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舞

馬舞

馬舞,主要模仿馬的各種動作形態,舞者身穿馬舞服飾,通過舞蹈表現形式來模仿馬的各種動作,創造馬的生動形象,有些老演員們演得特別投入,他們把馬的各種動作模仿得特別精彩。

簡介

馬舞馬舞

2008北京奧運會中,新疆運動員劉麗娜在香港馬術場精彩亮相,填補了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中未參加馬術比賽的空白,為新疆人民爭得了榮譽。其實早在唐朝時期,馬術表演就已經在我國皇家庭院中盛行一時。古代史籍中記載關於馬舞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比較抽象,在新疆出土的一些泥俑更形象生動地展現出馬上運動的風采。

馬舞也是民間藝術。1960年,吐魯番阿斯塔那336號墓出土的唐代“彩繪馬舞俑”,通高只有13.5厘米,是由3人表演。兩人裝扮成一匹馬,披上馬的裝飾。一人擎馬頭,雙腿作為馬的前肢;另一人在其後,雙腿作為馬的後肢。騎在馬背上的是一位頭戴高頂尖帽的騎手。他面帶笑容,昂首挺胸,右手持韁繩,左手揮馬鞭,形象地表現出騎士勇猛剛毅而又樂觀活潑的神態和詼諧、善於嬉戲的性格,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據史料記載,這種馬舞遊戲當時在西域是非常流行的。

“馬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塔吉克語叫“阿路戛瑪克”,表演者腰間系特製馬形道具(近似漢族“跳竹馬”所用道具)邊歌邊舞。歌詞內容多稱讚馬如何善走山路,矯健頑強能阻擊敵人等等。舞蹈中有模擬馬的跑、跳、閃、轉等動作。馬是高原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塔吉克地區的馬以善走山路而馳名,深受人民喜愛。所以民眾很喜歡並經常演這個節目。表演中道具可用一具或兩具,可單獨表演,也可以配合其他歌舞形式同時進行。

起源

馬舞馬舞

提起馬舞活動,一般人總會首先想到唐玄宗在位時期的盛大表演。不過,很早就有人認識到,馬舞活動並非從唐玄宗時期才開始。宋代學者程大昌論述道:“梁天監四年,禊飲華光殿。其日河南獻赤龍駒,能伏拜善舞。周興嗣為賦(本傳六十二——原注)。案此時已有舞馬,不待開元間矣。”時代稍早的朱翌則以曹植教習舞馬的史實明確立論:“是知馬可教以舞,不獨唐也。”然而,也有人將國內的馬舞活動儘量推前,明代學者方以智認為:“鶴舞馬舞,《竹書》穆天子傳有之。”宋人董逌甚至以《山海經》中“夏啟舞九代(馬名)於大樂之野”的簡單記載為據推前到夏代。這種觀點顯有穿鑿之意。

馬舞的起源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首先,馬舞的發源地不在中原地區。無論良馬品種的形成或是訓馬技術的提高,都與遊牧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很顯然,以種植業和採摘為基礎的農業文明不可能具備上述條件,那么因農業文明而興起的中原地帶就不可能成為馬舞活動的發源之地。前述舞馬入貢的史實說明,在唐朝以前,歷代舞馬都是從域外個各良馬產區進貢來的,其中西域地區所進尤多。就西域各國入貢的舞馬看,它們不但天生素質較好,而且大多在進獻之時就已調教成功。因為一方面史書記載中明確指出諸國所獻者就是舞馬;另一方面舞馬在進獻之時多當場進行表演。

例如,南朝宋大明五年吐谷渾王拾寅獻舞馬,……謝莊《舞馬賦》描繪道:“至於肆夏已升,采齊既薦,始徘徊而龍俛,終沃若而鸞盼。迎調露于飛鍾,起承雲於驚箭。寫秦垧之躡塵,狀吳門之曵練。窮虞廷之蹈蹀,究遺野之環……”梁天監四年吐谷渾再獻舞馬,張率做《舞馬賦》曰:“既傾首於律同,又蹀足於鼓振。擢龍首,回鹿軀,睨兩鏡,蹙雙。既就場而雅拜,時赴曲而徐趨。敏躁中於促節,捷繁外於驚桴,騏行驥動,獸發龍驤,雀躍燕集,鵠引鳬翔,妍七盤之綽約,陵九劍之抑揚。豈借儀於褕袂,寧假器於髦皇。婉脊投頌,俛音合雅,露沫紅,沾汗流赭。”由此可見,這些舞馬都當場進行了精彩的表演。可以肯定,這種與舞馬一併入貢到中原王朝的馬舞活動也來自其產地,且應早有流行。那么,馬舞活動及其調教技術應起源於象大宛之類這些早有舞馬出產的遊牧地區。

其次,中原地區馬舞活動的產生不會早於兩漢時期。我們知道,漢武帝時期張騫鑿空西域,之後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以求汗血馬。從此,方始有域外優良種馬大量輸入中原地區。由於馬舞活動正是隨著域外良馬的大量輸入而傳播進來的,其在中原地區的產生應在西域鑿空之後,不會早於漢武帝時期。到三國時期曹植上表獻馬,文中提到對馬曾加以訓練,“教令習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鼔節相應”,可以說明中原地區確實產生了馬舞調教技術。至於《穆天子傳》和《山海經》的記述,既不能斷為史實,又缺乏具體內容,因而無法將其與後來的馬舞藝術聯繫起來。

複次,儘管中原地區不是馬舞藝術的發源地,其馬舞活動的產生也相對較晚,但是它將馬舞藝術發揚光大,到唐代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峰。中原王朝從域外引進了馬舞活動及其調教技術,然後憑藉自身發達的社會文明(其中舞蹈音樂藝術應是主要的因素)將其不斷提高,最終創造出一種成熟而絢麗的馬舞藝術。

中國的音樂舞蹈藝術早有發展。 《詩經》三百篇無不與音樂舞蹈緊密結合,可謂是上古音樂舞蹈藝術的結晶。《通典》追述:“前代樂飲酒酣必起自舞。詩云:屢舞仙仙是也。”這說明中國早就流行乘興起舞的習俗。後來樂舞水平不斷提高,不但創造出字舞、花舞、健舞、軟物等形式,而且人舞之外,也教獸禽蟲豸作舞。《穆天子傳》有“鶴舞”之說,宋鮑照有《舞鶴賦》;漢張雅能擊磬做樂而令鸞舞,唐韓志和能使蠅虎舞《梁州》之曲,宋“臨安呈水嬉者”更能讓龜鱉鰍魚“戴戲具而舞”。傳統上高超的調教技術,自然會影響到馬舞藝術。在三國時期,中國人教習馬舞還只是簡單的拜舞動作,不足為奇。但到唐代,中國宮廷中的馬舞藝術就非同一般了。唐人又稱馬舞為蹀馬。曽慥引《景龍文館記》說,唐中宗景龍某年,“宴土蕃,使蹀馬之戲,皆五色彩絲,金具裝於鞍,上加麟首飛翅。樂作,馬皆隨音蹀足,宛轉中節。胡人大駭”。這時候中原地區的馬舞活動足以讓熟悉馬舞之戲的胡人為之驚駭,可見其藝術水平已很高超。

主要國家

馬舞馬舞

1、大宛位於中亞地區費爾乾納盆地,隋唐又有拔汗那等政權。該國所出“汗血馬”高大矯健,號稱“天馬”,堪稱優良之最。早從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就不惜血本從這裡引進種馬。宋膺《異物志》描繪道:“大宛馬,有肉角數寸,或有解人語及知音舞與鼓節相應者。”可見這裡早就以出產舞馬聞名天下了。三國時陳思王曹植曾向魏文帝進獻大宛舞馬,上表曰:“臣於武皇世得大宛紫騂馬一匹……教令習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鼔節相應。”這是關於中國最早引進舞馬的記載。可見至遲從公元3世紀起,中國已有舞馬引進了。南梁時,張率在其《舞馬賦》中更明確認為舞馬是“資皎月而載生,祖河房而挺授;種北唐之絶類,嗣西宛之鴻胄。”到唐代,大宛馬以更大規模輸送進來,對中國馬種改良影響深遠。《唐會要》曰:“康國馬,康居國也,是大宛馬種,形容極大。武德(618—625)中康國獻馬四千匹,今時官馬,猶是其種。”正因如此,唐人描繪舞馬時多以“天馬”呼之。

2、吐谷渾主要統治著青海地區,也以出產良馬而著名。《北史》記述道:“青海周圍四千餘里,海內有小山。每冬冰合後,以良牝馬置此山,至來春收之,馬皆有孕,所生得駒,號為龍種,必多駿異。”吐谷渾是向中原王朝進貢舞馬比較頻繁的政權。南北朝時期,吐谷渾不斷加強與南朝政權之間的友好關係。宋、梁相繼冊封吐谷渾王為河南王等名號,而吐谷渾王則將舞馬作為禮品不斷進貢到中原來。“(宋)世祖大眀五年(461),(吐谷渾王)拾寅遣使獻善舞馬、四角羊”;“(梁武帝天監)四年(505)三月甲寅,禊飲華光殿。其日,河南國獻舞馬……”(卷33張率傳,P475)同時,吐谷渾舞馬也進貢到中原北部地區。“西魏大統(535—551)初,周文遣儀同潘炘(此處有脫字——筆者注)逆順之理,於是夸呂再遣使獻能舞馬及羊、牛等。”

3、吐火羅主要在今阿姆河流域,原為大月氏西遷後的立國之地、貴霜帝國疆域,居中西絲綢之路的樞紐地位。《太平寰宇記》載,吐火羅都城“城北有玻瓈山,南崖穴中有神馬。國人每牧牝馬其側,時產名駒,皆汗血焉,事與大宛同”。唐陸龜蒙有《開元雜題七首·舞馬》詩曰:“月窟龍孫四百蹄,驕驤輕步應金鞞。”文中“月窟”,一般稱為“月氏窟”。明代學者陳耀文考證說:“月窟,即指月氏之國。”很可能到唐代這一地區成為中原舞馬的主要進貢之地,以至於詩人把唐玄宗所訓練成的百匹舞馬統統稱作“月窟龍孫”。

4、大秦即羅馬和東羅馬帝國,唐稱拂菻,因在波斯灣以西,又號稱“海西國”。該國地域廣闊,出產良馬,俗有大秦馬能解人語之說。唐朝名臣張說則在《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詠道:“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大秦也當有舞馬東來

5、疏勒《太平御覽》卷896引《涼州記》曰:“呂光麟嘉五年,疎勒王獻火浣布、善馬舞。”不過,疏勒屬綠洲國家,缺乏出產良馬的條件。因此,疎勒王所進獻的舞馬很可能並非本地多出,而是從臨近草原地區得來的。

此外,還有未說明國別的西域政權也向中原入貢舞馬。例如,《宋書》卷6記載,劉宋大明三年(503)“十一月己巳,高麗國遣使獻方物;肅慎國重譯獻楛矢、石砮;西域獻馬舞。”隨著域外良馬的輸入,中國境內的馬匹質量得到很大提高,特別是邊疆州縣漸有良馬出產。到了唐朝時期,中國西北、東北某些遊牧地區也開始向朝廷進獻舞馬。

管理和訓練

馬舞馬舞

秦漢以降,歷代馬政早由太僕寺掌管。後來殿中(內)省設立,其下屬尚乘局專門掌管御馬的進獻、飼養、調教和駕御等事務。到唐代,馬政日趨成熟和發達,形成了一套比較嚴密的管理體系。

首先,舞馬的進獻和接收。一般由域外各國入貢的馬匹直接“陳於朝堂”,“獻馬,則殿中、太僕寺涖閱,良者入殿,孥病者入太僕”。如果屬地方進獻者,則經州縣長官或群牧使、諸監牧使等揀選後進獻到朝廷,由殿中省和太僕寺檢驗接收。

其次,舞馬的飼養和護理。接收後的舞馬一般飼養於各閒、廄和御馬坊。萬歲通天元年(700),武后設立仗內六閒,此後舞馬專屬仗內諸閒、廄。另外,東宮以內也設有馬坊,由太子的親信家奴掌管。李隆基喜好遊獵,登基之前曾以“王毛仲專知東宮駝、馬、鷹、狗諸坊”。舞馬的飼料由種植草粟的皇家林苑供應,殿中省尚乘局中有奉御一人掌管草粟飼料的請受、配給等事務(隨著御馬數量的膨脹,宮苑所供飼料難以滿足,朝廷採取責令都城周圍百姓分擔和在近甸開闢牧場等措施作為補充)。其飼養也有專人負責。《新唐書》卷47記載,尚乘局有“掌閒五千人……掌飼六閒之馬”。此外,舞馬的鞍韉佩飾、醫療藥料等分由尚乘奉御和司庫、獸醫等負責。

複次,舞馬的訓練和調教。包括舞馬在內的御馬之調教,初由尚乘局負責。其屬下有“司馭五百人,……掌調習六閒之馬”。後來閒廄使和飛龍使相繼獨攬馬政大權,多選北衙軍將子弟(即“諸軍小兒”)養護和調教御馬,並世代襲任,俗稱“馬家”。由於處在宮廷,一些“馬家”憑藉調馬小技獲得皇帝寵愛,甚至掌握大權。例如,在馬嵬坡事件中,“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龍武將軍陳玄禮懼其亂,乃與飛龍馬家李護國謀於皇太子,請誅國忠,以慰士心。”此李護國即李輔國,其本傳曰:“本名靜忠,閒廄馬家小兒……天寶中,閒廄使五鉷嘉其畜牧之能,薦入東宮。”李輔國能以飛龍廄養馬人的身份參與籌劃政變,顯然擁有一定權勢。

表演形式

馬舞馬舞

據史書記載有一百匹馬出場表演,這些訓練有素的駿馬裝飾十分華麗:“衣以衣繡,絡以金銀。飾其鬃,間雜珠玉。”張說的《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描述更為具體:“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參加表演的舞馬身材高大,形象俊美,矯健有力,應該是從西域引進的良馬。這些駿馬隨著悠揚的樂曲和有節奏感的鼓點聲,做著各種優雅的動作。

古代史籍和歌詞中記載關於舞馬的內容十分豐富,但也比較抽象,難以想像當年舞馬的真實情況。1980年西安何家村遺址出土的一件鎏金銀質仿效皮囊壺上,裝飾有栩栩如生的舞馬形象。

在其中的“舞工”條目中記有馬舞,並且詳細敘述了馬舞的表演方式:“身穿彩衣,執鞭,舞蹀燮,蹄應節。”這種形象如果我們還記得一件事情的話,可以發現書中所描寫的馬舞其實在新疆已經有著明確的物證。

1960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伏羲和女媧像的出土,舉世皆驚。然而還有同時出土的唐代泥馬俑也讓人睜大了眼睛:336號墓出土的彩繪馬舞俑栩栩如生,三人一組,兩人裝扮成一匹馬,披上馬的裝飾形套,一個人頂著馬頭,雙足作為馬的前肢,另一個人扮成馬的後部,雙足作為馬的後肢。

音樂開始,演員隨著音樂伴奏,模仿馬的各種動作,邊跳邊唱,並根據馬的性格特點,編唱與馬有關的各類唱詞,歌詞風趣幽默,唱詞變化巧妙。還有一人頭戴少數民族尖帽,騎在馬背上充當騎手。右手執繩,左手揮鞭,面帶笑容,昂首挺胸,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與歷史記錄不謀而合,這肯定不是巧合了。實際生活中,新疆大地還有馬舞的驚鴻之影嗎?

西域少數民族中也曾經流傳馬舞。據《新唐書》“黠嘎斯”條中記載“戲有弄蛇、獅子、馬技、繩技等”。現在的柯爾克孜、塔吉克、哈薩克、蒙古等民族都有馬舞。但這種馬舞的表演方式比較獨特,就是人模擬或裝扮成馬的形狀進行表演。

這種由人裝扮成馬進行表演的情況,在唐朝時出現在新疆的吐魯番地區,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阿斯塔那336號墓中發掘出土了一件彩繪舞馬俑,一人頭戴幞頭,身穿綠色圓領長衣,騎在一匹白馬背上,右手執韁繩,左手揮鞭,面帶笑容,昂首挺胸,形象地表現了騎馬的武士剛毅而樂觀活潑的神態,富有生活氣息。

藝術特色

馬舞馬舞

唐代是一個文化燦爛的時代,而其皇帝又多是富有才情的人物。特別是玄宗李隆基,不但重視文化藝術建設,興辦學校,創設教坊,而且自己精通文藝,多有創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馬舞藝術到唐玄宗時期達到其鼎盛。總看其情形,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1、規模盛大,修飾富麗
《明皇雜錄》曰:“玄宗命教舞馬,四百蹄各為左右,分為部,目為某家寵、某家驕。”可見玄宗時期的馬舞陣容相當可觀,常備馬舞至少能有百匹。若據《太平御覽》等史料看,甚至多至四百匹。同時,玄宗善於組織群馬表演,場面展示極為壯觀。《舊唐書》載,每遇勤政殿宴享,通常要調用舞馬三十匹表演“傾杯樂”一曲。根據《資治通鑑》及胡三省所注,表演該曲則要用舞馬百匹。其文曰:“初,上皇每酺宴,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胡註:帝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壯士舉榻,馬不動)。”出於觀賞性和藝術性的需要,唐玄宗非常重視舞蹈主體的包裝。舞馬上場,一般要“衣以文繡,絡以金鈴;飾其鬛間,雜以珠玉”即身披彩紋花繡的衣服,頸懸金光燦爛的鈴鐺,馬鬃則用珍珠美玉加以裝飾,極盡其富麗之態。正因這雍容華貴的儀表,“日照金羈而睛光交映,風飄錦覆而淑氣相資”,無形中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

2、樂舞複雜,形式多樣
馬舞表演中的音樂和舞蹈組成都比較複雜。就曲子而言,《傾杯樂》是最為流行的馬舞樂曲。該曲早在中宗朝已有雛形,名為《飲酒樂》。[宋]程大昌《考古編》卷9曰:“世傳舞馬銜杯上壽起於開元,非也。中宗時已有之。景龍文館記:殿中奏蹀馬之戲,婉轉中律。遇作《飲酒樂》者,以口銜杯,臥而復起。吐蕃大驚。”到玄宗朝,將此曲加以改進,每逢千秋節則奏之,成為定製。與前曲相比,《傾杯樂》在技術處理上更為複雜。 《明皇雜錄》說:“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十回。”其複雜程度可以想見。張說有詩云:“試聽紫騮歌樂府,何如緑驥舞華岡?”可知當時舞馬樂曲多取之樂府,《華岡》也是一支比較流行的舞曲。同時就舞馬動作而言,相應要“奮首鼓尾,縱橫應節”,根據曲子做出更為複雜的動作。錢起《千秋節勤政樓下觀舞馬賦》曰:“忽兮龍踞,愕爾鴻翻,頓纓而電落朱鬛,驤首而星流白顚。”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曰:“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髬奮鬛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還有闕名《舞馬賦》云:“或進寸而退尺,時左之而右之”;“徘徊振迅,類威鳳之來儀;指顧悠忽,若騰猿驚透。”僅觀其蹲踞翻卷、頓纓驤首、腕足膝行、踏步徘徊、揚鬃跳躍、進退側轉……,就足以讓我們眼花繚亂。

唐玄宗還創造了多種舞蹈形式。當時馬舞,除了在地面舞蹈之外,還有登高而舞等形式。“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鏇轉如飛。或命壯士舉一榻,馬舞於榻上。樂工數人立左右前後,皆衣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另有一種形式是,“馬人著緑衣,執鞭於床上”,人在上面指揮,馬在下面蹈舞。

3、動作高難,組織縝密
前文所講兩種乘馬登高而舞的形式,一種是在三層高台之上,一種是在壯士舉起的榻板之上,還要鏇轉如飛,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其中帶有類似雜技的驚險成分。因此,這些表演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玄宗還善於將群馬表演與單馬表演,馬舞表演和其它藝術表演結合起來,使整個文藝表演活動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一般宴享之時,“百僚、常參供奉官、貴戚、二王后、諸蕃酋長謝食就坐。太常大鼓,藻繪如錦,樂工齊擊,聲震城闕。太常卿引雅樂,每色數十人,自南魚貫而進,列於樓下。鼓笛雞婁,充庭考擊。太常樂立部伎、坐部伎依點鼓舞,間以胡夷之伎。日旰,即內閒廄引蹀馬三十匹,為《傾杯樂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抃轉如飛。又令宮女數百人自帷出擊雷鼓,為《破陣樂》、《太平樂》、《上元樂》……又五坊使引大象入場,或拜或舞,動容鼓振,中於音律,竟日而退”。若在某些重要場合,表演程式則更複雜,府縣散樂、雜戲以及山車、陸船等都有相應節目。然而,這些眾多的節目都能條理縝密地組織起來,做到按部就班,順序井然。

4、時間、地點形成定製,
根據朝廷定製,馬舞活動是作為典禮儀式而舉行的,因而有時間地點及規格等方面的規定。就時間而言,馬舞一般在三種場合表演:一是千秋節,即慶祝唐玄宗生日之時,每年的陰曆八月五日,前後表演三天。二是朝會之時。三是常享會,即有賓客宴享之時。《舊唐書》記載:“玄宗在位多年,善音樂,若宴設酺會,即御勤政樓”,舉行包括馬舞在內的大型文藝活動。按照正常程式,“若常享會,先一日具坐、立部樂名封上,請所奏御注而下。及會,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馬,次奏《散樂》而畢矣”。就地點而言,勤政殿前是千秋節固定的表演場所。此外馬舞還有專門的表演舞台,稱作“舞馬台”。《陝西通志》引宋敏求《長安志》說:“舞馬台,在鬥雞殿之北。”

此外,這一時期的舞馬玲瓏剔透,充滿靈氣。在與音樂的配合上,不但“驤首奮鬣,舉趾翹尾,變態動容,皆中音律”,而且“才敲畫鼓頭先奮,不假金鞭勢自齊”,似乎有一種天生的樂舞感覺。同時,它還能根據調馬人的舉動下意識地理解其中暗示,並主動調整、改進自己的姿勢動作。故而,人們對天寶馬舞無不稱讚其曲盡其態,舞盡其妙,“固絕倫之妙有,豈眾伎之齊(儕?)焉”!

文化傳承

馬舞馬舞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撞擊、交流、薈萃之地。千百年來,新疆雖然經歷了各方面的演變,但豐富多彩的樂舞文化藝術卻代代相傳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

馬舞也是民間藝術。1960年,吐魯番阿斯塔那336號墓出土的唐代“彩繪馬舞俑”,通高只有13.5厘米,是由3人表演。兩人裝扮成一匹馬,披上馬的裝飾。一人擎馬頭,雙腿作為馬的前肢;另一人在其後,雙腿作為馬的後肢。騎在馬背上的是一位頭戴高頂尖帽的騎手。他面帶笑容,昂首挺胸,右手持韁繩,左手揮馬鞭,形象地表現出騎士勇猛剛毅而又樂觀活潑的神態和詼諧、善於嬉戲的性格,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據史料記載,這種馬舞遊戲當時在西域是非常流行的。

唐代,馬舞藝術傳入中原。唐朝段安節著《樂府雜錄》中說:“……馬舞者,櫳馬人著彩衣,執鞭於床上舞蹀躞,蹄皆應節奏也。”唐玄宗李隆基每到元宵節和農曆八月初五的千秋節(李隆基的生日),都要在“勤政樓”舉行大規模慶祝活動。其中,馬舞是最精彩的節目之一,近百匹舞馬都由唐玄宗親自取名。

“馬舞”從西域傳入內地,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種盛行不衰的民間藝術是新疆各族人民對祖國藝術寶庫的貢獻。

在倡導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今天,保護傳承馬舞,對於弘揚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疆民族舞蹈

新疆舞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緻,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因為其地理位置時在歐亞大陸上的交通樞紐,因此文化有綜合特點,舞蹈呈現豐富多彩的有濃郁特色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