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縣誌》

《即墨縣誌》

《即墨縣誌》篇目為8篇64目,本志是即墨最早的縣誌,北京圖書館僅存孤本。許鋌號靜峰,武清人,進士。萬曆六年任即墨知縣,有德政,曾議開放青島為海口。

明萬曆《即墨縣誌》提要、篇目、序

明萬曆《即墨縣誌》提要
許鋌修、杜為棟纂並序,參修20人。明萬曆七年(1579)修,歷時5年於萬曆十一年(1584)刻印,全書8篇64目6冊15萬字。本志是即墨最早的縣誌,北京圖書館僅存孤本。許鋌號靜峰,武清人,進士。萬曆六年任即墨知縣,有德政,曾議開放青島為海口。杜為棟,祥符舉人,萬曆六年任即墨縣教諭,後升任陝西洛南知縣。

明萬曆《即墨縣誌》篇目為8篇64目
(一)地理:沿革、星野、山川、形勝、附8景、風俗、物產、古蹟、丘墓;(二)建置:城池、公署、學校、文廟、社學、戍衛、鹽埸、倉鋪、市集、坊巷、鄉社、堡鎮、橋樑、疆圉、海口;(三)賦役:田賦、徭役;(四)秩祀:先師殿、啟聖祠、名宦祠、鄉賢祠、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邑歷壇、城隍廟、八蜡廟、土地祠、龍王廟、安平君祠、童府君廟、湯尹生祠、李尹生祠;(五)秩官列傳;(六)選舉:進士、舉人;(七)人物誌:鄉賢傳、節義傳、流寓傳、貞烈傳、雜誌、武勛、掾階;(八)寺觀:仙流、祥異、異聞、外傳。

明萬曆《即墨縣誌》序一
萊七邑、即墨其一也。在膠水之東、勞山滄海之間。蓋東方勝游之地,多禪室仙窟。其地利魚鹽。王、鄭正績、經學,載在史傳。以故土富文藻,矜功名,其淵源蓋有所自。墨古名邑,信哉!隸萊,足為萊重,乃今談理者,往往難之。令其土、席未暖,且議而去。遂號為疲邑,較昔迥不侔矣!歲丁丑,河陽高公來守萊,一新百度,尤注意於墨,思起其疲,復昔日之盛,非得人不可。是歲冬,余以郡 來視其篆,且奉河陽公之命,求其疲之故而起之。始至,顧瞻山海,引領城郭,曰:“壯哉邑!此何以疲?無乃宦其土者之過與!”升其令之堂,閱其版籍,視其課治,積逋懸欠累累然;抵學官,門廡堂齋大頹,師生展禮誦說,至無其所已。欲取其志諦觀之,諸生曰:“墨未有成志。”余喟然曰:“民困而斂日急;學頹而士不率;邑乘不存,文獻無考。墨信疲邑。”於是振刷其政,請於撫巡藩臬,謀葺其學宮,以志屬諸邑博杜子。逾歲,為萬曆戊寅,武清許君,以調繁來令是邑。秀姿清標,天成玉立。河陽公謂:起墨之疲必得人而後可,許君蓋其人也!余授篆歸萊,不數月政報,有節民樂,輸賦日登,學宮鼎建,志已脫稿來矣!時,撫台汝南趙公,攜兩道,福清魏公、古衛蔡公,問俗道勞山,題石其上,山川若增而麗。徙者歸、游者農、貿易者通,欲復古之饒,可計日待也。學宮葺,諸生爭先淬勵,王、鄭政績、經學,芳躅可繼。墨古名邑,亦可為今之名邑也。隸萊足為萊重,疲於邑何有?河陽公謂:起墨之疲必得人而後可。信哉!信哉!披其志,外極其規模之大,內悉其條理之密。其中,如山海之奇,沿革之異,政治之得失,俗化之美惡,人物之臧否,雜物、撰德、斷簡、遺文,罔無備載。且間為論列,有感今思古、補弊救偏之意。是志也,可以觀矣!蓋杜子輯之,而許君成之也。先是,余同寅延慶賈公、內黃李公,有事即墨厘弊考成,均有勞焉於墨疲之起;而墨志之成也,其功良不可誣。因並志諸首簡。
萬曆七年秋七月,同知萊州府事,三河羅潮書。

明萬曆《即墨縣誌》序二
環海皆郡縣也。土有豐瘠,俗有澆朴,蓋什百其狀矣。即墨盛於昔,史傳有之。今青齊疲邑,即墨稱首焉。人之言曰:墨之疲二,惟窮與頑。仕者披圖,每視為信然。余初授晉長子,劇邑也!再授衛之莘,沖邑也!三授今即墨,又眾所謂疲邑也!余懼焉。疲而窮猶可為也,疲而頑難乎理矣!既抵其郊,耕居土之十五,鮮林木,罕廬舍,蒿萊極目,觀之淒阻。疲而窮信矣!入其邑,薦紳先生以及青衿之士,下至齊民,有等有容,相接之儀都甚。居無何,召其民旅至,有徵發,如機而應;與之約,百不一爽。晉衛之民,不是過也。頑何有哉?蓋至窮莫如即墨,至朴亦莫如即墨,疲於窮而不疲於頑,人言可盡信乎?其地三面瀕海,右伏馬鞍,北至靈峰,二勞拱其南,天柱維其東,形勝為東方冠。以故桓侯大其封。安平至其勝,鄭以經達,王以正顯,流金鐫石,炳炳未泯。史稱即墨之饒,車轂擊,人肩摩,以今山川徵之,殆非虛語也。第僻處海隅,不通貿易,其民長於任質,短於謀生。令數易於上,法屢變於下,以弊易弊,日虧日損,民之窮而地之蕪,有由然哉。然山海之區,天地敦固之氣,發泄未盡。民多質實少偽,有至長老不見綺麗;俗尚簡陋,葛中韋屨,齊以東之民,見而笑之曰野,不知論治者,固猶深為世道幸也。取質實少偽之民,而定其令,與之休息,窮可豐而俗可隆,墨之理固易易矣!余無他能,第先取其令之不便於民,擾其業而匱其財者,悉刪而去之。徙者歸,居者勸,耕其土者 十且八九。已奉檄,取其賦役之籍而定之,如其數,不減其額,而損之益之,與民宜之浹。歲賦充役足,公上有供,而私亦無告病者。又賴上之人,為之破其禁令、通其貿易。墨之饒且盛,雖不能追古昔,其窮可日豐,而俗可日隆,益信墨之易理也。人言疲而頑,可盡信乎?夫墨地形甲於東方,土顯經政,民多質實,蓋佳邑也。顧邑以疲名,而民以頑稱,墨之受誣非一日矣!余不能起墨而俾就於理,可誣墨而不易其名耶?海內郡縣,豐瘠殊土,澆朴異俗,而天理之在民心者,未嘗亡也。有司者不惜民之窮,而求其豐,先逆民以頑,而使之信,不可得已。蓋不惜民之窮,則樂土為墟;先逆民以頑,則淳民亦狡。何也?一之所導者然也。即墨之疲,在上而不在下也明矣。嗟乎!獨一即墨為然哉?墨舊無志,問俗者靡徵於文獻,故信朴為頑;官茲土者,懵懵然莫克奉以周鏇,間有寢興為民計,僅攄己臆,罔攸宜民。於是苦易為難無怪也。先是郡貳守羅公來視邑篆,屬邑博杜君編輯焉。杜君,大梁文人,洽於掌故,方毅然任之。余適至,復綜其概而督之,尚未就,已奉撫台趙公檄取縣誌,於是分編周生都輩於學宮,刻期報成。豈天欲挽墨之疲而速成其理歟?余閱之,匪直條悉事實,完百餘祀未葺之典;而土俗民艱、利病規戒之間,尤諄至詳切;俾後之間俗者無目為頑;游墨者無苦其難,墨人且永賴之矣!則是志之成,所裨益於墨,豈渺小哉?是役也,訓導孫君緯、鍾君祿司謄錄,縣丞楊君采、典史徐國美督梓工,皆得附書。
萬曆七年夏五月,知即墨縣事武清許鋌序。

明萬曆《即墨縣誌》序三
夫志者,志其事,其取意有所觀採,以明作者之志也。先王定寰宇沿革九州,滄海而東鹹青分也。吾萊子國屬焉。即墨又萊子屬,以其地臨墨水,故名。虛危之度,實在邊鄙,故俗朴而儉,非貨物交易之區;僅采山釣海之利,誦法詩書,桑麻專焉。三大夫餘烈:
王鄭之徒,其風采有可想見逮邇。不然,沂災既作,廛堵不倫,詩書未墜,桑麻之業邈矣!田賦未悉當,戶子艱之,以是稱疲,疲久而頑,豈天性然哉!於是邑大夫鹹以為難,是未究其原矣。燕南許君,以他邑移吾邑大夫。大夫入境,務求便民業以裕民財,還遷徙而勸耕稼,未期年,而民稱足。河陽公所謂必得人而起之,豈虛語哉?先是郡大夫羅公,奉部使者檄,來握是篆時,乃屬邑博杜公籍邑志。亡何,大夫至。大夫既先民務,而境內宴然,百廢具興矣;爰督籍是志,亦巳卒業。山川疆畫,則擊轂摩肩而稱盛矣!青衿翩翩,庠序興焉。樹藝日蕃,蠶績日盈,先公我侯田賦無怠輸矣!孤女抱潔、義士含恩,逸文逸傳,按圖若指諸掌,觀感而各有興焉。則是志也,關吾墨豈淺鮮哉!余獨謂他日司守者之私淑,則三大夫之績可稽,大夫之政化,以被吾屬暨吾民者無己。吾又幸王鄭之流風,皭然在目,則吾屬洎吾青衿子弟,當無為前賢累矣,鹹相勖焉。
萬曆庚辰秋,知葉縣事、邑人黃嘉善書。

明萬曆《即墨縣誌》序四
天地初判,萬物權輿,聖人咋,規天條地,畫為九州,各居其方。即墨地環東海,青州之邊幅也。今之即墨,非復聖人規條之舊矣。然勞山永奠、渤海不遷,今猶古也。《記》有之:兗州可移,而河濟之兗州不可移;梁州可改,而華陽黑水之梁州不可改。即墨豈不信然乎哉?故志氏首地理,重土宇,究本初也。土宇定,建置行焉。建置有先後,歷述之,據今為正。存興廢,遵時制,宜爾也。建置行矣,其務莫先於成民。民者,邑之本;食者,民之天,教化之本原也。故田賦、戶口次之。田賦有加損,戶口有增耗,備述之。治理之得失,天運人事之隆替關焉。古之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詩》曰:“乃慰乃止,乃疆乃理”。又曰:“縮版以載,作廟翼翼”。田賦、戶口定矣,祠祀不容緩也,故志秩祀。治民事神,官師責也,故志官師。有官有師,政教行焉。政教多端,得人實要。夫子謂澹臺滅明曰,汝得人焉爾乎?即墨不啻武城,彥哲之淵、才賢之藪也,選舉所出,彬彬乎稱盛矣,故選舉。山川艮翕而靈秀髮;經術流貫而人文萃。我國家列聖相承,又有以振宣而培植之。以故,選舉之所得,閭閻之所伏,蘊之為德行,措之為事業,貞金烈石,彪炳後先,可不謂人物矣乎?志人物於選舉之下,見人才之有成、邑里增重,邦家生光矣!始於地理,及於人物,墨之重且大者,罔不具載;典要所存,不敢略也,其他今昔相傳,見聞多端。進之,則拂經;廢之,則闕考。齊諧、稗雅、舊史俱存,可盡除乎?故雜以志之。輕重見,邪正分焉!凡既備矣,志已可以已矣!至於發攄於人心,記載于山川,表見於形勝,勒金攜石,輝竹映楮,文章歸焉。文之朽者與化俱徂,其不朽者斐然在也。故終之以藝文,見夫子游息之意。而俗化之美惡,古今之升降,亦於是乎可考焉。此其綱也。其目六十有四,其意各敘於後。云:
一別古今:志不編年,古今並載。人物品題,以古為重。憲前哲,定後世之儀型;制度因革,以今為正;明法守,示一代之章程。一分綱目:不著其綱,則碎而不整;不列其目,則概而不詳。綱以提其要,目以悉其凡。一記故實:史,實錄也。志者,史之餘。可妄作乎?典籍聞見的然者,書之;歸志具載而可疑者,存之以俟。私意加損,纖毫不容。一嚴體裁:志人物賢哲,惟取其化者、遠者錄之,生而近者則否,俟定論,杜幸諛也。故科目列名第、書官銜而已,雖有皭然者不載。一辨先後:體要所存,為一邑之重者志之正也。往亦所昭,或拂於經,或離於道者,志之變也,並載之。敘有先後,辭有詳略,觀者當自得之。一原述作:墨志舊本莫考,其稿之傳於今者,范、周、解、孫手筆也。今志多因之,間或附以己見,亦野人美芹之意云爾。所賴以糾正者,後之君子也。賜以藥餌,砭其愚頑,有深望焉。
萬曆己卯,即墨縣教諭大梁杜為棟撰。

即墨縣誌(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
10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在駐地召開民眾大會,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秋,即墨、即東兩縣遭受颱風暴雨襲擊,五沽河、流浩河泛濫成災,即墨西部窪地水深數尺,莊稼受災嚴重。即東縣沖毀耕地17000畝、鹽田2360畝,倒塌房屋720間,毀壞漁船55隻。
11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召開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11月26日,營口輸出公司的一艘貨船,於鰲山衛附近海域起火,鰲山區七溝村漁民協力營救,16名船員和8名乘客全都脫險。
12月,即墨縣農村辦冬學517處,學員42310人;即東縣農村辦冬學396處,學員35879人。
1950年
1月1日,銀行發行勝利折實公債,並開辦折實儲蓄存款。至8月,改辦保值儲蓄
1月,即墨縣出船90隻,船工281人;即東縣出船40隻,船工131人。編為膠東海上支前第三大隊一、二中隊,開赴浙江鎮海支援解放舟山群島戰役。
2月,即東縣人民政府由溫泉遷駐店集。
2月24日,即墨、即東兩縣分別召開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決定繼續做好支前工作,全力做好生產救災、節約備荒工作。
3月初,即墨、即東兩縣分別成立生產救災委員會。
4月,南海專署撤銷,即墨、即東兩縣改屬膠州專區。即墨縣人民政府由普東遷駐即墨城。
春,即墨文藝劇院成立。
5月,即墨、即東兩縣開展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運動,開始實行婚姻登記。
6月1日,即東縣第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研究部署夏季生產救災及夏征工作。
6月4日,即墨縣第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研究部署開展生產自救運動。
6月,賽風調中共膠州地委工作,李振任中共即東縣委書記。
6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成立供銷合作總社。
7月11日,暴風雨成災。即東縣沿海毀船76隻,沖毀鹽田2.36萬畝,淹沒耕地1.59萬畝。即墨縣3萬畝農作物被淹沒,其中5000畝絕產。
7月15日,即東縣開始取締一貫道,至9月16日結束,共逮捕道首4人,1162名道徒退道。
8月,即墨縣衛生院成立。
9月初,中共膠州地委、即墨縣委組成工作組在城陽區大北曲西村進行土改試點工作。
10月6日,中共即東縣委在店集區東演堤村進行老區結束土改工作試點;在王圈區石門鄉進行新區土改工作試點。
11月1日,即東縣人民政府將下屬13個區改為用序數命名。原名同時並用。
11月9日,即墨縣人民政府將下屬15個區改為用序數命名。原名同時並用。
11月,即墨、即東兩縣均撤銷司法科,分別成立人民法院。
11月,中共即墨縣委召開機關整風會議。
12月1日,即墨縣第四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
12月,即墨縣出民工2200人、小車300輛、大車50輛;即東縣出民工520人,參加修建滄口、流亭飛機場。
12月7日,即東縣召開第四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是年,即墨縣新藝京劇團和民藝柳腔劇團成立。
是年,即墨縣黃酒廠建成投產。
1951年
1月23日,即東縣宣布土地改革工作基本結束。全縣463個村共劃地主1594戶,沒收徵收地主、富農土地33390畝、牲畜602頭、房屋5673間、糧食4574172.5公斤,對少數不法地主分子依法進行了懲處。10896戶貧僱農分得了土地、農具、糧食和房屋。
1月25日,中國紅十字會即墨分會按照總會指示,選派12名醫務人員組成救助朝鮮難民醫療隊前往總會報到。
2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召開第五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開展以發動參軍為中心的抗美援朝運動。
2月,即墨縣部分地區麻疹流行,據6個區的統計,發病6621人,死亡423人。縣衛生院採取緊急措施治癒6198名,對15740人進行了預防接種。
2月3日,即墨縣各界民眾1萬多人集會,歡送600名新兵入伍。
3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召開第六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4月2日,即墨縣對國民黨員、三民主義青年團成員和特務分子進行全面調查登記,截止月底共登記384名。
4月3日,即墨縣召開全縣婦女幹部會議。動員婦女為志願軍做軍鞋,至4月20日全縣做軍鞋2.7萬雙。
4月,即東縣6個區麻疹病流行患者1350名,死亡84名。
5月2日,即墨、即東兩縣分別進行土地、戶籍登記和頒發土地證,至10月結束。
5月14日,即墨縣人民政府徵調大車23輛、民工46人、牲畜46頭,組成抗美援朝運輸隊。
6月9日,即墨縣大規模地鎮壓反革命運動基本結束。在運動中,全縣召開控訴會1014次,參加控訴的人數達35萬餘人次,逮捕和處決了一批反革命分子。
6月10日,即墨縣於辛莊(今屬營上鄉)建立國營農場,占地124畝。
6月16日,即東縣大規模地鎮壓反革命運動基本結束,在運動中,全縣召開控訴會250多次,逮捕和處決了一批反革命分子。
6月21日,即墨縣縣長袁明三病逝。8月,李安石任即墨縣縣長。
7月1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即墨縣支公司成立。
7月,即墨郵局與青島電信局即墨營業所合併為即墨郵電局。
7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召開第七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7月14日,即墨縣所屬的東果園、西果園、小廟頭、葦、安樂、北後樓、古溝、於家、羅家等村,即東縣鰲山區所屬的秦家土寨,王家土寨、姜家土寨和鐵騎後村劃給嶗山行政辦事處。
7月,田橫島遭受10級大風襲擊,農作物絕產。
8月底,即墨縣土地改革工作結束,全縣593個村劃出地主、富農2025戶,沒收徵收地主、富農土地131333畝、房屋27851間、牲畜1839頭、農具4377件、糧食2315543公斤,按政策分配給貧苦農民。
9月8日,即東縣人民政府為在抗美援朝中保衛停戰談判而犧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排長、和平戰士姚慶祥烈士舉行追悼大會。
10月18日,即墨縣人民政府轉發了山東省文教廳《關於即墨縣城陽車站附近六處漢墓被破壞事項的通報》,要求各級政府加強文物管理。
11月17日,即墨縣人民政府調集民工40182名,投入桃源河疏浚築堤工程,共挖土772980立方米。該工程於本月29日竣工。
11月,李振調中共膠州地委工作,於少彬任中共即東縣委書記。
12月,即墨、即東兩縣文化館分別成立。
12月5日,即墨縣人民政府於第六區後疃鄉進行民主建政試點,繼之,在全縣進行民主建政。至1952年3月,全縣各鄉全部建立民主政權。
12月,即東縣625名幹部參加“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翌年6月上旬,“三反”運動基本結束。
12月,即墨、即東兩縣人民回響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號召,共捐獻購買飛機大炮款3.04億元(舊人民幣),6104名青年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
冬,即墨縣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於城陽區小寨子村成立,社長張式瑞
冬,即東縣建成占地50畝的周疃苗圃。
1952年
1月,即墨、即東速成師範學校分別成立,1953年冬停辦。
2月,即墨縣在工商界開展“五反”(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運動,至6月基本結束。
2月,中共即墨縣委書記周鳳鳴調離,於少彬任縣委書記。中共即東縣委書記於少彬調離,言化午主持縣委工作。
3月1日,即墨縣縣區機關771名幹部參加“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至11月結束。
3月1日,美國飛機三架侵入即東縣上空,投放帶菌毒蟲,縣人民政府立即組織民眾進行捕滅。中共膠州地委就此發出通報。
春,即墨、即東兩縣試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3月5日,即東縣於店集召開第八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3月16日,即墨縣、即東縣和膠縣共組織民工82852名治理大沽河,整修河堤593公里,挖土1267999立方米。至6月26日全部竣工。
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兵團第三師一部進駐即東縣金口、周疃一帶,開墾荒地。
3月,即墨縣先後成立縣、區衛生防疫委員會。
4月9日,即東縣召開農業生產互助合作代表大會,出席代表228人,交流興辦互助組、合作社的經驗。
4月,即墨、即東兩縣機關工作人員實行定級供給制。
5月,即東縣店集區大河南村成立即東縣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社長梁吉善。
6月28日,即墨縣召開第八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7月7日,即墨縣人民政府接管即墨私立信義中學,更名為“即墨第二中學”。
7月13日,即墨縣組織民工5000餘名整修流浩河,築堤2750米,挖土54736立方米。
7月,設即東縣檢察署。
7月,言化午任中共即東縣委書記。
8月6日,即墨縣80餘名未婚女青年赴新疆支援邊疆建設,編入新疆農建七師。
9月,即墨、即東兩縣徵調民工1597名,編為6個大隊,赴膠縣修建飛機場。
9月15日晚,即墨縣靈西區段泊嵐鄉遭雹災,冰雹直徑1—5厘米,降雹時間近半小時,受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晚秋作物減產三成以上。
9月,即墨、即東兩縣先後開展“查田定產”工作,清查土地,以土質定產量,以產量計征。
9月18日12時,即東縣巉山區9個村遭受雹災,18500畝農作物遭受嚴重損害。
9月,即墨、即東兩縣旱情嚴重,土地乾裂,秋作物減產30%左右。
秋,設立即東中學。
10月30日,即墨縣大沽河女兒村護險工程破土動工。由膠州專署和即墨縣人民政府抽調幹部組成“大沽河治理工程女兒村施工所”,共調民工560名,完成護岸堤428米。至1963年6月14日竣工。
11月14日,即墨縣人民政府組織萬名民工治理桃源河,疏浚淤泥,加寬河床,修築堤壩,挖土770298立方米。
12月1日,即墨縣工商聯合會成立。
12月24日,即墨縣召開第九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12月,即東縣進行漁船登記,至次年9月結束。全縣共登記漁船907隻、漁工4085名。
是年,建立即墨汽車站。
是年,煙青公路竣工通車,通過即墨縣境路段為31.3公里。
是年,即墨古城垣全部拆除。
1953年
1月19日,即東縣召開第九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1月,即東縣武裝部副部長紀全福在組建民兵工作中,強迫命令,違法亂紀,導致14個村的107名民眾被罰跪、288人被打,發生自殺事件4起。中共即東縣委根據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的通報對此一事件中的有關人員進行了嚴肅處理。
2月26日,即墨縣財糧科值班人員玩忽職守,造成基建木材失火,損失物資價值1256.7萬元(舊人民幣)。即墨縣人民政府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對當事人進行了嚴肅處理。
4月8日,即東縣人民政府積極配合駐軍修築通山公路和女島瞭望站。
4月10日至12日,寒潮,小麥、豌豆受凍害,減產三成。
4月,尹傳基任中共即墨縣委書記。
4月,李之光任即東縣縣長。
5月1日,中共即墨、即東兩縣委分別召開縣、區、鄉三級幹部會議,部署開展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的“新三反”運動。至7月26日又分別召開三級幹部會議,總結開展運動的經驗,布置今後任務。
5月4日,即墨縣舉行第一屆人民體育運動大會。
5月,即東縣進行縣、區機關整編,全縣精簡幹部170名。
5月7日,即墨縣召開第十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7月1日,即墨、即東兩縣第一次進行人口普查。普查結果:即墨縣104236戶,486485人(男239349,女247136);即東縣74287戶,350190人(男169351,女180839)。
7月18日—27日,即墨縣普降大暴雨,大沽河、流浩河河水漫溢,移風區女兒村河堤潰決150米,淹沒農田15000餘畝,衝倒房屋83間,積水面積達16.6萬畝,23300畝農作物絕產。即東縣因暴雨成災,倒塌房屋1015間,1萬畝農作物減產。
7月18日,即墨縣人民政府徵調漁船100隻(載重10噸以上的),前往長山島擔任國防建設運輸任務,11月底返回。
7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成立普選委員會,開展普選工作。至1954年春結束。
8月8日,即墨縣人民政府抽調民工2000餘人、膠輪小車1800輛,參加修建高密飛機場。
8月14日,中共即東縣委召開農業生產合作社代表大會,貫徹上級指示,糾正互助合作運動中盲目冒進的錯誤。
10月初,即墨縣小寨子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縣勞動模範張式瑞,即東縣官莊區流河莊村女勞動模範張樹雲和姚慶祥烈士的叔父姚貴求,參加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前往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
10月,即東縣附近海域出現大量海蜇,全縣374隻漁船出海捉捕。七溝村102隻船,8天捕獲195噸。
11月3日,即墨、即東兩縣同時宣布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取締糧食商販,關閉糧食市場。至12月,兩縣共動員農民賣出餘糧2802萬公斤。
11月,中共即墨、即東兩縣縣委分別召開三級幹部會議,傳達、學習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實行糧食計畫收購和計畫供應的決議》。
12月23日,即墨縣基督教徒恢復禮拜聚會。
是年,即東縣修建位於巉山區大嘴南端的太平港。
是年,於即墨縣境修建姜家坡火車站時,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及遺物。
1954年
1月,即墨、即東兩縣機關、工廠、農村、學校,普遍開展學習宣傳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活動。
1月26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第四分團成員山東代表張樹雲向即東縣機關幹部、各界人民作赴朝慰問的情況報告。
2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成立農業技術推廣站。
3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進行全縣人口調查登記,截止5月10日統計,即墨縣常住人口為486485人;截止5月31日統計,即東縣常住人口為350190人,外流人口為33626人。
4月15日,即墨縣各界人士認購經濟建設公債18.7753億元(舊人民幣)。
4月中旬,即墨縣172個鄉(鎮)結束基層普選工作。各鄉(鎮)均召開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鄉(鎮)人民政府領導成員。
5月4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即東縣分會在店集舉行成立大會。
5月29日,即墨縣各地普遍發生粘蟲、地老虎、棉蚜蟲、紅蜘蛛等蟲害,30%的農作物受災減產。
5月,中共即墨、即東兩縣縣委同時宣布:結束1952年開始的整黨工作。
5月,即墨縣人民政府在5處重點集市進行恢復糧食市場試點。截止6月份,全縣共設糧食市場32處。
6月2日,即東縣舉行第一屆人民體育大會,140名運動員參賽。
6月13日,即東縣建立農村信用合作社27處。
6月15日,即墨縣劉家莊、瓦前、靈西、馬戈莊、中華埠、七級、豐臺等區發生蝗災,每平方米多者300隻,少者50隻,政府採取緊急措施,組織民眾滅蝗。
7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召開首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7月29日,即東縣收購土豆50萬公斤、菜籽250公斤,支援安徽省災區。
8月13日至15日,暴雨連綿,即墨縣因河水漫溢,淹沒農田6萬畝,2000餘畝大豆絕產;即東縣2.97萬畝農田積水成災。
8月27日,即墨縣建立信用合作社37處、信用部15處。
9月11日,即墨、即東兩縣均開始實行棉布計畫供應。
9月,即東縣工商聯合會成立。
9月,葉洪貴任即東縣縣長。
10月25日,和平戰士姚慶祥烈士祠在烈士故鄉——即東縣姚家莊落成。
11月1日,即墨縣人民政府組織移風、劉家莊、信村、挪城、豐臺、藍村等區(鎮)民工開掘移風區女兒村至豐臺區流浩河新挖河段,用工44192個、挖土56964立方米,月底竣工。
11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由朝鮮回國,分駐即墨、即東兩縣。
12月18日,即墨、即東兩縣分別召開手工業者代表會議。貫徹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
1955年
1月10日,即東縣先後恢復鰲山衛、店集、段村等糧食市場。
1月,即墨、即東兩縣同時開始義務兵徵集工作。截止3月10日,即墨縣徵集義務兵1150名;即東縣徵集義務兵750名。
2月13日,中共即東縣縣委召開漁鹽民代表會議,與會代表189人,部署漁鹽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春,即東縣部分地區麻疹流行,至3月12日,王村區共發現129名患者,22人死亡。縣人民政府採取緊急措施進行隔離治療,控制了疫情發展。
4月,即墨縣在251處農業生產合作社試種棉花,即東縣種植棉花2萬畝。
4月26日,原即墨縣第一中學(駐南城陽)劃歸青島市。即墨縣第二中學更名為即墨中學。
5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代表團來即墨公路站參觀公路養護工作。
5月5日,即墨縣人民政府將第八區、第九區劃為漁鹽區。將第十區橋西頭鄉、毛家莊鄉的6個村劃歸藍村鎮,將第十五區的河南頭、孫家韓窪、北萬、南萬、後海西、前海西6個村定為漁鹽業村。
7月1日至15日,即墨縣連降暴雨,降雨量683毫米。大沽河、流浩河、桃源河共決口28處,全縣受災面積99000餘畝,倒塌房屋2398間。即東縣43小時降雨265.6毫米,全縣積水面積76665畝,沖毀土地800餘畝。
7月13日,即東縣人民政府所轄各區公所,由按序數排列改為按地名稱謂。
7月至8月,即墨、即東兩縣手工業聯社先後成立。
7月,中共即東縣委書記言化午調離,戴繞西任縣委書記。
8月26日,即墨縣稅務局舉行反貪污檢查大會,全縣69名稅務幹部,接受檢查的46人,至9月12日結束,查出貪污分子28名,判刑4人,開除公職1人。
8月27日,即東縣稅務局舉行反貪污檢查大會,全縣36名稅務幹部,接受檢查的23名,查出貪污分子12名。
9月29日,即東縣電影隊成立。
9月,即墨縣農村整黨工作結束,全縣2350名中共黨員參加了這次整黨。
10月,國務院交通部部長王首道、副部長潘琪和公路總局局長王一凡來即墨公路站視察公路養護工作。
10月18日,即墨縣人民政府組織15個區(鎮)的19167名民工,投入大沽河、流浩河的開挖築堤工程,工程全長41公里,挖土465895立方米,11月29日竣工。
12月10日,即墨縣烈士陵園建成。
12月27日,即墨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即墨縣人民政府改稱即墨縣人民委員會,選舉李安世為縣長。
12月28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即墨縣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12月,即東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召開,選舉葉洪貴為縣長。
12月,中國農業銀行即墨支行成立。
是年,即墨縣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取得重大成果:建立和發展手工業合作社18處,入社人數617名;手工業合作組23個,從業人員207人;手工業供銷社3處,職工85人。
是年,即墨縣私營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形成高潮。截止年底,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商店、經營組93處,從業人員970人。
1956年
1月5日,即東縣人民政府改稱即東縣人民委員會。
1月15日,中共即墨縣委在移風區傅家村試辦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至2月份,全縣高級社發展到140處。
2月,即東縣所轄13個區調整為8個區;即墨縣所轄18個區(鎮)調整為9個區、1個鎮。
3月,即東縣合併於即墨縣。
4月,即墨縣改屬萊陽專區
5月15日,巉山區周戈莊建國漁業生產合作社漁民劉振孟等在千里島以東海區作業時,被日本YC249—4、YC295—5號漁輪拖走流網6條,拖破兩條。通過外事交涉,日方賠償經濟損失。
5月19日,中共即墨縣第一屆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與會代表395人,選舉產生了中共即墨縣委員會和中共即墨縣監察委員會成員。徐華為縣委第一書記。
6月,全縣於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廠礦企業和學校中開展內部肅反運動,至1958年5月結束。
6月22日,縣人民委員會發布《關於開展民眾性的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成立縣文物普查辦公室,於全縣開展文物普查。
7月1日,藍(村)煙(台)鐵路全線通車。
7月9日,中共中央副秘書長譚震林寫信給山東省黨代會,表彰即墨縣井山區石泉鄉黨支部書記在各項工作中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優良作風。隨後,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調查組來即墨采寫了有關農村工作的調查報告5份,中共即墨縣委轉發了上述調查報告,於全縣幹部中組織學習,對照檢查,以改進工作作風。
7月18日,縣初級函授師範學校成立。
8月上旬,全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國小教師進行工資改革,取消供給制,實行薪金制。
8月2日,颱風暴雨,全縣受災面積54萬畝,翻船4隻,死亡8人。
8月,縣圖書館成立。
9月5日,全縣平均降水177.4毫米,受災農作物17萬畝,減產糧食340萬公斤;倒房7423間,死1人,傷31人;毀漁船34隻,漁網155掛;沖走糧食5.5萬公斤。
9月24日,全縣徵調民工1400名,小車397輛,組成民工團,參與修建萊陽飛機場,至11月2日返回。
9月26日,有關部門開始清理敵偽檔案,共清理10801件,上交中共萊陽地委7160份。
11月10日,即墨縣法律顧問處成立。
11月23日,縣農村有線廣播站建成,開始播音。
12月8日,縣人民委員會發出開放集市貿易的通知。
12月21日,即墨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李安世為縣長。
是年,全縣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511處,入社農戶166207戶,占總農戶的97.87%。漁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127處,入社漁戶9343戶,占總漁戶的91.88%。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135處,從業人員5501人,占手工業從業人員總數的93.32%。
是年,即墨縣花邊廠成立。
1957年
1月8日,全縣改劃為15個區、兩個鎮,下屬65個鄉。
1月,整風運動開始,至1958年7月結束。全縣黨政機關、文教衛生、工交財貿等系統的6665名工作人員分期分批參加了運動,通過大鳴大放,提出各種意見385816條。運動中有662人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61年起陸續甄別;1981年全部改正,恢復名譽。
4月8日,原屬萊陽專署的即墨黃酒廠、即墨印刷廠、建設發電廠、即東農具廠、即東榨油廠、裕民鐵工廠、新生火柴廠等10個廠全部下放給即墨縣人民委員會管轄。
6月28日,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來即墨縣視察。
6月29日,縣節育工作委員會成立。全縣開始實行計畫生育。
7月7日至14日,7天內連降暴雨5次,降水495毫米,受災農田13萬畝,倒房5900間。
8月,全縣農村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教育活動,通過大辯論的方式,批判幹部中的“右傾思想”和農民中的“資本主義傾向”,一部分基層幹部和民眾成為被辯論對象,受到了批判。
9月20日,全縣開始實行按人分等定量分配口糧的辦法。
9月27日,全縣調撥出50萬公斤玉米種支援濟寧、菏澤、臨沂等災區。
12月5日,全縣開始實行煤炭計畫供應。
12月9日,全縣組織民工1.2萬人,整修大沽河。
12月,萊陽專署工業局投資4萬元於劉家莊鄉埠東村開辦重晶石礦。1958年改為即墨縣第一重晶石礦,歸縣管轄。
是年,縣水利局投資3000元,扶持崔戈莊、山東頭(今屬窪里鄉)兩個村於驢島附近試養海帶32畝,當年收穫4.8噸。翌年,成立即墨縣海帶養殖試驗場。
1958年
1月13日,全縣人民捐獻乾菜28.5萬?斤,支援濟寧專區災民。
1月,中共山東省委常委楊宣武兼任中共即墨縣委第一書記。
3月,撤銷劉家莊、靈西、長直、中華埠等4個區,設段泊嵐辦事處,轄10個鄉;撤銷店集、王村、豐城、湯鰲等4個區,設店集辦事處,轄18個鄉。
4月,籌建即墨鋼鐵廠。1961年9月停產。
5月1日,中共即墨縣委機關報《即墨大眾》創刊,至1960年11月停刊。
5月7日,全縣1081名工商界人士參加自我改造運動,採取大字報、大辯論的形式向黨交心。
5月,即墨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李安世繼任縣長。
6月10日,全縣區劃改劃為37個鄉、兩個鎮。
6月30日,全縣連續降雨10小時,降水量249毫米,河道決口22處,沖毀塘壩、水庫69座,傷亡4人。
6月,即墨縣民主婦女聯合會改稱即墨縣婦女聯合會。
7月27日,中共即墨縣委召開技術革命會議,繼之,於全縣掀起農具改造高潮,至8月24日,全縣農業運輸工具實現了軸承化。但由於粗製濫造,產品質量低劣,改造的農具大部分不能使用。
9月20日,全縣抽調民工2000人、汽車司機100名,赴青島支援鋼鐵生產,工期4個月。
9月24日,全縣組織15萬農民投入大辦鋼鐵的“海淮戰役”,共建土爐20221座,把民眾的鐵鍋、鐵農具、鐵家具和漁民的船錨等無償地收來當原料,用民眾的木料、家具等作燃料。結果因爐溫太低,煉出的“鋼鐵”全成廢渣。
9月,全縣撤銷鄉、鎮和店集、段泊嵐兩個辦事處,成立37處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9月,全縣農村建立公共食堂3226處,社員一律到公共食堂就餐,不許各戶自炊,民眾強烈不滿。至1960年大部分停辦。
9月,徐華任中共即墨縣委第一書記。
10月14日,即墨縣改屬青島市。
秋,全縣試種的19萬畝水稻,實際收穫7.9萬畝,畝產43.5公斤。
10月,種麥時節,縣召開“扛小麥高產元帥旗”大會,最高預計畝產量達到2.5萬公斤。大包麥種倒進田裡,結果麥苗如毛,不能結實。
11月16日,中共即墨縣委負責人在全省地、縣委書記會議上介紹即墨縣農業生產“大躍進”的經驗,大刮浮誇風。
冬,劉家莊公社5個大隊聯合購進一台捷克產“熱特35型”拖拉機。
冬,即墨農學院成立,1959年併入青島農校。
是年,青島工人溫泉療養院建成投入使用。
古即墨城內遺存的明清石坊全部拆除。
1959年
1月15日,即墨縣工讀師範成立。
1月20日,青島白沙河變電站開始向即墨縣供電。
1月24日,中共青島市委、即墨縣委派出521名幹部(其中青島市委252人)分赴全縣36處人民公社進行整社工作,至7月底結束。
3月25日,中共即墨縣委召開由縣、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幹部13050人參加的工作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共即墨縣委關於人民公社管理體制十項規定》
4月17日,全縣發現水腫病人1.15萬人,縣成立水腫病防治小組,抽調83名醫務人員組成巡回醫療隊分赴各公社防治水腫病。
4月18日,縣人民委員會發出《關於利用一切空閒地大力種植零星瓜菜和糧油作物》的布告。
4月,即墨縣縣誌編纂籌備委員會成立,主任薛萬桂、編輯賈從先。至1960年9月,寫出30餘萬字的新編《即墨縣誌》草稿後停編。
6月15日,縣人民委員會發出布告:恢復社員自留地,允許社員私人餵養家畜、家禽。
6月,暴雨,全縣受災農田7.59萬畝,倒塌房屋4629間,死8人,傷3人。
夏,藍村、河套等5處公社發生蝗災,受災面積18584畝,縣成立滅蝗指揮部,組織滅蝗專業人員1537人。
7月18日,全縣組織青壯年1100餘人遷赴遼寧省支援鞍鋼建設。
8月6日,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和中共青島市委聯合組成調查組來縣調查署名“知春河”的人民來信所反映的情況。
9月21日,縣人民委員會於南泉、姜家坡等地設勸阻站,勸阻外流農民。
10月1日,縣檔案館建立。
10月9日,全縣商業系統開展“反右傾”,有7名幹部受處分。
10月11日,青島市各中學12000餘名師生來縣內18個公社幫助秋收秋種。
10月25日,全縣抽調民工3200人,修建大橋鹽場。
11月,全縣抽調民工興建石棚、王圈、宋化泉、挪城4箇中型水庫。因修建王圈水庫而拆遷的居民移居遼寧省金縣石河公社。
12月22日,中共即墨縣委於縣城召開五級幹部會議,與會3119人,會議期間開展以“反右傾”為主要內容的整風活動,縣委書記處書記李視遠、姜伯遠等33名縣和公社領導幹部被錯誤地當做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進行批判。李視遠受撤職降級處分,姜伯遠受留黨察看處分。會後,全縣農村開始整黨整社,至1960年4月結束,全縣2985名基層幹部錯誤地受到處分。1961年1月,撤銷對李視遠和姜伯遠的處分。
12月,即墨縣聾啞學校成立,於1962年停辦,1973年12月恢復。
1960年
1月,青島市政府分10批撥給即墨縣如下救災物資:衣服11萬件、棉被11798床、棉布10052米、棉花8010公斤、帽鞋54677頂(雙)、糧食12.5萬公斤。全縣48385戶農民分到救濟物資。
2月下旬,即墨縣民兵代表大會於縣城召開,會上選出張敦柱、王本清、苗先明、姜法明、杜君積、張延荀、修玉珍等7人為出席全國民兵代表大會代表。
2月,即墨縣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召開。
3月,即墨縣化肥廠開始籌建,1961年5月停建。
春,白喉病流行,全縣患者1806人,死亡84人。
4月20日,移風公社女兒村、西馬龍疃、黃家莊等3個村民眾因口糧不足採食蒼耳中毒者349人,經醫務人員緊急搶救,除3人死亡外,其餘全部治癒。
4月22日,中央及晉、冀、魯、豫、內蒙古五省區衛生檢查團一行12人來即墨縣檢查衛生工作。
4月,中共即墨縣第二屆代表大會召開,會議選舉徐華為縣委書記。
5月27日,金家、普東、南泉、華山等公社遭雹災,受災面積3.1萬畝,減產糧食135萬公斤。
6月6日,豐城人民公社芝坊漁業生產隊在千里島東南用流網捕獲一尾5000餘公斤的大青鯊魚。
6月7日,張式清、吳元吉李永良楊樹山4人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與會代表受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6月26日,全縣普降大雨。至28日,3天內降水152.7毫米,沖毀水庫、塘壩13座,倒塌房屋509間,砸死2人,淹死5人。
6月,劉志忠任即墨縣縣長。
7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青島市委派出幹部238人,分赴即墨縣11處公社的72個大隊,開展以反貪污、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三反”運動,對部分大隊進行了“奪權”。
7月28日,全縣遭8級以上颱風襲擊,高稈作物倒伏折斷,穀子脫粒,77.7萬畝農作物受災減產。
8月3日,中共山東省委發出《關於印發即墨縣七級人民公社湍灣大隊人口死亡情況的兩個調查報告》(6月份縣委的調查處理報告和7月份省委工作組的調查報告),並加了批示,嚴肅批評中共即墨縣委部分幹部脫離實際、不關心民眾疾苦的官僚主義作風和弄虛作假歪曲事實的錯誤做法。
8月17日,全縣普降大雨,東部沿海地區3小時內降?230毫米,洪水泛濫,農作物被沖毀,全縣受災面積28萬畝。
9月9日,中共劉家莊公社黨委副書記杜世詢上書中共中央,反映“大躍進”、“浮誇風”給劉家莊公社農村帶來的災難。此後,又於1961年1月和3月連續上書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陳述自己對整風反右、大躍進、辦食堂等問題的看法,請求中央採取措施,糾正錯誤。
9月21日,青島市各中學28219名師生分赴即墨縣12個人民公社支援秋收秋種。
9月22日,各人民公社分別召開幹部會議,傳達《中共即墨縣委向全縣社員的檢討》和《中共即墨縣委關於堅決執行黨的政策的十項規定》,對於中共即墨縣委主要負責人獨斷專行、弄虛作假、騙取榮譽、強迫命令等嚴重錯誤給全縣造成的口糧短缺、勞力大量外流、人畜大量非正常死亡等嚴重惡果進行了檢討。同時公布了中共山東省委《關於撤銷中共即墨縣委第一書記徐華職務,責成副書記尹傳基、書記處書記王生民作深刻檢查的處理決定》。
9月,全縣520名社員和學生因吃蒼耳中毒,死亡3人。中共青島市委為此於9月23日發出通報。
9月,中共山東省委派出幹部33名,青島市委派出幹部2114名,由中共青島市委書記處書記楊維屏帶隊,分赴全縣各人民公社、生產大隊進行“保糧”工作。
10月,全縣統計:因營養不良而出現的水腫病患者1.2萬人、乾瘦病患者6000人、婦女子宮下垂患者6000人、非正常閉經者15萬人。
11月21日豐城公社南顏武村10名社員乘船去海陽縣拾草,返回途中遇上大風,船被打翻,10人全部落海死亡。
11月25日,全縣調集民工1700人赴安徽省參加國防建設,以工代賑。
11月下旬,上海市慰問團由青島前來即墨縣慰問災民,隨團帶來大米6萬公斤、地瓜乾6.5萬公斤、其它物資一宗。
12月13日,王潤齋、楊維屏根據中共山東省委指示對即墨縣進行調查,向中共山東省委寫了《關於即墨縣幾個嚴重情況的報告》。報告中反映了全縣民眾情緒低落,生活極度困難,浮腫、死亡人數上升,社會秩序混亂和幹部嚴重違法亂紀等情況。12月30日,中共山東省委向各地、市委轉發了這一報告。
12月31日,全縣工廠、企業精簡工人2893名。
是年,商業部門對襪子、毛巾、手帕等棉織品及布鞋、縫紉線等實行憑票供應
是年,全縣農田荒蕪135.5萬畝,減產糧食5000萬公斤,造成67.33萬人口糧不足。民眾以茅草根、樹皮、樹葉充飢。外流8萬餘人。華東六省一市支援全縣糧食21.5萬公斤、乾菜等代食品620萬公斤、防寒衣物一大宗。
是年,全縣出生20300人,出生率為28.4‰;死亡34600人,死亡率為48.4‰。
1961年
1月5日,中共即墨縣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會上對縣委三位主要負責人大刮“共產風”等錯誤進行了批判。
1月12日,楊維屏兼任中共即墨縣委第一書記。
1月16日,全縣召開有2147人參加的四級幹部大會,楊維屏作了《關於反對徐華、尹傳基、王生民“封建統治集團”,開展民主革命補課運動》的報告,宣布改組中共即墨縣委,成立中共即墨縣領導小組。繼之,於全縣開展民主補課運動,有3個村重劃了一些土改時漏劃的地主、富農,部分村進行了“奪權”。
2月4日,全縣農村普遍開展整風整社運動,糾正“五風”(“共產風”、浮誇風、幹部特殊風、強迫命令風、瞎指揮風)錯誤,調整社隊規模。全縣原有583個生產大隊調整為935個,普遍推行“小包工”生產責任制。截止5月份,全縣向社員退賠平調物資折款571萬元。
2月28日,縣孤兒院於金口成立,收容孤兒204人。
2月,全縣34992畝(約400萬株)山林及公路兩側樹木遭砍伐破壞。
2月,劉聖清代理即墨縣縣長。
3月,城陽、棘洪灘、馬戈莊、陰島、河套5處人民公社劃屬嶗山縣。
3月,即墨縣改屬煙臺專區。
3月,中共即墨縣領導小組撤銷,恢復中共即墨縣委,中共煙臺地委書記處書記楊維屏兼任中共即墨縣委第一書記。
3月,全縣中國小全部放假度荒,至11月始復學。
3月,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來縣檢查生產救災情況,決定由外地調撥救濟糧1.5萬噸,按每人每日0.2公斤供應缺糧民眾,災情有所緩和。
4月14日,窪里公社黃龍莊漁民20人去漲島拾海菜,返回途中遇6級大風,于田橫島附近觸礁,16人死亡,4人得救。
5月3日,沿海地區遭颱風襲擊,風力7至9級,延續36小時,鰲山公社5名漁民在海上遇難身亡。
5月15日,縣商業部門為回籠貨幣,對糖果、糕點和以糧食為原料製做的酒類實行高價銷售。
6月24日,即墨縣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劉聖清為縣長。
8月21日,山東省政法工作組對縣公安局捕人情況進行調查,經審核,全縣上半年逮捕的268人中,應捕的只有94人,錯捕174人。
10月4日,小管島由嶗山郊區劃歸即墨縣。
10月,捲菸、肥皂、手錶、火柴、蔬菜等商品實行定量供應;鐵鍋、鋁製鍋、尼龍襪、煤油等實行憑證不定量供應。
11月,即墨農校、護士學校、技工學校、工讀師範學校、農業中學停辦,3927名學生和679名教職工到農村勞動。
12月,中共即墨縣委決定:對在整風整社、民主補課中受到批判處理的5356名幹部進行複議甄別。至1962年8月,通過甄別,對4112人恢復和重新安排了工作。
是年,全縣520個生產大隊實行“包產到戶”,共承包土地31萬畝。
是年,全縣2萬畝土地因荒蕪絕產。
1962年
2月,撤銷瓦戈莊、林戈莊、韓村、普東、栲栳、窪里、荊山、白廟等8處人民公社的建制,分別併入其它公社。
2月,中共即墨縣委組織3736名幹部深入各生產大隊檢查安排社員生活。
3月,楊維屏調離,宋讀亭任中共即墨縣委第一書記。
6月18日,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古歷每月初五和二十日為縣長接待人民來訪日。
6月,縣辦浮腫病療養院2處,公社和大隊辦108處,收容浮腫病人住院療養。
7月5日,全縣23處社辦工業調整合併為10處,其餘13處轉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7月8日至8月28日,50天降雨487毫米,淫雨成災。受災農田19萬畝,倒塌房屋720間。
7月2日,縣衛生局向煙臺專署衛生局報告:1960年11月至1962年6月,全縣出現浮腫病、乾瘦病、小兒營養不良症等病發病率較高的情況。
8月,即墨縣造紙廠用全麥草製漿抄紙成功,國務院輕工部授予該廠“紅旗單位”稱號,並向該廠頒發了獎狀。
9月24日統計:全縣362760畝土地“包產到戶”,占耕地的19.8%。
10月17日,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印發了《包產到戶究竟是哪些人的要求》一文,介紹即墨縣靈山公社西山坡大隊黨支部書記楊樹山與“單幹風”作鬥爭的情況,該文作為省委擴大會議的參考材料發往全省各級黨組織。
10月,王慶春代理即墨縣縣長。
11月16日,中共即墨縣委召開三級幹部會議,批判“包產到戶”分地單幹的做法,會後,“包產到戶”被禁止實行。
12月1日,煙臺專署投資18萬元,用於治理藍村、段泊嵐等公社的15萬畝澇窪地。
12月3日,靈山公社析出瓦戈?公社;南泉公社析出普東公社。
是年,全縣精簡職工3134人,其中回農村2568人。
1963年
2月22日,原中共即墨縣委第一書記徐華、書記處書記王生民分別受撤職處分後予以糾正平反。
3月5日,全縣人民回響毛主席提出的“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開展學雷鋒運動。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等新風尚逐漸形成。
春,藍村公社大面積試種水稻。
5月5日,即墨縣人民委員會抽調幹部組成工作組到各公社對社員生活進行檢查,至15日結束。檢查結果:全縣有792個大隊社員口糧不足,國家調撥供應糧食293.35萬公斤。
7月8日,中共即墨縣委常委會學習貫徹中共中央指示,於8月2日開始,在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分三批開展“五反”(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鋪張浪費、分散主義、官僚主義)運動,至1964年9月結束。
7月24日,中共即墨縣第三屆代表大會召開,會議選舉律紀祥任中共即墨縣委書記。
7月29日,即墨縣第三屆政協全委會召開。
7月30日,即墨縣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王慶春為縣長。
8月,中共即墨縣委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議(草案)》精神,派出工作隊於皋虞、城關、鰲山、王村、劉家莊5個公社245個大隊,開展以“四清”(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思想)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歷時9個月,至1964年5月結束。是年冬開始,所餘21個公社794個大隊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1月,即墨縣黃酒廠生產的“即墨老酒”在全國第二屆評酒會上被評為優質酒。
1964年
3月1日,中國農業銀行即墨縣支行成立。
4月1日,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即墨縣辦事處成立。
4月,即墨縣農業機械廠生產的“51型”粉碎機,在國務院第八機械工業部於保定市召開的全國粉碎機造型會議上被評為第一。9月,該機定名為“FFC—45A”型粉碎機。
4月,即墨老酒榮獲國家銀質獎。
6月,下泊、城關、留村、金家、鰲山、雙塔、皋虞、南泉等8個公社的98個生產大隊遭雹災,冰雹直徑約0.5—5厘米,連續降落15分鐘,49983畝農作物受災。
7月1日,全縣第二次人口普查結束。普查結果:全縣為155038戶、704794人,其中,男352454人、女352340人。
是年,降雨1476毫米,為常年平均降雨量的2倍。全縣20萬畝農作物受災,其中絕產7.5萬畝,減產四至五成的12.5萬畝。
是年,麻疹病流行患者15477人,死亡449人。
1965年
3月7日,縣舉辦階級教育展覽會,參觀者5萬餘人次。
5月,中共即墨縣委成立樣板田領導小組,於全縣先後種植3萬畝花生樣板田、4萬畝水稻樣板田、萬畝玉米樣板田、萬畝窪地地瓜樣板田、萬畝旱稻和萬畝大麻樣板田。
5月16日,全縣調集387名工役制工人赴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支援國防公路建設。
6月,鹿道平任中共即墨縣委書記。
7月28日,全縣普降暴雨一晝夜,11處公社的16000畝農田被淹,273間房屋倒塌。
8月4日至7日,全縣普降大暴雨,20小時內降水280毫米。多處水庫被沖,河流決口,公路橋樑被沖毀。全縣58600畝農作物受災減產,倒塌房屋3640間,傷亡4人。
8月21日,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撥給全縣救災款12萬元、布6.67萬米、棉花7500公斤。
10月12日,劉家莊公社袁家莊灌區主幹渠工程破土動工,該工程全長7390米,挖土石257200立方米,用工日80萬個,1966年6月竣工。
12月12日,即墨縣第四屆政協全委會召開。
12月13日,即墨縣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王慶春繼任縣長。
是年,成立縣澇窪改造指揮部,於藍村等公社大面積種植水稻。藍村公社姜家莊改為“稻香村”。
是年,於藍村建軍運供應站。
1966年
1月,即墨農業機械廠生產的“FFC—45A”型粉碎機開始出口,進入國際市場。
2月10日,中共即墨縣委發出通知:號召全縣幹部、職工向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學習。
2月13日,中共即墨縣委發出通知:要求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學習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稅務標兵、城關稅務所副所長李正家先進事跡的活動。
5月18日,中共即墨縣委召開全縣宣傳、文教工作會議,傳達中共中央指示,部署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
6月20日,中共即墨縣委派出工作組進駐即墨一中即墨二中和縣京劇團、縣柳腔劇團,進行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試點。後被指控為執行資產階級反動路線而被迫撤出。
7月19日,即墨一中部分師生將該校校長和一部分教師當做“反革命黑幫”,錯誤地進行揪斗。學校秩序陷於混亂。
8月26日,即墨一中和縣城各國小學生組成“紅衛兵”,開始沖向社會,大搞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活動。大批散存民間的古籍被焚燒,許多碑碣和古建築被破壞。
8月20至28日,中共即墨縣委召開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大會,全縣2000餘人出席,會上傳達了《中共中央八屆十一中全會公報》和《毛主席給林彪的信》。
9月9日,全縣各地組織民眾集會,發放毛主席著作。
10月,全縣部分紅衛兵由縣委統一組織赴北京,於10月18日接受了毛澤東主席的檢閱。
秋,即墨縣溫泉療養院建成。
12月11日,中共即墨縣委成立“文化革命領導小組辦公室”,不久,因受民眾造反組織衝擊而癱瘓。
12月,全縣各類學校全部停課鬧革命。
冬,全縣各系統、各單位紛紛出現各種名目的紅衛兵“戰鬥隊”、“司令部”,開展“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揪斗各級領導幹部。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因受衝擊而處於癱瘓狀態。民眾造反組織拉“山頭”,爭勢力,互相衝突,全縣一片混亂。
1967年
1月23日,民眾造反組織於縣城南河灘召開大會,因意見分岐發生衝突,展開激烈辯論。從此,全縣出現所謂的“革命”與“保守”兩大派對立民眾組織,彼此互相攻擊,糾纏不休。學校、工廠、機關,各派山頭林立,層層揪斗“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實行“奪權”·大字報鋪天蓋地,“打倒”、“砸爛”字樣充斥街頭,工作和生產受到嚴重損失。
2月,即墨縣人民武裝部抽調82名幹部、戰士組成15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即部隊抽調了3070名指戰員,組成40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分赴各單位,進行三支(支工、支農、支左)、兩軍(軍管、軍訓),至1973年7月撤出。
3月1日,縣人民武裝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即墨部隊聯合組成即墨縣生產辦公室,代行即墨縣人民委員會職權,領導全縣生產。
3月11日,即墨縣生產辦公室召開由民眾組織負責人、地方武裝幹部、領導幹部參加的三級幹部大會,與會人員3650人,貫徹“抓革命、促生產”的指示,部署春耕生產。
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蔓延於全縣26處公社,發病3732人,死亡204人。
春,各人民公社建立“農業學大寨”基點隊。
11月17日,山東省革命工人造反指揮部即墨分部接管即墨縣總工會一切權力。
11月27日,全縣中、國小開始複課鬧革命。
? 12月15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於縣城召開鑑定會,全國及各省市39個單位派出技術人員參加。即墨縣農業機械廠試製的290型水冷柴油機通過鑑定。
12月21日,全縣首屆“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先進單位、積極分子大會召開。會後,全縣掀起了背誦《毛主席語錄》和“老三篇”的熱潮。
12月25日,全縣各派民眾造反組織發表聯合聲明,實現大聯合。但仍明爭暗鬥、互相攻擊。
12月31日,即墨縣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成立。
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墨縣政法部軍事管制小組成立,對縣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實行軍事管制。至1973年4月1日,軍管撤銷。
是年,全縣各系統、各單位民眾造反組織進行了“奪權”。
1968年
3月7日,即墨縣革命委員會成立,軍隊代表陳英海任主任。
3月8日,即墨縣革命委員會“文攻武衛”指揮部成立,10月30日撤銷。
3月14日,即墨縣革命委員會發出第一號《通告》,宣布自即日起,廢除中共即墨縣委、即墨縣人民委員會的一切機構,停止行使一切權利,全縣黨、政、財、文大權歸縣革命委員會。
4月24日,縣革委會軍訓辦公室、招生辦公室和縣紅衛兵指揮部聯合制定出《教育制度改革初步方案》,並貫徹執行,造成全縣教育工作的混亂。
4月,開始“清理階級隊伍”。全縣檢舉、揭發出所謂特務、叛徒、現行反革命分子、死不改悔的走資派達1241人。各級革命委員會和民眾造反組織對這些人任意實行關押、抄家、戴高帽遊街,同時大搞“逼供信”,製造了一批冤假錯案。
5月,全縣各國小建立“紅小兵”組織。
5月26日,全縣6處公社受雹災,持續10—15分鐘,重災區積雹約半尺,2600畝小麥絕產。
8月13日,即墨縣革命委員會發出《關於深入開展“三忠於”活動的通知》,隨之,全縣出現唱“忠字歌”,跳“忠字舞”和“早請示、午對照、晚匯報”的狂熱,到處懸掛毛主席像、書寫毛主席語錄牌,人人佩戴毛主席像章。
8月,全縣國小實行五年一貫制;中學改為四年制(初、高中各二年)。中、國小由秋季始業改為春季始業。
8月,全國小化肥會議於即墨縣召開,即墨化肥廠在會上介紹了經驗。
9月17日,紅麻新品種“新紅九五”於瓦戈莊公社西瓦大隊培育成功。
9月,縣“五·七”幹校成立。
是年,暴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4568人,死亡115人。
1969年
1月13日,全縣除即墨一中外,其他中學一律下放到公社,公辦國小下放到生產大隊管理,各級革委會選派貧下中農代表進駐學校,一中由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對教育領域實行“無產階級全面專政”。
1月31日,巉山公社羊山後大隊兩派不同觀點的民眾組織發生武鬥,死亡1人。
1月,開始安置青島市下鄉插隊的知識青年,至7月份,全縣共安置883人。
春,全縣各生產大隊開始實行合作醫療制度,238個大隊建立了合作醫療站。
4月2日凌晨1時,縣革命委員會組織民眾集會慶祝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4月17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和煙臺地區革命委員會贈給全縣毛主席像章7萬枚,縣革命委員會舉行迎接和發放儀式。
5月7日,煙青、青威兩條公路通過縣境路段開始鋪築瀝青路面,至10月底竣工。
9月5日,中共即墨縣革命委員會核心領導小組成立。全縣各公社、各企事業單位相繼成立黨的核心領導小組,恢復黨的組織活動。
10月12日,大管島由嶗山縣劃歸即墨縣。
10月25日,即墨化肥廠二號液氨貯槽,因溫度超壓發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4人受傷,經濟損失7萬元。
是年,全縣15所初級中學改為高級中學,130所完全國小改為生產大隊聯辦的初級中學,由於師資、設備等辦學條件不足,一些學校教學質量達不到要求。
是年,南泉、藍村、七級等公社發生瘧疾,發病3621人。
1970年
1月,軍隊代表丁其朝任中共即墨縣核心領導小組組長,兼縣革委會主任。
2月12日,中共即墨縣革命委員會核心領導小組召開有4000人參加的縣、社幹部會議,部署開展革命大批判和“一打兩反”(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反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把)運動。3月開始,全縣揪鬥了大批幹部民眾,造成了一批冤假錯案,隨後作了糾正平反。
春,縣革命委員會下達指令性檔案,組織11個公社的66個生產大隊於縣境東部海域養殖海帶3000畝,投資182萬元。由於缺乏科學指導和養殖經驗,造成經濟損失156萬元。
4月,縣革命委員會組織全縣工業系統和各公社開展“農機會戰”和“水利會戰”。至6月底,全縣生產出290柴油機300台,完成機井、平塘、攔河壩等水利工程項目1636個,擴大水澆地面積40萬畝。
5月,山東省水文總站即墨水文站設立。
7月5日,金口公社遭受百年不遇的冰雹襲擊,降雹時間持續15—20分鐘,雹體直徑約2—5厘米。21000畝農田受災,減產糧食約70萬公斤。
7月16日,縣革命委員會“一打三反”辦公室成立。18日,縣革命委員會舉辦“一打三反”學習班,參加學習的8個系統720人,通過大檢舉、大揭發、大清查、大批判,共清查出有“政治問題”的61人,有貪污、盜竊、投機倒把行為的305人,造成了一批冤、假、錯案。
7月27日,縣革命委員會政治部於雙塔公社召開現場會,推廣該公社“開展民眾性小評論,深入持久地開展大批判”的經驗,會後全縣城鄉迅速掀起大批判的高潮。
8月29日,全縣普降大暴雨,日降雨量為138.4毫米,是1949年以來最高日降雨量。
9月29日,全縣教育系統發動以“一個高潮(學習毛澤東著作的高潮)、兩個大辦(大辦農村文化教育、大辦學工學農基地)為中心內容的教育革命民眾運動。50天內,各校辦起許多小農場、小林場、小飼養場、小工廠,嚴重衝擊了學生文化課學習。
12月2日,《大眾日報》連續發表文章介紹即墨縣開展農業學大寨的經驗。
12月26日,中共即墨縣第四屆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共即墨縣委員會。丁其朝任縣委書記。
1971年
1月11日,“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停止活動的共青團組織恢復活動。
1月,全縣從工農兵中推薦78人入高等院校學習。
春,縣副食品公司從浙江引進茶種,於豐城、巉山等4處公社試種30畝。1976年全縣種茶麵積擴大到1400畝。
4月底,長直、段泊嵐等公社遭雹災,21480畝農田受災,2000畝小麥減產五成。
5月10日,豐城公社綠豆圈大隊“紅旗二號”漁船被南韓當局劫持至黑山島。第二天,該漁船被送回公海,返航歸港。
6月10日,全縣對企、事業中雇用臨時工制度實行改革,至10月底,有2170餘名臨時工轉正定級。
7月17日,酷熱,溫度達37.3℃,為即墨歷史上罕見的高溫。
8月25日,縣境西部11處公社遭暴雨襲擊,19萬畝農田被淹,694間房屋倒塌。縣革命委員會採取緊急措施,發動民眾防汛排澇。
10月,縣戰備辦公室成立。
11月1日,全縣組織大批幹部分赴各基層單位傳達中共中央檔案。開展對林彪反革命集團罪行的批判。
?年,設立即墨縣自來水廠,地址在東關司水巷南端。
是年,於全縣農村開始確定下中農成分的工作,至1978年6月結束,共劃定下中農3.3萬戶。
1972年
1月12日,縣革命婦女委員會成立。
2月20日,縣革命委員會發出《關於保障林木所有權的通知》,允許社員於房前屋後植樹,所有權歸個人。
2月,進行區劃調整,增設三里莊、白廟、太祉莊、喬家屯4處公社。
2月,在全縣機關、學校、企事業的幹部、職工中開展清查“516分子”活動。
4月1日,中共即墨縣委抽調幹部1005名,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戰士203名組成宣講隊,到各基層單位傳達中共中央1972年12號檔案,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團炮製的叛黨陰謀行動綱領——《“571工程”紀要》。
4月16日,中共即墨縣委進行開門整風。
5月6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水利局派員會同即墨、膠縣兩縣革命委員會有關人員,協商解決藍村公社和膠縣沽河公社水利糾紛,雙方達成協定。
7月15日,中共即墨縣委對“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案件進行調查落實:為198名“靠邊站”的中層領導幹部安排了工作;對在“清隊”和“一打三反”運動中揭露出來的10892起案件進行甄別,定案處理8160起。
8月20日,縣革命委員會發出布告:要求沿海社隊加強灘涂管理,發展灘涂養殖。
8月,李視遠任中共即墨縣縣委書記兼縣革命委員會主任。
9月,縣水產局同有關部門協作,試驗養殖人工胚胎珍珠蛤和人工孵化對蝦苗成功。
9月20日,即墨縣機電廠試製成功130千瓦防爆電機,填補了省內空白。
是年,恢復即墨師範學校。
是年,山東省糧食廳於即墨縣召開技術革新成品展覽現場會。會上,即墨縣被定為農村糧食生產機械化試點縣。
是年,縣人民政府對“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查抄的367戶民眾的財物進行清退,至1986年7月結束。
1973年
2月30日,縣城進行防空襲演習。
3月24日,縣內院東至牛齊埠、長直至太祉莊兩條公路開始修建,總長20.5公里,至6月底竣工通車。
4月1日,縣革命委員會發出通告:自4月10日起,全縣恢復38個集市貿易。
6月8日,香港同胞趙貢琳(即墨籍)等4人捐資港幣40萬元,支援山東省農業生產。即墨縣接受捐贈28馬力拖拉機一台。
6月20日,龍捲風襲擊城關、段村、營上、留村4處公社,颳倒樹木3757株,毀房461間,捲走小麥4475公斤,5人受傷。
8月30日,沿海地區遭颱風暴雨襲擊,風力8—9級、陣風10級,沖走養殖魚蝦13500公斤,毀漁船23隻。
11月11日,全縣組織27個公社的36000餘名民工參加五沽河疏浚築堤工程,年底竣工。
是年,即墨縣五金廠試製成功“HO—201”型微型焊割炬,填補了省內空白。
1974年
1月4日,《人民日報》以《鞏固社會主義陣地的一項措施》為題刊登文章,介紹劉家莊公社貧下中農管理市場的經驗。
2月5日,中共即墨縣委召開有4000餘人參加的幹部大會,傳達中共中央(1974)1號檔案,部署開展“批林批孔”運動。
2月25日,全縣中、國小師生開展對“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復辟回潮”的大批判,使剛剛恢復的正常教學秩序再次受到衝擊。
春,縣內試種墨西哥小麥成功。
6月11日,長直公社周戈莊聯中22名師生乘船渡宋化泉水庫去東岸勞動,因載人過多,船破進水,造成沉船,14名學生被淹死。
7月,全縣發生大牲畜因吃長黑斑病地瓜而中毒事件12起,大牲畜中毒75頭、死亡33頭。
9月上旬,商業部於即墨縣召開華東、華北、東北3個大區的市場管理經驗交流會。
秋,全縣高中招生取消入學考試,實行民眾評議推薦、基層黨支部審批的辦法。
是年,各中、國小改為秋季始業。
是年,全縣避債蛾成災,75%的樹木受害。
1975年
春,全縣嚴重乾旱,縣革命委員會發動25萬名民眾投入抗旱春播,澆小麥25萬畝,澆水點種春季作物32萬畝。
4月7日,成立縣治嶺指揮部,統一組織有關公社和大隊採取路、林、水、田統一規劃的辦法治理靈山、馬山和演泉嶺。
6月6日,縣“五·七”農校成立。
8月10日,中共即墨縣委發出通知:號召全縣人民向捨己救人的共青團員、基幹民兵衣思文同志學習。
8月13日至16日,全縣連降大暴雨,平均降雨量222毫米。31萬畝農田被淹,46000畝農作物受災減產,河道決口37處,倒塌房屋1992間,死亡牲畜16頭。
9月24日,縣總工會於店集修造廠召開舉辦“七·二一”工人大學經驗交流會,要求各工廠辦好“七·二一”工人大學。
12月1日,全縣取消糧油自由市場,各公社分別成立糧油議價購銷站。
是年,即墨縣海珍品增殖站於盤龍莊進行海參室內人工育苗試驗成功。當年孵出稚參10萬頭。
是年,即墨生產的洗桶機在全國糧倉機械化會議上被定名為“HX—2”洗桶機,商業部向全國各地推廣。
1976年
1月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逝世,全縣人民沉痛悼念。
1月19日,全縣中、國小教職員集中於縣城,開展“教育革命大辯論”,反擊所謂“右傾翻案風”。
2月,縣城中山街開始拓寬,至9月份完成,新路面寬20—25米。
春,縣衛生局派出3名醫務工作者參加援藏醫療隊。
5月,即墨縣火化場建成交付使用。
6月11日下午,縣境西北部8個公社遭雹災,76500畝農作物受害,6700畝減產50%以上。
6月29日,沿海地區連續3天遭大風和海浪襲擊,損壞大小漁船41隻,漁網1150餘掛。
6月30日,因受颱風暴雨和海嘯影響,東部沿海水位比歷年最高潮位高出60至70厘米,豐城公社和巉山公社的鹽田全部被沖毀,經濟損失59000餘元。
夏,全縣發生蟲災,39萬畝小麥發生紅蜘蛛,15萬畝水稻發生稻縱卷葉螟,10萬畝玉米發生玉米螟。
夏,城關、藍村兩個公社11個大隊在2500畝麥田中試驗用夜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和稻縱卷葉螟,滅蟲率分別為68%和69%。
7月28日,因受唐山大地震的影響,即墨縣有輕度地震。
8月,成立縣防震抗震指揮部,全縣人民處於緊張防震狀態。
8月27日,大埠南、小埠南、吳家嶺3個自然村(兩個大隊)由萊西縣劃屬即墨縣。
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全縣人民萬分悲痛,人人胸佩白花、臂戴黑紗,表示哀悼。18日下午,縣革委會於東方紅廣場舉行萬人追悼大會。
10月,縣城和各公社民眾舉行集會和遊行,熱烈慶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10月,恢復縣柳腔劇團。
12月16日,即墨縣文化館文物庫被盜,丟失文物149件。
是年,豐城公社東百里大隊在黃海研究所科技人員的指導下,1.1畝蝦池產對蝦460.5公斤,畝產418.6公斤,創人工養殖對蝦高產紀錄。
是年,開始籌建即墨縣電影院,至1979年12月竣工。該院建築面積2960平方米,觀眾坐席1512個。
1977年
3月8日,全縣掀起深入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民眾運動。
3月28日,全縣掀起揭發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高潮。
春,縣農業局用太陽能進行地瓜溫床育苗試驗成功,?1978年在縣內推廣。
5月4日,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在北京召開,山東省“大慶式企業”即墨縣第一農具廠黨支部書記牛永光參加會議,同與會代表一起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
7月1日,移風公社三灣莊等6個大隊遭雹災,同時遭龍捲風襲擊,700畝農作物受害,毀房167間。公社紡繩廠26台機器被損壞,造成2人死亡,3人重傷,經濟損失33000元。
7月10日,煙青公路穿越縣城路段改線工程動工,新線南起鎖廠、北至化肥廠,全長4.2公里。1981年7月竣工通車。
夏,6月1日至7月16日全縣降雨量僅55.8毫米,旱象嚴重。中共即墨縣委、縣革委採取緊急措施,發動民眾抗旱保收,抗旱夏播。
11月20日,全縣整黨整風開始,這次整黨整風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由於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而造成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問題。到1979年春結束。
11月,“西水東調”工程動工,總投資877萬元,於1978年7月基本竣工,因水源不足,未能發揮效益。
11月,高等院校恢復新生入學實行統一文化考試的招生制度。全縣往屆和應屆高中畢業生61人考取高等院校,177人考取中等專業學校。
1978年
1月29日,大風,海潮。縣境東部沿海地區毀船80隻,毀漁網250掛,沖毀養殖海帶302畝,沖毀鹽田堤壩2700米。
2月24日,中共即墨縣委、縣革委召開全縣工業學大慶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會議,向縣第一農具廠等40個先進企業、122個先進集體、266名先進工作者頒發了錦旗和獎狀。
3月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京召開,人大代表、鰲角石大隊黨支部書記李愛昌參加會議。
5月7日,即墨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出席代表795人。選舉李視遠為縣革命委員會主任。
5月中旬,全縣40萬畝小麥發生蚜蟲,每個麥穗聚蟲50—80隻,多者達百隻以上,嚴重影響小麥生長。
6月,女島漁港動工興建,至1984年12月竣工。
夏,全縣於1600畝果園中試驗放養赤眼蜂防治果樹蟲害。
8月5日,舉行全縣民兵比武大會,參賽者409人,比武項目有射擊、投彈、刺殺等,鰲山公社鰲角石民兵連、劉家莊公社麥戈莊民兵連、靈山公社東黃家莊民兵連分別獲團體總分第一、二、三名。
9月,流浩河後呂戈莊大橋動工修建,至1979年6月竣工。
11月5日,中共即墨縣委召開全縣科學大會,傳達全國科學大會精神,獎勵科技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
11月20日,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即墨縣支行成立。
12月,即墨縣改屬青島市。
冬,中共即墨縣委組織全縣幹部民眾學習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農村各公社、生產大隊進行查工分、查帳目、查錢糧、查物資的“四查”工作,整頓經營管理。
是年,“紅麻短光照制種”獲省科研成果獎和全國第一次科學大會獎。
1979年
1月,皋虞、段村兩食品站因銷售變質豬血,造成182人中毒,1人死亡。
2月1日,中共即墨縣委宣布:1968年3月14日即墨縣革命委員會對原中共即墨縣委、即墨縣人民委員會的“奪權”是完全錯誤的,應全盤否定。對在“奪權”過程中被點名批判的李視遠等各級領導幹部予以平反,恢復名譽。
5月24日,營上公社肖家疃大隊在製作鞭炮時發生爆炸事故,死亡18人,重傷15人,經濟損失15萬元。
5月29日,中共即墨縣委、縣革委會於縣城召開慶功大會。為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戰功的即墨籍戰士譚啟敏、姜正述慶功,並號召全縣人民向英雄學習。
6月10日,劉家莊等8個公社的36個大隊遭雹災,3.95萬畝小麥減產,2.7萬畝春作物受害。
6月,即墨焊割炬工具廠生產的G01—100型焊割炬,於全國焊割炬質量測試中獲第一名。
7月,國家投資300萬元建豐城養蝦場,縣革委會成立養蝦基地建設指揮部。
8月,縣有關部門進行人工降雨試驗,發射炮彈70發,降小雨。
12月,全縣展開地名普查工作,至1985年,完成各類地名的調查及標準化處理2480條,編寫出版了《即墨縣地名志》。
1980年
2月,天寒、地凍,冰凍最深達62厘米,為1949年以來地凍最深記錄。
6月,發射人工降雨炮彈200發,降小雨。
7月15日,即墨縣革命委員會發布《關於頒發即墨縣超標排放有害污水和煙塵收費試行辦法的通知》,自8月1日起開始在全縣徵收排污費。
7月16日,山東省政府、省軍區聯合決定:追認移風公社小壩村與歹徒英勇搏鬥而犧牲的辛宗山為革命烈士,追贈予“雷鋒式的好民兵”稱號。
9月5日,中共即墨縣委召開落實農村經濟政策會議,決定於全縣農村全面推行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9月12日,中共即墨縣第五屆代表大會召開,選舉李視遠為縣委書記。
10月,斯里蘭卡駐中國大使館商務參贊專程來即墨第二麻紡廠洽談貿易。
10月,青島市農業區劃委員會組織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水產局、市氣象局、市農機局和即墨縣、嶗山縣、膠縣、膠南縣、黃島區的有關人員在即墨縣進行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試點,歷時1年,完成綜合農業區劃報告1份,專題報告9份,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圖28幅。
是年,撥款299.9萬元興建中共即墨縣委、即墨縣革委新辦公樓。
是年,全縣被狗咬傷360人,患狂犬病而死亡6人。
是年,成立縣公證處,恢復縣法律顧問處。
1981年
1月10日,即墨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選舉王慶春為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隋樹勛為縣長。會議要求加強政權建設,落實黨的政策,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實現新時期的總任務而奮鬥。
1月10日,即墨縣第五屆政協全委會召開,選舉劉思禮為縣政協主席。
1月15日,撤銷“即墨縣革命委員會”,恢復即墨縣人民政府。
2月1日,全縣17處高級中學改為初級中學。
春,即墨縣衛生局成立赤腳醫生考核委員會,對全縣1973名赤腳醫生進行了考核,向1244名合格者頒發了鄉村醫生證書。
3月,全縣“四類分子”(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反革命分子、壞分子)複議工作結束:原戴帽“四類分子”4156人,糾正錯戴的202人,摘帽的3831人,維持原定的123人。
4月,即墨縣化肥廠被中央化工部命名為全國小氮肥戰線的“紅旗”單位。
5月至6月,黃海研究所和即墨水產養殖公司試驗“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成功。此項成果獲1982年山東省科委頒發的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和農牧漁業部頒發的改進成果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委頒發的技術進步一等獎。
7月,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會一行20餘人來縣考察即墨鎮窯頭、冢子頭等村的婦幼保健站、幼兒院和計畫生育情況。
9月1日,沿海地區受14號颱風襲擊,淹沒土地6600餘畝,沖毀養殖場、鹽場6個,沖毀漁港堤壩2175米,沖走海帶吊繩27.5萬公斤、漁網370掛,毀船32隻。總計損失100多萬元。
秋,豐城對蝦養殖場產對蝦8萬公斤,平均體長16.6厘米,創中國對蝦養殖史上個體長度新記錄。
10月,石棚水庫引水工程動工,1984年8月竣工,向縣城提?工業和生活用水。
11月1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省軍區給海上奮勇救人的豐城公社南顏武大隊基幹民兵孫玉先記一等功。12月12日,青島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武裝部聯合發出《關於向榮立一等功的孫玉先同志學習的決定》。
12月14日,巉山公社山東頭大隊2809號木帆船載人去田橫島附近趕海,返回途中於驢島正北翻沉,25人全部落水,死亡17人。
是年,在連續4年乾旱的情況下,全年僅降雨294.6毫米,形成特大旱災,全縣受災面積129萬畝,絕產22萬畝。
是年,中共即墨縣委遷至橫河街7號,縣人民政府遷至振華街140號。
是年,全縣開始土壤普查,1983年結束。
1982年
2月18日,全國對蝦養殖會議於北京召開,豐城公社養蝦場負責人作為特邀代表與會。即墨縣為全國9個養殖對蝦年產超過100噸的縣份之一。
2月,即墨縣縣誌編纂委員會成立,同時組建辦公室。
3月1日,全縣開展第一個“文明禮貌月”活動,重點解決“髒、亂、差”問題。
3月,即墨縣歸國華僑聯合會成立。
春,縣法務部門對全縣衛生系統建國後發生的案件進行複查,共複查案件214起,糾正了185起,維持原處理決定的29起。
4月16日,中共即墨縣委下達通知,要求各基層單位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決定》,在全縣開展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
5月,全縣特大旱災,1至5月僅降雨27.2毫米。全縣人畜吃水困難的村莊360個,小麥絕產34萬畝。中共即墨縣委、縣人民政府採取緊急措施,發動民眾抗旱。
6月7日,縣人民政府公布《村鎮建房用地管理辦法》。
7月1日,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普查結果:全縣常住人口223530戶、965157人,男487507人,女477650人。
8月13日,11號颱風沖毀女島漁港大壩,沖走壩石1000多立方米。
9月,全縣廣大黨員、幹部、民眾掀起學習、宣傳中共十二大檔案的熱潮。
10月5日,中共即墨縣委、縣人民政府召開海水養殖工作會議,制定發展海水養殖規劃。
10月18日至19日,皋虞等21個公社519個自然村遭受狂風暴雨和冰雹襲擊,受災農作物101527畝。颳倒樹木5500餘棵,毀房15454間。
秋,自8月中旬至10月5日,全縣平均降雨十幾毫米。土壤含水量僅6—7%,受災農作物155萬畝。
10月26日,青島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來縣視察工作,對全縣計畫生育工作提出批評。中共即墨縣委、縣人民政府針對委員們的意見,研究了改進工作的措施。至1983年,全縣計畫生育工作改變了落後面貌。
12月,縣地毯廠“熱燙光機”新工藝試驗成功,經輕工業部鑑定合格,填補了省內空白。
是年,縣農技站示範推廣花生地膜覆蓋。
是年,因遭受旱災、雹災,全縣減產糧食10699萬公斤,減產油料574.5萬公斤。國務院和山東省政府、青島市政府撥調給全縣救災糧5025萬公斤、救災款396萬元、煤17700噸。縣成立救災領導小組。
1983年
3月3日,全縣農村工作會議於縣城召開,貫徹中共中央(1983)1號檔案。會後,全縣農村掀起聯產承包、農工商綜合經營的熱潮。
3月,全縣廣泛開展軍民共建文明單位活動。至1984年5月,全縣128個村莊和學校與當地駐軍建立共建關係。
4月27日,全縣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大會於縣城召開,出席代表600餘人。會後,全縣“兩個文明建設”出現了新高潮。
5月1日,縣花邊廠生產的“即墨鑲邊”在1983年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獲金杯獎。
5月,縣人民政府於南泉公社進行建立鄉政權試點工作。
上半年,全縣總降雨量僅77.1毫米,春作物70%瀕於乾死,夏播不能按期進行。地下水位下降3—5米。4座中型水庫均無蓄水,不能排灌。水井大部分乾涸,人畜吃水嚴重困難。
8月25日,即墨縣個體勞動者協會成立。
11月7日,即墨化肥廠生產出第一批碳酸氫銨。
12月9日,山東省衛生廳顧問向克、副廳長張鴻生、山東省防治地方病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尹傳信、青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秉政、副市長施稼聲赴太祉莊公社視察除氟改水工程,並為該工程竣工剪彩。
12月11日,中共即墨縣委五屆五次全委會議召開,部署在全縣進行整黨、清理“三種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跟隨林彪、江青一夥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打砸搶分子)、清除精神污染等工作。
12月,即墨縣農業機械修理製造廠兩項科研成果“鋼包壓入法加稀土合金工藝”、“鋯石英石複合水口轉防止加稀土鋼水結瘤”,獲山東省科技成果獎。
是年,於縣城建成電視差轉台。
1984年
2月29日,由即墨縣文藝工作者編演的柳腔《王三賣魚》由青島電視台攝製成電視戲曲片,1986年1月被評為全國鷹像獎二等獎。
4月17日,全縣30個公社改為30個鄉(鎮)。
4月,縣博物館成立。
4月,香港租用巴拿馬的“東方大使”號油輪於縣境東部海域發生油污事故,100餘萬平方米海面遭污染,嚴重影響水產養殖事業。縣人民政府寫出調查報告,向對方索賠經濟損失。
5月10日,即墨縣人民政府公布:即墨縣烈士陵園、馬山石林等47處名勝古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5月11日,大沽河堤防灌漿工程開工,投資22.6萬元,7月底竣工。
5月27日,全縣第二次台屬代表會於縣城召開。會議號召全縣台屬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
5月,秦玉生任中共即墨縣委書記。
6月下旬,縣水產養殖部門於丁字灣等海灣進行開發性對蝦放流試驗,共放對蝦苗3.009億尾。到10月底,於縣境東部海域捕對蝦77噸,比未放流的1983年提高產量4.2倍。
7月7日,縣第六屆政協全委會召開,選舉姜洪吉為縣政協主席。
7月8日,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李視遠為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肖世誠為縣長。會議號召全縣廣大幹部民眾,解放思想,銳意改革,搞活經濟,提前翻番,建設文明富庶的新即墨。
7月23日,對縣城街巷分別進行更名、命名。
8月,全縣農村普遍召開村民大會,選舉產生了各村村民委員會。
8月27日,中共即墨縣第六屆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秦玉生為縣委書記。
9月4日,窪里鄉32個村受雹災,降雹區南北長7公里、東西寬3公里,11900畝農作物受災。
10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來縣視察。隨行人員有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兆國、山東省委書記蘇毅然等。他們在縣招待所三號樓聽取了縣委書記秦玉生關於即墨工作的匯報後,與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部分負責人合影留念。
10月,田橫島與陸地間鋪設海底電纜。
11月,即墨焊割工具廠生產的HO1系列焊割炬獲機械工業部優質產品獎。
11月,即墨縣黃酒廠生產的“即墨老酒”在全國輕工系統酒類大賽中榮獲金杯獎,“墨河黃酒”獲銀杯獎。
11月26日,縣民政局統計:全縣有盲、聾、啞、殘疾人31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9人。
12月,即墨化肥廠全年盈利百萬元以上,被化工部授予“全國小氮肥企業百萬盈利單位”稱號。
12月,青島第二橡膠廠即墨翻胎分廠在1984年山東石油化工廳翻胎質量評比會上獲“金杯獎”。
是年,墨河公園開始籌建。
1985年
1月24日至29日,國務院農牧漁業部在即墨召開對蝦養殖科技攻關表彰大會,縣養殖公司獲對蝦養殖科技攻關服務獎。
2月7日,全縣專業戶致富經驗交流會於縣城召開,與會代表660人。會上交流了勞動致富經驗。
3月6日,全縣實行糧油“契約定購”。全年定購糧食4000萬公斤、油料600萬公斤。
春,山東省水利廳等6單位投資350萬元,開發縣境東部沿海灘涂,人工養殖對蝦。
5月,中宣部副部長賀敬之視察田橫島,觀看縣柳腔劇團演出。
5月10日,縣城污水處理工程動工,10月25日,第一期工程竣工。
5月30日,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山前線即墨籍戰士徐健等10人聯名寫信給中共即墨縣委、縣人民政府,向全縣人民匯報作戰情況和立功決心。縣委、縣政府和全縣人民紛紛向前線寄發慰問信和慰問品。
6月6日,全縣34883名中共黨員分3批參加整黨。至1986年結束。
6月8日至13日,即墨縣輕工業公司幹部職工6848人,回響紅十字會號召,捐款6387.49元,支援非洲災民。
7月,已故書畫大師、《田橫五百士》畫卷作者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及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吳作人遊覽田橫島。
8月19日,九號颱風襲擊即墨全境,平均風力10級,最大風力12級,連續降水量283.1毫米。大沽河秒流量達2700立方米。全縣有7人死亡、34人受傷,16萬隻畜禽淹死,9638間房屋倒塌,52萬畝農田積水,148萬株樹木折斷,72隻漁船被毀,沖毀200多米攔海大壩,破壞蝦池7440畝,沖毀瀝青、土石路面1.3萬平方米,沖毀路基1.7萬立方米,沖毀橋樑涵洞120多座(個),損壞高低壓線路640公里,刮斷電線桿3200多根。全縣幹部民眾積極投入搶險救災的緊張戰鬥。8月22日,全縣工礦企業恢復了正常生產。
8月23日,國務院民政部副部長鄒恩同、山東省副省長馬連禮、青島市市長臧坤、副市長宋玉珉等乘直升飛機,視察了大沽河沿岸災情。
9月10日,第一個教師節,全縣各地舉行慶祝大會。
9月,縣體育場動工興建,1987年竣工。
11月12日,段泊嵐鄉營里村鞭炮廠因違犯操作規程而發生爆炸事故,3人死亡、3人重傷、2人輕傷,經濟損失達萬元。
11月,煙青公路和鰲藍公路通過縣城路段的拓寬工程開工,至1987年9月竣工。
是年,即墨縣工人文化宮動工興建,1986年竣工。
是年,旅美華僑隋道平捐款人民幣16萬元,於其家鄉長直鄉隋家疃建龍門橋一座、龍門國小一所。
1986年
1月24日,青島市核定即墨縣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1720畝,要求退耕還林,同時向農民補助口糧55萬公斤。
1月,引黃濟青工程徵用縣境西部土地7910畝,搬遷2個村。縣政府抽調百名幹部進駐移民村,妥善解決移民安置問題。橋西頭、稻香村於翌年遷往藍村。
2月,即墨縣水產養殖公司職工楊乃學應中國、紐西蘭合辦的“幾維中國對蝦養殖公司”聘請,赴紐西蘭承擔對蝦養殖技術指導工作。
3月28日,縣引黃濟青工程指揮部成立。
4月5日,即墨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在縣城北的烈士陵園奠基。翌年11月,主體工程竣工。
4月10日,即墨縣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與會代表400人。會上成立了即墨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4月12日,位於縣城的共濟大橋重建工程動工,至7月12日竣工。
4月30日,中共即墨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文明單位118個、文明村莊110個。
5月,縣郵電大樓建設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5月15日,由縣誌辦公室創辦的《即墨古今》第一期正式出版。
6月,即墨縣與大同市南郊區建立友好縣區關係。
7月,國務院確定即墨縣為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總投資403萬元,要求3年建成。
7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即墨縣人民武裝部改為地方建制,稱山東省即墨縣人民武裝部。
7月,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任質彬來即墨視察工作。
7月10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中國地方志協會副會長董一博來縣視察地方志工作。
8月22日至23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單位先後報導了即墨發現北宋時用金銀書畫的《妙法蓮花經》的訊息。1987年3月26日,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召開“北宋金銀書畫《妙法蓮花經》鑑賞會”,確定該經為國家一級文物。
9月27日,即墨縣第二中學37名學生到私人餐館就餐中毒,4人死亡。
9月,豐城至窪里的環海公路開工修築,翌年12月底建成通車。
10月,青島至萊陽穴房的公路經縣境鰲山衛至周疃路段建成通車。
10月,即墨縣與天津市河西區建立友好縣區關係。
10月28日,即墨縣第一座衛星地面接收站建成於縣教育局。
12月,中共即墨縣委組織部、縣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縣檔案局聯合編寫的《中共山東省即墨縣組織史資料》印刷出版。
是年,即墨縣出口商品收購總值達1.0238億元,創歷史最高紀錄。
是年,石棚水場建成。
1987年
1月,縣教育局主辦的《即墨教育》報創刊。
2月,縣長肖世誠調離,趙克志任即墨縣代理縣長。
3月17日,國務院領導人閱讀了新華社《內部參考》刊載的《關於即墨縣衛生系統進行一系列改革,開創了醫療衛生事業的新局面》的報導後,作了“即墨的經驗值得重視”的批示。
4月12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王鶴壽視察即墨服裝批發市場和即墨鎮、南泉鎮等部分鄉鎮辦企業。
4月29日,山東省出版社離休幹部周育仁(留村鄉大留村人)將其父周丕忠遺留的古籍書刊180餘種共700餘冊,捐贈給縣博物館。
5月8日,縣第七屆政協全委會召開,選舉潘善國為縣政協主席。
5月9日,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在山東省副省長馬世忠,中共青島市委書記劉鵬、市長郭松年陪同下來縣視察工作,先後視察了鶴山路服裝批發市場及貿易中心,訪問了個體戶,聽取了即墨縣委書記秦玉生的匯報,對即墨的工作表示滿意和讚賞。
5月4日至8日,縣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藍維瑞為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為縣長。
5月20日,中共即墨縣第七屆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秦玉生繼任縣委書記。
6月25日,縣熱電廠開始興建。
7月3日,縣水產供銷公司與日本東京丸一商事株式會社合資經營的“青墨海產有限公司”開業。
9月30日,即墨縣商業貿易中心大樓建成開業。
9月30日,鶴山路服裝批發市場建成交付使用。
12月5日,即墨縣公安局城關分局副局長成方乾和民警萬振法、國立悟在辦案現場與罪犯鬥爭,不顧危險,保護民眾,在罪犯引爆炸藥時光榮犧牲,民警石正先受傷。公安部授予萬振法一級英雄模範稱號,授予成方乾、國立悟、石正先二級英雄模範稱號。
12月23日,即墨縣老齡問題委員會成立。

即墨縣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1912年(民國元年)
1月,同盟會員周敦恂、陳獻堂、隋子孚、宋兆麟等20餘人於即墨成立“保全會”,回響辛亥革命,27日率眾占領縣署,驅逐知縣張同皋,組織了以周敦恂任財政長兼管軍需、宋兆麟為軍事司令、孫毓坦為民政長的臨時領導機構,後遭清軍鎮壓,起義失敗。
除夕夜,大雨傾盆,河水暴漲。
2月,中華民國政府派賈毓鶚任即墨縣縣長。縣臨時議會成立,議長先為李中淇,後為周浩業。正式議會產生後,紀鶴亭為議長。於鴻騫、魏曜堂被選為省議員。
縣立高等國小建立。
全縣原7鄉改為12個區。
縣舉辦單級教員養成所。
1913年(民國2年)
2月,《即墨公報》創刊,8月停刊,共發行70期。
士紳李中法等人集股開辦蠶桑會,在城壕溝及城四周空地種植湖桑。
縣視學指示各鄉成立學堂。
農校校長李卓峰率師生將城裡龍王廟中神像拉倒,投入鴨綠池中,將廟堂改為校舍。
德國人買去舊參將署,建立天主教堂。
民國政府嚴令男子剪辮,多數男人剪去髮辮。
1914年(民國3年)
1月25日夜(陰曆除夕),大雨。大沽河從龍灣頭(今屬七級鎮)村後決口,全村房屋倒塌,只余祠堂一幢。膠濟鐵路經藍村一段被沖毀。
9月,日本趁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利之機,搶奪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派日軍分別從黃縣的龍口和即墨的仰口登入,在即墨縣境會合,向駐青島德軍進攻。日軍在即墨毀壞耕地、侵占民房、姦淫燒殺,人民備遭蹂躪。
10月20日夜,大雨如注,淮涉河漫溢,胡家村至大韓村一帶一片汪洋。屯集在胡家村的日軍糧草多被沖走。
12月4日,即墨縣配合上海紅十字會,到縣內受日軍蹂躪的地區進行災情調查。上海紅十字會賑濟即墨災民棉衣數千套、銀元16000元。
即墨縣模範女子學堂成立,校址在城裡西南隅列女祠。
中國紅十字會即墨分會成立。
日軍於縣城北閣外修飛機場。該機場只降落過一次飛機。
1915年(民國4年)
北洋軍第五師十九團三營進駐即墨城。
北洋軍第五師十九團二營五連的一個排進駐藍村。
煙臺鎮守使派兵一個營進駐金口。
7月,即墨縣通俗圖書館成立,館址在萬壽宮內。
1916年(民國5年)
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師生將考院中文昌帝君像砸毀,將房屋改為校舍。
5月中旬,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第一獨立旅進駐即墨。
秋,大雨,西北鄉水災嚴重。
冬,奇寒,樹木多凍死。
1917年(民國6年)
1月,為紀念回響辛亥革命在即墨起義的殉難者樹烈士紀念碑。
即墨縣第二屆國會選舉所成立,周浩業為所長,毛環五當選參議員,李志霆、孫毓培當選為省議會議員。
春,大旱,連續五個月無雨,夏作物絕產。疫病流行於周疃(今屬南阡鄉)一帶。
原設在膠澳區管理鹽務的石河場署遷至金口,改稱金口場,管理即墨、萊陽、海陽三縣鹽務。
1918年(民國7年)
由濟南回鄉度暑假的學生江乙藜、劉民生等發動第五模範國小師生百餘人,宣傳抵制日貨,並在西關商店查出一批日貨當眾銷毀。
即墨師範講習所成立。1931年改為縣立初級中學。
秋,疫癘流行,死亡多人。
1919年(民國8年)
6月5日,即墨、萊陽、海陽等地鹽民聯合反抗鹽稅,火燒金口鹽務局。鹽署及鹽警撤至即墨城,至1921年2月遷回。
秋,飛蝗過境。
1920年(民國9年)
周疃鹽政處設立。
金口電報局設立。
1921年(民國10年)
即墨城各商號聯合出錢購置槍械120支,成立百餘人的商團,以保護商人財產。
1922年(民國11年)
9月24日,日本為破壞中國收回膠澳而製造混亂,唆使股匪孫百萬率眾夜襲即墨城,對四關及城周圍村莊進行搶劫。
1923年(民國12年)
9月,青島巨商丁敬臣與日人勾結,包辦鹽業輸出權。即墨、膠縣、萊陽、平度四縣鹽民到膠澳督辦公署請願,丁敬臣懾於民眾威力,低頭認罪。
1924年(民國13年)
海濱火柴廠在即墨城南開辦。
縣農會成立,部分村莊也相應成立農會。
青島至即墨始通載客汽車。
1925年(民國14年)
2月,地震。
金口成立商團。
膠濟鐵路工人罷工,南泉火車站工人用枕木封鎖了鐵路交通。
在軍閥張宗昌“寓禁於徵”的禁菸政策影響下,全縣部分村莊大量種植罌粟。
美國基督教魯東信義會在萃英書院舊址成立私立萃英初級中學。
1926年(民國15年)
盧忠溪在即墨城創辦“裕民花莊”,經營花邊業。
膠縣貨物稅局金口分卡(前為厘捐局)改為貨物稅局。
美國基督教魯東信義會在縣城東門裡成立私立坤德女子中學,後更名為魯東女子初級中學。
5月,李兆岐、喬基金等人赴廣州參加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
大沽河決口,膠濟鐵路經藍村段被沖毀。
1927年(民國16年)
商會創辦“賃付市場”進行金融交易活動。
1928年(民國17年)
春,直系軍閥張宗昌所屬膠東防守司令祝祥本部進駐即墨城,3個月後移防。
匪首李道合在西南鄉招兵數十人,到普東奪取民團槍枝、火燒民房後,據萊陽姜山村,覬覦萊陽城。
匪首曹丕明、傅行貞一夥在普東村被民團擊潰。
毛光禮等在西北鄉組織紅槍會,會眾達2000多人,活動於大沽河兩岸。後被縣長楊酉桂派兵鎮壓。
膠東軍閥劉珍年部屬施忠誠團,由萊陽進駐即墨縣城北一帶,意圖占領即墨城,收編民團。縣長楊酉桂將施忠誠在即墨城中的內應李伯泉、於敬虎除掉,迫使施部退回萊陽。
8月6日,即墨縣地方法院設立。
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即墨支部成立,藍志政任書記,共有黨員12人。
1929年(民國18年)
2月3日,中國國民黨即墨縣黨部成立,至9月25日改組為整理委員會。
2月15日,縣農民協會成立,至1931年6月改組為縣農會。
2月15日,縣婦女協會成立,至翌年9月撤銷。
3月26日,直系軍閥張宗昌部屬顧震部盤據即墨城。6月22日,孫殿英、范熙績等以北伐軍的名義集兵討伐,顧震部被擊潰繳械。在混戰中,城內文廟被炮擊燒毀,民眾財產遭受劫掠。
8月,全縣原12個區改劃為10個區。
11月,縣立第一女子模範國小校合併於縣立第一國小,實行男女合校。
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即墨縣。
1930年(民國19年)
6月,鰲山、王村、窪里、豐城、金口等地千餘名漁民為反抗增加漁稅,聯合攻打即墨縣漁業管理局,青島沿海一帶漁民也紛起聲援,迫使當局撤銷了漁管局,取消了漁航稅。
東北軍海軍副司令沈鴻烈所部海軍陸戰隊第一中隊進駐即墨城;第四中隊進駐鰲山衛。
12月,即墨縣公立圖書館、通俗講演所及公共體育場合併為即墨縣民眾通俗教育館。
1931年(民國20年)
1月,國民黨縣黨部創辦《黨政周刊》。
即墨縣電話事務所、山東省建設廳長途電話即墨縣分局相繼設立。
秋,私立萃英初級中學與私立魯東女子初級中學合併為即墨縣私立信義初級中學。
1932年(民國21年)
春,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縣立中學師生在縣城集會,宣傳抗日救亡。隨後,發起抵制日貨和支援東北抗日聯軍的募捐活動。
縣政府在即墨城西北約1公里處修建飛機場,該機場只降落過一次飛機。後來廢棄。
7月21日2時5分,地震。
1933年(民國22年)
2月,中共山東省委遭破壞後,中共臨時省委決定把包括即墨在內的魯東地區各縣黨組織劃歸中共青島市委領導。
劉珍年部散兵四五十名結夥為匪,在朱家後戈莊、林戈莊、鄒家疃綁架學生40名,勒索贖款4萬餘元。
1934年(民國23年)
8月,中共袁家屯支部成立,袁超任書記。
9月,中共普東支部成立,王玉田任書記。
9月,共產黨人黃秀芝、袁超等在袁家屯成立“少年俱樂團”。不久,普東、抬頭、葛埠等村青少年亦紛紛參加。
中國航空公司飛行師、杭州筧橋航空學校少校飛行員胡家枚(即墨營上村人)飛行遇難。有關方面在即墨縣為其開追悼大會。
即墨縣武術館成立。
沈鴻烈部在即墨城東車家溝村後修建飛機場。該機場曾降落過飛機兩架。
12月,中共魯東工作委員會於即(墨)萊(陽)邊界成立,王偉志任書記,領導即墨、萊陽黨的工作。
1935年(民國24年)
魯東民團總指揮張襄伍率部進駐縣西部劉家莊。
4月,即墨縣第一期聯莊會壯丁訓練班開辦,受訓人員250名。
夏,黃河水災,即墨縣安置魯西北災民5000名。
7月1日,即墨縣所轄第二區土寨河以南地區和第四區聚仙河以南、以東地區劃屬青島市。
1936年(民國25年)
8月上旬,海嘯,近海地區受災。
“土地陳報”機構設於即墨縣西部劉家莊,並開始工作。
1937年(民國26年)
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
五十一軍于學忠部進駐即墨,挖戰壕,組織民眾進行軍事訓練。
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先鋒隊(簡稱“民先”)隊員馬金銘由青島回到家鄉泉上村秘密發展民先隊員10餘人,成立即墨縣第九區抗日民族先鋒隊小組,開展抗日救國活動。
9月,民先隊員吳善堂於吳家嶺、窵莊等10餘個村莊發展民先隊員40餘人,於翌年2月成立民先菜陽區隊部。
秋,縣立中學學生50人和信義中學學生20人,由縣立中學教師劉笑生與李村師範學生華丁帶隊去臨沂參加抗日集訓。後來,部分師生赴延安參加革命。
8月,日軍飛機轟炸劉家莊,炸毀民房,炸死炸傷民群多人。
同月,日軍飛機用機槍掃射藍村集。
9月,山東省主席兼國民黨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榘所部團長周遵師,將即墨縣千餘名聯莊會壯丁訓練員騙去濟南,擴充軍隊。
1938年(民國27年)
1月17日,日本侵略軍占領即墨城。國民黨縣政府官員事先棄城逃走。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另委任的縣長則寄附於游擊隊。
2月,日偽軍突襲大留村,搶掠搜尋,村民一人被殺死。
2月21日,俞家屯農民王正堅奮力劈死一姦污婦女的日本侵略軍士兵。10日後,日軍對該村進行報復,殺死民眾5人,製造了“俞家屯慘案”。
縣城淪陷後,縣內先後組建了抗日游擊隊20餘部,主要的有趙光、趙世恪部,韓炳宸、黃愛君部,孫殿斌、隋永部,紀淑和部等。各部都有國民黨軍隊編制的番號。後來,這些游擊隊在對敵作戰和反覆兼併中,有的解體,有的被收編。
2月,共產黨人袁超等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七大隊。李兆岐組建抗日獨立中隊,該部於當年12月開赴黃縣,參加八路軍。
3月9日,民先隊員周浩然率領即墨抗日義勇軍聯合國民黨第九區區隊於集旺疃村三官廟伏擊日軍,斃敵10人,焚毀汽車兩輛。
4月5日,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七大隊與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第47支隊聯合在趙家嶺阻擊日軍,激戰4小時,斃傷日軍多人。
5月7日晚,盤據藍村的日軍竄擾毛子埠(今屬七級鎮),遭到抗擊,遂於翌日調集數百人捲土重來,屠殺民眾140多人,放火燒毀了房屋700餘間。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毛子埠慘案”。
5月,侵占即墨城的日軍主力調回青島,趙世恪部等游擊隊乘機收復即墨城。4日後,日軍反撲。即墨城再陷。
6月19日,日軍飛機在牛齊埠投炸彈12枚,炸死民眾8人,傷7人。同日還轟炸了皋虞集市。
7月,“即墨縣青年抗日救國會”於泉上村成立。
8月,中共吳家嶺支部成立,吳善堂任書記。
9月,即墨縣民先大隊部於泉上村成立。
12月,青島白沙河變電所開始向即墨城供電。至1945年中止。
1939年(民國28年)
3月,根據中共萊陽縣委指示,於即(墨)萊(陽)邊區建立“中共即萊邊區特別支部”,吳善堂任書記。
4月,中共膠東區南海特委成立,中共即墨地方組織受南海特委領導。
6月1日,日偽政權將即墨縣劃屬青島市。6月27日,辦理移交手續。12月5日,即墨縣公署改稱“即墨鄉政處”。至1940年2月15日,改稱“即墨辦事處”。至1942年8月,改稱“即墨行政辦事處”。
6月,中國共產黨膠(縣)即(墨)平(度)工作委員會成立,劉宿賢任書記,9月撤銷。
7月,中國共產黨即墨縣委員會於吳家嶺村成立,吳善堂任書記。中共即萊邊區特支撤銷。
8月30日,大風雨,河水暴漲,城牆倒塌數處。
9月中旬,中共即墨縣委組織部長周浩然在八區西尖莊被叛軍姚士吾部殺害。
是年,日偽軍在全縣交通要道和重要集鎮修築據點、碉堡。
1940年(民國29年)
春,災荒,糧價暴漲。
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朱家莊地下交通站建立,它是膠東根據地與魯南根據地的地下交通站之一。至1949年該站先後安全護送過往幹部千餘人。
10月15日,日偽政權將原屬膠州第三區的東七級等8個村劃屬即墨。
10月18日,國民黨山東省保全第一旅第一團所屬之“鋤奸團”在洪山口伏擊日偽軍,擊斃日偽軍30餘人,俘獲偽警官、警察27人。
1941年(民國30年)
1月,即墨縣各界抗日救國會成立。
國民黨即墨縣政府機構設於萊陽縣境內。
夏,三伏不雨,井塘乾涸。農業歉收,許多人去東北三省謀生。
11月,根據中共南海地委指示,分別成立即墨縣職工抗日救國會、農民抗日救國會、婦女抗日救國會。
12月,中共即墨縣委決定,將全縣原10個區改劃為15個區。
1942年(民國31年)
3月16日,中共膠縣、即墨兩縣縣委聯合籌建的地方武裝——膠即大隊宣告成立。4月,改番號為南海獨立二營。9月,改編為即墨縣大隊
4月,駐即墨日軍對中共即墨地方組織進行大破壞,埠西、吳家嶺、窵莊、西河頭、神山埠、泉上、東皋埠、泊東等村共產黨地下組織遭受嚴重破壞。至11月,有共產黨員及革命幹部、民眾300餘人被日偽軍逮捕,有的壯烈犧牲。
7月,膠東軍區五旅十五團和南海軍分區部隊由平度大澤山開赴即墨西北部,開闢了即墨西北邊區抗日根據地。
9月2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即墨縣抗日民主政府於堤前村成立。崔景嵐任代理縣長。
10月3日,日偽青島市署把膠州灣北岸白沙河中心以東,包括陰島接陸地等處劃屬偽即墨辦事處。
1943年(民國32年)
3月,南海軍分區派李勇到馬山一帶發動民眾,組建起一支60餘人的武裝工作隊,控制了馬山以西的高家窪、翟家疃、李家疃等村,為向嶗山進軍建立了後方基地。
8月,即墨縣人民武裝抗日自衛委員會成立,孫培生任主任。
8月,即墨縣抗日民主政府代理縣長崔景嵐調離,李成玉繼任代理縣長。
8月5日,日偽即墨行政辦事處處長張子安調青島市鄉政處,薛從之繼任。
8月,中共膠東區委決定將即墨縣原青煙公路以東地區劃為即東縣,同時成立中共即東縣工作委員會和即東縣行政公署。崔濤任工委書記,李潤生任行署主任。
8月,組建嶗山武工隊,田世興任隊長。該部由南海軍分區參謀處長夏侯蘇民率七連護送進入嶗山中心地區,在峪村與國民黨青島保全隊一中隊遭遇,經過激戰,全殲保全一中隊。因行動意圖暴露,武工隊撤至即墨縣馬山區一帶活動。11月改編為即東縣大隊。
9月上旬,日軍進攻駐三都河(今屬萊西縣)的國民黨山東保全第一旅隋永諝部,隋部與日本軍隊展開激戰,雙方傷亡都在千人以上。最後隋部撤守。
秋,即墨縣大隊於麥戈莊伏擊日偽軍,俘日偽軍10餘人,繳獲機槍兩挺。
冬,膠東五旅十三團一部與即墨縣大隊在吳家屯伏擊日軍,殲敵一個分隊,繳獲武器一宗。
1944年(民國33年)
1月7日,即墨縣大隊由岔河往草場村移防途中與日軍遭遇,激戰中擊斃日軍1名,縣大隊副政委黑廷成不幸犧牲。
2月,中共四區區委書記江濤在北楊頭村突圍時被捕,受盡日軍酷刑而堅貞不屈,最後壯烈犧牲。繼之,該區區隊在舞旗埠被日軍包圍,傷亡慘重,區長柳元隆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春,大旱,6月才開始種穀。
4月,即東縣併入即墨縣,中共即東工委、即東行署撤銷。兩縣縣大隊合併為即墨縣獨立營。翌年二月改稱即墨縣大隊。
8月26日,即墨縣獨立營配合南海獨立團拔掉移風店日偽軍據點。
8月,中共即墨縣委根據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關於“減租減息增加工資”的指示,於移風區前古城、後古城村進行增加僱工工資試點,取得成功。
9月24日,即墨縣大隊於中間埠村阻擊由藍村到七級一帶搶糧的日偽軍,斃日軍2人,俘偽軍5人。
1945年(民國34年)
2月,中共即墨縣委書記崔濤調南海地委工作,耿福海任代理縣委書記。10月,李奎生繼任書記。
2月11日,膠東軍區部隊擊潰了盤據萊陽縣萬第村的國民黨暫編十二師趙保原部,繼之拔掉其餘全部據點。趙之殘部南竄即墨,公開投降日軍。
3月,中共即墨縣委於西八區官莊村(今屬移風店鄉)進行減租減息和動員參軍試點,實行“二五減租”和分半減息,減輕了農民負擔,提高了民眾覺悟,全村20餘人報名參軍。縣委在周圍40個村莊推廣這一經驗,全縣有200餘人參軍。
5月,中共即墨縣委於官莊村召開各界人士代表會議,代理縣長李成玉作形勢報告,動員各界人士團結一致,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5月25日,即墨縣大隊在西八區張家村(今屬移風店鄉)將特殊裝備的日軍“三角部隊”擊潰,斃日軍8人,傷多人。縣大隊副大隊長孫玉仁、連長辛鐵甲在戰鬥中犧牲。
6月16日,中海軍分區某部與即墨縣大隊配合作戰,攻克牛齊埠日偽據點,全殲守軍一個中隊,俘偽軍84人。
7月,中共膠東區委員會決定:將即墨縣重新劃為即墨、即東兩縣。同時成立中共即東縣工委、即東縣行政辦事處,隸屬中海地委。劉東岱任工委書記兼辦事處主任。
7月,中海獨立團和即東縣地方武裝配合作戰,5日,襲擊駐皋虞偽軍,激戰兩小時,俘偽軍80人。17日,又襲擊駐滿貢偽軍,經4小時戰鬥,俘偽軍80人,斃傷60人。
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駐即墨縣城的日軍拒不繳械。8月26日,膠東五師十三團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向駐即墨城的日偽軍發起猛攻,激戰3小時,全殲守城的日偽軍,即墨城獲得解放。
8月,中共即墨縣委於傅家村召開有4000人參加的抗戰勝利慶祝大會,號召全縣軍民團結起來,保衛抗日戰爭勝利果實。
8月,即墨縣政府將全縣原15個區改劃為12個區。
8月,撤銷中共即東縣工委,成立中共即東縣委,宮明山任書記。撤銷即東縣行政辦事處,成立即東縣政府。劉東岱任代理縣長。同時,成立即東縣大隊。
9月6日,駐青島日軍警備12旅團龍本一磨部千餘人協同趙保原部向解放區反撲,重新占據即墨城。
10月,中共即墨縣委在長直區范西村召開全縣區村幹部會議,檢查“反奸訴苦”、“減租減息”、增加僱工工資等工作。部署做好新解放區的開闢工作。
11月26日,膠東五師十三團和南海軍分區九團聯合作戰,於藍村擊潰向解放區進犯的國民黨第八軍一零三師三零八團一個營。
11月4日,即東縣井山區區長王立本及區幹部於永興、李福財,婦救會長李芸4人在團彪莊被該村通敵民兵勾結國民黨鄉保隊殺害。12月,店集區區委書記宋文山被集店鄉隊偷襲而犧牲。
12月,青島市職工聯合總會於即東縣北團埠莊召開成立大會。
12月,中共青島市委於即東縣孫家溝村召開全委會議,中共即墨、即東兩縣縣委書記列席參加。
是年,即東縣政府以工代賑疏浚金口港。
1946年(民國35年)
1月,根據膠東軍區命令,即墨、即東兩縣均撤銷武委會,分別成立縣人民武裝部。
2月,駐即墨城的國民黨軍姚子棟部破壞停戰協定,開槍打死解放軍在城區執勤的宋排長。中共即墨、即東兩縣縣委為揭露國民黨破壞停戰協定的罪行,發動民眾數千人舉行圍城遊行示威。
2月21日,國民黨北和鄉鄉隊於北黃埠村將紀齊儉等9名共產黨村幹部及其家屬殺害,製造了“北黃埠慘案”。
3月,即東縣大隊駐大妙山的一個排被國民黨第八軍一部和高密縣保全隊趁停戰之機包圍,全排幹部戰士慘遭殺害。
4月,即墨、即東兩縣在新解放區開展反奸訴苦運動,向漢奸、惡霸、壞分子進行鬥爭,打擊了反動勢力的囂張氣焰。
4月2日,國民黨皋虞鎮鎮隊偷襲前海東村,殺害該村村長、農救會長等幹部民眾13人。
4月22日夜,國民黨即墨縣大隊和青島保全隊300餘人偷襲駐荊疃村的湯泉區區公所,區長衣田家、各救會長趙品三等21人壯烈犧牲。
4月,南海整訓團、海防大隊於湯鰲區山東頭村(今鰲山衛鎮向陽莊)全殲國民黨第二區區公所組織的反動武裝大刀會。
5月1日,即東縣巉山區釣魚嘴村18歲的青婦隊長聶仁花,被國民黨王村區隊逮捕後,受盡酷刑,堅貞不屈,慘遭殺害。
5月9日,國民黨店集、青山等6個鄉隊150餘人襲擊店集區壘里村,壘里村民兵奮起自衛,激戰4小時,打退國民黨鄉隊的進攻,即東縣政府授予該村“民兵模範村”稱號。
5月25日,即墨縣參議會於程哥莊村召開,會議期間,代理縣長李成玉病逝,選舉馬金銘為縣長,李潤生為參議長。
5月,中共即墨、即東兩縣縣委分別成立縣學。
6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膠東警備六師八團和南海獨立團圍攻藍村火車站,經過一夜激戰,斃國民黨軍300餘人,俘400餘人,攻克車站。
6月16日,在膠(縣)高(密)即(墨)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即墨城。7月2日,解放軍作戰略轉移,即墨城再度被國民黨軍占領。
7月9日,國民黨五十四軍攻占南泉火車站。繼之,又占據馬山。
7月,即東縣雄崖區民兵聯防指揮部組織民兵自制地雷,與國民黨第二區區隊進行地雷戰,先後戰鬥22次,共斃傷國民黨地方武裝人員79人,俘21人。
7月,由於政令不一,國民黨飛機盲目空襲屬國民黨統治區的縣城大集,民眾傷亡枕藉,青島《民言報》竟以“怪機襲即墨”搪塞掩飾。
8月10日,駐南泉火車站的國民黨交通警察十五縱隊第一大隊400餘人,在大隊長王一藩率領下舉行起義,膠東軍區將該部改編為民主救國軍獨立縱隊。
8月10日,膠東警備六師八團在藍村全殲國民黨軍政部裝甲兵教導總隊二團一營戰車第一連,擊毀和繳獲坦克11輛。
9月24日,膠東軍區某部於太祉莊、河流莊、七級一線阻擊由即墨城北犯的國民黨五十四軍所屬某部,殲其一個團的大部,擊潰其另一個團。
9月28日,國民黨暫編十二師占領靈山。為奪回這一戰略要地,10月3日,膠東五師3個團向該陣地發起猛攻,全殲守軍第一團,俘該團團長及官兵600餘人,收復靈山陣地。
10月,國民黨飛機掃射段泊嵐村。
10月,中共即墨、即東兩縣縣委分別召開縣區幹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5月4日發出的《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和中共中央華東局9月1日發出的《關於徹底實現土地改革的指示》。會後,即墨縣在移風區官莊、大呂戈莊和豐臺區豐臺村進行土改試點;即東縣在華山區皋埠村舉辦土改積極分子學習班。兩縣土改運動在解放區逐步展開。
11月15日,膠東行政公署、膠東軍區聯合頒布嘉獎令,表彰戰績顯著的即墨、即東兩縣地方武裝及民兵。
1947年(民國36年)
1月24日,膠東警備三旅、軍區特務團和炮兵團攻克國民黨山東省第二綏靖區警備三旅七團據守的普東據點,全殲守軍1500餘人。
春,即墨縣立中學學生罷課請願,開展反飢餓鬥爭。
3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成立縣糧庫。
3月,中共即墨、即東兩縣縣委分別召開機關幹部大會,號召機關幹部“爬山頂,立大功,節衣縮食,集中全力支援戰爭”。會後,機關幹部開展了種春菜、節約糧食等活動。
3月,即墨縣支前指揮部成立,馬金銘任指揮。
4月,馬山武工隊於張戈莊村捕獲潛入該村刺探軍事情報的美軍士兵武頓等兩人,繳獲手槍、卡賓槍各兩支,望遠鏡兩架。
7月17日,中共即墨縣委在劉家莊召開有縣、區幹部和各村貧僱農參加的土改複查萬人大會,進一步部署土改和土改複查工作。
7月,即墨、即東兩縣解放區土改複查成績顯著:兩縣共分配沒收地主、富農土地100657畝(即墨59003畝、即東41654畝),房屋2570間(即墨1522間、即東1048間),糧食339.27噸(即墨172.72噸、即東166.55噸),耕畜432頭(即墨246頭、即東186頭)。分得土地的貧僱農41829戶(即墨20329戶、即東21500戶)。土改複查後,兩縣有2770名翻身農民參軍,發展民兵7890人。
7月,國民黨五十四軍3個團、交警二十八旅兩個團及青島保全隊等地方武裝共15000餘人,分三路向即墨、即東兩縣解放區進犯。兩縣地方武裝配合膠東軍區南海部隊,運用游擊戰、麻雀戰、地雷戰等戰術進行阻擊,迫使進犯的國民黨軍退回青島和即墨城。
7月,中共即東縣巉山區委幹部在窪里村被國民黨三區區隊包圍,在激戰中區委書記李正軒和13名區村幹部壯烈犧牲。
7月31日,即墨縣組成3500人的運輸隊。由副縣長袁明三帶領,隨軍奔赴華東前線。
8月1日,國民黨整編五十四師一九八旅、三十六旅兩個團及青島警備二旅、三旅等共7個團約2萬人,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靈山解放軍陣地發起攻擊,解放軍某部擊退了國民黨軍的多次進攻,勝利地保衛了靈山陣地。
8月,中共即墨、即東兩縣縣委分別召開緊急戰備會議,進行備戰動員,研究對策,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膠東解放區的進攻作準備。
9月,在國民黨軍大舉進犯膠東期間,即墨縣縣區幹部及民兵300餘人在護送民眾轉移後的歸途中,於萊西南縣渭田與國民黨軍遭遇,激戰10餘小時。縣公安局局長孫琪、中共劉家莊區委副書記兼區長張宣三、中共長直區委書記陳堅斌等在戰鬥中犧牲,50餘人被捕。
9月,國民黨即墨縣政府創辦《即墨日報》,不久停辦。
9至10月,國民黨還鄉團於即墨、即東兩縣分別製造了東瓦戈莊、青中埠、大壩、松樹莊、港洪水、扭河頭、窪里等多起慘案。用各種殘酷手段殺害解放區的幹部民眾1117人(即墨367人,即東750人)。
10月,即墨縣移風區官莊村婦女幹部王秀珍被國民黨軍捕去,受盡種種酷刑,始終英勇不屈,嚴守黨的機密,最後壯烈犧牲。
秋,即墨縣劉家莊、移風、豐臺、靈西、瓦前等區遭水災。
10月,即墨縣爆炸隊配合地方武裝插入國民黨統治區,4天內埋設地雷23次,斃傷國民黨軍43人,炸毀軍用汽車兩輛,受到南海軍分區的通報表揚。
10月30日,即東警衛營和王村武工隊擊潰盤據在王村一帶的國民黨軍400餘人,擊斃70人,繳獲軍用物資一宗。
11月,中共即墨縣委書記宮明山調膠東行署工作,張超繼任。
11月27日至12月3日,即東縣指揮部於臥牛山一帶阻擊北去增援的國民黨整編九師七十六旅,在華東野戰軍七縱、九縱的支援下,殲國民黨軍1個團又3個營,完成了阻擊任務。
12月7日至10日,即墨縣政府通令嘉獎對敵鬥爭有功人員:在國民黨軍進攻解放區時寧死不屈的豐臺區副區長李延良;遭國民黨兩次包圍而沒有丟失檔案的交通員姜元臣;攜帶重達25公斤檔案周鏇月余,從不叫苦的李仁奎;父親、妻子被國民黨軍殺害,仍頑強堅持戰鬥的郵遞員方盛君。
12月,即東縣縣長劉東岱調中共南海地委工作,副縣長言化午主持縣政府工作。中共嶗山工委並於中共即東縣委,原嶗山工委書記趙鐸任即東縣委副書記。
12月19日晚,國民黨藍村、南村、移風3個鄉隊共300餘人聯合襲擊移風區徐?溝村,該村民兵運用地道戰打退來犯之敵,徐家溝被譽為“鐵徐家”。
12月25日,侵占青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伍長波拉德率4名士兵乘吉普車尾隨國民黨軍北上,於即墨縣瓦前區王疃院,被南海軍分區特務營偵察連擊斃1人,俘4人,繳獲長短槍5支、吉普車1輛。
1948年(民國37年)
1月,中共即墨縣委在移風區甄家莊、中共即東縣委在金口鎮周疃分別召開縣區機關幹部大會,貫徹上級關於開展“三查三整”運動的指示,發動幹部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整頓思想、整頓組織、整頓作風。
1月29日,即東警衛營於女島全殲國民黨文山鄉的3個保隊,斃30人,俘29人。
2月,即墨縣立中學學生因一名學生被國民黨兵無故槍殺而舉行罷課,時間長達月余,迫使國民黨駐軍當局將兇手處決。
2月,即墨、即東兩縣軍民在春節期間開展殲敵立功運動,兩縣地方武裝配合主力部隊作戰60餘次,殲敵6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
3月,中共即墨、即東兩縣縣委分別召開會議,貫徹華東局關於整編運動與生產備荒救災的有關指示,即墨縣政府編制由130人精簡為50人,即東縣政府撤銷民政、教育、司法3個科,停辦全縣國小。兩縣幹部有組織地下鄉到災情嚴重的村莊與民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生產救災工作。
3月,即墨、即東兩縣抽調百餘名幹部赴南海專署駐地集結,準備隨軍南下,接管新解放地區。
4月1日,國民黨政府成立“即墨縣文獻委員會”,續修《即墨縣誌》,編纂未成,草稿散失。
4月26日,南海軍分區某部解放了即東縣鰲山衛等47個村莊。
6月22日,國民黨即墨銀行成立,7月1日開始營業。
8月29日,南海軍分區警衛營夜襲盤據即墨縣北住村的國民黨膠縣保全團兩個連,經兩小時戰鬥,斃保全團官兵百餘人,俘23人,繳獲武器一宗。
秋,海嘯。即東縣沿海1170畝農田被淹,4500畝農田被沖毀。
9月,即墨、即東兩縣政府分別召開教育工作會議,部署復學工作。會後,兩縣解放區150多所國小陸續復學。
10月27日,駐七級區湍灣村的即墨縣挪城區區中隊,被國民黨軍1個團包圍,因寡不敵眾,戰鬥失利。區中隊指導員孫善亭被俘後,英勇就義。
11月17日,即墨縣武裝部於移風店召開慶功大會,表彰在邊區鬥爭中湧現出的295名“人民功臣”。
11月,即東縣警衛營於滿貢一帶阻擊國民黨青島警備旅一團,斃該旅官兵14人,俘27人,繳獲輕重機槍3挺,軍用物資一宗。
11月8日,國民黨青島警備旅旅長顧正光率一個團在土寨村起義,受到中共即東縣委、縣政府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
12月11日,膠東部隊五師某團和即墨縣警衛營於徐家溝村南伏擊國民黨五十軍一○七師三一九團,俘少校團副及官兵460人,斃傷百餘人,繳獲美式六○炮9門、機槍33挺、軍用物資一宗。
12月,即墨、即東兩縣翻身農民踴躍報名參軍,至翌年3月,即墨縣參軍人數1033名;即東縣1919名。
1949年(民國38年)
1月,膠東軍區命令將即墨、即東兩縣指揮部所屬部隊分別改編為即墨縣獨立團和即東縣獨立團。
1月27日,國民黨三十二軍二五二師七五四團團長方本壯、副團長張德義率該團一部在惜福鎮紙房村起義,受到即東縣政府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
1月28日,國民黨即墨縣常備自衛隊總隊及各區、鄉隊,整編為第十一綏靖區獨立旅。
3月,中共即東縣委書記張超調離,賽風繼任。中共即墨縣委書記李奎生調離,周鳳鳴繼任。即墨縣縣長孫培生調離,袁明三繼任。即東縣副縣長言化午任縣長。
4月,根據上級指示,即墨縣獨立團和即東縣獨立團分別改編為華東警備第四旅第十二團、第十一團。兩縣分別重新組建縣指揮部。
4月,國民黨軍隊於煙青公路旁的和尚莊拆除房屋,驅逐民眾,使61戶180名民眾流離失所,製造了“和尚莊無人區”。
5月3日,盤踞靈山的國民黨三十二軍七六四團南逃,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靈山。
5月19日,解放軍於上疃擊潰國民黨三十二軍七六五團,擊斃280人,俘獲110人,繳獲軍用物資一宗。
5月25日,駐營上據點的國民黨第十一綏靖區獨立旅二團團長韓福德率領兩個營向解放軍投誠。
5月26日,駐守四舍山的國民黨軍兩個營向解放軍投降。
5月26日,即墨城解放。中共南海地委、南海專員公署、南海軍分區司令部進駐即墨城。下午,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司令部發布安民布告,全城秩序井然。
5月27日,湯鰲區中隊在石橋村(今屬溫泉鎮)南窪俘獲逃竄的國民黨官兵60餘人。28日,即東警衛營於青山南俘獲國民黨散兵54名。
5月底,即墨、即東兩縣政府按照政策安置外逃回歸人員,即東縣一月內安置2000餘人;即墨縣半個月內安置1052人。
6月初,根據南海專署指示,即墨縣政府、即東縣政府分別改為“即墨縣人民政府”、“即東縣人民政府”。
6月,即墨、即東兩縣分別進行區劃調整:即墨縣由原12個區改劃為15個區3個鎮;即東縣由原14個區改劃為13個區。
秋,即墨、即東兩縣新區先後建立村農會組織。
7月,北海銀行南海支行接管原國民黨即墨銀行,組建“北海銀行南海支行即墨辦事處”。翌年,改稱中國人民銀行即墨支行。
9月,即墨、即東兩縣人民政府分別於駐地舉辦新解放區國小教師及賦閒知識分子訓練班。從中選拔錄用人民教師927人(即墨490人,即東437人)。

即墨縣誌(清)


1840年(道光二十年)
鴉片戰爭爆發。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春,大風揚沙,漫天飛雪,凍死多人。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1月,夜間電閃雷鳴,雪花大如手掌。
是年,置學田930畝,歸勞山書院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
夏,暴風雨,不少樹木被拔倒。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
11月10日,風雨交加,天色昏黑,冷得出奇。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
2月,彗星出現。
1850年(道光三十年)
春,天空降落紅沙,積地一尺多厚。
1851年(鹹豐元年)
秋,蟲害,發生饑荒。
1853年(鹹豐三年)
縣內士紳於城南一帶舉辦“團練”。
1857年(鹹豐七年)
秋,蝗蟲吃谷、咬人,人們只好在夜間收穫。饑荒發生。
1859年(鹹豐九年)
春旱,秋季發生螟害。
是年,清政府於金家口設厘稅局,並於青島口、女姑口設分局。
1860年(鹹豐十年)
10月,彗星出現在西北,長貫天空。
冬,大群沙雞遍野覓食。
1861年(鹹豐十一年)
6月,彗星出現在北斗方位。
8月,流星南飛,密如線縷
9月,捻軍入境,逼近縣城關廂,縣令李淦、參將鳳崗督率紳民拒守50多天,捻軍撤去,雙方都有傷亡。
冬,瘟疫流行。當年減半徵收租稅。
是年,清政府設東海關於煙臺,同時派員抽收金家口等港口的稅務。
1862年(同治元年)
秋,瘟疫流行。
1865年(同治四年)
秋,大水,沽河堤決口。
是年,東海關設金家口、青島口兩處分關,並於女姑口、滄口、沙子口、登窯設常關分卡和代辦處。
1867年(同治六年)
夏,捻軍由東平縣戴家廟渡河,10天左右後到達即墨。守軍倉促無備,捻軍占領了全部村疃,並多次攻城。縣令楊洪烈、參將興瑞督率紳民拒守。捻軍駐紮在嶗山、靈山一帶和沽河兩岸,一月多才撤去。當年減半徵收租稅。
1868年(同治七年)
春,發生饑荒。
1871年(同治十年)
建義學於縣城西門外。
1872年(同治十一年)
《即墨縣誌》續成,翌年正式刊印發行,全書8本12卷。該志是即墨縣歷史上第四次編修的志書。
9至11月,重修建於乾隆五十二年的勞山書院。
1873年(同治十二年)
發生蟲災,農業歉收。
12月,發生玉皇廟教案。
1876年(光緒二年)
三伏不雨,禾苗乾枯,處暑後才開始下雨,農民只得改種蕎麥。
北鄉饑民結夥向地主大戶借糧,搶金口糧店。知縣宮本昂率衙役前往鎮壓,拘捕饑民首領站籠示眾。
1877年(光緒三年)
春,饑荒嚴重,饑民以草根、樹葉、樹皮和屋上的爛草充飢,許多人餓死。
1879年(光緒五年)
6月7日,大雨如注,張公堤潰決。13日又降大雨,雷迅風烈,樹木被摧折,城南門吊橋被沖毀。
7月2日,縣城周圍,風烈雨暴,拔樹倒屋,屋瓦飛擲數里外。9日,大沽河漫溢,劉家莊、欒村(今藍村)等地,平地水深數尺,農作物被沖毀,人畜死傷甚多。
秋,興建考院。
1882年(光緒八年)
秋,有星光芒象展開的白絹,10餘天后才消失。
12月,大雪,深五六尺。翌年1月,雪融冰消,河水漫溢,橋樑破壞嚴重。
1892年(光緒十八年)
6月13日,龍捲風從城南來,徑長約一二丈,高四五丈,風過處樹拔瓦飛,折向東去而消失。
1894年(光緒二十年)
4月,即墨知縣楊德成得知李鴻章將巡視膠澳,費銀3000餘兩,預備盛饌接待。由於天熱,食物變質,全拋棄海中。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
東海關監督在金家口設正辦委員。
清軍一部由青州移駐金家口。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
11月14日,德國藉口曹州教案派艦隊司令棣利士率軍艦4艘,侵占膠州灣。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
1月上旬,占領膠澳租界的德軍入侵即墨城,駐紮在文廟及西關質庫。同時,派兵侵占欒村。
1月23日夜,居民李象鳳於城西門裡殺死一名酗酒鬧事的德兵,德軍迫使知縣朱衣繡將李處死。
3月6日,李鴻章、翁同和與德使海靖簽訂屈辱性的《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將包括即墨南部地區的膠州灣沿海一帶劃為膠澳租界。
3月,在京會試的舉人因即墨縣文廟的孔子像被德軍毀壞,聯名上書清廷,要求懲治禍首。後經交涉,德軍首領以賠禮道歉了事。知縣朱衣繡因匿而不報被革職。
德國傳教士盧威廉受德國信義會派遣來即墨設會。初在西關租房,1905年在城南花園村建教堂、辦書院,在胡家村南設醫院。
金口際泰商號開始辦郵務。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
縣郵政局始設於縣城共濟街。
4月14日,發生“河流莊教案”。
鞏顯桂率領湍灣大刀會武裝襲擊駐南泉的德國侵略軍。
7月,設膠海關於青島。原由東海關在即墨所設之女姑口等分關分卡劃歸膠海關。
蟲災,谷穗與秸葉均被蟲子吃光,蟲群爬滿街頭牆壁,城垣幾乎不辨磚石。糧價陡增數倍。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
西北鄉民為稅契事聯合千餘人,手持棍棒去縣署請願,到馬神廟時10餘人被知縣周永拘捕。民眾忿甚,便入城圍攻縣署要人,又被捕去10餘人,雙方相持不下,省、府得知後,怕事態擴大不好收場,便革去周永職務,釋放被捕民眾。
7月30日,德騎兵20餘人侵犯縣城,知縣指示將城門關閉,德兵從東門城牆爬入城內,槍殺居民趙啟。隨後,闖入縣署,挾持知縣許涵敬見其長官。許不畏強暴,據理爭辯,迫使德軍道歉。
翌日,德兵百餘人由軍官舒來率領闖入縣署,向知縣索賠軍費白銀4000餘兩。
9月,德軍騎兵巡邏隊侵擾桃源河畔戴家莊一帶。大刀會首領戴秀珍、劉殿訓率領大刀會眾截擊德軍。戰鬥中大刀會員犧牲12人,傷4人。
秋,周家疃村民周敦厚及其子周米向德軍密報周家疃(今屬靈山鎮)有義和團,並引領德兵戕殺該村村民9人。萊州知府裘祖誥將周敦厚當堂杖斃,周米站籠殞命。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
4月8日,膠濟鐵路的南泉、藍村火車站落成。
7月,譚希麟朱延春聯合東北鄉民眾萬餘人分兩路進城,進行抗稅鬥爭。知縣王萬甡驚悸吐血而亡。萊州知府裘祖誥被迫答應鄉民取消額加稅契款的要求。事後,尋機將譚希麟逮捕,解往濟南監禁。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嶗山書院”改為官立“皋虞學堂”。
6月24日,地震。8月10日,又震。
抗擊德軍的民眾首領傅二被即墨知縣殺害於縣城。
1904年(光緒三十年)
即墨師範傳習所成立。
德國柏林基督教會於城南花園村創建私立萃英書院。1914年停辦。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
春,設育才學堂於考院。
縣警察局設立。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
同盟會員西園等人在藍村成立“膠萊公學”,進行反清革命宣傳。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即墨鄉土??》由周銘旗編纂成書,分上下兩卷,未曾刊印。
電報局開辦,設於縣城西門裡。
1909年(宣統元年)
4月,縣城至馬山一帶東西約10公里、南北15—20公里的區域遭受雹災,農作物被毀。
1910年(宣統二年)
王作梅、李中法等在嶗山馬官場創辦嶗山森林有限公司。
縣商會成立。
春,藍村發生鼠疫,死亡百餘人。
1911年(宣統三年)
春,縣議會成立。
夏,大雨,淮涉河(今墨水河)石壩被河水沖塌數處,城垣西南隅塌陷30餘米。縣西部地區遭受水災。
10月,辛亥革命爆發。
清同治版《即墨縣誌·大事》選錄

上古
軒皇一登勞盛山。(見《四極明科》)

平王四十九年八月,紀人伐夷。夷在城陽壯武縣。
烈王七年,齊侯封即墨大夫。
赧王三十六年,燕侵齊,即墨大夫死之。田單保守即墨,大破燕軍。

始皇二十八年,登勞盛山。望蓬萊,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入海求仙人。

高祖四年,齊王田橫敗保即墨島中。尋,奉詔詣洛陽,未至自殺。二客從之。其島居五百人皆不屈死。
武帝太初四年四月,幸不其。(詳《古蹟》)
帝宣神爵三年,以方士言,祀太室於即墨。
新莽始建國元年,徐鄉侯劉快起兵,以數千人攻即墨,敗,死之。
東漢
建武三年,拜張步為東萊太守。步,不其人。漢兵起,步亦聚眾數千。劉永拜步輔漢大將軍,督青、徐二州,遣將徇泰山、東萊、膠東、北海、濟南諸郡,皆下之。建武三年,永敗。步獻魚請降。帝以步為東萊太守。後,劉永立步為齊王。步受永命屯歷下。詔大將軍耿弇攻破之。步乃斬蘇茂降。封步安邱侯。八年,步復謀叛,為琅琊太守陳俊所斬。

太康六年三月戊辰,齊郡臨淄、長廣、不其等縣隕霜殺桑麥。
宋(劉宋)
義陽王景平元年,檀道濟軍臨朐。魏叔孫建等燒營而遁,道濟以糧盡不能追。竺夔以東陽城壞不可守,移鎮不其城。
明帝泰始三年,沈文秀攻青州刺史明僧皓。帝遣輔國將軍劉懷珍救之,進至黔陬。文秀所署長廣太守劉桃報,將數千人戍不其。懷珍軍於洋水,遣王廣之將百騎襲不其,拔之。
泰始四年,魏慕容向曜圍青州。刺史沈文秀守東陽。帝所遣救兵不敢進,乃以文秀弟文靜為東青州刺史,由海道往救,文靜至東萊不其城,為敵所遏。因保城自守。未幾,不其城陷,文靜見殺。
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二年正月,兗州王伯恭聚眾起勞山,稱齊王。東萊鎮將孔伯孫討斬之。
孝武帝大明元年六月庚子,白兔見即墨,獲以獻。

文帝開皇十四年冬,彗星孛於虛、危及奎、婁。
十六年,福臨寺產靈芝數莖,奉敕建僧舍500間。
文帝開皇十六年,徒即墨於今治,兼有不其、皋虞地。
後唐
莊宗同光二年九月,萊州奏:即墨李夢室內柱上生芝草二本,畫圖以進。
明宗長興三年,萊州奏:即墨王友家生芝草,一本三莖,分兩歧,上漸相向成片而圓,高尺余。

徽宗嘉定六年,楊安兒掠莒、密。金行省官討亂,殺安兒於即墨。

宣帝興定三年,李全寇即墨,完顏僧壽敗之。
宗年,即墨移風寨得日本民七十二人。因糴糧遇風飄至中國。詔給以糧,俾還本國。

世祖三十一年四月,雨雹。
成宗元年四月,雨雹。
順帝至元五年七月,蝗。
六年二月,地震。
順帝至元十一年,知縣董守中建縣治並儒學。
二十七年,彗星出胃。毛貴掠即墨。

洪武四年,設栲栳司巡檢。知縣劉堅建城圍一里,舊圯。官僦民舍居之,原縣南雙塔口、西北移風寨有巡檢司,俱於洪武三十一年裁革。
洪武六年夏六月,倭夷入寇即墨、諸城、萊陽,沿海居民多被害。詔近海諸衛分兵討之。
十七年,遣信國公湯和築沿海衛城。
二十四年,蝗,大飢。
二十五年春,割平度移風等三鄉隸即墨。
建文三年,飢。縣主簿周岐鳳請奏蠲戶口鹽鈔,得免。復出令勸借雜糧。
永樂二年,設即墨營城南金家嶺
永樂十八年,妖婦唐賽兒作亂,寇即墨,城陷。邑人皆潰。賽兒,蒲台民林三妻也。夫死,祭墓山麓,得妖書、寶劍,遂削髮為尼,自稱佛母,能剪紙為人馬。奸人董彥杲等率眾從之。朝廷遣柳升進剿,賽兒遁去。後捕得下獄,三木被體。俄,皆自解而逸。
十九年,發山東丁壯運糧宣府。
宣德八年,移即墨營縣北十里,添設把總。
天順八年,大飢。
成化八年,大飢。
正德元年七月壬戌,火光墜民家,化為綠石,圓高尺余。八月丁已,鰲山衛地震,聲如雷,城垛壞,以後屢震。十二月癸亥。三標山石崩。
六年春,流賊劉六等猝起北海,所至皆破,獨墨城七攻不克。賊憤甚,乃夜襲,陷即墨營。將領李勛死之。復圍城,知縣高允中督眾拒守,射死賊偽大王朱輔,遂遁去。
嘉靖三年春正月,地震。
嘉靖三年,易文廟塑像以木主。
八年,大稔
十一年,飛蝗蔽日,大傷禾稼。
十七年,大水。
十八年,大荒。粟價六倍於常。
十九年春三月丙辰,有星如彗,長丈余,歷胃室壁;閏月丙辰朔,入婁。
二十年,大稔。
二十九年,大水,河泛至城。
三十九年,禁萊州商販往來遼東。
萬曆元年,戶科賈近三試行海運,至山東即墨福島,異常風雨,壞糧船七隻,哨船三隻,漂沒糧米五千石,淹死丁五名,遂罷海運。
萬曆二年,改設守備。
三年,清丈田畝。
七年,麥兩歧。
八年,詔括田。
九年,勘戶口。
十二年,飢。
二十一年,大水。
二十二年,大飢,人相食。
二十七年閏四月,詔除東征加派田賦。
四十三年,大飢,人相食。尋又大疫,屍積如山。
四十四年,山東盜大起,加田賦。
四十七年,再加田賦。
天啟五年,榜示東林黨人姓名,頒示天下。
崇禎元年,增田賦充餉。
崇禎五年春,孔有德圍萊州。八月,知府朱萬年死之。即墨警。
十三年,沙雞遍野,大飢,人相食。
十七年甲申春,李自成破京師。偽官至即墨,為紳士所誅。是年,土寇蜂起,邑人郭爾標作亂,聚眾數萬,樹柵二十餘處,圍縣城環攻。官紳守御數月,圍不解。最後楊公遇吉以二十八騎偷渡賊壘,乞援萊郡。會大清定鼎,遣兵至墨,誅渠魁。賊始平。
國朝
順治四年秋,暴雨連綿,水與城齊,民舍傾頹,漂流浮屍積道口,路決為河。
七年,飢。
十年,膠州總兵海時行作亂,墨城戒嚴,城門晝閉。
十二年,移諸城分汛千總隸即墨。(今改為把總)
十二年,飢。
十五年,移即墨營駐縣城。
十八年,棲霞土寇於七作亂,賊先鋒李冒子掠至沽河,參將劉國玉擊卻之。
康熙七年六月,地震,盪如漂舟,聲如殷雷,城郭屋宇崩頹無算。
九年冬,大雪,奇寒,樹木多凍死。
十一年五月,地震。大蝗蔽天。
十四年四月,隕霜殺麥,復生,大獲。
十八年,旱。飢。
十九年十月,彗星見西方,光如白練,一月始滅。
二十三年,麥兩歧,谷三歧。
三十五年,大水,陰雨六十日。
三十六年春,大飢。放賑。
四十二年秋,大水,道口堤決。(按:道口,故適膠路也。順治四年,河水西泛,築堤捍之。至是,堤決,河直西行,不復繞城北流矣。)
四十三年春,大飢。疫。餓莩相望,草根木皮立盡,人相食。蠲免本年錢糧。
五十二年,蠲錢糧,歷年舊欠亦並免徵。
五十八年,自六月至七月,大雨連綿,禾黍豆苗多浥爛。
五十九年春,飢,知縣段昌總捐資賑之。
雍正六年,革金、復二衛學,(明季,山東兵荒,金州、復州士子寄食萊境者,舊設學額附府學肄業,墨士間亦與焉。至是,學使王世琛以舊學已有二衛,不應重設,遂題革之。自是墨無入金、復者。)
雍正八年,鹽課攤入地畝。
雍正十二年秋,大水,民舍多衝沒。
十二年,裁鰲山衛、雄崖所、浮山所,歸併即墨縣。衛、所屯地錢糧,舊由守備、千總徵解都司奏銷。雍正三年,都司裁缺,歸府督催。至是,總督王士俊題準裁併。將鰲山衛原轄三屯,雄崖所原轄六屯,浮山所原轄四屯,分並即墨。丁地錢糧稅課谷石俱屬縣管。生員亦隸本縣儒學。惟廩貢及入學名數仍照原額,但注“衛”字別之。舊設教授、守備、千總等官俱裁,乃設巡檢、千、把,添兵防守。
乾隆七年正月,彗星見東北。
八年三月,彗星見西北。
十一年夏,大水,禾豆傷。牛疫死。
十二年,自春至五月不雨,秋復澇。民大飢,官設粥廠賑之。
十三年五月,旱。蝗。飢、疫彌甚,民多逃亡。
十四年,邑西偏大雨雹。
十四年,定文廟樂舞生。(引贊生八名,樂生三十六名,舞生三十六名,備補二十名。)
十九年二月,大風雷雨。秋,復傷牛。十二月,大雷雨。
二十年七月,風雨害稼。
二十二年冬,雷。
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大風雨一日夜,木盡拔,禾更損。雄崖所飄來高麗漁船一隻,船上六七人。
二十八年,大稔,麥兩歧,高梁一本七八穗。
二十九年五月,西南鄉蝗蝻不驅盡入海死。
三十一年夏六月,大雨三日,西南城垣頹。
三十三年春三月,日夕有火球經天。西府調兵。
三十六年夏,旱。蝗。
三十九年,西警,即墨戒嚴。
四十九年,移浮山司巡檢駐東平州彭家集。
五十年,蝗。旱。餓莩遍地。
五十一年春,大飢。秋,大疫。散賑
五十五年夏六月,大雨,城垣頹。七月,大水,淮涉河漲與城齊。
五十六年,沽河水溢,欒村居民廬舍損其半。
嘉慶七年,蝗。
十一年,河溢。
十四年,以故江蘇知縣李毓昌冤雪,御製《憫忠詩》三十韻,加知府銜致祭,並命山東巡撫刊碑,樹立其處。聖主褒忠殊榮異數,真曠典也。
十六年夏,大旱。飢。秋,大水。
十七年春,大疫。夏,淫雨害稼。大飢,餓莩載道
二十五年六月朔,日食既,見星。十一月,大風雪。
道光元年夏四月,大星晝見東南。秋,蟲災,旱。七月始種豆。復大水,大疫。
二年,飢。豆無收。
七年秋,大水。
八年秋七月二十六日,風雨,車輪有飛空者。
九年冬十月二十三日,地震。
十二年,飢。
十四年春,雪澤潦麥。五月十二日,大風自西南來,映地俱赤,熱如火。
十五年夏,淫雨,沽河溢。秋,潰堤傷稼。大飢。
十六年,春旱。夏多雨,秋稼不登。大疫。
十七年,春旱。大飢。道殣相望,民多流亡。
部分內容參考 青島微塵網 www.qdwcw.co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