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普素孜

恰普素孜

恰普素孜舞是塔吉克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舞蹈。主要流傳於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及鄰近的莎車、葉城、澤普、皮山等縣的塔吉克族聚居區。

簡介

恰普素孜恰普素孜
恰普素孜舞是塔吉克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舞蹈。主要流傳於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及鄰近的莎車、葉城、澤普、皮山等縣的塔吉克族聚居區。
塔吉克人對歌舞有特殊的愛好。凡傳統節日及平日的親友聚會,都要舉行娛樂活動,跳恰普素孜舞蹈是其中不可少的內容。尤以婚禮過程中的歌舞活動最為盛大。每遇婚禮,新郎、新娘所在村莊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一種歡愉和幸福的氣氛中,連續歌舞三天,為新人祝福。村民中善舞的能手,每每受到人們的讚賞。在歌舞進行中,人們不時將各種顏色的絲巾搭在他(她)們肩上或圍在他(她)們脖子上,並伴以熱情的呼喊以示讚揚。
恰普素孜一詞,塔吉克語為“快速”、“熟練”之意,是塔吉克族民間歌曲中特有的一種節奏型,凡按這種節奏所進行的民間歌舞,都可稱之為恰普素孜。
恰普素孜音樂為7/8拍,每小節由3/8單拍和4/8雙拍構成,均衡、平穩、明快、爽朗。這種不斷重複和延續的節奏韻律,形成了恰普素孜特有的舞步各身體律動。
恰普素孜主要舞步有“頓蹉步”、“跟跺步”、“單踏步”等。上身姿態由模仿鷹的各種翱翔形態發展而來。舞步與姿態和諧搭配,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恰普素孜舞蹈。

特點

恰普素孜恰普素孜

恰普素孜為民眾自娛性舞蹈,舞蹈場地不受任何限制。無論村鎮廣場、家庭院落、室內室外,只要人們興致所至均可起舞。表演形式自由,一人、二人、多人均可。一般以二人一組對舞為主,也可兩三組或多組同時進行。以往多為兩個男子或兩個女子對舞,現男女對舞也較常見。舞蹈開始,往往先由一名舞技高超者入場,向眾人施雙手半合十(指尖相靠、手掌分開)躬身禮,然後合著《恰普素孜》特有的節律,踏著雄渾而沉穩的舞步,徐展雙臂起舞,再現雄鷹的各種姿態神情。時而雙臂後伸,似雄鷹展翅欲飛,聰慧而機警,時而張開臂膀,仰頭舒體,似山鷹扶搖直上,氣質豪邁而雄強;時而繞臂插肩、俯身轉體,似山鷹活潑詼諧,自由而快意。然後邀請另一男子同舞。眾人也紛紛入場共舞。對舞時一般二人做相同或相似動作,走對稱或相對路線。如雙鷹在藍天盤旋翱翔,追逐嬉戲,此起彼落,有一定的競技意味。常見路線有二人相跟走大圈、靠肩對臉走小圈、二人對繞“∞”形、臉面相對按直線或“之”字形路線同進同退等。舞蹈進行中,舞者可隨時進場或退場。每場舞蹈在舞蹈能手的競技旋轉中結束。舞蹈進行到一定時候,可稍事休息或進行其他娛樂活動,然後再接著跳,如此往復循環,直至眾人盡興。
恰普素孜在民間也有“鷹舞”之稱。因為該舞的突出特徵,就是將鷹的各種姿態概括為基本舞姿,以此來反映塔吉克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理想。塔吉克民族素有“鷹的民族”、“帕米爾雄鷹”之美稱。在現實生活中,塔吉克人民向來以特殊的眼光看待鷹,視它為百禽之首,是忠誠、仁慈、勇敢、堅強、正義的象徵。那些胸懷寬廣、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助人為樂的人,常被人們比作鷹。在“叼羊”活動中,那些能夠奪得羔羊的優勝者,會被讚譽為“一隻雄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鷹在塔吉克人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恰普素孜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了。
恰普素孜的伴奏有歌唱和鼓吹樂兩種不同的形式。歌唱的伴奏樂器有熱布甫賽依吐爾、巴郎孜闊木、熱布甫恰、塔吉克艾捷克、達甫(手鼓)等,樂器可多可少,甚至僅用一面或數面達甫。在小的家庭聚會場合,沒有樂器伴奏時,則可用平日盛食物的托盤代替達甫,擊打節奏與人聲相和,為舞蹈伴奏。歌唱常為一領眾和,氣氛歡快、熱烈。鼓吹樂常由兩支“那藝”(笛子)輪流以魚咬尾的方式吹奏旋律,也可同時進行重奏。達甫直徑較大,由兩位婦女一左一右同時敲擊,一人擊基本節奏,另一人插奏花點,共同構成豐富多變的鼓點。無論是歌唱還是鼓吹樂伴奏,眾人都可隨著樂曲的節奏鼓掌或呼出“肖吧!肖吧!”之類的喊聲為舞蹈者加油助興,從而把情緒推向高潮。

鷹的舞蹈

恰普素孜恰普素孜

塔吉克人對歌舞有特殊的愛好,不論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凡傳統節日及平日的親友聚會,都要舉行各種不同形式和不同規模的娛樂活動,恰普素孜是這一列活動中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塔吉克族山民生活在高原,日照強烈、空氣稀薄,行動不能急促,需要緩衝,形成深吸慢呼的規律。因常穿軟幫平底高靴行走,膝部比較鬆弛,微屈、腳腕靈活、腳掌平穩等特點,所以跳舞時膝部習慣地保持微屈,步法沉穩有力,動作柔韌而富有彈性。
塔吉克族的生活形象和服飾增添了舞蹈的民族色彩:男子面龐黑紅,高鼻深目,濃眉長睫,兩眼閃爍發光,棉帽有彩色圖案,黑羔皮里子翻出一條毛邊,緊扎腰帶,穿著紅色尖頭軟底長靴,靴筒上端露出編織有花色圖案的羊毛線襪,佇立不動時,英姿神態十分動人,舞動起來時,有鷹隼穿雲破霧的氣勢、豪邁灑脫的形象,令人讚嘆不已。婦女舞蹈時,含蓄優美,一手拉裙,一手扶著披在繡花棉帽上的紗巾,手腕微挑,平穩前進。花帽前額繡有艷麗的圖案,還掛著簾狀裝飾性的小銀墜,隨著舞動叮叮作響。舞者細碎勻你的步伐,輕盈婀娜的體態,像美麗的水禽在湖面泛遊,那飄動的服飾宛如一片漣漪。
塔吉克族舞蹈風格的特殊性,還常表現在樂、舞兩者交織進行的方式上,其旋律往往在弱拍開始,腳步要合著節奏的強拍,手、上身姿態又要與旋律強弱起伏吻合,從而加大了表演難度。塔吉克族從孩童時就已熟悉這種節奏,擅長此類舞蹈,但他人不下番功夫就很難合上節奏起舞或缺少風韻,塔吉克族舞蹈藝術特色的形成和伴奏樂器以及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開。
鷹笛用鷹的翅膀骨製成,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樂器,有悠久的歷史,其形狀與1959年於新疆巴楚縣脫庫孜薩來出土的南北朝的骨笛殘部相近。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載:“有人以猿骨為笛,吹之,其聲輕圓,勝於絲竹。”可見骨笛歷史悠久,取材多樣,而鷹笛更為優美動聽、更富有高原特色。這種鷹笛吹奏技法很難掌握,但所吹奏出的音調則非常別致、美妙。
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伴奏的主要樂器,兩名婦女敲打一面手鼓,其他民族則罕見。鼓點有多種固定的套路與名稱,如“阿路卡托曼”“瓦拉瓦拉赫克”等,都能奏出簡單的和聲。在賽馬、叼羊時同時擊奏幾面手鼓,鼓點激動人心,騎手和馬更勇猛追逐。樂器也有特點,如拉巴甫(熱瓦甫)比維吾爾族小,用杏木製成。
“恰普素孜”是塔吉克族流傳最廣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及鄰近的莎車、葉城、澤普、皮山等縣的塔吉克族聚居區。
恰普素孜一詞,塔吉克語為“快速”、“熟練”之意,是塔吉克族民間歌舞曲中特有的一種節奏型,凡按這種節奏所進行的民間歌舞,都可稱之為恰普素孜。
恰普素孜在民間也有“鷹的舞蹈”之稱,因為該舞的突出特徵,就是將鷹的各種姿態概括為基本舞姿,以此來反映塔吉克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理想。塔吉克民族素有“鷹的民族”、“帕米爾雄鷹”、“鷹一樣的人民”等美稱。在現實生活中,塔吉克人民向來以特殊的眼光看待鷹,視它為百禽之首,是忠誠、仁慈、勇敢、堅強、正義的象徵。那些胸懷寬廣,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助人為樂的人,常被人們比作鷹。在“叼羊”活動中,那些能夠奪得羔羊的優勝者,會被讚譽為“一隻雄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鷹在塔吉克人心目中的位置,以及恰普素孜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了。

民間傳說

關於恰普素孜的歷史,在塔什庫爾乾一帶有很多民間傳說。據塔吉克族女詩人阿提坎姆.扎米爾介紹,其中有一則講道:古時候,在慕士塔峰山腳下的一個村莊裡,有一個名叫瓦法的小伙子和一個叫古麗米合爾的姑娘,從十二歲起便給巴依薩比爾做奴隸。他們白天在外放牧,晚上只能睡在羊圈裡。天長日久,兩人在患難中相愛了。薩比爾知道後,一心要把兩人拆散。他將瓦法打發到遠離村莊的大山深處去放牧,而把古麗米合爾關在深宅大院裡做家務。一對戀人天各一方,但兩人都無法丟開對對方的思念。一天瓦法將羊群趕到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自己則坐在山頂上,含淚唱起了思念親人的歌。突然傳來一陣嗡嗡聲響,瓦法應聲望去,只見一隻雄鷹為了拯救他的羊群正在和惡狼撕殺。他立即彎弓搭箭射向惡狼。當他來到鷹的身邊時,鷹已負傷垂死。這時鷹睜開眼睛,忽作人語:“我已經不行了,你殺了我,用翅膀做一對笛子當作為的遺物吧!”瓦法含淚從鷹身上取下了中空的翅骨,做成了三個音孔的“那藝”(即“鷹骨笛”)。從此,那藝聲取代了瓦法憂傷的歌聲。當古麗米合爾知道這笛聲是瓦法的心聲時,想念親人的願望更加強烈了。每次打水來到河邊,她總要駐足良久聽那笛聲。一天,當古麗米合爾又來到河邊時,一群鷹正和著輕柔美妙的笛聲舒展著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見此情景,她立即伸開雙,臂伴著笛聲模仿鷹的飛翔動作跳了起來。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姑娘將這些動作串連成優美的舞蹈,並一直流傳至今,形成為塔吉克人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恰普素孜。

新疆民族舞蹈

新疆舞蹈活潑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緻,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因為其地理位置時在歐亞大陸上的交通樞紐,因此文化有綜合特點,舞蹈呈現豐富多彩的有濃郁特色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