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個人經歷

老舍 老舍

1899年老捨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戰爭中。全家靠母親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

1918年畢業,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國小當校長。兩年之後,晉升為京師教育局北郊勸學員,但是由於很難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舊勢力共事,很快便主動辭去了這份待遇優厚的職務,重新回到學校教書。

1921年,在《海外新聲》上發表《她的失敗》的白話小小說,署名舍予,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僅有700字。

1922年,受禮加入基督教,後在天津南開中學教國文,並在北京教育會、北京地方服務團工作。在此期間,他熱衷於社會服務事業,同時還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學補習英文。

1923年,在《南開季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

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講師。在英國期間,老舍曾使用Colin C. Shu這個英文名字(應為其基督教教名)。

1926年,在《小說月報》上連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第1期署名“舒慶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後三年繼續創作,在英國共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三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英國的教書生涯使老舍成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離英回國,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學教員。

1930年,回國任齊魯大學教授,邊寫作邊教學。

1931年,與胡絜青女士結婚,同年發表長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創作《貓城記》,並在《現代》雜誌連載。此後幾年,老舍陸續創作了《離婚》和《月牙兒》等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東大學文學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辭去山東大學教授一職專心從事寫作。9月,《駱駝祥子》在《宇宙風》連載,1939年該書由人間書屋正式發行。

1937年,8月返齊魯大學任教。11月隻身奔赴武漢。

1938年,老舍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對內主持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並全面負責總會的領導工作。同年7月,隨文協西遷重慶。

1939年,老舍翻譯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倫敦出版,譯名為 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為西方比較權威的《金瓶梅》譯本,先後發行四次。

1944年,創作並由良友復興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49年,接文藝界三十餘位友人信後決定回國,10月離美,12月抵達天津。

1950年,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成立,任副理事長。

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1953年,當選為全國文聯主席,作協副主席。

1957年,《茶館》發表於《收穫》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1978年,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墓碑上刻寫著老舍的一句話:“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

婚姻家庭

老舍家庭 老舍家庭

1930年,胡絜青正在北京師範大學念書,母親怕她因為這學業而耽誤了終身大事。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是胡絜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托他幫忙物色。此時老舍正好從倫敦回國,且著有作品,於是羅常培便向胡母介紹了老舍,獲知老舍的才華及人品後,胡母異常高興,私下便定下了這位乘龍快婿,於是與羅一同商議了一個周密的計畫使老舍與胡絜青見面。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羅的安排之下,老舍到處被朋友們拉去吃飯,而飯桌上總有胡絜青。在頻繁的相見之後,胡與舒產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畢業,兩人舉行了婚禮。

婚後半個月,老舍攜帶妻子來到濟南,繼續在大學任教,胡絜青則在一家中學裡教書。兩人第一個孩子出生在濟南,是個女孩,取名舒濟。1935年第二個孩子,兒子舒乙出生,1937年,在重慶產下第三個孩子,次女舒立。

人物趣事

催稿趣事

抗戰期間,北新書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過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時,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帶戲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帥發來緊急令:內無糧草外無兵!小將提槍上了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馬來!參見元帥。帶來多少人馬?來個字!還都是老弱殘兵!後帳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殺氣滿山頭!

改稿奴才

作家樓適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寫些什麼?”樓適夷問道。滿族出身的老舍笑著說:“我正在當‘奴才’,給我們的‘皇帝’潤色稿子呢!”一陣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項新任務——為末代皇帝溥儀修改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

獻醜作詩

一次老舍家裡來了許多青年人,請教怎樣寫詩。老舍說:“我不會寫詩,只是瞎湊而已。”有人提議,請老舍當場“瞎湊”一首。“大雨洗星海,長虹萬籟天;冰瑩成舍我,碧野林風眠。”老舍隨口吟了這首別致的五言絕句。寥寥20字把8位人們熟悉並稱道的文藝家的名字,“瞎湊”在一起,形象鮮明,意境開闊,餘味無窮。青年們聽了,無不讚嘆叫絕。詩中提到的大雨即孫大雨,現代詩人、文學翻譯家。洗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樂家。高長虹是現代名人。萬籟天是戲劇、電影工作者。冰瑩即謝冰瑩,現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慶《新蜀報》總編輯。碧野是當代作家。林風眠是畫家。

個人作品

小說合集

僅收錄發行單行本的篇目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
老張的哲學趙子曰火葬二馬我這一輩子
貓城記離婚文博士
小坡的生日駱駝祥子正紅旗下牛天賜傳
無名高地有了名鼓書藝人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饑荒》三部長篇)

以上資料整理自

文藝合集

僅收錄老舍在世時發行單行本的集子

短篇小說集文學理論集中篇小說集
櫻海集蛤藻集文學概論講義月牙集
貧血集東巴山集雜感集漢語教材
趕集火車集老牛破車靈格風漢語教材
文學語言論集通俗文藝集小花朵集
出口成章三四一

以上資料整理

詩歌作品

老舍 作品一覽 老舍 作品一覽

舊體詩約300首,12萬字左右。

新詩三首,皆為長詩,信息如下:

1934年鬼曲
1939年成渝路上
1939年劍北篇

以上資料整理自

曲藝作品

通過蒐集整理共有47部,細分有話劇27部、京劇7部、歌劇5部、地方戲劇2部、英譯中話劇1部、電影劇本1部、鼓詞15篇、相聲31段、快板12段、太平鼓詞4段、山東快書1段、合作撰寫的單弦牌子曲1篇、唱詞7篇。

話劇作品
茶館龍鬚溝殘霧誰先到了重慶
張自忠面子問題大地龍蛇桃李春風(與人合著)
忠烈圖方珍珠生日春風秋實
西望長安荷珠配神拳歸去來兮
秦氏三兄弟全家福秦霞丹雪青蛙騎手
寶船(童話劇)紅大院

以上整理自

未成合集,散落髮表的作品收集如下:

《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記得》《抗戰民歌二首》《空城計》《控訴摟包的》-大鼓書詞《禮物》《戀歌》《流離》《亂形容》《說明白話》《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謠二則》《微笑》《為和平而戰》《為小朋友們作歌》《維生素》《小相聲一則》《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詩》《雪中行軍》《音樂的生活》《英雄贊《元旦銘》《慈母》《打刀曲》《讀書》《二期抗戰》《附錄-致友人函》《歌唱偉大的黨》《歌聲》《鬼曲》《國葬》《過新年》《海外新聲》《和平解放西藏》《紅售貨員》《紅葉》《鴻興飯館紅旗飄》《八九十枝花》《保民殺寇》《保我河山》《壁報詩》《別迷信》《長期抵抗》《陳各莊上養豬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進行曲》《女兒經》《陪都贊》《青年》《青年突擊隊員》《清明》《日本撤兵了》《掃蕩五氣》《山高擋不住太陽》《神仙辭職》《生產就業》《柿子豐收》《蜀江船歌》《雙反》《札蘭屯的夏天》《戰》《丈夫去當兵》《致富神咒》《中秋月餅》《祝賀北京解放十年》《祝賀兒童節1》《祝賀兒童節2》《作詩》。

書法作品

老舍 書法作品 老舍 書法作品

現今流傳的老舍書法作品不多,可以於北京老舍紀念館參看鑑賞。

作品風格

創作題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衝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衝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緻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

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範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1960年是義和團起義的六十周年,於是寫出了話劇《神拳》,再現了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

語言風格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民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他的“白”,讓讀者易於理解卻又頗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來反應時代和生活,這才是老舍作為語言大師的境界,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語脫去自然形態的粗糙與隨意,煉成金子,使現代的北京口語顯出樸素精緻如同一具精雕細刻的瓷器。

同樣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來自狄更斯等英國文學家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蘊的“京味”。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他認為:“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假荇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說、戲劇,散文等也都充滿了幽默風趣色彩。他的作品字裡行間無不閃現著他的幽默才華: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從《老張的哲學》問世起,老舍就開始被人稱為“幽默小說家”。

老舍先生更是潛台詞運用的大師,其代表就是《茶館》。《茶館》憑藉深刻含蓄的潛台詞,有力地豐富了語言的內涵。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龐太監與秦仲義的“舌戰”。這兩個人一個是西太后的寵奴,一個是講維新的資產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氣氣,骨子裡卻是兵刃森森。《茶館》中像這樣的台詞比比皆是。它引而不發,以弦外之音調動人們的興味與深思,耐人咀嚼。

老舍作品成功地運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語辭彙,使作品語言透露著獨特的京韻,作品生活氣息醇厚,地方風物、民情風俗真實感人。同時用地道的北京話寫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潑有趣、質樸自然,生活氣息迎面撲來,具有獨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話的神韻,顯示北京話活潑的生命力和老舍駕馭北京口語的能力。

文學思想

老舍 老舍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複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鬥爭里,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學思想的基調是強調文學的自由表達,同時認為文學對社會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遠期的。

但是由於受到時代的影響,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學的實用性靠近,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藝術家的他又感到不適,於是又重新呼喚並實踐文學的自由表達和藝術性,在此期間其文學思想也出現了反覆和震盪。因此而言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錶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在作家不受外力干涉下進行自由表達的基礎上,老舍進一步加深了個人的文學思考深度-----形式的美好。老舍多次提出“文學是以美好的文字為心靈的表現。”同時受到英國文學的啟發,追求簡潔樸素的語言風格“脫去花艷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躶體的美”,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英國文學相通的,同時也是老舍受狄更斯等作家影響後在創作上的重要投影,是老舍文學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表達自由和形式美好是老舍最基本的追求,在這基礎上老舍也反對文以載道的文學觀,但並不否認文學的社會性和社會作用,如老舍早、中期的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中心旨意都是探索振興國運、強盛民族之路的。老舍是以平民生活為描述對象,以傳統倫理道德的哲學觀為思想基礎,以人道主義的善惡觀為最基本的出發點,以是否有利於振興國運、強盛民族為尺度,而進行文學描述的,而後期老舍在抗戰時期則發表了大量的宣傳抗戰的文藝作品。

人物評價

知名作家 李敖評價 知名作家 李敖評價

胡風:“舍予是經過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沒有被這些所湮沒,反而顯得更凸出,更難能而且可愛。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複雜的枝葉所襯托著的果子。他底客客氣氣,談笑風生裡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話還是笑話的那一種幽默。現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裡面正閃耀著他底對於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時卻要為國事,為公共事業,為友情傷心墮淚,這恐怕是很少為人知道的。”

“舍予是非常歡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時也是富於藝術家氣質,能夠孤獨的人”。

“舍予是盡了他的責任的,要他賣力的時候他賣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時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時候他委曲求全……特別是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種努力,就我目接過的若干事實說,只有暗暗嘆服包在謙和的言行裡面的他底舍己的胸懷。”

老舍之子舒乙:“生活中的父親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時間不說話,在悶著頭構思寫作。很嚴肅、很封閉。但是只要有人來,一聽見朋友的聲音。他馬上很活躍了,平易近人,熱情周到,很談得來。仔細想來,父親也矛盾。因為他對生活、對寫作極認真勤奮;另一方面,他又特別有情趣,愛生活。”

朱光潛:“據我接觸到的世界文學情報,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沈從文與老舍。”

樊駿評價幽默之於老舍:“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幽默,就沒有了老舍,更談不上他在文學史上取得那樣的成就與地位。”

人物影響

文藝影響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

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解放初期,老舍作為知名的作家,積極投身於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與羅常培、呂叔湘、吳曉鈴等學者會同孫玉奎、劉德智、侯寶林等相聲演員一起組成相聲改進小組,通過撰寫大量作品和理論文章,不僅指導相聲擺脫了解放初期由於其舊有形式和內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機,而且使相聲乃至曲藝這門藝術形式完成了在新社會、新形勢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藝術地位,為之後新相聲的發展定下了基調,並且一直影響到了今天相聲的發展。

老舍的《茶館》、《龍鬚溝》奠定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獨特的風格,創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龍鬚溝》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劇本為演出建立了一個現實主義的,形象鮮明的,強調從生活中塑造一個鮮明形象的基礎。這對我國的話劇事業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成長起到了一個最基礎的關鍵作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風格,被北京人藝的導演、演員所繼承並沿用至今。

在創作題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藝影響,從老舍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到,從最初的《老張的哲學》、《二馬》和《趙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為題材,到後來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題材的《離婚》、《牛天賜傳》,再到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這一輩子》和《月牙兒》、《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說,他最有特點和藝術成就的作品都與北京這座城市有關。

因此,可以說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創作,而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觀,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史象徵,一說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聯想到老舍的文學世界。老舍的小說有序和完整的構建了一個藝術上的“北平世界”,同時小說中的小吃、建築和語言都是現如今挖掘和開拓北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時在批判國民性的道路上,老舍也有自己的開拓,比起魯迅對國民心理機制的發掘,老舍對中國心理和行為的研究及描寫不免失至膚淺,但也有魯迅所不及之處顯示出老舍自己的特點---既有原有的純中國環境中中國人的缺點,也有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的心理和行為的病態和適當,後者是老舍獨有的開拓,這種方式在以後批判中也是鮮見的,這種批判因此也構成和補充了一部完整的現代國民性批判史,對後來的批判具有借鑑意義。

政治影響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領導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老舍在擔任總務部主任期間團結了全國的抗戰文人,使這一時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文藝界團結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文學獎項

為紀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勵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北京市文聯和老舍文藝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了老舍文學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北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京出版和發表的優秀作品,每兩至三年評選一次。

紀念故居

老舍故居共有4處,分別位於北京、重慶、山東和倫敦。

北京故居

老舍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該故居是老舍解放後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國歸國後,自己花錢購買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在此創作了《茶館》等20餘部劇作。

該故居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老舍夫人回國捐獻了部分老舍的字畫、古董,同年有償捐獻了老舍故居予國家,第二年在國務院的批准下在故居的原址正式建成老舍紀念館。

重慶故居

位於重慶天生新村63號,1943年剛動完盲腸手術的老舍與一家人開始在此定居,老舍在此完成了《火葬》、《惶惑》和《饑荒》等長篇小說。八年抗戰老舍幾乎全是在重慶的這所房子裡。2012年,該故居正式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

山東故居

山東濟南故居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南新街54號(今南新街58號),是濟南最著名的老舍故居,其間生下了大女兒舒濟。在這間小屋裡,老舍創作了長篇小說《離婚》、《牛天賜傳》,以及收錄在《趕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說。

山東青島故居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2010年改建為“駱駝祥子博物館”,1936-1937年間,老舍在此居住,並在此完成了他“寫作生涯的第一炮”——《駱駝祥子》。

倫敦故居

位於英國倫敦市聖詹姆斯花園31號,老舍在英國擔任講師的1925—1928三年間在此居住,老舍在這裡完成了長篇《老張的哲學》和《趙子曰》。

中國著名作家

中國作家以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

中國作家協會歷屆主席團

1949年7月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簡稱全國文協)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國文協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

安葬在八寶山的著名人物

八寶山革命公墓位於北京西郊石景山區八寶山南麓,長安街西延長線北側,距離北京市中心13公里。面積約10公頃。眾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知名人士等安葬於此。

中國百年文壇巨星

魯迅的《阿Q正傳》打破了中國千年的八股文言文化,開始了白話文體的小說,在這一百里中國的文壇又是如何發展,有誕生了多少文化名人。

老舍主要作品名錄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北京人,滿族,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著名作家,1951年,老舍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