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縣

長治縣

長治縣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脈中段西麓,居上黨盆地腹地,東迤壺關縣,西鄰長子縣,南毗高平、陵川縣,北連長治市郊區,為全國人口密集縣份。行政劃區設定6鎮5鄉,254個行政村。本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小。縣境內地表水年徑流量8693萬立方米,河流由東南向西北注入濁漳河,屬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儲采量5950萬立方米。土地肥沃,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素有“煤海鐵府麻鄉”之美譽。長治縣的城隍廟建在城外山上,被稱為“天下都城隍”。境內還有北魏石窟、五鳳樓、八義窯址、丈八寺塔、正覺寺等人文古蹟。潞安鼓書、上黨梆子、乾板秧歌、黎都花燈、黎都旺火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享譽三晉。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春秋時為黎侯國。
西漢置壺關縣,屬上黨郡。
東漢末為上黨郡治。
晉初因之,後廢。
北魏太平真君年間為上黨郡治,未置縣。
隋開皇中年置上黨縣,唐、五代,宋、金、元均稱上黨縣。
隋大業初年仍為上黨郡治。
唐為潞州治,宋為隆德府治,金、元為潞州治。
明洪武二年(1369)上黨縣廢入潞州。
嘉靖七年(1528)析置縣,稱長治縣,為潞安府治。
民國屬冀寧道。
1945年10月解放後兼置長治市。
1958年10月長治縣與潞城縣合併為潞安縣,後又併入長治市。
1962年於長治市南部設長治縣,屬晉東南專區管轄。
1971年縣領導機關由長治市遷至韓店鎮。
1983年劃歸長治市管轄,至今。

行政區劃

長治縣下轄13個鄉鎮(區)(韓店鎮、蘇店鎮、賈掌鎮、蔭城鎮、八義鎮、西火鎮等六鎮,南宋鄉、西池鄉、東和鄉、郝家莊鄉、北呈鄉等五鄉,工業園區、振興新區等兩區),254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面積483平方公里。

經濟概況

長治縣長治縣
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85億元;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57.3億元,淨增10億元,同比增長21%,成為全市唯一突破50億元的縣區;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0億元,同比增長20%。占全市3.5%的國土面積,完成了全市14%的GDP、19%的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4億元,同比增長3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2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1400元。

縣內現有耕地36.56萬畝,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穀子、玉米、薯類和豆類為主。縣內煤炭資源豐富,煤田面積達242平方公里,儲量34億噸以上,素有“煤鄉”之稱。工業有電力、燃料、冶金、機械、化工、建材、食品、紡織等。原煤年產達200萬噸。

地理環境

琚寨玉皇硯琚寨玉皇硯
地貌

長治縣位於長治盆地東南部邊緣。東與南部均系山地高原,占全縣面積三分之二左右,原面平整,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以老雄山為最高,海拔1419米。西北部為平川,是主要農作區。

水文

縣內水源較缺,主要河流濁漳河的支流陶清河和蔭城河遍布南部山地,出平川後沿西界北流入漳澤水庫。

氣候

長治縣氣候屬寒溫半乾燥區,年均氣溫9℃,一月零下6.2℃,七月22.9℃,年降雨量411毫米,霜凍期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60天。

人口民族

長治縣長治縣
據公安部門統計,2012年末,全縣總戶數118792戶,戶籍人口343494人,男性為170681人,女性為172813人。全部人口中,18歲以下68978人,18—35歲94278人,35—60歲132873人,60歲以上47365人;非農人口為49199人。據計生部門統計,2012年末,全縣出生率為9.8‰,死亡率為4.9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據2012年1‰人口抽樣調查,全縣常住人口344427人,其中城鎮人口106256人,鄉村人口238171人,城鎮化率30.85%。[5]
域內有漢族、滿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民族。

經濟概況

經濟實力

初步統計,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55061萬元,比上年增長14.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933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5.09%,按2012年平均美元匯率折算,達到8544美元。

產業結構

2012年,全縣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6969萬元,增長12%;第二產業1344877萬元,增長16.9%;第三產業453215萬元,增長8.9%。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3.1%、72.5%和24.4%。

財政收支

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12年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572786萬元,增長2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00307萬元,增長19.7%。一般預算支出246414萬元,增長22.9%。

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34196萬元,比上年增長38%。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17750萬元,增長1379.2%;第二產業投資495177萬元,增長17.9%;第三產業投資320839萬元,增長75.1%。其中,建安投資完成701262萬元,同比增長51.4%。

農業

農林牧漁業:201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109208萬元,同比增長34.6%;實現農業增加值56969萬元,增長1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623.3公頃,比上年下降2.7%。全年糧食總產量142740.3噸,增長8.4%,其中夏糧產量達到3640.9噸,下降18%,全年糧食畝產485公斤,增長11.5%;油料作物總產量為209噸,增長70%;蔬菜總產量為129022.7噸,下降2.7%。截止年底,全縣大牲畜(除牛外)年末存欄為240頭;豬、牛、羊的存欄頭數分別為130224頭、1538頭、23585頭。全年全縣肉類總產量達到17054噸,增長13%。

工業

2012年,長治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918340.3萬元,同比增長8.58%.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1258501萬元,比上年增長16.8%。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67.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161260萬元,增長18.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實現增加值1118661萬元,同比增長19.61%。

郵電通信

郵電通信業穩步發展。2012年郵電通信業務總量完成21957萬元,比2011年增長10.7%。其中:郵政業務量完成1403萬元,同比增長14.06%;移動公司完成14950萬元,同比增長8%;聯通公司完成4816萬元,同比增長14.38%;北方電信完成788萬元,同比增長69.84%。固話通信規模萎縮,全縣固定電話用戶19925部,同比下降32.6%。移動通信高速發展,全縣擁有行動電話用戶230496戶,同比增長16.5%,其中聯通公司54478戶,移動公司161338戶,北方電信14680戶。年末,電話普及率達到74部/百人。此外,通信業務如數據通信、多媒體、網際網路、電話信息服務、手機簡訊等迅速擴展,年末網際網路用戶達到30532戶,同比增長10.7%。

商業

多元業態促進商業繁榮。2012年批發零售貿易和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55148萬元,比2011年增長2.6%。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增加值125851萬元,增長1.3%;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9297萬元,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238.8萬元,比上年增長16.2%;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總額1051024.4萬元,比上年增長4%;住宿餐飲業營業額66355.8萬元,比上年增長23.3%。

金融保險

2012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27627萬元,同比增長16.6%,其中,居民儲蓄766239萬元,同比增長8.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408570萬元,同比增長29.9%;全年金融保險業增加值66831萬元,比上年增長12.1%。

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健康發展。201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1286萬元,比2011年增長35.2%,其中住宅投資9822萬元,增長37%,商品房銷售面積98367平方米,下降3.5%。實現增加值18165萬元,增長5.5%。

社會事業

教育

2012年末全縣共有104所學校,其中,普通中學14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85所,幼稚園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年招生數15921人,畢業學生13882人。年末在校學生52445人,其中,女性26650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9192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841人,國小在校學生22694人,幼稚園在校學生8647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71人。國中三年保留率99.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3.1%。

2012年末全縣有專任職教師3104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7人,本科學歷1407人,大專學歷1449人,高中及以下236人;在全部專任職教師中,具有高級教師職務的217人,中級教師職務的1121人,初級及以下1603人。

社會保障

據勞動部門統計,2012年末,全縣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23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02%。全縣初步建立起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基本生活保障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100%,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100%。

人民生活

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557元,同比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391元,增長12.46%。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55572元,同比增長17.1%,城鎮單位從業人員達到23237人,增長1.5%。

交通運輸

太焦鐵路和太原至大口乾線公路穿越西部,中部有長治至陵川支線公路縱貫全境,全縣簡易公路溝通所有鄉鎮,交通比較發達,有太長高速、長晉高速、長邯高速等,境內沒有火車站。

交通運輸平穩增長,運輸方式積極變化。2012年,交通運輸和倉儲業實現增加值90940萬元,比上年增長11.6%。貨物運輸平穩增長。客貨運周轉速度為50%。

風景名勝

長治縣名勝古蹟頗多,較為著名的有南宋玉皇觀、看寺、正覺寺、南王慶龍泉寺、東呈古佛堂、八義法雲寺、李坊洪福寺、西火鎮南大掌村天下都城隍、南宋五鳳樓、原家莊的東泰山廟和八義瓷窯遺址等。

八義窯址

窯址分布在村北,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00米。瓷窯已毀,地表可見殘存大量白釉褐花瓷片,在一些暴露的遺址斷面上可以看出瓷片、燒料等堆積十分豐富。50年代進行過調查發掘,共發現了18座瓷窯遺址,對採集到的瓷器和瓷片進行考證,確認窯址為宋代瓷窯。

從遺址上採集到的瓷片和出土器物來看,窯址燒造以碗、盤、杯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以玩具、傭、尊為輔。瓷器的釉色有紅釉、白釉、黑釉、綠釉等。瓷器的花紋有劃花、印花和剔花。尤其是該窯獨特的釉上紅和綠彩裝飾堪稱一絕。窯址生產的瓷器,品種多,釉色純正,屬北方磁州窯系。

玉皇觀

創建年代無考。據大殿正脊大吻、正門門扇題記,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均有修葺,現存建築五鳳樓和東配殿為元代遺構,余皆為明清所建。

觀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五鳳樓)、拜廳、後殿;兩側有配殿、鐘鼓樓。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五鳳樓為元代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平面方形,二層四檐五滴水歇山頂,總高20米。

凌霄寶殿為明清建築,面寬五間,進深六椽,懸山頂。獻亭寬、深各一間,歇山頂,殿內設八卦藻井,四角柱為方形石柱抹楞,上雕有龍、花卉等。

玉皇觀是長治縣境內現存的最大的道觀建築。始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皆有修葺。現存建築,觀前有樂台;入觀是五鳳樓、鐘鼓二樓和耳房;緊接著是獻亭、東西配殿、左右齋房;最後是靈霄寶殿、二垛殿。整組建築布局合理,富於變化。其中五鳳樓和靈霄寶殿建築最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像這樣結構錯綜複雜,形體壯偉高大的五鳳樓,全世界只有三座,另外兩座一在中國的北京,一在日本的京都,至於一般的五鳳樓全國也僅10多個。

都城隍廟

創建東漢,後歷代多次重建,現存建築為明清遺構。坐北朝南,一進院,現存山門、戲台、獻亭、正殿、夾殿、鐘樓、鼓樓、廂房、廊坊、耳房等古建築50餘間。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頂。正覺寺
在山西長治縣城西北10公里看寺村。寺名取佛經中“登上正覺彼岸”之意,俗稱大寺。東拱太行山,西臨漳河水,古柏參天,殿宇巍峨,猶如山水畫幅。寺始建於唐在和年間(827─835),宋、元、明都有修葺,存建築以後殿歷史最古。殿內用方形石柱抹楞。檐頭蘭拱批竹昂,不施補間鋪作,樸實而疏朗。梁架規整,結構簡潔合理,為宋代木構建築中所少見。

東呈村古佛堂

在長治縣城北5公里東呈村左側。創始年代無考。相傳古時此地土崖崩陷,凸出一丘,形如佛像,人稱古佛,建廟祀之。元明清都有重修。現存中軸線上的南軒和前後二殿為元代遺構,其餘都是明清建築。三座殿宇均為五開間,懸山頂,檐下除柱頭鋪作外,各施補間蘭拱一朵。前殿五鋪作雙下昂,後殿六鋪單抄作下昂,南軒五鋪作雙抄,用材規整,製作工精,結構嚴實。殿內梁架全為徹上露明造,梁枋斷面多為原材料砍制後使用,規格不一,手法簡樸,具有元代特徵。殿頂琉璃吻、獸、龍、鳳、獅、象、仙人、武士、天馬等構件,為明成化年間燒制,圖案精細,神態生動,色彩富麗。(同程網)

炎帝遺址首陽山

首陽山又名羊頭山,位於長治縣西南部的師莊鄉境內,它西延長子,南接高平,臨頂遠眺,三縣景色,盡收眼底,俗有“雞鳴一聲聽三縣”之說。羊頭山高峻挺撥,綿延近百里,山頂松林茂盛,山腰灌木叢生。因主峰上有兩塔如雙錐直刺青天,當地人又稱其為錐錐山。據北魏《風土記》一書中寫道:“神農城在羊頭山,其下有神農泉,山上有古城遺址,北有谷關,即神農得嘉穀處”。《後漢書·王莽傳》中記述說:“羊頭之扼,北當燕趙”。羊頭山從山腰到頂峰,石刻遍布。有石窟石碑,有石塔石樹,有群體集合,有單個造型,大都為北魏時的古物。(中國中小城市網)

老雄山森林公園

老雄山,又稱雄山,位於長治縣南部,方圓六、七十里,海拔1419.5米,堪稱上黨群山之王。整個山勢三峰對峙,雄偉疊蟑,象一條巨龍游弋在蔭城、西火、南宋三個鄉鎮之間,據志書記載,其名就來之於“峰高山大,雄厚險峻”之意。雄山以松青柏翠聞名,每到盛夏,漫山青松蒼翠欲滴,成千上萬的蝴蝶在林間草叢上下翻飛。倚松而坐,靜聽習習松風,眼觀蝴蝶起舞,另有一番情趣。如今的雄山,在當代勞動人民的裝點下,丰姿更嬌,已成為本縣境內一個森林公園。山頂四季松青柏翠,山腰金秋五果飄香,山腳盛夏綠波涌動,溝壑常年澗水流淌。自古以來,當地居民就有盛夏攜帶野餐舉家登山避署納涼、消災避邪的習慣。而今游山已成為人民民眾文體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每逢五月端午節,周圍十里八鄉的人,扶老攜小,紛紛而至。山頂上松林中,人流簇涌,歌聲飛盪,笑語朗朗,匯成一片歡樂海洋。(中國中小城市網)

名優特產

南和黑砂鍋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無論是家庭還是大酒店的餐桌上總離不了“砂鍋”,砂鍋燉肉、砂鍋燉豆腐、砂鍋燉排骨等菜餚頗受人們的喜愛。長治縣東和鄉南和村就是砂鍋的主要產地之一。

山溝里藏有一種獨特的陶瓷土,用這種土燒制的砂鍋黑黝亮晶,結實輕便,煮飯飯香甜,煎藥藥味濃。

明朝初年,這裡砂鍋生產就已形成規模,全村家家有人挖土和泥,戶戶有人脫坯捏鍋,溝內布滿了大大小小
的燒鍋窯。在上黨地區,南和砂鍋頗有名氣。改革開放以來,該村的砂鍋增加到20多外品種,年產量達200多萬隻,每年僅砂鍋一項收入1000多萬元。全村有300多戶農民到北京、天津、西安等大城市擺攤設點直銷砂鍋。

柳編

西池鄉的柳編久負盛名,當地的農民用柳條編制的簸箕、圪栳是農家打場晾曬和汲水的重要工具,卜籮則是農家婦女放置針頭線腦必不可少的用品。因此,當地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西池三件寶,簸箕、卜籮和圪栳”。
清朝末年西池柳編進入興旺時期,那時這裡家家有地窖,戶戶有編匠,從事柳編的能工巧匠成百上千,柳編工藝爐火純青。所編柳帽、柳園等30多種製品細膩精湛,條紋均勻,色白如玉,泛光發亮,富有彈性,堅固耐用,乾燥不爆裂,遇潮不變形,實為農家生產生活所必需,幾百年來,走俏京、津、豫等地區,倍受客戶青睞。

西陝韭菜

長治縣蔭城鎮西陝村生長的韭菜,根微紅,葉嫩綠,聞之香味撲鼻,食之味純爽口,十里八鄉對其情有獨鍾。它的種植過程極為講究,冬天施肥蓄根,出芽後定期施肥、澆水,拔掉全部雜草。然後,施一遍肥,澆一遍水,撥一遍草。因其施肥用的是農家肥,澆灌有專用水井,所以長出的韭菜葉肥莖壯,沒有一根雜草,味純不含一點異味。此韭菜含有多種人體有益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可提神生津,滋陰補血,是缺鐵性貧血病人食療的最好蔬菜。主要特點是:清香味濃,營養豐富,食用時只沾麵食不沾碗。西陝韭菜以其獨有特性享譽上黨。

神農泉水

長治縣神農純天然山泉水位於本縣西南部師莊境內。

這裡有遠近聞名的羊頭山,又名首陽山。此山高峻挺拔,海拔1300餘米,它西臨長子南接高平,綿延近百里,山頂松木茂盛,山腰灌木叢生,山澗溪水長流。相傳華夏始祖—炎帝在這裡嘗百草、識五穀、傳農耕。公元477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在羊頭山建有神農城,城下有神農泉。神農純天然泉水就是利用此泉水加工而成。經鑑定此泉水屬優質礦泉水,含有鈣、鈉、鍶、鋅、硒、重碳酸根等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常飲能強身健體,久飲可延年益壽。

蔭城鐵貨

長治縣雄山腳下的蔭城鎮,因歷史上生產的鐵貨曾遠銷俄羅斯、日本、朝鮮、尼泊爾、不丹等十多個國家,而有“萬里蔭城”之美譽。
據史料記載,蔭城鎮自戰國時期就開始了簡單的鐵業生產,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進入鼎盛時期。生產的鐵貨從各種兵器到生產生活用具多達197大類,共2000多個品種。當時以蔭城鎮為中心的周圍上百個村莊,幾乎村村有鐵爐,戶戶有打鐵,鐵爐作坊星羅棋布,風箱聲、錘擊聲晝夜不斷。鎮內常駐有九大客商,即:關東客、口外客、西府客、西南客、兩廣客、京客、山東客、河南客、上府客。各地客商在蔭城鎮開設的鐵器棧鋪60多家,蔭城人在全國開設的鐵貨店鋪也有30多家。蔭城街的留人店、旅館上百個,鎮中的一條街至今仍叫館街。當時口外鐵貨運輸主要靠駱駝馱運,故而“日夜鈴鐺響,駱駝排成行”、“駱駝送貨到口外,黃金白銀滾滾來”的歌謠至今流傳。鐵貨年交易額最高時達一千多萬兩白銀,因此有“日進斗金”的說法。
蔭城鐵貨不僅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而且品質優良,工藝精湛。如橫河村生產的鐵繩,每掛一百環,重量只有250克,是藏族同胞十分喜愛的裝飾品。而桑梓村生產的鐵匙、鐵勺表面鍛打一層薄銅,入水不生鏽,做飯不變味,則是最佳灶具。
隨著時代的發展,蔭城鐵貨中許多產品已被現代工業產品所取代,然而如菜刀、鐮刀、鋤頭、斧頭等,仍然是人們的搶手貨。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