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嵐鄉

青嵐鄉,位於定西市安定區東部,青嵐鄉通過充分發揮致富能人的帶動作用,提高了民眾發展的信心,逐步壯大了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隊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青嵐鄉

青嵐鄉位於定西市安定區東部,距市區17公里,G312線穿境而過,羅(漢洞)定(西)高速公路年內在境內(長30公里)開工建設,屬典型的純山區乾旱鄉。總流域面積222.8平方公里,耕地10.3萬畝,人均5.3畝,實現了梯田化。全鄉轄20個行政村、127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415戶,總人口19321人。現設基層黨組織52個,其中黨總支部6個,黨支部46個,有黨員713名。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坪人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用肩扛背挑的辦法硬是把2717畝山坡地修成了梯田,成為“農業學大寨”改造山河的一面旗幟,時任大坪村黨支部書記的冉桂英當選為中共十大代表,十一屆中央侯補委員。青嵐鄉因有大坪村而輝煌,成為當時定西縣的先進典範。但是從八十年代開始到上世紀末的二十年間,青嵐鄉沉寂了。
近年來,全鄉人民在中央區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青嵐鄉黨委、政府牢固樹立了“重樹大坪新形象,再創青嵐新輝煌”的品牌意識,緊緊圍繞洋芋、畜草、勞務三大產業,以農民增收為主線,以共建小康社會為目標,抓項目、促發展,實現了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建設的有機結合,特別是胡錦濤、溫家寶、吳官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蘇榮、王憲魁等省上領導的視察關懷,給了青嵐鄉人民的極大鼓舞,從2002年開始,全鄉又一次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04年,全鄉人均產糧430公斤,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600元(報表1556元)。
基礎設施建設。雖然青嵐鄉是較早實現梯田化的鄉之一,但是,農村道路狀況較差,洋芋等農副產品運不出鄉,生產資料運不村,民眾的生產生活極不便利。近三年來,青嵐鄉多方爭取項目資金,共完成鄉村道路建設投資410萬元,新修農二級鄉村道路12條238公里,使南北貫通,方便了民眾;改造鋪油28公里,大坪村也成為近年來全區第一個專通油路的村;鄉村道路管護,按照村民“一事一議”,實行以糧代賑,此做法得到省交通廳的充分肯定,總結經驗在全省推廣;2004年9月,省委王書記情系民眾,在青嵐鄉花岔流域考察洋芋產業時,協調投資40萬元,為花岔村田河築起橋涵一座,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普遍讚譽。工程現已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目前,全鄉道路狀況大為改觀,農網改造已全面完成,通電戶達到100%,戶均3眼水窖,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
生態環境建設。全鄉完成退耕還林(草)2.55萬畝,配套荒山造林4.4萬畝,實現了全鄉整體滅荒;建成了花岔、響河、鄭溝等三個綜合治理示範流域,實現了全鄉封禁管護;積極探索並創立了“種草、養畜、沼氣、肥田、增收”的生態循環大坪模式,實現了庭院住宅小康化、圈舍養殖標準化、農村能源潔淨化、農業生產無公害化的三個文明和諧發展,使大坪村民眾率先走上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經濟之路,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730元。
支柱產業發展。2004年全鄉洋芋(人均純收入1100元)畜草(人均純收入400元)、勞務(人均純收入600元)三大支柱產業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100元(報表1150元)。2005年,全鄉種植洋芋6萬畝,人均3畝。洋芋產業在擴充總量的同時,主要是在標準化生產、引進優良品種、貯藏窖體系建設上下功夫,通過創新機制、提高科技含量,規範運行種植、行銷協會,提高了農民收入。引導澱粉加工龍頭企業建設自己的原料基地,科研單位賒供優良品種,協會保底簽訂訂單,農民實行標準化生產,積極探索創立了“科研單位+龍頭企業+農戶(基地)+協會”的良性互動共贏的馬鈴薯種植、經營模式。依託行銷協會大戶,建成萬噸貯藏窖群2處,千家萬戶貯藏小窖(10噸左右)1000眼,實施“隴上大坪”品牌行銷,實現較上年人均增收200元的奮鬥目標 。畜草產業以大坪種羊場為龍頭,引進薩福克、道賽特、波德代等世界優質品牌純種肉羊24隻,利用常溫人工授精技術,對全鄉1.2萬隻小尾寒羊進行二、三元雜交改良,新建標準化圈舍600間,建成全市畜草產業科技強鄉,肉用種羊繁殖第一鄉。勞務產業以大坪村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基地為陣地,牢固樹立“安定技工”品牌意識,年輸出剩餘勞動力5400人(次),人均純收入突破600元。
社會各項事業。教育工作,全鄉有24所中國小,教職工202人。有12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964人;校舍建築面積10392平方米,其中D級危房4820平方米,占46.4%。2002年以來,先後對5所危房學校校舍進行了整體翻新,排危面積達1200平方米,但由於歷史欠帳大,青嵐鄉校舍危房比重仍然較大;對大坪等3所學校組裝配套了多媒體教學設施,安裝電腦122台。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衛生工作。鄉上設有衛生院,各村都有衛生室,計畫免疫、婦幼保健開展正常,民眾就醫有保障。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美德在農家”和“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活動,政務、村務、財務公開,民主法制建設順利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青嵐鄉屬無毒鄉鎮,全鄉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成立了135個護莊隊,積極推行“組戶六聯”責任制,既:治安聯防,維護農村社會穩定;計生聯管,推動婚育觀念轉變;經濟聯合,加快小康建設步伐;生活聯幫,以解弱勢群體燃眉之急;信貸聯保,強化困難戶誠信意識;生態聯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2004年大坪村被評為全省民主法制示範村。
基層組織建設。一是抓關鍵,建班子。按照“雙推一選”和“公開直選”的辦法對村班子進行了最佳化調整,選用了43名工作經驗相對豐富、文化程度較高、年富力強、工作有魄力的致富型能人擔任村幹部,進一步加強了村級班子建設。目前,全鄉60名村幹部平均年齡為42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1人,其中大專4人。同時青嵐鄉黨委通過加強自身建設,成為全區領導本鄉經濟能力較強的班子之一。二是抓隊伍,樹形象。2003年以來,鄉黨委啟動實施了“百名黨員輪訓工程”,對全鄉黨員進行一次為期15天的短訓,強化黨員宗旨意識、做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模範;強化發展意識,做帶頭致富,帶領民眾共同致富的排頭兵;強化科技意識,做講科學、用科學、謀發展的先鋒。三年吸收新黨員63名,其中有29名致富帶頭人入黨,培養入黨積極分子58名,致富帶頭人後備幹部44名。三是抓規範,修村部。先後建立健全了《目標管理責任制》、《目標管理獎罰辦法》、《政務村務公開辦法》、《廉潔制度》等16種規章制度。堅持以人為本,用制度管人、用政績用人。堅持“提高質量、綜合配套、增強利用效果”的原則,把村部建設與文化設施建設、與醫療衛生建設、與村集體經濟實體建設、與農貿集市開發建設、與各類活動室建設、與學校建設相結合,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從2002年以來對12個村部進行了新建改建,並全部配備了電化教育設施和辦公設施。特別是大坪村在金川公司的幫扶下,投資27萬元,建成了427.7平方米的集黨的建設、農技培訓、圖書閱覽、文化娛樂、醫療衛生、辦公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樓,真正使村部成為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傳播和幹部、黨員、民眾的培訓中心。四是抓創新,激活力。通過政府推動、市場拉動、能人帶動,使全鄉三大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在解決如何加強黨對產業鏈的領導和體現黨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問題上,青嵐鄉黨委按照“便於開展黨的活動和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和發揮黨員專長”的原則,緊緊圍繞“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能人聚在產業鏈上,把農民富在產業鏈上”的目標,創新組織設定,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示範。如在馬鈴薯產業上,鄉成立了馬鈴薯種植協會、馬鈴薯經銷協會,鄉設黨總支;村成立分會,村設黨支部,鄉協會黨總支起到了黨在產業鏈上的領導核心作用,村分會黨支部起到了黨在產業鏈上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護農民利益。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鄉黨委先將產業發達的村升格為黨總支部,下設專業協會黨支部。大坪等三個村率先將村黨支部改建為黨總支部,下設馬鈴薯種植、馬鈴薯經銷、蔬菜產銷、養殖、勞務輸轉等五個專業協會黨支部和一個農業黨支部。截止目前,全鄉已設協會黨總支部5個,專業協會黨支部27個。五是抓“雙培雙帶”,共建小康社會。“雙培雙帶”是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化組織建設的重要載體。各專業協會在黨(總)支部的指導下,開展了“支農惠農”活動,向全鄉民眾提供價值10萬元的化肥240噸,以保護價0.23元/斤,簽訂洋芋訂單4萬噸;下發技術資料4500份;引導貧困黨員立足三大支柱產業,調整種植結構,種植馬鈴薯6萬畝,改建標準化圈舍1200間,新增舍飼養殖戶1200戶,組織勞務培訓2000人。依託專業協會投資120萬元,建設馬鈴薯專業市場及肉羊繁育場。通過充分發揮致富能人的帶動作用,提高了民眾發展的信心,逐步壯大了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隊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相關條目

三個代表 甘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