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猗縣

臨猗縣

臨猗縣古稱郇陽,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臨猗縣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併而成,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境內無山,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縣。臨猗縣歷史悠久,平疇萬頃的自然環境,令郇伯封國,猗頓富興;沃饒近鹽的地理優勢,使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時建猗國於此。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5°C,年平均降水量508.7mm。截止2017年,轄區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轄9個鎮、5個鄉、2個區,375個行政村,常住人口59.41萬。臨猗縣是“全國文化工作行進地區”、“文明村鎮建設示範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水果十強縣”。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臨猗縣臨猗縣

臨猗縣東部與西部皆有龍山仰韶文化遺址。
堯舜時代,臨猗縣地近國都,皆為甸服之地。
夏屬冀州之域。殷商時,為“郇瑕氏之墟”。西周為郇伯封地。
春秋時,猗氏、臨晉均屬晉。戰國時屬魏。
秦分天下三十六郡,臨猗屬河東郡。西漢二年,置解縣及猗氏縣,屬司隸部河東郡。新莽時,屬洮陽郡。東漢時,屬司隸校尉部。三國時屬曹魏。
晉分天下為十九州,猗氏、解縣屬司州河東郡。南北朝時期,屬北朝元魏司州河東郡。
隋開皇三年,汾陽郡與綏化郡均罷,猗氏屬蒲州。唐武德元年,罷郡置蒲州,州治為桑泉,領河東、猗氏、桑泉、虞鄉四縣。元寶十三年,更桑泉為臨晉,臨晉縣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隨唐,屬河中府。
宋至道三年,猗氏、臨晉屬永興軍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臨晉屬河東南路河中府。元屬晉寧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罷河中府,改屬平陽府。清屬山西省河東道蒲州府。民國元年廢府,兩縣均直隸於省。
1947年,猗氏、臨晉相繼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臨晉屬晉南行署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運城專員公署。1954年8月,臨晉、猗氏兩縣合併為臨猗縣,縣治設猗氏城。1958年10月,併入運城屬晉南專員公署,1959年10月復分出。1970年,屬運城地區行署。
2001年運城撤地設市後,臨猗縣屬運城市管轄。

行政區劃

臨猗縣現轄9鎮5鄉,2個工貿區,375個村委會,550個自然村。耕地面積150萬畝,2009 年,全縣生產總值 62.06 億元,財政收入完成 2.3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5019元。(二)鄉鎮情況

猗氏鎮:總面積80.6平方公里,轄22個村委會,32個自然村,總人口 72079人,耕地56475畝。

臨晉鎮:總面積90.3平方公里,轄28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總人口 40596人,耕地66630畝。

東張鎮:總面積89.3平方公里,轄24個村委會,28個自然村,總人口 34447人,耕地811135畝。

孫吉鎮:總面積158.4平方公里,轄45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總人口56228人,耕地5678畝。

嵋陽鎮:總面積67.5平方公里,轄19個村委會,38個自然村,總人口27866人,耕地3808畝。

七級鎮:總面積73.1平方公里,轄31個村委會,39個自然村,總人口29634人,耕地3946畝。

耽子鎮:總面積70.7平方公里,轄20個村委會,21個自然村,總人口23454人,耕地4000畝。

三管鎮:總面積57.8平方公里,轄12個村委會,18個自然村,總人口19298人,耕地2916畝。

廟上鄉:總面積78.8平方公里,轄25個村委會,38個自然村,總人口33270人,耕地5456畝。

北辛鄉:總面積82.6平方公里,轄25個村委會,25個自然村,總人口33429人,耕地4687畝。

角杯鄉:總面積132平方公里,轄31個村委會,37個自然村,總人口40774人,耕地5171畝。

北景鄉:總面積121.1平方公里,轄24個村委會,40個自然村,總人口42089人,耕地5224畝。

楚侯鄉:總面積72.3平方公里,轄21個村委會,28個自然村,總人口31652人,耕地4779畝。

牛杜鎮:總面積78.5平方公里,轄24個村委會,39個自然村,總人口35483人,耕地79995畝。

閆家莊工貿區:總面積64平方公里,轄16個村委會,39個自然村,總人口24304人,耕地3096畝。

卓里工貿區:總面積48.2平方公里,轄8個村委會,24個自然村,總人口14822人,耕地1989畝。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峨嵋嶺峨嵋嶺
臨猗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三角地帶北沿,地理坐標:東經110°17′30.7″"--110°54′38.9″,北緯34°58′52.9″"——35°18′47.6″。東南與運城市接壤,西南與永濟市毗鄰,西瀕黃河與陝西省合陽縣相望,北面孤峰拱秀與萬榮縣相連。臨猗縣東西闊55公里,南北長33公里,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
臨猗位居黃河中游秦晉豫金三角地帶,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地勢平坦,無山無礦,是山西省的平川縣。

地貌

轄區經受長期複雜的構造運動以及侵蝕和堆積的作用,特別是燕山期與喜馬拉雅山期的構造運動,第四紀以來的侵蝕與堆積,由大地構造運動形成斷塊與升降變化,表現為地塹和地壘,使地貌分為黃土台垣和涑水平原兩個地貌單元。黃土台垣又叫峨嵋嶺,占全縣總面積的50.96%,南部與西部均有波折;南部邊緣海拔500米左右,北部邊境海拔約600米左右;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孤山為820米,地勢呈現為自北向南傾斜。涑水平原占全縣總面積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現東北——西南向傾斜。

氣候

臨猗縣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相對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一般多連陰雨天氣。日照時間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271.6小時,日照總輻射量為123.9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氣溫13.5°C,年平均最高氣溫19.7°C,極端最高氣溫42.8°C。年平均降水量508.7mm,降雨量以冬季最少,春季次之,夏季高度集中,秋季又明顯減少。常發的天氣災害有乾旱、冰雹、暴雨和乾熱風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臨猗縣臨猗縣
臨猗縣總面積為1339.32平方公里,折合2045844.1畝;按國家統一標準分類,其中耕地101418.6畝,占總土地的49.57%;園地為490134.1畝,占總土地的23.96%;林地2590.8畝,占總土地1.59%;工礦用地11294.0畝,占總土地0.55%;交通用地5800.5畝,占總土地0.28%,水域40197.5畝,占總土地1.96%;特殊用地8483.8畝,占總土地0.41%;未利用地89629.8畝,占總土地4.38%;灘涂46608.4畝,占總土地2.28%。

礦產資源

臨猗縣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貧乏,只有可以用於普通建築材料的磚瓦粘土、砂、花崗岩石料,但地熱資源較為豐富。

1、磚瓦粘土礦:分布非常廣泛,儲量非常豐富、開採時應注意保護耕地,保護水地流失,開採地址應選在境內二坡台地的荒溝荒坡。

2、砂礦:主要分布在牛杜、嵋陽、黃河沿線的孫吉、角杯、東張等鄉。牛杜嵋陽砂層厚約5米,上復土層厚約5米,砂層厚為5米,儲量大約130萬噸,質量好。開採時應注意保護耕地和開採後的土地復墾。黃河沿岸砂礦儲量大約200萬噸。質量優於牛杜、嵋陽,開採時應注意水地流失保護。

3、石料:主要分布在北景鄉的馬家窯、焦家營以北的孤山山腳下,分布面積較少,但可采儲量相當豐富,可采儲量大約在200萬噸,質量可保證普通建築要求。

4、地熱資源:臨猗地熱資源以縣化肥廠、里寺、三星台為軸心,呈東北沿南走向,面積119平方公里,熱水資源總量可達12.42億立方米,日開採可達800立方米,水化學類型以重碳酸鈉型和氯化物硫酸鈉型為主,水溫在42°C—62°C之間,水中所含鋰、氟、鍶溴、偏硼酸、偏矽膠等六種成份達到國家醫療礦泉水水質標準。

5、焦煤:以臨猗萬榮交界為中心,方圓270平方公里,蘊含11.2億噸焦煤。

水利資源

黃河流經該縣河段全長29公里,據龍門站觀測,多年平均流量為19512.2立方米/秒,是本縣的主要客水資源。

涑水河在該縣自東北向西南流過,流經楚候、城關、牛杜、嵋陽、廟上、七級鎮6個鄉鎮,35個行政村,流域面積985.44平方公里,全長44公里,該河多年枯竭,已成為全縣主要排污及泄洪道。

截止2003年底,全縣共建成大型電灌站151處,機電井3163眼,發展水地面積87.59萬畝,建成人畜飲水工程537處,解決了38.75萬人的飲水問題。先後建成防滲渠道3751公里,管灌1983公里,滴灌、湧泉灌、噴灌等10個節水示範園區,發展高效節水面積30.74萬畝,全縣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4.94萬畝。

根據本縣氣象站1957--2003年記載的資料,我縣多年平均降水量499.1毫米,最大降水量849.8毫米(1958年),最小年年降水量276.5毫米(1997年),雨量多集中在六至九月份,約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時空分布很不平衡,是一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縣份,全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9945.1立方米,年允許開採量為6108.6萬立方米,一般年份地下開採量為9400萬方,最高年為12321萬立方米,全縣人均資源占有量為175立方米,是全省人均456方的1/3,是全國人均1750方的10%,全縣年工農業用水總量多大15000萬平方以上,其中1000多萬方左右為農業灌溉黃河提水。

人口民族

截止2010年8月,臨猗縣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壯族、苗族、藏族、布依族、納西族等9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29人,滿族12人,蒙古族3人,朝鮮族1人,壯族1人,苗族1人,藏族1人,布族1人,納西族1人,共50人。人員居住分散,年齡整體較大。

截止2010年8月,臨猗縣有三種宗教教別,即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共有信徒6538人,遍布全縣十六個鄉(鎮、區)。宗教活動場所27處,其中基督教23處,天主教2處,佛教2處,宗教教職人員132人。

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轄區共有171925戶,戶籍總人口為579290人,其中,城鎮人口208076人,鄉村人口371214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為295713人,女性人數為283577人。從業人員有28301人,在崗職工有28286人。臨猗縣有回、滿、蒙古、朝鮮、壯、苗、藏、布依、納西等9個少數民族;截止2010年8月,共有宗教信徒6538人,宗教活動場所27處

交通運輸

1996年,臨猗縣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到2003年底,全縣擁有油路總里程1256公里,其中國道一條36公里,省道3條74公里,縣道9條227公里,鄉村道路919公里,油路密度為9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油路里程最長、油路密度最大的縣。河(津)運(城)貫穿臨猗縣境,在臨猗北設有收費站,將於今年下半年通車,臨猗將告別無高速公路的歷史。

陸路運輸,全縣擁有客車238輛,貨車1436輛,年客運量4103萬人,年貨運量160萬噸,開闢省際線路6條,省內線路47條,縣內線路35條,客車通車率99%。

水路運輸,有吳王、南趙兩個黃河渡口,有鋼質渡船18艘,在秦、晉兩省物資交流,人員往來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水上交通作用。有新的臨猗黃河大橋在建設中。

經濟

臨猗縣臨猗縣

2013年臨猗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8億元,比上年增長9.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8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固定資產投資77.5億元,比上年增長28.5%;財政總收入4.08億元,比上年增長7.1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億元,比上年增長7.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外貿進出口總額1.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55元,比上年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8844元,比上年增長13.6%。全年實施重點項目72個,完成投資81.16億元。

第一產業

臨猗蘋果臨猗蘋果

臨猗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為“全國水果十強縣”、山西省商品糧和商品棉生產基地。轄區商品糧、商品棉分別占全省總量的1/7和1/8;以梨棗、石榴為主的林果業快速發展。全縣有小麥、棉花、林果三大生產基地,主要生產小麥、棉花、蘋果、梨棗、江石榴等。臨猗特產醬玉瓜曾獲得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銀獎。2013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1.6萬畝,總產6.3億斤,增長2%;蘋果總產35.3億斤,增長1%,銷售收入42.36億元,增長21%;鮮棗總產3.98億斤,雖受災減產,銷售收入仍達8.29億元。

第二產業

經過結構調整,臨猗縣工業經濟形成了化肥化工、裝備製造、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藥農藥五大支柱產業。2012年轄區規模以上企業43家,工業銷售產值648901萬元,資產總計849981萬元,主營業務收入654029萬元,利稅總額69036萬元,利潤總額59336萬元。

2013全年落地開工項目35個,到位資金50.2億元。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制定或參與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6個,發明專利認定15項,使用新型專利15項。臨猗縣工業園入駐企業52家,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0%,被確定為山西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楚侯高科技工業園落地12個項目。

第三產業

2013年臨猗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9億元,占生產總值的32.9%。萬佳美特好超市、嶷山商貿城等項目進展順利,農產品物流園和汽車文化產業園達成協定,三管、東張的現代家具城建成營業,全縣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達到24家,外貿企業達到20家;商住地產超常發展,縣城住宅建設工程13項,總投資33.84億元,新增商品房預售49.86萬平米;旅遊產業起步良好,傅作義故居修復及景點開發一期工程、臨晉縣衙本體維修工程均已完工;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各項貸款餘額65.4億元,同比增長22%;電力保障不斷增強,三管、北辛兩個35千伏變電站改擴建完工,農網升級改造順利完成。

社會

教育事業

臨晉中學臨晉中學

2010年轄區實施校改工程187項,新建教學樓132棟,投資4746萬元;撤併農村國中1所、國小130所,調整國小25所,建寄宿制國小8所;創辦各類民辦學校89所,逐步形成了公、民辦學校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截止2010年8月,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27所,在校生93555人,在職教師5881人。公辦學校321所,其中高中3所,在校生13838人,在職教師753人;職業學校4所,在校生2455人,在職教師233人;國中36所,在校生31782人,在職教師2029人;國小278所,在校生45480人,在職教師2866人。民辦學校22所,其中高中3所,國中8所,國小11所。臨猗縣先後榮獲全國基礎教育、幼兒教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兩基”工作、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工會工作先進縣等榮譽。

科技發展

截止2010年8月,全縣擁有縣以上專業科研開發機構41個,民營科研機構25個,從事科研的專業技術人員有115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3286人。 全縣用於科技方面的財政投入501萬元,科技項目共爭取國家火炬、星火計畫2項,省級攻關計畫4項,科技成果項目推廣計畫1項,創新基金2項,重大計畫2項。全年科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420萬元,每10萬人專利申請數為2項。完成了電視光纜入戶工程,入戶農家1.7萬戶。臨猗縣經科技部驗收通過被授予“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

醫療衛生

至2010年全縣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740個,其中,國家辦醫25個,社會辦醫4個,村衛生所415個,個體行醫296個,疾病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中擁有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340人,初級職稱853人;共有病床位數857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3.08人;村級衛生所達標率70.00%。2006年,臨猗縣被山西省政府確立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有39.8萬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臨猗縣農業人口的81.52%。

政治

截至2010年8月,全縣共有基層黨委23個,其中鄉鎮區黨委16個;基層支部735個,其中農村支部378個,基層黨總支20個。各級各類人才9016人,其中女性幹部人才4822人,占全縣幹部總數的53.5%;黨政幹部人才1294人,占總數的14.4%;事業幹部人才7593人,占總數的84.2%;企業幹部人才129人,占總數的1.4%。共產黨員16840人,其中農村黨員12550人,占黨員總數的74.5%;女黨員2423人,占總數的14.4%人。

在臨猗縣設有基層支部的民主黨派有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設立小組的有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臨猗縣支部成立於1988年,中國民主同盟臨猗縣支部成立於1987年,中國民主建國會臨猗縣支部成立於1989年10月15日,中國民主促進會臨猗縣小組成立於1989年。

民俗風情

臨猗文化源遠流長,遠古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境內皆有遺蹟;春秋時期的郇遺址以及漢魏碑碣等珍貴文物尚存。臨猗縣1991年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地區,2009年被命名為“山西省文化強縣”。
設施:先後興建了文化綜合大樓、文化中心、圖書館大樓、博物館辦公樓、縣影院、縣劇團排練廳等一批文化設施,建立健全了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形成了三級民眾文化網路。至2007年,全縣擁有文化站16個;公共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12萬冊;民眾藝術館1個;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80個;博物館1個,館藏文物2500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個。
團體:1997年7月,臨猗縣王申村威風鑼鼓赴香港參加“龍的光輝”慶回歸大匯演;1998年春節,城關鎮貴戚坊春蕾兒童文化園排演的鼓樂“果鄉娃娃鬧新春”,應邀赴京參加中央電視台“天南地北喜迎春”春節文藝聯歡晚會,受到國家文化部的好評。
戲劇:臨猗眉戶劇團自1952年建團以來,堅持編演現代戲,深入山莊窩鋪送戲下鄉,被譽為“硬骨頭劇團”。演出1.4萬場,四次進京演出,受到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讚譽。大型現代眉戶戲《一顆紅心》、《澗水東流》、《嗩吶情》三上銀幕,創作的大型現代戲《戲緣》、《張小民》獲“五個一工程”獎,《酸棗樹·甜棗樹》獲“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82項大獎,《十里花香》獲第七屆全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23塊獎牌。

旅遊

臨猗縣臨猗縣

臨猗文物古蹟眾多,轄區內有春秋猗頓古墓、戰國車馬坑、隋唐雙塔、唐柏、宋代銀棺、元代大堂等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特別是位於縣城東隅的建於隋唐時期的雙塔,以“日月交影”而遠近聞名。

戰國車馬坑

車馬坑內發掘出土的48輛戰車,天馬遺址被曲村、天馬、北趙、毛張四個自然村復蓋,東西長3800米,南北寬2800米,總計約11平方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涵蓋有新石器時期的仰韶和龍山文化層、夏文化層、西周至戰國文化層,以及秦漢元明文化層等四大文化層。天馬遺址有20000餘平方米的晉侯墓地,10000餘座西周至戰國古墓。已發掘出周代墓600多座,出土了280餘件青銅禮器,大量青銅兵器、車馬器、完整陶器1000餘件,以及數萬件玉、石、骨、貝、蚌、鉛器等。

猗頓古墓

臨猗縣臨猗縣

猗頓的古墓在臨猗王寮村的西面路側。猗頓並不是河東地方人,他是"魯之窮士"。陶朱公范蠡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猗頓便來到河東,在峨嵋嶺下畜牧“五牸”,不到十年,他由"魯之窮士"變成了富翁,和陶朱公齊名。因為他發跡於猗氏,所以人們稱他猗頓,他的真名字反倒失傳了。

雁塔寺

臨猗雙塔臨猗雙塔

雙塔又稱“雁塔”,位於臨猗縣城北隅雙塔學校內,據《猗氏縣誌》及兩塔碑文載,兩塔創自隋唐間,宋代重修。歷為寺院,先後名為“妙道寺”、“雙塔寺”、“ 雁塔寺”。明太祖洪武年間置僧正司於寺內。兩塔東西排列,相距50餘米。西塔宋代建,方形七層,高約30餘米。 明嘉靖乙卯冬(1555)地震時塔剎毀壞。 第七層檐下砌磚雕斗拱,其餘各檐皆疊澀伸出或收剎。塔內有階梯可登。東塔亦七層,方形,底層中空,以上實心,一、二層檐下有四鋪作斗拱,二層以上每層倚柱四根,上施斗拱。雙塔之門,對向而立,俗稱西塔為“白蛇塔”,東塔為“許仙塔”。每年七夕,有“雙塔交影”之稱,又因雙塔上雁巢叢結,黃昏時小雁環飛,故亦稱雁塔。

著名人物

猗頓:戰國時大工商業者。原是春秋時代的魯國的貧寒書生。

他在生計艱難時,聽到范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訊息,於是,

“往而問術”。范蠡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母畜)。猗頓千

里迢迢來到西河(今晉南一帶),定居於猗氏王寮,大畜牛羊,

後又兼營鹽業,十年之間,成為與陶公齊名的巨富。

裴寂(573—632)字玄真,隋蒲州桑泉(今臨晉鎮)人。寂幼年喪父,家境貧寒,靠諸兄承協成人。十四歲補為州主簿。開皇間調皇宮擔任左親衛。大業中,歷任侍御史、駕部承務郎、晉陽宮副監。

張嘉貞(666—729)祖籍范陽,其高祖子叱仕隋為河東郡丞,遂居蒲州為猗氏(今臨猗)人。嘉貞少年精通五經,博聞強記。弱冠應五經舉,補平鄉尉。後因官司連累而免職,但“能吏”之名已遐邇有聞。長安中(703年前後)侍御史張循憲為河東採訪使,遇事不能決,有人推薦嘉貞,嘉貞條分縷析,應裕自如,令循憲嘆服。事後由嘉貞代其草擬奏章。不久,這篇奏摺受到則天皇帝賞識,循憲以實情相告,並請以官讓。武則天鏇即召見嘉貞。嘉貞侃侃奏對,則天大為賞識,捲簾相見。鏇拜為監察御史,同時擢升張循憲為司勛郎中。不久,又進嘉貞為中書舍人,後又歷任嘉貞為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長史。

谷景生(1916-2005)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薄熙來的岳父,谷開萊之父。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