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

城關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

城關區隸屬甘肅蘭州市,位於甘肅省中東部,是甘肅省省會蘭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商貿中心。 全區常住人口128萬(2010年)。 城關區,東西長20.02千米,南北寬22.6千米,總面積220平方公里。轄24個街道。 2015年,全區實現GDP775.19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9.59%。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夏商周,城關區為羌戎居地。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率軍10萬北擊胡,收復河南地,並於次年沿黃河置34個縣,在今城關區東崗鎮一帶設榆中縣。

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分隴西、張掖、天水三郡地各二縣,置金城郡,轄金城(縣治在今西固區)等13縣,城關區為金城縣地。

東漢、三國(魏)、西晉,仍循西漢舊制。

東晉十六國時,城關區先後為前秦、後秦、前涼、北涼、後涼、南涼、西秦的金城郡金城縣地。北魏改金城縣為子城縣,城關區屬之。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置蘭州,領金城郡,郡領子城縣,城關區屬之。

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存州,在城關區置五泉縣,屬蘭州。

煬帝大業三年 (607年),改州為郡,蘭州改稱金城郡,城關區屬金城郡五泉縣。

大業十三年(617年),西秦霸王薛舉據金城郡地,在今城關區莊嚴寺 (今蘭州報社)建府第。

唐武德二年(619年),唐平薛舉,改金城郡為蘭州,並子城縣入五泉縣,五泉縣為州治,城關區屬之。

高宗鹹亨二年(671年),復改五泉縣為金城縣。

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又復五泉縣名,同時,廢州復金城郡。

肅宗乾元二年 (759年),又改金城郡為蘭州。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蘭州為吐蓄據有。

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年),沙州張義潮起兵收復蘭州。

唐代,城關區為州、郡、縣治所。

五代至北宋初,城關區先後為吐薔、党項羌地。

宋神宗元豐四年 (1081年),收復,入宋版圖。

元豐六年(1083年),在隋、唐舊城以北另築新城,並於黃河北岸再置金城關。

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蘭州城置蘭泉縣,隸蘭州,屬熙河蘭廓路。

南宋紹興元年、金太宗天會九年(1131年),蘭州為金地。金省蘭泉縣。城關區為蘭州治所,屬臨洮路。

元朝統一中國後,蘭州隸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轄,城關區仍為蘭州治所。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降蘭州為蘭縣,屬陝西布政使司臨洮府轄。

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復升蘭縣為蘭州,仍隸臨洮府。

建文元年 (1399年),遷駐蘭州,在城關區修建肅王府和內外城郭。

清初,仍循明制,蘭州隸屬臨洮府。

康熙二年 (1663年),設蘭州衛,屬陝西布政使司。

康熙五年 (1666年),甘肅巡撫由涼州(武威)移駐蘭州。

康熙八年 (1669年),甘肅與陝西分治,改原駐鞏昌(隴西)之陝西右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移駐蘭州。

乾隆三年(1738年),移臨洮府來治,改稱蘭州府,並倚郭置皋蘭縣。

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裁甘肅巡撫,移陝甘總督治蘭州,行巡撫事。省、府、縣和陝甘總督均駐今城關區。

辛亥革命後,於民國二年(1913年 ), 廢府州制,將蘭州和鞏昌二府合併,稱蘭山道,治蘭州,領縣十五,皋蘭縣隸之。

民國十六年(1927年),道廢,皋蘭縣直隸於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劃為七個行政督察區,皋蘭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督署駐岷縣)。今城關區為縣治和甘肅省會所在地。

民國三十年(1941年),將皋蘭縣城關地區分出,設立蘭州市,是為蘭州設市之始。這時的蘭州市大體與今城關區相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蘭州市區劃擴大,分為八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從七、八兩區分出部分保甲,組成第九區。九區中,今城關區有其八區之地 (全部或一部)。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蘭州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原有的九個區,建立了區街 (鄉)人民政權。

1955年,經過兩次區劃調整,將1953年擴並以後的一、二區合併為一個區,因其地處舊城關,故名為城關區,從此有城關區之名。

1958年和1960年又先後將鹽場區和東崗區及阿乾區之一部併入城關區,形成了今日之區域。

1968年4月,"文化大革命"中將城關區更名為東風區。1973年恢復城關區原有名稱。

2005年8月19日,甘肅省民政廳《關於蘭州市城關區撤銷青白石鄉和和皋蘭山鄉分別設立青白石和伏龍坪街道辦事處的的批覆》:同意城關區撤銷青白石鄉,設立青白石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原青白石鄉政府駐地;撤銷皋蘭山鄉,設立伏龍坪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伏龍坪中街。青白石街道辦事處管轄範圍為東至榆中縣,南至黃河,西至鹽場路街道辦事處,北至打磨溝村。伏龍坪街道辦事處管轄範圍為東、東南與榆中縣相接,西、南與七里河區相接,北與臨夏路、白銀路、五泉、鐵路西村、火車站、焦家灣、東崗街道辦事處相接。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城關區下轄24個街道:酒泉路街道、張掖路街道、雁南街道、臨夏路街道、雁北街道、五泉街道、白銀路街道、皋蘭路街道、廣武門街道、伏龍坪街道、靖遠路街道、草場街街道、火車站街道、拱星墩街道、東崗街道、團結新村街道、東崗西路街道、鐵路東村街道、鐵路西村街道、渭源路街道、鹽場路街道、嘉峪關路街道、焦家灣街道、青白石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

城關區在位於蘭州市區東部,是蘭州市的中心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3 46‘—103 59’,北緯35 58‘—36 9’。東西長20.02公里,南北寬 22.6公里。

地形

城關區境位於蘭州盆地的東部,屬祁連山褶皺系的東延部分,黃河由西向東貫穿其間,將城區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黃河以北為丘陵溝壑區,自北而南呈羽狀伸向黃河,將整個北部山區分割呈梁峁丘陵。海拔1600一2032米。黃河以南南部皋蘭山山地,海拔1900一2171米,其上為大面積黃土覆蓋,厚度約200米左右,山坡坡度較陡,一般15°一25°左右,頂部緩坡地帶部分為農田、部分為工程造林地。

氣候

城關區內氣候乾燥,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年日照2607小時,日照百分率59.4%,氣溫的年周期變化為七月最高,平均22.2℃,元月最低,平均為-6.9℃,≥0℃積溫為3816.3℃, ≥10℃的積溫為3242℃,無霜期179天,年平均風速2.8米/秒,年最大風速21米/秒。年降水量少,年際變率大,季節分配不均,降水一般集中在4-9月,為284..3mm,占年總量的86.7%,尤其在7-9月,降水量為192.8㎜占年降水量的60.5%,年平均蒸發量為1437.7mm,為降水量的4.4倍。

人口民族

2012年,城關區常住人口128萬,有回族、滿族、藏族、蒙古族、東鄉族等51個少數民族6.64萬人,其中回族5萬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1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5.19%。

政治體制

區委書記:韓顯明

區委副書記、政府區長:高文陽

區委副書記:寇桂傑

區委常委、紀委書記:楊斌宏

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蘭山公園主任:王立山

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春林

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淼

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肖正明

區委常委、副區長、甘肅省國小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蔣毅群

區委常委、副區長,蘭州市政府金融辦副主任(掛職):茆小林

經濟概況

綜合

2010年,城關區實現生產總值(GDP)376.88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3.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0.99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6.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4.58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7.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1.31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1.9%。三次產業的比重為0.26/22.44/77.3。

第一產業

2010年,城關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92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3.31%;實現農業增加值0.99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6.3%。糧食播種面積為2300畝,同比2009年增長4.55%,糧食總產量719.3噸,同比2009年增長29.38%;蔬菜播種面積20685畝,同比2009年增長2.91%,蔬菜總產量65143噸,同比2009年增長1.63%;瓜類總產量4359噸,同比2009年增長0.48%;水果總產量17056.8噸,同比2009年增長4.79%。牛存欄1698頭,同比2009年增長30.62%;豬存欄7082頭,同比2009年增長31.15%;羊存欄5936隻,同比2009年增長31.91%;肉類產量406.8噸,同比2009年下降12.04%;奶類產量4800噸,同比2009年增長9.09%;禽蛋產量229.5噸,同比2009年增長近一倍。

第二產業

2010年,城關區完成總產值113.7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7.99%;完成增加值41.4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7.0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1.2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0.1%;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10.2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9%。

第三產業

2010年,城關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2.39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8.4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276.56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8.87%;住宿餐飲業35.83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4.98%。

交通運輸

城關區內蘭州火車站是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的交匯點和亞歐大陸橋的聯結點,構成以城關區為中心的西北鐵路交通網。西蘭、蘭新、甘青、甘川、蘭包等25條公路通往全省各地和毗鄰省區,高速公路發達,以城關區為中心可輻射周邊區。民航已開闢國內航線15條,地方航線3條,通航里程2萬多公里,蘭州機場航班直達香港、北京、上海、烏魯木齊、瀋陽、廣州和成都等地。

社會事業

科學事業

2010年,城關區全年新增5家入孵企業,建立由65家科技企業和74個科研項目組成的科技企業、科研項目資料庫,舉辦沙龍交流活動2期,專業培訓6次,培訓人數300人次。全年組織企業申報科技項目2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1項、省級項目5項、市級項目12項,取得扶持資金925萬元。全年共建成100個科普示範樓院、20所科普示範學校、1個科普示範企業,新建10處科普畫廊,修繕更新49處原有科普畫廊。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5項;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與現場技術指導4次,培訓人數達200人次。

教育事業

2010年末,城關區轄區內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35所,在校學生125973人,教職員工8418人,其中專任教師7371人。有幼稚園98所,在園幼兒19505人,保教職工2286人。2010年共為7.35萬名(含民辦學生)中國小生免除了學雜費;為7000餘名農村中國小生和2400餘名城市低保及殘疾人家庭子女提供了免費教科書,總金額達到1563.13萬元。

文化事業

2010年,城關區全年共放映電影102場,建成基層文化站1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個,農村文化大院1個,農家書屋5個,社區圖書閱覽室25個。按時完成“村村通”地面衛星接受的升級工作,廣播、電視覆蓋率為100%。全區共有文物點9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點1處,省級文物點11處、市級文物點8處,一般文物點75處。全年共收繳盜版光碟1.8萬餘盤,盜版、淫穢、政治類非法出版物2萬餘冊,取締經營盜版出版物的游商、攤販85家(次)。

衛生事業

2010年,城關區全年共減免優惠262萬餘元,其中減免各項檢查、診療費用235.84萬元,優惠藥品費26.57萬元。全年提供孕產婦保健服務9827人次、孕產婦及兒童建檔率都達100%。全年開展義診活動20餘次,義診2000餘人次,婦女病普查300餘人次,計畫免疫1000餘人次,建立健康檔案4000餘人份,使農村人口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85%,農村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2010年末,城關區內11家區屬衛生機構中,擁有床位數526張,從業人員72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59人,在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223人,註冊護士181人。

風景名勝

五泉山 五泉山
五泉山公園 五泉山公園位於蘭州市區南部的皋蘭山西北山麓,東連塔子坪,西接二郎崗,南至千佛閣,占地26.64萬平方米,有明清以來的建築群十餘處,是蘭州規模最大的公園。
甘肅地質博物館 甘肅地質博物館
甘肅地質博物館 甘肅地質博物館位於蘭州市城關區灘尖子團結路6號。建築面積12568平方米,布展面積4860平方米。館內設有序廳、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玉石廳、生命演化廳、土地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產資源廳等8個常設展廳,以及穹幕影廳和臨時展廳,館外設有礦石林和影雕文化牆。館內收藏有國內外地質礦產、古生物、礦物和岩石標本共3萬餘件,展示有大夏巨龍、蘭州龍和甘肅鳥等一大批國寶級精品。
蘭州碑林 蘭州碑林
蘭州碑林 蘭州碑林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西峰,距市區中心約10公里。碑林占地35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座落著以草聖張芝命名的草聖閣,400米長的東西碑廊以及碑軒、碑亭、張芝像,隴右書藝院等。它始建於1998年,是一個集碑刻欣賞,書法教學,遊覽休閒為一體的綜合古園林。
五一山生態旅遊區 五一山生態旅遊區
五一山生態旅遊區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北岸,距市中心1.5公里,總面積1336.5畝。經過40年的人工造成林,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現已形成喬灌花草一體化的人工植被群落,有合歡、水杉、枇杷、金枝國槐、白玉蘭、雪松、刺柏、側柏、國槐、刺槐、丁香、連翹、牡丹、月季等喬木、花灌木60多個品種。
白塔山 白塔山
白塔山公園
白塔山公園屬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屬祁連山東延余脈。白塔山因白塔寺而得名。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是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病故於蘭州的一位西藏著名喇嘛而建造的。寺中的白塔七級八面,高17米,各級每面都有佛像。寺內有“鎮山三寶”,為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寺內文物還有記載大禹治水的“夏禹岣嶁碑”。山上架起了跨越黃河直達山巔牡丹亭的“天下黃河第一索道”。
蘭山山地生態公園 蘭山山地生態公園
蘭山山地生態公園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中心城區的皋蘭山上,海拔2250米,距城市相對高度約600米,總面積3000畝,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三台閣、水景、文化生態廣場、石牌坊、蘭山鍾院、華夏第一長廊七大人文園林景觀構成。其中有被譽為蘭州八景中的“蘭山煙雨”指的就是蘭山與三台閣景觀。標誌性建築三台閣始建於明初,距今已有600餘年歷史,作為蘭州的名勝,三台閣不但高聳入雲,有人間仙閣的美稱,而且是觀賞市區風光的最佳之處。風景區內還有獨具特色的農家樂、茶樓等,是一個集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相交融的旅遊勝地。

城市文化

蘭州水車 蘭州水車
水車 水車歷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於明朝,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蘭州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蘭州的水車製造工藝日前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這讓古老的蘭州水車煥發了生機。水車園是蘭州市旅遊局為再現這一古老的灌溉工具,專門設計仿建的遊覽參觀公園。
蘭州鼓子 蘭州鼓子
鼓子 蘭州鼓子,又名蘭州曲子、蘭州鼓子詞,是流行於蘭州地區的一種民間曲藝形式,中國曲藝的古老曲種之一。在蘭州地區曾經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文化娛樂形式,所以能彈會唱者甚多。蘭州鼓子是以唱為主的曲藝形式,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說,有的段子光唱不說,有的段子又光說不唱,而有的段子則有唱有說,似唱似說。
蘭州太平鼓 蘭州太平鼓
太平鼓 蘭州太平鼓是流傳在蘭州市郊區農村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關於太平鼓的來源,眾說不一,相傳,明朝大將徐達為同意河山奉命西征,久攻蘭州王保保成不克,於是走訪民間,從蘭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啟發,創造了三尺長鼓,讓士兵將兵器藏在長鼓中,喬裝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關。百姓歡欣鼓舞,讚美此鼓為“太平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