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區

南郊區

南郊區是大同市的四個市轄區之一。位於大同盆地北部,是大同市的近郊區,東西與大同縣、左雲縣接壤,南北與城區、礦區、新榮區、朔州懷仁縣毗鄰。東西長43公里,南北寬42公里,總面積1068平方公里,全區轄3鎮7鄉、190個行村,截至2013年南郊區總人口27.5萬人,是中國最大的產煤縣(區)之一。南郊區交通便利,京包、同蒲、大秦三大鐵路幹線縱橫全區境內,大塘、大運、同太、同張等35條公路貫穿或交匯該區,是晉、冀、蒙的交通樞紐。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高嶺土、大理石、石墨等。

基本信息

概述

南郊區南郊區
南郊區是大同市的四個市轄區之一。位於大同盆地北部,是大同市的近郊區,東西與大同縣左雲縣接壤,南北與城區、礦區、新榮區、朔州懷仁縣毗鄰。東西長43公里,南北寬42公里,總面積1068平方公里,全區轄3鎮7鄉、190個行政村,總人口27.5萬人,是中國最大的產煤縣(區)之一。
南郊區交通便利,京包、同蒲、大秦三大鐵路幹線縱橫全區境內,大塘、大運、同太、同張等35條公路貫穿或交匯本區,是晉、冀、蒙的交通樞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耐火粘土、高嶺土大理石、石墨等。其中,煤炭地質儲量達3.4億噸,可采儲量達2.3億噸,全部為優質動力煤。馳名中外的雲岡石窟位於本區雲岡鎮境內,漢高祖劉邦被困的白登山在本區的文嬴湖畔,戰國至明代的古長城和峰火檯曆歷在目,列入省、市重點文物保護的古蹟主要有觀音堂焦山寺玉龍洞等。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期,南郊區就有人居住。
夏、商之際即有居民在此定居。
春秋初期,大同東北屬代郡,西南屬雁門郡。
秦,屬雁門郡。
西漢,大同稱平城縣,隸屬於雁門郡。
東漢,平城縣被廢。
三國曹魏時復置,屬冀州新興郡。
兩晉南北朝,北魏定都於此。
北齊,置恆安鎮,屬恆州治。
隋,置恆安鎮,屬馬邑郡。
唐朝,改名為定襄縣,屬雲州治。
五代十國,大同仍稱雲中縣,兼雲州治。
遼,改雲州為西京,並設西京道大同府作為遼的陪都。
北宋,設雲中府治,並為雲中路治,領一府八州。
金,仍以大同為西京,兼為大同府治和西京路治。
元,大同屬於中書省河東山西道,改西京道大同府為大同路,治所在今大同市,領八州五縣。
明,把大同列為全國“九邊”之一,並派大將軍徐達鎮守於此。
清,大同為山西省大同府。
中華民國,民同三年(公元1914年)五月,置雁門道,治大同轄二十六縣。大同亦廢府留縣,隸屬雁門道。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為察哈爾省省轄市。1952年11月,察哈爾省撤銷,大同為山西省省轄市,轄南郊等四個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南郊區轄3個鎮、7個鄉、190個行政村。
南郊區行政區劃一覽(截至2013年)
名稱  下轄行政村
平旺鄉 平旺村、拖皮村、王家園村、時莊村、馬營村、三井村、煤峪口村、石岩莊村、忻州窯村、大北溝村等 
鴉兒崖鄉 鴉兒崖村、常流水村、魏家溝村、馬林澗村、喬村村、興勝溝村、雙井溝村、盤道村、高駝村、黑流水村、王村村、紅糜溝村、官窯村、老窯溝村 
西韓嶺鄉 西韓嶺村、東韓嶺村、東肖河村、小太村、肥村村、太善村、馬辛莊村、魏辛莊村、仝家灣村、茶坊村、北村村、南村村、南灣村、高店村、謝店村、要莊村、馮莊村 
馬軍營鄉 馬軍營村、小站村、五里店村、宋莊村、陽合坡村、上皇莊村、下皇莊村、安家小村、小石子村、白馬城村、陳莊村、田村村、東河河村、西河河村、智家堡村、周家店村、房子村、新添堡村、十里舖村、十里店村、西水磨村 
水泊寺鄉 水泊寺村、石家寨村、泗莊村、海力村、肖家寨村、東墳村、西墳村、牛莊村、燕莊村、泉寺頭村、金家灣村、馬家小村、梓家村、古城村、馬家堡村、曹夫樓村、齊家坡村、小南頭村、寺兒村、沙嶺村、艾莊村、塔兒村、西谷莊村、東王莊村、西王莊村 
新旺鄉 五愛村、永久村、解放村、新華村、先鋒村、和平村、新民村、永寧村、新旺村、新中村、紅旗村、新泉村、新勝村 
口泉鄉 口泉村、回去村、同家梁村、銀塘溝村、曹家窯村、四老溝村、鄭家嶺村、白洞村、永定莊村、里南溝村、店村村、韓家窯村、趙家小村、米莊村、落里灣村、大路辛莊村、辛寨村、堡子店村、牆框堡村、蘇莊村、西房子村、高莊村、甘河村、西萬莊村、下窩寨村、郊城村、上窩寨村、羊坊村、榆林村、楊家窯村、小營村、張留莊村、郝莊村、五法村、窯子坡村 
高山鎮
小窯頭村、羅家辛窯村、段家小村、南信莊村、南辛村、峰子澗村、馬脊樑村、枯樹村、東店灣村、燕子山村、桃柏溝村、白塘子村、小蒜溝村、黃土溝村、窯洞村、南溝村、萬家嘴村、辛莊村、南羊路村、北羊路村、碾子溝村、高山村、業家村、上碗溝村、張家灣村、二台村等 
雲岡鎮 雲岡村、吳官屯村、姜家灣村、白廟村、大南溝村、三道溝村、榮華皂村、劉官莊村、興旺莊村、栗莊村、石頭村、張寺窯村、校尉屯村、竹林寺村、麻村村、水泉村、榆澗村、紅牆村 
古店鎮 古店村、北宋莊村、聖水溝村、馬站村、北羊坊村、山底村、孤山村、北榆澗村、窨子溝村、趙家窯村

自然環境

南郊區南郊區
大同市南郊區地處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位於東經112°53′-113°24′北緯39°53′-40°17′之間,平均海拔1250米,東距首都北京330公里,南距省會太原352公里。
全區地勢呈西北高, 東南低,平均海拔1250米,屬半乾旱區暖濕帶氣候,春季風大少雨,冬季寒冷少雪,最低氣溫-29°C一月份),最高氣溫37.7°C(七月份),全年平均氣溫6.4°C,年平均降水量395毫米,無霜期125天。
南郊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煤、石墨、高嶺土是優勢礦種。以口泉為中心的大同煤田是我國的主要煤田之一,含煤層面積為2600平方公里,儲量在700億噸以上,全區煤炭保有儲量6.4億噸,可采儲量4.8億噸,分布在雷公山七峰山馬武山一帶的水泥石灰岩儲量達14.9億噸,現已規模開採。其它礦產資源中,石墨儲量368.9萬噸,高嶺岩儲量2.3億噸,熔劑灰岩儲量達7091.2萬噸,白雲岩、耐火粘土、黑花崗岩等儲量也相當豐富。  

南郊區區位優越,京包、同蒲、大秦三大鐵路和京大、大塘、大運、同豐、同張等26條縣級以上公路貫穿或交匯本區。境內交通縱橫,廠礦林立,商賈雲集,是晉、冀、蒙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全區共有各類專業和綜合市場46個,市場年成交額30多億元,形成了東有雲中商城、西有魏都商貿區、北有馬家小村商貿帶、南有城南商貿區的四面環城商貿網,有力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東部新旺鄉水泊寺鄉被列入全市總體城市規劃,開發潛力巨大。

經濟概況

南郊區南郊區
改革開放以來,利用資源優勢,以煤炭生產為主。積累原始資金,滾動發展鄉鎮企業“,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為龍頭,交通運輸、建築建材、機械加工、冶金化工、飲食服務、飼料加工等門類齊全的產業格局。擁有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名優產品如:活性炭石墨、矽鐵、矽錳、電石、輕質碳酸鈣、矽酸鹽、玉米澱粉、純苯、甲苯、二甲苯、硫化鹼有機複合肥等。特別是近年來,南郊區在招商引資、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建設成塔山、平旺、韓嶺、水泊寺四大工業園區。一大批企業入住南郊,充分利用我區的資源、區位、名城等優勢,發展優勢項目,新了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效益好的項目,涉及行業有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煤電一體化電廠、建材冶金、機械製造、化工、商貿物流、旅遊服務、農畜產品加工等。在調產上,鼓勵發展煤炭轉化升值型產業、非煤產業、高科技產業。目前,我區已湧現出一批高嶺土、分子篩、鎂合金、工業矽、土特產品加工等非煤企業。
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8.03億元,比去年增長8.02%,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工農業總產值完成39.27億元,比去年增長7.69%,其中工業總產值完成37.24億元,比上年增長7.2%,農業總產值完成2.04%,比上年增長17.63%。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7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37%,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完成72.44億元,比上年增長17.84%。全區15個鄉鎮全部成為億元鄉鎮,其中14個鄉鎮達雙億元,千萬元村發展到139個,占到農村總數的66.9%,其中9個村的營業收入達到億元。在全區的鄉鎮企業中,產值、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47家,分別占到全區鄉鎮企業總產值、總收入的18.5%和19.09%。
1998年全區財政收入達到24298萬元,比去年增長8.42%。與1993年的9637萬元相比,5年增長1.46億元。從1993年到1998年6年的財政收入累計達10.36億元,相當於從1970年建區到1992年23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還高4.38億元。1998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86元,比上年淨增158元,被省評為“增加農民收入先進單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連續六年獲全市第一,捧回“恆山杯”,連續四年榮獲全省“禹王杯”。建成區級文明村167個,文明單位40個,市級文明村(單位)44個,省級文明單位(村)16個。十星級文明家庭3.2萬戶。被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全省文明建設先進典型區”。
1997年底,
南郊區南郊區
經市委正式驗收命名的小康鄉鎮15個、小康村183個,分別占到全區鄉(鎮)、村總數的100%和96.32%,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小康區,成為全省13個首批達小康縣(區)之一,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省二十強縣之首。
全區在鞏固發展煤炭優勢產業,擴大煤炭加工轉化。六年來,共投資18.5億元,先後新上各類項目517個,其中區屬企業2個,鄉鎮企業515個。產品由原來的5大類76個品種發展到18大類150個品種,有25個產品被評為部優、省優、市優產品,有15種新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全區以市場建設為龍頭,帶動了商業、飲食服務業、交通運輸、旅遊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全區骨幹市場已達到58個,繁華商業街3條,綜合集貿城一座,商業服務網點3500多個,其中5個市場年營業額突破億元,雲中商城年營業額可達20億元。全區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到11093家,註冊資金達18685萬元,從業人員25502人。全區個體私營企業上交稅金4444.5萬元,占區全財政總收入的17.9%。共建各類股份合作制企業767個,吸納股金8億元,組建了山西雲城建築集團、大同桑河澱粉集團、雲中商城集團等鄉鎮企業集團公司。
全區初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區域種養加的產業基地。共形成了61個蔬菜基地村,25個商品糧基地村,3個5000頭機械化養豬場,8個集體奶牛場,48個集體養雞廠,955個養殖大戶。出現了一批一村一業的專業村和農產品加工、科技服務的企業或組織。

基礎設施

南郊區南郊區
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的基礎上,擴建了泉運公路,成為全省縣鄉第一路。二是改造區駐地五一街,使之成為南郊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是強化以“一改兩建三通”為主的村鎮建設,全區190個村中有185個村進行了舊村改造,48個村進行了新農村建設。農民住宅和娛樂通訊、辦公等設施綜合配套,村村通了自來水,村村建起了衛生所和保健站。全區已有93.5%以上的農戶住進了混凝土或磚木結構住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9.6平方米;四是堅持改善生態環境,大搞植樹造林,1989年經省驗收,全區實現平原綠化,被林業部表彰為平原綠化先進區,1995年經省驗收全區基本實現綠化達標,1996年,被省政府評為“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種先進區,全省通道綠化現場會在本區召開。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8.8%,園林化達標單位達到67家。
全區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全省農村學校中率先實現了“一無兩有三配套”。建立了人民教育基金。全區別的中國小實現了規範化管理,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中國小“四率”和教師合格率達到或超過了省定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兩項工作經省驗收合格。被省授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先進區”、“改善辦學條件先進單位”、“素質教育實驗縣(區)”和“實驗教學普及區”。廣播覆蓋率為100%,電視普及率為98%;二是完善科技網路,推進科技星火密集區建設。經驗收,全區15個鄉鎮全部實現了科技達標,被授予“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
全區鄉鄉建起了文化站、廣播站、村村都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農民歌舞廳、有線電視等具有現代水平的農民文化活動設施層出不窮。一批批農民文化隊伍正在湧現,既有全省奪魁的城關鄉農民藝術團,又有出國訪問的劉官莊雲勝鑼鼓隊。“十星級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達到57163個,占總戶數的73.5%。全區新建文化室189個,文化站15個,文化中心2個,圖書館室83個,體育活動場所106個,影劇院23個;四是堅持不懈地開展計畫生育工作。近年來,始終把計畫生育這項基本國策貫徹到全區農村,各鄉鎮都建立了計畫生育服務站,大力開展“雙服務”活動,1998年人口生育率13.13%0,人口淨增率為9.22%,計畫生育率為72.03%;五是大力推進農村衛生事業建設,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1996年全省衛生現場在本區召開。

交通運輸

南郊區東距首都北京365公里,南距省會太原275公里,京包、同蒲、大秦鐵路幹線縱橫全區境內,京大、大運、得大及環城高速公路,109、208國道以及同張、同太、大塘等35條國、省級公路貫穿或交匯該區,南郊區是晉、冀、蒙交界處重要的交通樞紐。

旅遊資源

南郊區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現存石窟,佛寺、廟宇、摩崖石刻及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等十餘處。其中,馳名中外的雲岡石窟就位於本區雲岡鎮境內,還有漢高祖劉邦被圍的白登山、戰國到明代的古長城和烽火台,列入省、市重點保護文物的觀音堂、玉龍洞、焦山寺、禪房寺塔等,也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旅遊開發潛力巨大。東北虎林園、小南頭龍真民俗風情園、白馬城平城觀景台、馬家小村北魏鹿苑已被列入全市20條精品旅遊線路之中,野生動植物遊樂觀光園很快將成為全市旅遊業新的亮點。
雲岡石窟

南郊區雲岡石窟
始建於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的時代,由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多數石窟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前。歷時40年的開鑿,加上其餘小窟,先後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4萬餘人。當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偉大藝術創作。至今,仍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斧痕。雲岡石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中,記錄了當年雲岡石窟的壯景:“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雲岡石窟,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達51000多軀,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雲岡兩道山麓,把石窟分成東區、中區和西區。一窟、二窟位於石窟群東端,兩窟同期開鑿,窟內布局大致相同。
華嚴寺
位於大同市區中心。上華嚴寺,前院有山門、念佛堂、雲水堂。後院有客室、禪堂、僧舍。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於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是中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內佛壇上塑有5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3尊為木雕,其餘2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10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製的壁畫,色彩艷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完整地保存著31尊遼代塑像。其中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裊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瓏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

名優特產

黃糕
黃糕是大同一帶常見的家常食品,原料是黃米麵,先用溫水和成碎塊狀(散粒),上籠蒸熟,然後倒在盆里用手再揉一遍,邊揉邊在其表面抹點麻油,這樣作可以防止糕面表皮乾裂。最後把和好的糕面分成小塊,蘸上肉菜汁即可食用。黃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
恆山老白乾
恆山老白乾產於五嶽之一的恆山腳下渾源縣酒廠,為山西省傳統名酒,已有500多年的歷史。1948年春黨和國家在樓子缸坊、慶誠厚缸坊、三泰常缸坊、福盛魁缸坊等四家大型釀酒作坊基礎上組建了山西恆山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恆山老白乾酒系以優質黃芪地高粱為主料,配以恆山北麓清澈甜爽、水質純淨的“甘泉”水為釀酒用水,採用具有500年釀酒歷史的傳統工藝精工製做而成,其酒質晶瑩透明,清香純正,醇綿清逸,回甜甘爽。
煤雕
煤雕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工藝美術品,產於大同。大同煤雕以大同煤層深處樹化石為原料,精心磨製而成。作品紋理清晰,石質細膩,真正賦予了煤藝術生命。煤雕作品早在中國東漢時期即有記載。
沙棘
大同沙棘俗稱酸溜溜,是一種多年生野生落葉灌木。果實呈橢圓形,成熟後為橙黃色或紅色,味酸可口。每到農曆九月,在百草枯槁的百里煤田上,惟獨沙棘生長茂盛,果實纍纍,像一串串紅色珍珠。沙棘含糖20%,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胡蘿蔔素以及胺基酸等營養物質。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