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故里

軒轅故里

軒轅故里,位於甘肅省清水縣新城區,中山路北端軒轅大道。是軒轅黃帝誕生和早年生活的所在地。“軒轅黃帝故里·華夏文明之源”特色文化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標誌性文化區域。軒轅故里,自明朝修建軒轅故里祠以來,歷史有毀有修。1943年被國民黨駐軍拆除,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廟前曾樹有“軒轅故里”石碑,系明朝學者胡纘宗所題;後又經2006年至2015年這幾年的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軒轅故里景區。軒轅故里景區古遺存的有軒轅丘、軒轅溪、軒轅石、“軒轅窯”石碑、“軒口窯”石碑、古三皇廟、軒轅坑和軒轅台周圍直徑1米多的千年古橡樹。新建的景觀有軒轅廣場、軒轅大道、軒轅湖、軒轅橋、軒轅宮、軒轅祠、軒轅大劇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軒轅故里軒轅故里
史記·封禪書》:“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周官》:“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祠皆聚雲。”
《漢書·郊祀志》:“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漢書·李廣傳》:“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唐顏師古註:“雍之所在,地形積高,故云上也。”唐杜佑《通典·州郡部卷第一百七十三》:“好畤本漢舊縣,因古好畤祠為名。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好畤縣城在縣南十三里。隋太子莊陵城。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二》:“以雍州積高,神明之奧,故立畤以郊上帝諸神也。”
軒轅故里,軒轅丘是軒轅黃帝出生的地方,至今還有三棵千年古柏生長著,據說是軒轅黃帝親手種植的。一後人為紀念這位功德一世的人文始祖,在軒轅丘修廟塑像,起名“三皇廟”,廟前建有戲台,每年要在軒轅黃帝出生的這一天過廟會、唱戲。當地的老百姓都稱軒轅黃帝“三皇帝”、“軒王爺”。把山門鎮至白河村的一條大峽谷叫“三皇溝”。
早年,在三皇溝曾建有三皇廟。20世紀70年代修梯田時,曾在廟基上出土過瓦礫磚塊。
1993年春,三皇溝村民犁地時,翻出過兩塊方磚。據當地年長的村民說,三皇溝原蓋有三皇廟,對面有戲台。後來,由於交通不便,三皇廟先移到縣城窯莊溝,後移建到永清堡下。
1943年,被國民黨駐軍拆除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
1952年,有位老紅軍住過家。至今人們把永清堡後的地方稱作“三皇廟塬”。廟前曾樹一“軒轅故里”石碑,系明朝學者胡纘宗所題。
2006年,歷史40天擴建軒轅廣場,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
華國鋒親筆題寫“軒轅故里”題詞和廣州美術學院潘紹棠教授設計的軒轅塑像。
2010年至2015年,修建了軒轅橋、軒轅宮、軒轅祠、軒轅劇院等景觀。

歷史記載

軒轅故里軒轅故里
據《水經注》記載:“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東七十里,就是清水縣山門鎮的白河村,該村之旁有軒轅谷,俗稱三皇溝。按史籍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其父少典是有熊國國君,其母為有嬌氏之女,名附寶。相傳黃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閃電繞著“北斗樞星”,竟感而有孕,懷胎24個月生下黃帝。黃帝“生而神靈,幼而徇齊,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其實,黃帝出生的感生神話是上古時代許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徵,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跡”而生伏羲,商人始祖契為有城氏之女吞玄鳥蛋而生,周人始祖后稷為其母姜螈踐“巨人跡”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為食玄鳥蛋而生等。這類神話,正反映了黃帝出生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主要景觀

軒轅故里軒轅故里
軒轅故里景區位於甘肅省清水縣新城區,中山路北端,軒轅大道以南,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包括軒轅廣場、軒轅大道、軒轅黃帝雕像、軒轅橋、軒轅大劇院、軒轅湖等一批具有豐富軒轅文化內涵的市政設施。華國鋒親筆題寫的“軒轅故里”題詞和廣州美術學院潘紹棠教授設計的軒轅塑像,既弘揚了軒轅文化,又提升了廣場的文化品位。
軒轅湖
軒轅湖公園暨水舞廣場位於清水縣牛頭河北岸,總占地面積8.7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2平方米,綠化面積5.8平方米於2013年8月建成向市民開放。該公園集健身休閒、文化娛樂、公共活動功能於一身。內有溯源橋、始祖橋、中華橋、九州橋、龍源橋5座橋樑和環湖路構成了瀏覽通道,設計有雕塑、噴泉、文化柱、景石、水榭、塑石硤谷、涼亭、假山、水車等景觀元素,建有竹林、美人蕉園、玉蘭園、牡丹園、月季園,湖體呈“龍”字和湖水入口“中”字造型,堆砌的軒轅丘山體,把軒轅黃帝與中華文化有機結合,體現了清水作為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軒轅廣場
軒轅廣場位於清水縣新城區,中山路北端,軒轅大道以南,背靠軒轅湖公園,總用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於2006年5月修建完成投入使用,中心集散廣場1.5萬平方米,廣場外圍人行道3998平方米,環行道路4253平方米,舞台330平方米,綠化7545平方米。廣場以旱噴為中心,用軒轅雕塑、噴泉、階梯水池、舞台延伸空間,用綠化植物、弧形噴泉分割空間,組成休閒、疏散環境。廣場套用各種豐富變化的空間,既弘揚古代文化,又體現休閒娛樂。

祭祀典禮

清水縣委、縣政府決定於2017年6月25日(農曆六月初二)至7月3日(農曆六月初十)舉辦“2017年清水縣軒轅文化旅遊節”,為期9天。

古遺址

軒轅谷

軒轅谷,亦稱三皇谷,俗名三皇溝,在今清水縣山門鎮白河村。隨著旅遊業的蓬勃興起,三皇谷景區也得到大規模開發。2003年7月,三皇谷被正式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是清水縣繼溫泉省級森林公園之後的又一處省級森林公園。
清水縣是“軒轅故里”,文獻中屢有記載。史稱“有嬌氏以戊己日生黃帝於天水”。晉郭璞pǔ《水經》載:“帝生於天水軒轅谷。”《甘肅通志》載:“軒轅谷隘,清水縣東七十里,黃帝誕此。”《直隸秦州新志》載:“帝生於軒轅之丘,名日軒轅,今清水縣有軒轅谷。”《甘肅省志考異》中載:“軒轅谷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帝生處也。”清水古稱上邽,又屬天水郡管轄。故史料中所說的天水軒轅谷,實際上就是清水軒轅谷。各種縣誌亦均有記載,“軒轅谷,東南七十里,黃帝誕於此。”黃帝“生於姬水,長於壽邱”。宋.羅泌博考眾說所著《路史》,該書注中有壽邱在上邽語。這些史實與成紀為伏羲、女媧生地,寶雞為炎帝生地互相印證,有助於證明渭水流城為華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早年,清水縣在三皇溝曾建有三皇廟。20世紀70年代修梯田時,曾在廟基上翻出過瓦礫磚塊。1993年春,三皇溝村民犁地時,翻出過兩塊方磚。據當地年長的村民說,三皇溝原蓋有三皇廟,對面有戲台。至今,村民稱軒轅黃帝為“軒王爺”或“三皇爺”。後來,由於交通不便,先移到縣城窯莊溝,後移建到永清堡下。1943年,國民黨49師駐清水時,拆除三皇廟,蓋了碉堡,剩下一廂房。1952年,有位老紅軍住過家。至今,人們把永清堡後的地方稱作“三皇廟塬”。廟前曾樹一“軒轅故里”石碑,系明朝學者胡纘宗所題。清水縣城在民國時稱“軒轅鎮”,解放初稱“軒轅區”。縣城北2公里處的上邦鄉李崖村有兩孔窯洞遺址,日“軒轅窯”,亦稱“軒口窯”,相傳為軒轅之母攜帝棲居之所。解放前後,窯洞有畫廊。此處斷崖處有大量的細泥,壁薄紅色的龍山齊家文化陶片、灰坑層多處,屬龍山齊家文化遺存。考古證明,龍山齊家文化與黃帝同時代。
黃帝時代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特別是仰韶文化的繁榮,造就了當時的酋邦文明,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軒轅黃帝是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據史書記載,可以確認至少他的早年生活是在清水渡過的,清水因之稱為“軒轅故里”當非妄語。

軒轅黃帝

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黃帝(英文:Thehuangdi;Yellowemperor)(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居軒轅之丘(在今天水清水縣),故號軒轅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黃帝陵寢

黃帝陵,是華夏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漢武帝大祭更是推向了歷史的第一個高潮,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典的場所。
近代孫中山曾親自書寫祭文,國共合作時期毛主席親題寫祭文,蔣介石題詞,促成國共合作。
每年的清明節祭祀黃帝大典已經成為“中華第一大典”,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共同瞻仰和祭祀黃帝的場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軒轅故里,隸屬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隴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頭河流域。東界陝西省隴縣、寶雞,南連麥積區,西接秦安縣,北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毗鄰。在北緯34°32′至34°56′,東徑105°45′106°30′之間。西南經清麥公路至天水火車站44公里,西經雲山鎮至秦安縣城77公里,北經清張公路至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47公里,西南沿清麥公路經北道埠至天水市人民政府駐地秦城區63公里,西距省會蘭州市395公里,東經陝西省隴縣至西安市380公里。

氣候特點

清水縣深居內陸腹地,地處東南、西南季風互動影響的邊緣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8℃,年降水量583毫米,日照時數2012小時,無霜期170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適合多種農作物和果樹生長。局部小氣候又有所不同。西南部郭川、金集、土門等鄉部分低山區,年平均氣溫在10C以上,年降水量500毫米~520毫米,無霜期180天~200天,屬溫暖半乾旱區,作物一年兩熟。中部永清、白沙、紅堡、、賈川等鄉鎮的部分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8℃~9℃,年降水量520毫米~580毫米,無霜期160天~180天,屬溫暖半濕潤區,作物一年兩熟,少數兩年三熟。中部永清、白沙、紅堡、賈川等鄉鎮梁峁溝壑區及遠門、豐望、草川鋪等鄉大部分低山區,年平均氣溫7℃~8℃,年降水量570毫米~600毫米,無霜期120天~160天,屬溫和半溫潤區。農作物一年一熟有餘。東部山門、秦亭、隴東鄉及永清、白沙、草川鋪、新城鄉部分陰濕山區,年平均氣溫5℃~7℃,年降水量610毫米~660毫米,屬溫涼濕潤區。宜林不宜農,是清水縣的水源涵養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