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下轄縣]

尼瑪[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下轄縣]
尼瑪[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下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尼瑪縣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下轄縣,地處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帶,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性氣候和高原寒帶乾旱氣候。空氣稀薄,多風雪,年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150毫米。總面積72499.41平方千米,是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下轄1個鎮、13個鄉,7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尼瑪鎮。尼瑪藏語語意為“太陽”。尼瑪縣經濟以牧業為主,是純牧業縣。2014年,全縣共有8635戶31161人,生產總值48286萬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尼瑪縣 尼瑪縣
尼瑪縣原屬納倉部落。
17世紀末歸 西藏噶廈管轄。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噶廈設申扎宗。
1976年前現尼瑪縣所屬地為申扎縣管轄。
1976年12月24日,經自治區黨委批准,建立申扎縣西五區辦事處,為申扎縣辦事機構。
1979年1月正式建立縣級建制的文部辦事處。
1983年8月1日正式成立尼瑪縣,隸屬那曲地區,縣府駐地設在文布鄉。
1977年析申扎縣所轄6區、1公社,成立文部辦事處、雙湖辦事處,那曲地區派出機構。
1983年班戈縣也劃出部分地,合併成立 尼瑪縣
1997年,面積13萬平方千米,人口3萬。均為藏族。轄22個鄉,轄阿索鄉、巴嶺鄉、北措鄉、多瑪鄉、達果鄉、俄久鄉、崗龍鄉、嘎措鄉、和平鄉、吉瓦鄉、甲谷鄉、軍倉鄉、來多鄉、美瑪鄉、南措折鄉、榮瑪鄉、申亞鄉、吳爾多鄉、文部鄉、中倉鄉、卓尼鄉、卓瓦鄉。縣政府駐四部地,距行政公署740千米。(根據《 政區大典》整理)
2002年,尼瑪縣由3區,22鄉,114村委會調整為2鎮、19鄉,2居委會、112村委會。其中,措折羅瑪鎮、協德鄉、雅曲鄉、嘎措鄉、措折強瑪鄉、多瑪鄉、巴嶺鄉由雙湖特別區(副縣級)管理。共有32個行政村。面積116637.18平方千米,人口0.97萬人。駐索嘎魯瑪。
2011年,尼瑪縣下轄1個特別區(雙湖特別區,副縣級)、1個鎮、13個鄉,77個行政村。面積189136.59平方千米,人口3.40萬人。縣政府駐尼瑪鎮,距行政公署740千米。尼瑪縣雙湖特別區(副縣級)轄1個鎮、6個鄉:措折羅瑪鎮、協德鄉、雅曲鄉、嘎措鄉、措折強瑪鄉、多瑪鄉、巴嶺鄉。共有32個行政村。駐索嘎魯瑪。面積116637.18平方千米,人口0.97萬人。
2012年11月,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雙湖縣,將尼瑪縣的措折羅瑪鎮、 協德鄉、雅曲鄉、 嘎措鄉、措折強瑪鄉、多瑪鄉、巴嶺鄉劃歸雙湖縣管轄。

行政區劃

尼瑪縣2013年下轄1個鎮、13個鄉,7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尼瑪鎮。尼瑪縣下轄行政區劃
尼瑪鎮 轄11個村委會 羅爾蓋村、玉加村、康錄村、熱色村、吉爾木村、洞布亞解村、蹤球村、果忙村、扎那村、搖爾村、地步俄熱村。
文布鄉 轄4個村委會 吉龍村、興龍村、拉努村、乃加村。
中倉鄉 轄9個村委會 貢瑪村、南那村、蝦龍村、曲瑪爾村、那來村、乃仁達果村、日瑪村、下龍村、索俄部村。
卓瓦鄉 轄7個村委會 那貢覺村、頓日村、扎列村、亞加村、俄瓊村、曲但村、宮喜村。
卓尼鄉 轄7個村委會 松多村、改瑪爾村、來茶村、卡果村、色那村、恰噶村、果縣村。
吉瓦鄉 轄7個村委會 南空村、南蹤村、色列村、羅康村、念塔村、卡確村、瑪來村。
甲谷鄉 轄7個村委會 果扎村、甲果村、獨龍村、層果村、扎相村、自南村、吉松村。
阿索鄉 轄4個村委會 押容村、窮前村、扎果茶旺村、多層村。
俄久鄉 轄4個村委會 推雄恰村、吳噶村、俄索村、瑪親村。
榮瑪鄉 轄2個村委會 藏曲村、加東村。
達谷鄉 轄3個村委會 達熱村、懂瑪爾村、巴聶村。
申亞鄉 轄7個村委會 噶親村、石噶村、色果村、改瑪爾村、加龍村、康窮村、比巴村。
來多鄉 轄6個村委會 喊達村、塗那村、多康巴村、來吳久村、懂才村、邊松村。
軍倉鄉 轄5個村委會 國災村、魯瑪那容村、尼瑪按容村、色列村、尼龍村。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尼瑪縣地處羌塘 高原大湖盆地帶,北有崑崙山、可可西里山,南有岡底斯山。尼瑪縣位於 西藏自治區北部、那曲地區西北部,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南與日喀則市相鄰;東與雙湖縣、申扎縣接壤,西與改則縣相鄰,總72499.4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尼瑪縣地勢北高南低,地形以高原、丘陵、平地為主,全縣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北部為幅員遼闊的“無人區”。
尼瑪縣境內主要山峰有藏色崗日、江愛達日那、角木日、崗日伯魯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最高峰 藏色崗日,海拔6460米。還有 崑崙山、可可西里山,岡底斯山。
氣候特徵
尼瑪縣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型氣候和高原寒帶乾旱氣候,其特點為空氣稀薄、降雨量少、日照充足、氣溫低、多風雪,年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為150毫米。
地震災害
2014年02月11日9時15分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尼瑪縣(北緯33.8度、東經89.2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2014年03月31日1時10分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尼瑪縣(北緯31.4度,東經86.5度)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海拔約為5500米。根據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經驗模型估算,此次地震最高烈度為Ⅶ度,面積約0.8平方公里,為無人區;Ⅵ度烈度區面積約為700平方公里,受影響人口約30人;Ⅴ度烈度區面積約為5000平方公里,受影響人口約1000人,造成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尼瑪縣等地少量房屋倒損。

自然資源

尼瑪縣牧業尼瑪縣牧業
尼瑪縣牧業野生動物
水資源

尼瑪縣的河流主要有江愛藏布、 波倉藏布、達熱藏布,均為內陸河。
主要湖泊有當惹雍錯、昂孜錯、布若錯、依布茶卡等,湖面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其中布若錯湖面海拔5158米。
當惹雍錯當惹雍錯位於西藏自治區藏北高原中部,色林錯西邊。又稱當熱錯、唐古拉攸穆錯、唐古拉湖。海面海拔4535米,面積835平方千米。300萬年前形成湖泊。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南北長約80餘千米。
昂孜錯昂孜錯,位於拉薩西北460公里,尼瑪縣境內。面積84,000公頃,海拔4,535米。是一個大型鹹水湖和毗鄰的微鹹水沼澤,水源來自周圍山峰的徑流和鄰近地區更小湖泊的出水。
瑪爾果茶卡湖瑪爾果茶卡湖亦稱“薩爾羅嘎措”,意為“紅廢墟鹽湖”。在那曲地區尼瑪縣境內,位於縣駐地西北,海拔4830米,面積80平方公里。系鹽湖。
瑪爾蓋茶卡湖瑪爾蓋茶卡湖亦稱“綏加措”。曾稱“亦基台措”、“約基台措”和“希妙尼斯湖”(均為外來語),意為“紅溝坎鹽湖”。在那曲地區尼瑪縣境內,位於縣駐地西北,海拔4785米,面積80平方公里。系鹽湖。
馬爾下措馬爾下措亦稱“馬而下措”,意為“紅臉湖”。在那曲地區尼瑪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西,海拔4694米,面積68平方公里。屬鹹水湖。
生物資源
尼瑪縣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畜產品資源極為雄厚,尤以山羊絨更具特色,暢銷區內外,出口國外。尼瑪縣是國家級羌塘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瑪依雪山位於自然保護區的中心,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而珍貴, 藏羚羊、藏野驢、野氂牛、 雪豹、黑頸鶴、棕熊、 雪雞、藏原羚、岩羊、盤羊、斑頭雁、灰鴨、黃鴨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達20餘種,人與自然和諧協調,被喻為“天然的野生動物園”。
礦藏資源
礦產資源品種多、分布廣、儲量大、質量好,特別是鋰礦、砂金、鹽鹼等礦產資源,易開採,成本低。

人口民族

尼瑪縣牧業 尼瑪縣文藝演出
1997年,面積13萬平方千米,人口3萬。均為藏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尼瑪縣總人口34309人,其中:吳爾多鄉2699人,吉瓦鄉1450人,中倉鄉2428人,俄久鄉1833人,卓瓦鄉1590人,崗龍鄉1872人,甲谷鄉1677人,卓尼鄉1521人,來多鄉1678人,申亞鄉1558人,阿索鄉1414人,文部鄉1606人,軍倉鄉1360人,達果鄉1363人,榮瑪鄉737人,多瑪鄉2145人,和平鄉1676人,南措折鄉2363人,巴林鄉999人,北措折鄉781人,嘎錯鄉501人,買瑪鄉1058人。
2009年底總人口為27375人(其中牧業人口26141人)。
2014年底該縣共有8635戶31161人。

經濟狀況

綜述
尼瑪縣經濟以牧業為主。僅南部零星種植青稞、油菜、無根,其餘地區均為純牧業區。主要飼養氂牛、山羊、綿羊等。手工業以加工卡墊和金銀手飾品為主。
那曲地區合理調整農牧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多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2003年那曲地區尼瑪縣農牧民人均收入達2357元,其中僅養殖白絨山羊的收入就占60%。
2004年,尼瑪縣不斷加大白絨山羊的養殖力度,白絨山羊已達15萬隻,以尼瑪縣為中心,擴展到三縣一區(尼瑪,班戈,申扎,雙湖)的白絨山羊基地已初步形成,被自治區列入農牧業特色項目。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48286萬元,同比增長12.6%,牲畜存欄總數達99.65萬頭(只、匹),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2元。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55233萬元,同比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10433萬元、第二產業11286萬元、第三產業33515萬元,分別同比增長2.8%、29.17%、15%;本級財政收入1372萬元,同比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4.76億元,同比增長25%;農牧民人均收入8477元,同比增長13%。
第一產業
2008年尼瑪縣國土面積達15萬平方千米,草場總面積為1.8億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1.01億畝,草場承包面積為7756.09萬畝,縣轄13個鄉1個鎮77個村(居)委會,全縣總人口6029戶27375人(其中牧業人口26141人)。
截至2008年底全縣總牲畜達117.87萬頭(只、匹),其中牛90917頭,綿羊636574隻,山羊437984隻,馬7954匹,是一個牲畜超百萬頭(只、匹)的甲級牧業大縣。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共11286萬元。
第三產業
尼瑪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以及著名的達果雪山、當惹雍措、榮瑪溫泉,還有遠近文明的古象雄王國遺址、嘉林岩畫,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佛教信徒慕名前往。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08年底,該縣共有17所學校,其中國小15所,國中1所,幼稚園1所,國小在校生293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6%,國中在校生1464人,入學率達到96%。初級職業學校在校生180人,幼稚園入園孩子50人,教師隊伍不斷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教育事業長足發展,全縣教師人數達到284人,其中,中學教師107人,國小教師159人,職校教師6人,幼稚園教師12人。
文化生活
2010年順利完成了“兩基”攻堅任務,為迎接2011年“國檢”驗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村村通電視、通廣播的目標已全面實現,縣城有廣播電視轉播台1個,14個鄉(鎮)77個村(居)委會均建立有衛星廣播電視接收站,中國海油建設的文化活動中心、縣廣電中心進一步豐富了尼瑪縣幹部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
醫療衛生
衛生事業紮實推進,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全縣有醫院16所,其中14個鄉級衛生院,醫務人員163人(其中鄉級醫生49人,村醫務人員92人),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鄉(鎮)覆蓋率達100%,優生優育、防疫接種工作有序進行,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接種率達到98%以上,衛生各項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實,農牧區醫療鄉村覆蓋率為100%,農牧民參合率預計為99%,基本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全縣廣大幹部民眾的身體健康也有了更大的保障。
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間,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和農牧區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推進,社區服務得到加強,社會保險覆蓋面明顯擴大,五項保險參保人數為2573人,參保率為100%。農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事業得到鞏固;工傷、失業、涉農商業等保險工作也取得較好的效果,保持了社會局勢持續穩定,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交通運輸尼瑪縣境內在1951年前無公路。2013年全縣鄉鄉均通公路,黑(那曲)阿(獅泉河)公路貫穿縣境。
境內主要幹線公路:區道301線(安獅公路)由安多經尼瑪縣、洞措、改則、革吉至獅泉河鎮,全長1338千米,其中洞措、改則、革吉至獅泉河鎮的633千米為“國獅公路”的西段。
1980年安獅公路建成通車,長期以來未投入資金進行整治改造,但四季能基本通車。該路段為砂石路面,等外公路。
區道205線全線基本為自然路,能保持季節性通車,由那曲地區尼瑪縣至日喀則與那曲交界的桑桑鎮,全長512千米,途徑尼瑪縣、當若雍措湖、甲果鄉、桑桑鎮。全線平均海拔約4700米,多處於平原微丘區,地質狀況十分複雜,公路大部分分布在唐古拉山脈下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島狀凍土區和季節凍土區,是那曲地區與日喀則地區人員、物資輸送的主要通道之一。

名勝古蹟

“尼瑪”在藏語中譯為“太陽”,尼瑪縣是 西藏那曲地區面積最大的一個縣,位於那曲地區西北部,尼瑪縣孕育著藏北民族的獨特風情。這個以太陽命名的縣城,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這裡有神聖的達果雪山,美麗的當惹雍錯湖,也有西藏古老的原始教——苯教塔,還有古象雄遺址等諸多名勝古蹟。
風景名勝
1.達果雪山

尼瑪縣境內的達果雪山,傳說是古象雄諸神的的聚集處,也是象雄地三百六十座山峰的主脈,達果雪山下的當惹雍又是藏區三大雍湖之一,被人們奉為神山聖湖。依附於此湖的湖仙名叫錯門列吉旺姆切,她是一百八十條江河、一百八十個湖泊的主仙,這汪藍色的大湖,形似一枚金剛杵,上圓中細下部長,四面群山環抱,清澈的溪流注入湖中,四邊還有四口泉池,朝聖的香客必在泉中沐浴,據說可洗去疾病和罪孽。東邊的當惹瓊宗傳說是古象雄王國立木國王的王宮遺址,也是修持明咒的塔米太格大師的靜修地,還是北藏伏經掘出地,在岩上有許多字母和掌印等天然痕跡。
常以“上部的崗底斯和瑪旁雍湖,中部的達果雪山和當惹雍錯湖,下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和納木錯”相稱,並列為西藏的三大名山聖湖,每年到這裡轉山轉湖的香客信徒絡繹不絕。
2.當惹雍錯
當惹雍錯是雍仲本教徒心目中的神湖。從尼瑪縣先向西南,大約8千米後轉入向左的岔口,再向南約80千米,翻過一個5000多米的山口,便可以進入當惹雍錯湖盆。
當惹雍錯位於一個深陷的湖盆底部,它與當惹雍錯相毗鄰。實際上當窮錯與當惹雍錯是在同一個湖盆之內,湖水未枯以前本是同一湖泊。這正是當窮錯名字的來歷,藏語裡當窮錯即小的當惹雍錯之意。據說此湖在一天之中能變換三種顏色。湖東岸是連綿不斷、屏風般矗立的褚紅色山壁,它們清晰地記錄了當惹雍錯湖水一次次下降的歷史。被湖水沖刷而成的階梯從湖畔山頂一圈又一圈地一直環繞到湖濱。
從當窮錯繼續前行5千米左右就可以看到藏北最著名的神湖:當惹雍錯。
當惹雍錯為南北走向,形如鞋底的大湖泊,三面環山。唯南岸達爾果山東側有一缺口。達爾果山一列七峰,山體黝黑,頂覆白雪,形狀酷似7座整齊排列的金字塔。它和當惹雍錯一起被本教徒奉為神的聖地。湖邊的玉本寺是一座建於懸崖山洞的寺廟,據說為本教最古老的寺廟。
當惹雍錯湖濱有一近百餘戶人家的小村落-文部鄉。村里人多數半農半牧,在湖濱開了一些田地,種植青稞、土豆、油菜和小白菜等。在海拔4500餘米的地方,居然還能種植這些作物,著實令人驚奇。這要歸功於當地的湖區氣候。
3.榮瑪溫泉
榮瑪在藏語裡是“紅色峽谷”的意思。榮瑪溫泉地處那曲地區尼瑪縣榮瑪鄉,離榮瑪鄉政府約5公里,身處在一條峽谷里,峽谷兩邊的山體呈絳紅色,如喇嘛僧衣的顏色,十分凝重。
溫泉有3層,第一層是一片平整的沙地,旁邊有一個近200平米的淺水塘,數不清的泉眼“咕咕”往外冒,水塘靠里的山腳下,有兩個碎石堆成的經塔,獨具民族特色的經幡在水面上搖弋著。水塘右邊,千百年的鐘乳石已積成了山,或在中間,或在邊上,總能找到一兩個泉眼,有的有泉水外溢,有的只聽見聲音不見有泉水。水塘右上角,有一個地洞,水塘多餘的水就是從這裡溢進了地道,流進下面的小河裡。
第二層有一些小的泉眼,說它小,是跟上面的泉塘相比較而言的。其實,第二層的每一處泉眼也足夠聚水成池。這些泉眼比起上面的泉塘來,明顯要久遠一些,鐘乳石結實而高大,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第三層在小河邊,高大的鐘乳石經過歲月鬼斧神工的雕琢,已形成了精美絕倫的假山。清澈的河水一會兒進了山洞,一會兒又穿了出來,一會兒又從另一個洞裡穿了出去,有兩處泉眼就在洞口的河水中,噴涌的泉水跟高大的鐘乳石相映成趣,成了一道道絕妙的景觀。
文物古蹟
1.象雄古國遺址
象雄王國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國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一萬八千年前。象雄是“古象雄佛法”的發祥地。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
由於“古象雄文明”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2013年7月,“ 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課題。
古象雄王國的疆域西起今阿里地區的岡仁波齊,是為上象雄;東至今昌都丁青,是為下象雄;橫貫藏北的尼瑪、申扎一帶是中象雄。象雄王宮就建在當惹雍錯湖邊。象雄王國與古代波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創於象雄的原始佛教雍仲本教曾作為吐蕃王的典籍,2013年已幾乎蕩然無存。據說在文部的一座寺廟裡還保存著一部分由象雄文寫就的本教佛經。
象雄王宮就建在當惹雍錯湖邊。象雄王國遺址位於西藏那曲尼瑪縣文部鄉辦事處不遠的窮宗,這裡的大片遺址即是象雄都城之所在。
沿黑阿公路(土路)往西可到尼瑪縣。從北面出尼瑪縣城1公里後往西折,再往南折,可到達當惹雍錯,古象雄王國遺址就在湖東岸,汽車可以開到湖東的一個小村子。從此往南徒步16公里可到遺址。
2.加林山岩畫
尼瑪境內的絨瑪一帶的山上有很多遠古時代留存下來的岩畫,尤以加林山的岩畫最為著名。隨著季節及時間的變化,許多石頭會呈現出不同的圖畫。此地還有一數百平方米的溫泉,熱氣終年蒸發不息,泉水高低錯落,汩汩熱流還是治療關節炎和皮膚病的天賜良藥。

民風習俗

磕長頭
磕長頭,是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有三種形式:
1.於行進中磕長頭
信徒們遵循這樣的程式:首先取立正姿勢,口中念念有詞,多為誦六字真言,讀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寶言”(似漢地佛教徒常誦的“南無阿彌陀佛”)。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在此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不斷。
2.原地磕長頭
於殿堂之內或外圍,教徒們與信徒們身前鋪一毯,原地不斷磕長頭,只是不行步,余者與行進中的磕長頭一樣,或還願,或祈求保佑,賜福免災因不同心理意願,而猶入無人之境;教徒們認為在修行中,一個人至少要磕一萬次。叩頭時赤腳,這樣才表示虔誠。
3.朝拜
圍繞著寺廟,依順時針方向自寺院正門開始,面向寺廟側向行進磕頭,亦是三步一磕,繞寺而行;或側向寺廟,向前叩進,亦為三步一磕,口誦六字真言。
賽馬節
賽馬節,藏語叫“達窮”,是藏北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公曆8月1日舉行,為期5至15天不等。
賽馬節之前,方圓幾百公里各鄉各地的牧民們便帶著帳篷,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佩戴齊各自最值得炫耀的珠寶飾物,於花海似的草原中一路踏歌而來。一座座帳篷一夜之間便擠滿了那曲賽馬會場四周,直至連成一片蔚為壯觀的“城市”。物資交流,文藝匯演,各種民間體育如拔河、跳遠、抱石頭等以及與宗教有關的活動的舉行令這城市實有其名。
賽馬節賽程長短不一,多在十公里左右。按選手年齡還分有兒童、成人等種類,按比賽內容則分為馬上射箭、打靶、競技,短道衝刺,馬上拾哈達、獻青稞酒等,有時還包括有類似於盛裝舞步的走馬賽。名目繁多新穎有趣的賽馬活動都會令現場的觀眾忘情不已。那曲乃至整個藏區的賽馬都不會有嚴格劃一的裁判制度,形式較為自由,帶有濃厚的表演意味。但奪冠馬的名字卻會迅速傳遍草原,名聲甚至遠遠超出其主人。這些以“世界之星”、“黑色閃電”、“草原雄鷹”等命名的寶貝一樣的駿馬因奪得好的名次而進入故事與傳奇,供人傳頌。身負奪冠重望的賽馬早在冬季來臨之前便進入調養,賽手們奉以最精的飼料,不惜天天給馬沐身打理,百般呵護之至。往往一匹好馬可以牽動一家甚至一個鄉村的人們為之幸福地忙碌。

歷史文化

藏傳佛教藏傳佛教
西藏唐卡西藏唐卡
藏學

藏學是國際顯學,而象雄學更是藏學中的一大熱門。
許多學者與其說對西藏感興趣,還不如說是對象雄感興趣。遠古象雄文明的勢力曾經波及到當今的四川、甘肅、青海、雲南,覆蓋整個西藏地區。這些地區的文化又滲透到印度北部、克什米爾以及拉達克一帶,後者曾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的地區。
古象雄文明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還未崛起之前的名稱,它分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別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區扎達縣穹隆銀城、那曲地區尼瑪縣當惹瓊宗、昌都市丁青縣瓊波孜珠山為中心的歷史疆域。
象雄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十字樞紐和交通要塞,其創造的古象雄文明,既是青藏高原古代文明的根源,更是中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遠古起源之一。
“古象雄文明”就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象雄文明及雍仲本教的歷史意義: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
象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有著獨特的象雄文。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 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波佛法”(簡稱“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如來正法。雍仲本教的《 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
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科研課題。
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後,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內容,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於當時的社會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的“藏傳佛教”。
在藏傳佛教的教派中,不單單是寧瑪派,連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也都在運用著“本教”中的世間本教儀軌,包括醫學、天文、歷算、招財、招壽、替身儀軌、煙供等等,“本教”僅僅在煙供、薈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種儀軌就超過了五百多涵。
現代藏族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宅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藏族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本教的遺俗。
藏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歷史了。藏族文化的源頭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在阿里“穹窿銀城”城堡遺址,考古學者發現了120多組古代建築遺蹟,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鐵器、骨雕,昭示著這裡曾是一個繁榮和發達的聚落、這裡還發現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喪葬習俗迥然不同,在這裡的出土的青銅雙面的本尊雕像,其風格也與現代藏傳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這一切都說明,在印度佛教傳入之前,在所謂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著一個輝煌的文明,這個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本教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紀之前,藏地象雄地區的所有天文學家、教育學家、譯師、醫師、卦師、算命師、風水師、以及有文化的學者等等都可稱為“本波”,當時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稱為“本教”。“本教”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族同胞族的文化體系、哲學思想、文明禮儀、民風民俗、民族精神和社會教育。
“本教”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大藏經《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 》70部,《 》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匯藏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丹珠爾有三百九十多部,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獻和經典的總結,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習俗、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在《 雍仲昌盛法界經》中開示說:“語句多如恆河沙,但千言萬語終歸不二法。”意思就是無論傳授多少法門,多少了義法和不了義法,從所敘內容而言只有一個含義,那就是我們的本性,除了本性別無佛,除了本性別無法,這就是不動搖的意思。救度即是如果你學習它,了解它,就會幫你解決困惑、煩惱、自我和無明,因為它強調的是無我、無私的愛心,反對我執。“本性無我”就是本教的最高境界。“雍仲本教”(簡稱本教)起源於古象雄(現西藏阿里地區)岡底斯神山一帶,是以顯、密、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國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萬八千年的歷史。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古象雄文化有著悠久 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雍仲本教”就是以人為“本”,將一切有情眾生都作為普度的對象,令世人破迷開悟、斷障除惑、解今生來世之苦、獲得究竟圓滿解脫的 大乘佛法
“雍仲本教”創造了很多個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禮儀規範、天文歷算、藏醫、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繪畫藝術等等,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藏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
西藏唐卡
西藏唐卡是用彩緞裝飾成的一種捲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唐卡的質地是多種多樣的。多數是在布面、絹面和紙面上進行彩畫,還有許多刺繡、織錦、繹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西藏唐卡的主要內容是反映宗教這一主題,作為宗教文化,唐卡是前人留下來的歷史遺產,是研究古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

特色特產

雪蓮花
雪蓮花生長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雪山雪線附近,耐低溫抗風寒,花像蓮蓬座子,頂形似蓮花,故得名雪蓮花。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有除寒化痰、壯陽補血、溫暖子宮等功能。
雪雞
雪雞雞形目,雉科,鳥類,人們傳說中美麗的鳳凰就是雪雞。雪雞有四季更衣的本能,而且衣著華貴高雅,美麗無比,孔雀自愧不如、丹頂鶴望而卻步。
金銀器
金銀器是西藏傳統的工藝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金銀器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裝飾品,如鐲子、戒指、項鍊、頭飾、胸飾、刀鞘及鼻煙壺上的裝飾等;一類是生活用品,如酒壺、酒杯、勺、筷、碗、盤等。有的以純金、銀製作,有的以金、銀鑲嵌、包裹。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在金銀器上做出各種圖案,玲瓏剔透,精緻細膩,龍鳳虎獅,維妙維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