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集》

《火車集》

《火車集》(短篇小說集)寫於1939年,上海雜誌公司1939年8月初版。在1938年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老舍擔任負責人――總務部主任。之後,又轉到重慶,“文革”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堅持七年時間,直到抗日戰爭取得徹底勝利。老舍以滿腔熱情和耐心細緻的工作,團結各個方面的文藝家,共同致力於推動抗戰的文藝活動。並以筆為武器,進行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出版了短篇集《火車集》。

基本信息

簡介

老舍先生自己有兩部作品是以火命名的,都是小說。短的叫《“火”車》,長的叫《火葬》。前者寫於抗戰前夕,後者寫於抗戰中晚期1943年。《“火”車》後來還成了他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的書名,叫《火車集》。《“火”車》說的是由於幾個舊軍官的愚昧無知和飛揚跋扈,把大捆鞭炮帶上了火車,還毫無顧及地抽菸,賓士的一列火車真的成了一列“火”車。《火葬》是一個長篇,結尾寫一名抗戰勇士石隊長,完成了阻擊任務之後,彈盡糧絕,面對追兵,毫無懼色,向追兵扔出最後一顆手榴彈後,在一座草棚中點燃麥秸,對自己實行了“火葬”,壯烈犧牲。

作品

收錄了老舍的短篇如下:

(圖)《火車集》《火車集》

“火”車

殺狗
東西
我這一輩子
浴奴
一塊豬肝
人同此心
一封家信
貧血集
小序

小木頭人
不成問題的問題
八太爺
一筒炮台煙
集外
她的失敗
小鈴兒
旅行
討論
狗之晨
記懶人
不遠千里而來
辭工
有聲電影
抓藥
生滅
畫像
沈二哥加了薪水
裕興池裡
創造病

不說謊的人
瓣愛彌耳
番表
牛老爺的痰盂
兄妹從軍
敵與友
小青不玩娃娃了
小白鼠
電話
民主世界
老舍年譜簡編

《兔》

老舍作品《兔》里所描寫的那些個黑漢組織來的票友多是具有同性戀者的傾向,只是他們的表現在於將同性英俊男子做了示愛對象,因為小陳的唱幾乎無一可取,而他的作派卻非常了得。只是要注意的是,同性戀者的美學標準在此是以異性之美來作為表征的。

老舍寫《兔》是在20世紀的四十年代,這恰驗證了文藝家的思想前瞻性。而我們現實所主張的為工農兵的文藝卻過於注重了所謂革命的功利性,要用文學激勵所謂“戰鬥精神”和它的為工農兵的“照相”作用。而嚴重地忽略了文藝的超前性。

《我這一輩子》

《我這一輩子》講述了一個淒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福海(張國立飾)與劉方子(李成儒飾)、趙二(何冰)自幼一起學徒,三人結拜為生死弟兄,但隨著年齡和成長環境的變化,三人也不斷地演繹出一段段悲歡離合,並相繼死去。

節選片段

(圖)《火車集》《火車集》

一種純潔的微笑散布在他們的臉上,他們覺得死最甜蜜,犧牲是最崇高的美麗,全身的血好象花蜜似的漾溢著芬香。他們心乎氣和的商議著實際的辦法。最難決定的——死——已被決定了,他們用不著再激昂慷慨的呼喊,而須把最高的智慧拿出來,用智慧配合著勇敢,走到那永遠光明的路上去。他們耳中仿佛聽到了微妙的神聖的呼召,所以不慌不怕;他們的言語中有些最美妙的律動。象是問應著那呼召,而從心弦上顫出民族復興的神樂。

作者

(圖)老舍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國小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1925年,老舍第一個長篇《老張的哲學》問世。
1934年夏到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1936年夏辭去教職,專事文學創作。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美寫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劇協和中國曲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1966年被“四人幫”迫害致死。


老舍創作歷程

(圖)《火車集》《火車集》

20世紀20年代,老舍在倫敦執教時登上文壇。去國離鄉,他從遙遠的異國瞭望故土,冷清寂寞,使他得以在巨大文化反差的環境中回味生活的積澱,其中包括他自己的經歷和他所熟悉的人物的命運。他把對祖國、對故都的思念化作文字,寫成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幾部長篇小說。當時他還是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這幾部作品雖然在藝術上不免稚嫩,但其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及開始顯露出的不凡的藝術才華,引起了國內文化界的廣泛注意,給沉寂的中國文壇,吹進了一股清風。

20世紀30年代老舍回到祖國,回到了北京。看到自己的祖國、自己的同胞正處於水深火熱的危難之中,他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中國勞苦大眾貼得更加緊密。這一時期,他寫出了《黑白李》、《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優秀作品,並以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奠定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這部作品以豐富的藝術手段,細膩地刻畫了人力車夫祥子的形象和舊中國故都的風情與世態,集中表達了對社會底層勞動者命運的深切同情,反映了作者的審美理想與藝術追求,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不久前,這部小說繼影視改編後,又被搬上了京劇舞台,再次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抗戰爆發後,老舍隻身奔赴武漢,投身到抗戰的洪流中。他參加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了常務理事和總務部主任,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主持“文協”的日常工作,積極開展抗戰活動,組織並出版《抗戰文藝》,以文藝為武器,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為贏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在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此期間他進行了多種文藝形式的創作。長詩《劍北篇》用大鼓體寫成,《王家鎮》、《忠烈圖》用京劇形式寫成,《殘霧》、《歸去來兮》、《面子問題》用話劇形式寫成。先後出版了短篇集小說《火車集》、《貧血集》,長篇小說《火葬》,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兩部《偷生》和《惶惑》。這一系列作品,無不洋溢著老舍充沛而又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老舍和曹禺作為我國民間第一批文化人應邀赴美國訪問和講學。在美國,老舍做了多次公開演講,為增強大洋彼岸的人們了解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學,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在此寫成《四世同堂》第三部《饑荒》和長篇小說《鼓書藝人》、《斷魂槍》,還協助美國友人翻譯他的一些作品。《四世同堂》依託八年抗日戰爭的大背景,圍繞著北平一條胡同里的小市民,描寫出“亡城”之下的中國人不屈服日本軍國主義鎮壓,從心理對抗到奮起鬥爭的全過程。“千里刀光影,仇恨染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折射出整箇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地面對侵略者和民族敗類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

1949年10月,老舍聽從祖國的召喚,回國參加火熱的新中國建設,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爆發出旺盛的創作激情。這一時期,他寫出了大量的文藝作品,用自己的筆“配合祖國建設日新月異的進步與發展。”這期間,他創作了話劇《方珍珠》、《生日》、《春華秋實》,歌劇《消滅細菌》、《大家評理》等。而話劇《龍鬚溝》和《茶館》則是他在這個新時代創作出的最具代表性的篇章。老舍以極大的熱情關注祖國的發展與變化,並加以藝術的表現,幾乎所有的重大變革,都能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他自覺地把自己的藝術追求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從而使自己的作品蘊涵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

老舍《長詩集》有言:“山河可移!愛國的天性難改。”這也正是老舍之天性的生動寫照。

為紀念老舍先生誕辰110周年,北京人藝特地鑄造了老舍頭像雕塑,並在2月3日其生日這一天舉行揭幕儀式。自此,曹禺和老舍兩位為北京人藝奠定了風格基礎的文學巨匠的雕像,並肩駐足於首都劇場大廳內。

作品觀看地址

短篇小說集 《火車集》部分作品欣賞:

《“火”車 》
連結 http://www.tianyabook.com/laoshe/laoshe9/huocheji01.htm

《兔》
連結 http://tieba.baidu.com/f?kz=371013646

《我這一輩子》
連結 http://ent.sina.com.cn/v/f/wzybz.html

參考文獻

[1]《老舍小說全集》老舍


老舍主要作品名錄

老舍(1899.2.3~1966.8.24),字舍予,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北京人,滿族,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著名作家,1951年,老舍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鬚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民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