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花楸

黃山花楸

黃山花楸主產黃山,垂直分布於海拔650-1540米,浙江也有分布,因其模式標本采自黃山而命名。落葉喬木,高達10米;小枝粗壯,具皮孔,幼時具褐色柔毛,逐漸脫落至老時無毛。黃山花楸樹姿優美,枝葉婆娑,果實艷麗,是園林觀賞的珍品。歙縣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有一株黃山花楸,樹高12米,樹齡300年以上。故稀有而珍貴,屬於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基本信息

種屬概述

黃山花楸黃山花楸
拉丁名:Sorbus amabilis Cheng et Yu
中文名:黃山花楸
英文名:Huangshan Mountainash
拉丁科名:Rosaceae
中文科名:薔薇科
保護級別:3級
分布:安徽南部黃山,清涼峰;浙江西北部臨安龍塘山,南部龍泉鳳陽山福建北部崇安黃崗山
現狀:漸危種。為中國特有,目前僅殘存於狹小範圍,植株稀少,多成疏散的孤立木,種於的可孕率低,天然更新能力差,幼樹極少見。有逐漸衰退跡象。
海拔下限(米):900
海拔上限(米):2700
黃山花楸黃山花楸
瀕危類別:漸危
氣候類型:雲霧多,濕度大,夏季溫涼,冬季嚴寒
年降水量:1500-2000
土壤PH值:4.5-5.5
土壤類型:黃棕壤
生態特徵:生於林邊或林冠空隙處
群落特徵: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伴 生 種:山松 Pinus taiwanensis Hayata; 黃山櫟 Quercus stewardii Rehd;山杜鵑 Rhododendron anwheiense Wils;南方六道木 Abelia dielsii (Graebn.) Rehd;中山楂 Crataegus wilsonii Sarg
花期:5
果期:9-10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0米;小枝粗壯,具皮孔,幼時具褐色柔毛,逐漸脫落至老時無毛。為奇數羽狀複葉,連葉柄長13-18厘米,葉柄長2.5-4厘米;小葉(4-)5-6對,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5厘米,寬1.5-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兩側不等,邊緣近基部以上有粗銳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沿中脈有褐色柔毛,老時近無毛;葉軸幼時被褐色柔毛,老時脫落;托葉草質,半圓形,具粗大鋸齒,花後脫落。復傘房花序頂生,長8-10厘米,寬12-15厘米,總花梗和花梗密被褐色柔毛,逐漸脫落至果期近無毛;直徑7-8毫米,花梗長1-3毫米;花等外面無毛或近無毛,萼筒鍾狀,等片三角形;花瓣寬卵形或近圓形,白色,長3-4毫米;雄蕊約20,短於花瓣花柱3-4,基部密生柔毛,幾與雄蕊等長。小梨果球形,直徑6-7毫米,紅色,頂端具宿存閉合萼片,花期5月,果實成熟期9至10月。如圖:

黃山花楸黃山花楸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黃山花楸黃山花楸
主要生於中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構成喬木層的成分,多見於林邊或林冠空隙陽光較充足的地方。所在地雲霧多,濕度大,夏季氣候濕涼,冬季嚴寒,年平均溫7.7-10℃,年降水量度500-2000毫米.土壤為黃棕壤,pH值4.5-5.5。主要伴生植物有黃山松Pinustaiwanensis Hayata黃山櫟 Quercus stewardii 黃山杜鵑Rehd rhododendron anwheiense Wils南方六道木 Abelia dielsii (Graebn.) Rehd. 及華中山楂Crataegus wilsonii Sarg 等,有時孤立長在掃帚竹Yushania confusa (McCl.) Z.P. Wang et G.H.Ye 竹叢間。

生長繁殖

黃山花楸黃山花楸

黃山花楸扦插很難生育苗主要以種子繁殖為主。

用40℃溫水浸種24小時,混沙埋藏,進行低溫冷凍催芽處理,溫度控制在0℃-5℃。大約60天左右,1/3種子裂嘴即可播種。播種後覆土要薄,並保持床面濕潤,出苗率可達80%,當年生苗高10厘米-20厘米。
處理黃山花楸種子的關鍵在“冷、濕”二字。溫度超過5℃,種子停止發芽,因此最好在播種前兩個月進行冷濕處理;種沙濕度比其它種子要大,為飽和持水量的80%,並要適早播,可提高出苗率。

分布範圍

黃山花楸產中國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地,黃山、大別山為其中心產地。分布於安徽南部黃山和清涼峰,浙江西北部臨安龍塘山、南部龍泉鳳陽山和福建北部安黃崗山。生於海拔900-2100米的中山地段。

瀕危及保護

黃山花楸黃山花楸
瀕危的主要原因
黃山花楸自然種群具有較低的遺傳多樣性,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其種群間的遺傳差異與其地理分布有關;黃山花楸自身的特殊進化歷史和人為砍伐以及自然災害(火災、病蟲害等)和小種群的遺傳漂變作用是黃山花楸遺傳多樣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其瀕危的主要原因。
保護價值
黃山花楸為本世紀60年代發現的中國特有種。在春季盛開白色密集的花朵,秋季則紅色果實掛滿枝頭,是美麗珍貴的綠化觀賞樹種

保護措施
安徽黃山、清涼峰、福建武夷山和浙江風陽山已建立國家風景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應將它列入保護對象,加強管理,繁殖栽培。

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項

黃山花楸黃山花楸

一般用種子繁殖,但種子不易發芽作發芽試驗,以便迅速擴大繁殖。

1、種子的採集與處理
種子的採集:黃山花楸種子9月中旬成熟,應及時採收漿果,然後將果實搓碎,用清水將種子漂洗乾淨。
種子的處理:首先將種子用高錳酸鉀浸泡3-5天分鐘後撈出,清水沖洗乾淨,然後按種沙1比3混合置於木箱內。箱內溫度控制在17-20℃,濕度控制在60%-70%,每3-5翻動1次。待120-150天即可發芽,如不到播種季節發現種子30%裂口時,應該立即置於1-5℃的條件下控制發芽。

2、選地和整地
根據黃山花楸的生物學特性,育苗地宜選在質地疏鬆、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較低、土層深厚呈中性或微酸性,且比較肥沃的輕壤土。切忌在粘重土壤上育苗。播種前細緻整地和作床,一般在4月末作高床(床面高於地表8-10厘米),床寬1米,床長10-20米,宜南北延長。向床勻撒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磷酸二氫銨,農家肥5kg/m2,複合肥40g/m,翻動床面,深度為25厘米,將肥勻混在土壤中,打碎土塊粗略摟平床面。為了防止病蟲害,應向床面勻撒五氯硝基苯 代森鋅4g/m2,最後細緻做好床面。

黃山花楸黃山花楸
3、播種和苗期管理
經過處理後的混沙種子應適時早播,當平均地溫達到8-9℃時,即可播種。新賓地區的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或5月上旬。床播,首先將床面每延長米開5趟溝,且溝底平,再向溝內均勻撒種,邊播種邊壓實,防止土壤水分蒸發,以利保墒。播種量為20g/m2,最後向溝內覆土1.0-1.5厘米,立即向床面噴灑清水,浸濕深度為15-20厘米,以後澆水多次少量。從播種到幼苗出齊前,保持表土濕潤,含水率在60%左右,防止種子芽乾,造成缺苗斷條。6月末,由於幼苗莖細嫩,地表溫差較大,為防止遭受日灼和病蟲危害,要少量多次澆水,以調節床面溫度和濕度。
7-8月一般為幼苗的生長旺盛期,必須供給充足的水分,每隔2-3澆1次透水,還要本著“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經常進行除草鬆土。8月中旬以後,控制澆水,除非特別乾旱,平時不澆水,降低土壤溫度。為了培育壯苗,在7月初對床面苗木施肥,可施複合肥15-20gm2,每年施2次,開溝施肥即可,但施肥時間不能過晚,促使苗木木質化,有利於苗木的越冬。

4、病蟲害防治
為了防止病蟲害發生,苗出齊後必須用敵克松500倍液或甲基異硫磷500倍液噴灑苗床,每7天噴灑1次,持續3-5次。

5、留苗密度
經過多年試驗,黃山花楸育苗,留苗密度為110~140株/m2,1年生出圃苗,苗高可達50厘米,地徑0.53厘米。春季起苗,即可作為綠化苗木定植或上山造林。

植物價值

黃山花楸黃山花楸
觀賞價值
美麗珍貴的綠化觀賞樹種——新黃山網站有一則訊息,在歙縣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海拔1460米處的雜木林中,有一株黃山花楸,樹高12米,胸圍2.4米,冠幅8X10米。這株大樹的高度已經超過了《中國植物志》所載。
這株大樹樹齡已達三百年以上。它生機盎然,灰黑色粗壯的枝條上,布滿灰白色的皮孔,斑斑有序;長圓形的羽狀複葉迎風擺舞,絢麗可愛;初夏季節枝頭吐出簇狀白色花朵,宛如繡球,極為美麗;金秋時期紅果纍纍,赤如珊瑚,朱紅鮮艷,別具風采。它與黃山杜鵑、天女花湖北海棠珍珠黃楊等珍貴名木混生在一起,那瀟灑的樹姿,艷麗的花果,在群芳爭艷中大有奪魁之勢。
樹姿優美,枝葉婆娑,果實艷麗,是園林觀賞的珍品。在風景林中栽植數株,可使園林增色。該樹種多生長在山巒、岩縫及溝谷天然林中,比較稀少,又是國家重點保護樹種,應該加強保護和研究其繁殖利用。

食用價值
黃山花楸的樹皮可提取栲膠,果可食及釀酒,也可造紙。其材質硬、細,木材供建築家具等用;莖皮及果實均可入藥。果實有健胃、補虛之效,可治虛勞、支氣管炎、胃炎及維生素A、C缺乏症;莖皮苦寒,有清肺、止血作用,主治哮喘咳嗽等症。

相關詞條

生物 植物 自然 薔薇科

參考文獻

1.李中嶽;觀賞樹種——黃山花楸;園林;2002年12期
2.尚禮;黃山花楸;中國花卉報;2003年

薔薇科·花楸屬植物

花楸屬(Sorbus L. ),薔薇科,約80種,分布於北溫帶,我國有50種,產西南、西北至東北,大部供觀賞用,有些種類可作果樹育種的砧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