥、玉米粉、蔗糖等)。方法是把麥麩、玉米粉、石膏粉、磷肥(打碎過篩)、豆餅粉等乾輔料攪拌均勻,撒在主料堆上;再把蔗糖溶於少量水中,灑在主料堆上,隨後仔細攪拌。可用攪拌機攪拌,也可用鐵杴、耙子等人工攪拌。攪拌均勻後成堆,並蓋以塑膠薄膜,以防水分散失。拌料速度要快,最好於早晨氣溫低時進行,以防培養料發生酸變。培養料配製好後,要馬上進行含水量檢驗,用手抓一把料緊握有一、二滴水珠下滴即可。提前預濕的原料控水後加入輔料,攪拌均勻後成堆,進行含水量檢驗,方法同上。

(二)裝袋

把塑膠袋口張開,用手一把一把地把料塞進袋內。當裝料1/3時,把袋料提起,在地面上輕輕抖動幾下,用手將料向下壓使料緊實。繼之,再裝料、再抖動、再壓。裝至滿袋時,於袋口拳擊數下,補充缺料,使袋料緊實無空隙。袋頭留6厘米,捆口或加套環塞棉塞。13厘米×27厘米、17厘米×37厘米菌袋一頭開口,17厘米×40厘米菌袋兩頭開口。栽培量大時一般採用機械裝袋,縮短裝袋時間,縮短了從拌料到滅菌的時間,有效防止培養料酸敗。

(三)滅菌

料袋滅菌可用高壓鍋,也可以用常壓灶。其使用方法,已在前面作過介紹,這裡著重講常壓滅菌注意要點。

1、及時進灶

裝袋完畢,要立即將料袋裝進滅菌灶,並迅速加溫開始滅菌。以防微生物繁殖,將物質分解,導致酸敗。特別是高溫季節,更應該注意這一點。

2、合理疊袋

料袋進灶應疊放成一行一行,自下而上排放。行與行之間,袋與袋之間要留有一定間隙,使汽流能自下往上暢通,防止局部“死角”,造成滅菌不徹底。

3、控制溫度

進袋完畢立即旺火猛攻。上汽後,要注意放氣,把冷空氣排盡。排氣後,使灶內溫度儘快上升到100℃,做到中途不停火,不加涼水,不降溫,持續滅菌,保持12~14小時。爾後將火埋住,燜24小時。滅菌過程中溫度不能忽高忽低,並要注意鍋中水位,勿燒乾鍋。

(四)接種

無菌接種是猴頭菇栽培生產中最關鍵、技術性強的一項工作,可在接種室或接種箱進行,接種室操作程式如下:

1、將滅菌後的袋送入接種室,用克霉靈殺菌劑進行噴霧消毒。當菌袋溫度降至室溫時才能接種。

2、進入接種室前,工作人員要洗手,換消過毒的白大褂、帽子,換上拖鞋,帶上菌種進入接種室。

3、接種前工作人員要用70%~75%的酒精棉球消毒雙手、消毒菌種瓶外壁,點燃酒精燈,通過火焰消毒接種工具,在酒精燈火焰上方打開菌種瓶,除去老菌絲。打開被接菌袋口,用接種工具將菌種迅速接入袋口內,然後封口。每瓶菌種可接30~35袋。

(五)發菌管理

即菌絲體培養。菌袋進入培養室後,在適宜條件下,25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袋。為了使其順利完成發菌,為高產優質打下堅實基礎,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管理:

1、堆放菌袋

根據自然氣溫確定菌袋入培養室後的堆放方式。氣溫高時一般單層橫排於架上,袋之間要有空隙,菌袋多時,也可取“井”字雙層排放。氣溫低時可雙層或多層排放。一定要根據氣溫的變化而靈活掌握。

2、調節室溫

菌袋初入培養室的1~4天,室溫應調到24℃~26℃,以使所接菌種,在最適環境中儘快吃料,定植生長,造成優勢,減少雜菌污染。從第五天起,隨著菌絲生長,袋內溫度上升,比室溫高出2℃左右,為此應將室溫調至24℃以下。第十六天以後,新陳代謝旺盛時期,室溫以控制在20℃~23℃為宜。

3、控制濕度

發菌期(8~9月),菌絲是依靠基內水分生產,不需要外界供水,所以室內空氣相對濕度能達60%即可。陰雨天濕度大時,應開窗通風。但發菌需保證黑暗條件,通風宜在夜間進行。室內空氣濕度大時,往往會使棉塞潮濕,導致雜菌滋生。

4、查菌袋(菌瓶)

菌袋入培養室後3~4天,一般不宜翻動。7天后檢查菌絲生長情況和有否污染雜菌。一旦發現雜菌污染菌袋立即清出,焚燒或深埋處理以防傳染。

(六)出菇管理

菌袋經過20多天發菌培養,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即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開始猴頭菇的生長發育。此時應從如下方面加強管理:

1、進菇棚開口

常用的猴頭菌出菇棚,有室內與塑膠大棚兩種。實踐證明,塑膠大棚比室內菇房生態條件好,生長快,菇健壯,還可避免畸形菇。兩頭開口菌袋進菇棚立體排放堆高8~12層,注意為防止菌袋發熱,每兩層菌袋放一層竹竿,並對菌袋起固定作用。菌袋有套環拔掉棉塞,或將袋口鬆開,換上直徑4~5厘米的套環。一頭開口菌袋進菇棚對頭立體排放堆高8~12層,然後開口。菌瓶立體對頭排放堆高8~12層,打開瓶塞。以增加通氣量,促進原基生長。

2、調整溫度

菌袋進菇棚後,溫度要調至14℃~20℃。在適宜溫度刺激下,原基很快形成,從原基形成到採收需10~12天。菇棚內溫度低於12℃,原基不易形成,已形成的猴頭菇容易發紅。溫度超過23℃,子實體生長發育也緩慢,菌柄增長,菇體形成菜花狀畸形。溫度超過25℃,子實體會萎縮死亡。因此菇棚溫度調整至適宜14℃~20℃是猴頭菇栽培成敗的關鍵。

3、保持菇棚濕度

當菌袋進菇棚後,需要向菇棚空間、地面噴水,使菇棚相對濕度達到85%~90%,保持菌袋料面濕潤,保證原基形成,子實體正常生長發育。如果菇棚濕度低於70%,原基不易形成,已分化的原基會停止生長;如果菇棚濕度高於95%,加上通風不良會造成雜菌滋生,子實體腐爛。

4、通風

當菌袋進菇棚後,注意菇棚通風換氣,保持菇棚空氣新鮮。通風少時,會出現畸形菇。通風多時應注意通風與保濕的關係,應先噴水後通風,保證菇棚內空氣的相對濕度在85%~90%,保持空氣新鮮,以利子實體正常生長發育。

5、光照

保持一定光照,子實體形成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200~400勒克斯光照,菇棚光照太強菇體發黃品質下降,影響價格。光照太弱原基形成困難或形成畸形菇。

6、採收

猴頭菌出菇是通過上述管理調整,保證最佳條件,一般從原基形成到採收需10~12天,猴頭菇子實體成熟志:菇體色白,表面出現菌刺,在沒有彈射孢子前適時採收。適時採收產量最高、品質最好。採收過遲,菌刺過長,孢子大量散發,子實體變得疏鬆,發黃,苦味濃,品質和食用價值均下降。

7、補水保濕

第一茬菇採收後,隨手將料面的殘菇、碎清理乾淨。停止噴水3~4天,注意通風使菌絲體獲得充分的新鮮空氣,隨後進行補水。注意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方面的管理,可獲得三、四茬菇,生物學效率達80%~120%。

四、常見問題分析與處理

1、猴頭菇栽培過程中會發生哪些病害?

猴頭菇栽培過程中常會發生如下病害:綠霉、毛霉、根霉、鏈孢霉、青黴、麴黴等黴菌。發生的原因:(1)培養料有霉塊,滅菌不徹底。(2)菌種質量不好導致污染。(3)接種不嚴格無菌操作接入雜菌。(4)菌袋質量不好,裝袋、運輸過程中扎袋。(5)發菌環境雜菌多、條件差、濕度大、通風差導致污染。(6)出菇棚溫度高、通風差導致污染。

2、猴頭菇栽培過程中應注意哪些環節?

需注意以下環節:

(1)選好址,保持菇棚周圍環境乾淨。菇棚要遠離動物養殖場,遠離垃圾場,遠離污水源。

(2)選好培養料,處理好培養料。要選擇新鮮、無霉變、無結塊培養料。如果培養料有霉塊一定要清除,同時將培養料在太陽光下曝曬3~5天,利用太陽紫外線殺死雜菌。

(3)選擇質量好的菌袋。

(4)選擇質量好的菌種。一定要從有質量信譽的單位購買菌種。

(5)接種人員要經常培訓,建立無菌操作概念,嚴格無菌操作,減少這一環節污染。

(6)菌袋在裝袋、運輸過程中要輕拿輕放,防止扎袋。

(7)發菌室(棚)周圍環境乾淨,發菌前要消毒,室內空氣濕度不能超過65%,發菌過程要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發菌過程要控制袋溫20℃~25℃,棚溫18℃~22℃。

(8)猴頭菇出菇適宜溫度14℃~20℃,出菇棚溫度高時,應採取降溫措施,同時要通風防治污染。

3、猴頭菇栽培過程中會發生哪些蟲害?

猴頭菇栽培過程中常會發生如下蟲害:蟎類、跳蟲、菌蚊、線蟲、大谷盜。原因:出菇棚周圍環境差,有蟲源;出菇棚內不衛生,不及時清理廢料、爛菇等均導致蟲害。

4、猴頭菇栽培過程中蟲害防治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1)對菇棚周圍環境、菇棚進行殺蟲處理。採用高效低毒無公害農藥殺蟲處理。(2)菇棚通風口、門窗安防蟲網,掛黃板,粘飛蟲,也可用誘殺燈殺蟲。(3)保持菇棚內環境乾淨、衛生,及時清理廢料、爛菇,濕度保持90%,不宜太濕。

5、常見猴頭菇畸型有哪些?如何防治?

(1)猴頭菇出無刺菇。是由於通風差、溫度高、濕度小造成的。防治方法:子實體生長發育期間保持溫度15℃~22℃,空氣濕度90%,保持菇棚空氣新鮮。

(2)珊瑚叢型菇。是由於菇棚通風差,二氧化碳濃度高造成的。培養料中含有芳香族化合物時也會出現。防治方法:子實體發育期間注意通風換氣,保持菇棚空氣新鮮。選擇培養料時注意剔除松、杉、樟、楊槐等樹種的木屑。對已出現的珊瑚叢型子實體要清除,然後重新培養正常菇。

(3)長刺鬆散型子實體。菌刺細長,球塊小而鬆軟,且往往成分枝狀。主要是溫度過高所致。防治方法:子實體分化和生長期間,一定要維持菇房18℃~22℃的適宜溫度。

(4)刺粗散亂型。子實體菌刺粗長,而且散亂,球塊分枝,小或不形成球塊。原因是由於菇房空氣濕度大於95%和通風不良而形成的。防治方法:在適宜條件下培養,菇房空氣濕度不要超過95%,根據情況適當通風換氣,噴水時不要把水灑在菇體上。

(5)菇柄細長型。菇柄較長且細,不但影響菇形,而且降低了可食部分的含量。

發生原因:

①子實體原基開始分化時,遇到高溫天氣,菌絲忙於營養生長,菇蕾難以形成,即促使菇柄伸長。

②培養料裝的少,料面距瓶口或袋口較遠,就往往形成柄菇。

防治方法:

①保持菇房溫度在25℃以下,同時注意通風換氣。

②瓶栽,料面應距瓶口2厘米;袋栽,剪掉袋頭或在扎口旁割口。

(6)基部狹長型。子實體基部狹長,不呈圓筒形。原因:菇房光線不足或光線不均。防治方法:給予200~400勒克斯均勻的散射光線,或燈光補照。

6、猴頭菇出現黃斑和爛菇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出現黃斑和爛菇原因:在出菇期通風差、濕度大、溫度高容易出現黃斑和爛菇。防治方法:菇棚溫度控制在15℃~20℃,濕度控制在90%,菇體上沒有水珠,經常通風保持菇棚空氣新鮮。

7、猴頭菇子實體發黃的原因是什麼?

猴頭菇子實體發黃主要原因是:

(1)菇棚內濕度小,通風時間長。或通風時外界風大,降低菇體濕度。防治方法:菇棚內濕度控制在90%,通風時外界有風,縮短通風時間,或通風前先向菇棚內噴水增加濕度,確保通風時菇體不發黃。

(2)光照強度大、光照時間長。

8、猴頭菇如何保鮮、儲運?

猴頭菇保鮮,一般採用單個猴頭菇用白紙包裹放於紙箱在2℃~4℃冷藏箱保鮮儲藏。儲運方法將用白紙包裹猴頭菇放於2℃~4℃泡沫箱,膠帶紙封存,儲運銷售。

9、如何採用覆土栽培方法栽培猴頭菇?

將發好菌的猴頭菇菌袋直接入棚,脫袋擺入已挖好的深30厘米、寬1米的坑內,覆土2厘米,然後灌水,水量根據棚內土地乾濕程度而定,灌水後抓土用手緊握能成團,落地散開為宜,覆土為陽畦菜園中加2%生石灰、溴氫菊酯稀釋液、尿素0.3%拌勻,堆置3天,然後曬乾。因猴頭生長喜酸性,制好土後,測pH值超過7,則加入磷酸二氫鉀調整,pH值達到6.5~7為最佳。覆土後,棚內濕度保持90%即可。中午通風,如遇溫度高時,可早晚通風兩次,通風根據室內外溫度差異進行。如地面乾燥,用噴霧器噴水,子實體形成後,水不能直接噴在子實體上,可噴在棚牆上及棚膜上,濕度達85%~90%即可。

10、猴頭出菇料如何再利用?

它不但可以做家禽、家畜的輔助飼料,還可以用來栽培其它食用菌。例如用猴頭出菇料來栽培雞腿菇時,把出菇料從塑膠袋中倒出來,打碎,曬乾。堆制時,每100千克出菇料加入棉籽殼20千克、乾牛糞20~30千克、尿素0.5千克、石膏粉1.5~2千克、過磷酸鈣1千克,經過發酵、裝袋、發菌、覆土即可栽培出雞腿菇。

11、猴頭菇栽培產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哪些?

猴頭菇栽培上存在著子實體小、產量低、品質差、抗雜能力差、色黃不白等問題,主要是菌種質量差、菌種退化。菇農應從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或正規單位購買菌種。

12、猴頭菇栽培為增產可否使用激素?

不可以。因為根據無公害食用菌栽培要求不允許使用激素。

13、如何進行猴頭菌的仿野生栽培?

(1)菌袋的製作、培養。猴頭菌仿野生栽培的培養料以硬質雜木屑為主。平均氣溫在15℃以上或控溫17℃~20℃時,可用78%木屑、20%麥麩、1%石膏和1%蔗糖配方。隨著氣溫升高,木屑含量可增加5%~10%,麥麩含量相應減少5%~10%。裝料、滅菌、接種、培養等步驟與常規方法基本相同。

(2)野外出菇管理。秋季當氣溫降至20℃以下時,將培養好的菌袋移入菇場堆壘,高度60~100厘米,下層要架空10厘米,行距70厘米。上用遮陽網遮蓋,並配以適當遮雨設施。春季當氣溫回升到15℃以上時,即可有控制的出菇。頭潮菇任其自然從袋口出菇,二潮菇可將扎口以外部分剪去或袋口劃“丁”字形口或直口。三潮菇當氣溫在15℃以下時,向袋內注水,注水量以菌筒達二潮菇時的重量為宜。仿野生栽培溫度靠自然調節,通風良好,還要加蓋遮陽網以避免陽光直射。除菌袋本身含水量適宜外,關鍵是控制好菇棚內的空氣濕度。菇發生期相對濕度應達90%以上,成形期控制在83%~90%,菌刺長至0.5厘米時,再下降至75%~83%。但控溫增濕不可直接灑在菌體上。溫度在18℃以下時,可用高壓噴霧器在早晚噴霧增濕。為了保證仿野生栽培品的品質,應儘量避免使用農藥,萬一要用,也要採用懸掛熏殺、燈光誘殺等方式,避免農藥直接觸及菇體。

(3)採收烘乾。待菌刺長至1厘米以上,尚無大量孢子彈射即可採收。除去柄部帶鋸末部分,裝入烘乾機(或烘房),按大小分類逐層排放,晴天採收的菇可逐漸升溫,雨天採收的菇要加大通風,起溫至少在40℃以上以防霉爛,烘乾的完成期溫度不超過60℃。為了使菌刺保存良好,烘乾後的猴頭(含水量13%以下)可放置幾小時,待菌刺收潮後(含水量18%以下)再進行密封包裝。

仿野生栽培不僅制袋不受季節影響,培養料成本降低,而且乾品食用口感好,品質可與全野生媲美,銷售價可高出常規室內培養菇價50%以上。

14、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猴頭菌栽培還有哪些增產措施?

措施一:採取牆式栽培。用12厘米×12厘米塑膠袋裝料,每袋裝乾料200克,兩頭均用塑膠套環,另加牛皮紙封口,按常規方法滅菌,兩端接種。然後在室內上堆發菌,堆高以1.2~1.5米為宜。室溫控制在20℃~24℃,每7天翻堆一次。經20天培養菌絲滿袋後,可將堆高增到2米,並支撐固定。然後將室溫降至18℃~22℃,提高相對濕度至90%,增加光照和通風時間,促使菇蕾形成。當袋口出現白色突起物,取下套環,留下牛皮紙形成兩個出菇面。每天向牛皮紙噴水,經4~5天幼嫩子實體突出袋口後,去掉牛皮紙,改向空中噴霧增加濕度,以促進子實體生長。子實體採收後進行再生菇管理,7天后可採收第二潮菇。

措施二:實行分段出菇。前期採用常規兩頭出菇,方法是當菌絲深入袋內2/3以上時,剪去兩端袋口,露出直徑約1.2厘米的小孔作為出菇口。料袋處理好後排成70厘米×40厘米的寬窄行,行向與門窗方向一致,每排料袋堆垛8層。料袋排好後室溫控制在15℃~20℃,空氣相對濕度85%~95%,室內光線以剛能看清報刊字跡為宜。每天通風1小時,大約7天左右就可以現蕾。現蕾後每天通風2小時,當菇體長大、菌刺形成時,可適量向子實體噴霧狀水。當菇體長大尚無或僅有少量孢子散發時即可採收。第一潮菇採收後,下一步採取覆土單頭出菇的方法。從一頭脫去2/3塑膠袋,雙排排於高5厘米,寬45厘米的土壟上,排與排間隔5厘米,袋與袋之間留3厘米的間隙,層與層間隔3厘米,所有的空隙用肥沃的砂壤土填充,周圍用泥封好,共堆垛8層,最上一層用泥土封好後留上補水槽,槽中每隔20厘米打一直徑3厘米的補水孔。出菇前先向槽中補充一次營養液(尿素200克,蔗糖200克,磷酸二氫鉀100克,維生素B120片、水50升),出菇後每隔3天補水一次,其它管理同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