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兒》[文學作品]

《月牙兒》[文學作品]
《月牙兒》[文學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月牙兒》,中篇小說,老舍著。《月牙兒》全文以月牙兒為線索,作者以散文詩的筆法塑造了一個可憐、可敬、可嘆的形象,描繪了一個醜惡而淒冷的舊社會,令人回味無窮。《月牙兒》是一部母女戲。斯琴高娃以及青年演員高榕分別擔綱了話劇《月牙兒》中的重要角色。整個故事的線索均圍繞於斯琴高娃所飾演的“蟲兒媽”和高榕所飾演的“蟲兒”之間,故事敘說了這對貧寒母女在殘酷的社會現實壓力下,相繼被迫賣身求生的悲慘命運。

(圖)《月牙兒》《月牙兒》

基本信息

《月牙兒》話劇《月牙兒》中的母親一角為斯琴高娃度身定做
話劇《月牙兒》

中文片名:月牙兒
外文片名:Yue ya er
導演:徐曉星 (Xiaoxing Xu) / 霍莊 (Zhuang Huo)
主演:王顯 斯琴高娃 白蕙文 宋丹丹
類 型:劇情
首映日期:1986-01-01
所屬分類:內地劇情

簡介

《月牙兒》中的母女的生活中沒有陽光,她們的生涯又跟黑夜有直接的關聯。她們的悲苦營生在生死之間,在明暗的交界線上,黑夜裡偶爾有一勾淺月,那也僅是一星一點冷漠的光,無望的希望。月牙兒伴著“我”,只有月牙兒,而從未有滿月,月圓,她們連月圓的夢都不敢做的。她說,月牙兒“第一次在我的心中是酸苦,它那一點點微弱的淺金光照著我的淚。”這是她的爸下世的那一天。

故事梗概

民國初年,感化院女工宿舍的地鋪上,孤零零坐著暗娼韓月容,望著窗外的月牙兒,她思緒萬千。小時候,去世的父親被人放在一口破棺材裡抬走了。送葬時母親那一聲聲慘絕的哭喊,她至今記憶猶新。以後,母親給人洗衣服,一閒下來就坐在院子裡發獃。八歲的月容懂事了,母親當掉家中所有的東西來維持生計。有一天,一頂大紅轎子來接母親,此後的那段好日子使她終生難忘。新爸爸供月容母女衣食,還送她去國小校讀書,可是,好景不長,新爸爸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了,母女倆一下又陷入衣食無著落的困境。母親找不到工作,唐嬸來找母親說事。一天放學回家,她看見從母親屋裡走出一個蝟瑣的男人,那狗男人還上前調戲她,月容一氣之下搬到學校去住。過了幾個月,母親來學校找月容,含淚告訴她自己又要嫁人了,月容沒有原諒母親。月容國小畢業了,當她在社會上經歷了一次次的磨難後,才慢慢理解了母親。月容沒有找到工作,一個叫高俊生的男人主動為她安排住處,陪她散步,還答應一定幫她找個好工作,月容以身相許。當她發現高俊生是騙子時,只能忍氣吞聲一走了之。月容來到春園樓當女招待,一個叫康先生的人用花言巧語想占有她,月容反抗掙脫,但為此而丟掉飯碗。月容遇到高俊生的妻子,從高妻的話中她悟出了一個道理:體面和道德是有錢人說給別人聽的,對窮人,填飽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月容終於走上了與母親相同的道路,她從各種各樣的男人身上拚命地掙錢,然後悄悄地給已經淪為乞丐的母親送去,後來月容染上花柳病,淒涼地躺在床上等死,母親聞訊來到她的床前,母女倆抱頭痛哭。新區長上任,要掃清暗門子,然而新區長不是別人,正是調戲過她的康先生。月容被巡警抓進感化院,她寧願在陰暗的牢房裡永遠住下去,因為外面並不比這裡好多少。

藝術特色

(圖)《月牙兒》《月牙兒》

《月牙兒》兩萬餘字,分四十三節,“月牙兒”在書中出現過32段次,月牙兒始終伴著“我”。老舍用月牙兒這一景物,創造出了一個清冷,孤寂,有時還略帶些微溫存意味的境界,這是夜的境界,悲苦母女的夜的境界。這個“境界使全故事籠罩在一層淺金般的月色中,景物與人物結在一起。

月牙兒,是不會說話的見證人,只有它靜靜地在夜空中窺見過他們母女在那個吃人的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悲劇。月牙兒,可以說是書中的一個用靈性的“人物”,它的脆弱的一彎,微弱的淺光,經不住雲遮,同“我”的命運一樣。

作品評價

景人合一的“月牙”與“荷葉”

《月牙兒》,在老舍的作品中,算是娟秀的一個。格調清麗,十分獨特。
《月牙兒》的文字清新,流暢,但內中卻包含者作者的痛楚與激憤,這正如《琵琶記》里的哀怨,《杜十娘》里的憤怒,蘊含在清詞麗句中一樣,這是用詩筆寫悲劇。
《月牙兒》,是詩悲劇。老舍繼承了中國古典美學中寫景的優秀傳統,使他的作品產生了一種真正的民族化了的藝術美。
《月牙兒》是景人結合即體現天人合一創作方法的一個範例。從這一個例子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舍對作品中風景的描寫重視到如何的程度。《月牙兒》足以證明老舍是寫景的大家,高手。

影片簡介

改編自老舍原著的同名小說,是一部民初的女性文藝性,導演霍莊與徐曉星雖無知名度,但兩位女主角宋丹丹和斯琴高娃卻為觀眾熟悉。劇情描述韓月容兩母女淪為暗娼的悲慘一生,藉以反映女性在“舊中國”飽受欺凌難以經濟自立的情況。其中細節幾乎都可以想像得知,但她們的故事卻點出了一個淒涼卻真實的道理:“體面和道德是有錢人說給別人聽的,對窮人,填飽肚子才是最大的真理。”月容對母親從怨恨到寬容,並且不得不走上母親當年出賣肉體的道路,到頭來卻被調戲過她的康先生以掃暗娼的堂皇名義抓進牢里,其間過程頗有動人之處。兩位女主角演出亦佳。

舒乙談話劇《月牙兒》:吳霜改得不算離譜

《月牙兒》不會重蹈《霍元甲》覆轍

由於原創劇本的匱乏,越來越多的影片和電視劇把目光投向了歷史人物和經典名著,借著後者的影響力大賺一筆。但因為改編後的作品過分失實,被告上法庭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影片《霍元甲》引發的改編紛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改編自老舍名著的話劇《月牙兒》,由老舍之子舒乙擔任顧問,目前排練已進入白熱化。記者昨日電話聯繫了舒乙以及編劇吳霜,就歷史人物、經典名著改編尺度把握進行了採訪。

《月牙兒》《月牙兒》
舒乙:劇本把握了原著精神

作為原著作者的家屬,舒乙雖然不至於碰到類似霍元甲後人那樣的尷尬,但對別人改編父親的作品,舒乙還是相當慎重的:“基本上對要求改編父親作品的人,我都不會拒絕,改編的尺度也沒有明確的要求。既然是二度創作,如果百分百一樣豈不就是抄襲。但對於一些太誇張的或脫離原著精神的改編我會很慎重,所幸大部分改編者對父親的作品都相當尊重,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對於此次吳霜的改編,舒乙基本滿意,覺得“改得不算太離譜”,他指出儘管故事的結尾作了修改,但改寫本身也把握了老舍原著的精神。

吳霜:保留原著精、氣、神

在對《月牙兒》的改編過程中,吳霜堅持儘可能保留老舍原著的原汁原味,她表示:“如果改編的是名著,不論故事結構還是語言風格,起碼要讓人看出原著的精、氣、神。雖然不能達到百分百相同,但《月牙兒》基本保留了原著的大框架,只是細化了故事的部分情節。由於這部小說十分散文化、很多具體情節都被忽略了,有些甚至是跳躍式的,所以在情節上做了些連貫性處理。”

北京土話最顯老舍特色

為讓話劇在保留小說精神的同時又讓人耳目一新,吳霜在改編母親這一角色時,特地根據斯琴高娃的演藝風格為她度身定做。劇中還增加了一些北京方言,吳霜說:“出身貧寒的老舍先生,對北京底層的胡同文化感受很深,他的作品從人物到語言始終洋溢著濃濃的北京味。考慮到這次出演該劇的演員大多來自上海,他們對老北京文化感受有限,所以在編寫劇本的時候,我刻意加入了一些北京土話,以便把京味從演員的對話中散發出來。”

《霍元甲》紛爭有待商榷

談到電影《霍元甲》的改編紛爭,吳霜坦言:“電影《霍元甲》我沒有看,因為自己不是很喜歡看武打片,而且看了影片介紹後,覺得虛假成分太多。”但從編劇的角度出發,吳霜表示:“《霍元甲》是不是應該百分百按照史實改編還有待商榷,這畢竟是一個文藝創作,而並非紀實作品。家人的憤怒當然可以理解,因為他們是用記錄性思維去看待這個問題,而文藝創作是允許擴展性思維的,兩者的矛盾應該是觀念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