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店鄉

大河店鄉

大河店鄉位於徽縣南21公里,北抵水陽鄉、栗川鄉,西與成縣接壤,南連陝西省略陽縣,東南毗壤虞關鄉,東北與嘉陵鎮連界,總面積150.4平方公里,人口11175人。鄉政府設在大河村上莊合作社,海拔760米。1994年底轄20個行政村,86個合作社。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大河店鄉大河店鄉
該鄉地處南部高山區,海拔在720至1700米之間,相對高差多在千米左右,西南部的雲台山海拔1786米,為境內最高點。海拔差大,氣候差異也大,河谷氣候溫暖,山區高寒陰濕。年平均氣溫13.10C,無霜期160至220天,年降水量600至900毫米。有耕地3.12萬畝,約占總面積的3.5%。區域內植被覆蓋率高,天然次生林、灌叢、草地面積大,野生動植物種類多。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鐵、汞、銅、錳、鎂、銻、鋁、冰洲石、石灰石等。其中以鐵礦、汞礦開採歷史悠久,儲量豐富。長期以來,由於生產水平低下,農業發展緩慢。鄉政府根據自然優勢,確定了以糧食生產為基礎的戰略,狠抓了以黃牛為主的大家畜繁殖和鐵、汞礦的開採冶煉。同時大力發展了以杜仲、油橄欖、批把為主的林果業,促進了全鄉經濟的發展。1994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21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710.14元,個別村社仍很貧困。

歷史上,該鄉是甘肅通往陝南、四川的必經之地,商貿、文化比較發達,人才輩出。該鄉距寶成鐵路白水江站較近。村村通公路,但山大溝深,公路路況差。有中學1所、國小32所,文化、衛生設施較齊全。名勝有文家池、花蓮洞、興隆庵等。境內北宋摩崖碑“新開白水路記”為甘肅省級保護文物。

行政區劃

大河店鄉下轄村:三泉村柳灘村、青泥村、文池村火石村老莊村、上山村、下山村、硬灣村、大河村、王河村、瓦泉村、小河村、柳樹村、大地村、余家溝村、腰莊村、小地壩村、白崖村、廟山村

經濟發展

大河店鄉核桃

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突出特色產業開發、礦產資源利用、非公經濟發展三項重點,著力培育核桃、草畜、制種、中藥材四大產業,努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建材示範園區建設,堅持實施“生態立鄉、產業強鄉、商貿興鄉、旅遊活鄉、非公經濟富鄉”,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國民經濟保持了強勁的增長態勢。

2006年底,全鄉農業總產值達到4624萬元,農業增加值達到2306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36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16元。

農業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化經營的層次逐步提高,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經濟結構繼續得到調整和最佳化,二、三產業發展速度加快。

資源優勢

大河店鄉大河店鄉
礦產資源:大河鄉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發現礦種十餘種,尤以鐵礦居多。通過招商引資,全鄉鐵礦點已由原來的60餘家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家,礦產品總收入達到800多萬元,上繳利稅120多萬元。經過縣鄉和隴徽集團的通力合作,實現了以柳樹、王河為主兩大鐵礦區的合法探采,形成了公司帶領礦點、礦點供應原礦石支持公司發展的良性生產格局。如今,萬噸T鐵磁選廠已建成投產,小河冶煉鐵廠投產,文池冶煉鐵廠已動工修建,預計可使鐵礦石產值翻翻,增加稅收120多萬元,引導礦產品開發向生產、精選、冶煉一條龍的方向發展。

中藥材:大河鄉屬北亞熱帶氣候,生態環境良好,野生藥材400多種,民眾採集野生藥材的習慣由來已久。該鄉連續把發展中藥材確定為四大支柱產業之首,重點推廣了以、天麻、木瓜三個主體品種為主的適應性強、生產環節少、周期短、優質高效的中藥材種植。通過制定政策、完善工作機制、強化工作措施、政府推動、典型帶動、利益驅動等產前、產後服務,民眾在中藥材上嘗到了甜頭,看到了中藥材廣闊的發展前景。全鄉藥材留存情況良好,其中柴胡450畝,天麻15000窩,木瓜28萬株,杜仲18.5萬株,均長勢良好。全鄉的奮鬥目標是在“十五”末,藥材開發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實現人均一畝藥材、人均增收1000元,財政人均增收100元,投入和產出比例達到1:3.5,力爭把中藥材發展成全鄉的強勢產業。

畜牧業發展

大河店鄉養豬場
大河鄉黨委、政府為了把畜牧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之一,按照“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思路,抓了“青山養牛一條帶”工作。新建氨化飼料池134個,新修和改造圈舍180多間,引進西門達爾、秦川、利木贊等優良品種牛100多頭,對本地土種劣質公牛進行閹割,引導民眾從役畜向商品畜轉型,年平均出欄850頭以上,經濟效益可觀。年均牛存欄6503頭,豬存欄5620頭,羊存欄582隻,雞存欄3.5萬隻,全鄉黃牛養殖大戶發展到48戶。

按照“一線兩區”戰略部署,堅持“轉變模式、發展群體、擴大規模、主攻質量、提高效益”的思路,在全鄉推行“壓糧退耕、退耕還草、還草養畜、養畜致富”的發展模式,重點抓好優質牧草種植、品種改良、圈舍修建、飼養技術改進。到2011年,全鄉種植優質牧草面積達到2.5萬畝,修建暖棚圈舍2000座;實行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群體化發展,重點發展二元、三元雜交牛,實現牛飼養量達到10000頭,發展10頭以上的養牛大戶300戶,建成文池、三泉、大地壩、小地壩4個黃牛養殖示範村;走專業戶、專業社帶動發展的路子,實現生豬飼養量達到2萬頭,發展2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300戶,建成百頭以上養豬廠10處,建成青泥、文池、三泉、柳灘4個養豬專業村。實現一人一頭畜,一畜一畝草,一戶一座暖棚圈舍,一戶一個科技養殖明白人的“四個一”發展目標。

順應市場,因勢利導,充分利用林緣地、荒坡地、閒散地和農戶庭院,在全鄉大力發展生態雞養殖,到2011年,生態雞飼養量達到10萬隻,建成火石、老莊、下山、大河、上山等5個生態雞養殖示範村,提供優惠政策,建成萬隻生態雞養殖場一處,強化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建成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生態雞產業集群。

特色產業

大河店鄉核桃樹
大河店鄉位於徽縣南部山區,氣候溫和濕潤,生態環境良好,宜林荒山荒坡面積大,具有發展核桃等經濟林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大河店鄉黨委、政府立足這一優勢,確定了“半山坡地栽核桃,深山林緣中藥材、全鄉發展豬牛羊”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大河店鄉採取點種直播與苗木栽植相結合的辦法,組織發動全鄉20個村2000多戶民眾點種栽植核桃,採取以點播為主、栽植為輔的方法,民眾自籌核桃種子13000多斤,完成核桃點種26.7萬株穴,栽植核桃樹苗35000多株,管理歷年桃樹14.3萬株,新建成核桃點播精品示範點4個,實現了核桃全鄉覆蓋。

與此同時,為了確保出苗率和成活率,鄉上多次邀請縣上農技中心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傳授核桃栽植技術,發放《核桃點種技術要點》3000餘份,確保戶均一份技術資料。在點種核桃的每一個環節,鄉村幹部堅持深入農戶家中指導,採取選用良種、流水浸泡、深挖大穴、施足底肥、澆飽水分、規範點種、熟土回填、鋪膜覆蓋、整修樹盤等措施,實現了栽一棵活一棵,種一片成一片。這些核桃樹將會儘早實現其良好的經濟效益。

民俗風情

大河店鄉社火
徽縣大河店社火歷史悠久,是春節期間普遍開展的傳統性文娛活動之一。每年正月初六開始,稱"出燈"或"出窩",正月十六結束叫“卸裝”。演出時先由專人發放柬子,約定場次。表演前和結束時是主家必需鳴炮迎送,並以錢物作為謝禮。社火以村為單位,組織者稱“頭兒”或“扛大旗的”。民國時期,鄉內各大村莊均設有社火隊、社火會組織。社火的表演,往昔以唱曲為主城中演唱兼有,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高台也稱高台芯子。系傳統節目,內容為歷史劇目或故事傳說。表演時以木棍、鐵棍等連線成4至6米高的骨架,下端固定在底架上,上端裝飾成五彩繽紛的花朵及樹枝、山石等,將演員(多為小孩)化妝成各種形象綑紮其上,呈亮相態。小演員如同站在花心、葉面、樹枝、山石上一般,有的呈金雞獨立,有的為燕式平衡,隨著鼓樂,緩緩而行。高台社火過去多以人抬,現均被固定在機動車輛上。

高蹺又稱高腳,扮演者腳踩1對1米左右的木腿,身著戲裝,手持道具,扮演各種人物,隨著鑼鼓遊行或表演。人數不等,表演時分合有序,路線曲折,穿插往返,節奏分明。有些技藝高超者,還表演金雞獨立,內外擺腿,跳躍等高難動作,使觀眾讚嘆不已。

馬社火多在白天演出。表演者身穿戲裝,扮成不同人物,騎在披紅掛彩的馬上進行表演。由於不配唱,觀眾僅以服飾、臉譜和造型動作上識別劇目,領會劇情,亦稱為“啞馬”。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