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蘑

猴頭蘑

猴頭蘑(Hericium erinaceus(Bull.)Pers),又稱刺蝟菌、蝟菌。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無隔擔子菌亞綱、非褶菌目、猴頭菌科、猴頭菌屬,產地黑龍江,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菜餚,肉嫩、味香、鮮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頭、熊掌、海參、魚翅)之一。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稱。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猴頭蘑猴頭蘑

漢語拼音:hou tou mo

英文名稱:monkey head fungus

猴頭蘑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用菌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味道也特別鮮美,另外,它還具有助消化及治療胃潰瘍神經衰弱等病的功效。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一帶,非常適合猴頭蘑的生長。所以,猴頭蘑成了該省的著名特產

概述

猴頭蘑猴頭蘑

猴頭菌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在試管斜面培養基上,初時稀疏,呈散射狀,而後逐漸變得濃密粗壯,氣生菌絲短,粉白色,呈絨毛狀。放置時間略長,斜面上會出現小原基並長成珊瑚狀小菌蕾。在木屑或蔗渣培養料中,開始深入料層,菌絲比較稀薄,培養料變成淡黃褐色,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菌絲體不斷增殖,菌絲體密集地貫穿於基質中,或蔓延於基質表面,濃密,呈白色或乳白色。

顯微鏡下,猴頭菌菌絲細胞壁薄,有分枝和橫隔直徑10~20微米,有時可見到鎖狀聯合的現象。 子實體是猴頭菌的繁殖器官,由雙核菌絲在適宜條件下進一步發育而成。通常為單生,肉質,外形頭狀或倒卵形,極似猴子的頭。新鮮時顏色潔白,或微帶淡黃色,乾燥後變成淡黃褐色。直徑3.5~10厘米。人工栽培的有達14~15厘米,甚至更大。基部著生處較狹窄,象菌柄的樣子。除基部外均布有針形肉質菌刺,刺直伸而發達,下垂如頭髮狀,長l~3厘米,直徑1~2毫米,刺面布以於實層,產生大量的孢子。在顯微鏡下,猴頭菌的孢子橢圓形至圓形,無色,透明,光滑,直徑5~6微米,內含油滴大而明亮;油滴直徑2~3微米,孢子澱粉質。

生長背景

猴頭蘑生長在黑龍江樺木林的樹岔上,每生必一對,前後兩個,產量不大,河南南陽地區也有。每年6~9月為生長季節,採摘後用火烘乾。猴頭蘑體圓形,大小如茶杯口,菌蓋有須刺,須刺朝上如猴毛,根底部略圓,尖如嘴,似猴頭形狀,故又名“猴頭蘑”,猴頭蘑一般以個頭均勻,色鮮黃,質嫩,完整不傷須刺,無蟲蛀,無雜質為好。猴頭蘑屬名貴菜餚,質極嫩,無絲,色、香、味俱佳。

發育條件

猴頭蘑猴頭蘑

猴頭菌的生活史從擔孢子萌發開始,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體,但不能形成子實體。只有兩種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通過異宗結合後才能形成有生育力的雙核菌絲。此時菌絲組織化,最後形成子實體。野生猴頭菌多發生於森林不太稠密,空氣較流通,濕度較高及20℃左右的環境條件。
(1)營養

屬木材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強。能廣泛利用碳源、氮源、礦質元素及維生素等。人工栽培時,適宜樹種的木屑是最經濟而優良的碳源。而甘蔗渣、棉籽殼等也是理想的碳源。麩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還有尿素、蛋白腖、銨鹽、硝酸鹽等。
生長發育過程還要適宜的C/N比,菌絲生長階段以25:1為宜;子實體生育階段以35-45:1最適宜。此外,猴頭菌在生長中還要吸收一定數量的磷、鉀、鎂及鈣等礦質離子。
(2)溫度

猴頭菌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6-34℃,最適溫度為25℃左右,低於6℃,菌絲代謝作用停止;高於30℃時菌絲生長緩慢易老化,35℃時停止生長。子實體生長的溫度範圍為12-24℃,以18-20℃最適宜。當溫度高於25℃時,子實體生長緩慢或不形成子實體;溫度低於10℃時,子實體開始發紅,隨著溫度的下降,色澤加深,無食用價值。
(3)水分和濕度
培養基質的適宜含水量為60-70%,當含水量低於50%或高於80%,猴頭菌原基分化數量顯著減少,子實體晚熟,產量降低。對相對濕度的要求,菌絲培養發育階段以70%為宜;子實體形成階段則需要達到85-90%,此時子實體生長迅速而潔白。若低於70%,則子實體表面失水嚴重,菇體乾縮,變黃色,菌刺短,伸長不開,導致減產;反之空氣相對濕度高於95%,則菌刺長而粗,菇體球心小,分枝狀,形成“花菇”。一個直徑5-10cm的猴頭子實體,每日水分蒸發量達2-6g。

猴頭蘑猴頭蘑

(4)空氣

猴頭菌屬好氣性菌類,對CO2濃度反應非常敏感,當空氣中CO2濃度高於0.1%時,就會刺激菌柄的不斷分枝,形成珊瑚狀的畸形菇,因此菇房保持新鮮的空氣極重要。
(5)光照

猴頭菌菌絲生長階段基本上不需要光,但在無光條件下不能形成原基,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子實體生長階段則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強度在200-400lx時,菇體生長充實而潔白,但光強高於1000lx時,菇體發紅,質量差,產量下降。

猴頭菌子實體的菌刺生長具有明顯的向地性,因此在管理中不宜過多地改變容器的擺設方向,否則會形成菌刺捲曲的畸形菇。
(6)酸鹼度

猴頭菌屬喜酸性菌類,菌絲生長階段在pH2.4-5的範圍內均可生長,但以pH4最適宜。當pH在7以上時,菌絲生長不良,菌落呈不規劃狀。子實體生長階段以pH4-5最適宜。

栽培技術

猴頭蘑猴頭蘑
(以袋栽培為例)
1、品種選擇
目前栽培的主要品種有C9、H11、H5.28、H401、H801、Hsm。出菇快,產量較高的優良菌株主要有C9、H5.28。

2、栽培季節

猴頭菌的栽培季節,應根據其子實體生長溫度以16-20℃為最適宜的特點和當地的氣候條件確定。一般春秋兩季均可栽培,華南地區春季在2-3月開始接種,秋季以9-10月接種栽培為佳。

3、培養料的配製及裝袋

培養料的配製:

(1)培養料的配方:

① 棉籽殼50%,木屑30%,麥皮16%,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② 草粉50%,木屑26%,麥皮20%,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③ 木屑69.5%,麥皮25%,黃豆粉2%,石膏或碳酸鈣2%,糖1%,尿素0.5%。

配製時,先將主料拌和均勻,再將其它輔助料如石膏粉、過磷酸鈣等溶解於水後,緩慢噴灑入培養料中,料:水=1:1.2-1.5,使含水量達到70%左右。拌料後,將料堆成堆稍悶半小時,使料充分濕潤,而且吸水均勻,防止乾濕不勻現象。因為猴頭菌喜歡酸性,培養料中不宜加石灰,使料的pH控制在4-5之間。

(2)裝袋:前裝培養料的塑膠袋規格不一,但以15×55cm的低壓聚乙烯塑膠袋常用,每袋可裝乾料0.2-0.25kg。裝料前先將袋口一頭用線繩紮好,裝料時將料壓實,上下鬆緊度要一致,且袋口要擦乾淨,以避免雜菌從袋口侵入。裝滿料後,從中央打上通氣接種孔,再用線繩將另一口紮緊。

4、培養料的消毒

採用高壓消毒滅菌,也可採用常壓滅菌,當溫度達到100℃後,保持14h以上,停火後再密閉4-6h。

5、播種發菌

待料溫降至30℃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每袋接5個穴,接種後,將菌筒搬入培養室,按“井”字形堆疊發菌,培養室內溫度維持20~25℃,空氣濕度65%左右,遮光培養。於菌絲生長旺盛期(接種後15天左右),溫度降低至20℃左右。經20-28天培養,菌筒的菌絲基本長滿,應及時將菌筒搬入菇棚進行催蕾出菇。

猴頭菇猴頭菇

6、出菇期管理

絲長滿後,應進行條件改變處理,加大溫差,給予散射光,並進行立架出菇。

(1)調節溫度:實體形成後,溫度應調節在14-20℃之間,以利其迅速生長,溫度過高時,應早、晚開窗及時通風降溫,以防子實體生長緩慢,應適當增加溫度,促進其生長。

(2)保持濕度:水應掌握“勤噴、少噴”的原則。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90%左右。濕度過大,會引起子實體早熟,質量差;濕度過低,生長緩慢,易變黃乾縮。

(3)加強通風換氣:持空氣新鮮是促進子實體形成的主要條件之一。如果通氣不良,CO2過多,易出現珊瑚狀畸形菇。

(4)掌握適宜光線:頭菌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若光線不足,子實體原基不易形成,對已形成的子實體,甚至造成畸形菇。但要防止陽光直曬。

7、採收

一般猴頭生長7-10天,當猴頭菌刺約0.5cm時,即將產生孢子前及時採收。猴頭採收後,清理菌袋菇根和老菌皮,紮緊袋口,繼續培養10天左右即或形成第二批菇。一般管理好可採收3-4批菇,生物轉化率達90-115%左右。

營養價值

猴頭蘑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猴頭菌乾品每百克含蛋白質263克,脂肪4.2克,碳水化合物44.9克、鈣2毫克,磷856毫克,鐵18毫克,胡蘿蔔素0.01毫克維生素B1 0.69毫克維生素B2 1.89毫克等多種營養成分。猴頭還含有很多藥效成分。具有利五臟、助消化、滋補身體等功能,對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均有一定療效。同時,猴頭還含有多種糖類物質對癌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營養分析

1.猴頭菇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的一種優良食品;

2.猴頭菇含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調節血脂,利於血液循環,是心血管患者的理想食品;

3.猴頭菇含有的多糖體、多肽類及脂肪物質,能抑制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和治療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惡性腫瘤;

4.猴頭菇中含有多種胺基酸和豐富的多糖體,能助消化,對胃炎、胃癌、食道癌、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的療效令人矚目;

5.猴頭菇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緩衰老。

食用功效

猴頭蘑猴頭蘑

猴頭菌性味甘平,具有利五臟、助消化的功效。野生猴頭蘑一向被列為國宴名菜,可與燕窩、魚翅媲美。猴頭蘑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用菌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味道特別鮮美。食用猴頭蘑有助消化及治療胃潰瘍、神經衰弱等病的康復。研究查明,猴頭菌含有多肽、多糖和脂肪族醯等多種抗癌物質,有很好的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作用,對消化道癌腫有很好的療效,並有利於手術後傷口癒合。

近年來由於猴頭的來源比較充足和烹飪事業的發達,不少菜系的猴頭菜譜名目增加,不但有傳統菜,還有創新菜。例如遼寧菜的猴頭扒熊掌、猴頭燉飛龍;吉林菜的珍珠猴頭;黑龍江菜的鴨腿猴頭蘑北京菜的松樹猴頭;河南菜的戴帽猴頭蘑;以及其他菜系的猴頭扒菜心、白扒猴頭、紅燒猴頭、香鹵猴頭、清湯紫菜燴猴頭、猴頭蘑燉鴿子、猴頭燉鵪鶉、山雞猴頭砂鍋、滑炒雞絲猴頭、猴菇雞片、猴頭釀雞、芙蓉猴頭、雲片猴頭、御扇猴頭、清燴鹿尾猴頭等等。

諸多猴頭佳肴各有地方風味。像遼寧菜的傳統名食猴頭扒熊掌,造型美觀,汁濃味香。這道佳肴的製法是,把猴頭、熊掌分別泡發後,再分別加雞湯、醬油、蔥、姜、糖、料酒味素等輔料蒸熟。把熊掌放置盤中,周圍擺放切成片狀的猴頭。把這樣的猴頭熊掌原狀置入勺內,勺內預先倒進蒸製猴頭、熊掌的原有湯液,慢火煨透,勾芡,淋油,裝盤即成。

古人講:“醫食同源”。猴頭既可入餚又可入藥,人們常把猴頭用於食療。據醫籍介紹,猴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營養成分:乾品每100g含蛋白質26.3g、脂肪4.2g、粗纖維6.4g、碳水化合物44.9g、17種胺基酸,以及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尼克酸等。中醫認為,猴頭味甘,性平,利五臟,健脾胃,助消化,滋養強壯,適用於消化不良、體質虛弱等病症。現已利用猴頭製成一種“猴頭菌片”,對消化道惡性腫瘤、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有顯著療效。

無論作為美食、還是當做良藥,與猴頭同屬齒菌科植物的小刺猴頭、假猴頭等,均可代猴頭使用。此外,饒有“猴”趣的美味佳肴,還有蹄蓋蕨科植物的猴腿。它一個是猴頭,一個是猴腿,不但名稱對應,入餚也有特色。猴腿以嫩芽莖供食,可用於拌、炒、烹、熘,名菜有被人稱為關東風味的滑炒蝦仁猴腿、雞絲拌猴腿、什錦猴腿等。這些“猴”餚葷素搭配,色澤鮮艷,也具有祛病保健的食療價值 。

猴頭蘑的主要食療作用

1)抗潰瘍和抗炎作用。

2) 抗腫瘤作用。

3) 保肝護肝作用

4)增加免疫力,抗衰老作用。

5)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臟血液輸出量,加速機體血液循環。

6)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保健食譜

猴頭蘑菜心炒猴頭蘑
1、肚片炒猴頭蘑
原料:乾猴頭蘑30克,熟豬肚260克,韭菜80克,植物油、香油、精鹽、味素、白糖、胡椒粉、料酒各適量。
製法:將乾猴頭蘑用溫水泡發,洗淨,順刺切片,人沸水鍋氽去苦味,撈出控乾水;熟豬肚切成片。炒鍋上旺火加植物油燒熱,下熟豬肚片、猴頭蘑片煸炒,加料酒、精鹽、白糖、味素、韭菜,淋上香油,炒勻後裝盤,撒上胡椒粉即可。
功效:助消化,補虛損,健脾胃。
2、菜心炒猴頭蘑
原料:水發猴頭蘑800克,火腿片20克,青菜心120克,雞蛋2個,蔥段、薑片、精鹽、濕澱粉、雞湯、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 將水發猴頭蘑順刺切片,入沸水鍋內氽10分鐘,撈出,控乾水,放碗內,加蔥段、薑片、精鹽、雞湯,上籠蒸35分鐘,取出潷去湯汁,去蔥、姜。在雞蛋清碗內加濕澱粉、雞湯調成糊,塗在猴頭蘑片上,投入燒熱的熟豬油鍋中炸成黃色出鍋。鍋內留底油,燒熱後下火腿片、青菜心翻炒,投下猴頭蘑片、雞湯燒沸,用濕澱粉勾芡即可。
功效:開胃健脾。

3、肋條肉燒猴頭蘑

原料:水發猴頭蘑250克,豬肋條肉150克,水發黑木耳、水發玉蘭片、油菜心各50克,海米、精鹽、味素、雞蛋、醋、蔥、姜、乾澱粉、清湯、香油、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將水發猴頭蘑去根蒂,切成片,入沸水鍋中略氽後撈出,擠乾水;豬肋條肉去皮,洗淨,剁成茸,放入碗內,加雞蛋清、水、精鹽攪勻上勁,擠成圓子,放入沸水鍋中氽熟撈出;水發玉蘭片、油菜心洗淨,切成片;蔥、姜洗淨,分別切成細絲。將油菜心放入沸水鍋中氽熟撈出。炒鍋上小火,放入熟豬油和用乾澱粉調成的雞蛋黃液,攤成蛋皮取出,切成片。炒鍋內加入清湯、玉蘭片、海米、黑木耳、油菜心、蔥絲、薑絲、蛋皮、豬肉圓子、猴頭蘑片燒沸,加精鹽、味素、醋,撇去浮沫,淋入香油出鍋即可。

功效:適用於貧血

4、猴頭蘑清燉排骨

原料:鮮猴頭蘑250克,豬排骨200克。香菇3個,精鹽、醬油各適量。

製法:將鮮猴頭蘑浸泡去苦味;香菇泡發後切片;豬排骨洗淨後切成小塊。將猴頭菇、香菇片、豬排骨一起放入鍋中,放水適量,用旺火煮半小時,加入精鹽、醬油即可。

功效:助消化,健身體。

5、蹄筋紅燒猴頭蘑

猴頭蘑紅燒猴頭蘑

原料:水發猴頭蘑200克,蹄筋250克,冬筍、火腿、海米各20克,雞油、醬油、料酒、白糖、味素、蔥、姜、豬油、精鹽各適量。
製法:將水發猴頭蘑順刺切成片;蹄筋切成段;火腿、冬筍切成片;蔥、姜切成豆瓣片。將猴頭菇片、蹄筋段入沸水鍋中焯一下取出。炒鍋加豬油燒至七成熱時,倒入猴頭蘑片、蹄筋段爆炒,倒入漏勺,瀝去油。原鍋加蔥片、薑片、火腿片、冬筍片、海米、猴頭蘑片、蹄筋段,再加料酒、精鹽、醬油、白糖、味素和水,燒沸後改小火燒至汁濃,淋入雞油,起鍋裝盤即可。
功效:助消化,強筋骨。

6、猴頭蘑燉狗鞭

原料:猴頭蘑50克,狗鞭20克,羊肉250克,巴戟、菟絲子各15克,肉蓯蓉、肉桂、料酒、味素、花椒、姜、豬油、精鹽各適量。

製法:將狗鞭用水泡發,洗淨;猴頭蘑用熱水泡發,與洗淨的狗鞭、羊肉同放入沸水鍋內煮,放入姜、料酒、肉桂、花椒,待鍋開後改用小火煨至六成熟。將菟絲子、巴戟、肉蓯蓉裝入紗布袋內,紮好口放入鍋內繼續燉,待狗鞭、羊肉熟爛後撈出改刀,裝碗裡,加味素、精鹽、豬油。飲湯,食肉,隔2—3日燉食1次,連服3~5劑。

功效:溫補腎陽。

7、冬筍燒猴頭蘑

原料:猴頭蘑550克,火腿片、熟冬筍片、料酒、精鹽、蔥結、薑片、油菜心、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將猴頭蘑去根蒂,順毛批成大片;油菜心洗淨,切成段。炒鍋上中火,放熟豬油燒熱,投入薑片、蔥結炸香,加料酒、猴頭蘑片、火腿片、熟冬筍片、油菜心段燒沸,改小火燒至猴頭菇片鬆軟,再改用中火,加精鹽,淋上熟豬油,倒入大圓盤內即可。

功效:適用於失眠。

8、猴頭蘑燴玉蘭片

原料:猴頭蘑200克,火腿片45克,水發玉蘭片40克,雞蛋3個,濕澱粉、味素、青豆、料酒、薑汁、蔥段、精鹽、醬油、雞湯、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將猴頭蘑去蒂,洗淨,入沸水鍋中焯一下撈出,擠乾水,批成薄片,放入碗內,加雞蛋清、精鹽、濕澱粉,攪拌均勻,然後將猴頭蘑片逐一放入沸水鍋中氽熟撈出。炒鍋用中火,加熟豬油燒熱,投入蔥段炸香,加入料酒、水發玉蘭片、青豆、醬油、薑汁、精鹽、雞湯、猴頭蘑片、火腿片,燜至湯稠時加味素,用濕澱粉勾芡,淋入熟豬油,出鍋裝盤即可。

功效:適用於四肢無力、神經衰弱、失眠。

9、冬菇燒猴頭蘑

原料:乾猴頭蘑200克,水發冬菇250克,火腿100克,黃瓜皮40克,鮮湯、料酒、精鹽、味素、濕澱粉、醬油各適量。

製法:將乾猴頭蘑放入沸水鍋中燜約30分鐘取出,去蒂,擠乾水,加入溫水中浸泡片刻,洗淨,瀝乾水,順毛切成薄片;水發冬菇、黃瓜皮洗淨,分別切成薄片;火腿切成薄片。將猴頭蘑片、火腿片、冬菇片、黃瓜皮分別擺成4排,放入碗內。將料酒、醬油、鮮湯、精鹽倒入另1碗內調勻,然後澆入擺有猴頭蘑的碗內,上籠蒸約60分鐘取出,潷出湯汁,扣在盤內,揭去碗。湯鍋上旺火,倒入潷出的湯汁燒沸,放味素,用濕澱粉勾芡,出鍋澆在盤內即可。

功效: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

10、沙鍋雞脯猴頭蘑

原料:水發猴頭蘑800克,雞脯肉600克,干貝50克,火腿120克,冬筍100克,腐竹80克,清湯、蔥、姜、精鹽、料酒、熟豬油各適量。

製法:將水發猴頭蘑擠乾水,切成片;雞脯肉切成塊;干貝去筋,洗淨;火腿切成片;冬筍用刀拍松,切成塊;腐竹洗淨,切成段。將腐竹冬筍干貝分別下入開水鍋中氽透撈出,放入沙鍋內燒熱,加熟豬油,燒至六成熱時,下入猴頭蘑片、雞脯肉塊、火腿片,鍋上旺火,加入、料酒、精鹽、清湯,燉至雞脯肉軟爛,出鍋即可。

功效:適用於胃潰瘍胃炎

11、母雞燉猴頭蘑

猴頭蘑母雞燉猴頭蘑
原料:乾猴頭蘑100克,淨母雞1隻,豬肥肉120克,熟火腿、水發冬筍各20克,花椒、蔥結、薑片、料酒、醬油、精鹽、清湯、熟雞油各適量。
製法:將乾猴頭蘑在沸水鍋內煮約30分鐘撈出,去根蒂,洗淨,切成大塊;母雞去內臟,洗淨;豬肥肉、熟火腿、水發冬筍分別切成片。炒鍋上旺火加熟雞油燒熱,下薑片、蔥結炸香,放豬肥肉片炒片刻,下猴頭蘑塊、花椒料酒醬油煸炒,出鍋倒入碗內,揀去蔥結、薑片,與冬筍片、熟火腿片一起,從母雞的開口處填人雞膛,放大湯盤內,加清湯、醬油、料酒、精鹽,入籠用旺火蒸2小時,至雞熟爛時取出即可。
功效:適用於失眠、四肢無力、神經衰弱。

歷史記載

猴頭蘑猴頭蘑

相傳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經有人採摘猴頭食用。但是由於猴頭的難得,“物以稀為貴”,這種山珍只有宮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頭足珍貴食品,對它的有關特性及其烹調方法都不清楚。有關猴頭的記載,較早見於370年前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書中僅僅列有“猴頭”的名稱而已。清代《御香飄緲錄》載有清官的猴頭菜餚,並盛讚其味鮮美。該書還具體介紹了烹製猴頭仕餚的燉、炒二法。近代以來,關於猴頭的記述仍少。20世紀30年代,《魯迅日記》曾提到,魯迅本人吃過他摯友曹靖華贈送的猴頭,也是讚美它“味確很好”。

解放後,隨著人們對野生猴頭菌的馴化和推廣人工栽培,市上供心的猴頭增多。這種山珍才漸漸進入人們的筵宴,並成為某些菜系的名食。猴頭大致分為乾品、鮮品二類。鮮品猴頭僅見於產地,可以直接用它做菜。乾品猴頭在南北各地都有供應,食用時須先漲發,俗稱水發猴頭。漲發猴頭先用溫水把它泡至回軟,洗淨砂質,再換水煮至漲透。這道工序,可以適量加點硼砂。然後,把漲透的猴頭去掉根蒂和長毛即成。常見常用的猴頭烹調方法,可扒,可燒,可燉,可燴,也可以蒸、炒、煨、燜、鹵等。猴頭入餚,可作為主料單成菜或配合其他烹飪原料,葷素皆宜。家常猴頭菜餚,多切片炒菜、燒湯,味極鮮美;用它蒸雞、蒸肉,更是風味獨特。據美食家講,猴頭作為烹飪原料,從成菜的色、香、味各方面來看,野生的比人工栽培的好。

形態特徵

猴頭菇猴頭菇

猴頭菇(學名:Hericiumerinaceus),外形似猴子的頭,因而得名。孢子透明無色,表面光滑,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大小約6.5-7.5um×5×5.5um。菌絲細胞壁薄,具橫隔,有鎖狀聯合。菌絲直徑為10-20um。是四大名菜(猴頭、熊掌、海參、魚翅)之一。

子實體呈塊狀,扁半球形或頭形,肉質,直徑5-15cm,不分枝(與假猴頭菌的區別)。新鮮時呈白色,乾燥時變成黃色至淺褐色。子實體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菌刺密集下垂,覆蓋整個子實體,肉刺圓筒形,刺長1-5cm,粗1-2mm,每一根細刺的表面都布滿子實層,子實層上密集生長著擔子及囊狀體,但子上著生4個擔孢子,並且野生的猴頭菇一般成對生長。

生物學特性

猴頭菇是一種木腐食用菌。一般生長在麻櫟、山毛櫟、栓皮櫟、青剛櫟、蒙古櫟和胡桃科的胡桃倒木及活樹蟲孔中,懸掛於枯乾或活樹的枯死部分。野生菌大多生長在深山密林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區很少見到。

地理分布

猴頭菇是食用蘑菇中名貴的品種。野生猴頭蘑多生長在柞樹等樹幹的枯死部位,喜歡低濕。東北各省和河南、河北、西藏、山西、甘肅陝西、內蒙古、四川、湖北、廣西浙江等省(自治區)都有出產。其中以東北大興安嶺,西北天山和阿爾泰山,西南橫斷山脈,西藏喜馬拉雅山等林區尤多。

相關知識

猴頭菇猴頭菇

在過去猴頭菇一直都是野生的,多產於大山林中的蔭蔽處。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到深山密林里採集野生猴頭菇作為食品和藥物的習慣。據說,至今在河南伏牛山一帶的民眾中還流傳著唐代士卒在山林中採食猴頭菇的故事。

選購猴頭菇:新鮮時呈白色;乾制後呈褐色或金黃色。其質量以形體完整無缺、茸毛齊全、體大、色澤金黃色者為好,否則,質量就差。

猴頭菇的泡發方法:乾猴頭菇適宜用水泡發而不宜用醋泡發,泡發時先將猴頭菇洗淨,然後放在熱水或沸水中浸泡3個小時以上〔泡發至沒有白色硬芯即可,如果泡發不充分,烹調的時候由於蛋白質變性很難將猴頭菇煮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將猴頭菇泡發好了,在烹製的時候要加入料酒或白醋進行煮製,這樣做可以中和一部分猴頭菇本身帶有的苦味。

中藥用材

1.採集

該品為齒菌科真菌猴頭菌的乾燥子實體。採收後,洗淨,曬乾。

2.性狀

該品形似猴頭,呈不規則塊狀,直徑3.5~10cm,基部狹窄。表面淺黃色至淺褐色。子實體著生於菌剌上,菌刺長圓筒形,下端尖銳,長1~3cm,直徑1~2mm,體輕,質軟,易縱向撕開,斷面淺黃至淺褐色,疏鬆。氣香,味甘。

3.鑑別

①該品粉末淺黃至淺褐色。孢子近球形至球形,透明五色,直徑5.7~7.6um,表面平滑。擔子眾多,呈彎曲絲狀。

②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猴頭菇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8u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4.檢查

水分照水分測定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Ⅸ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3.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ⅨK)。

5.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中國藥典一部附錄ⅩA)測定,不得少於40.0%。

6.炮製

除去雜質,縱切成片。

7.性味與歸經

甘,平。歸脾、胃、心經。

8.功能與主治

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安神益智。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脾虛食少,失眠多夢。

9.用法與用量

25~50g。

10.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小貼士

選購猴頭菇:新鮮時呈白色;乾制後呈褐色或金黃色。其質量以形體完整無缺、茸毛齊全、體大、色澤金黃色者為好,否則,質量就差。
猴頭菇的泡發方法:乾猴頭菇適宜用水泡發而不宜用醋泡發,泡發時先將猴頭菇洗淨,然後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會,再加沸水入籠蒸製或入鍋燜煮。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將猴頭菇泡發好了,在烹製前也要先放在容器內,加入姜、蔥、料酒、高湯等上籠蒸後,再進行烹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