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書鄉

舍書鄉

舍書鄉位於文縣東北部,地處舍書河流域,東北靠武都縣外納鄉,南接臨江鄉,西靠梨坪鄉。南北長16公里,東西寬8公里,地域面積6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地域面積的1.28%,在25個鄉鎮中倒數第一。鄉政府駐地板石,跑距縣城100公里,海拔1580米。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舍書鄉舍書鄉
全鄉轄10個行政村(板石、趙家堡、坪灣、扎多山、紅崖、茹家、許家壩、坪河裡、糜地場、黃瓦),29個合作,29個自然村,1128戶,4812人,勞動力2309個。全鄉耕地面積8129畝,水澆地2505畝,旱地5524畝,梯田2585畝,經濟林果4800多畝,黨參720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68畝。

全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舍書河穿境而過,但流量小,冬春季節下游時有斷流。氣候乾燥,山大溝深坡陡,無霜期短,降雨量少,冬春風大,伏旱秋澇,有“一溝兩分岔,土地兩坡掛,土少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的謠諺。村落多在半山,雖有鄉村公路,交通仍為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為文縣貧困面最大的貧困鄉。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洋芋和其它雜糧,經濟作物有花椒、核桃、黨參等。鄉境內野生牡丹較多,根部之皮可以入藥。

地方名人

舍書鄉舍書鄉
舍書,窮鄉出英才,僻壤人靈傑。劉潤寰(1923--1960),舍書板石人,曾用名劉潤彩,1949年參加革命,曾任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教員,勤奮教學,深受學員敬佩,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病逝勞教農場,1979年沉冤昭雪。

舍書人氏劉郁采,1950年參加工作,曾任甘肅日報社部主任、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省委機關刊物《黨的建設》副總編、省委黨史辦主任,正廳級,著文頗多,有長篇通訊《看,陽山人怎樣征山戰水》。

地名來歷

舍書鄉,歷史上曾名“敕書”。據傳,宋朝年間,此地百姓貧困僚倒,無力交納皇糧,而聚眾抗糧,後府決定懲罰鄉民,後朝廷下“赦書”一道,赦免百姓錢糧,遂得鄉名“敕書”,後演變為“舍書”。

經濟狀況

舍書鄉舍書鄉
舍書鄉,為文縣最邊遠偏僻的鄉之一,因地理環境和自然災害等諸多原因,長期以來籠罩在貧困的陰影之中。1986年被列為省扶臨江片貧困鄉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舍書鄉歷屆黨委和政府帶領全鄉民眾開展扶貧攻堅,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入手,堅定不移地走“抓水整地增糧”的路子。在陡峭的懸崖峻岭上鑿通了5000多米長的溝口水渠,修通了萬米長的陽山水渠,建起了著名的溝口桔園,開發了白龍江畔陽山300多畝石砍梯田,成為當時全縣治窮致富的樣板工程,聞名縣內外。除此,還建成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同時,還大力發展花椒、紋黨、黃芪為主的多種經營,解決農民花錢的問題。全鄉農民民眾生活條件有所改善,經過十幾年扶貧攻堅,2000年基本實現了整鄉脫貧。全鄉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亦有較大發展。新修了鄉政府兩幢辦公住宅大樓,建起了舍書國小義教工程教學大樓,解決了鄉機關和板石等村的人畜飲水。

舍書鄉黨委和政府背水一戰,努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鄉經濟成長,各項事業都有發展。一是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努力改善生產條件,興修水利,科技興農。維修了溝口、紅岩、坪灣水渠,在趙家堡、糜地場、劉家溝等4社共修水窖25個。二是扶貧開發進一步加強,以基本解決民眾溫飽為重點,實施地膜溫飽工程,三年推廣地膜作物1200畝。建成許家壩、張家、茹家、紅岩、灣里、板石、上堡子、黃家、瓦石、苜蓿灣、劉家溝、糜地場等12處人畜飲水工程。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電照明穩定,確保了5村7社正常供電。通訊電話做到基本暢通。四是計畫生育擺脫後進局面。2000年,全鄉計生工作被一票否定後,新的鄉黨委和鄉政府班子痛定思痛,總結教訓,以乾克難,以“三為主”和“三結合”推動全鄉計生工作,走出了低谷,2001年計生工作順利通過上級驗收。五是教育、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建起舍書中心國小義教工程教學大樓,一些村學和教學點的辦學條件也得到改善,通過“普九”達標驗收。鄉衛生院建起了醫療綜合樓。六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調解民事糾紛24起,化解了農村一些矛盾。認真開展查煙禁毒和收槍治爆工作,收槍88支。七是鄉政府辦公環境得到改善,共投資30多萬無,新建了2座辦公大樓,購買了辦公設備

舍書鄉是全縣重點貧困鄉之一,雖然經過多年扶貧,取得顯著成效,但依然沒有徹底擺脫貧困。全鄉90%的村社屬高山陰濕地區,人多地少,坡陡地瘠,生態環境惡劣,生產和生活條件較差,治窮致富任務依然非常艱巨。

特色產業

舍書鄉青皮核桃長勢喜人
舍書鄉是文縣最偏遠的貧困鄉,地勢陡峭,山大溝深,交通閉塞,經濟落後,耕地面積8000餘畝,人口近5000人,人均年收入僅為720元左右,如何發展生產、改變當地貧窮落後面貌,讓農民的錢袋子早日鼓起來,讓光禿禿的山早日綠起來,成為舍書歷屆領導班子狠抓力抓的頭等大事。2007年,鄉黨委、政府抓住機遇,積極回響上級關於“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廣農業特色產業”的號召,及時部署,精心組織,廣泛動員,充分調動起農民民眾的積極性,在全縣率先點播青皮核桃2200畝。2008年入秋以後,鄉黨委、政府專門成立了“青皮核桃點播領導小組”,統一規劃,統一調苗,帶領全鄉人民在縣農技中心和扶貧辦技術人員手把手的指導下,統一挖坑,統一栽種,高質量、高標準完成3500畝青皮核桃點播任務。至此,舍書鄉核桃產業已初具規模,5年後,核桃產業將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成為全鄉人民主要的經濟來源,而且全鄉的綠化面貌也將大為改觀。

鄉鎮建設

舍書鄉修路進行中
文縣舍書鄉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發動許家壩、三里坪兩村幹部民眾,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實幹苦幹,開展“許三”通村公路大建設活動。已完成10.5公里路基工程,完成公路石擋牆2.2萬立方米。“許三”公路如按項目施工,國家至少要投資160多萬元。

舍書鄉是文縣最邊遠的貧困鄉,經濟欠發達,交通極為不便,當地民眾盼修路、修好路的願望十分迫切。山里坪至許家壩通村公路全長10.5公里、受益民眾7個合作社、300多戶人家、1400多人口。舍書鄉黨委、政府不等不靠,自發修路。在公路修建中,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層層簽訂安全責任書,鄉、村、社黨員幹部民眾每天上工200多人。由於工程沒有立項,山崖和巨石沒有炸藥炸毀,眼看工程就要停下來,三里坪村支部書記馬福山、村主任陳獻紅等兩村的7名村幹部在鄉政府的擔保下,多方協調貸款5萬元,購買了5噸多炸藥,解決了炸攔路石、取大石和壘公路擋牆的難題。許家壩村主任陳獻鈺和妻子陳淑琴帶著家鄉20多名青年在外縣承包了一項工程,正幹得起勁時,得知家鄉也在修通村公路,他毅然帶上民工回家先修完自家的路,還主動為公路捐獻出了4根鋼釺、2把大錘,為了做到儘量不拆或少拆民眾的房屋或豬圈,他又把1畝多自留地和責任田讓了出來。

發展構想

舍書鄉舍書鄉

舍書鄉黨委和政府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四個確保(即確保糧食產量逐年穩步增長、經濟收入穩步增長、幹部工資發放、村社幹部報酬兌現),兩個整體推動(即整體推動全鄉社會經濟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立足鄉情,制定了全鄉經濟工作和農村的指導思想:堅持“農業富鄉,科技興鄉,依法治鄉”的戰略方針和“高山藥材半山椒,川壩蔬菜加核桃”的經濟發展思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三個增加”(增加糧食產量、農民收入、財政收入)為目標,突出抓好“六個產業”(冬春蔬菜、核桃、花椒、柑桔、紋黨、黃芪)開發。強化政府班子整體素質,大膽改革幹部管理辦法,實行“雙向選擇”,村社幹部選包村鄉領導和包村幹部,以競標的形式,實行鄉領導和一般幹部競爭包村制度。

著力抓好九個方面工作。一是進一步加農業基礎地位,確保農村經發展。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興修水平梯田,到本屆末梯田面積達到4000畝,改造低產田,大辦水利,科技興農,引導農民從事第三產業,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二是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做到整規劃,分年度逐村逐社實施。三是搞好扶貧工作,重點是整村整鄉推進,穩定解決民眾溫飽。四是加強稅收征管,做到徵收與減負兩不誤,加強宣傳,依法徵收,足額徵收。五是是嚴格執行計畫生育國策,堅決杜絕私早婚,加強環孕情服務。六是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舍書鄉不僅耕少,而且土地貧瘠,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保護好耕地顯得尤為重要。一定要把好農業用地審批關,保護好農田,堅決杜絕無批覆建房、批甲占乙、批少占多現象。七是重視教育衛生工作。改善辦學條件,認真解決一些學校無圍牆、無大門的問題,抓好危房改造,兌現鄉聘教師的報酬。配合衛生院,解決無辦公設施的問題。八是加強通訊、公路、農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在本屆三年內架通光纜通訊,開通程控電話100門。立項拓寬改造舍書12.5公里公路,立項解決全鄉農電線路照明問題。九是真抓實幹,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加強管護,保障溝口、坪灣、紅岩水渠的暢通。興建坪灣三社、紅岩、松林地、山里坪地、王家溝、山房咀、許壩、趙家堡等村社的人畜飲水工程,續建板石、上堡子、黃家、瓦石、劉家溝、馬家灣、糜地場、張家等村社的人畜飲水續建工程。在全鄉大力興建集雨節灌水窖。興建汗咀和上堡子兩處人畜便橋。力爭架通黃瓦、坪灣、趙家堡、糜地場、灣里、紅岩、山里坪、茹家等村社的農電線路。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