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Семё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1895年2月18日—1970年3月31日),出生於今敖德薩州富爾曼諾夫卡鎮,蘇聯元帥(1940.5)、軍事家。1915年加入俄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時的蘇軍高級指揮官。曾兩次獲得蘇聯英雄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鐵木辛哥 鐵木辛哥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1895-1970),1895年2月6日生於俄國烏克蘭的富爾曼卡鎮。1915年,20歲的鐵木辛哥應徵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西方面軍當列兵.參加了戰鬥。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後,他隨部隊參加了平定科爾尼洛夫反革命叛亂和卡列金之亂的作戰。1918年紅軍成立後,他加入紅軍。

1919年10月,鐵木辛哥任紅軍騎兵第1軍第6師師長,率部參加了在沃羅涅日、羅斯托夫、日托米爾和邁科普等地的作戰。1920年8月,鐵木辛哥轉任騎兵第4師師長,參加了粉碎協約國支持的弗蘭格爾軍隊和赫諾匪幫的作戰。鐵木辛哥在作戰中立下戰功,兩次榮獲紅旗勳章。

鐵木辛哥,1918年參加紅軍,翌年加入俄共(布)。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歷任排長、連長、團長、旅長、師長,率部參加平息國內反革命叛亂和反對外國武裝干涉的作戰。戰後曾就讀于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班和政治學院一長制指揮員訓練班。

1925~1938年先後任騎兵軍軍長、軍區副司令和司令等職,善於把國內戰爭的作戰經驗運用於部隊訓練。1939年9月指揮烏克蘭方面軍進軍波蘭,占領西烏克蘭。

蘇芬戰爭期間,指揮西北方面軍突破曼納海姆防線。1940年5月起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積極進行反侵略戰爭準備,大力促進軍隊建設,完善動員體制,改進武器裝備。蘇德戰爭前夕,曾建議邊境部隊進入戰備狀態,但未被採納。

鐵木辛哥 鐵木辛哥

戰爭爆發後,先後任統帥部大本營主席、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副國防人民委員兼西方向總司令、西方面軍司令、西南方向總司令兼西南方面軍司令、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司令,參與指揮過明斯克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史達林格勒會戰等。1943年3月起作為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協調幾個方面軍作戰行動,組織實施了許多重大戰役。戰後歷任巴拉諾維奇軍區、南烏拉爾軍區和白俄羅斯軍區司令,國防部總監組總監等職。兩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勳章5枚。著有《偉大的功績》、《由莫斯科向南挺進》等。

人物事跡

烏克蘭被占領

瓜分波蘭 瓜分波蘭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到9月17日,德軍占領了大半個波蘭。蘇聯為建立“東方戰線”,加強國防,以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由、下令進軍波蘭東部。基輔特別軍區的兩個方面軍約60萬人,在軍區司令員鐵木辛哥的指揮下,越過寇松線,占領了西烏克蘭。

蘇芬戰爭

蘇芬戰爭 蘇芬戰爭

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爆發,蘇聯紅軍侵入芬蘭。芬蘭依託有利地形和曼納林防線重創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進攻受挫。1940年1月初,蘇聯組建西北方面軍,由鐵木辛哥任司令員,準備再次進攻芬蘭。2月11日,鐵木辛哥發起進攻,三天后突破曼納林防線。芬蘭戰敗,被迫求和。

鑒於鐵木辛哥在蘇芬戰爭中指揮出色,戰績卓著,蘇聯政府特別授予他"蘇聯英雄"的稱號。1940年5月,鐵木辛哥被任命為國防人民委員,不久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此時,德國入侵蘇聯的危險已開始急劇增加。

高度的警覺性

鐵木辛哥 鐵木辛哥

鐵木辛哥對德軍在蘇聯邊境的行動極為警覺。蘇聯情報部門關於大量德軍向邊境集結的報告和蘇聯諜報人員佐爾格從日本提供的關於德軍侵蘇計畫的報告,引起他的極大注意。他認為德軍侵蘇在即。1941年6月13日,他打電話給史達林,要求下達邊境部隊進入作戰狀態的命令,並實施掩護計畫展開第一梯隊。史達林未採納他的意見。

這時德軍向邊境大規模集結的行動已經十分明顯。經史達林同意,鐵木辛哥向各軍區司令員建議,以舉行兵團戰術演習為名,使部隊向掩護計畫所規定的展開地域接近。這一建議在各軍區都得到執行,但是大部分炮兵部隊因在靶場進行訓練而未能參加這次行動。

蘇德戰爭爆發

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夜,1941年6月21日晚,基輔軍區參謀長普爾卡耶夫向總參謀長朱可夫報告,據一名向蘇聯紅軍邊防部隊投誠的德軍司務長供稱,德軍正在進入進攻出發地域,將於6月22日,發動進攻蘇聯的戰爭。朱可夫立即向鐵木辛哥和史達林報告。

鐵木辛哥 鐵木辛哥

史達林與鐵木辛哥和朱可夫等高級將領分析了形勢之後,同意立即命令邊境軍區邊境部隊,於當夜隱蔽占領國境築壘地區各火力點,於次日拂曉前將全部軍用飛機分散到各野戰機場並予以偽裝,所有部隊進入戰備狀態,城市和目標地區實行燈火管制,等等。命令在次日零時30分下達完畢。這時距德軍入侵蘇聯僅幾個小時了。

1941年6月22日拂曉,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了包括荷蘭、匈牙利和義大利軍在內的190個師,共約550萬人,4300輛坦克、47200門大炮、4980架飛機,向蘇聯西部發動大規模的進攻。7月9日,德軍已向蘇聯腹地推進350至600公里。

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改組,以史達林為首,成員有莫洛托夫、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布瓊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和庫茲涅佐夫等人。最高統帥部決定將前線劃成3個戰區,伏羅希洛夫為西北戰區司令,布瓊尼為西南戰區司令、鐵木辛哥為西部戰區司令兼西方方面軍司令員。此時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先頭部隊已到達斯摩棱斯克。德軍的企圖是,以強大突擊兵團分割鐵木辛哥的西方方面軍,將其主力合圍於斯摩棱斯克地區,然後長驅直入莫斯科。蘇最高統帥部命令鐵木辛哥堅決頂住德軍的進攻。德"中央"集團軍群以坦克第2、第3集團軍,步兵第2、第9集團軍,共29個師,在強大空中力量支援下,向斯摩棱斯克地區發起猛烈進攻。鐵木辛哥在第一線只有24個師,由於兵力武器不足,未能建立縱深梯次配置,只能在防禦中建立第一線配置。西方方面軍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德軍進攻得手,占領斯摩棱斯克,隨即向南推進,切斷了明斯克-莫斯科公路。蘇聯紅軍第16、第20集團軍和第19集團軍一部共13個師,在斯摩棱斯克地區陷入德軍合圍。蘇聯紅軍第13集團軍4個師和1個機械化軍在莫吉廖夫被圍。

德軍計畫粉碎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7月13日,鐵木辛哥以左翼第21集團軍發動反突擊,渡過第聶伯河,奪回羅加切夫、日洛賓、並向博布魯伊斯克挺進,襲擊敵"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翼,牽制了德軍8個師。此後,蘇最高統帥部從預備隊中調撥出30個師給鐵木辛哥,以對德軍進行反攻。從7月23日至25日,蘇聯紅軍從別累伊-亞爾策沃-羅斯拉夫利向斯摩棱斯克進行反擊。此役雖未取得全部預期戰果,但支援了被圍之第16和第20集團軍的突圍,並牽制了大量德軍,嚴重削弱了敵人力量。到7月底,德軍步兵損失20%,坦克損失50%。德軍疾進莫斯科的企圖被粉碎。

8月初,希特勒將首攻莫斯科的戰略目標轉為首攻列寧格勒和烏克蘭。德"中央"集團軍群一部轉而支援北方集團軍群,另有兩個集團軍轉向南下,插入蘇西南方面軍後方,從第聶伯河東岸包抄蘇聯紅軍,進攻基輔。德軍主攻方向轉移後,蘇聯紅軍3個方面軍對斯摩棱斯克及其南北兩翼發動了全線反攻,但因兵力和武器不足,未能取得勝利。蘇聯紅軍斯摩棱斯克一線的3個方面軍同時轉入防禦。持續兩個月的斯摩棱斯克會戰暫告一段落。此役蘇聯紅軍失利,但也使德軍遭受嚴重損失,殲敵25萬人,牽制德軍達兩個月之久,為蘇聯紅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此時,戰役重點已轉移到西南戰區的烏克蘭。優勢德軍已開始在基輔地區形成對蘇西南方面軍的合圍。西南戰區司令布瓊尼元帥請求史達林準予他撤退。史達林不準,要求死守基輔地區,並撤消了布瓊尼元帥西南戰區司令的職務,轉令鐵木辛哥元帥接任。鐵木辛哥接管了全烏克蘭蘇聯紅軍部隊的指揮權。他立即發現德軍已形成合圍,局勢已無法挽回。他派出西南方面軍參謀長圖皮科夫少將飛抵莫斯科,面見史達林,堅決要求將部隊撤出基輔地區。史達林仍嚴令堅守基輔地區。

鐵木辛哥元帥發現德軍對西南方面軍的合圍已經閉合,立即下令第40、第38集團軍及第2、第5獨立騎兵軍從東而發起進攻,以求割裂德軍合圍正面,擊退德軍裝甲兵團。蘇聯紅軍堅決執行了鐵木辛哥的命令,但未能成功。與此同時,鐵木辛哥再次堅決要求最高統帥部準予西南方面軍全線突圍,撤出基輔地區。次日凌晨,史達林同意蘇聯紅軍突圍,但為時已晚,西南方面軍各部已被德軍分割包圍。鐵木辛哥集合各部不惜一切代價突圍、並盡其所能地組織了幾次較大規模的突圍行動。由於指揮系統已遭破壞,難以集中大量兵力,幾次突圍均未成功。但是仍有15萬官兵突出德軍重圍。基輔會戰,蘇西南方面軍幾乎全軍覆沒,損失52萬人,但為保衛莫斯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基輔會戰結束後,西南戰區司令鐵木辛哥立即重新組建了西南方面軍司令部,自己兼任方面軍司令員,同時迅速重建了西南方面軍。這時西南戰區的戰事集中在頓巴斯地區。為加強鐵木辛哥的力量,最高統帥部將南方方面軍交由他指揮。

北高加索

鐵木辛哥 鐵木辛哥

1941年11月,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企圖經羅斯托夫向北高加索實施突擊,對羅斯托夫威脅最大的是其第1裝甲集團軍。為解除威脅並阻止德軍突向北高加索,鐵木辛哥主張用所轄的南方方面軍發動進攻戰役以殲滅羅斯托夫方向的德軍,得到最高統帥部批准。然而,11月5日,德國第1裝甲集團軍率先向羅斯托夫發動進攻,德國第17集團軍一部和義大利軍則向伏羅希洛夫格勒發動進攻以牽制南方方面軍。鐵木辛哥被迫實施頑強的防禦作戰,並在防禦過程中完成進攻戰役的準備。11月17日,指揮南方方面軍4個集團軍(其中1個集團軍對付伏羅希洛夫格勒方向)和第56獨立集團軍開始進攻。同日,德國第1裝甲集團軍全力向羅斯托夫突擊,蘇聯紅軍因氣候原因而無法得到空軍支援,坦克數量又不足,德軍得以憑藉坦克優勢在21日攻入羅斯托夫。11月27日,南方方面軍向進入羅斯托夫的德國第1裝甲集團軍猛烈進攻。兩天以後,該集團軍的精銳師團被消滅,殘部不顧希特勒的禁令而倉皇潰退。此役不僅粉碎了德軍突向北高加索的企圖,而且牽制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從而減輕了莫斯科方向蘇聯紅軍的壓力。

被迫轉入防禦

1942年春,鐵木辛哥繼續指揮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在西南戰略方向作戰,解放重要鐵路樞紐洛佐瓦亞車站,牽制了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行動。5月12日,鐵木辛哥為圍殲德國第6集團軍,解放哈爾科夫,指揮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實施哈爾科夫進攻戰役,突破了敵防禦。得到克萊斯特裝甲集群增援的德軍稍後也向蘇聯紅軍發起進攻。由於戰役形勢判斷錯誤、缺乏周密的協同動作、作戰指揮失誤和西南方面軍多為新兵,蘇聯紅軍在5月12日結束的戰役中失利,被迫再次轉入防禦。

鐵木辛哥 鐵木辛哥

1942年6月,西南方向總指揮部撤銷。7月,鐵木辛哥出任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由西南方面軍擴編而成)司令,參加史達林格勒保衛戰。10月,調任西北方面軍司令。次年2月,組織指揮西北方面軍以突擊之勢摧毀德軍傑米揚斯克登入場,使敵無法利用北方集團軍群加強蘇德戰場南翼。

從1943年3月起,鐵木辛哥多次以最高統帥部代表身份協調諸方面軍的作戰行動,參與組織和實施許多重大戰役。1943年3月至6月協調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的作戰行動,6月至11月協調北高加索方面軍和黑海艦隊的作戰行動。1944年2月至6月協調第1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和第2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的作戰行動,1944年8月至戰爭結束協調第2烏克蘭方面軍、第3烏克蘭方面軍和第4烏克蘭方面軍的作戰行動。

完全擊潰德軍

在1944年8月的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中,鐵木辛哥負責協調第2烏克蘭方面軍和第3烏克蘭方面軍的作戰行動。蘇聯紅軍有125萬人、1.6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87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架飛機參戰,在實施合圍戰役同時又在複雜山林戰區條件下對敵防禦正面實施迅猛進攻,完全擊潰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消滅22個德國師,幾乎擊潰全部羅馬尼亞師,導致蘇德戰場南翼德軍防禦的崩潰和摩爾達維亞的解放,迫使羅馬尼亞退出軸心國集團。

生平總結

指揮能力出色

鐵木辛哥是比較適應當時戰爭的。在羅斯托夫和西北方面軍任上他都表現出了相對的指揮能力。但時運不濟,哈爾科夫戰役之後,史達林再也不相信那群讓他失望的老元帥們了,其中也包括鐵木辛哥。但是,最終鐵木辛哥還是得到了承認。他獲得了蘇聯最高軍功勳章--勝利勳章。

戰後任職情況

戰後,鐵木辛哥歷任巴拉諾維奇軍區司令、南烏拉爾軍區司令、白俄羅斯軍區司令、國防部總監組總監、蘇聯老戰士委員會主席等職。鐵木辛哥曾長期擔任蘇共中央委員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鐵木辛哥共獲得兩次"蘇聯英雄"稱號和許多勳章或獎章。著有《偉大的功績》和《由莫斯科向南挺進》。

1970年3月31日,鐵木辛哥在莫斯科逝世。

個人榮譽

鐵木辛哥曾於1940年和1965年兩度被授予蘇聯英雄榮譽,他獲得過的其他榮譽包括1945年獲得的勝利勳章、5次列寧勳章、十月革命勳章、5次紅旗勳章和3次蘇沃洛夫勳章。

人物評價

朱可夫對鐵木辛哥的評價

蘇聯名將朱可夫認為,許多文章對鐵木辛哥的評價是不公正的。他特別指出:“甚至有的文章指責鐵木辛哥在史達林面前沒有骨氣,阿諛奉承。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鐵木辛哥是位資歷頗深,意志堅強的軍事家。無論是在戰術方面還是在戰役方面,他都具有很豐富的經驗。在擔任國防人民委員期間,他的作用勝過伏羅希洛夫。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改變了西南方面軍部隊和西北方面軍的面貌。傑米揚斯克戰役之後,他再也沒有機會在決定性的戰役方向領導方面軍作戰了。雖然,他的領導才能比許多方面軍司令員強很多倍,但是,由於史達林對他在哈爾科夫的失敗耿耿於懷,這就使他失去了戰爭中顯露自己才能的機會。鐵木辛哥性格十分堅強,他從未對史達林阿諛奉承過。如果他是這樣的人的話,他不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羅科索夫斯基對鐵木辛哥的評價

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在其回憶錄中這樣提到過鐵木辛哥:“1940年春天,我攜家眷前往索契,之後應邀前往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處,受到了他的熱情和誠懇的接待。我不由地想起了30年代初。當時,鐵木辛哥指揮騎兵第3軍,我在他手下擔任以英國無產者命名的薩馬拉騎兵師師長。軍長深受我們全體騎兵軍人的尊敬和愛戴。他儘管身居人民委員要職,卻依然待人樸實,平易近人。”

總結

從兩位元帥的敘述來看,鐵木辛哥是一位德高望重,資歷頗深,擁有豐富指揮經驗,突出指揮才能的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個為人平易敬人的領導。位列騎兵三元帥,與伏羅希洛夫、布瓊尼齊名的鐵木辛哥,其年齡只比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大一歲,不管是從年齡,還是從作戰思想來看,都不能把鐵木辛哥歸為過時落後的“老元帥”。

蘇聯元帥大搜羅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時期戰功赫赫,冷戰時期又是唯一能與超級大國美國相抗衡的另一個超級大國,其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到1991年解體,歷經了75年,中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元帥。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羅季翁·雅可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費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
拉夫連季·巴甫洛維奇·貝利亞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霍夫漢內斯·哈恰圖羅維奇·巴格拉米揚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
菲力普·伊萬諾維奇·戈利科夫
亞歷山大·伊里奇·葉戈羅夫
謝苗·米哈伊洛維奇·布瓊尼
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
克里門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
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
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巴季茨基

彼得·基里洛維奇·科舍沃伊
基里爾·阿法納西耶維奇·梅列茨科夫
德米特里·費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
謝爾蓋·列昂尼多維奇·索科洛夫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謝爾蓋·費多羅維奇·阿赫羅梅耶夫
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伊薩科夫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維奇·韋爾希寧
鮑里斯·巴甫洛維奇·布加耶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沃羅諾夫
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瓦連佐夫
弗拉基米爾·費多羅維奇·托盧布科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亞歷山大·葉夫根尼耶維奇·戈洛瓦諾夫
帕維爾·費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科爾杜諾夫
列昂尼德·亞歷山德羅維奇·戈沃羅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羅特米斯特羅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