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立定

頭孢立定

頭孢菌素具有抗菌廣、殺菌力強、毒性低等優點,在臨床抗感染領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隨著頭孢菌素類的不斷研究開發,將會合成一些新的品種,套用領域更廣,為臨床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開拓更廣闊的前景。

其它名稱

藥物別名:CFCL
英文名稱:Cefclidin

說明及用法

粉針劑:每支0.5g。
靜滴:成人2g/d,分2次。

功能作用

頭孢立定頭孢立定
本品抗菌譜較廣,為注射用第4代頭孢菌素,對絕大多數革蘭陰性菌,尤其是腸桿菌科細菌具有強大抗菌作用,對部分革蘭陽性菌厭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CFCL最突出的特點是具有高度抗綠膿桿菌活性,其抗綠膿桿菌的作用是氨曲南的4倍,是CAZ的4~16倍。對螢光假單胞菌、食酸假單胞菌、斯氏假單胞菌及惡臭假單胞菌有效,對洋蔥假單胞菌具中度抗菌作用,對嗜麥芽假單胞菌作用較弱。

對腸桿菌屬、弗勞地枸椽酸桿菌及不動桿菌屬的抗菌活性較CAZ強,並對耐其它頭孢菌素的醋酸鈣不動桿菌有效。對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催產克雷伯桿菌、異型枸椽酸桿菌、普通變形桿茵、奇異變形桿菌、雷極-普羅威登斯菌、小腸結腸炎那爾森菌、沙門菌屬、志賀菌屬等的抗菌活性均較CAZ強。

對產生β-內醯胺酶的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及腦膜炎球菌也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對粘質沙雷菌的作用不如CAZ,對黃桿菌屬無抗菌和活性。本品對鏈球菌屬及對甲氧西林敏感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與CAZ相仿。

對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較CAZ強4倍。對MRSA、MRSE、腸球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德菌及棒狀桿菌屬無效。對脆弱類桿菌及難辯梭菌無抗菌活性。對其它厭氧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對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效果尤佳。

適用病症

敗血症呼吸道、膽道、腹腔、泌尿科婦產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等感染。

注意事項

發生率為3.8%,較多見的有皮疹、藥物熱,偶有腹瀉嘔吐、頭暈。實驗室檢查異常占15.4%,以轉氨酶輕度增高及嗜酸粒細胞增多為主,直接Coom′b試驗可呈陽性。

相關新聞

頭孢立定CFCL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臨床套用進展和合理用藥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近年來開發最快,臨床套用最廣的一類抗感染藥。目前,世界上用於臨床的藥物大約有2萬餘種,我國套用的約有1.1萬種。而頭孢菌素套用量始終屬各類抗生素之首。本文對該類抗生素的臨床套用進展和合理用藥作一探討。

1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臨床套用情況

1.1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及特點頭孢菌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它是從頭孢菌素母核-7氨基頭孢烷酸(7-ACA)接上不同側鏈而製成的半合成抗生素。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加速細胞壁破壞而起殺菌作用。天然產品毒性高,抗菌力弱,目前發展且臨床套用的皆系半成品,抗菌譜廣,殺菌力強,對胃酸及β-內醯胺酶穩定,毒性低,過敏反應少。

1.2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髮展狀況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研究開發極為迅速,可分為四類:

第一代頭孢菌素:頭孢噻吩(先鋒黴素Ⅰ)、頭孢噻啶(先鋒黴素Ⅱ)、頭孢氨苄(先鋒黴素Ⅳ)、頭孢唑啉(先鋒黴素Ⅴ)、頭孢環已烯(先鋒黴素Ⅳ、頭孢拉定)、頭孢乙腈(氰)(先鋒黴素Ⅶ)、頭孢吡硫(先鋒黴素Ⅷ)。此類頭孢菌素的抗菌譜與青黴素G類似,但對金葡球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較穩定,主要用於耐藥金葡球菌感染,對G-菌作用差,對綠胺桿菌無效,主要用於輕、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

第二代頭孢菌素類:頭孢孟多、頭孢呋新(西力新)、頭孢替安、頭孢西丁。第二代頭孢菌素的抗菌譜較第一代廣,對β-內醯胺酶的穩定性較第一代高。對G+菌作用雖與第一類相似,或稍弱,但對G-桿菌作用明顯增強,部分對厭氧菌有高效,但對綠膿桿菌無效。臨床主要用於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菌、腸桿菌、吲哚陽性變形桿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肺炎、膽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和其它組織器官感染。

第三代頭孢菌素:頭孢噻肟、頭孢哌酮(先鋒必)、頭孢他啶、頭孢噻三嗪肟、頭孢唑肟。本類頭孢菌素對G+菌的抗菌力雖不及第一、第二代頭孢菌素,但對G-桿菌包括腸桿菌屬和綠膿桿菌及厭氧菌如脆弱類桿菌均有較強的作用,對β-內醯胺酶高度穩定,為目前臨床套用的抗綠膿桿菌最強的抗生素。治療尿路感染以及危及生命的敗血症腦膜炎肺炎等嚴重感染可獲得滿意效果,新生兒腦膜炎和腸桿菌科細菌所致的成人腦膜炎為首選。

頭孢立定合理用藥
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匹羅、頭孢立定、頭孢吡肟。本類頭孢菌素在抗菌譜和對β-內醯胺酶的穩定性方面明顯優於第三代頭孢菌素。其中頭孢匹羅具有廣譜、高效、耐敏的特點(均優於三代頭孢菌素)。對青黴素敏感和耐藥的葡萄球菌,對G+、G-及選擇的厭氧菌、抗鏈球菌、抗檸檬酸菌、抗沙雷氏菌等活動性都很強。可廣泛套用於呼吸、泌尿、婦產科的感染。對各種感染的有效率:化膿性腦膜炎94.1%;敗血症菌血症100%;肺炎及膿胸94.8%;支氣管炎93.3%;扁桃體炎咽喉炎96.2%;尿路感染96.3%;蜂窩組織炎91.7%;皮膚及軟組織感染92.3%;疔癤100%;中耳炎100%;骨髓炎、燙傷皮膚金黃色葡萄球菌綜合徵、腎膿腫、急性膀胱炎、百日咳、猩紅熱腸炎、化膿性甲狀腺炎等為100%。不良反應少且短暫,一般為腹瀉、無食慾、皮疹等。

2抗生素的合理套用

目前抗生素是臨床套用最廣泛的藥物。濫用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β-內醯胺酶類抗生素的發展最快、新藥最多,在臨床套用不合理現象極突出,並且藥物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都會產生某些毒副反應,因此,必須根據感染部位、致病菌特點及耐藥性選擇用藥。同時還應注意監測血藥濃度,避免不必要的聯合用藥。

2.1根據感染部位選擇用藥如腦或膽道感染必須分別考慮藥物是否分布於腦脊液或膽汁中。治療膽道感染一般宜採用針對大腸桿菌的抗生素。從藥敏分析看以氨基苷類、氯黴素和多粘菌素較好,但它們在膽道內的濃度低,常用劑量達不到有效濃度,且安全範圍小,不能提高劑量,不是理想治療藥物。第三代頭孢菌素在大多數組織液中,包括腦脊液和膽汁,皆分布較好,而且抗菌譜也較適宜,如頭孢哌酮、頭孢三嗪及頭孢塔齊丁,在膽道濃度內皆較高。

2.2根據致病菌的特點合理用藥要想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首先要掌握致病菌的特點,才能選藥得當。如泌尿道感染雖為常見病,但易反覆發作,國內學者報導[1],反覆的原因是與細菌L型有關。細菌L型是細胞壁缺陷菌,是在抗體、補體、抗生素及溶菌酶作用下形成的。L型菌致病性減弱,但其遺傳基因未變,當抵抗力下降或影響細菌細胞壁合成的因素消除後,仍返為細菌,重新對人體致病。臨床表現為炎症急性期以細菌型為主,慢性期以L型為主。藥敏試驗結果特點為:L型菌對作用於細菌細胞壁抗生素敏感度低,而對干擾細菌蛋白質合成及核酸代謝的抗生素敏感度高。掌握致病菌這一特點,在抗生素選用上就有的放矢。炎症急性期可選用對G-有強效的三代頭孢菌素抗生素,而在治療後期改用或合用干擾蛋白質合成、核酸代謝的氯黴素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這樣會收到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頭孢立定頭孢立定
2.3血藥濃度監測血藥濃度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抗生素的血藥濃度與MIC之間有適當比例,一般而言,如常規用藥的血藥濃度超過MIC5倍以上,則細菌對該藥高度敏感;血藥濃度稍高或相當於MIC為中度敏感;而藥物在血漿或體液中的濃度低於細菌MIC則產生耐藥。如頭孢匹羅對青黴素敏感的和耐藥的葡萄球菌的MIC在0.313~0.781μg/ml,頭孢他啶(MIC為12.5μg/ml)也優於頭孢噻肟(MIC為1.563~3.125μg/ml)。因此,在抗感染治療上應進行血藥濃度檢測及MIC測定,為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2.4耐藥性在選擇藥物時,必須注意感染細菌的耐藥性,因為臨床治療失敗的原因常常是“耐藥性”問題。藥菌產生耐藥的機制,正在不斷深入探索。通常認為細菌產生β-內醯胺酶,這種酶能破壞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β-內醯胺環使之滅活。β-內醯胺酶分布廣,有許多類別,不同的β-內醯胺抗生素對酶的敏感性不一樣。因此,使用β-內醯胺酶抑制劑是解決β-內醯胺類抗生素耐藥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β-內醯胺酶抑制劑有克拉維酸、棒酸、舒巴坦(青黴烷碸),它們本身抗菌力弱,因其可抑制多種β-內醯胺酶而保護β-內醯胺類抗生素,加強後者抗菌作用,已與一些β-內醯胺類抗生素製成複方製劑試用於臨床。

2.5關於聯合用藥抗菌藥的聯合套用目的在於獲得藥效的協同作用,並可擴大抗菌範圍,同時也希望防止和延遲抗藥菌株的產生。當單一藥物不能控制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嚴重感染,需長期治療而致病菌易產生抗藥者,都須聯合用藥。聯合用藥在藥效上應有增強作用,相加作用,注意配伍禁忌。如頭孢噻吩、頭孢噻啶最好單獨靜脈滴注,不宜與氫化可的松配伍滴注;頭孢噻吩不宜與氯化鈣葡萄糖酸鈣合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