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棕壤

黃棕壤

發育於亞熱帶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紅棕色的B層,即含粘粒量較多的粘化層;土體內有鐵錳結核。中國的土壤學文獻曾稱之為灰棕粘盤土,50年代後定為現名。對與之相類似的土壤,蘇聯稱為黃棕色森林土,日本定名為黃棕色土,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淋溶土;美國則稱為淋溶土。中國的分布於長江與秦嶺-淮河之間的北亞熱帶地區,中、南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山地垂直地帶譜均有分布。

簡介

黃棕壤黃棕壤分布
黃棕壤是北亞熱帶濕潤的常綠與落葉闊 葉林下的淋溶土壤,廣泛分布於中國黃河以南和長江兩側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 約北緯27~33°的東西窄長地帶,北自秦嶺、淮河、南至巴山和長江;西 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中下游地帶,包括蘇 、皖長江兩側及浙北低山、丘陵、階地、贛 北、鄂北海拔1100~1800m的中山上部及川、滇、黔、桂等省的中山垂直地帶。

該區的年均氣溫15~16℃,≥10℃的積溫為4500~5300℃,年降水為1200~ 1500mm。具有明顯的季風特點,冬季寒冷少雨,短期低溫可持續在—5℃左右;夏 季炎熱,潮濕,≥35℃的高溫可持續數周。春季持續小雨較多,這為土壤風化和 作物生長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是中國一年兩熟的小麥、玉米、棉花與水稻的著名 產區。

由於它的氣候方面具有自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和土壤特徵的混雜性,所以它 作為一個獨立的土壤類型來確認是較晚的,50年代中期原蘇聯土壤學家и·п· 格拉西莫夫在中國南京進行土壤考察時,認為它是處於褐土與黃壤(紅壤)之間 過渡地帶,具有褐土粘化與黃壤(紅壤)鐵錳化合物含量較高的特 征,而命名為黃褐土。1957年馬溶之等根握對安徽黃山的土壤研究,提出了 黃棕壤的概念。此後經過很多土壤學家的研究,並於1988年全國土壤普查 修訂的分類系統中確定黃棕壤與黃褐土為淋溶土綱,濕暖淋溶土亞綱的兩個土類 。一般黃棕壤的淋溶程度較大,分布於該土壤類型的東部和較濕潤的地區,黃褐 土則與之相對立而存在。1995年中科院南京土 壤所制定的《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修訂方案)》中,二者同居淋溶土綱,黃棕壤 為濕潤淋溶土亞綱,黃褐土為半乾潤淋溶土亞綱。它的主要部分相似於 美國土壤分類中的濕潤淋溶土(Udalf)和淡色始成土(Ochrept)。同樣,其主 要部分相似於聯合國世界土壤圖圖例中的艷色淋溶土(Luvisols)。

特徵

黃棕壤黃棕壤分布圖
這一地帶的景觀、土壤和土地利用具有 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明顯特徵:

第一,植被組成方面,既具有溫帶特徵的落葉樹種,如櫟屬樹 種等,同時又具有常綠的闊葉樹種(如女貞)和針葉樹種(如馬尾松),而 且在栽培樹木中具有竹類、油桐茶 葉等。

第二,土壤形成方面,既具有溫帶土壤特徵的明顯的粘化,同時又開始具有矽 、鐵淋溶的富鋁化的初級階段,土壤具有酸性至微酸性反應。

第三,土壤利用上,既有溫帶主要作物小麥,又有亞熱帶特徵的秈稻;水果方 面既有溫帶的蘋果,也有亞熱帶的柑桔,但兩者質量均不甚理想,特別是柑桔有 凍害危害,但作為當地的茶葉與蠶桑是其主要特徵。黃棕壤為亞熱帶濕潤的落葉 、常綠闊葉林下的淋溶土壤,具有暗色有機質含量不高的腐殖質表層,亮棕色粘 化B層,通體無石灰反應,pH為微酸性,土壤剖面構型為O-Ah-Bts-C,B層結構體 外有明顯的粘粒膠膜和鐵錳斑紋。

分布

黃棕壤總面積1803萬hm2,主要分布於蘇、皖及浙北的丘陵、階地等排 水條件較好的地區,年平均溫度約15~16℃ ,年降水量約1000~1500mm,母質則可有花崗岩、片麻岩、玄武岩等風化物的殘積 物和坡積物。自然植被常為常綠或落葉闊葉林,主要成分有槭屬、楓楊屬及櫟屬 等闊葉樹種,也有南方樹種的水青崗櫟、女貞、石楠等。並廣泛栽培有杉木、水 杉、毛竹、油茶、油桐等人工林。農業利用以旱作與水稻為主,是中國主要糧食 、茶葉與蠶桑的重要生產基地。

形成過程

黃棕壤黃棕壤的形成過程
1、有機質積累過程:黃棕壤是在北亞 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在溫度較高、雨量較多的常綠 闊葉或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生物循環比較強烈,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枯枝 落葉,在地面經微生物分解,可積聚成薄而不連續的殘落物質,其下即為亮棕色 土層,厚度因植被類型而異,一般針葉林 下土壤的腐殖質層最薄,闊葉林下居中,而灌叢草類下最厚,腐殖質類型以 富里酸為主。

2、粘化過程:由於具有較高的溫度和雨量,為其母質風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原生礦物變成粘土礦物的過程較快,處於脫鉀和脫 矽階段,粘粒含量高,常形成粘重的心土層,甚至形成粘磐。土壤微形態研究表 明:孔隙壁有各種形態的纖維光性定向粘粒膠膜和大量鐵質澱積膠膜。這說明黃 棕壤不僅具有殘積粘化,而且以淋移粘化過程為主。

3、弱富鋁化過程:P.杜喬富爾提出亞熱帶和熱帶土壤風化的鐵矽鋁化、鐵紅 化(feramgination)與鐵鋁化(ferrallitisation)三個風化相,如果說棕壤化 過程相當與鐵矽鋁化相,則弱鋁化則相近於鐵紅化階段,鉀礦物的快速風化, SiO2也開始部分淋溶,並形成2∶1或2∶1∶1或1∶1型的粘土礦物,鐵明顯釋放, 形成相當數量的針鐵礦或赤鐵礦為主的游離氧化鐵,因為鐵的水化度較高,故顏 色較棕,在風化B層的游離氧化鐵≥20g/kg,殘體的游離度≥40%,土體中的鐵、 錳形成膠膜或結核,聚集在結構體的外圍,接近地表的結核較軟,易碎;而下層 則較堅硬。

剖面特徵

黃棕壤黃棕壤剖面
從以上所述的土壤形成過程便可以了解 其所產生的剖面形態。

O層:在自然植被下為殘落物層,其厚度因植被類型而異。一般針葉林下較薄 ,約1cm,混交林下較厚,灌叢草類下最厚,可達10~20cm。

Ah層:呈紅棕色(5YR5/2),或亮棕色(7.5YR5/4)。質地多壤質土, 粒狀或團塊狀結構,疏鬆,根系多向下逐漸過渡。因利用情況不同,耕種黃棕壤 則為耕作表層。

Bts層:棕色(7.5YR4/6—10YR4/6)心土層是最醒目的,該層雖因母質不同而 色澤不一,但一般棱塊狀塊狀結構,結構面上覆蓋有棕色或暗棕色膠膜或有鐵錳 結核,由於粘粒的聚集,質地一般較粘重,有的甚至形粘磐層。

C層:基岩上發育的黃棕壤,其母質仍帶基岩本身的色澤,而下蜀黃土母質上 發育的土壤,則呈大塊狀結構,結構面上有鐵錳膠膜,並有少量的灰白色 (2.5Y8/1)網紋。現在下蜀黃土母質上發育的土壤稱為黃褐土。

特徵

黃棕壤弱富鋁化過程
1.剖面構型:如上所述,典型的剖面構 型為O-Ah-Bts-C或Ah-Bts-C等。

2.診斷層:具有暗或淡色腐殖質表層,其下有澱積粘化層或粘磐層或耕作澱積層

3.pH、鹽基飽和度、鐵的游離度:pH5.0~6.7,鹽基飽和度30%~75%,一般鐵的 游離度(Fed/Fet)≥40%。

4.顆粒組成及交換性能:一般為壤土—粉沙粘壤土,但粘化層 則多為壤質粘土—粉沙質粘土,粘化率大多達到Bt/A>1.2。由粘粒礦物所決定的 交換量一般為30~50cmol(+)/kg粘粒。有效陽離子交換量與粘粒之比,即 ECEC/clay≥0.25或CEC7/clay≥0.4。交換性鹽基以鈣、鎂為主,含有1~13cmol (+)/kg的交換性氫、鋁。

5.具有矽鋁特性(fersiallicproperty)和濕潤土壤水分狀況及熱性土壤溫 度狀況。

6.礦物分析:粘粒指示礦物為水雲母、蛭石、高嶺石等,充分反映了這種風化 的過渡特徵。但因母質不同,礦物組合也有差異;花崗岩、輝長岩發育者高嶺石 含量增加,水雲母有所減少;沙頁岩所發育的水雲母含量最多,高嶺石次之;而 下蜀黃土上發育者除水雲母、蛭石、高嶺石外,也有一些蒙脫石和綠泥石。此種 礦物組成決定其粘粒矽鋁率,一般為2.4~3.0。

7.微形態特徵:土壤B層一般都具有光性定向粘粒膠膜,分布於孔隙壁上,表 明淋移粘化明顯。並具有一定量的鐵質澱積粘粒膠膜,呈帶狀、層狀或流質狀; 土壤中還存在凝團和無定形凝聚物等新生體,物質組成多是鐵質—有機質—粘粒 混合物。骨骼顆粒以石英、長石、雲母為主,細粒物質以粘粒礦物占優勢,亦有 無定形和晶形鐵、鋁、錳等氧化物和氫氧化物,腐殖質 和小於2μm的原生礦物。

亞類劃分

黃棕壤黃棕壤示意圖
土類以下的亞類劃分主要根據具有附加 過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質殘留特性而劃分為普通黃棕壤、粘磐黃棕壤、暗黃棕 壤性土。

(一)普通黃棕壤母質為岩石風化物

它是最接近中心概念的亞類,土體層次分異較明顯,即O-Ah-Bts-C的剖面構型 。表層腐殖質有一定的積聚,有機質一般為30~50g/kg,松林、灌叢及旱地僅為 15~20g/kg。質地多為壤土,較疏鬆, 粒狀塊、結構。B層粉沙粘粒之比較A層小,質地偏粘,為粉沙粘壤土—粉沙質粘 土,較緊實,核狀、塊狀結構,有的土體膠膜、鐵錳斑明顯。PH5.5~6.0,鹽基飽 和度為30%~75%,不含游離碳酸鹽,含少量交換性鋁。粘土礦物為水雲母蛭石綠泥石和高嶺石,也有少量蒙脫石。其他可參考上述的典型剖面 形態及其診斷特徵。普通黃壤分類中的普通淋溶土(HaplicLuvisols)。

(二)粘磐黃棕壤

主要分布於蘇、皖、贛長江兩側及浙北、鄂北、豫南的第四紀黃土丘崗、階地 。土體深厚,通體具有均質黃土層、粘磐層和網紋層等三個階段,其剖面構型為 Ah-BMTS-Cv。粘磐層與網紋層多系古成土過程的遺蹟,每層厚度不等。表層灰棕 或黃棕(10YR5/2~5/8),粉質粘壤土,小塊狀結構。粘磐層呈黃棕或褐棕色,粘 重緊實,乾縮時垂直節理明顯,稜柱狀、柱狀結構,結構面上鐵錳—粘粒膠膜明 顯,內部有大塊結核體。土壤的容重範圍是1.39~1.62Mg/m3,透水率一般遠低於 1mm/min。此層若出露地表,影響耕作,不利於作物生長。下部網紋層灰白,黃棕 相間,呈雜色樹枝狀局部網紋段可出現沙姜體 ,它相當於美國分類中的典型強發育濕潤淋溶土(TypicPaleudalfs) ,聯合國分類中的飽和粘磐土(EutricPlanosols)。

主要化學性狀:

1.表層有機質含量10~20g/kg。

2.pH5.5~6.7,呈上小下大的趨勢;粘粒(<0.001mm)部分的交換量 35~52cmol(+)/kg,交換性氫、鋁為1~5cmol(+)/kg,鹽基飽和度53%~80%。

3.粘粒部分矽鋁率2.6~3.3。粘土礦物為蛭石、綠泥石、水雲母、高嶺石和蒙 脫石。

(三)暗黃棕壤

分布於皖南、贛北海拔1100~1800m的中山上部,以及川、滇、黔、湘、鄂、桂 海拔1100~2700m的中山區,屬垂直帶譜中黃壤至棕壤的過渡類型,土體 較薄,一般為40cm左右,剖面構型為O-Ah-Bt-C。表層暗灰黃(2.5Y5/2~4/2)或 黑棕色(5YR2/1~2/2),質地偏輕。B層淺黃(2.5Y6/3~6/4)或黃棕 (2.5Y5/3~5/6)。質地砂質壤土至壤土,B層有明顯微弱粘化現象,C層性態因母 質而異。它相當於美國分類中的弱度發育暗色始成土(Haplumbrepts);聯合國 土壤圖例中的腐殖質雛形土(HumicCambisols)。

主要化學性狀:

1.表層腐殖質積累明顯,分布較深,含量可高達60~140g/kg,C/N比值較寬 13~15。

2.pH值5~5.6,陽離子交換量9~30cmol(+)/kg,鹽基不飽和。

3.矽鋁率(<0.001mm粘粒)變幅為1.9~3.0,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有較多 的伊利石、蛭石、綠泥石,還有少量的針鐵礦、皂石及蒙脫石。

(四)、黃棕壤性土

區別

1、它與棕壤的區別:棕壤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下的淋溶土壤,與黃棕 壤相比,它表層腐殖質積累較強,而粘化層較薄,鐵的風化移動性較差,一般其 游離鐵含量<20g/kg,鐵的游離度<40%,SiO2/Al2O3而粘粒的較高,約為 2.92~3.43。

2、它與黃褐土的區別:黃褐土為第四紀晚更新世(Q3)的 下蜀黃土母質上發育的土壤,黃褐土的淋溶作用較弱,pH=6.8~7.5,鹽基飽和度 >75%,且常有少量的CaCO3物質,SiO2/Al2O3>3.0。

3、它與褐土的區別:褐土為暖溫帶半淋溶土綱,土壤的粘化層薄,全 剖面的鹽基飽和度>80%,常有一定的CaCO3新生體,pH值一般為7.0~8.5,鐵的游 離度<40%。

4、它與紅壤黃壤的區別:紅 壤與黃壤為中亞熱帶的濕潤鐵鋁土綱,它們由於富鋁化作用而形成較多的1∶1的 高嶺石類礦物和鐵鋁氧化物,SiO2/Al2O3為2.0~2.5,pH值為弱酸性和強酸性,鹽 基飽和度<35%,粘粒交換量<30~50cmol(+)/kg。

利用與改良

黃棕壤地區的水熱條件優越,自然肥力較高。很適宜多種林木的生長,是中國 經濟林的集中產地、也是重要的農作區,盛產多種糧食和經濟作物。在土壤改良 與利用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地適樹,發展經濟林業

山地黃棕壤要恢復和發展適於當地經濟林業生產,在引種經濟林木時要注意它 分布於南北過渡地帶的特點,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因土造林。在土層淺薄處,宜栽 耐旱耐瘠的馬尾松、刺槐、山楊等。土層厚、肥力好的地方,可大力發展櫟類、 杉木以及油茶、油桐、漆樹、竹茶、桑等經濟林木、排水較差處可種植經濟價值 較高的油料烏桕。

(二)高度重視水土保持

坡度較大的山地,加之過去濫伐森林及不合理開墾,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使 一些地區的土壤肥力大為降低,特別在大別山區尤為嚴重。因此,應大力加強水 土保持工作,首先應作好小流域規劃,在那些土裸露、溝壑眾多的地方,應選擇 速生和側根發達的樹種,營造護坡林(如馬尾松 刺槐等)和溝底防沖林(如烏桕);在坡地 上的茶、桑、果園,應採用等高種植、修築梯田等方法,並 結合綠肥覆蓋,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達到林牧雙豐收。

(三)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料

對於丘崗部位大面積分布的粘磐黃棕壤,因其質地粘重,水分物理性質不良, 如容重大,孔隙度低,雨季滯水,旱季則保水供水能力差,是農林業利用的主要 障礙因素。一般採取逐年加深耕層,重施有機肥、增施磷肥,使土壤逐漸熟化, 或施用煤渣、爐灰和利用休閒季節炕地、熏土,從而改善土壤的通氣透水狀況和 耕作性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