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區

朔城區

朔城區位於山西北部雁門關外,地理坐標為東經112º-112º44'25"。北緯39º7'16"-39º28'27"。境域北起黑駝山與平魯區交界,南至紫金山與寧武、代縣、原平縣相鄰,東到東榆林與山陰縣接壤,西至蘭家窯與神池縣毗鄰。東西長67公里,南北寬36公里,距首都北京502公里。總面積1793平方公里,是朔州市府所在地。境內交通便利,北同蒲鐵路、神朔鐵路、朔黃鐵路、同太公路、大運公路縱橫境內。朔城區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莜麥、高粱、穀子、黍、玉米、綠豆、山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胡麻、葵花、甜菜、小茴香和各種蔬菜。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朔城區朔城區
28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峙峪人”就在此棲居生息。夏商時。朔城區為樓煩地。
春秋戰國時期,為狄人所居。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攘地西北,置雲中、雁門、代郡,朔縣地屬趙國的雁門郡。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秦始皇派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築土城養馬,故名馬邑。後置馬邑縣,屬雁門郡。
西漢襲秦制,稱馬邑縣。新朝王莽改馬邑縣為章昭縣。東漢初稱馬邑縣,屬并州雁門郡。東漢末年廢縣。
三國、西晉均稱馬邑縣,俱屬并州雁門郡。永嘉六年(312),馬邑地屬代國。東晉十六國時期,太元元年(376)代國亡,馬邑先屬前秦,不久歸後燕。
北魏初,馬邑為京畿內地。太和十七年(493)隸屬恆州。北齊天保八年(557),朔州治所移馬邑故城。同年置招遠縣,隸朔州廣安郡。北周仍稱招遠縣,為廣安郡治。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升置朔州總管府。隋大業初,廢朔州總管府,罷朔州,置代郡,後改為馬邑郡,轄鄯陽(今朔城區)、雲內(今大同市口泉附近)、神武(今朔城區神武村)、開陽(今神池縣境)四縣。唐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河東道。
武德四年(621)改馬邑郡為朔州,轄鄯陽、常寧兩縣。開元五年(717),於鄯陽縣城東三十里的大同軍城(貞觀年間置)另置馬邑縣(故治即今朔城區神頭鎮馬邑村),隸屬於朔州。天寶元年(742),復改朔州為馬邑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馬邑郡置朔州。
五代後唐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同光元年(923),設在金河縣的振武軍被契丹軍占領,徙治朔州。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6),把包括朔州、寰州在內的十六個州割讓給契丹。
遼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西京道。遼聖宗統和年間(983——1012),升朔州為順義軍,領鄯陽、馬邑、廣武三縣。
宋宣和五年(1123)金曾將朔州歸宋,改為朔寧府。金天會三年(1125)又為金國占領,仍稱鄯陽縣。
元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明代稱朔州。洪武二年(1369)廢鄯陽縣併入朔州,朔州領馬邑一縣,屬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清代稱朔州,初屬山西省大同府。順治十六年(1659),裁朔州衛併入朔州。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雲縣、平魯縣、寧遠廳、朔州和馬邑縣。嘉慶元年(1796)馬邑撤縣為鄉併入朔州。
民國元年(1912)改朔州為朔縣,屬山西省行政公署。
民國三年(1914)設雁門道,朔縣隸屬雁門道。民國六年(1917)廢道,朔縣直屬山西省政府。
1937年屬山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署。
1940年朔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晉西北行政公署第十一專員公署,同年9月改屬晉西北行政公署第二專署。次年朔縣屬第五專署。
1942年朔縣屬晉綏分區第五專署,由綏察行署代管。
1946年朔縣解放,屬晉綏邊區行政公署第五專員公署。
1949年朔縣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員公署。
1952年朔縣屬山西省雁北專員公署。
1958年朔縣改屬晉北專區。
1961年屬山西省雁北地區。
1989年朔州建市,朔縣改稱朔城區。
2001年,朔城區鄉鎮區劃調整(以下為本站整理,準確情況有待核實):撤銷城關鄉,設立北旺莊街道;將原城關鄉的南關、南街、西街、東關4村劃歸南城街道管轄,將原城關鄉的北關、小村2村劃歸北城街道管轄;將神頭鎮的大窪、王圐圙、司馬泊3村劃歸神頭街道管轄;撤銷大夫莊鄉,併入神頭鎮;撤銷暖崖鄉,併入利民鎮;撤銷汴子疃鄉,併入滋潤鄉、善莊鄉;撤銷神武鄉,併入南榆林鄉;撤銷梵王寺鄉,將梵王寺、沙河等村劃歸窯子頭鄉,將前圪塔、後圪塔、南坪、石城莊等村以及賈莊鄉的大塗皋、小塗皋2村劃歸沙塄河鄉管轄。區劃調整後,全區轄4個街道、2個鎮、9個鄉: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頭街道、北旺莊街道、神頭鎮、利民鎮、下團堡鄉、小平易鄉、滋潤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張蔡莊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朔城區轄4個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頭街道、北旺莊街道)、2個鎮(神頭鎮、利民鎮)、9個鄉(下團堡鄉、小平易鄉、滋潤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張蔡莊鄉),總計301個行政村。

街道、鄉鎮 下轄區域
北城街道 馬邑路社區、北關路社區、開發路社區、建設路社區、西興街社區、古北西街社區、古北東街社區、府南社區、府西社區、市府社區、東興街社區、敬德社區、平安社區、萬和社區,北關村、小村
南城街道 體育社區、操場街社區、廟前社區、站南社區、站北社區、城壕堰社區、南關路社區、育新街社區、上地嘉園社區、馨園社區、西關路社區、家和苑社區、職教社區、金沙花園社區、怡家苑社區、居然之家社區、水鄉灣社區、匯富苑社區,南關村、南街村、西街村、東關村
神頭街道 一電廠居委會社區、二電廠社區、電建社區、獅頭集團社區、啤酒廠社區、肉聯廠社區、採石場社區、神頭車站社區、三泉灣社區,大窪村、王圐圙村、司馬泊村
北旺莊街道 御龍社區、振華社區、平朔生活區第一社區、平朔生活區第二社區、北邢家河社區、濱河社區、民福社區、安泰街社區、友誼街社區、長寧街社區、厚德社區、華源社區,李家河村、張家河村、油坊頭村、西什莊村、雒兒莊村、南泉村、新安莊村、廈閣村、野狐澗村、南磨村、泥河村、曹沙會村、七里河村、賀家河村、崔家窯村、東富院村、牛家店村、胡家窯村、十里舖村、北旺莊村、照什八莊村、二十里舖村、南邢家河村
神頭鎮 鎮政府駐東神頭村,轄30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馬邑、小泊、吳佑莊、東神頭、吉莊、苗山(伏莊)、神西、毛道、西神頭、新磨、北邵莊、野場、煙墩、東邵莊、西影寺、下西關、長村、八里舖、郭家窯、大夫莊、紅壕頭、馬跳莊、水磨頭、新文、肖西河底、陳西河底、東榆林、沙瞳、地上、峪溝
利民鎮 鎮政府駐利民村,轄37個村委會,4個自然村:利民堡、東堡、東莊、海子堰、南莊、石嘴頭、東窊、山王莊、梁井溝、張家窯、西郭家窯、蘭家窯、蔣家峪、勒馬溝、嶺東、蔡溝、田裡歇頭場、口外歇頭場、西辛莊、安子坪、魚渠嶺、井兒上(趕馬道)、賀莊、暖崖(小碓臼溝)、西駝梁、東駝梁、楊家圪台(蘆家嶺)、大碓臼溝、小北岔、黃土坡、蓬卜峪、鴉兒溝、赤谷村、梁家窯、前豐予、后豐予、范家嶺(井溝)。
下團堡鄉 鄉政府駐下團堡村,轄30個村委會,2個自然村:下團堡、下窯、劉家口、店坪、沙澗、全武營、小堡、長頭、鋪上、秋寺院、上莊頭、下莊頭、峙峪、上磨石溝白家窯、下磨石溝、大白坡、李家窯、小白坡、(倉房、雙圪塔)、倉房坪、大禹坪、筷子坪、武家莊、石莊窩、四聖莊、孫子嘴、馬營堡、上團堡、田家窯、霍莊。
小平易鄉 鄉政府駐小平易村,轄19個村委會:小平易、林家口、張家口、魏家窯、楊澗、擔水溝、祝家莊、耿莊、陡溝、大平易、上泉觀、上馬石、劉家窯、安莊、梁坡、木寨、元子河、西趙家口、東趙家口。
滋潤鄉 鄉政府駐滋潤村,轄30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滋潤、王東莊、大梁、十里後、姚莊、河淋禽、舊營、小霍家營、官地上、喬莊、里沿疃、石都莊、三家店、永安莊、高莊、東王、里磨疃、羅疃(羅疃鋪)、新進疃、清河寺、劉家灣、北喬家梁、汴子疃、陳莊、夏關城、里仁村、卜辛莊、五花營、大霍家營、南西河底。
福善莊鄉 鄉政府駐福善莊村,轄20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福善莊、野狐梁、小岱堡、大岱堡、長潤、下水、白莊、安子、黃水河、辛村(南壩)、東小寨、里林莊、西郡、寺科、小壩、計莊、東孫家嘴、南辛莊、北辛莊、白圐圙
南榆林鄉 鄉政府駐東村,轄26個村委會,2個自然村:南榆林東村、下疃、三泉、東梁窪、大蓮花、南榆林西村、何莊、泉子溝、神武、青鍾、樓子壩、徐村、梁地、保全莊、野豬窪、辛寨、寺台、牛圈樑王化莊、正峪、南辛寨、南白莊、陳家窯、下寨、沙窪、南磨石
賈莊鄉 鄉政府駐賈莊村,轄13個村委會,2個自然村:賈莊、南曹、北曹(王莊)、朱莊、高升莊、薛家店、薛家莊(銀行)、老君廟、化莊、辛莊、西小寨、喬家梁、太平窯
沙塄河鄉 鄉政府駐上沙塄河村,轄21個村委會,3個自然村:王萬莊(黃家窯)、石城莊(鄯窯)、扒齒溝、郝家溝、張家嘴、野河村、河匯、三甲村、南坪、官地、一半村、東官井、西官井、大塗皋、小塗皋、前圪塔峰、後圪塔峰、上沙塄河、下沙塄河、上石碣峪(涼水泉)、下石碣峪
窯子頭鄉 鄉政府駐窯子頭村,轄22個村委會,1個自然村:窯子頭、豐予村、裕民村、瓦窯頭、井子窊、上中坡、(南辛村)、官堡溝、麻子溝、梨元頭、前寨、稻畦、後寨、梵王寺、沙河、青圪塔、水泉梁、下圪、趄坡、上圪 西套、馬家梁、下坡
張蔡莊鄉 鄉政府駐張蔡莊村,轄20個村委會,6個自然村:張蔡莊、高於村、九圪塔、牛家嶺、(勒家窪、露明村)、露明村、魏莊、南西溝、張家堡、高家莊、峙莊、三青梁(羊圈圪台、班窯坪)、後村、前村、西辛村、寇莊、馮莊、大蟲窩、南窪、黃兒莊、狼兒村(南白家窯、東狼兒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朔城區位於山西北部雁門關外,地理坐標為東經112º-112º44'25"。北緯39º7'16"-39º28'27"。境域北起黑駝山與平魯區交界,南至紫金山與寧武、代縣、原平縣相鄰,東到東榆林與山陰縣接壤,西至蘭家窯與神池縣毗鄰。東西長67公里,南北寬36公里,距首都北京502公里。總面積179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朔城區地貌基本輪廓為北、西、南三面環山,中部為盆地,形似簸箕狀向東傾斜。山區、丘陵、平原分別占總面積的24%、10.7%、65.3%。境內最高峰為黑駝山主峰,海拔2147.3米。最低是桑乾河河谷,海拔1030米。中東部為平川區,面積約占城區總面積的70%,恢河橫跨其間,為主要農產區。地貌大致可分為:標高1100米以下為沖積平原,1100—1300米為邊山黃土台地及洪積傾斜平原,1300—1500米為低山黃土丘陵區,1500米以上為石灰岩及古老變質岩系組成的石質山地,上伏薄層黃土。分布有石炭二迭紀時期的煤層,煤系地層厚度在120—210米左右。

氣候特徵

朔城區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風向更替明顯,春秋短暫,年均氣溫6.4℃。全年日照時數2862.6時,冬春季多風,平均風速4.2米/秒,主要風向多為西風、西北風,無霜期100—14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435—438毫米,全年降水少且分配不均。蒸發量大,風沙大,是造成乾旱的主要原因,乾旱發生一般三年兩遇。

水文特徵

境內主要河流有恢河、黃水河、七里河、源子河等,均為桑乾河支流。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朔城區朔城區
境內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年來水量3.38億立方米,地下水動態儲量2.02億立方米,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25.6%,人均水資源總量532立方米,比全省平均的419立方米高27.7%,年可開採量1.27億立方米,特別是境內最大的湧水點——神頭泉組,湧水量6.4—8.5立方米/秒,年湧水量2億多立方米,水質優良,水溫14℃—14.5℃。全區現有太平窯、趙家口兩大水庫,下沙塄河、青鍾、蘆子壩、下疃、河匯等小塘小壩40多處,向應大渠、劉家口大渠、臘壑口引水大壩、永豐渠、大東渠、火燒梁渠、躍進渠、水泉梁渠八大壩渠,引水渠道總長2300多公里,基本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渠系網路。同時新打和配套的機井1500多眼,微型井500多眼,全區近40萬畝耕地變成水澆地,並實現了井、渠、田、林、路、機電六配套。

土地資源

全區國土總面積17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9萬畝,基本農田82萬畝,土質疏鬆肥沃,宜於農業生產。
2004年朔城區有林業用地62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23.5%,其中有林地26萬畝,疏林地5萬畝,天然草地10.2萬畝。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鋁礬土、石灰石、粘土、雲母、石英和黑砂石等。其中煤炭儲量195億噸,占山西全省煤炭儲量的十分之一,朔城區煤炭資源總賦存面積620平方公里。鋁礬土儲量7000萬噸,石灰石儲量1600億噸,粘土儲量1500萬噸。

生物資源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莜麥、高粱、穀子、黍、玉米、綠豆、山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胡麻、葵花、甜菜、小茴香和各種蔬菜。藥用植物分布較廣,主要有黃芪、黨參、柴胡、甘草、麻黃、遠志等。

經濟概況

綜述

朔城區地區2012生產總值完成264.2億元,同比增長11.2%;財政總收入達到25.1億元,同比增長18.9%;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88億元,同比增長17.4%,總量位居全市第二;工業增加值完成97.5億元,同比增長17.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6.2億元,同比增長29.7%,增幅全市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1.6億元,同比增長16.8%,總量、增幅均居全市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2712.4元,同比增長14.8%,增幅全市第二;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9198元,同比增長13.6%。

第一產業

朔城區朔城區
2004年朔城區耕地面積100.9萬畝,農民人均耕地4畝,其中基本農田面積82萬畝,平川水澆地面積就達40多萬畝,農民人均水澆地1.7畝,糧食產量基本穩定3億斤左右,最高達到4億斤,農民人均糧食占有量1250斤。全區蔬菜總面積基本穩定在15萬畝左右,其中智慧型溫室大棚6個,日光節能溫室大棚1000多個,蔬菜總產6億多斤,人均蔬菜占有量1600多斤。2012年完成播種面積97.2萬畝,積極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糧食總產量達到6.3億斤,實現了九連增。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全區新增設施蔬菜7200畝,累計達到3.1萬畝,連續三年成為山西省設施蔬菜建設先進縣區20強。新建改造規模養殖場40多個,總數發展到208個,規模健康養殖取得了新進展。同時,採用企業(單位)+農村“一對一”幫扶建設模式,在全市率先開展村鎮環境綜合整治,130個重點村基礎建設和村容村貌大幅改善。

2004年全區大牲畜飼養量達到11.84萬頭,其中牛7萬頭,奶牛2.03萬頭,同比增長41.2%;羊55.3萬隻,豬18.13萬頭,雞189萬隻,其中肉雞108萬隻;肉、蛋、奶產量分別為26070噸、8100噸、58500噸。200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80元。抓住國家三大生態項目在我區實施的機遇,建起了金沙園、紅旗園、世紀園三大養殖園區和峙莊、利民、紅壕頭等十個肉羊養殖小區。

朔城區已形成了以馬鈴薯加工、玉米加工、肉業加工、乳製品加工、蔬菜加工和飼草加工為主的六條龍型經濟。全區15萬畝馬鈴薯種植為基地的馬鈴薯產業一條龍。全區形成了以利民鎮、窯子頭鄉、張蔡莊鄉、南榆林鄉等邊坡山區為主的四大馬鈴薯種植基地,面積近10萬畝,產量可達2億多斤;全區40萬畝玉米種植為基地的玉米產業一條龍。渝源公司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生產澱粉、高麥芽糖漿等產品,年可處理玉米1億斤,再加上六旺飼料公司和雁峰飼料加工廠,消化玉米將占到全區玉米產量的一半。在這一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穩定了玉米種植基地,延伸了玉米產業鏈,提高了玉米附加值,形成了玉米生產一條龍;2003年底全區的肉羊、肉牛大戶已發展到1351戶,肉牛、奶牛發展到近9萬頭,初步形成了基地、畜養、加工一條龍完整的產業鏈;全區10萬畝紫花苜蓿為基地的草業產業一條龍。飼草加工業成為發展生態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環節。為此,該區通過招商引資建起了旺發和潤澤起兩個草加工企業。這兩個企業全部完工後,將使20多萬噸飼草得以消化,直接可增加農民收入近2000萬元,人均靠飼草增收100元。

第二產業

2004年,工業總產值完成14億元,同比增長了55.6%,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3億元,同比增長了1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產28.3億元。
地面工業原下屬14家企業,骨幹企業主要有亞麻廠、炭素廠、啤酒廠、獅頭水泥廠等,主要產品有亞麻紗、石墨電極、水泥、啤酒等。2012年圍繞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總體目標,堅持以發展新型工業為主攻方向,規劃建設了四大工業園區,其中富甲循環工業園區已入駐22家企業25個項目,總投資205億元,華源科技、元興工業包裝、興源盛科技等10個項目已投產,中煤平朔20萬噸粉煤灰綜合利用、易榮年產100萬根熱虹吸管、豐泰年產10萬噸鋁型材加工等15個項目正在建設;東坡煤電工業園區主幹道和橋樑建成通車,葫蘆堂年洗選300萬噸全封閉現代化洗煤廠投入運營,煤炭生產—洗選—煤矸石發電—粉煤灰綜合利用產業鏈初步形成。此外,金圓水泥日產4000噸乾法熟料水泥生產線及餘熱發電項目達產達效,同煤2×35萬千瓦矸石發電、山水日產4500噸水泥熟料新型乾法生產線建設順利推進。
煤炭是朔城區的支柱產業。2004煤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區工業總產值和工業稅收的28.1%和30.9%。
朔城區現有各類煤礦29座,其中,按隸屬關係分區營8座,鄉鎮13座,村辦8座,按生產能力分45萬噸以上礦井1座,21萬噸以上礦井6座,15萬噸以上礦井12座,9萬噸以上礦井5座,6萬噸以上礦井5座,隨著煤炭市場的逐步回升,該區煤炭主導產業的地位又進一步顯化,產量由2000年的166.42萬噸,2001年的209.18萬噸,到2004年達到366.7萬噸,同比增長12.6%,煤炭生產企業實現利稅7135萬元,同比增長131%。
朔城區共有朔西煤站、劉家口集運站、前寨煤站和劉家口洗煤廠四家煤運企業。駐朔煤站有馬邑煤站、礦業大新、平魯大新、鴻運煤站和元子河煤站。建材工業產要是水泥、磚瓦、石料等。其中水泥產量2004年完成27萬噸,較上年增長了6%。[8]

第三產業

朔城區2004年有各類商業網點6000多處,其中規模較大的民營商業企業有綜合商廈、金城百大、永佳商廈、美聯商廈等,餐飲業較大的企業有三源大酒店、北方美食城等。各類各級市場30多個,其中大運路蔬菜批發市場已成為晉北重要的蔬菜批發基地,在2005年全區第三產業累計完成16億元。比04年同期增長11.4%。

人口民族

朔城區2001年,人口38868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322人。

行政區 人口(2001年數據)
北旺莊街道 26810人
南城街道 31604人
北城街道 41435人
神頭街道 23598人
神頭鎮 36061人
利民鎮 21261人
下團堡鄉 31483人
小平易鄉 30191人
滋潤鄉 23100人
福善莊鄉 22823人
南榆林鄉 20966人
賈莊鄉 22382人
沙塄河鄉 22801人
窯子頭鄉 20500人
張蔡莊鄉 13674

交通運輸

朔城區朔城區
朔城區交通便利,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道省道相連線、縣鄉公路相貫通、村通公路成網路的暢通、便捷、高效的交通運輸大環境已初步形成。
至2004年底,全區公路通車裡程已達1753.942公里,其中省道4條124.767公里,縣公路8條166公里,鄉公路101條578.47公里,專用公路1條9.7公里,村公路209條875.005公里;按等級劃分:高速公路29公里,一級路28.2公里,二級路105.92公里,三級路601.362公里,四級路989.16公里,等外路0.3公里;按路面劃分:高級路面191.49公里,次高級路面329.276公里,中級路面21.42公里,低級路面957.356公里,無路面254.4公里,等級公路所占比重達99.9%,有路面里程為總里程的84.5%。
“十五”期間,全區農村公路建設國債項目共累計完成投資6000萬元,共完成朔州--利民鎮、朔州--沙塄河鄉、朔州--張蔡莊鄉通鄉油路工程69公里,新增苗山、小壩等農村公路通達工程30公里,新建紅旗牧場、曹沙會中橋各1座、涵洞47道,全區縣鄉公路技術等級有了明顯提高。
2004年全區公路運輸共完成貨運量1346萬噸、貨物周轉量6188萬噸公里、客運量392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876萬人公里,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3%、14.6%、12.4%、9.8%,從事公路運輸業人員增長近800人,為財政收入增加近1800萬元。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2年開工城鄉各類建設工程123項,總建築面積540萬平方米,竣工86項38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00萬平方米的怡家苑、家和苑、馬邑花園等17個保障性住房小區啟用,打通了20條城市道路。推進老城、西關、曹沙會、照什八莊等棚戶區改造,拆遷面積110萬平方米,新建面積180萬平方米。完成11條新修道路亮化,亮燈率97%。城市清掃保潔面積160萬平方米,機掃率60%。

醫療事業

2012年一醫院、二醫院達到“二甲”或“二甲”以上水平,中醫院新建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計生服務,被國家計生委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區。

社會保障

2012年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2萬多人,征繳各項社會保險基金近2億元,同比遞增均在15%以上。北旺莊敬老院和新光榮院投入使用,朔城區9.09萬戶農村家庭“暖心煤”供應在山西省率先發放到位。

教育事業

高等教育

中北大學朔州校區 朔州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大同大學朔州師範分校

基礎教育

朔州市第一中學 朔州市第二中學 朔州市第三中學 朔州市第四中學
朔州市第五中學 朔州市第六中學 朔城區第一中學 朔城區第二中學
朔城區第三中學 朔城區第四中學 朔城區第五中學 朔城區第六中學
朔城區第七中學 朔城區第八中學 朔州市開發區實驗中學 朔州市實驗學校
朔州市占義學校 朔州市旭日學校 朔州市民福中學

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區長 劉彪
常務副區長 李傑
副區長 溫素琴、喬九明、王悅、王加煥

風景名勝

朔城區朔城區
朔城區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有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崇福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峙峪遺址、馬邑漢墓群。比較出名的風景名勝有“塞上西湖”之稱的神頭泉和朔州市紫金山自然保護區等。
朔州古城遺址北齊朔州古城與元末明初朔州城,是山西省現存較早、殘垣保存較完整的古城之一。

城市榮譽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