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戰

阪泉之戰

坂泉之戰是中國上古時期傳說中的一場戰爭,見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征服中原各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坂泉進行的一次戰爭。坂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發生在華夏集團活動地域的東半部,較靠近東夷集團分布區,保存傳說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坂泉之戰曾見載於春秋時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於內亂,周王出奔於鄭國,次年狐偃建議晉文公“求諸侯,莫如勤王”。晉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坂泉之兆”。後來司馬遷“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收集民間傳說並進行實地考察,復原了坂泉之戰的歷史過程。

背景

阪泉之戰畫像阪泉之戰畫像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

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坂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由此可知坂泉之戰發生於神農氏時代之末,由原始農業的發明所開創的全盛時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為物質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日益增多,給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威脅,社會分化日益加劇,氏族制度的習慣法對於調節社會矛盾已顯得無能為力了。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戰爭,旨先是親屬部落聯合在一起,結成聯盟,進而又結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武力強大的黃帝部落用暴力征服不順從者,根據“以力為雄”的原則,成為享有很高威信的“酋豪”,很多較弱小的部落紛紛投靠,以求得保護。然而活動地區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討,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樣想占有雄者的地位,為此,兩強相遇,黃帝、炎帝間終於發生了坂泉之戰。

這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因為據《國語·晉語四》記載,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於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遊西偏北的杜林,於今武功入渭。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

,另一個發祥於姜水,在今陝西境內的渭水上游一帶,今寶雞尚有清姜河

,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闢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台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後裔。

黃帝畫像黃帝畫像

黃帝,姬姓,傳說他都有熊,即今河南新鄭,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炎帝,姜姓,是發祥於姜水的那支

古族後裔。不過由於兩漢之際,曾對傳說時代的古史系統進行了一次大整理,此後記載中多見“炎帝神農氏”的用語,因此長久以來,對坂泉之戰與黃帝對陣的一方究竟是誰,曾有不少歧義。傳統的說法是黃帝與“炎帝神農氏”作戰,因此近人提出這場大戰應是“炎黃之戰”,在北京延慶坂泉村建“炎黃聯合紀念碑”,這實為歷史的誤會。就司馬遷撰寫的《史記》看,西漢以前的傳說中,炎帝與神農氏本不是一個人,如《五帝本紀》載坂泉之戰經過,說因神農氏世衰,對諸侯間相侵伐“弗能征”,黃帝、炎帝才代之而起,互相爭戰。清代學者崔述注意到,“前文言衰弱,凡兩稱神農氏,皆不言炎帝,後文言征伐,凡兩稱炎帝,皆不言神農氏”,可知與黃帝戰者自為炎帝,與神農無涉;其後又有“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此處又不言炎帝,可知帝於黃帝之前者是神農,與炎帝無涉

。此後一些學者進而考證了“炎帝神農氏”這一用語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將坂泉之戰的黃帝、炎帝稱之為“黃炎”早在戰國典籍上就已流行了,而“炎黃”一語的出現較晚,代表了與“黃炎”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坂泉之戰是黃炎之間的戰爭,不能稱“炎黃之戰”。還有研究者認為黃帝、炎帝既然同源共祖,姬、姜兩姓又世為婚姻,因而不應自相火併,坂泉之戰與黃帝對陣的不是炎帝,而是伐滅了炎帝並襲用其名的蚩尤,或說坂泉之戰就是涿鹿之戰在傳說中的分化,訛傳。

然而,黃帝、炎帝雖是遠緣親屬部落,但坂泉之戰時,距兩部落先祖從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來,又沿不同路線東漸之時已很遙遠了,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發展已瓦解了血緣親屬同生共死的古老團結,形成“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的新觀念,那么這種遠緣親屬部落間的爭雄戰爭應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這時的部落很多,戰爭也很多,有大量的考古發現為證,口耳相傳的歷史,在流傳過程中既會有分化,也會有綜合,坂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的某些記載即使有相通之處,也不能論定就是一場戰爭。

舊址

地點一

阪泉之戰阪泉之戰

許多學者指出,坂泉之戰的地點,在今山西運城市。理由是,運城的解州鎮,在春秋晉國時稱解梁,漢代設定解縣。據《解縣誌》說:解梁古時曾稱作涿鹿。

地點二

第二種證據就是,從如今的地圖上來看,炎帝的都城是蒲坂,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是在今日的鄭州市軒轅丘,而運城正好處於兩者之間,離永濟相當近。

地點三

還有的說法認為,當時是黃帝突襲炎帝,才取得決定性勝利,所以運城解梁的說法更比較可信。如果認為他們是在河北涿鹿的話,那么這兩個兩個大帝故意北上開戰,是很不合情理的。莫非他們是故意在蚩尤面前顯威風不成?所以運城解梁,最有可能是“坂泉之戰”的交戰地點。

歷史傳說

黃帝打敗炎帝之後,許多諸侯擁戴他當天子。炎帝的許多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蚩尤是炎帝的孫子。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個個銅頭鐵額,拿石頭、鐵塊當飯吃。蚩尤原來臣屬於黃帝,可是炎帝戰敗後,蚩尤在廬山腳下發現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劍、矛、戟、盾等兵器,從此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蚩尤聯合風伯、雨師和夸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最後蚩尤在涿鹿戰敗,被應龍捉住,遭黃帝械殺。

現狀

現在在黃帝擺星斗七旗陣的地方,原有個村子,是歷史上的古坂泉村,後來改稱“七旗村”,隨著歷史的變遷,村子上下沿河居住有一里多長,最後以泉為界,上游叫“上七旗”,下游叫“下七旗”。

阪泉之戰阪泉之戰

文獻記載的坂泉舊址在今天延慶縣下坂泉村,到實地探訪,稱得上歷史遺蹟的,只有村北的清代老龍廟遺址,遺址上只留下一株二三百年樹齡的油松。後來偶然在村東南的一片荒野中,發現了一座古代要塞遺址。從軍事的角度看這裡背山面野,進可攻退可守,處在媯水河與海坨山之間,地當交通要衝,在這裡發生激戰是順理成章的。這裡恰好是老坂泉村的位置。原來1958年為修建宮廳水庫,把坂泉村移到了現在位置較高的地方,這裡就被廢棄了。坂泉之野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大的古代烽燧遺址,方方正正,有十餘米高。這座夯土台原來是包磚的,估計建於明代。後來磚被拆走,解放後又一度被改為磚窯,現在已經隨著坂泉村的遷移而被廢棄了,台頂成了一大群野鴿子的棲身之地。台下是一個小湖,蘆葦成片,小湖的出口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台東南還有城牆遺蹟,並有一眼古井。 更為奇妙的是,這裡平地出泉,附近有大小泉眼十幾個,即使在冬季依然有極大的水量,這大概就是坂泉名稱的由來吧。也有傳說河北諑鹿黃帝泉亦稱坂泉。歷史學家魏開肇先生和歷史學家尹均科先生說:“黃帝時代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創興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在延慶大地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這不能不令延慶人民引以自豪。

地點分析

坂泉之戰的地點,一種說法認為在河北涿鹿東南。也有說在今北京延慶。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坂泉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

理由有二:解州鎮春秋晉國時稱解梁,漢代置解縣。據《解縣誌》記載:解梁古時曾稱作涿鹿, 第二,從如今的地圖看,炎帝的都城是蒲坂,即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黃帝居於軒轅之丘”,是在今日鄭州市軒轅丘,而運城正好處於兩者之間,離永濟相當近。有個說法是黃帝突襲炎帝,取得決定性勝利,那么運城解梁的說法就比較可信。如果是河北涿鹿的話,那么兩個大帝得故意北上開戰,不合情理。所以運城解梁是最有可能的坂泉之戰地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